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物理學科教學下德育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概念的界定及其價值
德育教育貫穿于學校教育的整個過程,其同智育、體育、美育一樣,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一般來說,狹義的德育專指道德教育或品格教育,是形成人們一定道德意識和道德行為的教育.廣義的德育,是指形成學生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思想教育、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甚至還包括心理品質的教育.在這里,筆者取寬泛一點的廣義的界定.在物理學科教學中,物理學科的德育同物理學科的知識教育、技能教育是一個層面的三個概念,對這三個方面的學習共同構成學生物理學科學習的主要內容.在實際教學中,德育雖然能夠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但是在應試的背景下,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智力品質,物理教學很容易偏向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因此,加強物理教學的德育工作,既是外在實現物理教育目的要求,也是內在提升學生綜合素質的必經之途.德育教育關涉學生的已有價值,致力于學生思想觀念的內在轉化,要取得效果,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主動建構,對此,一方面,同專門的德育課程相比較,物理學科的德育過程有其明顯的優勢,即其不必采用灌輸教育的方式,而是可以在學科教學中自然滲透;另一方面,物理學科德育重點體現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域,對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目標的達成也能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物理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特點
在一些物理研討課、公開課中,往往會出現物理學科德育的貼標簽、顯性化、孤立化等現象,貼標簽是指將非德育的內容劃為德育范疇,牽強附會,脫離實際;顯性化就是把一些德育內容直接告知給學生,缺少學生的建構與內化;孤立化則指教學中將道德教育與學生物理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學習相脫離.避免這些現象的出現,需要教師能正確把握物理學科教學中德育的特點,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物理學科教學中的德育,不是物理知識技能教育再加德育的簡單組合,而是需要挖掘在物理學習過程之中自然生發出來的德育因素,在物理學科教學這個特殊性中體現出德育的一般性原理、方法和法則.物理學科教學中德育的特殊性,體現為它是一種間接的、隱性的、滲透式的德育.具體表現為:在德育目標上,它是一種隱性的影響.其很難像物理知識點那樣,一節課學生能達到什么及能做什么都夠能明確表述出來;在德育內容上,學生形成嚴謹、細致的思考習慣,養成科學的態度,自覺追隨、效仿科學家的人格精神,逐步確立物理學的真理觀,也很難量化;在德育方式上,物理學科德育不能去專門、系統地講德育,而是間接地通過物理學科本身所蘊含的很多德育的元素來引發學生的思考與價值共鳴.針對物理學科德育三個方面的特殊性,在學習的心理機制上,物理學科教學中德育的培養應該是一種整合性的學習方式,即通過學生的認知、行為和情感的共同作用,來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如果能抓住物理學科教學中的德育特點,有針對性地開展德育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發揮其德育效能,既避免拋開物理,另起爐灶地開展德育工作,又避免上綱上線,讓物理學科教學的德育顯性化、量化,這樣反而沖淡物理教學的重心.
3物理學科教學德育工作的開展
物理學科德育教學的開展,其重點在于挖掘物理學科中的價值因素,在學生的情感卷入與主觀體驗中,實現物理學科知識、技能方法與道德教育、價值觀的有機融合.
3.1充分挖掘教材德育因素,讓學生喜歡物理學生喜歡物理,是源于對物理的美、物理價值的一種認識、理解和感悟.“析萬物之理,判天地之美”,在斜面理想實驗的探索中,速度和時間的簡單正比關系,體現了物理本身的一種內在美;在牛頓第二定律簡潔的公式中,包含了宏觀低速世界中力和運動的全部特征,簡單、精巧而有力,體現了物理學的科學美,包括現象之美、理論描述之美和理論結構之美.物理學規律有驚人的簡單、有神奇的對稱、有美妙的和諧,也有最美的發現;從物理與生產生活、科技體育、能源開發、軍事國防等方面的關系,體現為它的應用價值.在物理問題解決中,建立模型、舉一反三、構建知識網絡,也顯示出它的創造價值.教師在教學中,以物理知識教學為載體,以過程與方法為主線,通過教學手段的多元化、教學情境的創設,有意識、有傾向性地引導學生去感悟物理的美,喚起他們對物理的熱愛,會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3.2采用合適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物理教學中,有很多愛國主義的素材,教師可以對其進行適當地挖掘和拓展,以發揮其愛國主義教育的功能.如教學中引導學生認識、理解科學家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百折不撓、攻堅克難的寶貴品格,甘于奉獻、報效祖國的高尚人格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價值觀、世界觀的形成.挖掘教材中的愛國主義素材,需要教師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以注重德育的實效性.比如,教學中可以采用對比的方法,比較西方近代科技發展和我國同時期的社會發展情況:從1785年發現庫侖定律到1864年麥克斯韋電磁場理論建立,西方經歷了由蒸汽時代到電氣時代的跨越,我們國家正好從乾隆五十年到同治三年,經歷由盛到衰、日益腐朽的歷史變遷,還停留在“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階段,學生通過這種鮮明、形象的對比,會產生驚訝、震撼的感覺,對我國近代社會落后的感受會更加強烈,也勢必會激發他們努力學習、報效祖國的強烈動機.
3.3通過物理典型事例,讓學生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物理學蘊含大量樹立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素材,比如說,世界是物質的,電子、原子核、質子、中子、中微子、正電子、強子的發現,正是物質第一性的有力證明.從湯姆孫棗糕模型到盧瑟福核式結構,再到波爾原子理論,經歷了否定之否定過程;核式結構的圖景與經典電磁波理論的矛盾,使得波爾原子理論應運而生,正切合了事物的對立統一規律,即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其他如量變質變規律、必然性和偶然性聯系、理論和實踐關系、認識的辯證運動、真理的絕對性和相對性等觀點,都可以在物理教學中加以滲透.對物理教材中一些有意無意會導致學生產生偏見的事例,需要教師加以適當引導,幫助學生樹立起實事求是的態度.比如說,高中階段,很多學生一談到亞里士多德,就把他當成反面人物的典型代表,因為他在物理教科書中出現的兩個觀點“重的物體下落快”、“力是物體運動的原因”現在看來都是錯誤的.實際上,由于受歷史條件的限制,亞里士多德在當時連速度、位移、加速度等概念都沒有建立的情況下,不可能深入的研究物體運動規律,但是他能善于總結、注意觀察、注重分類,并開創性建立了包括速度在內的許多概念,這本身就非常了不起,我們不能為體現伽利略的歷史貢獻而貶低亞里士多德的應有地位,畢竟物理學發展是有規律的,任何物理學家都不能超出他所處的歷史階段.
3.4注重物理過程分析,促進學生物理科學精神的形成通過物理定律的歸納總結、演繹推理,培養學生科學的精神,包括理性的精神、懷疑的精神、探索的精神、實證的精神及創新的精神.如我們在講“萬有引力與航天”章節時,通常做法是將本章內容分為“衛星繞地球轉動(萬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和“地面上的物體(萬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兩大類型,然后圍繞著這兩大類型,分別計算向心加速度、角速度、公轉周期、重力加速度等物理量,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物理學習的興趣、問題的意識、探索研究的欲望、創新的想法不易得到激發,對此,我們可以做一個新的設計:同學們,現在假如你就是聶海勝、張曉光或王亞平的一員,駕駛著神州10號,準備駛向太空,你會遇到了幾個挑戰,或者說需要攻克幾個課題,即“你是怎樣飛上太空的”、“你在太空中看到了什么”、“你怎樣才能讓神舟號和天宮號對接”、“在微重力的太空中,你的太空生活是怎樣的”、“你將怎樣返回地球”?要想解決好這幾個問題,需要物理學關于航天航空方面的很多知識,學生在實際研究中,也會遇到很多麻煩,比如說,340千米高空的太空環境是微重力環境,那么什么是微重力,是指微小的重力嗎?這些都需要學生搞清楚.在實際教學中,筆者發現,這樣的教學嘗試讓學生真正經歷研究的全過程的分析,大大提升了他們研究的興趣和創造的熱情,在小組討論過程中,也有效促進他們團隊合作精神的形成,教學中的這種做法比單純地研究衛星(飛船)繞地球轉動模型,在效果上要好得多.
3.5挖掘情感資源,發揮物理學史的育人功能物理學史具有豐富的情感資源,但在我們當前的物理教材編寫中,往往對真實的物理歷史研究進行了壓縮和簡化,其好處是使得物理教材內容顯得簡明扼要、嚴謹、符合邏輯、科學性強,但是其弊端就是教學內容往往忽視了物理學史發展的細節和過程,丟棄了許多生動感人的微妙情節,使原本生機盎然的物理知識顯得單調、呆板、孤立、毫無生機,失去了某種生命力和親和力,以至于學生難以體驗其豐富的情感特性,而這需要教師在教學中加以發掘和還原,通過物理學史的陳述、展開,描述物理學家在探索過程中的挫折和失敗,使得學生能夠從中得到精神和情操上的陶冶,提升意志力和鑒賞力,正確地理解人與自然、社會的關系,產生對美和善的追求熱情,他們的心智也能得到和諧的發展.
3.6教師要以身作則,以學科教師的魅力感染學生物理學科德育的實踐性、體驗性、養成性非常之強,要想讓學生自覺接納、主動建構,還需要教師的身先士卒、率先垂范.教師自己首先要熱愛物理,對物理、對自然充滿深厚的感情,對未知的探索具有極大的熱情,并用這種感情來影響學生.其次,教師需要研究學科的特點,逐步形成自己的風格,以學科教師的魅力來感染學生.比如說,教師的語言要有激情,有感染力,以真摯的情感去博得學生的感情共鳴;物理教師的嚴謹態度、喜歡進行實驗驗證的習慣也會傳遞給學生.第三,教師要運用好各種載體,發揮物理學科育人的獨特優勢.比如,教師可以通過趣味實驗,讓學生體驗科學的有趣與神奇;通過前沿展示、科普講座等,展示科技的成就與魅力,激發學生去熱愛科學、熱愛生活.
作者:潘岳松單位:江蘇省海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