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基礎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最近,國外有人撰文指出,中國研究者近些年寫了大量論文,世所罕見,但大多數研究人員都在重復地做低層次的簡單的研究工作。中國知識產品的數量極其龐大,但是附加值非常低,中國在世界知識鏈上仍然處于底端。有學者提出,當前,很多重要的研究領域仍由歐美發達國家主導,我國科學家的研究總體上還是跟蹤性的,原始創新研究較少,同時有分量的成果十分有限。盡管我國科學家在國內外研究刊物上發表了大量文章,但在新的科學概念和新的科學領域的提出、科學成果的最終總結上的貢獻仍十分有限。
從基礎研究隊伍看,我國缺少能夠引領當代科學潮流的科學大師,獲得國際權威科學獎的人很少。在國際學術組織和學術刊物中任職的中國人近年來雖有增加,但總體上數量偏少,在國際權威科學組織中出任外籍院士的人數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印度。
科技部2007年組織開展了對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評價,結果表明,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在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中處于中游水平,而其中知識創造能力更弱,低于知識擴散與應用能力、創新績效影響能力和創新資源投入能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基礎研究是我國科技創新鏈條中的薄弱環節,實力和水平不容高估。
客觀地看,目前我國基礎研究處于發展中國家前列,但整體的創新能力和研究水平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的差距,正處于從跟蹤、積累到醞釀突破的階段,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還需要一段時間,甚至可能是比較長的時間。對此我們應有清醒的認識。
著力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在正確把握我國基礎研究所處階段的基礎上,推進我國基礎研究繼續發展,必須正視和著力解決我國基礎研究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摘要]學校教育是培養公民素質的重要途徑,而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形成起著關鍵作用。盡管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是一個公認的、顯然的事實,但是通過實證調查,運用數學工具,探究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這在國內還是首次、對所受教育年限與公民素質之間關系的分析、研究初步構建了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的數學模型,證實了基礎教育對提高公民素質有顯著作用;研究結論也佐證了基礎教育的戰略地位以及切實保障基礎教育優先發展的必要性。
[關鍵詞]基礎教育;公民素質;顯示度
一、背景及意義
提高公民素質是使我國由人口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大國轉變的有效手段。人才培養和公民素質的提高,教育是關鍵、是基礎。而基礎教育是整個教育的基礎,是提高國民素質、培養各級各類合格人才的奠基工程。
進入新世紀,不少國家(地區)賦予了公民素質教育新的內涵,更加重視公民素質的提高。例如,歐盟提出的蘇哥拉底(Socrates)計劃,旨在強化“歐洲域”意識(EuropeanDimension)、培養積極的世界公民;在日本,公民教育主要集中在小學和初中階段,高中階段則為選修課程,其目標在于“培育學生作為公民所需的知識和基本素質”。在國內,“越來越多的學者和有識之士指出,公民教育的欠缺正在制約著我國現代化的進程……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理論與現實問題”。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的提高盡管是顯然的、公認的事實,但本研究的側重點不是進行理論的思辨,而是進行實證的調查以及數據的分析處理,并進行初步數學模型的建構。根據所查閱的文獻,國內外的調查研究主要關注公民素質的現狀和公民教育的重要性。美國教育雜志《PhiDeltaKappa》一項持續33年的調查顯示:學校的核心使命在于培養年輕人公民素質的信念,沒有隨時間變化而動搖;“袁克敏等人圍繞新世紀黑龍江人形象進行了調查,對影響新世紀黑龍江人形象的主要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反思、剖析;何向東等人關于西部公民人文素質的現狀調查證明,人的素質與經濟發展有很大的正相關性。”
然而,從國內外已有研究來看,尚缺少用實證調查的方式結合定量分析的方法探討基礎教育對提高公民素質所起作用的研究。至少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基礎教育對公民素質提高的顯示度研究。本研究的概念界定及問卷設計具有獨特性、新穎性;調查涉及面廣、樣本大;數據的類型多,分析處理難度很大。本研究對于應用數學方法和統計工具研究教育問題是大膽的嘗試,對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是有益的探索,也為研究其他教育問題提供了一定的參考價值。
一、確立生活觀
(一)確立生活觀的意義
1.引教育“回家”。陶行知指出:“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他認為教育不僅改造社會生活,也改造個人生活。讓教育關注人的生命狀態,使受教育者幸福地生活并追求更為美好的幸福生活,這應是教育的精神家園。
2.使農村學生過充實的、自我的生活。其一,過具有鄉土氣息、農民習性的農村生活。其二,過承認差異、肯定發展的個人生活。這種生活是“因材施教”的生活。通過“因材施教”,為農村學生營造一個成為國家建設的棟梁之才和成為一個普通平民并存的和諧發展的教育環境,使農村學生的學習生活具有“具體個人”的適應性。其三,過立足現實、面向未來的學習生活,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個人的生理性生活問題、家庭生活問題和社會生活問題等得到解決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學生個人的人生理想和就業愿望逐步實現的過程,使學生學習的過程成為一個學生個人的不斷豐收的、富有成就感的過程。
3.培養農村學生的生活能力,為未來的工作和社會生活作準備。這不僅是當前我國農村基礎教育應該擔負的使命,也是世界基礎教育的發展趨勢。
(二)“知識至上”的一元化的教育價值觀的問題
一、農村基礎教育的困境
(一)師資力量流失嚴重
據調查,從1994-年到2004年十年中,分到山東某縣楊莊鄉中學的中師畢業生僅16人,師專畢業生僅7人,本科生一個也沒有。同期,該校教師有11人退休,4人調到鄉教委,17人調入縣重點中學,8人應聘到縣城的私立中學,1人考上研究生,綜合起來,楊莊鄉中學教師在十年中減少了18人,并且流失的都是骨干教師。
師資流失并非個別現象,據不完全統計,楊莊鄉中學所在縣從1996年到2004年,先后有160多名農村初中教師流入城鎮中學和私立中學。據一份統計資料顯示,山東省2001年一年農村中小學專任教師減少1.3萬人。
(二)教學設施殘缺不全
山東省是通過“普九”驗收較早的省份,農村中小學已經消滅了危房,從其經濟實力來說,教學條件也應比較完善。但事實并非如此,據調查,不少農村中小學都是靠拼、借、湊通過的“普九”驗收,驗收完就將借來的計算機、圖書和其他物品還給了別人,除了搬出“危房”以外,學校的教學條件與“普九”前并無多大改善:教室內沒有暖氣和電扇,圖書室缺少圖書,實驗課缺乏器材,沒有語音室和多媒體。這種教學設施殘缺不全的狀況相當普遍,嚴重制約著農村基礎教育的發展,使得農村基礎教育逐步步入困境。
摘要:落實科學發展觀,推動基礎教育科學發展,應重視統籌兼顧,促進基礎教育協調發展;重視教育公平,推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重視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基礎教育內涵發展;重視提高教師隊伍質量,促進教師隊伍專業發展;重視加強學校管理,促進基礎教育規范發展;重視安全教育,保障基礎教育安全發展;重視生態校園建設,促進基礎教育生態發展。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基礎教育;教育發展
當前,我國現代化建設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基礎教育也處于重要發展機遇期。基礎教育的科學發展強調以人為本的理念,根據經濟社會現狀和趨勢,科學制定基礎教育發展規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要將科學發展觀作為謀劃基礎教育改革發展的指針,樹立新的發展理念,確立新的發展追求,構筑新的發展優勢,促進我國基礎教育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重視統籌兼顧,促進基礎教育協調發展
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重視統籌兼顧,促進基礎教育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全面協調可持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突出重點,同時,要兼顧“木桶理論”,防止出現“短板效應”,要在繼續抓好義務教育這個重點的同時,加快發展高中教育、學前教育,并處理好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的關系。
1.繼續抓好義務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