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村高中生語文學習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本文闡述了農村高中生語文研究性學習的實施方略及其體會。
【關鍵詞】農村;語文;研究性學習;實施方略
“語文研究性學習是指在語文學習中,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語文學科領域和現實生活情境中用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方式積極、主動地發現問題、調查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從而獲取知識、提高能力、陶冶情感、培養創新精神和個性化人格的一種學習活動”。研究性學習的目的在于進一步推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的素質教育改革。它是一種重過程、重能力的學習方式,也是一種學習方法,它必須通過一定的載體或條件來實現,對于農村高中來說,要實現這個目標,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
農村高中由于受到地域條件和辦學條件的限制,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條件尚未全部具備,學校的硬件和軟件建設都還不能滿足研究性學習的需要。
面對教學資源缺乏的現實,作為語文教師,必須充分利用農村現有的教育資源,積極引導學生走向社會。學會觀察、了解和研究的方法。
那么,怎樣利用農村現有的教育資源,有效地指導農村高中生進行語文研究性學習呢?筆者根據自己幾年來的高中語文教學實踐,談談自己的幾點做法,以便拋磚引玉,共同探討。
一、上好高中階段的第一節:激發興趣法
第一節課,我將《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以及近兩年的高考試題印發給學生,讓學生粗略了解語文學習的特點、要求和方法,回憶初中是怎樣學語文的,上高中后哪些學習方法和考試方法需要改進。具體做法是:
(1)由《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關于語文的性質導入新課: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兩個特點。有著其他學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語文的內容涉及到形形色色的社會,涉及到靈動的生活,涉及到活生生的人和人的情感。它不僅能包容現實,還能展示歷史,同時還能展現未來,表達希望,坦露追求。它始終表現永不磨滅的深厚的人文特質。
(2)引導學生從“工具性”和“人文性”這兩個特點談學習語文的體會。
談到語文的“人文性”,同學們暢所欲言,生活中到處是語文。語文中有美麗的季節——春、夏、秋、冬;有迷人的風景,如“蘇州園林”、“桂林山水”;有美麗的姑娘,如羅敷、王昭君;有瀟灑帥氣的男子,如周瑜、成吉思汗;有機智勇敢的謀士,如諸葛亮、宴子;有感人的愛情,如《泰坦尼克號》;有深摯的父愛,如朱自清的《背影》;有濃濃的鄉情,如余光中的《鄉愁》;還有優美的語言,如《蘭亭集》。
最后我進行小結:語文讓我們走進一個美麗的世界。語文中有美麗的風景;有人類最美好的情感;有高尚的人格;有深刻的哲理。語文,讓人陶醉,讓人遐想,讓人快樂。總之,語文本身的崇高品質可以提高一個人的思想品位。
(3)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創新精神,發展健康個性和形成健全人格。
興趣是人類創造力的源泉。人們對天空有興趣,才會用望遠鏡去觀察天際,乘宇宙飛船去太空遨游,進而發現宇宙的奧秘。人們對腳下的土地感興趣,才會建造金字塔、萬里長城這樣的宏偉建筑。人們對生活感興趣,才會發掘生活的美,才會謳歌生活,留下許多不朽的詩篇。對語文感興趣,就會寫下許多感悟,語文水平提高了,自己的文化底蘊就深厚。
(4)小結:在生活中,我們每時每刻都能感受到語文的存在,這種感受無處不在,大到世界宣言,小到竊竊私語。語文本身來自生活,語文的點點滴滴都會伴隨人們的生活,語文離不開生活,生活中有活生生的語文,我們要善于從生活中學習語文。
二、指導學習語文的方法:交流研究法
教育家葉圣陶曾說:“對于學生來說,能夠得到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養成一些良好的習慣,那才是最大的實益,終生受用的好修養。”在語文教學中,我們應該注重培養學生新的學習習慣,并使之成為一種自覺行為,近乎自然之舉。
高一年級應注重培養學生聽課、筆記、觀察和思考的習慣,擬定研究專題,查閱學習資料,為高中階段有效進行研究性學習做好充分的準備。
1.培養學生大膽發言的習慣,營造語文課堂“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
2.培養學生積累知識的習慣。
3.培養學生有表情地朗讀文章的習慣。
三、以教材中的優秀篇目為范文:教材研究法
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去發現問題,確定研究課題,鍛煉發散思維。如:學完魯迅《拿來主義》后,我準備兩個研究話題:(1)用拿來主義觀點談談怎樣交友;(2)用拿來主義觀點談談對待外來文化。讓學生任選一題來研究,并寫出自己研究結果。
學完汪曾祺《胡同文化》后,我擬定兩個相應課題:(1)南方民居文化(小窗、影壁現象),(2)家鄉的建筑文化。
學習陶淵明詩文后,我也給學生留下兩個問題:(1)陶淵明為何成為隱土的楷模;(2)評價陶淵明的讀書境界。
四、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目的:隨筆練習法
1.認識隨筆的特點;2.指導隨筆的寫作方法;3.堅持每周一篇隨筆,內容不拘一格,靈活多樣。
五、以“三農問題”為載體:調查研究法
農村高中生出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熟悉農村。農村有古老濃厚的鄉土文化,有迅速發展的農村經濟,這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我結合黨中央提出的“三農問題”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政策,啟發學生思考人們最關注的農民工問題、收入問題、教育問題等。假期讓學生深入農村,與家鄉的農民零距離接觸,開學時,同學們紛紛交來自己比較滿意的調查研究成果。
家住竹藤編織工藝之鄉——地蘇鄉的陸茂林同學《走向世界的村民》;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擴大規模、增加品種、款式美觀、提高質量等方面,加大力度發展竹藤編織業,近幾年,大量產品遠銷海外,深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農民收入逐年增加。
周金華同學撰寫的《喜看今朝富裕村》:講述我縣“社會主義新農村示范村”——地蘇鄉丹陽村的農民致富之路;農民們更新觀念,發展特色產業,收入與日俱增,如今,農民朋友住洋房、買轎車、去旅游,日子過得紅紅火火。同時,富裕村還帶動周邊的幾個村共同致富,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韋良偉同學《走出窮山的贏家》一文中,講述了山村青年韋家旺,自學種桑養蠶技術,發家致富,并帶動村民脫貧奔小康。村民們腰包鼓起來了,來縣城投資做生意或買房子,走出貧窮的大山。
六、關注現實生活和社會現象:開放研究法
注意引導學生從報紙、雜志、店名等去學習去感受它們的文化品位,從而獲得知識。如KTV廳名——天心閣;茶吧——香格里拉;燒烤店——陽光不繡。積極引導學生對當地的地名或文化景點進行考證。
幾年來,筆者注意對農村高中生研究性學習進行指導,重視過程,重視應用,重視參與,效果顯著。在研究性學習的組織實施過程中,我深刻地體會到了研究性學習的好處。
1.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的自覺行為增強,人文素養有了較大的提升。
3.促進了教師教育觀念和教學行為的轉變。
4.有利于教師的知識更新,改變了教師的知識結構。
5.促使農村學校大力改善辦學條件,使校內資源、校外資源和學生家庭的教育資源得到充分的運用。
總之,農村高中生研究性學習剛剛起步,這是一項與時俱進的教育改革舉措,也是一種學習方法的革命,改革給學校教育帶來了活力,但同時也存在許多不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們必須不斷地借鑒和吸收課程改革的優秀成果和寶貴經驗,持之以恒地通過研究性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掌握全新的學習方法,從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創新能力培育》陶學忠編著。
[2]《當代教育學》袁振國主編。
[3]《高中語文新課標創新教學設計》郭根福主編。
[4]《中學語文教學參考》蔡萊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