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作業人員培訓建議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論文關鍵詞:特種作業培訓
論文摘要: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是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能否真正做好這項培訓工作關系到能否更好地落實政府關于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工作的政策,關系到企業、社會的安全生產問題。針對我省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工作這幾年開展的情況,我們發現了培訓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并提出了對解決這些問題的對策和思路。
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是安全生產培訓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國家為加強危險崗位的有效管理而制定的一項強制性政策。近幾年對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工作得到逐漸加強,并步入正軌,企業和個人都會主動地組織和參加培訓、考核,取證上崗,無證上崗的情況正逐漸消失。但是,在此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存在著不少不容忽視的問題,必須認真對待這些問題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解決,才能保證培訓工作的質量,才能達到持證上崗的真正意義。
一、我省在特種作業人員培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部門之間的職能交叉帶來重復培訓問題。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產法》及國家經貿委《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培訓考核管理辦法》(13號令),已經明確了十多種特種作業工種,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應對其進行考核、管理。但事實上,建設系統、質量監督部門、電力系統等部門也有相關文件和政策,與安全監督部門存在職能上的交叉,責任權限不清,造成各部門、各層次都在培訓,大有一哄而上的局勢,造成重復培訓,使受訓單位和個人無所適從,加大了企業和有關人員的負擔。
2.特種作業人員的范圍界定不清晰。
目前按規定有13種特種作業,但實際中有很多應納入的工種未能包含,如危險化學品操作工等;而有些未納入的又以文件形式將其包含在內,如將加油站操作工列入特種作業人員,實際中法律依據不足,培訓也很難開展。
3.培訓機構資質、師資資格問題。
培訓機構數量不少,但未具備資質的單位或機構也在培訓,有的培訓機構聘用的教師綜合素質較差,不具備必須的專業技術知識和相關的安全生產基礎知識,未取得相應的有關部門的教師資格認可,導致整個培訓質量差,企業有怨言,政府權威性受影響。
4.培訓機構沒有嚴格按照相關規定開展進行培訓的問題。
(1)有的沒有經過認可的未取得培訓資質的也進行培訓,有的培訓機構為了減少開支,沒有按國家頒發的《特種作業人員安全技術考核標準》進行,減少了“授課時數”;有的培訓單位組織培訓班時,由于條件所限,只進行了理論考試,不進行實際操作的考核;有的培訓單位考試要求不嚴,安排的是閉卷考試,實則開卷考試,更有甚者是由他人代考,自己只是簽名。
(2)特種作業人員培訓的基礎工作薄弱。
有的培訓機構安全培訓管理工作基礎較差,沒有建立特種作業人員培訓檔案。學員報名培訓前未對“身體健康”項目進行核查,沒有體檢只要有單位證明即可,造成有的特種作業人員患有某種“禁忌癥”,卻仍在從事不得進行的特種作業;對“文化程度”一欄也睜一眼閉一眼,未達到實際文化水平的也參與培訓;考核不過關的往往以“已收培訓費了怎么也得讓人家過”的說法千方百計幫助“過關”。學員的學籍檔案未能如實完整建立等。
5.企業、工人認識不到位的問題。
(1)對特種作業人員培訓的必要性、重要性雖然是逐漸得到大部分企業、公司的認同。但,事實上,仍有不少的企業、公司在這一方面認識不足,舍不得投入,認為對新進廠的員工進行的“三級培訓”已包括了對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再組織特種崗位個人參加特種作業培訓是重復培訓,存在抵觸情緒。產生的問題就是,一個特種崗位上的特種作業人員只有一個有證,以應付安全生產監督檢查,部分特種作業人員沒有按規定持上崗。
(2)特種作業人員的復審不重視。企業不重視特種作業人員復審工作,認為取到證后就一勞永逸了,沒有定期復審,每年復審的人數僅僅只占應復審人數的1/5。某些人員已離開原操作崗位或證件過期了,但仍沒有進行再培訓,就直接上崗。
除了以上5個方面的問題,在我省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工作中還存在著其它一些問題。如,培訓教材方面存在的問題。初次培訓、一次復審、二次復審這三類培訓教材的側重點沒有明顯的不同,令參加復審的人員感到培訓是反復的,都一樣,從而導致抵觸情緒的產生。
加強對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嚴格按照培訓大綱的要求落實培訓工作是一件非常嚴肅認真的工作,不僅僅在于提高特種作業人員的安全技能、安全生產知識,也不僅僅在于實現工人的自我保護意識的增強,更在于對實現整個社會的安全生產目標的實現,在于體現政府的施政方針,在于落實“三個代表”。
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是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中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環節,培訓工作必須適應新形式下安全生產工作的需要。為進一步做好我省的特種作業人員的培訓工作,應該正確的面對工作中存在的問題,找到有效可行的解決方法。下面,就存在的這些問題提出一些思路和對策。
二、抓好特種作業人員培訓的對策:
1.政府有關職能部門應組織有關行業和部門,開展特種作業人員范圍的調整、確定工作,及早出臺新的政策、法規,改變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工作中存在的特種作業范圍界定模糊不清,改變政府職能部門職權交叉,從而避免培訓機構、企業、工人無所適從,減輕企業、工人的負擔。據悉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已經在2004年5月開始著手開展這項符合與時俱進的工作,在《關于安全生產許可工作中有關培訓問題的通知》中明確提出組織有關行業、部門和企事業單位的專家,開展特種作業人員范圍的調整、確定工作。這是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它的出臺將改變目前特種作業培訓工作政出多門,特種作業范圍界定不清的局面。
2.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對培訓機構的資質認定及監督管理應進一步加強。這是規范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工作的前提,是加強政府權威性、體現政策嚴肅性的要求,也是提高證書含金量的要求。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通過提高培訓機構申請資質的“門檻”,對教學條件、培訓內容要有比較嚴格的要求;通過提高對培訓師資自身能力的要求;通過規范培訓機構的培訓行為,要理論和實際操作兩方面都要注重,實現培訓工作質量上的提高。此外,對培訓機構實行必要的淘汰制度,對培訓師資實行資質認可制度,培訓教師應持證上崗。這也是提高培訓質量的可行方法之一。培訓質量上去了,企業和工人對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工作的工作才會認同,才會消除抵觸情緒。
3.培訓機構要認真落實培訓大綱和考核標準的要求,把好特種作業人員的“入門關”。特種作業不同于一般工種的作業,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決定了其從業人員也必須具備相應的特殊條件。國家關于特種作業人員的標準中有明確的規定:一是,年滿18周歲,未滿60周歲;二是,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三是,身體健康,無妨礙從事本工種作業的禁忌癥;四是,參加特定的培訓,經安全技術理論考核和實際操作考核合格。這四個條件缺一不可。根據事故傷亡統計規律,我們知道,人的不安全因素在導致事故發生的原因中占多數。事故的肇事者往往也是事故的第一受害者。特種作業是一種高危險的作業,所以各培訓機構應嚴把這一道“安全門”。沒有達到相應文化程度要求的不予參加培訓,沒有縣級以上醫院證明身體健康的不予參加培訓。為工人負責,也為政府負責。改變觀念,不要將經濟效益放在第一位,應將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時,培訓機構也應加強自身的教學條件,提高師資的水平,保證培訓的質量,做好學員學籍檔案的建立、維護和管理。
4.加強法制宣傳力度,提高企業和工人的安全認識,使其轉變觀念,變被動為主動,發揮企業主體作用,積極組織和要求特種作業人員參加培訓,持證上崗。《安全生產法》第23條規定“生產經營單位的特種作業人員必須按照國家有關規定經專門的安全作業培訓取得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書,方可上崗作業。”國家關于特種作業人員管理規定中明確指出,特種作業操作資格證必須在年審期內參加年審,沒有參加年審或年審不合格的,證書失效。特種作業人員沒有持證上崗或持失效證件上崗一樣會受到法律法規的制裁,影響企業的經營和發展。所以,企業方面也應加強這一方面的工作,按規定配備相應的特種作業人員,而不是拿幾本證應付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的檢查。企業要實現安全生產、保證經營的順利進行,應將企業內的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工作列入企業的日常工作表中,督促本企業的特種作業人員參加培訓、復審,實現特種作業人員個個持證上崗,并應將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列入企業聘用的條件之一。另一方面,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在日常的安全生產監督管理中也應進一步加強對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情況的檢查,督促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
為了百姓的安居樂業,為了社會的安定團結,為了國家的繁榮發展,我國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是越抓越緊。不管是培訓機構,還是企業、工人都要注重安全生產工作,認真落實國家關于安全生產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特種作業人員培訓工作作為安全生產教育培訓工作的一個重要組成,我們的目標是不斷地、切實地提高特種作業人員的安全技能和安全意識,避免和減少傷亡事故的發生,保證企業安全生產,實現安全生產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應對問題,負責任的做法不是回避,而應是深入思考,尋找思路和對策。
(2004年12月)
參考文獻:
黃玉治.2003.《對新形勢下安全培訓工作的認識》.安全文化網
楊存堂、薛水平.2004.《培訓教育的通病及診治》.安全文化網
葉興華.2004.《試論對特種作業人員的安全教育》.安全文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