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不典型蛛網膜下腔出血誤診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般蛛網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rhage,SAH)容易診斷,但少數不典型SAH容易誤診,我院收治5例,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例1,男,55歲。1994年3月19日出現頭痛、心悸、暈厥1h。門診ECG:竇性心動過緩伴不齊,頻發竇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入院時查體:T36.1℃,BP225/105mmHg,神志清楚,頸軟。心率62次/min,律不齊,未聞病理性雜音。克氏征、布氏征陰性。經控制血壓等治療,病情無好轉。第3天出現嘔吐,查體頸項強直,克氏征陽性。作腦CT及腦脊液檢查確診為SAH。
例2,男,76歲。2000年9月30日因雙下肢無力10余天,頭痛、嘔吐3天入院。查體:T36.5℃,BP134/107mmHg,神志清楚。可疑頸強直,克氏征、布氏征陰性。雙下肢肌力3級,肌張力及腱反射正常。腦CT提示腦萎縮。經對癥治療無好轉。第2天出現腰腿痛。查體克氏征陽性。作腦脊液檢查確診為SAH。
例3,女,80歲。2001年8月29日突發眩暈、頭痛、嘔吐2h入院。既往有頸椎病史。查體:T35.9℃,BP190/90mmHg,神志清楚,雙瞳孔等大等圓,直徑0.25cm,光反射靈敏,無眼震。頸軟,克氏征、布氏征陰性。經控制血壓,改善腦供血等治療無好轉。第2天出現頸后疼痛。查體發現頸項強直,雙克氏征陽性。作腦CT及腦脊液檢查確診為SAH。
例4,男,64歲。因頭痛、發熱1周。在當地鄉醫院經抗感染等治療無好轉,以“顱內感染”收入我院。查體:T38.5℃,BP130/80mmHg,神志清楚,頸軟。心肺未見異常,克氏征可疑陽性。作腦CT未見異常,作腦脊液檢查確診為SAH。
例5,男,61歲。2005年12月25日因服“感冒藥”后解黑大便,頭痛、頭昏、嘔吐3天入院。查體:T36.6℃,BP130/80mmHg,神志清楚,輕度貧血貌,頸軟,心肺未見異常,劍突下輕壓痛。克氏征、布氏征陰性。血常規:WBC4.5×109/L,RBC2.53×1012/L,HGB91g/L。經制酸、保護胃黏膜、止血及對癥等治療,病情有所好轉。但第3天頭痛加重,查體頸項強直,雙克氏征陽性。作腦CT及腦脊液檢查確診為SAH。
2討論
腦血管病包括SAH易出現腦心綜合征,以心律失常為多見,比例是竇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結性心律失常﹥實性心律失常。發病機理可能是:(1)影響下丘腦功能,出現植物神經功能障礙。(2)兒茶酚胺、去甲腎上腺素分泌增高,而致神經-體液功能異常。(3)電解質紊亂導致神經調節障礙[1]。例1只注意了血壓升高及心律失常,忽視了頭痛與意識障礙而致誤診。
SAH后可能血液積聚于縱裂池,形成凝血塊或血腫,壓迫雙側大腦額葉矢狀內側面,引起雙下肢癱,也可能是繼發雙側大腦動脈痙攣所引起[2]。例2忽略了SAH與做CT時間的關系。SAH發病當日,CT可檢出率約90%,第2天為85%,5天以后下降為80%以下,1周后降為50%[3]。
SAH后血細胞崩解釋放出5-羥色胺、內皮素、緩激肽等多種活性物質,引起腦動脈痙攣[4]。導致前庭結構缺血產生眩暈。也可能是顱內壓突然增高出現眩暈。例3被眩暈、嘔吐和既往頸椎病史所迷惑,忽視了對SAH的警惕而誤診。
SAH可刺激丘腦下部或腦干出現高熱,數日后可產生低熱是出血吸收所致[4]。例4在當地鄉醫院經抗感染等治療無效,并懷疑“顱內感染”而沒及時作腦CT和腦脊液檢查,而造成誤診。
SAH可侵及或影響視丘下部繼發性血管痙攣而致缺血、缺氧,導致迷走神經興奮性增高,胃酸分泌增高,胃黏膜出血[4]。例5受某些傳統“感冒藥”致消化道出血的影響,將并發癥當作主要疾病而導致誤診。
綜上所述,造成誤診的原因:(1)對SAH缺乏全面認識,注重個別突出癥狀,而忽視了SAH的最常見癥狀頭痛、嘔吐,5例均有不同程度頭痛,4例有嘔吐。(2)誤將SAH的并發癥視為主要疾病,掩蓋了原發?#?)受既往病史影響,未注意觀察病情演變過程。(4)個別臨床表現突出,如高血壓、心律失常、肢體癱瘓、眩暈、發熱、消化道出血等,導致誤診。(5)發現可疑腦膜刺激征,雖然腦CT未見異常,未及時作腦脊液檢查。所以,不但要熟悉SAH的常見臨床表現、并發癥,還要了解少見的、不典型的表現,特別是老年人可并存夾雜病,表現更不典型。故對可疑SAH,應及時作腦CT及腦脊液檢查,可減少誤診,提高診斷能力。
【參考文獻】
1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中國腦血管病治療專家論集.沈陽:沈陽出版社,1995,330-332,308.
2劉建平,閆翠云.表現有雙下肢癱的蛛網膜下腔出血3例報告.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4,21(5)︰411.
3郭書英,母成賢,張國紅.非典型蛛網膜下腔出血.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5,13(5):353.
4楊期東.神經病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145-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