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經濟學雙語教學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近些年來,雙語教學在我國高校教學中日益受到重視。尤其對于經濟學來說,由于其國際化程度越來越高,需要在教學中不斷吸收經濟學理論的最新進展,提高學生閱讀英文資料的能力,增強他們運用英語語言進行學術交流和在實際經營和管理中的溝通的能力。針對網絡環境下如何提高經濟學雙語教學的時效性問題進行初步的探索,提出利用網絡和計算機提高雙語教學時效性的若干建議。
關鍵詞:雙語教學;經濟學;網絡
1時效性在經濟學課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般意義的時效性是指教學內容應該貼近實際的經濟現象和實踐,教師的任務是通過現實中復雜而多樣的經濟現象來使學生把握其背后的經濟運行規律。時效性的另一層意思是指講授的經濟學理論也應與時俱進,通過課堂教學引導學生了解經濟學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因此,本文所說的時效性是指教學內容應具有理論上的前沿性并體現時代性。一方面,經濟學是一門應用性較強的學科,研究經濟學的根本目的是解決經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這必然要求在經濟學的學習過程中對現實強烈關注。另一方面,無論從方法上還是研究內容上,現代經濟學理論都正處于一個變革的時代,雖然新古典經濟學仍然在教科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但是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演化經濟學等新興的交叉邊緣學科正逐漸崛起,它們和新古典經濟學一起不斷改變和深化人們對于經濟現象的認識。因此在授課中,有必要介紹這些前沿的理論,以開拓他們的視野,豐富他們的知識。
2現有雙語教學模式在提高“時效性”中的問題
目前經濟學雙語教學效果差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師生對課堂的過分依賴,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1)主流原版教材對經濟學理論的前沿性介紹不足。目前國際上流行的經濟學教材基本上重點介紹兩種理論范式,一種是以新古典主義的范式,另一種是新凱恩斯主義的范式,如曼昆的《經濟學原理》(thePrincipleofEconomics)、斯蒂格利茨的《經濟學》(Economics)以及布蘭查德(Blanchard)的《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等。這些主流教材的內容一般都是被經濟學家和公眾廣泛接受的理論,這當然是為了教學的方便,但也意味著對現代經濟學的一些新的進展可能涉及不多,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制度經濟學、公共選擇理論和演化經濟學等前沿性的理論很少,最多也只是一帶而過,有的甚至根本不涉及這些內容,比如平狄克的《微觀經濟學》(Economics)只是講述了新古典的微觀理論。
(2)由于教材本身的滯后性,教材中的材料和案例一般比較陳舊,這無疑會損害教學效果。雖然過時的教學案例和材料對于理論本身的正確性沒有直接的影響,但是如果教材中充斥了過多的陳舊和過時的材料,一方面可能會損害經濟學理論的說服力,因為對于學習者來說,他們對當前發生在身邊的經濟現象比較關注,也傾向于用所學的經濟學理論來試圖解釋經濟現象和解決某些問題。如果經濟學理論能夠很好地分析當前的社會經濟問題,這無疑會極大地增強學生對經濟理論的信心。另一方面,新穎和貼近現實的材料更易于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而教材本身是無法滿足這樣的教學要求的,這就需要教師根據理論本身以各種途徑搜集一些新穎的材料和教學案例來補充教材內容。
3提高雙語教學“時效性”的方法
我國開展經濟學雙語教學是在改革開放日益深化的背景下進行的,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的經濟學教育要求教學方式要與國際接軌,以國際上經濟學通性的教育方式進行雙語教學。所以,在本科課程的設置上,既要兼顧實際經濟活動的需要而培養應用型人才,也要為培養具有開放精神、能夠融人國際主流經濟學的理論型人才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一方面在教學中注重案例和數據處理、分析的力度;另一方面加強經濟分析方法和經濟理論的教學,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牢固的基礎。
為了達到上述雙語教學的目的,基于網絡資源的雙語教學模式具有傳統教學方式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對于提高雙語教學的“時效性”具有巨大的作用和意義。電腦和網絡在教學中的普及程度大大提高,網絡資源也日漸豐富,關于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網站也更加專業化,這為學生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提供了豐富的案例資源和理論資源。大體上,有助于經濟學教育和研究的網站可分為四大類:第一類是在線專業性財經雜志,比如Economists和FinancialTimes、華爾街日報(TheJournalofwaIIStreet)等國際上著名的財經雜志,這些雜志以其專業性、權威性而聞名于世,可以大大開拓學生的視野并加深他們對經濟問題的認識。第二類是學術性較強的專業性網站,既提供當前的理論動態和研究進展,也有過去以發表的研究成果。這類網站可以是民間學術研究機構,比如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NBER)、IDEAS-EconomicsandFinanceResearch和經濟思想史網站(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以及著名大學經濟系的網站等,其特點是在站點內可以搜尋到大量的工作論文(workingpapers)和論文;還可以是經濟學家個人的網頁,主要提供經濟學家個人的研究成果。第三類是一些政府機構網站,比如歐洲中央銀行、聯邦儲備局(FederalReserveBoard)、亞洲開發銀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WorldBank等,這些網站不僅提供了大量的研究論文,也有豐富的數據資料可供查閱。第四類是一些經濟學學習網站,包括綜合性的網站和專業性的網站,通常他們或者只是一門課程的輔助學習網站,能夠提供本門課程的學習重點和習題,或者是某一個領域的網站,比如博弈論學習網站、微宏觀經濟學和金融經濟學網站等。這些資源遠比教材上的資料豐富,也更加貼近正在發生的經濟現象,能夠極大地增強學生學習經濟學的興趣,提高學習的主動性。
基于網絡的雙語教學相對于傳統教學方法來說,最根本的優點在于網絡使得教學更加具有開放性和靈活性,使學生學習基于教材卻不局限于教材,大大開闊了視野。具體來說,教師可以充分利用網絡的這種特性,在課堂內外、授課前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1)課前要求學生查詢有關資料,包括一些數據和案例。在為本科生講授經濟學原理時,為了避免過于抽象,教師一般要結合一些經濟現象或者案例來闡述理論的涵義與國內經濟學教材相比,原版教材更注重用實際的數據和案例來說明基本的經濟原理,而且這些案例和數據大都來源于發達國家,如經濟合作組織國家(OECD)。這給我們雙語教學的啟示是在實際的授課中,教師也應該注重用實際數據和案例來講解理論,而不是純粹的從抽象理論到理論,這也是因為經濟學的傳統是“用事實或數據來說話”。對于剛開始接觸雙語教材的學生來說,原版教材的閱讀可能比較困難,但教師在講授一節課的內容之前就應該給出一個比較有針對性的預習計劃,使得授課有的放矢。
以《Macroeconomics))(8thEdition:Dornbusch,Fisher&Startz)為例,在第七章講授通貨膨脹和失業的內容時,由于會涉及到大量的有關失業和通過膨脹的數據和資料,比如通貨膨脹的時間序列、失業率的變化、勞動時間的變化等,教師應該在課前為學生布置預習的任務,通過互聯網查找國內外通貨膨脹和失業問題有關英文資料。同時,教師也應該對學生文獻和資料索引的能力給予一定的指導,比如通過google的分類搜索、其所在學校的外文數據庫以及進入一些經濟專業網站或機構網站查尋資料。在亞洲開發銀行、IMF和世界銀行等機構的網站上,學生可以搜尋到大量有關報告或Outlook,在economists雜志網站上,學生可以查到部分關于貨幣和就業的文章,這可以使學生非常直觀地感受我們所面臨的各種經濟問題。
但是,案例和數據本身并不能自動說明問題,這就需要教師在課堂上引導學生對于案例和數據的分析和理解。由于課前預習的鋪墊,對案例的分析,教師可以學生的發言和討論為主,而且要求發言盡量用英文,并在發言的過程中加以適當的引導。對于數據的分析,要結合統計學和計量經濟學的相關知識,這對于學生可能比較困難,所以教師應以講授為主,并用相關軟件進行模擬演示。尤其是在宏觀經濟學,對于本科生來說,有的問題需要大量的數據才能說清楚。比如,貨幣供給和經濟增長的關系,從理論到理論的講授很是抽象,但是如果用比較簡單的計量經濟學方法做一個回歸模擬,表明二者之問的相關關系,就會大大增強教學效果。在初、中級經濟學中,大部分模型都是比較靜態或靜態分析,動態模型涉及不多,一般是蛛網模型和經濟周期的乘數——加速模型,在課堂上,教師用一些軟件可以簡單地模擬出這些模型的動態特性,比如Excel、Eviews和Mathtab等,這樣的教學效果會大大好于純粹的講授。
(2)對于教師來說,除了有關的案例的解釋和對經濟數據的模擬演示,還應該對教材中所涉及的基本理論進一步挖掘,使學生不但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查閱大量相關文獻,熟悉該理論的演進脈絡,了解理論發展的前沿,“為學生倒出一杯水教師須有一桶水”。除了教材之外,師生還有大量的網絡資源可用,通過相關經濟思想史網站(如TheHistoryofEconomicThought)可以更加系統地了解某個經濟理論的發展的脈絡,通過網上的工作論文,可以使學生了解現代經濟學發展的前沿。
比如說微觀經濟學中的制度(歷史)經濟理論、演進經濟理論以及宏觀經濟學中的復雜性分析方法,對于有志于將來做研究的學生來說,對經濟學理論最新發展的適當了解是有益的比如,在微觀經濟學中公共產品一章,一般都會涉及到公共產品提供的“薩繆爾森規則”,即個體對公共產品的邊際收益之和必須等于其生產的邊際成本。對于這個等式,一般的解釋是每個人應該根據個體的偏好支付公共產品的價格,這就需要一個有效的激勵人們說真話的機制。這個機制的通常包括兩種:命令機制(commandmeehanism)或者投票體制(votingsystem)。一般教材對于投票的問題涉及不多,這就需要教師擴展這方面的知識,適當地講授社會選擇問題(socialchoicetheory)和公共選擇阿題(publicchoicetheory),在各種觀點的交鋒中,使學生更好地理解現代社會政府的公共活動的本質。進一步,這個問題還可以延伸到法律經濟學、憲政經濟學等更新的理論。對于一些在宏觀經濟學中爭議較大的理論或政策,教師可推薦學生查閱相關網站,尋找自己支持的觀點和論據。
4結論
由于“雙語教學”在我國大規模推行的時間還不長,現在大部分對雙語教學研究的重點在教學的理念轉變教學模式的改革和教學方式的改進等理論層面,而對實踐層面的研究較少,尤其是在信息技術無孔不入的背景下如何有效地開展經濟學課程的雙語教學的實踐問題研究更少。本文結合作者的雙語教學實踐,一方面吸收傳統案例教學的優點,另一方面充分發掘因特網資源的巨大優勢,提出互動的、自主的雙語教學模式,從而提高經濟學雙語教學的實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