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城鄉生態循環金融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城市與鄉村金融體系存在差別,從整體上比較,城市金融業發展要比鄉村金融業發展占絕對優勢,按照馬太效應,金融資源將流向效益高的城市,鄉村無法獲得絕對優勢。然而,比較優勢理論中的相對優勢理論卻提供了一種觀察城鄉各自優勢的路徑,按照這一視角可以發現城市與鄉村在發展金融方面各有相對比較優勢,城鄉金融各自比較優勢的發揮,將比目前二元格局下的金融發展具有更大效率。
[關鍵詞]比較優勢理論;城鄉和諧發展;城鄉金融系統
城市與鄉村猶如兩個盛了不同容量的水杯,城鄉欲達到和諧發展,就必須在城鄉這兩個水杯中連接上水管,根據連通器原理,兩個水杯中的水位因連接了管子的緣故最終將達到平衡(雖然容量不同,但水位高度一樣)。金融業作為當代經濟發展的核心產業,無疑是城鄉和諧的最佳連通器,金融具有資源配置和效率導向功能,只要城鄉金融功能得到充分發揮,城鄉和諧發展的目標就將達到。
一、城市金融體系比較優勢
城市金融體系由于經濟發展歷史緣故,金融運行框架較為完善,在金融機構、金融產品和金融創新方面都比鄉村金融體系發展程度高得多,城市金融系統的特點具體表現在:
1.金融機構林立。金融機構作為城市金融體系的物質載體,在城市經濟發展中起到重大作用。城市金融機構林立,主要包括中央銀行、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非銀行金融機構(如保險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證券公司、財務公司)和在境內開辦的外資、合資金融機構等。
2.金融產品豐富。金融產品是金融體系運行的基本載體,金融產品豐歉程度直接影響金融體系的繁榮程度。貨幣市場和資本市場上的金融工具多種多樣,不僅包括傳統的金融產品(如大額可轉讓存單、信托基金),而且包括金融衍生產品(如遠期、期貨、期權和掉期)。
3.金融創新有力。由于城市商品經濟發展,克服經濟環境中各種風險,城市金融領域內部通過各種要素的重新組合和創造性變革不斷引進新事物。金融創新的種類包括金融制度創新、金融組織結構創新、金融企業經營管理創新和金融業務創新。
正因為城市金融系統由于經濟發展的歷史緣故,已經有了比較完善的框架,其比較優勢是明顯的,這主要表現在:(1)較強的技術優勢。城市凝聚了高端的信息技術,信息技術對金融業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城市信息網絡建設促使城市金融體系涵蓋范圍擴大,促使電子金融業務迅速發展,促使結算和清算有效運行。(2)較大的資金優勢。城市資金優勢主要體現為兩方面:首先是擁有巨額資金。由于城市經濟較為繁榮,資金流動性高,資金流通總量較大。其次是有較強的籌資能力。城市金融業發達,籌資能力遠比鄉村強。(3)持續的人才優勢。城市金融業發展離不開一大批專業和富有經驗的優秀管理人才,他們能快速全面獲取市場信息,人才優勢有利于設計統一的管理體系和組建具有良好市場反應的組織結構。
二、鄉村金融體系的比較優勢
同樣由于經濟發展的歷史緣故,鄉村金融運行還沒有與其需求相適應的完整框架。與城市相比處于絕對劣勢,它運行的特點是:
1.政策性較強。鄉村金融發展程度不高,政府往往對鄉村給予政策性扶持,在金融機構和金融產品配置方面傾向于政策性,如我國目前的農村金融體系是以農業銀行和農業發展銀行以及農村信用社這些金融機構為主,由于他們一般為國有企業,在經營管理時往往受政府政策的影響,帶有公益性質。
2.效率上偏低。鄉村金融體系運行效率偏低,這主要原因在于其性質。鄉村金融體系在政府指導下運行,指令性計劃較濃,因壟斷而導致的尋租行為也有所存在,金融體系背離市場的公平競爭原則,致使金融資產效率達不到最佳,效率性偏低普遍。
3.規模化不夠。鄉村金融體系較為單一。由于鄉村本身自然特征,鄉村金融體系主要是以間接融資為主體的金融體系,因信息技術不夠普及,金融體系運行成本偏高,各個金融主體相對分散,無法達到規模化經營的目標。
上述特點實際上說明了在與城市金融體系比較時,鄉村金融體系處于劣勢。但是,對比城市,鄉村的下列比較優勢也十分明顯:
1.地緣優勢。地緣是因同屬一地而產生的聯系,鄉村人煙相對稀少,內部人口流動性不強,由于鄰近關系和社交需求,農民擁有良好的熟人關系,人與人之間關系較為和諧,一旦某家出現什么問題,整個村落都將傳開,因而這一地緣優勢使得鄉村金融體系信息披露機制容易建立。一方面,由于互相了解,信息相對透明,有利于金融發展;另一方面,如果某人違背信用,則此人必將聲敗名裂。鄉村金融體系所處的環境,在于廣大的地緣意識濃厚的鄉村市場主體之中,注重地緣意識,有利于鄉村金融體系的維護與運行,即是信用意識的作用。利用好鄉村獨特的比較優勢,有利于發展鄉村金融體系。
2.人文優勢。鄉村的自然條件促使鄉村重視農業發展,農業因其親近土地具有天然凝聚人心和加強人們感情的功能,農民淳樸實在的風格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互助友愛氛圍形成。歷史上,許多國家都曾組織過合作性質的農莊和互助社,如俄羅斯、中國等。互助合作的優良傳統悠久,有利于建設合作型金融體系。
3.后發優勢。后發優勢是欠發達主體通過發達主體的技術、制度和結構的低成本移植和模仿而迅速趕上發達主體的水平。鄉村金融體系相對于城市金融體系發展落后,基于此,鄉村金融體系可以利用后發優勢有選擇地從城市金融體系中移植和模仿金融信息技術、運行制度和金融業結構布局。
三、城鄉比較金融系統的構建
1.構建鄉村金融體系基本框架。鄉村金融體系基本框架要求鄉村金融體系有一定的基礎設施,它主要包括通信技術、金融機構和眾多市場主體,沒有基本框架,就無法發揮鄉村金融體系的比較優勢。城鄉比較金融系統構建的前提在于鄉村金融體系框架的基本形成,如果鄉村交通運輸條件、銀行等中介機構缺乏,市場參與者寥若晨星,則不足以建立強勢銀行聯盟,從而無法實現平等、公平的體系運行目標。在建立鄉村金融體系框架時,可有不同的模式供選擇,比如:建立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的優點主要是:可以獲取關于公司和經理人員的信息,進而改進資本分配和公司治理效率;可以規避金融風險,進而促進投資效率和經濟增長;能夠動員資本以在更大的范圍內進行分工和生產。建立銀行聯盟。鄉村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關鍵在于組建大而強的銀行機構,建立大而強的銀行機構的目的在于與城市金融機構平等參與市場競爭,從而實現平等、公平的體系運行目標,防止城市金融體系對鄉村金融體系資源的掠奪。然而。鄉村金融機構規模化不夠,無法形成強勢的市場主體參與市場競爭,因而,建立貨幣聯盟勢在必行。通過貨幣聯盟,實現資源、信息和技術共享,達到降低交易成本的目標,從而提高金融運行效率。信托基金也是能夠在鄉村取得長足發展的金融形式。信托基金通常也稱為投資基金,主要通過契約或公司的形式,借助發行基金券(如收益憑證、基金單位和基金股份等)方式,將社會上不確定的多數投資者不等額的資金集中起來,形成一定規模的信托資產,交由專門的投資機構按資產組合原理進行分散投資,獲得的收益由投資者按出資比例分享,并承擔相應風險的一種集合投資信托制度。信托基金具有集合投資、專家管理操作、組合投資分散風險、資產經營與資產保管相分離、利益共享與風險共擔、以純粹的投資為目的和流動性強等優點。鄉村金融市場投資主體規模小,抗風險能力低,而信托基金能有效分散投資風險,變現性相當靈活,小額資金具有安全性高等特點,有利于鄉村金融繁榮。此外,信用互助應是建立鄉村金融框架的重要選擇。金融業本質上是信用行業,信用是金融發展的基石。鄉村金融體系可利用地緣和人文比較優勢,開展信用互助,主要途徑有兩個:一是組建鄉村信用協會。通過成立信用協會,對會員信用進行擔保,并對會員違約行為進行披露,通過宣傳壓力迫使會員遵守信用。二是建立信用互助組。根據各地實際情況,按不同性質劃分(如血緣、地緣和業緣),通過共同擔保,化解違約風險。2.城市以市場為主的金融體系。與鄉村相比,城市的金融交易和金融活動是相對“高端”的,其活動的領域應該是著重發展衍生金融。城市金融體系相對完善,較為具備處理風險能力,這主要在于衍生金融工具設計。所謂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貨幣、債券、股票等基本金融工具為基礎而創新出來的金融工具,它以另一些金融工具的存在為前提,以這些金融工具為買賣對象,價格也由這些金融工具決定。衍生金融工具具有高風險性、高度技術性、復雜性等特點。衍生金融工具的主要作用是促進金融市場的穩定和發展,有利于加速經濟信息的傳遞,其價格形成有利于資源的合理配置和資金的有效流動,可以增強國家金融宏觀調控的能力,有分割與轉移風險、提高金融市場經濟效率的作用。因此,城市金融體系應大力發展金融遠期合約、金融期貨、金融期權、金融互換等衍生金融產品。同時,要大力發展資本市場。資本市場是全部中長期資本交易活動的總和,囊括了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基金市場和中長期信貸市場等,其融通的資金主要作為擴大再生產的資本使用。在高度發達的市場經濟條件下,資本市場的功能主要有資金融通、產權中介和資源配置三個方面。城市金融發展的新興領域還包括表外業務。表外業務是商業銀行按照通行的會計準則可以不列入資產負債表內,不影響其資產負債總額,但能影響銀行當期損益,改變銀行資產報酬率的經營活動。表外業務產生于承諾或約定事項,其主要業務包括貸款承諾、銀行承兌匯票、銀行保函、信用證、備用信用證等,這些業務對技術能力要求較高,處理不當,表外業務將轉化為表內負債。城市金融體系較為具備處理表外業務帶來的風險,可利用其優點大力發展。
生態循環的城鄉金融系統,要求城鄉在分別構建各自金融體系時是要有金融生態理念,而金融生態理念又要求金融業生存發展應處于一個和諧、統一的社會經濟環境之中,通過打造和建設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來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降低金融風險,進而推進社會經濟全面健康持續發展。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支持體系、金融運行體系和金融政策體系三者有機結合的綜合系統,金融生態理念的落實關鍵在于三者的和諧統一。
根據生態循環的要求,城鄉金融和諧發展的基本著眼點是要實現城鄉金融體系生態平衡。城市與鄉村金融體系彼此關聯而又相互影響,城市金融體系的發展受到鄉村金融體系的制約,鄉村金融體系的發展受到城市金融體系的指導,兩者和諧發展,必然要求建立和諧的城鄉金融生態系統。城鄉金融生態系統依賴于城市與鄉村金融的互動平衡,二者之間的主要著眼點在于城市金融體系對鄉村的指導和支持。從長遠來看,鄉村以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必然依賴于城市金融體系的支持,原因在于強勢銀行聯盟通過信息壟斷而收取信息租金和保護關系企業會妨礙創新,另外,管制較少的強勢銀行聯盟有可能會與公司的一些經理勾結以損害其他人的利益,并阻止有效的公司治理。因此,銀行為主的金融體系由于存在自身劣勢必然依賴于市場的支持。從釋放經濟增長所累積的風險和避免發生經濟危機的角度看,銀行體系非但不能提供一種將風險釋放到系統之外的內在機制,而且其自身內部風險的最終釋放還得依賴于城市以市場為主的金融體系提供的流動性和風險分擔功能。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綜上所述,建立有利于實現城鄉金融生態循環和兩者和諧發展的金融體系,有賴于城鄉比較金融系統支持體系作用的發揮。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有以下三個方面:
1.政府職能科學定位。政府是城鄉金融系統中的主導力量,政府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有一整套清廉高效的行政機構。城鄉金融系統作為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政府應擔當起組織者的作用,在處理城鄉金融體系聯系上將有所作為。同時,區域政府應堅持科學的發展觀,將鄉村綠色GDP和人均收入水平納入考核指標中。在職能行使方面,應注重發揮市場的功能,對金融業給予必要的行政服務支持。
2.信息技術廣泛普及。在金融發展領域中,信息技術對金融發展具有先導作用(最新信息快速傳遞功能)、“軟化”作用(實現網絡管理功能)和優化作用(資源整合功能)。城鄉金融系統運行,離不開金融信息高速公路支持,通過信息高速公路,實現結算電算化,從而降低運行成本。信息技術已在城鄉中廣泛普及,特別是鄉村信息建設要依賴于政府的政策導向,對在鄉村信息建設中涉及到的資金費用應給予扶持和優惠。
3.貨幣政策有效實施。國家貨幣政策調控能力較強,能有效地處理好城鄉經濟發展和物價穩定的關系。城鄉金融發展具有極強的脆弱性,特別是鄉村金融體系更具有不穩定性,當發生通貨膨脹時,鄉村金融體系因其相對弱小,無法應對物價急劇膨脹的風險,這就要求國家貨幣政策在實施時特別要注重穩定物價,通過多種貨幣政策中介目標,調控物價水平。同時,還需密切關注貨幣供應總量、利率政策的變化和消費與儲蓄的比例。
參考文獻:
[1]陶玲琴,王振龍,等.比較金融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楊勝剛.比較金融制度[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
[3]傅崇蘭.城鄉統籌發展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
[4]王世軍.比較優勢理論的學術淵源和評述[J].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
[5]周永勇,林慧.比較優勢理論與“貧困化增長”問題[J].科技和產業,2006,(6).
[6]蔣冠,張露.比較金融制度分析與中國金融制度改革的路徑選擇[J].思想戰線,200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