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效農業循環經濟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構建農業循環經濟創新機制,逐漸形成成熟的農業循環經濟發展模式和體系是目前的焦點。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形成多途徑、多層次、多產業聯動發展與融合發展的高效循環農業經濟格局,才能實現高效循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高效循環農業的實施將引領整個農業發展方式的轉變,可提高農業生產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有效保護生態環境,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高效農業循環經濟有利于各產業的融合發展循環農業以產業鏈延伸為主線,注重農業資源循環利用與能量高效轉換,在科學安排系統內部及相關產業間的循環與再利用基礎上,實現單程式農業增長模式向“資源———產品———再生資源”循環的綜合模式轉變。高效農業循環經濟在具有現代農業運作高效性特征的基礎上,強化了農業資源的節約性,通過優化組合,實現優勢充分疊加而產生集成效應和相互疊加融合的放大效應。大力發展高效循環農業對轉變農業增長方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農村生態環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保障食品安全和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實現農村經濟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贏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循環不經濟是農業循環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題目前,我國農業發展面臨資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需要從社會、經濟與環境等諸多方面全面考慮、整體推進。循環農業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只注重循環、不注重經濟,缺乏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發展的動力,不少循環農業項目取得較高的生態環保效益,但是不經濟。二是內部結構不合理與農業集聚水平偏低,循環農業缺乏先進適用技術,難以構建完整的高效循環農業產業鏈。三是循環農業產業鏈上各獨立經濟主體間存在循環經濟目標不一致和行為不協調的矛盾,導致先進技術難以推廣,發展高效循環農業的積極性不高。四是農業循環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和考核監督機制缺乏,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的經濟主體不多,經濟利益高于一切。五是高額投入已遠遠超出農民的承受能力,國家對循環農業支持力度不夠特別是資金投入不足成為重要的制約因素。循環農業建設可帶來優良空氣、干凈水源與優美環境,是一項利國利民的事業。作為對農業部門的補償,各地應在財政、金融上對發展循環農業予以大力支持。
(三)應尋求高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的突破口循環農業是一個開放系統,只要關聯產業含有不可循環的元素,就能導致農業本身的不循環。大農業循環經濟理念基于生態學、系統論、共生論理念,用工業化手段和現代科學技術推動高效農業循環經濟發展,實現循環農業產業鏈上各獨立經濟主體間的協同發展。大農業循環不僅是第一產業內部的循環,而且是第一、二、三產業融合的循環,實現各產業間的良性循環和聯動發展。各產業有各自的循環,又有相互間的大循環。在發展大農業循環過程中,將會不斷破解發展中的難題,不斷有所創新,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大農業循環強調運用現代科學新技術,在循環產業鏈各環節發揮作用,實現環境社會經濟效益最大化、物質能量循環利用最優化、環境社會經濟危害最小化。
二、應在發展模式上探索新思路、尋求新突破
高效循環農業發展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領域包括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涉及的行業包括工、農、商等開放式系統。需要從社會、經濟與環境等方面綜合考量,明確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目標,構建高效循環農業發展支撐體系和長效機制。
(一)努力探尋有特色的高效循環農業適用模式選擇正確、適宜的模式,將使農村在循環經濟發展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順暢,為農業循環經濟創新發展提供科學依據。一是生態循環農業模式。應建立真正意義的種養加生態循環系統示范區,集成應用數字化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生態種植技術、生態養殖技術、立體種養技術、沼氣發電技術和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技術等,構建生態農業產業體系。二是區域大農業循環經濟生產模式,尋求區域內部最佳生態、環境、經濟效果。區域內多個子系統或多個單元產業群互相融合、協同發展,可形成緊密結合的有機循環整體,實現物質與能量的交換、轉化和循環,為可持續發展提供支撐。三是工農業復合型模式。這是跨企業、跨行業、跨地區的循環經濟聯合體模式,是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趨勢。主要特點是在實現資源循環利用基礎上,實現污染排放減量化、廢棄物利用資源化、生產過程清潔化,從而有效緩解經濟增長對資源和環境的壓力。四是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市場化、商品化和規?;J?。農業廢棄物利用面臨的主要矛盾表面上看是集中在收集儲藏和持續均衡需求的矛盾,實質是經濟社會效益的矛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經濟價值難以實現,重要的是體制機制問題,農業持續發展、農業廢棄物利用并沒有引起高度重視。基于大農業循環經濟理念,應從一定區域農村經濟社會自然復合系統的大循環中,尋求農工商各產業系統集成和資源整合,實現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邶堫^企業的帶動作用、科技創新的支撐作用和多產業融合的集聚作用,推進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進程。
(二)構建高效循環農業發展長效機制發展循環農業存在長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矛盾。短期見效慢、成本高、風險大,僅依靠農民自身力量實現高效循環農業經濟發展面臨很多難題。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影響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因素越來越多。同時,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的高額投入已遠遠超出農民的承受范圍,需要全社會的關注和支持。政策調控是化解長期效益與短期利益矛盾的重要方法。一是需要扶持及頂層設計,促進高效循環農業的推廣。在明確和突出政府對高效循環農業發展主導責任的基礎上,強化高效循環農業發展主要由市場化途徑解決,以市場化理念認識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資源價值,看待其發展前景,以工業化手段推進高效循環農業經濟發展,拓寬其開發利用的途徑。二是建立促進機制、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等,逐步形成良性循環的長效機制。在搞好地區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明確循環農業的發展方向。通過建立相關保障機制,扶持循環農業經營實體。通過建立循環農業開發專項基金,用經濟手段規范農業經營主體行為,激勵大力發展循環農業的農戶和企業。通過征收環境治理費、生態重建費等措施,促進農業經營主體積極從事高效循環農業開發。
(三)產業集群與園區建設是高效農業循環經濟開發的有效載體發展農業循環經濟產業園區的重要意義在于能實現產業價值鏈集聚,形成集群效應。園區產業鏈是一個四維概念,指處于研究、生產、銷售、消費各相關生產環節中的不同功能企業或產業,在專業化分工基礎上,基于園區供需鏈、企業鏈、空間鏈、價值鏈四維有機融合構建立體網狀鏈條架構。價值鏈是引導園區產業鏈形成和發展的重要一環。價值的實現不斷引導園區產業鏈的形成和發展,最終實現園區產業鏈價值的最大化。一是農業循環經濟園區作為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依托,對農業循環產業發展意義重大。園區中各產業集群形成一種新的空間經濟模式,在實現基礎設施共享、資源高效利用與優化布局的基礎上,深化產業合作,建立不同產業基于物質流的循環經濟聯合體,實現資源低成本、規?;透咝恃h利用,在保護農業資源基礎上,帶動其他產業及商業活動,為經濟交流提供重要平臺。二是現代循環農業園區與農業產業集群互相促進、協同發展。農業產業集群作為區域性新型生產組織形式,是由政府主導或依托市場形成的。農業產業集群內的企業彼此間長期保持合作與競爭關系,基于巨大信息流的充分利用,滿足區域內市場需求,推進園區農產品品牌建設,進一步提升農產品質量,拓展園區農產品市場空間和農業發展領域,發揮園區產業集群的輻射與帶動功能。三是循環農業園區內企業可獲得規模經濟和外部經濟的雙重效益。各經營主體在競爭與合作中獲得競爭優勢,共同創造效益并促進產業發展,進而拓展市場的廣度和深度,帶動產業的整體發展。
三、促進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基本思路
發展高效循環農業要以大農業循環經濟理論為指導,基于工業化手段和現代科學技術,在大力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基礎上,著力發展區域大農業循環模式,加速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模式創新。在整體發展規劃的基礎上,分階段推進。通過技術創新、政策創新、制度創新,形成多途徑、多層次、多產業聯動發展與融合發展的高效循環農業發展新格局,實現高效循環農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構建大農業循環產業鏈,實現產業價值鏈的順暢連接發展高效循環農業的關鍵是構建循環農業產業鏈的網絡體系。針對農業生產規模水平偏低、結構不合理問題,構建完整的高效循環農業產業鏈。循環農業產業鏈有別于傳統的工業產業鏈,是一條通過物質循環與產業鏈延伸和反饋,基于農業生態系統以食物鏈為基礎的特殊產業鏈。農業循環產業鏈基于農業產業間融合發展與經濟主體空間布局,在高效循環中實現產業鏈的多次價值增值,促進網絡系統優化資源配置,實現產業結構日益合理。一是在明確和突出政府對高效循環農業發展主導責任的基礎上,強化市場作用,努力完善產業鏈網絡體系動力機制,實現循環農業產業價值鏈的連接。動力機制包括通過市場發揮作用的內源動力與基于宏觀調控的外源動力,兩者相互配合共同推動循環農業產業鏈運行及持續運轉。二是依靠價格機制和競爭機制,在物質流和能量流逐級逐層次流動中獲得最大限度利用的基礎上,使廢棄物再利用,實現循環農業價值鏈有效連接。循環農業產業鏈組成結構及網絡形式直接受價格變動影響。有效利用價格杠桿刺激各相關產業部門基于縱向主導與橫向耦合的方式,通過競爭機制優化產業鏈資源配置,有效協調循環農業產業鏈各獨立經濟主體間存在的循環經濟目標不一致和行為不協調的矛盾。
(二)加強區域性循環農業企業共生平臺建設,促進高效循環農業發展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作為新型管理模式,成為支持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重要路徑。構建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可為經濟主體提供技術支持與信息化綜合服務。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采用政產學研的組織模式,集成區域內優勢資源,構建區域性網絡化綜合服務平臺,為經濟主體發展循環農業提供系統、權威、高效的融資支持、技術支持、人才培訓、項目規劃及論證等。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最大的優勢就是整合集聚多方資源,在區域范圍內經濟主體的相互配合基礎上,達到輔助區域內經濟主體發展的目的。一是政府在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建設中應處于主導地位。政府主導是平臺建設發展的外驅動力。區域性企業共生平臺是新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依據政府主導和社會參與的思路,處理好公益性服務與經營性服務的關系,強化和細化政府財力投入與規范化管理的同時,通過政府政策支持和組織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平臺建設,加快區域性循環農業企業共生平臺建設進程。二是通過企業化與市場化運作,保持平臺發展活力和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通過完善平臺的制度框架,推動平臺規范運作的制度建設,提升平臺的服務能力和功能。
(三)建設高效循環農業示范區,推動高效循環農業發展高效循環農業示范區與經濟園區類似,是集約化程度較高的一種經濟形態,也是推進高效循環農業發展的有效途徑。示范區的主要特征是區域代表性強、產業特色突出,對其他區域起示范和引領作用。一是理順示范區發展思路,促進區域資源高效循環。發展高效循環農業示范區,要立足大農業循環,運用現代科學技術,發揮示范園區多種功能,在充分利用園區資源優勢和環境優勢的基礎上,共同組成大農業循環經濟產業鏈系統,探索并推廣新型循環農業發展模式。二是創新工作做法,在突出特色基礎上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模式。強化對示范區的政策扶持和指導,改變因資金不足和政策空缺阻礙運行的狀況,努力實現示范區有害污染物的內部循環,形成集聚效應。如,發展高效農作物種植示范區、現代奶牛養殖基地示范區、農村休閑觀光示范區、生態果園示范區與現代設施農業示范區等,為提高食品保障能力奠定基礎,帶動周邊農戶致富,對現代農業發展起到示范和引領作用。
(四)培養循環農業人才隊伍人力資源在循環農業發展中起主要作用。目前,循環農業適用性人才供給嚴重不足,掌握循環農業發展規律并能指導日常經濟活動的管理者、技術人才與經濟主體缺乏。循環農業是一個開放的產業系統,在人才隊伍培養上要有新思路、新突破。一是用大農業循環理念研究循環農業人才培養問題,從現代農業及相關融合產業發展的視角探討高效循環農業人才培養問題。二是研究農民人才隊伍建設。根據各經濟主體在循環農業發展中承擔的職責,重點提升循環農業管理者服務水平和能力,激發科研人員從事循環農業適用技術攻關的積極性和創新性,保障循環農業技術供給;建立卓有成效的新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激發技術人員從事循環農業技術推廣的積極性。三是培育具有新理念、掌握新技能的新型農民。在加強鄉村兩級新型農民培養網絡終端建設基礎上,讓農民接受實實在在的相關技術和技能培訓。四是強化企業社會責任意識,培養一批具有循環農業理念的企業家。引導企業家用循環經濟理念指導企業的各項投資及經營活動,切實承擔在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所應承擔的社會責任。
作者:吳群單位:江蘇省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