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經濟能值分析思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寧波市自然資源與經濟發展水平狀況
寧波市是我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位于浙江寧紹平原東端,海岸線漫長,港灣曲折,島嶼星羅棋布,全市總面積9365km2。寧波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6•2℃,年平均降水量為1300~1400mm,適宜于糧、棉、油料等作物的生長。境內有兩灣一港,港口資源豐富。錢塘江、甬江等河流挾帶的大量泥沙和營養物質入海,為灘涂發育和近海生物繁殖提供了物質來源。改革開放以來,寧波市經濟穩步增長。目前已進入工業化中期,三次產業結構為8∶56∶36。2001年全市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156•4億元,比2000年增長6•1%。全年主要農產品出口創匯3•53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16•1%。紡織服裝、機械、輕工、化學、電子、電力、冶金、建材和醫藥等工業企業已具相當規模。以石化、造紙、電力、鋼鐵為重點的港口工業蓬勃發展。第三產業中旅游產業化進程明顯加快,并已成為寧波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支柱產業。海陸空立體交通網已漸趨完善。至2001年底,全市有外商投資企業5846家,總投資163•98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104•09億美元,實際直接利用外資48•84億美元。2001年,寧波城市綜合實力在全國219個地級以上城市中居第27位;在全國15個副省級城市中國內生產總值居第7位,國有企業和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工業企業總產值居第6位,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居第6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居第10位,外貿自營出口額居第6位,地方財政收入居第6位。國內生產總值占浙江省的19•6%,僅次于杭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占全省的1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占全省的16•2%;外貿自營出口額占全省的27•2%。
第一,收集研究區的自然地理、社會和經濟發展等各方面的基礎資料,分析研究區生態經濟系統運行的主要成分和能值流,建立包括國內生產總值、人口等主要能值流在內的系統基礎數據庫;第二,運用H.T.Odum能值理論的相關成果,計算能反映研究區能值特征和用于系統功能評價的各種生態流,形成能值分析表;第三,根據能值分析結果,確定自然生態環境在經濟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并通過對歷年能值指標的比較,分析系統的發展是否可持續,并提出相關的政策建議。
2.1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主要生態流的能值分析
首先分析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的基礎,然后選取能反映系統能值流分布基本狀況的自然、社會和經濟指標,建立了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分析框架()。主要生態流有五部分:1)可更新資源;2)本地可更新資源產品;3)不可更新資源產品消耗;4)貨幣流;5)廢物流。2000年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中,可更新資源(包括雨水和地球循環)的能值為1•62×1021sej,占寧波市總能值使用量的5•51%。可更新資源產品以禽蛋、水產品、肉類、糧食和水果的能值量最大,合計占本地可更新資源產品的91•1%。在不可更新資源的消耗中,以電、水泥、煤和化肥的能值為最大,占總能值使用量的57•30%。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的反饋輸入能值主要包括進口商品、利用外資、勞務收入和國際旅游收入,2000年的總進口能值量為9•37×1021sej。出口能值為9•77×1021sej。廢棄物的總能值為2•79×1021sej,占寧波市總能值使用量的9•49%。
2.2基于能值分析的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發展水平
為進一步明確自然環境資源在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中的地位及系統發展態勢,以歷年寧波市相關統計資料為依據[9],編制了用于系統發展水平分析的1990—2000年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能值分析表()。同時把寧波市2000年主要能值分析指標與部分國家和江、浙兩省進行了比較。
2•2•1和的數據表明,流入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的總能值、人均能值消費量在近10年穩步增長。總能值由1990年的1•105×1022sej增加到2000年的2•939×1022sej。人均能值消費量由1990年的2•16×1015sej/人增長到2000年的5•43×1015sej/人。2000年寧波人均能值指標高于浙江和江蘇的平均水平,也高于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和世界平均水平,但與發達國家美國、日本還有一定差距。
2.2.21990—2000年寧波生態經濟系統引進的國外資源逐漸增加,系統能值自給率穩步下降,系統的開放性、有序性和復雜性不斷增強。驅動經濟發展的本地資源能值占總能值投入的比例由1990年的82•5%穩步下降到2000年的68•1%,低于浙江和江蘇的平均水平。但2000年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運行過程中接受的外部反饋輸入在國際上所處的水平仍較低,僅與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的水平基本相當,遠低于日本69%的水平。
2.2.3廣泛使用電能有利于以最大限度和最優方式利用各類品質的能量。其使用量占總能值投入的比例可以反映區域工業化、電氣化水平。寧波電能消耗占總能值的比例從1990年的16•8%增加到2000年的27•8%,高于浙江和江蘇的平均水平,也高于泰國、印度等發展中國家,與美國、日本等世界發達國家基本持平。
2.2.4能值貨幣比率是指單位國內生產總值的能值消耗量,或每年消耗總能值量與當年國內生產總值的比率。發達國家能值貨幣比率一般都較低。寧波市的能值貨幣比率從1990年的3•37×1012sej/$下降到2000年的2•07×1012sej/$,低于浙江平均水平2•82×1012sej/$,接近世界發達國家水平。
2.2.5能值功率密度可用來描述區域土地資源的稀缺性,能值功率密度大的地區,其土地資源相對稀缺,土地價格高,社會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土地資源的制約。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的能值功率密度由1990年的1•18×1012sej/m2增加到2000年的3•14×1012sej/m2,高于浙江平均水平,與江蘇接近。與國土面積較小、人口密度相對較大的日本基本相當,比美國、泰國和印度大一個數量級。
2.2.6高環境負載率代表了生態經濟系統中高強度的能值利用。系統如長期處于高環境負載率下,系統平衡容易遭受破壞,因而該指標對生態經濟系統運行具有預警作用。1990年以來,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的環境負載率由5•82增加到2000年的17•14,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11•25,也高于世界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但低于江蘇省23•16的水平。
2.2.7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運行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占總能值使用量由1990年的13•30%減少到2000年的9•49%,高于浙江省平均水平8•70%,這表明能值使用的有效性有所提高,經濟活動對環境資源造成的污染程度有所降低。但污染物的總量并沒有減少趨勢,這仍將使環境資源面臨破壞的危險。
2.2.8從人口承載力看,2000年寧波市的人口數量已遠遠超過其承載能力,目前生活標準下,寧波可更新資源所能承載的人口數為29•8萬人,目前生活標準下同時考慮可更新資源與進口資源之人口承載量為239萬人,而實際人口為541萬人,因而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面臨的人口壓力非常大。
3寧波市生態經濟系統可持續發展的建議
以上分析表明,1990年以來,寧波市經濟的高速發展是建立在對環境資源過度利用基礎上,在短期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從長遠利益看,卻孕育了人類生命支撐系統崩潰的潛在危機,因而系統的發展是不持續的。生態經濟系統為耗散結構,系統的持續發展必須保持開放,并不斷從區外引入原材料、資金、勞動力、信息等負熵流,使系統內部的總熵減小,增加系統的有序性和自組織性。因此應加強寧波的對外開放程度,提高系統的能值反饋率,改變經濟增長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能值利用率,充分利用現有能值資源,特別是海洋資源,盡量減少對環境資源的破壞。
(1)增加開放程度,提高能值反饋率。寧波人多地少,隨著經濟的發展,環境和資源壓力日趨明顯,因此,寧波應增加對外開放程度,廣泛引入外來能值,提高能值反饋率,使能值獲得更快增長。主要包括更充分地利用區域外資源,緩解本區的資源壓力;大量引進高素質人才,提高寧波人口素質,改善人才結構;更多地從區域外購置生產過程污染嚴重的商品,降低區域環境污染程度。
(2)改變經濟增長方式,降低單位產品能值消耗量。以資金、原材料與勞動的大量投入來實現經濟增長的傳統方式,是導致生態經濟系統退化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須改變現有的經濟增長方式,依靠科技進步,充分利用資源,增加單位資源的產出率,降低單位產品的能值消耗量,更好地保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提高資源綜合利用效率,擴大區域發展的環境容量。
(3)優化產業結構,提高能值利用率。寧波已進入產業轉型時期,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產品能值含量,減少資源消耗量,降低三廢排放量是當務之急。因此在加強農業基礎作用的同時,需大力發展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金融、保險、商貿、信息、房地產等產業,提高第三產業在區域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大力發展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新材料、生物技術等高新技術產業和環保產業。同時充分挖掘寧波港口資源優勢和服務優勢,發展港口經濟,形成港城互動格局。
(4)充分利用海洋能值資源,發展海洋產業。寧波經濟發展,一定程度上受制于資源限制,但寧波的海洋資源卻具有優勢,廣闊的海域空間和海洋資源是發展寧波海洋經濟、打造“海上寧波”的資源基礎。因此,寧波應在清查海洋資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海洋能值資源,發展新型海洋產業和濱海旅游業,優化海洋產業結構,提高海洋產品的能值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