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都市交通堵塞原因策略分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本文作者:徐鳳作者單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
城市交通擁堵的根本成因——交通供需失衡
1交通供需失衡造成交通擁堵的市場機理分析
如果把交通系統看作一個交通市場,那么,交通供給表示在一定時期內,在給定價格P水平下,交通市場愿意并能夠提供的交通量Q;交通需求則是指在一定時期內,出行者的出行價格P與出行所需交通量Q之間的關系。下圖為交通市場的供需曲線。交通市場的需求曲線D與供給曲線S相交于均衡點E,此時交通供給與需求處于均衡狀態,均衡價格為Pe,均衡交通流量為Qe。如果交通供給量為Qb,而交通需求量為Qa,這時就會產生交通供給缺口,即Qa與Qb的差,此時就會發生交通擁堵。由此可見,交通需求大于交通供給是交通擁堵發生的根本原因。
2城市交通供給分析
我國城市交通供給的來源與主體主要是交通用地和各類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交通用地有限。雖然我國的道路容量總體在增加,但就某一個城市本身而言,用于道路擴充的土地資源是極其有限的。長期以來,我國城市人均道路面積始終處于低水平狀態,道路用地占城市用地的比重比較小,路網密度較低,道路總容量的供給不足。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供給增長緩慢。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發展,城市人口日益增加,原有的交通基礎設施已經越來越不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另外,由于地價的不斷上漲,征地拆遷的成本越來越高,改造城區交通基礎設施難度增大,造成城市交通基礎設施供給增長緩慢。
3城市交通需求分析
我國城市交通的需求主體主要是大量城市人口出行所需的城市公交系統和私家車。如果公交出行比例高,可以緩解對城市交通的需求度,反之,如果私家車出行比例高,會加劇對城市交通的需求。城市公交出行比例低。就目前整體而言,我國城市公共交通系統建設總量不足,結構比例失調。據統計,日本東京公交出行比例高達80%,世界大城市平均在50%~60%之間,而我國的公交出行比例還不足30%。雖然部分城市建了一些軌道交通設施,但鋪設線路數量比較有限,與其他交通方式在銜接上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城市私家車數量不斷攀升。近年來,城市私家車數量增加迅速,原因可歸納為三點:其一,人們經濟收入不斷增加,對交通的出行要求也不斷提高;其二,許多城市建設新區,造成了人們居住與工作區域的分離,刺激了上班族的購車需求;其三,國家鼓勵發展汽車產業的政策,使得購車優惠增多,激發了人們私家車的購買欲。私家車輛的數量節節攀升,使得對城市內部道路的交通需求量也大大增加。
1增加交通供給的策略
構建多元化的公共交通體系。首先,鋪設城市地鐵等軌道交通和建設城市快速公交系統。地鐵方便快捷,載客容量大,長期來看是各大城市發展快捷公共交通的趨勢。城市快速公交系統BRT介于軌道交通與公交之間,具有專用道、路口信號優先、大容量、高站臺和先進調度方式,但投資運營成本遠遠低于軌道交通;其次,優化常規公交線路網。優化原有的公交線路,提高與軌道交通和BRT的換乘銜接,注意增加主干道公交的線路和頻次,同時減少平行或重復的線路。規范發揮城市路網功能。城市道路功能可以分為六個層次:城際高速路;城郊與城市主干道的快速路;城市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生活區道路。如果道路功能定位不清,導致行車錯位,就會引發交通擁堵現象,因此需要從優化城市路網的整體通行能力出發,規范并區分道路功能定位,加快城市道路建設步伐。改善現有道路的交通運營條件。改善現有道路的交通運營條件,主要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完善信號燈、標志、標線等交通安全設施;合理建立單向交通體系;在交叉口設置行人過街天橋或地下通道;合理建設城市停車場等靜態交通設施,緩解停車難問題。
2交通需求管理策略
交通需求管理需要政府運用經濟杠桿、政策法規等控制方法,對交通需求總量、出行方式及時空分布進行控制與調節。最常用的交通需求管理策略包括經濟手段和行政手段。經濟手段。通過征收或提高購置稅、擁堵費、停車費與燃油費的方式可以達到減少機動車輛數量的目的。其一,燃油稅。通過增加機動車交通的出行費用可以有效抑制小汽車的濫用;其二,擁擠收費。通過在交通擁擠時段對部分區域道路使用者收取一定的費用,以控制交通出行需求,調整出行路徑,減少擁擠區域道路的交通流量;其三,停車費。在市中心區應收取高額停車費,對違章停車和超時停車等行為進行一定的罰款。行政手段。其一,車輛配額。通過車輛配額系統對小汽車擁有量增長進行控制,以有效降低車輛增長率,使民眾更多地選擇公交出行;其二,市中心區限速、限停。通過市中心區限速強制削減小汽車相對于其它交通方式的優勢,以增加其它交通方式,特別是公共交通對市民的吸引力;其三,時空分流。時間方面,可以按不同的行政區域適當錯開上下班時間安排,從而避免上下班擁堵問題;空間方面,要盡量減少因交通流過分集中造成結點或某個路段交通擁擠,設置可變車道以繞過擁擠或擁堵路段,提高通行能力。
結論
治理交通擁堵需要從交通供給和交通需求兩個方面同時著手。增加交通供給,主要通過城市和交通的合理規劃與管理,高效利用有限的道路及土地資源,以盡可能滿足人們的出行需求。但由于資源的有限性,需要政府部門的協調配合。控制交通需求,主要通過改變人們的出行方式,只有恰當的收費調節和行政手段可以緩解交通擁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