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困境與對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現今社會正處于“信息膨脹”時期,真假難辨的信息無處不在,世人在膨脹的知識洪流中時時刷新著對古代文學的認知。中國古代文化歷經五千多年的歷史激蕩,其中的曠世經典、風流人物不勝枚舉。古代文學作為基礎教學課程,漢字作為串聯古今文化的線索,讓世人可以通過文字一窺這片古老土地上曾存在過的風花雪月,通過文學尋根問祖,一覽歷代歷朝的思想、人文等社會風貌。
[關鍵詞]古代文學 教學困境 改進策略
我國正處于日新月異的快速發展時期,古代文學作為一門傳統的課程,在當下網絡文學的沖擊下,傳承學習困難重重。古代文學是中華文明至關重要的構成部分,只有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進行整合調整,才能有效培育文學素養,樹立道德規范。
一、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重要性
我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形式與內容都很豐富,涵蓋了醫學、經濟、歷史等在內的知識領域。學習中國古代文學,可以提升文學鑒賞水準和語言組織能力,滋養出談吐得當、進退有禮的處事風格。現代文學借著網絡的東風,出現了種類繁多、形式各異的文學作品。與現代文學不同的是,古代各時期的文學作品其語言風格和書寫格式都較為固定,古代文學課程也有著更迭時間長、變化頻次慢等特點。古代文學相較現代文學課程,教學方向更清晰,教學方式更易把握,往往丁是丁卯是卯,課程內容不會忽然出現較大變化。這些特點賦予古代文學課程獨特的魅力,但同時使得該課程很難實現有效創新。文學學習應該是有趣且輕松的,而不是將舊八股帶到新時代,將探索教學變成傳統說教。只有著眼于學生發展,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學活動,將古代文學教學與時下文化進行結合,解決古代文學面臨的挑戰,才能更好地實現古代文學的傳承。
二、中國古代文學教學面臨的困境
1.學科教學不受重視,教學質量難以保障
中國古代文學擁有極高的學習門檻,古代文學作品并非常用文字的堆積,想要讀懂內里的含義,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文化認知,倘若基礎較差,作品就會變成晦澀難懂的天書,讀之不知其意,聽之不知其音。古代文學體系龐大,本該形成其獨特完整的教學邏輯。但實際上大多院校將文學歷史和名篇講釋放在一起進行教學,這就導致文學史和作品選的課時難以合理分配,學生對古代文學的認知流于表面,教學質量也隨之一降再降。同時因為學科師資落后,教學資源陳舊,缺少創新意識,古代文學教學往往還在悶頭走填鴨教學的傳統路線。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古代文學教學只剩下被動接納和背誦復述,而非主動探索和理解。古板的教學理念也加劇了學生的抵觸,而學校又因學生的反感抵觸而對該課程更加輕視忽略,步入“學生更反感,學校更輕視”的惡性循環中。
2.學生認可度較低,學習態度不夠端正
隨著電子產品的普及,青年的心理正在一步步發生改變,他們的興趣喜好、情感建設等也與前人大有不同。在快節奏生活的感染下,他們更喜歡輕松有趣、有直觀愉悅感受的事或物,RAP、說唱等的風靡就是一大證明。而對待嚴肅正統、缺乏直觀享受的歷代經典名著,總是敬畏有余,熱愛不足,將它們束之高閣。提起古代文學,很多學生心中立馬浮現出一篇篇艱澀冗長、難以通讀的文言文。這種排斥心理也導致很多學生學習古代文學時味同嚼蠟。許多學生在一學期里甚至都沒能獨立完成三篇古代文學作品的學習,終日以應付考試、應付教師為學習目標。同時課本中教授的篇目終究有限,不能積極主動學習的學生,哪怕天賦較好也多停留在人云亦云、毫無主見的階段。這樣咬緊牙關、死記硬背的學習態度更無法使他們養成良好的閱讀鑒賞習慣。
3.篇目文字冗雜艱澀,學習賞析難以進行
古文中包含各類繁體字、通假字、不常用字,這也給古代文學教學形成了不小的障礙。當今古代文學教學存在許多問題,導致學生學習的部分內容晦澀難懂,無法觸及絢麗多彩的內里。傳統教育模式對文章中的某些字眼進行死摳,將學生變成優秀的讀者、背誦者、翻譯者,但卻不是成功的思考者、品味者,更不用說成為熱愛者、發揚者。望而生厭,興致全無是遲早的事。比如《衛風•氓》中“氓”是何意,首章中“謀”又是何意,很多學生都能很快作答,但如果問謀劃何事,為何抱布,為何貿絲,學生就啞口無言了。現今很多學生對古代文化的認知大多停留在表面,可作品與作者當時的生活背景、遭遇心境關聯緊密,簡單的文字翻譯堆砌會造成片面理解,甚至錯誤理解。例如《曹劌論戰》中學生看到“肉食者”就會自覺聯想到統治貴族,而曹劌被自然歸為“非肉食者”,屬于平民行列,這種理解就失之偏頗。
4.教師教學方法不當,考核方式過于死板
將課堂還給學生一直是當今教學高喊的口號,但實際做到的寥寥無幾。許多教師依舊習慣于追溯傳統,將課堂變得過分理論化,無法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古代文學內容十分晦澀,理論化的傳統教學會使課堂變得死氣沉沉,氣氛全無。只有多運用幽默生動的教學方法,讓嚴肅刻板的文字變成生動的人物,才能讓學生更好地認識書中的那些或絢爛或迷失的時代。現在的學生更喜歡參與實踐,但古代文學在這方面存在短板。我國目前采取的多為分段式教學法,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將古代文學變革的時間線清晰梳理展現,但也讓學生無法找到古代文學中的內在聯系。而且當前該課程通常依賴一場考試來評定學生一學期的學習情況,導致很多學生投機取巧,只在考前進行重點知識的背誦學習,很多教師更是聽之任之,甚至考前拿出一節課向學生提示考試重點,這樣的行為極大地影響了學生日常積累的熱情。古代文學教學的初衷并不是追求好分數和背誦準確度,它追求的是通過教學使學生領悟其中的思想,最終化為己用。
三、擺脫中國古代文學教學困境的解決策略
1.強化古代文化的宣導推廣,豐富學生校園生活
時下經濟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人民的物質需求得到極大滿足,但精神生活卻有些貧乏,亟須提升公民的道德文化情操。眼下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廣工作正如火如荼地進行,這點在街頭出現的越來越多的傳統服飾和各類各樣的古代文學衍生物上都能得到很好的體現。端午時節河南衛視的水下舞蹈更是艷驚四座,讓世人驚嘆于古代傳統文化的魅力。若中國古代文學也能在這個時機響應號召,定然也會大放異彩。隨著傳統文化的進一步推廣,常用的App微信、微博等不再只是搞笑段子、消遣視頻的天下,現在許多宣傳古代文學的內容也逐漸成為熱門,古代文學教學也可借著這股春風,在教學中和各類App進行合作,讓古代文學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出現,提高學生對中國古代文學的學習欲望。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網絡推廣,也有助于落實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教學任務。同時也可通過創建文學社、戲劇社等學生組織,將中國古代文學融入學生課外生活,提升學生們的古代作品閱讀量。學校也可設置古代文學日,并開展各類比賽,讓學生自覺對晦澀難懂的古代文學進行改編和演繹,以便學生對其有更深刻的理解。
2.加強教育資源投入,端正學生學習態度
無數的古代文學作品共同構成了中國人心中的行為準則。譬如“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就十分貼合近代中國人民與侵略者頑強斗爭的精神。世人皆知學習古代文學的益處,但泛黃的書頁,精簡的用詞,晦澀的文字,都阻礙了學生對古代文學的學習。日常教學中,可以選用與學生思維更接近的青年教師開展教學,改進學校現代化教學設備,給課程創新提供物質基礎和人才支持。同時開設以學校為單元的微信群或公眾號,進行古代文學基礎知識的普及和有趣文學故事的分享,給學生一個書寫學習心得、暢談文學收獲的平臺,讓學生真正愛上古代文學。線上授課在疫情期間獲得了蓬勃發展,現如今各院校也可將多媒體教學的地位提高,在網絡上建立一個共享平臺,設立適合學生的閱讀板塊和適合教師的教學資源,給學生營造放松愜意的學習氛圍,網上互動也可降低學生對教師的畏懼感,在節省教學資源的同時,更好地完成師生互動。
3.深入創新教學方法,構建多元課堂結構
古代文學的課時相較其他科目已經非常多了,但教學壓力依舊非常大,教師授課手忙腳亂,學生依舊云里霧里。針對古代文學學科知識點繁雜冗長、講解鑒賞難度巨大等問題,教師們應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興趣點合理高效地安排課程,并且不斷優化自身的教學方法。課前教師可以拋出疑問來勾起學生的求知欲望,課中可以讓學生參與進來,根據古文的情景進行討論和演繹,燃起學生學習的熱情。授課后由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布置課后作業。這樣可以鍛煉學生的能力,又可以節約授課時間,構建多元的課堂結構。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應根據文章的內容,挖掘作品中的家國情思,讓文章不再只是一篇冰冷的文字,讓其中的人物鮮活靈動、躍然紙上。教師可以“由點及線,由線及面”的方式,將古代文學串聯在一起,讓學生可以系統地進行學習。另外,教師可以開展小組教學方式,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對經典文學作品進行討論演繹,在課堂上對作品進行自發學習,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知識整合能力。
4.切實改進考核手段,進行過程性能力考核
現在的教學考核方式簡直可以用簡單粗暴來形容,學期末的一張試卷幾乎就是全部,少數學校會在學期中開展一次期中測試,這種終結性考核方式一直深受詬病,卻因其便捷性而沉疴難除。可以將學生日常表現、作業完成程度和課堂參與度等都納入成績考核中,并對活動中積極參與和表現優異者進行口頭和實物獎勵,不定期開展小規模的隨堂測驗,對一無所知和敷衍了事的學生予以批評、懲戒,甚至在期末時酌情扣分。同時試卷考核的著力點不應停留在表層而非實際能力上,考核內容除了考察必要的字詞釋義和中心思想外,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或新文釋義,檢驗學生的作品歸納、分析、鑒賞、批評能力,最大限度地對學生的能力進行考察。學習時心猿意馬,考前臨時突擊,考后一無所知,當這種情況成為學生學習的常態,這一科目就失去了學習的意義。應強調過程性能力考核,即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不間斷進行考核,徹底扭轉學生臨時抱佛腳、短期記憶的狀況。
四、結語
面對當前中國古代文學教學方式古板、內容冗雜煩瑣、考核難度大等問題,教師應緊跟時代步伐,探索實踐,將新鮮元素融入日常教學中,使這一嚴肅內斂的科目更加貼合當下的教學模式。同時采用多元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達到提升文學素養、增強民族文化自信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第小明.關于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困境及思考[J].榆林學院學報,2013(3).
[2]汪萍.淺談中國古代文學教學中面臨的問題及解決方案[J].成功(教育),2010(1).
[3]王娟.論中國古代文學教學的當代價值及其實現途徑[J].教育觀察(上旬刊),2014(2).
作者:韋運韜 單位:青海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