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學科建設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處理好主渠道與主陣地的關系,夯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發展基礎
從1984年教育部決定在部分學校設置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以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逐步發展為由主陣地、主渠道兩部分構成,即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主要形態的思想理論教育。30多年的實踐證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和主陣地的建設,既關系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成效,也關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推進,須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以集聚合力夯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實踐基礎。要讓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共同奠定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發展的實踐基礎。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分別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前者主要對大學生開展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其具體的課程設置歷經數次改革,其間最主要的體現是“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的頒布實施,但無論其具體課程如何變化、教學內容怎樣調整,本質上都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提升大學生的思想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后者主要結合大學生成長成才、擇業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的實際,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況,針對他們關心關注的熱點、焦點問題及時進行教育,引導他們養成自尊、自愛、自律、自強的優良品格,提高思想認識和精神境界。二者共同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之中,構成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的鮮活實踐。在高校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理應關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此作為學科發展的重要實踐場域。任何無視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偏誤,都將給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帶來不利,使之弱化實踐基礎,丟失其中的智慧和營養。要讓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建設者和推動者。依據《通知》的規定,“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培養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學科”。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研究者要深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和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離開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無疑只是觀念層面的推理和書齋中的冥想。然而在現實中,一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遠離思想政治教育實際,把理論講授和研究變成照本宣科的“學術游戲”;而一些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者又疏于開展理論研究,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把握停留在經驗層面。這兩種情況的存在,直接導致不少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未能真正置身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之中,游離于學科之外。一般意義上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隊伍由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師(輔導員、班主任)等三部分構成。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迫切需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在內的所有思想政治教育隊伍成員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力量,都成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中人。要讓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走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緊密關聯,所有的實際工作者都應該成為學科中人,推動學科發展。同理,從事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的教師也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看成與己無關的事情,以旁觀者身份冷眼觀之、漠然視之。當前,在個別院校就存在一些從事專業學科的教師,尤其是一些從校門到校門、缺乏思想政治教育實踐的教師,既未直接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也未參與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現象。由于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體驗,專業教學、理論研究更多的是從概念到概念,依靠純粹的邏輯推理、理論演繹、實踐假設等來進行。這樣的理論研究,難以為主渠道主陣地提供強有力的學理支撐。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隊伍主體是學校黨政部門和共青團干部,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哲學社會科學課教師、輔導員和班主任。”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要發揮整個隊伍的作用,特別是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要參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和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不能把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演變為少數“思想政治教育學者”的事情。要讓思想政治教育專業教師、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教師都行動起來,讓主渠道與主陣地聯動起來,共同夯實思想政治教育科學發展的基礎。
二、處理好應用學科與基礎學科的關系,彰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實踐應用特性
2005年12月,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作出“調整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及所屬二級學科”的決定,新增設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下設“馬克思主義理論、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五個二級學科,2008年4月又增設了“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研究”二級學科,旨在逐步形成研究對象明確、功能定位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體系。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思想政治教育是唯一的實踐性強的應用學科,其他五個二級學科為理論性強的基礎學科。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要處理好應用學科與基礎學科的關系,充分彰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作為一門應用學科的鮮明特性。
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要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應努力從基礎理論學科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如果不懂得馬克思主義理論,尤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不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何以運用馬克思主義去開展理論研究?而要真正懂得馬克思主義,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發展歷史的熟悉、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掌握以及對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的閱讀,這就需要從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所屬的其他幾個二級學科中汲取智慧和營養。再有,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當然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懂得馬克思主義是開展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要求。由此可見,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無論是從理論維度還是從實踐維度而言,都離不開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掌握和精通。這就意味著,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不僅要注重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其他幾個二級學科的依憑,而且要注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把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研究置于核心地位。馬克思主義從根本上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屬性及歸屬,關系到學科存續發展的固本強基。離開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會淪落為純粹的教育技術學,成為無所負載而駛的‘空車’”,同時也就失去了作為獨立學科存在的必要性與合理性。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所屬的六個二級學科之所以構成一個學科生態系統,根本就在于它們有著共同的學科使命和理論基礎,既要以馬克思主義為學科理論基礎,又都要對馬克思主義開展科學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專門研究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培養人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學科,它以馬克思主義為理論指導,以黨的思想政治工作為實踐基礎,有著鮮明的實踐應用特性。進一步說,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研究馬克思主義,是要讓馬克思主義走出文本,走近大眾,走進實踐,賦予馬克思主義以時代生機和實踐活力。“如果一個人只知道背誦馬克思主義的經濟學或哲學,從第一章到第十章都背得爛熟了,但是完全不能應用,這樣是不是就算得一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家呢?這還是不能算理論家的。我們所要的理論家是什么樣的人呢?是要這樣的理論家,他們能夠依據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地解釋歷史中和革命中所發生的實際問題,能夠在中國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種種問題上給予科學的解釋,給予理論的說明。”這正是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堅持馬克思主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義。
那么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突出其應用性特色呢?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本體的研究,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并善于運用它去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理,分析解決人們的思想問題和實際問題,在引導人們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中應用馬克思主義。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與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所屬其他幾個二級學科共同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及其教育為研究對象,相互支撐、不可分離,因而應維護好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共生共建關系。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要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方法運用于實際,對人們思想品德形成發展的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進行研究,有針對性地做好思想教育和引導工作,發揮“生命線”和“中心環節”的作用,就必須懂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方法。而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方法只能從對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馬克思主義的歷史發展、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等的研究中去把握,離開對相關理論學科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無法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建設規格和要求去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具有整體性特點,必須從整體上維護馬克思主義理論一級學科中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的共生共建關系,注重相互之間的依托與支撐。
三、處理好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關系,助推教研并進的學科發展
任何一個學科在建設發展中都存在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特有的話語范疇理論體系與實踐問題,歸根結底是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與其他學科相比,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實踐場域非常廣泛,這要求立足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實際,處理好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關系。正確處理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中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關系。優化思想政治教育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正確認識并處理好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關系問題。從一定意義上講,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是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做好了教育教學工作,可以從中發現問題,提出供研究的新課題。科學研究做好了,可以為教育教學提供新觀點新材料,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然而,從當前的實際情況看,存在割裂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的現象,一些人只注重教學活動,疏于開展科學研究,缺乏聯系實際的獨到見解表達和創新思考的呈現,跟不上學科前沿;也有一些人科學研究脫離教育教學實際,對教育教學實際中的問題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缺乏深入思考和理論回應,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呈現出“兩張皮”現象。還有一些人熱衷于純粹的理論研究,對教育教學、人才培養工作興趣不大、熱情不高,理論研究缺乏鮮明的現實針對性,難以有效地回答學生的現實困惑和疑慮。這些情況的存在,無論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人才培養,還是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理論研究和學術創新,都帶來了很大的不利。
因此,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要處理好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關系。正確處理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關系。從本質上講,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活動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實踐。這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提出了多方面的需要,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為研究對象,研究課程教學中的學理問題;又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深入教學一線,直接從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還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學科理論體系中建立起專門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論,形成關于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專門學問。而目前的問題是,不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沒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一線直接從事教學工作,對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狀況了解甚少,少于去關心和思考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更談不上去研究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客觀規律,從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在遭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現實挑戰時面臨尷尬,拿不出像樣的研究成果破解其中的難題。還有,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中,還存在一些誤解和偏見,如試圖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幾門課程與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二級學科簡單地建立一一對應關系,認為思想政治教育對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這樣的認識并非毫無道理,思想政治理論課與馬克思主義理論所屬各二級學科之間的確存在一定聯系,但不是簡單的對應。就思想政治教育學科而言,它的確要支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但這并不等于思想政治教育學科不研究和支持其他課程。處理好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關系,理應讓研究面向教學、支撐教學、直面教學,同時讓教學服務研究、檢驗研究、推動研究,實現教學與研究的互動、教學者與研究者的統一。正確處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的關系。
在一定意義上說,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的存在與發展回應了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建設與發展的現實之需。馬克思主義是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和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推進馬克思主義時代化、中國化、大眾化發展,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人民群眾,捍衛馬克思主義在我國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事關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局。而馬克思主義要實現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就必須借助教育這個載體,開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和引導活動。當代中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著推動馬克思主義在當代中國的發展,促進人民大眾對馬克思主義的認知和踐行的學科責任和歷史使命。這就意味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研究應該在更宏觀的層面上關注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關注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而不能局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微觀層面的實踐。這就要求在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中處理好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中的宏觀與微觀取向關系問題。
所謂宏觀取向是指在構建思想政治教育學科體系、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時以廣闊的社會生活為研究背景,立足意識形態建設的高度,全方位探究社會大局的思想政治教育,揭示社會生活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規律性。所謂微觀取向則著眼于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局域實踐,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微觀的精細解剖探究學理、研究理論,構建學科理論體系。有學者認為,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建構“呈現出濃厚的微觀色彩”,并分析這種“微觀”色調形成于其以教育學為底色的學術史,提出要建設宏觀思想政治教育學,即從宏觀與整體上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學問。當前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建設,要正確對待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研究整體態勢中觀照宏觀與微觀研究的有機結合、協同創新,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學科理論體系的完善與發展。
作者:黃蓉生單位: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