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績效審計策略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編者按:本論文主要從高校績效審計的特點;考核高校績效的主要指標等進行講述,包括了模糊性、長遠性、宏觀性和間接性、反映學校財務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標、反映學校經濟實力的指標、衡量投入經濟性的指標、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指標等,具體資料請見:
在高校教育資金相對不足的同時,高校卻普遍存在著嚴重的資金使用效益低下的現象。因此,應積極開展高校績效審計,促進高校資金使用效益的提高。
一、高校績效審計的特點
高校的活動和企業以及行政部門的活動有所不同,高校是運用財政投入和自身籌集的經費來完成教學、科研任務,達到為社會培養大批合格的專門人才的目的,即高校以師資力量、校內設施、教學經費等進行投入,從而培養出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學生,產出一定的科研成果。高校辦學的效益性體現在:投入的經濟性、管理的效率性、產出的效果性。在投入上,表現為資金使用是否節約,是否合理利用物質資源,是否恰當配備教師及管理人員;在管理上,表現為機構設置是否科學,辦學機制是否靈活實用,管理手段是否先進、高效等;在效果上,表現為是否培養出數量多、質量高的人才。高等學校投資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取得社會效益,這是與企業經濟效益目標的主要區別之一。
高校績效審計是衡量高校內部各個資源占用部門的資源利用效率,考察其投入與產出的對比關系,進行成本效益分析,通過對其資源占用、消耗與工作業績的綜合分析,對學校內各單位的資源利用效率做出評價。
高校績效審計的特點:
1、模糊性。高校從事的是非物質生產活動,它在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方面所顯示出的效益很難從數量上進行全面概括,例如要求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對學生在“德”的方面進行衡量,即對學生的思想、道德、精神境界做出數量上績效評價是有困難的,只能根據客觀情況從主觀上推斷出一個大致的評價,因而得出的結果具有一定的不確定性、模糊性,因此審計標準也只能是模糊的。
2、長遠性。高校的教學和科研工作以及培養專門人才的目的不是一蹴而就的活動,它在促進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等方面的成效往往要經過一段時間才能表現出來,并且持續的時間很長久,所以高校活動的效益具有長遠性,其審計標準也應立足于長遠。
3、宏觀性和間接性。高等學校是為全社會服務的,它所提供的勞動成果(社會所需要的專門人才以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是為全社會服務的,其產生的效益將在很大的范圍內發生作用。同時產生的效益并不能全部在高校范圍內直接反映出來,有相當一部分效益以潛在的、轉換的形式間接地表現出來,因此,只有立足于宏觀和間接效益的標準,方能對高校的效益做出全面、正確的評價。
二、考核高校績效的主要指標
建立科學的財務評價體系是對學校的財務管理工作全面地進行分析,客觀反映學校財務的全面狀況的需要。
(一)反映學校財務收支管理的基本指標
如經費自給率是用來衡量學校組織收入的能力和滿足經常性支出的程度;預算收支完成率是用來衡量學校收入預算和支出預算實際完成的程度;資產負債率是用來衡量學校利用債權人提供的資金開展業務活動的能力及反映債權人提供資金的安全保障程度。其計算公式如下:
經費自給率=(事業收入+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其他收入)/(事業支出+經營支出)×l00%
收入預算完成率=(財政補助收入+上級補助收入+事業收入+經營收入+附屬單位上繳收入+其他收入)/本年收入預算數×l00%
支出預算完成率=(事業支出+經營支出+對附屬單位補助支出+其他支出)/本年支出預算數×l00%
資產負債率=負債總額/資產總額×l00%
(二)反映學校經濟實力的指標
國家經費撥款占總經費收入的比例=國家經費撥款/總經費收入×l00%
國家經費撥款僅指財政撥款數,國家撥款是學校資金來源的主要渠道,反映國家對高校辦學的支持程度,是學校財務實力的首要指標。
總經費收入=中央政府撥款+地方政府撥款+學費收入+教育服務收入+科研服務收入+其他服務收入+捐款收入+投資收入+所屬機構上繳收入+其他收入
自籌經費收入=學費收入+教育服務收入+科研服務收入+其他服務收入+捐款收入+投資收入+所屬機構上繳收入+其他收入
自籌經費收入占總經費收入的比率=自籌經費收入/總經費收入×l00%
學校自籌經費反映了高校多渠道集資辦學的規模和效益。一般情況下,自籌經費收入占總收入50%以上,且比率越高,反映該校辦學效益越好。
自籌經費增長率=(本年自籌經費收入-上年自籌經費收入)/上年自籌經費收入×l00%
這一指標反映學校對國家的依賴程度,學校自我籌措資金的能力以及努力程度。這一指標越大,說明學校自我積累和自我發展的能力越強;這一指標從動態角度反映學校在自籌資金方面的努力程度和狀況,在縱向或與其他院校相比之下,反映學校經營狀況和財務管理水平。自籌經費增長率越高,反映該校辦學效益越好。
固定資產增長率=(本年末固定資產總額-上年末固定資產總額)/上年末固定資產總額×l00%
這個指標用于衡量高校固定資產的增長速度,也客觀地反映學校財務支出結構、支出質量。
(三)衡量投入經濟性的指標
1、財力資源利用效率的指標。這個指標綜合反映國家培養一個學生當年開支的經費數額。與全國同類院校相比較,經費開支較少的院校,說明該校經濟效益好。一個學校如果當年比上一年節約,就說明提高了經濟效益。計算公式如下:
學生人均分攤的經費開支數=全年經費實際支出數/當年學生平均人數
學生人均分攤教職工人員經費=(全年工資+補助工資+福利費)/當年學生平均數
學生人均分攤設備購置費=全年設備購置開支數/當年學生平均數
學生人均分攤教學行政費=(全年公務費+業務費開支數)/當年學生平均數
2、反映經費內部結構的有關指標。
人員經費與經費總支出的比率=人員經費/經費總支出×100%
人員經費與公用經費比率=人員經費實際支出數/教育事業費實際支出×100%
教學業務費比率=教學業務費支出/公務費支出×100%
人員經費比=人員經費支出/公用經費支出×100%
預算內外收入比=預算內總收入/預算外總收入×100%.
人員經費包括在教育事業費和科學事業費中支出的教職工工資、補助工資、職工福利費、離退休人員經費、助學金和物價補貼等費用;公用經費包括公務費、業務費、設備購置費、修繕費和其他費用。在經費總支出中,人員經費比例越高,公用經費必然少,不利于改善辦學的物質條件,因此人員經費支出在全部經費支出中的比重應越小越好;當人員經費與公用經費之比大于1時,說明人員有超編現象。一般情況下,人員經費應控制在45%以內,公務費、業務費占25%左右,修繕費、設備購置費和其他費用占25%左右,圖書資料費占5%.
教學業務費與公務費之比較,越大越好;預算內外收入比,反映學校在完成計劃內教學,科研任務后,充分發掘人力、物力、財力的潛力情況,這個比例越高,說明學校取得的預算外收入越多,有利于補充教育事業費的不足。
3、人力資源利用效率的指標。
師生比=學生人數(折合年平均數)/教師人數(年平均數)
師生比例不能過高,師資嚴重不足會影響教學質量,也不能過低,否則會人浮于事。根據教育部《關于新時期加強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1999]10號文,到2005年,高等學校教師隊伍建設的具體目標是:全國高等學校平均師生比為1∶14左右。
教師占全校職工的比重=教師人數(年平均數)/教職工人數(年平均數)
該指標是衡量學校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指標,該比例越低,反映學校非教學人員越多,學校社會化程度越低。
4、物力資源使用效率的指標。
機器設備使用效率=實際使用時數/可充分使用時數
圖書資源使用效率=年出借量/館藏
房屋使用效率=教學用房面積/房屋總面積
人均固定資產=年末固定資產原值/年末職工數
學生人均固定資產占有量=固定資產總數/在校學生總數
教學實驗開出率=已開實驗項目/應開實驗項目
每個學生年均教學儀器設備原值=年末教學儀器設備原值/年末在校學生數
每個學生平均圖書資料在冊數=學校年末公共圖書總冊數/年末在校學生數
年末學生人均占用房屋建筑面積=年末房屋建筑面積/年末在校學生人數
通過考核這一系列指標,可以了解學校現有辦學條件和挖潛的可能性,促使學校充分利用現有的物力資源。
(四)衡量產出效果的總量指標
1、教育投資利用效率。設定教育投資利用效率為P,在校學生平均數為W,用于培養學生的總費用為C,學生質量系數為K,計算公式為:P=(K×W)/C
應用這個公式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在校學生平均總數可按下列計算:
W=年初學生人數2/3+年末學生人數1/3
第二,由于經費支出數中的設備購置費和修繕費是根據學校當年實際情況安排使用的,若全部計入當年學生的培養成本中,就不能反映當年培養學生的實際成本,為能科學的對比考核各年的學生培養成本,培養學生的總費用應由人員經費、公用經費(扣除當年設備購置費和修繕費)、固定資產折舊和其他資金來源培養學生的費用組成;第三,學生質量系K可從兩種途徑求得:一是根據學校對學生德、智、體進行考核,按百分制計分,以評定的平均值除以100為質量系數K;二是教育主管部門對學校的畢業生跟蹤抽樣調查,再按百分制綜合評分。指標P綜合反映了每萬元投資培養合格人才的數量。但在實際計算中將會遇到目前會計核算制度和學生質量評估方面的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可令K=1.
成才率=優、良、及格以上的學生人數/當年全部學生總人數×100%
2、科技成果的社會效益指標。高校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中心。科技成果在生產領域創造的價值是檢查科技成果經濟效益的重要依據,但有一部分科技成果。特別是基礎研究,是為科技本身或者國民經濟的長遠發展服務的,在近期生產領域不易實現成果的價值,因此只能用科研的質量和水平來間接考核經濟效益。其指標分為兩種:
應用科技成果的經濟效益=科技成果實現的價值/研制成果投入的價值×100%
科技成果的獲獎率=獲獎項目數量/科研項目數量×100%.
3、高校的社會效益指標。高校作為社會單元中的一部分,自身也必須不停地發展、完善、壯大,才能適應社會的需要。高校在進行投資,培養人才、做出科研成果的同時,其自身的社會影響也在不斷變化,評價其自身的社會效益的指標為:
高校社會效益=高校新增加的價值/高校投入資金
高校作為面向社會、自主辦學的法人組織越來越多地受到了來自國家的“經濟杠桿”的管理。抓管理、講效益,建立與完善自我約束機制已成為高校辦學的方向,高校內部審計作為促進高校完善經濟管理的職能部門,通過對學校經濟活動的全過程、多方位的審計監督,為學校的管理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高校內部審計部門不但要對財務數據真實性、合法性進行審計,更要加強對高校經營和管理績效的審計,降低投入、提高產出,為實現學校的跨越式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