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生態標識設計的原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生態標識設計的完整性原則
生態標識設計是一項系統工程,實現社會、經濟、生態效益的共同發展是其基本目標,而生態標識設計必須符合當地的自然生態特點,與自然環境融為一體,使其與生態本底情況(即當地的氣候、植被、巖性、地形地貌、土壤等)相適應,同時也要與當地的歷史文化相統一,具有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系統結構合理,功能最優,在時間、空間上與當地生態系統和諧統一。
2生態標識設計的持續性原則
可持續發展是生態標識設計的基本原則,園林景觀設計同樣要具有持續發展性,通過植物的合理配置,起到改善環境的生態效應,調節小氣候,維護生態平衡,并在延續當地自然與歷史方面做出貢獻。
3生態標識設計的觀賞性原則
創造園林的觀賞性及怡人的景觀是園林景觀設計的重要目的之一,商業步行街的生態設計同樣要十分重視其觀賞性。因此,通過利用鄉土植物,開花的樹、秋葉樹和草花等來創造與周圍環境相融的景觀空間,使道路更具有親切感和情趣,同時還要從商業的角度考慮,降低綠化成本、減少可能存在的潛在責任風險,實現一年四季景觀的豐富性。
4生態標識設計的文化性原則
社會、經濟、歷史、文化等是人工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長期與自然生態系統交互作用并相互適應的結果。在生態標識設計中也要重視文化性原則,突顯當地文化的特色,提升文化品味,展現出歷史人文的特點。
3長安商業步行街植物配置基本情況
長安區商業步行街位于長安文化廣場東側,長740m、寬30m,緊鄰太陽新城住宅小區,是一個融商業、教育和娛樂為一體的區域,建于2006年。我們采用植物調查研究的方法,于2012年1~2月對長安區商業步行街的植物種類、數量及搭配情況進行了實地調查(表1)。
長安區商業步行街植物配置分析
1生態規律性分析
生態功能優先是生態標識設計的根本,通過構建多樣性景觀,對綠化整體空間進行生態合理配置,盡量增加自然生態要素,追求整體生產力健全的景觀生態結構。長安商業步行街植物多為溫帶落葉闊葉林生態系統的本土種類,如:香椿、國槐、龍爪槐、圓柏、白皮松、石榴等,同時也有少量北亞熱帶的植物種類如:棕櫚、廣玉蘭、石楠、芭蕉等。所用到的植物種類均經過長期的適應,沒有生態習性不清的外來物種,因此,整體生態功能較好。綠量是綠地生態功能的基礎。因此,在植物造景中要通過喬、灌、草和地被復合群落結構,提高葉面積指數,盡量選用葉面積大,葉片寬厚,光合效率高的植物,提高綠化光合效率,創造適宜的小氣候環境,降低建筑物的夏季降溫和冬季保溫的能耗,提高市民與自然環境的聯結感,而在長安步行街中葉面積較大的樹種較少,僅有法國梧桐、廣玉蘭等。同時也還缺少一些凈化空氣、抑菌及具有釋放保健物質,葉片吸收量較大的植物種類,如:海棠、加拿大楊、水曲柳、刺槐、白蠟、水杉、合歡和莢竹桃等樹種。
2物種多樣性分析
物種多樣性是生態標識設計的基礎,是促進園林景觀自然化的關鍵,也是提高綠地生態功能的前提,所以,植物配置的生態設計強調恢復和重建物種的多樣性,而強調物種多樣性一是要提高品種意識,加強地帶性植物生態型和變種的篩選和馴化,構建有區域特色和城市個性的綠化景觀;二是應將增加綠地的適應性種類和擴大多樣性物種種群相結合,如在綠地中限制和調劑好各物種所占比例;三是借鑒地帶性群落的種類組成,結構特點和演替規律,建立接近自然和符合演替規律的植被。在長安商業步行街的植物造景中,共用到52種植物,根據其生態特性又可細分為落葉闊葉喬木、常綠闊葉喬木、常綠針葉喬木、落葉灌木、常綠灌木、1年生草本、多年生落葉草本、多年生常綠草本和落葉藤本等9種植物類型,喬、灌、草、花等的整體搭配較好,物種多樣性較為豐富。
3生態適應性分析
因地制宜是生態標識設計的保證,因此應根據土壤、環境、位置和功能等綜合因素,利用園林特殊小氣候,地下環境,促進栽植植物及建成群落與周圍環境的適應性和穩定性。長安商業步行街重視植物與建筑物的協調,遮擋,修飾和彌補功能,將建筑物空間和綠地景觀融為有機整體。在植物造景中除了基調樹種(女貞、廣玉蘭、櫻花和銀杏)外,還選用觀賞花木(海桐、石楠、迎春、臘梅等)、花卉(萬壽菊、雞冠花、一串紅等)和草坪(早熟禾、白三葉等),并加入人工景觀燈柱,創造了豐富的景觀空間。
4種間關系的分析
種間關系是生態標識設計的關鍵,綠地植物的種間關系對群落演變具有決定性影響,植物種的競爭和適應能力與扎根類型、扎根深度、植株大小、生長率、耐蔭性等特征有關。長安步行街在植物搭配上注意了喬、灌、草、地被的層次性,但出現了重喬木、少灌木、缺草本的問題,特別是草坪植物種類少,多為栽培種;另外,沒有充分考慮植物的扎根類型與深度、植株大小、生長率、耐蔭性等生態特征,建議可用當地的雜草構建草地;充分借鑒地帶性演替群落的種類組成和結構規律,師法自然;考慮植物的相生相克性,選擇適宜的耐蔭小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并通過密度或頻度制約等方式調整群落種間關系;以提高園林綠地植物群落結構的生產力和穩定性。
5群落穩定性分析
植物群落的穩定是生態標識設計的核心,綠地植物群落結構是一個有序而漸進的系統發育和功能完善過程,設計的群落結構和物種組成如果合理,可能達到具有穩定性的目的。長安商業步行街的設計中雖然也注重選用了一些與當地氣候,土壤相適應的物種,能在當地降雨條件下生存和生長,但還沒有達到完全少灌和免灌的植物配置形式,特別是在植物的維護中應充分利用綠地凋落物和綠肥等土壤適宜物進行再循環和再利用,以形成植物結構自肥的良性循環機制,減少施肥,除草和修剪等非再生能源的使用,降低綠地建設和維護費用。另外,還應考慮綠化植物—病蟲害—天敵及其周圍環境相互作用和制約,形成病蟲害生態調控機制。
6生態標識的分析
歷史及文化是生態標識設計所承載品位的體現,是保持和塑造城市風情,文脈和特色的重要方面,應以自然生態條件和地帶性植被為基礎,將民俗風情,傳統文化,宗教,歷史文物等融合在園林綠化中,使園林綠地系統具有地域性和文化性特征,產生可識別性和特色性。長安是中國歷史文化底蘊非常深厚的地方,周、秦、漢、唐歷代盛世均以長安為中心,歷代文人在這里寫下了許多千古名篇,有許多植物都傳達著長安的文化信息,如:石榴(沒有張騫通絲路,安得佳果西域來)、桃樹(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國槐(西安市的市樹)、梅、蘭、竹、菊等,雖然長安步行街也有這些植物種類,但在布局時沒有形成相應的文化主題,沒有與各種標識、雕塑、建筑等形成整體。建議在布局時以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為中心,搭配相應的具有豐富寓意和象征性的植物,汲取和借鑒傳統園林的文化傳統,融合自然規律和人文傳統,綜合園林的生態、審美和精神功能,創造意境,烘托環境氛圍,增加綠地品味和情調,實現功能,形式和意義的統一,滿足市民的游憩和身心再生需求,豐富和提升植物景觀的內涵和功能。
小結
根據分析,長安商業步行街的景觀設計基本上符合生態設計的原則。其綠化植物應用形式多樣,喬、灌、草種類較為豐富(共52種),考慮到鄉土植物的應用,符合生態設計的要求;植物搭配得當,美化街景效果較好;缺乏綠量較大的喬木樹種,缺少一些凈化空氣、抑菌及具有釋放保健物質,葉片吸收量較大的植物種類;沒有把體現長安歷史文化內涵和地域生態特征的標志性植物加以突現,其生態識別性較差。針對這種情況,我們提出長安商業步行街生態設計中植物配置應做到:第一,應增加大葉喬木種類,并增加海棠、加拿大楊、水曲柳、刺槐、白蠟、水杉、合歡和莢竹桃等樹種;第二,建議可用當地的雜草構建草地,選擇適宜的耐蔭小喬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并通過密度或頻度制約等方式調整群落種間關系;第三,應注意植物群落的穩定性,在植物維護中形成少灌、免灌,凋落物回歸土壤,生物病蟲害防治的整體生態方案;第四,布局時應以歷史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為中心,搭配相應的具有豐富寓意和象征性的植物,實現功能,形式和意義的統一,豐富和提升植物景觀的內涵和功能,提高植物標識的可識別性。
作者:董潔藺寶鋼單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