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多功能與都市型農業結構優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1.1討論農業多功能性的兩種場合
都市型農業的多元功能源于農業本身的多功能性,對都市型農業多元功能的研究首先需要探討農業的多功能性。農業多功能性的提出有2個相關聯的背景。農業多功能性最初源于農業份額的下降所引發的對農業功能和地位的思考。20世紀70年代以英籍德國經濟學家舒馬赫為代表的農業與工業和諧發展理論(源自1973年出版的代表作《小的是美好的》),給予農業與農村足夠的重視。舒馬赫指出農業除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外還有另外3個基本作用:使人與自然界保持聯系;使人的居住環境變得高貴與人性化;提供正常生活所需的食品與其他材料n。后來在國際貿易談判中,農業的多功能性被各國用來作為進行農業補貼的借口和依據,因此被相關國際組織廣泛提及障卅。多功能性農業(multi.functionalagriculture,簡稱MFA)作為一個專門術語,首次出現在1988年歐盟革命性文件《鄉村社會的未來》中【j,大約同期也出現在日本的“稻米文化”中。為了保護其“稻米文化”中,日本在1999年頒布的《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中正式確立[7】。聯合國系統最早出現在1992年聯合國里約環境與發展大會文件《21世紀議程》的第14章“促進可持續農業與鄉村發展”中】。之后,WTO、FAO、OECD都在不同場合使用了這一概念,使得這一概念逐漸被普遍接受。由于兩種場合的研究目的不同,從而有不同的側重點:在國際貿易談判領域,側重論證和估算農業非商品功能的價值,以作為農業補貼和農業保護的依據;在純粹國內農業發展研究領域,側重于研究如何促進農業多功能的發展。
1.2農業多功能性的定義
關于農業多功能性的定義,烏東峰匯總了幾個典型【】。OECD:農業活動要超越提供食物和纖維這一基本功能,形成一種景觀,為國土保護以及可再生自然資源的可持續管理、生物多樣化保護等提供有利的環境。FAO:農業基本職能是為社會提供糧食和原料,但在可持續鄉村發展范疇內,農業又具有多重目標和功能,包括經濟、環境、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法國農業指導法:農業已不再簡單地是農民的問題,也不再僅僅是經濟發展問題,而是關系到人類的健康和生活質量,關系到就業,關系到國土整治、環境保護等一系列社會問題。日本農業白皮書:保證食品安全、形成自然風景、保護土地和自然環境、增加農村地區的社會經濟生存能力。盡管有各種各樣的定義,但相互并無本質區別,至多在表述上有所不同。日本著名農學家祖田修在其著作《農學原論》依據各類文獻非常系統的歸納了農業和農村的3類12種64個功能(見表1:只列出3類l2種),這一歸納非常全面,可以作為討論農業多功能性的基礎。
1.3農業多功能性概念的一個模糊問題
單從多功能性這一概念本身來講就有兩種不同的含義:第一,一種農業活動同時具有多種功能;第二,各種不同的農業活動具有不同的功能,但一種農業活動在某一特定時空只有一種功能。這兩種情況是完全不一樣的,但問題是從定義中無法判斷農業的多功能性到底是指的哪一種情況。如果是第二種情況,那么就可以直接根據不同的功能需求選擇不同的農業。但如果是第一種情況,問題就比較復雜了,各功能之間是什么關系,怎樣使綜合功能最優等問題就需要進一步研究。現階段的研究比較側重于農業的某一個功能,尤其是其環境功能的評價研究,從中也很難看出農業的多功能性到底是不同的農業有不同的功能,還是一種農業具有多種功能。但從農業活動的實際情況來看,認為應當是第一種情況,即一種農業活動同時具有多種功能㈣。
2農業多功能性幾個重要問題的探討
農業的多功能性是指一種農業同時具有多種功能,農業多功能性對農業發展最主要的指導意義在于如何充分發揮農業的多元功能使農業的綜合價值達到最大。而要研究這一問題,就需要搞清楚以下幾個問題。
第一,一種農業活動的各種功能是獨立的、此消彼長還是相互促進?或者講某一種功能的變化會對其他功能有何影響?不同的情況會導致完全不同的實踐決策。如果各功能完全獨立,那么需要調整什么功能就調整什么功能;但如果是此消彼長,提升生產功能就會導致生態功能降低,這時就要權衡利弊了;當然,如果是相互促進那就最好了。從實際情況來看,上述3種情況都是存在的。不同品種水稻的產量和品質不同,即生產功能不同,但對生態環境眈影響差異不大;農藥的使用提高生產功能,但降低了生態功能;被廢水污染的土壤種植花卉,經濟功能、生態功能和生活功能都得到提升。兩種功能彼此之間的關系大致可用圖l來表示。從A點到B點,功能1提升,功能2下降,屬于此消彼長;從A點到C點,功能1提升,功能2不變,屬于相互獨立;從A點到D點,功能1提升,功能2也提升,屬于相互促進。
第二,是否存在附屬功能,也就是其他功能存在時,此種功能自然存在,而不需要額外消耗資源?如果實現某種功能需要消耗一定的資源,那么在進行功能調整時,需要權衡成本問題;如果某些功能是附屬于其他功能的,或者說是自然存在的,那么這些功能實際上就不具有太多的研究價值,在功能調整時可不予考慮。從農業實踐來看,上述情況都是存在的。根據祖田修所歸納的農業的多元功能中,社會文化功能很多都屬于附屬功能:一般性功能(包括社會的多樣性、安定性和持續性、地域社會的維持、克服專業化和單純化、社會安定和凝聚力等),社會交流(包括城鄉交流、農產品直銷、由工返農及務農),福利功能(包括老齡社會中老年人的生活意義、雇傭和職業空間、適合各年齡層的工作、殘疾人口的生活),教育功能(包括理解自然、培養協調精神、耐力和情操、創造性等)都屬于附屬功能,只要有農業存在,這些功能就自然存在。而經濟功能和生態功能往往需要額外的資源消耗,社會功能類的教育功能中的學校農園,人性復原功能中的自然休養林、體驗型農場、觀光農園、別墅、市民農園等也需要額外的資源消耗,這些功能的實現要考慮功能與成本的協調問題。
第三,某一種農業的各種功能是否在任何時候都具有相同的意義和重要性?功能是農業活動本身所具有的能力,是客觀的。意義和重要性是人們對對象體的主觀評價。同樣是1000元的農業產出,對于年收入1萬和10萬的2個人來講其經濟上的意義和重要性顯然是不一樣的。同樣一畝綠地對于森林覆蓋率為80%和20%的2個地區來講其生態上的意義和重要性也不一樣的。有機蔬菜和非有機蔬菜的區別的顯著性對于不同收入水平的人來講是不一樣。功能相同,但其重要性卻可以完全不同。重要性實際上是從滿足需求的角度分析的,一般來講,某種功能所對應的需求在全部需求中的地位越基礎(支撐其他需求)和越關鍵(制約其他需求),其重要性越高;但隨著滿足程度的提高,其重要性逐漸下降;同時,某種需求如果很容易通過其他功能得到滿足,也就是功能的替代性程度高,其重要性程度也會下降。功能的重要性主要取決于3大因素:所對應需求的基礎性和關鍵性、所對應需求的滿足程度、功能的可替代性。
第四,功能的重要性是否就決定了最終的選擇?功能最終需要依靠具體的農業活動來實現,基于資源的稀缺性,是否可以直接依據功能的重要性程度來決定具體農業活動的選擇呢?這里將面臨2個問題:首先是功能的重要性程度如何排序?其次,即使重要性程度能夠科學排序,由于功能與消耗資源沒有直接關系,如果功能A比功能B的重要性只是高一點,但消耗資源要多得多,如何決策?很顯然直接根據重要性進行選擇,肯定不是最優選擇。
3農業多元功能最優耦合的衡量標準
耦合本來是指2個或2個以上的電路元件或電網絡的輸入與輸出之間存在緊密配合與相互影響,并通過相互作用從一側向另一側傳輸能量的現象。由于自然存在的農業多元功能并非最優狀態,這里借用“耦合”來表示通過農業活動的調整實現多元功能的最優狀態。根據上面對農業多功能性的探討,知道一種農業活動的多種功能相互影響,有些功能屬于附屬關系,另外,不同的功能所需消耗的資源也不同,即使功能的類型和水平相同,在不同的場合其意義和重要性也不一樣。那么,怎樣才能用有限的資源實現多元功能的最優耦合呢?為了便于使用經濟學分析方法,這里將資源作為約束條件,將功能視為使用資源的產出,將功能對于人們的意義和重要性視為效用(使用價值),多元功能的最優耦合問題就轉變為有限資源的最優產出問題。顯然最優產出一方面要考慮所消耗的資源必須是最優的,另一方面功能組合所帶來的總效用必須是最優的,具體分析如下:首先,在資源固定的前提下,可以找到多個使產出達到最優的功能組合。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所有的點就是產出最優的功能組合,圖2表示的是2種功能的情況。這里的功能只是針對相互關系為此消彼長的功能,完全獨立的功能較為罕見,暫不考慮,互相促進的或屬于附屬關系的2種功能可以合并為1項功能。因此圖2中從A點到B點,功能l的提升必然導致功能2的下降,C點屬于產出效率未達到最優的情況,要么效率低下,要么資源未充分利用,D點屬于現有資源無法生產出來的情況。生產可能性曲線上的組合能夠保證資源產出的最優效率,但不能保證最符合人們的需求。其次,總的滿足程度(總效用)是由多種功能綜合達到的,不同功能的效用具有可替代性,因此為了達到某種水平的總效用,可以找到多個功能組合。表示的是2種功能帶來的總效用。從A點到B點,增加了功能1但減少了功能2,總效用不變;C點的總效用低于A點(功能1相同,但C點的功能2低一些)和B點(功能2相同,但C點的功能1低一些);D點的總效用高于A點(功能2相同,但D點的功能l高一些)和B點(功能1相同,但D點的功能2高一些)。AB所表示的等效用曲線(無差異曲線)同時代表了某種特定功能組合能夠達到的最大效用。顯然,生產可能性曲線和等效用曲線相切的點所代表的功能組合,一方面代表了資源的最優產出,一方面代表了總效用最優,從而是最優功能組合,如圖4。A點和B點的總效用相同,但B點所耗費資源更多,即資源產出效率為達到最優;A點和C點的所耗費資源相同,并且其產出效率都是最優的,但c點的功能組合所帶來的總效用更低。因此,A點的功能組合代表了最優功能組合。
4都市型農業的屬性與功能耦合的要求
都市型農業是在都市郊區農村發展起來的具有都市屬性的新型農業,都市屬性主要表現在一方面依托都市資源,另一方面服務都市需求。根據農業多功能性的分析框架,作為一類特殊的新型農業,都市型農業是以都市資源為約束條件,以具體的農業活動為載體,以多元功能為內容,以多元功能的最大效用為目標的新型農業。都市型農業是通過優化都市周邊農村地區現有農業,體現和強化都市屬性,以區別鄉村農業。盡管鄉村農業一樣具有多功能性,但都市型農業的多功能性以及功能耦合的要求仍有顯著的特征。按照農業多元功最優耦合的分析要素,都市型農業的功能耦合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的特征。
第一,資源約束條件不同。由于都市經濟相對較發達,都市資源獲利的機會更多,從而都市資源的機會成本較高。實際上就是都市型農業面臨著比鄉村農業更緊的資源約束條件。如果技術水平相同(即數量相同的資源,有相同的產出能力,從而有相同的盈利能力),其結果會導致擁有相同數量資源的都市周邊農村的實際產出低于鄉村農業,其原因就在于都市周邊農村的資源流入到更高收益的其他產業。在沒有政策干預的情況下,都市郊區農村的土地往往被低效的使用就是很好的說明。
第二,生產可能性曲線不同,從而多元功能最優產出組合不同。由于都市型農業可以更好的利用都市的科技資源,使得原本不利的傳統資源(土地、資本和勞動力)所帶來的制約有所緩解,緩解的程度取決于科技資源的利用程度。傳統資源數量相同的情況下,都市周邊農村農業和鄉村農業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的區別。曲線C代表鄉村農業的多元功能生產可能性曲線;曲線A代表沒有引入都市科技資源情況下,都市周邊農村農業的多元功能生產可能性曲線;曲線B代表引入了一定都市科技資源情況下,都市周邊農村農業的多元功能生產可能性曲線;曲線D代表大量引入都市科技資源情況下,都市周邊農村農業的多元功能生產可能性曲線,也就是主張的都市型農業。
第三,對相同功能有不同的效用評價,從而無差異曲線不同。一種功能水平的提高會導致人們對該種功能的重要性評價下降,反之一種功能水平的下降會導致人們對該種功能的重要性評價上升,也就是邊際效用遞減規律。都市的生產保障水平和生態環境與鄉村地區有顯著不同,從而對同樣數量的生產產出和生態產出的評價是不一樣的,這就表現在人們對都市周邊地區農業和鄉村農業的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有不同的效用評價。圖6種曲線A代表了鄉村農業的無差異曲線,少量的生產功能等效于大量的生態功能,說明人們對生產功能的評價更高;曲線B代表了都市郊區農業的無差異曲線,少量的生態功能等效于大量的生產功能,說明人們對生態功能的評價更高。第四,最優功能組合在結構上明顯不同。由于傳統資源約束的不同、引入科技資源的情況不同,等效用曲線的不同,結果導致最優功能組合不同。這里以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作為例子來說明。顯示了鄉村農業最優功能組合、沒有引入都市科技資源的都市周邊地區農業的最優功能組合、以及大量引入都市科技資源的都市型農業的最優功能組合的區別。B點是鄉村農業的生產可能曲線和等效用曲線相切形成的鄉村農業最優功能組合;A點是沒有引入都市科技資源時較低的生產可能曲線與等效用曲線相切形成的最優功能組合;C點是大量引入都市科技資源后與等效用曲線相切形成的都市型農業最優功能組合。A點和C點有平行的等效用曲線(說明在2種情況下人們對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的效用評價關系保持不變),由于技術水平不同,導致最優功能組合中2方面A點都比C點低;C點有較高的生產可能性曲線,由于與B點有不同的等效用曲線(說明在2種情況下人們對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的效用評價關系不同),導致B點最優功能組合中生產功能高于C點,生態功能低于C點。當然,如果都市型農業的生產可能曲線足夠的高(即科技資源引入足夠的多),其最優功能組合中生產功能和生態功能完全可能都高于鄉村農業,正如在沒有引入科技資源時較低的生產可能曲線完全可能形成兩者都低于鄉村農業一樣。5功能最優耦合與都市型農業結構優化的分析程序功能最優耦合最終是通過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來實現的,根據上面分析的都市型農業功能最優耦合的特征和要求,將都市型農業結構優化的分析模式分解為5個步驟:首先,明確都市型農業可用的資源(土地、資本和勞動力),依據這些資源的機會成本,建立都市型農業的資源約束條件。其次,列出各種農業活動的功能產出方程(屬于技術方程),結合資源約束條件,構建生產可能方程(功能最優產出組合)。如果用F表示功能的數量(假設有此消彼長的2種功能),、Y表示2種約束資源的數量,則生產可能方程可表示為:Ffi(x,y=£()(=:XX2y=yl+y2然后,根據人們對都市型農業各種功能的效用評價(邊際效用遞減函數),構建等效用方程。如果用表示總效用,則等效用方程可表示為:£g(,)再后,根據最優耦合標準,即可求出最優功能組合。最優耦合標準即生產可能性曲線的斜率——邊際產品轉換率(MRPT,Marginalrateofproducttransformation)等于等效用曲線的斜率——邊際替代率(MRS,Marginalrateofsubstitution):MRPT(F~,晟)=MRS(F~,)。最后,根據各種農業活動的功能產出方程,求出各種農業活動的具體數量,以此作為都市型農業結構調整和優化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