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生態農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1低碳和生態農業的概念
低碳農業是為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改善全球氣候條件而在農業領域推廣節能減排技術、開發生物質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農業,是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新特征,具有農業生產、安全保障、氣候調節、生態涵養等多功能的新型農業。是一種比廣義的生態農業更廣泛的概念,不僅要像生態農業那樣提倡少用化肥農藥、進行高效的農業生產,而且在農業能源消耗越來越多,種植、運輸、加工等過程中,電力、石油和煤氣等能源的使用都在增加的情況下,還要更注重整體農業能耗和排放的降低。生態農業是指按照生態學原理和生態經濟規律,因地制宜地設計、組裝、調整和管理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系統工程體系。要求把發展糧食與多種經濟作物結合、發展第一產業與第二、第三產業結合起來,利用傳統農業精華和現代科技成果,通過人工設計生態工程,使農業發展與環境之間、資源利用與保護之間的協調,形成生態與經濟兩個良性循環,經濟、生態、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筆者認為,根據目前全球的能源、氣候、生態狀況,把這兩個概念可以合起來,即為低碳和生態農業。低碳和生態農業特征可以概括為“三低四性”。低耗:農業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少使用消耗煤、石油等不可再生能源,盡量使用太陽能、風能、水能和生物質能等再生能源。低排:農業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少排放二氧化碳、污水和其他有害物質,盡量采用循環利用、綜合利用、生物技術等手段實現減排和零排放。低污:農業生產過程中盡可能地少產生污染物,把實際產生的污染物通過生物技術、循環利用等手段變污為寶。多樣性和綜合性。依據生物多樣性法則,以及農業在自然和社會兩大生態系統中的特殊功能,結合各地自然條件、資源基礎、經濟與社會發展水平的差異性,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采用多種生態模式、生態工程和豐富多彩的技術類型裝備農業生產,使農、林、牧、副、漁各業和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現產品的多樣性,并使各業之間互相支持,相得益彰,提高綜合生產能力。持續性和統一性。依據保障供給、調節氣候、涵養生態的要求,農業產業要從盲目地追求數量和掠奪性生產,轉到追求質量和數量的統一以及對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上來;從注重單一的社會效益或經濟效益,轉到十分注重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的統一上來。整個農業生產過程強調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提高農產品的安全性,維護自然和社會生態系統的相互平衡。
2發展低碳和生態農業遵循的原則
2.1減量化原則
發展低碳和生態農業實施“六節約”:節能、節肥、節水、節藥、節地、節種。
2.2生物多樣性原則
在各戶農民自己獨立承包下,年產柿子約十萬斤按每斤柿子平均銷售0.8-1元/斤計,連同樹下花生、紅薯收入年產值不足人民幣十萬元,在**一、二、三產業中,第一產業在收入極低,土地綜合利用率極低,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沒有形成自己產品的獨立品牌:
本來村南的柿子林,所產的都是盤山最為著名的磨盤柿,據老輩人相傳,也曾作為御供,供奉靜寄山莊,成為宮庭食品,我們卻將其當普通山野果零散銷售了,因此價值賣不出來,如果能將其當作品牌綠色食品,當作月餅一樣的賣,肯定可以賣出更多的延伸品牌及包裝價值來,這不是一戶一人獨立可以擔綱的,需要依靠集體力量,公司化運作才有可能。
二、缺乏系統科學的種田:
在通過鄉村整治以后,全村不僅有這230畝可耕地,還將會有磚瓦窯一隊80畝宅基地將復耕,全村可耕地將達到310畝,再加上倆村的山林地,全村可供耕種的可耕地與山林地相加,即應高達2019畝,這也將是一筆巨大的財富資源,我們希望通過村民大會公決,將這部份有形土地資源,通過公司化運作,達到集約化、科學化、的方式去種田、種樹,以使其達到增收的目的,為此需開展工作下工作:
1、對全村土地PH值進行測試。
1生態農業建設已初顯成效
1.1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示范點
隨著余杭區生態農業的發展,全區已建立了幾個各具特色的生態農業示范點。如徑山鎮浙江藍天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將公司的生豬養殖場產生的糞便污水通過干濕分離,將發酵過的干糞用于蛆蝴養殖,把養殖的蛆躬}作為公司甲魚的飼料,形成一個良性生物鏈;同時經過沼氣池厭氧消化處理豬糞水,將沼液、沼肥施用于黑麥草,喂食湖羊,又是一個良性循環。位于運河鎮的興旺蔬果公司利用大棚養豬,通過蔬菜與豬呼出的c仇進行光合作用,同時產生氧氣反作用于肉豬,達到菜壯、豬肥,減少了菜、豬蟲病害的發生,而豬糞污水通過千濕分離和沼氣池處理,成為蔬菜的優質有機肥源。
1.2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建設全面啟動
自2003年余杭區啟動休閑觀光農業園區建設以來,已立項批復了余杭綠景休閑觀光農業園區、余杭竹園觀光休閑園區、高新農業示范中心休閑觀光園區等6個休閑觀光園區建設項目。
1.3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
1現代生態農業
1.1現代生態農業的概念與內涵
現代生態農業既是一門重要的科學,又是一種涉及國計民生的重要產業。它研究農業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以生態理論為基礎,以現代生態農業技術為手段,通過農業與環境,生態與經濟的平衡,達到農業可持續發展、農業安全和人類健康的最終目標。現代生態農業主要有以下7點內涵:
1.1.1現代生態農業以生態學原理為理論基礎生態(ecology)是生物與生物之間以及生物與環境之間所形成的結構與關系;生態學是研究生物系統與環境系統(包括無機因素、生物因素、人類社會等方面)之間的關系的科學。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包括:整體優化原則,趨時開拓原則,協調共生原則,區域分異原則,生態平衡原則,高效和諧原則,機巧循環原則,相生相克原則,最適功能原則,最小風險原則等。按照生態學原理,人類的經濟活動必須遵循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資源開發與可持續利用的原則。
1.1.2現代生態農業以農業可持續發展為核心農業生產應強調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系統功能的穩定性與持續性。在生態結構上,農業生產應體現多層次、多產業復合;在效益上,體現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并重。同時,要有利于發揮資源與自然潛力,保持農業可持續發展。
1.1.3現代生態農業必須促進生態與經濟的平衡與發展生態農業建設的根本是既不為發展而犧牲環境,也不單純為保護而放棄發展;既按生態規律開發,又按生態規律建設;既要創建一流的生態環境和生活質量,又要確保經濟建設快速發展,做到生態與經濟“雙嬴”。
1發展生態循環農業的主要做法
1.1推廣減量節本增效技術
1.1.1實施測土配方施肥圍繞“測土、配方、配肥、供肥、施肥指導”五個重要環節,全區農業科技人員開展了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服務指導與宣傳培訓、田間試驗和示范推廣等工作,指導農民科學合理施肥,較好地解決了農業生產中因盲目過量施肥造成肥料資源浪費、耕地地力下降、環境污染加重、農產品品質降低等問題,2010年全區實現測土配方施肥75萬畝。
1.1.2抓好農作物秸稈還田通過秸稈機械粉碎、保護性耕作、秸稈快速腐熟、秸稈堆漚以及生物反應堆等多種方式實施秸稈還田。秸稈還田可促使土壤中有機質及氮、磷、鉀等含量增加,增強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提高土壤肥力等級,同時也能改善植株性狀,提高作物產量。2009年全區共推廣應用各類農作物秸稈還田55.1萬畝。
1.1.3開展低產田改造工程實施中低產田改造,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農用路建設、低洼地抬高等方面入手,通過合理配置生產區,完善水利設施,實施深耕改土、平整土地和大田塊規劃等措施,整體改造低產田。近幾年,全區每年落實中低產田改造面積1萬畝,有效推進了農田整體生產力水平的提升。
1.1.4應用統防統治技術水稻統防統治能夠抓準病蟲防治期,對癥下藥,適時防治。蕭山區積極組織作業隊廣泛開展水稻統防統治,有效解決了病害問題,提高了農藥利用率,保障農藥使用安全,減輕了農藥對環境的污染,提高了農產品品質。目前,全區的統防統治面積正在迅速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