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土木工程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為了加強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文章以“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為例,首先分析課程特點,其次挖掘提煉專業課程中的德育元素,最后從課程思政培育目標、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及實施體會三方面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及實施進行了探索。
關鍵詞: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德育元素
1引言
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在此背景下,作為土木工程一線專業課教師,我們在積極探索,如何利用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在專業課教學的同時,貫穿思政教育,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2課程簡介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是土建專業學生的一門必修課,一般在本科的大三第2學期開設。土木工程施工技術這門課程總體來講有兩大特點,一是綜合性較強,要求學生具備一定的專業基礎知識,如房屋建筑學、結構力學、鋼結構、混凝土、建筑材料、工程造價等課程、制圖等專業課程;二是實踐性強,從工程實體出發,以國家、行業規范為標準,介紹分部、分項的劃分,工藝工序如何進行安排、實施。土木工程施工技術,將原本無序的土木工程專業知識有機的連為一體,這也是為什么這門課程在本科高年級才開設的原因。
3課程思政培育目標
眾所周知一個項目的建設周期,從建設方提出建設需求開始,要經歷立項、設計、施工、驗收這四個主要階段,其中施工階段是重中之重,施工質量、施工安全、施工工期,直接影響到項目的成敗。施工階段要求實施者有高度的責任感和質量意識;施工階段要求實施者必須具備實事求是的工匠精神;施工階段要求實施者要具備團結協作的精神等等。如何能把握這些元素,在課程講授的同時,將思想政治教育做到潤物細無聲,這將是我們需要探索的問題。根據多年的課程教學經驗,提出一些思路與大家探討。
4課程思政實施路徑
4.1以“工程案例”啟發愛國熱情和國家自信。中國建筑歷史悠久從上古至清末,營造了許許多多傳世的宮殿、陵墓、廟宇、園林、民宅,其建筑形態及營造方式遠播東亞各國。中國古代建筑不僅是我國現代建筑設計的借鑒,而且早已產生了世界性的影響,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化遺產。中國現代建筑對世界的影響更為深遠,例如港珠澳大橋是國家工程、國之重器,其建設創下多項世界之最,體現了一個國家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奮斗精神,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自主創新能力,體現了勇創世界一流的民族志氣。中國建筑經典的案例舉不勝舉,因此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的導入,通過介紹我國建筑史的發展,加強學生對我國建設的認知,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使其更加熱愛這個行業。
4.2以問題引導自主學習培養工匠精神。工匠精神提倡的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隨著科技的發展,教學視頻、APP使用越來越多,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看”,動手的機會少之又少,看過之后隨著時間的流逝,留在記憶里只剩片段,更談不上深入思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例如在結構吊裝中,涉及起重機械開行路線的設計,以往教學是教師在黑板上進行手繪示例教學,比較粗糙。現在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用三角板、圓規,在A4紙上對開行路線進行繪制。隨之問題出現,繪圖比例如何選擇是1:100還是1:200;開行路線是跨內還是跨外;起重機的起重半徑如何確定,是直接查找起重機參數表,還是根據現場情況來確定起重半徑;起重機臂長選擇多少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引導學生查找需要的相關數據,而后進行繪制。在課堂中學生親自動手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們又提出新的疑問,比如開行路線并非固定的線路,起重機械一定時,開行路線只是一個施工的邊界條件,只要滿足施工的需求,開行路線會存在很多種選擇。這樣一來,課堂就由原來的教師講授變成了學生討論,把原本粗糙的示例,變成了準確的數據。無形中培養學生們實現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4.3以理論聯系工程,知行合一。屋面防水施工技術,它的原理大家非常熟悉,利用結構本身的密實性加上材料的憎水性,從而達到防水的功效,其功能性是重點。屋面防水施工技術在講授過程中一般從屋面構造出發,繼而介紹屋面防水等級,最后介紹剛性防水以及柔性防水的做法,這是常規的順序講授方法,著重介紹如何實現“先排后防、排防結合”“節點加強”等原則。類似于這樣的章節,一般以敘述為主,習題較少。那么其重要性體現在哪里,如何實現,學生理解認知程度如何來檢驗。變換個思路,授課之前用一個屋面漏水的案例引出,讓大家利用現有知識分析漏水的原因,然后逐步找到解決漏水的辦法,進而掌握基層混凝土為何要保證其密實性,混凝土施工時考慮季節性的影響,原材料配比的影響,澆筑振搗“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及實施探索耿曉華,劉學敏(山西工程技術學院,山西陽泉045000)摘要:為了加強專業課的課程思政建設,文章以“土木工程施工技術”為例,首先分析課程特點,其次挖掘提煉專業課程中的德育元素,最后從課程思政培育目標、課程思政實施路徑及實施體會三方面對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及實施進行了探索。關鍵詞: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德育元素作者簡介:耿曉華(1977-),山西陽泉人,畢業于太原理工大學,碩士,研究生,講師,主要從事建設工程的管理與施工技術研究。以及后期養護的重要性。基層處理完畢后,結合層的涂刷要求,其作用如何。節點部位的加強處理,面層的鋪設方案,蓄水檢驗。在教學過程中,要做到理論與實際并行,加強學生的感官認識,這樣會使枯燥的教學變得生動,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4.4以項目為驅動培養團隊協作精神。土木工程施工是多工種配合的一個過程,作為施工組織者,在充分了解擬建建筑物的基礎上,要對項目進行分解,同時對工作進行分解,將任務進行分配。材料、人員、機械設備有序進出場,把握施工節奏,保證項目有節奏的進行,這就需要施工的各個部門協作配合。每年國家教育部門會組織很多專業技能大賽,如建筑結構競賽、施工技術競賽等,這些競賽中有團體賽及個人賽。我們可以借助這個契機,組織學生參加。在進行人員篩選后,按照競賽的內容,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進行分工,這樣可以發揮學生個體的能動性,同時大家也是一個團體,在競賽準備中,大家團結協作,取長補短,為取得好的成績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課程思政實施體會
教育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傳遞專業知識,培養人才,最終達到“樹人”的目標,講授好“土木工程施工技術”這門課,要把德育和智育相結合,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在課堂教學中要深刻剖析課程思政元素,將課程思政貫穿于教育教學全過程,讓立德樹人春風化雨、潤物無聲。教學中注重案例教學,線上和線下課堂相結合,引導學生開展課外自主學習,以多種形式提高學生課堂參與積極性、感悟教學內容所傳遞的價值取向,從而真正實現價值引領作用。
5.1建設“學生為中心”的課堂。“學生為中心”的課堂,要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教師在講授專業知識時,要注重激發和引導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要“授之以魚”更要“授之以漁”,教學方法可以采用小組活動、協作式、設計式、個別式等多種形式結合在一起,或選用互聯網、多媒體等多種教具進行教學設計規劃。大學的最終目的不是學習知識,而是讓學習成為一種方式、一種習慣。要改變以書本為中心的傳統教學模式,改變填鴨式灌輸知識的方式。教師不應對課本上的知識生搬硬套,要有自己的創新,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關注學生的疑問,使書本知識活起來,從而創造高效課堂。
5.2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多渠道育人。課堂教學對實現課程思政教育至關重要,當前互聯網快速發展,混合式教學已經發展成為了一種有效的教學手段,它是在線教學和傳統教學的優勢結合起來,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深度。
5.3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理論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重視社會實踐在學生成長過程中的作用,充分挖掘社會教育資源,拓寬育人途徑,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走向自然、走向社會,最大限度地從社會生活中汲取營養,以促進學生在體驗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6結語
土木工程施工技術課程思政教育,通過課堂這個渠道要有計劃,有目的的逐步實施。作為專業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尊重學生,關心學生,愛護學生,引導學生沉下心來,潛心于知識的學習,最終將所學的知識德育元素轉化為內在德行,轉化為自己精神系統的組成部分,轉化為自己的內在素質和能力,用來認識和改變世界,提高參加社會實踐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作者:耿曉華 劉學敏 單位:山西工程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