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英語課堂環境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課堂環境的研究事實上是由心理學家Lewin(1936)和Murray(1938)于上世紀30年代中期,首先拉開的序幕。在那以后長達半個多世紀的時間里,西方學者們(Stern,Stein&Bloom1956;Getzels&Thelen1960;Stern1970;Walberg1981;Moos1974從不同的角度和層次對課堂環境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并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0世紀60年代以來,課堂環境研究進入了第二個階段。這一階段在研究內容上更加全面,關注到課堂社會心理因素的方方面面,在方法上更加注重從課堂環境的參與者(教師和學生)對課堂因素的主觀感受出發來收集數據,并較全面的考察學生對課堂環境的感知與其學習之間的關系。一批科學性較強的測量工具逐漸問世,彌補了已往實證研究中測量手段的欠缺和不足。進入80年代后,課堂環境研究空前活躍起來。一批專家學者以其卓越的研究工作得到國際社會的承認,成為課堂環境研究領域的國際性權威人士。例如,巴里•J•弗雷澤、赫伯特•J•沃爾伯格和加加里•J•安德森等。《國際教學與師范教育百科全書》(1987)認為,由于弗雷澤及他領導的研究小組進行的研究工作,澳大利亞已成為當今活躍的研究課堂環境的中心。研究規模方面,在已有的個體研究和團體合作研究的基礎上,出現了大規模的國際比較研究,其中有代表性的是由國際教育成就評價學會(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lAchievement,簡稱IEA)主持的《IEA班級環境研究》項目。國內學者幾乎沒有直接對課堂環境這一概念進行過分析,個別學者論及了教學環境的概念和結構。如田惠生(1996)對教學環境的含義及其結構做過較系統的論述。他認為,教學環境就是學校教學活動中所必需的主客觀條件和力量的綜合。他認為,整體的教學環境系統主要由兩類環境組成,即物質環境和社會心理環境。物質環境包括時空環境、設施環境和自然環境;社會心理環境包括人際環境、信息環境、組織環境、情感環境和輿論環境。另外,國內多數學者在討論影響學生學習的社會心理因素時都使用了課堂氣氛(風氣)或班風這樣的術語。如邵瑞珍(1997)提出,課堂氣氛或稱班風,是課堂里的一種綜合心理狀態,常被比作“組織人格”。我國學者根據課堂里師生的注意、思維、情感和意志等心理狀態的觀察記錄,將課堂氣氛分為積極的、消極的和反抗的三種類型。課堂氣氛是對眾多因素的一種微妙而又波動的反應。其中教師的領導方式是一個關鍵因素。此外,學生間的相互作用,如合作與競爭等也影響到課堂氣氛。
二、課堂環境研究方法
對課堂環境的研究,從方法上看,大體有三種取向。一是直接觀察,它是由局外人根據事先確定的一些范疇對課堂溝通或課堂里發生的事件進行系統的記錄和編碼。這是一種盡力追求客觀結果的方法。第二種方法是人類學的自然調查和個案研究,它是對課堂情境進行直觀的描述。第三種方法是從當事人的主觀體驗或知覺的角度進行研究。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從學生知覺的角度研究課堂環境是一種占主導地位的方法取向。它比觀察到的課堂行為具有更重要的意義。課堂環境知覺測量通常比直接觀察到的變量,對學生學習的結果具有更強的解釋力。從學生知覺的角度對課堂環境進行研究,主要是采用問卷測量的方法。在課堂環境最近30來年的研究歷程中,一個很突出的特點就是,研究者編制了大批經濟、有效并得到廣泛采用的問卷。其中比較常用的有:沃爾伯格和安德森于20世紀60年代后期編制的《學習環境問卷》;穆斯和特里克特于1974編制的《課堂環境量表》;弗雷澤于1985年編制的《個性化課堂環境問卷》;弗雷澤、安德森和沃爾伯格于1982年編制的《我的班級問卷》等。
三、結語
綜上所述,課堂環境問題在世界范圍內已得到人們的廣泛重視,成為當前教育理論界的一個熱門研究課題。但是這一課題的研究在我國教育學術界才剛剛起步。李秉德教授在國內教學論研究領域先倡導和推動了課堂環境的研究工作,國內其他學者幾乎沒有對課堂環境這一概念進行過分析,個別學者只論及了課堂環境的概念和結構。如田慧生(1996)、范春林(2005)、屈智勇(2002)等只是對課堂環境的含義及其結構做過較系統的論述,缺乏從整體上對課堂環境的理性思考或對課堂環境整體的動態過程的實證研究。而在中國,英語是作為外語而學習的,每天都有大量外語學習者走進課堂。盡管外語教學涉及大綱、教材、教學法等等,但這一切只有通過實際課堂過程才能得以體現和實現(Allwright&Bailey,1991)。也就是說,真正在課堂上發生的一切對于學生學習和掌握語言具有直接的重要影響。正因為如此,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西方外語界便開始注意到課堂過程。然而在國內,外語界對課堂過程本身尚未給予足夠關注,系統的調查研究更是缺乏(見《外國語言研究論文索引》中外語教學部分)。事實上,對課堂研究的關注始于教育學領域的課堂研究,它對外語課堂過程研究有很大影響,尤其在研究目的與方法上。而對課堂過程的研究有助于我們認識課堂上哪些條件能促進學生掌握語言,這終將使教師認識到自己的哪些課堂行為具有積極作用。
作者:牛倩倩 單位:南昌工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