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人口老齡化下臨終關懷影響因素探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臨終關懷服務只有同地方民族文化相結合,才能實現其美好初衷。文章闡述了當前我國臨終關懷的發展現狀、大理白族的風俗和信仰,對我國大理白族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白族;老齡化;臨終關懷
臨終關懷是指針對患有不可治愈疾病患者的瀕死者,對患者及家屬給予生理、心理、經濟及社會等全方面的服務,以減輕痛苦為目的,提高人生最后一程的生活質量,讓其有尊嚴地離開。白族是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大理的中國第15大少數民族,部分散居在貴州、湖南等地。大理由于氣候適宜,在此養老的老年人數眾多,隨之而來的臨終關懷問題,也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面對眾多終末期的老年患者,人們的關注點大多從搶救、救治變為減輕痛苦、提高生存質量。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現在全球每年有2000萬人接受臨終關懷服務,其中有69%為老年人,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是必然趨勢[1]。
一、臨終關懷的發展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臨終關懷服務起步較早,經過長期發展,在制度及服務項目方面相對完善。世界上第一所臨終關懷院起源于英國,臨終關懷事業也一直處于領先地位。至2016年,英國共有220所臨終關懷院,并推行公費醫療服務[2]。英國臨終關懷服務項目全面,包括醫院護理、社區護理、照料陪護及居喪服務等。美國于2004年制定了姑息治療指南,并出臺《自然死亡法案》,對于終末期患者自愿放棄不必要搶救給予法律支持[3]。加拿大將臨終關懷定性為公益服務,并建立多學科臨終關懷團隊,將臨終關懷納入社區服務項目,故加拿大的臨終關懷模式日漸趨向于居家照顧[4]。澳大利亞居民對臨終關懷的接受度高達40%,每年于安寧療養院去世的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四分之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大多設有臨終關懷服務。我國的臨終關懷服務起步相對較晚,最早始于香港、臺灣等地區。李嘉誠基金會目前已在全國資助了31所安寧療養院,服務內容包括免費上門為貧困的晚期癌癥患者提供鎮痛治療、護理指導和社會資源鏈接等服務。截至2016年,上海包括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內共有臨終關懷科室76個,形成了以社區與居家相結合的臨終關懷服務網絡,將安寧療護服務納入社區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內容,結合家庭病床、居家護理等服務,推進社區健康服務基本項目。2017年我國頒布的《安寧療護中心基本標注和管理規范(試行)》和《安寧療護實踐指南(試行)》,從各個方面對我國安寧療護的發展給予支持,但目前頒布的文件多為規范及指南,具有法律效應的文件法案尚未頒布。我國臨終關懷服務模式具有多樣性,有居家護理、住院護理、共同照護及社區護理組成的多元服務模式,共照模式目前在國內應用較多,可讓患者在原病房接受醫療團隊和臨終關懷團隊雙方的照顧,且有利于團隊間的溝通交流,更好地為患者服務。
二、白族死亡觀中的臨終關懷
在白族地區,人們對自然死亡有著極其達觀和多樣性的理解。大理白族先民認為人具有“肉體”和“靈魂”兩部分,人死亡是“靈魂”離開“肉體”,人死后靈魂繼續存在,并且亡魂能造福或降災于生者,認為人死是一種輪回,是去了別的地方,并舉辦極其隆重的儀式來表達對亡人的追悼。高齡亡者的喪禮還被稱作“紅喪”,可以張貼紅挽聯,參加“紅喪”被認為有福氣,讓人增壽。在白族民間,面對死亡時,人們都渴望“善死”與“善終”,即在死亡前盡可能減少生理上的疾苦和擁有精神上的安詳。隨著歷史的演進,在白族人的不同村落中,出現了儒、道、佛與“本主信仰”等多種信仰相互融合的情形。
三、大理白族臨終關懷發展的困境
1.專業人員的綜合素質亟待提升。在我國,臨終關懷醫護人員崗位勝任力主要包括臨床技能和醫療服務、人際溝通能力、核心價值觀與職業素養、信息管理能力以及科學研究能力等。醫護人員在工作過程中要適當對居民進行死亡教育,幫助大眾樹立正確的死亡觀,但云南大理地區經濟和醫療條件相對落后,醫護人員中僅較少部分人接受過臨終關懷培訓,臨終關懷事業未形成完善的服務網絡,而老年人又具有臨床特征不典型、溝通能力低等特征,故提高臨終關懷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至關重要。2.社會支持力度低。我國當前臨終關懷的各種社會支持系統尚未建立完善,臨終關懷沒有專門的資金投入,且未納入醫療保障體系,臨終關懷機構大多數建于一二線大城市,多應用于腫瘤科,無獨立科室,病床數量較少,大部分終末期患者會因經濟、地域等因素放棄選擇臨終關懷服務。3.群眾接受度低。群眾“談死色變”是當前臨終關懷推廣科普的主要障礙之一,大理白族自治州地處我國西南邊陲,受民族文化和傳統倫理觀的影響,人們在面對終末期親屬時,兒女往往忽視老人臨終關懷的需求意愿,大多會選擇積極搶救、延長生命,部分子女不愿老人知曉自身真實病情,故而避開臨終關懷療養院,選擇公立醫院或者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進行診療,這進一步阻礙了臨終關懷事業的發展。
四、人口老齡化視角下大理白族發展臨終關懷事業的思考
1.加強臨終關懷學科建設。大理經濟水平和醫療條件相對不發達,對醫務人員的臨終關懷培訓不足,但大理因氣候適宜,在此養老的老年人眾多,故應加強醫護人員的臨終關懷教育,廣泛招募社會志愿者,建立多學科協同合作的臨終關懷團隊,學習國外成熟的臨終關懷教育體系,如美國阿拉巴馬大學采用情景模擬、課程教育等方式,將臨終關懷導入護生教育體系,使護生未來為臨終關懷事業做出貢獻打下基礎。2.加強臨終關懷教育。在我國傳統道德倫理背景下,較多人認為放棄搶救的行為是一種不孝,所以大眾對于臨終關懷接受度較低。但臨終關懷模式具有巨大的優勢,隨著安寧療護的普及推廣,較多人開始選擇放棄不必要的搶救,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過度醫療,同時也可以減少醫療經費的支出。對此,應加強大理白族臨終關懷的宣傳教育工作,鼓勵群眾了解、參與臨終關懷宣傳活動,多渠道對群眾進行生死教育,將生死教育納入學生教育課程,定期在社區發放宣傳材料,開展臨終關懷教育講座,使公眾接受臨終關懷。3.探索適合大理白族的老年人臨終關懷模式。當前,我國安寧療護服務模式具有多元化的特點,共照模式目前在國內應用較多,但針對白族群眾選擇臨終關懷模式時,應充分考慮患者的信仰及喪葬習俗,關注患者“靈”與精神層面的照顧。
五、小結
雖然當前針對臨終關懷已經做了較多的研究,但仍有生死觀念、經濟、法律和技術團隊等原因影響大理白族老年患者接受臨終關懷,這需要醫護人員和政府等共同努力,將臨終關懷大力推廣,提高團隊人員業務水平,減輕患者痛苦,讓患者舒適、安詳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讓患者及家屬從中受益。
作者:趙媛 陸涵 史婷婷 朱曉麗 單位:大理大學護理學院 第一附屬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