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審美教育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挖掘美的因素,引導學生鑒賞美
法國達藝術家羅丹曾經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③在我們的小學語文課本中的每篇文章,都是編者精心選擇后適合兒童年齡特征的具有豐富人文性的文章。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毫無疑問要充分發掘蘊含在教材中的美的要素,讓情感之美、人物之美、意境之美放射出無窮的魅力,使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獲得審美教育。
1.用情感品味法感受情感美。
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大自然千姿百態、變幻莫測,給人以無窮的智慧和美感,人類對于大自然自是情有獨鐘。小學語文教材中的眾多佳篇,便以優美的語言全方位地表現了大自然的美,甚至在簡單的一個字、一個詞或簡短的一個句子中,都能透出自然的美。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只有讓學生用情去品味,才能與作者共鳴,受到震撼。例如《桂林山水》一課,文章描繪了一幅“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綺山麗水的畫卷。一位教師在教學第二自然段時,抓住漓江水的“靜、清、綠”的特點,讓學生比較“桂林的水真靜啊;桂林的水真清;桂林的水真綠啊。”與文中的原句有什么異同,你更喜歡哪一句,為什么。通過比較來品味作者遣詞造句的形象生動,體會作者對桂林山水無限熱愛和傾心的贊美。其中“靜得讓你感覺不到它在流動;清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石;綠得像一塊無瑕的翡翠”更是充分調動了學生原有的生活經驗,使其在腦海中展現出一幅秀麗的漓江圖。通過細細賞析,誘導學生將熱愛桂林山水的情感升華為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熱愛祖國的激情。
2.用形象欣賞法感受人物美。
美育有形象性和感情性兩大特點,可以說美是通過具體形象來表現的。一個感人的形象,可以使千百萬人的靈魂受到蕩滌與洗禮;一個丑惡的形象,能讓千百萬人痛斥丑惡,憎恨虛假。形象越鮮明,對學生思想影響就越強烈、越深刻。學生受到了美好的形象的感染,必然能誘發情感的產生,從而萌生一種學習人物內心美好的激情與行為。所以在語文教學中應注意抓住對人物性格的講讀,用美的形象去感染學生,使他們體味到人物的心靈美和社會美。對于人物形象的欣賞,可以讓學生借助聯想和想象,使作品中人物形象在自己的頭腦中活起來,對其音容笑貌,言談舉止,做到歷歷在目,如見其人,如聞其聲。然后讓學生通過欣賞肖像美、對話美、細節美、環境美等等,分析、綜合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礎上欣賞藝術形象或人物所蘊涵的社會意義。
例如一位教師在《舍身炸暗堡》的教學時,先請學生聽錄音(配上槍炮聲),思考這壯烈的一幕是指什么?再自由讀第四段,邊讀邊想在你眼前出現的是個怎樣的人?你是從文章的什么地方體會出來的?接著根據學生的回答教師抓住動作“昂首挺胸”、“站”、“托”、“頂”、“拉”,體會動作堅決、果斷,將生死置之度外,舍身忘死,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抓住“鋼鑄一般”“巨人”“堅毅”等詞,突出堅定不移,英勇頑強,無所畏懼的革命精神。此時,學生對英雄的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教師再讓學生懷著對英雄無比懷念和崇敬之請,一起來瞻仰這一幕(觀看錄像),并在最后打出“烈士永垂不朽”,再請學生說說你有什么要說的?通過對人物形象的剖析,喚起學生愛國報國的美好愿望,也使學生感到真正的英雄形象的力量。
3.用范讀法體驗意境美。
所謂意境,使藝術家的審美體驗、情趣、理想與經過提煉、加工后的生活圖景融為一體而形成的一種藝術境界。教學中,教師應該重視引導學生領悟文中的意境美。劉勰在《文心雕龍》中說:“夫綴文者情動而詞發,觀文者批文以入情。”美是存在于語言文字之中的。當我們對這種暗含的美理解了的時候,就應引導學生去領悟這種美。教學中我注意捕捉課文的動情點,在讀悟課文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將教師的情、學生的情和課文作者在作品中表露的情三者融為一體,使學生在情感共鳴中受到美的熏陶,才能使學生領會作者的感情,進而領悟文章的意境美。怎樣引導學生去感悟呢?于永正老師說得好:“讀中自悟是語文學習中至關重要的教學手段。情要靠自己在讀中悟;理要自己在讀中悟;法也要在讀中悟。語文教法就是要以學生誦讀原文練習為主線,就是要通過多種方式聯系學生原有知識和經驗去領悟課文的內涵。”
例如《趵突泉》中“永遠那么純潔,永遠那么活潑,永遠那么鮮明,冒,冒,冒,好象永遠不感到疲乏,只有自然有這樣的力量!”教學時,一位教師先滿含激情地配樂朗讀,請學生閉上眼睛體會,然后說說你看到什么?聽到什么?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體驗美的意境。最后再請學生有感情地配樂朗讀。根據朗讀,教師利用多媒體再現文中的景色圖。陶冶了學生的審美情趣。
二、創設美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美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對所見所聞的觀察、傾聽和體驗,猶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窗口。所以,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項任務,就是教會孩子能看到和感受到美。”②學生的感知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它伴隨著敏銳的選擇力,把主體的注意力穩定地引向對象,同時,這種感知又具有整體性。當對象呈現于眼前時,引起學生無意注意,經過教師的引導,一定時間的靜觀默想,消化理解,再將這種無意識狀態轉為感知,把整個形象分化成的個別感覺再組合為一個完整的新的形象,完成感知過程。針對學生的感知心理,培養學生的審美感受力,要讓學生置身于美的氛圍中,通過視覺和聽覺,去發現美,感受美。
1.運用媒體,創設審美情境。
電教多媒體可以再現情境,運用線條、形狀、色彩、聲音等外在形式、具體、直觀地再現課文中豐富多彩的形象,使形象由語言文字的間接顯現化為一定的物質材料來直接顯現,增加感知強度。學生借助電教多媒體,突破文字的障礙很快地進入課文情景,積存于記憶深處的表象迅速復現,與眼前的形象串聯、疊加,幻化為自己心目中的新的審美形象,從而提高了審美感官的靈敏度、活躍性和統攝力。
例如《富饒的西沙群島》,這是一篇描寫景物的課文。在教學時,可根據課文的結構層次,首先運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彩圖,讓學生感知西沙群島的地理位置,懂得它“是我國的海防前哨”,“是鑲嵌在祖國大陸南邊的一顆明珠”。接著放映一組組彩色幻燈片和動畫片,帶學生做一次到西沙群島的假象旅游。課文中生動形象的語言,銀幕上五彩斑斕的圖像,向學生們揭開了海底的奧秘:五光十色的海水,豐富的海產品和島上旖旎的風光……在這樣的情景中,學生很快進入課文中的境界,在不知不覺中使學生直接感受到那里“風景優美,體會作者的情感,感情得到升華。這時再請學生配樂朗讀,同時配以動畫,營造出美的氛圍,引起學生視覺和聽覺的感官興奮,享受審美愉悅,身臨其境,感受意境美。
2.通過范誦讀,引入審美情景。
教師準確而聲情并茂地范讀是引入審美情景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增強兒童的情感體驗,促進兒童對課文的理解和體會,引起他們思想情感的共鳴。作為教師,應運用有形、有聲、有情的情景,吸引學生進入課文,把對課文的理解和感受通過語言抑揚頓挫地表現出來,充分傳達出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使兒童受到感染,產生強烈的審美欲望,急于對所學課文去作審美體驗與鑒賞。著名特級教師于漪老師曾說過:“不開口不動情,不動情不開口。”當學生感受到了情與美時,怎樣指導他們“動情”地“開口”呢?這時,教師應幫助學生逐步學會獨立給課文“定調”,并運用各類語調,將文中的情與美表達出來。各種語調要依具體情況交錯使用,如:低中見高,快中顯慢,實中帶虛,連中有停等,呈現出變化之美;愛,徐聲悲;悲,沉聲緩;喜,滿聲高;懼;提氣凝;急,短聲促……語調因情而異,各有面目。這樣長期訓練,才能把文章讀出意,讀出形,讀出情,讀出味,讀出神,才能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治情感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西湖的“綠”》時,導入部分就運用標準的普通話聲情并茂地給在座的師生配樂朗讀了《西湖的“綠”》這篇文章。使師生們都陶醉其中,出現在眼前的仿佛就是一個美麗的綠色世界。教師朗讀結束時,有幾位學生竟情不自禁地誦讀起來,他們已被西湖的“綠”陶醉!
三、啟發審美想象,激發學生創造美
美育在語文教學中的任務,除了激發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外,最重要的,也是最終目的,是使學生將前人積累下來的審美經驗和審美成果加以遷移,在品評、借鑒中按各自的審美理想去創造美。教育家陶行知曾經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天天是創造之時,處處是創造之地。”④可見,每個學生都有創造美的能力。在語文教學中老師又該如何引導學生去創造美呢?
1.填補空白。
文章中的“空白”就和國畫中的“留白”一樣,是一種藝術表現手法,他能創造出一種“無畫處皆成妙境”的藝術境界,給人以美的享受。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有開有方,點到為止,惜“語”如金;或者有意對某些教學內容有所保留,給兒童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任由他們去聯想、去理解、去揣摩、去補充。
例如《自己去吧》中“小鴨說:‘媽媽,您帶我去游泳好嗎?’媽媽說:‘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過了幾天,小鴨學會了游泳。”一位教師在教學中抓住小鴨學游泳的經過,讓學生扮演小鴨,在音樂中學著小鴨游泳,并想想小鴨游泳實會遇到什么困難。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說出了許多令人驚喜的答案:“我的腳被水草纏住了”、“我在巖石上撞了一下,頭上起了個疙瘩”、“我的腳被小蝦咬了一口”、“我差點被溪水沖走了”……
2.口語實踐。
我國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說:“語文課的目的是培養接受能力和發表能力。”“在發表方面,說和寫同樣重要。”⑤未來社會是個信息社會,隨著信息科學的飛速發展,通訊工具的不斷更新與日益普及,以及生活節奏地不斷加快,口語交際的頻率將越來越高,對口頭語言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課堂教學是學生學習語言的主要陣地。語文教材中語言因素十分豐富,為學生進行口語實踐提供了較廣泛的內容和多種形式。教師在教學中應給學生提供各種口語表達機會。
例如在《記金華的雙龍洞》中,在課結束時請學生來做做解說員,配著錄像解說兩洞連接處。教師把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融合在一起,使學生在口語實踐中表達美、創造美,獲得美的熏陶和感受。
3.寫作練習。
學生進行寫作練習,也是一種創造美的活動。在寫作活動中,學生在內在情感的驅動下,對以往儲存在頭腦中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通過想象、構思立意、謀篇布局、遣詞造句、提煉修改等,將自己的感情融于習作中,來再現美和創造美。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火燒云》一課時,學生通過品詞析句和感情朗讀,了解了火燒云顏色美,樣子多,變化快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引導學生,閉上眼睛想象:你還看到了什么顏色,什么樣子的火燒云?它是怎么變化的?學生們紛紛舉手,有的在理解書中描寫火燒云顏色的詞語的基礎上,創造出自己的詞匯:蘋果綠,檸檬黃,草莓紅……半紅半黃、半粉半紫、半桔半青……有的受到啟發這樣描述變化中的火燒云:"天邊出現一頭大象,四肢粗壯,身高體大,象鼻高高卷起,象牙閃閃發光,象耳朵好像還在呼扇呢。可是轉眼間,象牙不見了,象鼻子也變小了,一會工夫,大象消失了……"學生們展開了豐富的想象,結合自己生活中所了解的事物從模仿到創造,更豐富了課文的內容。使他們內心中美的情感得以自然地流落和表達,達到了美育的目的。
4.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和完美的人格。
朱自清說:“欣賞是情感的操練。”綜觀小學語文教材的眾多篇章,無不以美感人,以情動人。他們有的通過深邃的意境來展現,有的通過寫景抒情來表達,尤其是古往今來那些志士仁人用鮮血、生命凝成的篇章,更是情濃如血,感人肺腑。只要教師抓住文中這種醇意濃情,去撥動學生的心弦,鼓勵他們奮發向上,學習傳統美德,就無形地為學生樹立起另外一座“追求崇高理想,獻身壯麗事業”的豐碑。
蘇霍姆林斯基說:“學生帶著一種高漲的激動情緒,從事學習和思考,對面前所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撼。”這種教學境界,常常體現在師生的心態和語言上,體現在教師親切自然的教態上和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上。文學作品含情,教者傳情,學者感情。
總之,我們在閱讀教學中要不斷探索各種方法,多角度的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學生在審美活動中閱讀和理解文章,在文、情、理的交融中接受知識、發展語言,從而升華美的情感,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
注釋:
①引自李田:《21世紀的美育理念》,《中國教育報》2002年1月23日第4版
②引自侯國鋒:《談淺談多媒體在語文教學中的美育價值》
③引自李支德、胡玲:《給學生一把開啟美的鑰匙》
④引自陶行知:《創造宣言》,《陶行知文集》第739頁
⑤引自《口語交際的意義記心中》
參考書目與參考文獻:
1.《美學》王杰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2.《古代文論》,李壯鷹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出版。
3.《讓學生具有審美的眼睛》薛麗。
【提要】審美教育在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的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蘊涵著無窮的美的因素,教師可以從“創設美的情境,引導學生感受美;其次挖掘美的因素,引導學生鑒賞美;最后啟發審美想象,激發學生創造美”這幾方面對學生進行審美的熏陶和教育。
【關鍵詞】閱讀教學審美教育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