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用發展觀點理解列寧壟斷理論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正文】
[中圖分類號]F038.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2826(2001)07-0045-07
20世紀初期,列寧在總結第二國際理論家們對壟斷問題認識的基礎上,出版了《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在該書中列寧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對壟斷問題進行了總結性闡述,形成了關于帝國主義問題的系統理論。應該肯定,在該書中列寧正確分析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壟斷資本主義的真實情況,但是,囿于當時壟斷發展階段的限制,列寧對壟斷時期生產力迅速發展趨勢的分析是不充分的。二戰后,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資本主義加速發展的趨勢更加顯著了,我們需要用發展的觀點理解列寧有關壟斷的理論。
一、20世紀初壟斷方式的特點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進入壟斷階段。生產集中和大規模壟斷組織的產生是這一階段壟斷資本最主要的特征。列寧的壟斷理論集中概括了這一特征。列寧認為,生產和資本的集中是壟斷資本主義產生的基礎和出發點,在工業領域由于價值規律和競爭的作用,加劇了資本的積聚和生產的集中,導致經濟生活出現巨型的壟斷組織,這些壟斷組織對生產和市場進行多方面的控制。在壟斷階段,由生產集中生長起來的資本家壟斷同盟卡特爾、辛迪加、托拉斯已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取得了完全的優勢,其中卡特爾已成了全部經濟生活的重要基礎。在流通領域,越來越多的貨幣資金集中于少數的大銀行,銀行業也日益趨于集中,導致銀行業的壟斷和金融資本、金融寡頭的出現。而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的統治是壟斷資本主義最重要的標志。由此可見,生產集中和大型壟斷組織的形成是20世紀初壟斷資本的主要特征。
壟斷是企業憑借自己在規模和技術方面的優勢,通過對生產和市場的控制獲得壟斷利潤的一種經濟權利,因此,壟斷實質上是一種市場控制力。由于形成壟斷控制的因素可分為規模和技術兩方面,據此,壟斷就具有了兩種控制形式,即規模壟斷和技術壟斷。很顯然,由列寧上述分析可知,規模壟斷成為二戰前發達國家市場結構的主要特征。規模壟斷是廠商憑借其規模優勢,通過對產品和市場的多方面控制獲得高額利潤的一種經濟權利。第二次科技革命使鋼鐵、汽車、造船、冶金等領域迅速發展起來,為適應新領域的發展,大規模企業迅速從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中脫穎而出,個別企業在規模上的優勢使其具有了某種壟斷控制力。行業集中率和企業的體制壁壘反映了規模壟斷市場結構的程度。規模壟斷的產生對自由競爭形成極大的限制,這是列寧關于壟斷資本主義寄生性、腐朽性理論的重要根據。
首先,規模壁壘對競爭形成的限制。巨大的生產規模意味著大公司擁有雄厚的資本實力,并享有規模經濟的利益和優勢,這在客觀上為新企業的進入造成嚴重的困難和障礙。這不僅是因為潛在競爭者沒有足夠的資本建立起能夠與現存大公司相匹敵的大公司,更由于一旦形成新的進入,就會造成現有部分生產能力和產量的急劇擴大,從而使價格回落,利潤下降。在這種情況下,新資本因懼怕蒙受巨大虧損而對投資躊躇不前。這種對進入的規模壁壘尤其阻礙新資本進入資本集約型的大工業部門,因為這些部門的最低限度效益規模非常巨大,這樣使部門之間的競爭受到限制。
其次,寡頭勾結對競爭形成的限制。當一個部門有眾多企業時,它們之間的勾結是很困難的,但是,當部門生產和資本的集中達到一定程度,使該部門絕大部分的生產和銷售集中于少數大企業時,它們之間的勾結就成為必然。這時,寡頭們就會相互勾結并通過控制部門的產出率以提高產品的銷售價格,追求利潤最大化目標。在寡頭生產同質產品的前提下,無論是有勾結寡頭市場,還是無勾結寡頭市場,它們之間的互相依存關系都會導致市場壟斷。寡頭勾結是對部門內部競爭的一種限制。
最后,混合聯合大企業多樣化生產對競爭的限制。混合聯合大企業的迅速發展是戰后資本主義產業結構變化的最突出現象之一。該類型企業的產生之所以使競爭受到限制,不僅是由于這類企業的產生與大公司絕對規模的增大和總體集中率的上升緊密聯系在一起,更是由于這類企業會形成獨特的市場勢力,包括實行企業內部的“互惠交易”以及在發生競爭關系的市場上趨向于“互相依存和競爭性克服”。當然,大公司的多樣化經營是雙刃利劍,它在形成競爭克制,加強規模壟斷勢力的同時,也能成為壟斷企業打破部門之間的壁壘,加強競爭的強有力武器。無論怎樣,大公司生產的多樣化與跨部門經營,是加強大公司壟斷勢力的極為重要的因素。規模壟斷對競爭的限制必然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停滯和腐朽趨勢。20世紀初,列寧正確概括了規模壟斷時代的發展趨勢。他認為,資本主義新變化在生產和技術方面會導致兩種趨勢:一方面,資本主義壟斷的存在必然會形成壟斷價格,資本家可以通過壟斷價格獲取高額壟斷利潤,在這種情況下,資本家發展生產、改進技術的動因消失了;資本主義壟斷的存在,必然會使壟斷資本家為了某種經濟上的利益,人為地阻礙技術的改進或采用新技術;金融資本在世界范圍的統治,必然使他們占有特別廣大、特別富饒或地理位置方便的殖民地,從而不通過改進技術也可以獲取高額壟斷利潤。這樣就出現了生產和技術停滯的趨勢。另一方面,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壟斷決不可能完全地、長久地排除世界市場上的競爭,競爭的結果必然是出現新的科學技術成果和新的工藝方法,因而可以降低生產成本并提高利潤,這樣也就出現了帝國主義生產和技術發展的趨勢。他甚至說:“如果以為這一腐朽趨勢排除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那就錯了。不,在帝國主義時代,某些工業部門,某些資產階級階層,某些國家,不同程度地時而表現出這種趨勢,時而又表現出那種趨勢。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但是這種發展不僅一般地更不平衡了,而且這種不平衡還特別表現在某些資本最雄厚的國家(英國)的腐朽上面”。(《列寧選集》,3版,第2卷,第685頁,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盡管,列寧也預見到了壟斷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趨勢,但僅限于對事實的肯定,缺乏具體深入的分析。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列寧還是用較多的筆墨分析帝國主義的寄生性和腐朽趨勢。很顯然,僅用規模壟斷條件下的競爭的存在說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加速發展趨勢是不夠的,二戰后,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事實需要我們根據當代壟斷資本主義的新變化予以說明。
二、當代資本主義產業組織關系的新變化
二戰后,壟斷資本主義的社會經濟條件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這首先表現為買方市場的形成,第二次科技革命是這一變化的基礎。第二次科技革命本質上是動力革命,在此基礎上實現的工業規模化經營把人類單一品種的大批量生產能力推向了新的高度,以產出率為標志的生產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尤其是隨著金融體制的完善和創新,生產的供給約束大大地降低了。
這時,市場需求的擴張成為制約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在這種條件下,需求層次的提高對生產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追求高品質和多樣化的生產方式。這時,高品質多樣化生產成為企業征服市場的關鍵因素,而以追求高品質和多樣化為宗旨的技術創新則成為企業根本性的經營戰略。其次,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企業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第三次科技革命使人類生產活動向智能化方向發展,科學技術成為直接的投入要素,柔性自動控制系統取代傳統的生產系統,使產品的科技含量大大提高,推動人類的生產體系由追求數量上升轉變為追求質量。因此,現代技術完全是根據市場的需求形成不斷更新和不斷遞增的一組知識集,掌握這組知識集的意義在于創新。創新成為現代生產方式的本質。最后,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技術和產品的市場壟斷逐漸加強。這主要表現在:(1)企業對特殊技術的壟斷。現代技術具有高智能、高信息的特點,越是高技術,所含知識的密集度越高,技術就越不易擴散,其壟斷程度就越高。因此,科技進步是技術和產品市場壟斷的一般基礎。(2)技術壟斷形式的多樣化和技術壟斷制度的完善。二戰后,在專利制度得到完善鞏固的基礎上,技術壟斷的非制度形式得到發展。“商業秘密”、時間領先以及銷售、服務上的努力都被看作比專利更有效的技術壟斷方式。
在上述經濟技術條件發生變化的基礎上,資本主義的產業組織關系發生了新的變化,即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開始由規模壟斷主導的市場結構向技術壟斷主導的市場結構轉變。到20世紀80年代,這一新型的壟斷關系走向成熟。
技術壟斷形態是指廠商憑借其在生產和銷售中的特殊技術、知識以及在產品品質和品種上的優勢,通過移動消費者的需求曲線或改變需求曲線的斜率,提高產品的價格,獲得壟斷利潤的一種經濟權利,或是壟斷廠商借此優勢所擁有的能夠限制競爭的市場份額。技術壟斷形態本質上是廠商從生產到銷售所具備的特殊技術、知識市場優勢的體現,是廠商所擁有的以專利和專有技術為主要內容的技術壟斷形式的市場競爭優勢的體現。一般來講,企業所擁有的技術壟斷優勢必然導致其在產品市場上的壟斷優勢,也就是說廠商擁有的專利和專有技術必然要轉化為產品和產業的競爭優勢。這主要表現在:(1)創新產品的技術壟斷常常是支配性市場結構和寡頭市場結構的起點。(2)差異產品的技術壟斷是壟斷競爭市場結構形成的基礎。(3)廠商產前特殊準備工作、特殊的銷售和服務活動以及經營價值鏈的變化都能使企業獲得市場競爭優勢,因而也成為企業獲得市場份額的重要因素。與規模壟斷主導的市場結構主要通過行業集中率和體制壁壘來測度不同,技術壟斷形態主要通過產品市場需求彈性、企業占有的市場份額和技術壁壘來測度。
技術壟斷形態是與規模壟斷性質完全不一樣的壟斷形式。(1)技術壟斷形態會導致一種“創造性破壞”,而規模壟斷則具有繼承性和保守性。熊彼特認為,與技術創新相伴而生的是舊產品不斷遭到淘汰和原有企業資產的損失。(2)技術壟斷形態具有開放性,而規模壟斷具有封閉性。在技術壟斷形態下,沒有任何力量會阻止潛在競爭者開發出比現有市場先導者更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新技術、新產品是沒有窮盡的,競爭也就不可能停止。(3)技術壟斷形態是進攻性的,而規模壟斷卻是防御性的。技術壟斷形態是建立在不斷打破舊的壁壘、開拓新產品、新產業基礎上的,而規模壟斷卻是建立在鞏固已有的資產并有效防止潛在進入者的基礎之上的。(4)技術壟斷形態具有動態性質,而規模壟斷卻相對靜止和穩定。技術進步的目標是動態的,因而易導致企業之間的勾結和壟斷。
當生產和市場的發展使產品的差異性、產品的技術品質在限制競爭和形成壟斷控制力方面發揮決定作用時,規模壟斷主導的市場結構關系就讓位于技術壟斷主導的市場結構關系。技術壟斷形態主導性的形成意味著相對于規模壟斷而言,技術壟斷形態成為一種占支配地位的壟斷方式,是企業獲得市場壟斷力的關鍵因素。在技術壟斷形態主導系列下,規模擴張和規模壟斷以技術和產品的優勢為先導,任何不具備技術優勢的規模擴張,都不能獲得持久的市場壟斷力。當然,在技術壟斷主導條件下,并不排除規模壟斷的基礎作用,因為規模壟斷既是企業實現技術壟斷的重要條件,又是增加技術壟斷收益、提高技術壟斷程度的途徑。因此,在技術壟斷形態下,以技術優勢為主導、技術和規模的內在統一是企業尋求市場控制、增強競爭力的主要方式。壟斷控制方式的變化導致發達國家產業組織關系的新變化。
技術壟斷形態在市場控制力上的決定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在同一部門內部,以特殊技術為基礎的差異產品的生產和銷售具有較強的市場競爭力,因而企業在市場份額、壟斷利潤和收益方面都具有競爭優勢。(2)就不同的部門和產業而言,技術、知識含量高的產業和部門在部門收益和利潤等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3)技術壟斷形態不僅決定著廠商的規模優勢,而且還是沖破規模壁壘的決定性因素。在技術壟斷形態主導下,企業的規模依賴于市場規模,而市場規模完全取決于適銷對路、品質優良的產品。實踐證明,沒有產品優勢的規模優勢,很難獲得持久的市場控制力。在高科技領域,由于成本消耗并不重要,企業的產品優勢是其成長的決定性條件。(4)在傳統產業的競爭中,仍然體現出技術壟斷形態市場控制力的作用。盡管規模經濟和低成本優勢仍然是傳統產業競爭的重點,但競爭的實踐說明,傳統產業的根本出路在于高新技術對其產品的滲透和改造,只有這樣,傳統產業才能獲得新的生機。
與規模壟斷相比,技術壟斷之所以更具有市場控制力,是因為:(1)技術壟斷形態具有產品和產業的開拓性。企業可通過產品創新提高產品的市場吸引力和投資機會,建立起新的產業,從根本上改變產業組合和競爭地位;通過產品差異的創新,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品質,改變產品的需求彈性,擴大市場份額,戰勝競爭對手。(2)技術壟斷形態的高收益。企業之所以承擔高風險進行技術創新,首先是因為一旦創新成功,企業就可以通過制定壟斷價格獲得高額利潤,哪怕這種高額利潤的獲得是短暫的,而收益增長的數量是可觀的。(3)技術壟斷形態在競爭中具有克敵制勝的決定作用。在規模壟斷的條件下技術和產品的市場優勢是打破市場壟斷,戰勝競爭對手的利器。技術壟斷形態就是在不斷打破規模壟斷的基礎上形成的。
三、技術壟斷形態主導下的技術進步
在壟斷條件下,壟斷企業技術進步狀況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競爭的程度。在規模壟斷主導下,由于壟斷的相對穩定性和保守性,競爭在更大程度上受到抑制;而在技術壟斷形態主導下,盡管還存在競爭受限制的方面,但由于競爭內容和方式的變化,因而使壟斷企業之間的競爭不斷加劇。正如列寧在《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一書中所指出的,壟斷并不能消除競爭,而是與競爭并存,并且產生出更加激烈、復雜的競爭。
在技術壟斷形態下,非價格競爭成為競爭的主要方式,即企業之間圍繞增加產品品種,提高產品品質展開激烈的競爭。一般來講,這類競爭主要包括:(1)通過產品創新,開拓新的產業部門和領域,從根本上改變企業的競爭地位和產業吸引力。(2)通過差異產品的創新,在提高產品品質和效能的同時,加速產品的更新換代,不斷拓寬消費需求的范圍。(3)通過工藝過程的改造和經營價值鏈的創新,在降低產品成本的同時,提高產品品質。競爭內容和方式的改變使壟斷企業之間的競爭日趨加劇。
1.在技術壟斷形態下,壟斷企業競爭日趨激烈。
第一,在技術壟斷形態下,壟斷企業之間的利益差別和對抗增強了。這首先表現為:(1)以產品創新和產品差異化為核心展開的競爭,發展了壟斷企業之間利益的差別和對抗性。在規模壟斷下,產品的同質性是寡頭勾結共同的利益基礎,而在技術壟斷形態下,寡頭企業為了實現產品差異化戰略,千方百計增加自己產品的個性,寡頭勾結共同的利益基礎被削弱了,它們之間的對抗和差別增強了。(2)非價格競爭具有競爭主體相互替代的特征,使競爭的對抗性增強。在規模壟斷下,激烈的競爭常常導致兩敗俱傷,因此,這種競爭極易發展為勾結和壟斷;而在技術壟斷形態下,激烈競爭的結果是一方勝出并取代競爭對手,即競爭的失敗者就會被淘汰出局,因而使競爭的激烈程度升級。(3)技術壟斷形態下的競爭是制高點的競爭,從而使競爭的對抗性增強。在技術上領先的企業會獲得許多優勢,而擁有二、三流技術和產品的企業,就會失去競爭的主動權,時時面臨被淘汰的危險。壟斷企業利益對立性的增強使競爭更加激烈。
第二,在技術壟斷形態下,壟斷企業之間的競爭更充分了。首先,在這種條件下,壟斷企業之間的競爭是全方位的競爭,包括:(1)部門內部生產一組密切替代關系的同類商品的壟斷企業之間展開的競爭。(2)部門之間為滿足同類需求的代用品之間的競爭。(3)部門之間滿足不同種類需求的相關產品之間的競爭。這類競爭是由爭奪社會成員可自由支配收入引起的。一般來講,可自由支配收入越多,滿足不同種類需求產品的部門之間的競爭就越激烈、越復雜。由此可見,壟斷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是全方位的,不僅面臨部門內同類企業的競爭壓力,還要面對不同部門的競爭壓力。其次,壟斷企業在更大的市場范圍內展開競爭,競爭更加充分了。一般來講,競爭者的數量是決定市場結構的基本因素,因而也是決定競爭程度的重要因素。競爭者的數量越多,競爭就越激烈,反之,壟斷因素占上風。隨著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和各國市場開放程度的提高,寡頭市場競爭者的數量不斷增加,寡頭勾結的可能性大大下降,而它們之間的競爭卻大大加強了。寡頭市場競爭者數量越眾,就越接近壟斷競爭市場,有效競爭的范圍就越來越大。據統計,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美國有效競爭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到80年代,有效競爭的產業占70%-75%。
第三,在技術壟斷形態下,企業之間競爭循環的周期縮短了,競爭更具有動態特征。企業之間的競爭循環大致經歷價格競爭、產品品質的競爭、開拓新市場、建立新的進入障礙、擴充企業規模形成暫時均勢五個環節。在規模壟斷形態下,企業競爭的目標是維持領先企業現有競爭優勢,同時,讓落后企業有錢賺,并且可以繼續生存,其行為特征是緩慢登上競爭擴展的階梯。而在技術壟斷形態下,企業之間展開的是快速變化下的超優勢競爭。在超優勢競爭狀態下,企業采取快速競爭戰略,不斷提升產品品質,降低價格或發展新的專業知識,加快速度進入新的領域,并串聯起一系列無法持久的優勢參與競爭。企業被迫不斷破壞壟斷競爭市場的均勢和穩定狀態。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在技術壟斷形態下,日趨加劇的競爭充分證明了列寧關于壟斷競爭關系論述的正確性。壟斷與競爭不是對立的,而是統一的。在規模壟斷條件下,二者統一在壟斷的基礎上,而在技術壟斷形態下,二者統一在競爭的基礎上。這時,壟斷既是競爭均勢的一種體現,也是進一步有效競爭的方式。
競爭加劇是壟斷企業加快技術創新的外在動力,而避免在競爭中失敗并追求壟斷高額利潤,是壟斷企業加速技術創新的內在動力。
2.在技術壟斷形態下,壟斷企業創新動力日趨增強。
應該承認,由于現有的壟斷地位,壟斷企業在競爭和技術創新中其行為具有保守性的一面,但迫于競爭的壓力,企業也會有加強的創新動力。
第一,壟斷企業為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中遭到替代和更大的損失,具有加強的創新動力。一般來講,壟斷企業有兩種完全不同的壟斷優勢,即由企業技術和產品實力形成的壟斷優勢和憑借自己的壟斷地位獲得的種種額外的好處,后一種優勢包括:壟斷企業憑借其信用地位獲得的各種資源,掌握各種發展生機的優勢等。壟斷地位優勢對于壟斷企業來說是十分重要的。在競爭中,壟斷企業一旦失去壟斷實力優勢,其由壟斷地位形成的優勢也會加速瓦解,壟斷企業就會被加速淘汰出局。不僅如此,在壟斷企業與非壟斷企業的競爭中,雙方得失是不對稱的,如果未能抓住技術進步的時機,壟斷企業除了損失其研發投入的費用,還要喪失一部分市場和壟斷利潤,而競爭性企業只損失其研發投入的費用。為了避免巨大的損失和導致毀滅性的失敗,壟斷企業也會率先進行創新,即使率先進行較少的投資,也能阻止競爭對手的進攻行為。
第二,為了維持現有的壟斷地位和壟斷收益,壟斷企業具有加強的創新動力。通常企業的收入取決于利潤率和產品的銷售量,當激烈的競爭只能使企業保持有限利潤時,市場份額的擴張就成為壟斷企業追求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而要維持和擴大市場份額,企業就必須不斷推出適銷對路的新產品。因此,以創新為基礎的產品更新換代,就成為壟斷企業實現收益最大化的重要途徑。這時,壟斷企業會展開非合作博弈,并通過不斷推出創新產品來搶占未被占領的市場以擴張自己的市場份額。在這類競爭中,價格優勢只是獲得競爭優勢的必要條件,而企業擁有適銷對路的產品才是獲得競爭優勢的決定性條件。與此同時,市場份額的擴大又能有效地保證對技術創新的投入,最大限度地降低創新風險和成本,推動企業技術創新活動的開展。
第三,中小企業在技術創新中的特殊優勢,對壟斷企業形成潛在的競爭壓力,促使壟斷企業有加強的創新動力。在技術壟斷條件下,壟斷企業面臨的競爭壓力,不僅來自壟斷企業之間的競爭,而且還來自非壟斷的中小企業。現代技術高知識含量的特點使其與中小企業存在較高的親和性,因而使中小企業可以在現代技術的創新中發揮獨特的作用,包括中小企業新技術的研發上有高度的靈活性和適應性,中小企業在新企業的開發中發揮投石探路的作用和快速推進的先導作用,在新技術的挖掘和應用開發上發揮完善作用,等等。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增強對壟斷企業構成威脅,如中小企業在現代技術的發明上所擁有的快速行動對壟斷企業構成的威脅;中小企業模仿創新的靈活性對壟斷企業形成的威脅以及中小企業在衍生發明上的優勢對壟斷企業構成的威脅。進退無障礙理論的主要代表鮑莫爾認為,不要有較多的企業,只要存在潛在的競爭壓力,即只要存在潛在的創新者和潛在的創新市場,壟斷企業就會面臨一種進退無障礙的產業競爭環境,壟斷市場就會有較好的績效。
3.壟斷企業在加快技術創新中的主體作用。
近年來,隨著競爭壓力的增加和生存環境風險不斷增大,壟斷企業具有了加強的創新動力,因而在資本和技術密集的產業領域形成了壟斷競爭和寡頭壟斷的市場結構,壟斷企業在現代技術的創新中發揮了主體作用。據統計,發達國家的跨國公司掌握了有效專利的80%和主要馳名商標,并掌握了70%的國際技術轉讓。
第一,壟斷企業在加速新產品的市場開發上發揮重要作用。廣義的創新活動通常包括發明、創新和模仿三階段。如果說發明的主要資源是創造性的智力活動,不需要投入更多的資金和設備,那么,創新則需要較多資金和設備的投入,壟斷企業的資金和設備實力,使其能夠在技術創新和市場上發揮主體的作用。
第二,壟斷企業在那些投資大且需要較高專門知識的生產領域和開發項目中發揮重要作用。現代科技不僅具有高、精、尖的特點,且有很強的多學科綜合性特點,在此基礎上進行的任何一種創新和市場開發在短期內不易得到回報,這就需要有大企業的實力作為后盾,而小企業勢單力薄,資金周轉回旋余地很小,很難在綜合性的技術開發中發揮重要作用。
第三,壟斷企業在科學技術的基礎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在發達國家,企業技術創新占整個技術創新的60%-70%,而大企業的實驗室則在技術創新中發揮著決定性作用。大企業的實驗室不僅進行實用技術的開發,而且還成為國家基礎科學研究的重要力量。這些大企業具有一流的實驗室和一流的科學家。20世紀許多重要的發明和創新都來自這些著名的實驗室。
第四,壟斷企業在全球科技創新的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科技創新合作成為重要的發展趨勢,而跨國公司則是科技創新國際合作重要的載體。只有跨國公司跨越巨大空間的生產和銷售網絡,才能使科技創新的國際合作成為可能,只有跨國公司多樣化的生產方式,才能使跨學科、跨行業的科技合作成為現實。因此,壟斷企業在世界范圍的技術創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第五,壟斷企業在持久性技術創新中發揮決定性作用。技術創新按照其性質可劃分為持久性技術創新和突破性技術創新。持久性技術創新是指沿著產品性能改進和完善的途徑展開的技術創新。一個行業中大部分的技術創新是持久性的。在持久性的技術創新中,壟斷和支配性企業是成功的先鋒,壟斷企業總是能夠在一浪又一浪的持久性技術創新中保持領先地位,而使新加入的中小企業望塵莫及。
壟斷企業在技術創新中所發揮的主體作用是當代資本主義加速發展的重要基礎。因此,當代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完全是由于產業組織關系發生了一些新的變化,這些新變化導致國際范圍內競爭加劇和技術的加速進步。當然,不能因為當代資本主義的加速發展趨勢而否認其存在的停滯趨勢,更不能否認世界范圍內的兩極分化和發展不平衡趨勢。
[收稿日期]2001-03-21
【參考文獻】
[1]R.庫姆斯,P.薩維奧蒂,V.活爾什.經濟學與技術進步[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
[2]高峰.發達資本主義經濟中的壟斷與競爭[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6.
[3]魏塤.壟斷資本主義的過去和現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4]吳敬璉.市場經濟的培育與運作[M].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3.
[5]邁克爾·波特.競爭優勢[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7.
[6]達爾·尼夫.知識經濟[M].珠海:珠海出版社,1998.
[7]邱立成.技術壟斷與跨國公司的發展[M].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1997.
[8]丹尼斯·卡爾.現代產業組織[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9]于立,王詢.當代西方產業組織學[M].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出版社,1996.
[10]吳易風.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的形成和發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