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國有企業文化建設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國有企業是一種特定的企業形態,其最大的特點就是資本結構的國有化,國企改革在我國已進行20多年,其中有成功也有失敗,總結其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我們可以發現這么一條規律,即國企改革的成功總是離不開企業本身管理文化的形成和發展。有人預言,21世紀企業最高層次的競爭就是企業文化的競爭。的確,企業文化在塑造企業形象,規范企業行為,激發員工的積極性,促進企業管理和經營,增強企業凝聚力和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國有企業改革企業文化
國有企業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就必須先形成適合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企業文化,如果說我國的國有企業是計劃經濟大筆勾勒出的一幅幅草圖,那么隨著經濟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市場經濟體系在我國的逐漸確立,國有企業的原有生產模式,經營理念,員工的思想認識,就需要一種完全適應市場經濟需要的企業文化即國有企業文化來更新和替代。
一、企業文化的概念、內涵
企業文化是指企業全體員工在長期的創業和發展過程中培育形成并共同遵守的最高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及行為規范的總稱,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創造的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的總和,對企業成員具有感召力和凝聚力,能把眾多人的興趣、目的、需要以及由此產生的行為統一起來,是企業長期文化建設的反映。企業文化本質上屬于企業管理的范疇,它的內涵包括四個方面,即:企業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為文化和物質文化。企業的精神文化是用以指導企業開展生產經營活動的各種行為規范、群體意識和價值觀念,是以企業精神為核心的價值體系。企業的制度文化就是企業的法規、管理制度等,它是企業的法律形態、管理形態的集中體現。企業的行為文化就是企業員工在日常生產經營、學習娛樂中產生的群體行為。企業的物質文化就是在企業的產品、服務、環境、設施等物質形態中體現出來的文化形態。四者的關系是:精神文化建設是先導、制度文化建設是支撐、行為文化建設是基礎,物質文化建設是載體。其主體內容大致分為:1.勞動文化(主體是勞動者);2.生產文化(主體是管理人員);3.經營文化(主體是決策層)。它是企業領導倡導、培植并身體力行的結果,通過各種方式灌輸到全體員工的日常行為中去,日積月累地逐步形成。企業文化一旦形成,就會反過來對企業經營管理發揮巨大的影響和制約作用,即使領導人更換,也會代代相傳。
二、企業文化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我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家,我們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是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過程中,國企改革與其他國家國企改革中面臨背景的最大不同,也是我國進行國有企業改革中最大的國情,因此,要研究我國國企改革中的企業文化,更應該關注企業文化的來源以及在我國的發展歷程。
企業文化熱的興起,源于美日在七八十年代由于產業競爭形成的企業文化的調查研究,而在中國明確提出應該進行企業文化研究的是臺灣。臺灣管理學界和企業界把企業文化研究的宗旨歸結為尋求中國式管理模式,認為“即使在現代世界中,中國社會及中國人仍有其與眾不同的特點,而這些特點則是傳統舊文化與外來新文化相互調節與整合的結果”,因此,研究的宗旨是“創造與采取嶄新的中國式管理”,以便“在嶄新的中國社會管理新的中國人”。
熟悉中國企業管理歷史的人們都知道,80年代美國管理學者津津樂道的企業文化早在半個世紀之前當歐美企業大力推行泰羅科學管理制度時,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企業家就發現了它的神妙功能,并在自己的企業內大力塑造企業精神。
范旭東和侯德榜創辦的以六大精鹽廠、永利制堿廠和黃海化學工業研究所構成的企業集團,1935年正式公布了它的四項基本信念:
我們在原則上絕對地相信科學;
我們在事業上積極發展實業;
我們在精神上以能服務社會為莫大光榮;
我們在行動上寧愿犧牲個人而顧全團體。
其他如宋斐卿創辦的東亞公司的“東亞精神”,劉國鈞經營的大成紡織印染公司的“大成精神”,青島華新紗廠的“華新精神”都是民族資本主義企業所留給我們的企業文化遺產。
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鞍山鋼鐵公司培育、倡導了“以廠為家,埋頭苦干”的“孟泰精神”。60年代大慶油田培育、倡導了‘三老四嚴”、“四個一樣”的“鐵人精神”。80年代中期,我國企業界掀起了塑造企業精神的熱潮。許許多多企業都概括、提煉出自己企業的口號和信條。
著名的第二汽車制造廠成為國內最早倡導企業文化建設的大型骨干企業。陳清泰廠長以企業家的戰略眼光,看到“二汽文化”應該成為二汽生產經營管理、思想政治工作乃至生活管理工作的惟一標準。他說:“二汽的企業文化,應是我們待人處世所遵循的原則,是二汽家庭中的職工之間、二汽與社會交往的值價觀。它代表了我們的信念、精神、行為準則,是我們制訂政策的基礎。”在整個汽車城,談論企業文化已成為一種時尚。他們成立了二汽集團企業文化研究會,并創辦了《企業文化》雜志。二汽黨、政領導密切配合,把企業管理工作與思想政治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總結和弘揚以“視今天為落后”的二汽哲學為核心,以系統觀、發展觀、動力觀、創造觀為基本結構的“二汽文化”,有力地推動了二汽集團的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的迅速發展。
具有50多年歷史的上海嘉豐棉紡廠,素以嚴細成風、質量求新聞名,早在1961年該廠產品即已獲得出口免檢的殊榮。近幾年,該廠繼承和發揚了“虛心好學,嚴細成風,一絲不茍,精益求精”的“嘉豐風格”,同時結合企業的轉軌變型,為企業文化注入了新的內容——“面向市場,不忘國家,趕超世界”。該廠既具有老企業的成熟,又煥發新時代的朝氣,經濟效益和企業素質同步提高,1989年榮獲全國“金馬獎”和十佳企業的光榮稱號。
些五六十年代以培育“企業精神”聞名全國的企業—大慶油田、鞍鋼、齊齊哈爾第二機床廠、長春百貨大樓、上海無線電十八廠等,則趁企業文化的熱潮,對本企業的傳統進行解剖和升華,在確認本廠優良文化的同時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長遠目標的要求出發,進一步提出了更具時代特點的嶄新企業文化,把本企業的文化建設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
三、構建國有企業文化的理論原則和措施
我國國有企業的文化建設,必不可少的要以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淵源。中國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統治下形成了以儒家文明為主體的多種文化的互相融合統一,形成了現在獨特燦爛的中華文明。其中一些傳統觀點不僅對我國,而且對東南亞各國都有著巨大的影響,并形成了一個廣泛的儒家文化圈。這些地區的許多著名企業,如松下公司、三星集團等,便是以儒家文化作為其企業文化的主體,造就企業與員工之間,員工與員工之間一種互相信任,互為依托,共同生存的關系,從而使企業在國際競爭中能立于不敗之地。
1.儒家文化重視人倫的思想有助于我國企業形成“以人為本”的管理特色
中國儒家崇尚“天人合一”,歷來的統治者都以“得民心者得天下”,作為自己的最高統治思想。而我國兵法里面也說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而重視人的力量轉化到企業里面去就是關心職工的生活,家庭,娛樂等各方面,只有在企業中作到“以人為本”,才有可能凝聚職工工作的熱情,發揮其創造力和生產力。
2.儒家文化重視道德傳統有助于在企業中形成確立優秀的價值觀,孔子說過:“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順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這便是說,只是依靠刑罰和制度來約束管理人民,是不能建立起人的羞恥之心,而只有依靠道德的教化,才能讓人民真正從思想上和行為上服從于紀律。企業文化的精髓便是要讓職工能從思想上接納其觀念,并在實際操作中恪守自己的職業道德,這是我國企業建立企業文化的宗旨。
3.中華民族是一個崇尚禮儀的民族,“湯湯大國,禮儀之幫”,其中有敬老愛幼的禮儀,有尊崇師長的禮儀,更有忠君愛國的禮儀
在企業建設中,禮儀的延續不僅是必要的更是應該的,比如,對領導的尊敬,對年老職工的照顧,特別是對企業的忠誠,這是任何一個團體任何時刻凝聚力量的來源。
而封建社會的一些腐朽沒落的思想也會對我國企業文化的形成產生負面影響:
1.大一統國家崇尚中央權威的思想是對企業獨立法人地位的挑戰
在我國改革開放過程中曾經出現過企業遇到困難“不找市場找市長”的反常現象,國有企業本身作為一個企業而存在,要滿足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話,其改革也是應該從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政府通過行政手段指揮企業運行向經濟手段、市場手段過渡的改革。
2.“均天下,平富貴”在我國傳統民眾思想中也是根深蒂固的
孔夫子曾經說過,“不患寡而患不均”,這種思想用時髦的現代語言來說就是“平均主義”,這種思想在推翻封建統治建立民主制度過程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但對于現在進行的市場經濟改革,卻是弊大于利。首先,市場經濟的靈魂是崇尚競爭,競爭力是企業保持生存和發展活力的核心條件,企業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地產生不平等,優勝劣汰是市場經濟的最大特點,而平均主義的觀念從根本上是反對競爭、反對優勝劣汰的。其次,我們知道現代企業的擴大再生產是一個不斷積累資本的過程,而平均主義則要求對企業利益進行平均分配,這對企業擴大再生產能力會有重要影響。
國有企業文化建設還應堅持吸收國外著名成功企業的企業經營理念,做為企業文化建設的補充,因企而宜,洋為中用。但是,任何成功的經濟模式和管理文化,都不可能靠照抄別人的經驗和成果而獲得,因此我們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的國有企業文化時,應考慮到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現狀,考慮到我國市場經濟體制的特點,更應該考慮到我國國有企業中存在的的傳統思維方式及管理文化現實,在充分了解自己現狀的同時,借鑒和學習別人的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并使之與本企業、本國的實際結合起來,塑造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模式。因此,國有企業文化建設應遵循以下原則:
1.要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企業為目標的原則
任何企業的發展和生存都應該樹立自己的目標,這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所在,沒有發展目標的企業,就像沒頭的蒼蠅,到頭來會撞的自身傷痕遍體,甚至死亡。
我們是社會主義國家,我們正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而只有中國特色的現代企業才能適應這樣的經濟環境。因此我們的國企改革必然要朝著這一目標努力,這是我國企業擺脫困境,實現自身競爭力的唯一方向性選擇。
2.要樹立“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發展方向
“以人為本”是指在企業生產過程內外,要充分考慮企業職工各方面的權利、利益,因此在企業改革過程中必須把企業職工的福利及切身利益同改革放到顯著的位置,特別是在大型的國有企業當中,只有真正的照顧到職工的生活和生產各方面利益,我們才可能真正把所有的企業職工團結在一起,向一個共同的目標奮斗,這是企業領導者的一項道德標準,更應該成為企業本身的制度性標準。
3.要培養企業內部員工的競爭、憂患意識
“競爭“是現代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的動力所在,他存在于企業運營的每一個角落。在現代化的新型企業里面,我們要摒棄計劃經濟體制下的那種“吃大鍋飯”的混天度日的腐朽風氣,一個不會競爭的企業,不會成為一個成功的企業,同樣,一個不能適應競爭的員工,也不應該是一個合格的員工,員工的競爭力是企業的脈搏,強而有力的脈搏會帶動企業無窮的生命力。因此,我們在精神上必須重視“榜樣”,“模范”的作用,在制度上必須獎罰分明,只有這樣,才能在企業面對外來強大競爭力之時,能夠統一步調,應付困難。
4.要創建開放包容創新的企業文化氛圍
現代化的新型企業,必然是一個與外部聯系很緊密的企業,比如和外來企業的競爭,對外部知識和人才的吸納,對國內外市場的聯系,這就要求企業始終有一種開放包容的文化,只有包容,才能夠多元,只有多元,才能實現企業對各種信息資料的采集,才能實現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最優選擇”。
正因為企業在企業文化建設中具有開放性,與社會各方發生廣泛聯系,各企業之間在經濟活動中,就會有相互竟爭、相互比較的機會,要想在相互競爭和比較中取勝、就要有不斷創新的意識。這種創新,是立足于本企業特色和特征基礎上的創新,因此在創新后仍然具有自己企業的風格和特色。企業文化只有不斷創新,企業內部的感召力和凝聚力才能經久不衰。
5.要培養企業內部“參與”氛圍
正如任何一項工程,如果沒有民工的參與,可能就只是一張紙上的草圖,任何一項企業計劃,如果沒有員工的參與,那就只是一個毫無意義的構思,永遠不可能成為現實,企業文化建設中的參與原則、主要是指企業內全體職工對企業目標、企業經濟哲學、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宗旨、企業道德取得確認和認同。要實現這個參與原則,就要尊重企業內全體職工的主人翁地位,尊重企業全體職工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主體地位,尊重全體職工的個人價值觀和心理要求,從而使全體職工能夠積極自覺地參與企業目標、企業經營哲學、企業價值觀、企業精神、企業宗旨、企業道德的確立和建設中來。只有這樣,企業文化建設才能真正體現企業全體職工的參與,使企業文化真正植根于全體職工心中。
6.企業領導要率先垂范
企業文化是企業領導人的人格化,作為企業文化的第一倡導者和實踐者,企業領導人應當成為企業文化的“傳教士”,不遺余力地宣傳、貫徹、推進企業文化。其次,要身體力行,成為企業文化的模范實踐者。如果企業文化倡導的是創新,領導人就應該帶頭創新,如果企業文化倡導的是質量第一,就應該真正在產品的設計、制造、服務等方面做到盡善盡美,堅決果斷地糾正那些與企業文化相悖的思想和行為,寧愿犧牲短期利益,也要確保質量方針的貫徹執行。
以上6條是對我國國有企業改革中建立企業文化的一些原則性總結,而具體到不同的行業部門,應根據不同情況有所區別,“有的放矢”,才能真正作到對癥下藥,從而促進企業文化建設健康的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慶善:企業動力之源-企業文化.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1年11月
[2]蘇勇:中國企業文化的系統研究.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9月
[3]赫明道等:中國企業文化概論.中國經濟出版社,1994年7月
[4]張德劉冀生:中國企業文化-現在與未來.中國商業出版社,1991年10月
[5]黃厚載:中國社會主義企業文化.石油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
[6]張興華:我國企業文化建設的現狀及發展思路.科技創業月刊,2005年第1期
[7]李寧:企業文化的價值.山東經濟,2005年01期
[8]姚美琴:淺談如何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文化.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