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職院校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體系研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市場在“互聯網+”等新背景下的人才需求已發生了相應變化,因而傳統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模式有待改進。在對新形勢下的人才定位解析后,提出了以“互聯網+翻譯”為手段、以能力為目標和以職場為導向的全方位人才培養等建議,嘗試構建新型外語類高職院校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體系。
[關鍵詞]高職院校;應用型翻譯人才;人才培養體系
2012年,在教育部頒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中提出要大力地推進高等教育與信息技術深度融合,改革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2015年,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互聯網+”第一次被提及,國家鼓勵將這種新型互聯網技術全面地應用到服務業、制造業和教育領域等各類各業中去。從《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2011-2020年)》的提出至今,各大高職院校在應用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過程中取得了相應的成績。教育模式的改革必定推動市場對翻譯人才的需求定位。因此,教育與“互聯網+”的結合不僅是網絡技術的具體化運用,更是探索在這一大背景下,高職院校如何能夠建立新型人才培養體系。在實踐中不斷發現“互聯網+”背景下應用英語翻譯人才培養體系中仍然存在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符合市場定位和需求,這樣才能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教育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
1新背景下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體系的意義
從2012年開始席卷全球的慕課以及后來的微課均是基于“互聯網+”技術,依托名校名師和免費開放等特點等進而引發業界關注(尚俊杰,2013)。雖然近幾年慕課和微課均受到質疑,但多數專業人士還是認同“互聯網+”技術對于傳統教學產生巨大沖擊這一事實。高職教育在“互聯網+”時代獲取了一次新的發展機遇,具有鮮明應用性特色的應用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更是需要與時代接軌,與用人市場結合,讓培養出的翻譯人才在畢業之時就能迅速融入社會,走向工作崗位。傳統的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側重從教師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單向性”模式。而“互聯網+”技術則要求教師與學生的互動和角色互換。并且由于應用英語的“應用型”特征,學生的翻譯范圍側重旅游英語和商務英語這兩大板塊。“互聯網+”的融入更能讓學生與最新的時代信息和知識接觸,更快融入翻譯角色。因此,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也是呼之欲出。
2社會對應用型翻譯人才的需求
翻譯是交流和溝通的手段。市場上對于純外語類翻譯人才在逐步下降,而以英語為溝通工具,加上一門或幾門其他專業知識的全面人才越來越受到追捧。高職類的《商務+英語》《旅游+英語》就是針對中國進一步的對外開放而開設的。在我國懂外語的人很多,但是真正使用外語做商務貿易或工程技術等專門翻譯人才嚴重缺乏。所以,社會需要的是精通國際經濟貿易、公司管理等專業知識的復合型人才(王琛,2017)。經濟和社會的快速發展對翻譯人才的職業素養和知識結構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時這也為高校培養應用型翻譯人才帶來了壓力。
3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現狀
傳統高職類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模式具有以下特征:
3.1培養模式單一
當下多數高職院校的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單一,過度依賴課堂教學,缺乏對翻譯人才綜合素質能力的提升途徑。翻譯教學的培養目標應是培養學生的語言轉換和翻譯能力,屬翻譯學(薄振英、李和慶,2011)。教學翻譯是語言教學中的中外互譯,對譯文要求不高,但翻譯教學具有專業屬性,對譯文有較高要求(張美芳,2001)。因此,這種單一的低層次的教學培養模式對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有一定制約性。
3.2實踐能力不足
當下應用英語專業的翻譯課程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不夠重視。首先,在課程設置中沒有對實踐教學環節給予足夠的重視,根據高職類英語專業的應用性特征,理論教學應該和實踐教學同等重要,而多數高校還是為理論教學分配過多課時。其次,課堂教學中側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而多數理論知識來源于課本和教師個人教學經驗所得,缺乏實踐第一線的經驗總結和積累,這就導致學生所學知識不僅與時代脫節,還未必能學以致用,缺乏實戰經驗。最后,長期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和集體意識的培養,而這些“知識外能力”也正是學生步入工作崗位后所需要的。
3.3市場定位不精準
高職院校培養的畢業生合格與否與市場對人才的期待密切相關。高職類英語專業的特點是應用性和操作性。當下的在校生能夠參與就業實踐的機會基本就是畢業實習和校企合作。
4應用型翻譯人才的培養體系構建
傳統高職類應用英語翻譯人才的培養體系已經不符合新形勢下市場的人才需求和定位。為加快高教和市場的接軌,筆者提出構建全方位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體系的建議。
4.1以“互聯網+翻譯”為手段
“互聯網+翻譯”的教學手段簡而言之就是運用新型互聯網技術來結合和促進翻譯教學。建構主義學者認為,認知的發展是學習主體與外部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建構學派認為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目的性和社會性是學習效果的關鍵保證,這也為應用英語的翻譯人才培養提供了新的理論基礎。高職類院校的明顯特征在于教育的職業化,要讓學生在實踐教學中構建自己的翻譯專業知識和技能體系。傳統人才培養模式中的課堂教學以教師為中心,學生埋頭做筆記。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這已經無法培養滿足和適應市場需要的合格人才。翻譯本身具有很強的應用性。如高職英語最常見的商務英語和旅游英語都是以實際場景的具體運用為基礎的,學生只是在課堂聆聽理論知識是遠遠不夠的。“互聯網+”代表的是互聯網技術,互聯網技術促進了課堂教學方式能夠不斷進行新的嘗試(李亞蕾,2018)。首先,在“互聯網”技術背景下,教師在課堂教學要充分運用現代多媒體教學手段,通過PPT、校園網和手機APP應用手段,不斷擴大學生的視野,改進學習內容和學習形式,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豐富學習成果。而教師本人也應結合自身所學,并結合應用英語的學科特點嘗試獨立制作課件,開展翻譯教學教研活動,提升教學能力。其次,學生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技術,逐步成為翻譯活動的主體。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發揮教學資源優勢。如旅游英語的翻譯類課程開設中,開展旅游真實場景模擬、課堂活動和手機APP應用均可,讓學生主動參與并完成翻譯任務。通過完成崗位翻譯,接送游客、景區介紹和接待禮儀等。設計不同的教學單元,讓學生身臨其境,有效提升翻譯應用能力。有條件的院校還可以邀請業內專業人士到校指導,增進理論學習的實踐性。
4.2以能力為目標
在此,“能力”指的是培養學生的翻譯應用能力和心理素質能力。PACTE認為譯者的翻譯能力包括表達性知識和描述性知識。表達性知識包括雙語能力和語言外能力,雙語能力是雙語的轉換能力,而語言外能力是隱形語言知識,如百科知識和雙語文化等。描述性知識涉及翻譯心理素質能力、工具能力和策略能力。其中策略能力指解決翻譯問題、保證翻譯過程有效性的過程性知識。策略能力是整個翻譯能力模式的核心,它影響著其他所有能力(仝亞輝,2010)。培養合格應用英語專業翻譯人才的目標是學生能夠熟練地運用漢語和英語語言工具,掌握雙語轉換技巧,同時兼具完備的綜合素質的能力。所以,應用英語專業的翻譯課程設置要以此為目標,通過科學合理的構建進而達到優化課程模塊和提升人才能力的目的。根據高職教育的特點,將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按1:1的比例配套,推行理實一體化的課程標準(陳松,2015)。在課程開設和具體教學中應以學生翻譯策略能力的提升為核心,其他各項能力作為延伸和拓展。除了傳統的翻譯理論與實踐課程外,還應有中外文化、跨文化交際和翻譯工作坊等知識拓展類課程。同時依托互聯網技術,機器輔助翻譯(CAT)的實踐操作,如Trados翻譯軟件的應用也是當下翻譯能力培養的主要方向。只有將各類翻譯能力的提升作為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培養全方位的翻譯人才。
4.3以職場為導向
以職場為導向就是要求將學校教育與市場掛鉤,學校成為學生走向社會的“過度”,讓學生在畢業之時就已經打好專業技能的知識基礎并充分做好就業上崗的心理準備。一方面是加強校企合作力度。校企合作是學生翻譯能力提升的保證。高素質的英語翻譯人才離不開設備完善、技術先進的實訓基地。此外,根據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的需要,高校應當通過多種途徑與企業建立合作關系,建立校外實習實訓基地(劉宏偉,2011)。校方根據社會發展和市場需要,與企業簽訂校企合作,如外貿公司、旅行社和翻譯公司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實訓,在真實環境中磨練意志,提升英語翻譯能力。學生不僅可以在實訓中提升自己,企業也可以為自己儲備發展人才,可謂一舉兩得。另一方面是學校在日常教學中,可以邀請優秀畢業校友介紹創業或工作經驗,讓學生提前做好未來的職業規劃;也可以邀請企業人事部門人員或行業一線員工到校講解當下社會和市場對翻譯人才的期待和要求,教師和學生可以據此對教學做適當變動。
5結語
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模式要以時代性為特征,著力打造和提升學生的翻譯能力和翻譯素養。而“互聯網+”就是當下運用互聯網技術進行教育探索的新途徑。將最新互聯網技術融入翻譯人才培養中,擺脫傳統單一授課模式,重點培養學生的翻譯實踐能力和翻譯職業素養,找準人才培養的市場定位,打造全方位人才培養體系。
參考文獻
[1]薄振英,李和慶.關于當前中國翻譯教學研究的思考[J].外語界,2011(5):76-83.
[2]陳松.多維聯動視閾下職業化應用英語翻譯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湖南稅務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5):56-58.
[3]李亞蕾.“互聯網+”背景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的創新路徑[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8(4):163-164.
[4]劉宏偉.應用型翻譯人才培養途徑的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28):194-195.
[5]尚俊杰.MOOC:能否顛覆教育流程?[N].光明日報,2013-11-18(16).
[6]仝亞輝.PACTE翻譯能力模式研究[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9):88-93.
[7]王琛.應用型英語翻譯人才培養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13):165-166.
[8]張美芳.中國英漢翻譯教材研究(1949-1998)[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19-20.
作者:劉綻 梁婷婷 吳銀紅 單位:湖南外國語職業學院英語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