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業結構調整系統性管理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農業結構調整既是農業自身發展的內在要求,更是適應農業發展新階段的客觀需要。在農業結構調整中,筆者認為,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是基礎,調整農業組織結構是關鍵,實施農業產業化經營是根本。
一、以優質化為前提,努力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
農業進入一個新階段,農產品供需基本平衡,甚至出現了供大于求的現象;農民解決了溫飽問題,正由溫飽向小康轉變,農民由追求吃飽到吃好,對農產品有了選擇性。這就要求農產品不能再像過去那樣滿足于數量,而是適合人們的需要,提高質量。
以優質化為前提,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效益,是市場經濟競爭規律的必然結果。由于農產品的供大于求,農業競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殘酷,農業的微利時代到來。因此,農業生產必須面向市場,由市場容量來決定產量,由多樣化、優質化的需求來決定品種結構的質量和檔次。在穩定總量的基礎上,把注意力和著力點更多地放在提高農產品質量上。
提高農產品質量,實現優質化,必須把握四個關鍵環節。一是把好良種關,要積極做好優良品種的儲備、更新,做到更新一代,發展一代,儲備一代。二是全面提高科技人員素質。支持現有科技人員領辦、創辦科技示范基地;建立科技人員和農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機制,調動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三是提高農民的科技素質。通過農廣校、職業技術教育等,建立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的農民技術培訓。四是搞好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通過科技示范基地的建設,讓農民親眼感受現代化科技,讓農民真正想干、愿干、積極干。
二、以公司化為重點,改革落后的農業組織形式,解放農村生產力
以公司化為重點,改革農業組織形式,必須轉變政府職能,積極搞好服務。要積極探索新形勢下公司與農民風險共擔、利益共享,雙方都能接受的運行機制,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這種機制長期運行。要保護農民的利益不受侵害,也保證農民入股組建的公司集體的利益不受人為的損害,使這種新的生產組織健康、穩定、持續發展進步。
三、實施產業化經營,促進農業結構調整向縱深發展
農業產業化經營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通過農業產業化,可以解決農業的撘喚懷鰯問題,即科技進入農村,農產品進入市場,提高農業的科學化水平和市場化程度。二是通過農業產業化,可以在家庭承包經營基礎上實現規模經營、集約經營,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三是通過農業產業化的龍頭企業,可將農戶和市場緊密連接起來,和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有機聯系起來,形成新型的農業經營體制和運行機制。
在農業產業化經營實踐中,要重點抓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確立主導產業,發展特色農業。二是搞好區域規劃布局,建立特色、生態農業商品生產基地和高效示范園區。三是發展“訂單農業”,讓農民按照合同組織生產。四是創名牌農產品。五是要促進農產品加工精深化,使農業產業鏈條拉長,農業附加值大幅度提高。六是要把農業產業化經營與小城鎮建設緊密結合,使農村城鎮化進程和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速度加快。
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公司與農戶的連接方式。在具體工作中,可以采取以下幾種形式:一是契約制。由龍頭企業或中介組織與基地和農戶簽訂產銷合同,確定種養品種、面積,數量,實行保護價收購。二是合作制。由企業出資、農民出力,合作建立生產基地,企業以保護價回收基地產品。三是會員制。由龍頭企業或中介組織牽頭,成立各種專業協會或合作社。農戶以會員身份加入協會,按協會要求組織生產,協會負責回收產品,并提供無償或低償的配套服務。四是股份制,農民以土地、技術等要素入股,在龍頭企業中擁有股份,參與企業經營管理和監督,按股份獲取紅利。五是返租承包制。企業將農戶的土地租過來,然后再把土地包給農戶,農戶按企業的要求統一進行生產管理,企業付給農民土地租金和工錢。這幾種形式應根據各地的實際,有選擇地使用,以取得最大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