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教師培訓個體需求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我國高校教師培訓的個體需求將由重學歷培訓輕非學歷培訓,轉變為終身需求知識性培訓、學術性培訓和教學性培訓并重。應通過政策引導、全面推行教師職務聘任制、實施教師培訓制度、建立培訓運行保障機制等措施,促使教師重視非學歷培訓和教學性培訓,提高培訓效果,滿足高校教師培訓的個體需求。
關鍵詞:教師培訓;個體需求;理性化
一、培訓認識的理性化引導著高校教師培訓的個體需求
在高等教育現代化的進程中,高校教師對培訓學習的認識逐步走向理性。培訓不僅僅反映出社會進步與發展對高校教師的外在要求,更是教師自身謀求職業發展的內在需要。
第一,終身學習理念使高校教師培訓的個體需求趨向理性化。伴隨著終身教育思想的傳播與實踐,終身學習的理念受到人們日益廣泛的關注。終身學習理念的形成引導著高校教師對培訓學習認識與需求的理性化。教師參加培訓學習逐步擺脫了由學校組織安排的被動狀態,變為個人終身學習的主體需求,他們將目光投向各種不同類型的培訓學習。
第二,科技進步、知識更新使高校教師培訓學習的熱情日漸提升。當今社會,科學技術發展迅猛,知識更新日新月異。這必然反映到高等學校的教學中來,傳統的教師素質觀已經無法適應需要,時代呼喚著新的教師素質觀的建立。教師清醒地認識到,必須適應時代的變化,實現對新知識和新技術的占有,才能滿足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的需要。廣大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和熱情日漸提升,可以預見,高校教師培訓的個體需求必將不斷增長,培訓市場亦更將廣闊。
第三,現代大學觀促成高校教師參與培訓學習成為一種自覺行為。現代大學必須全面承擔時代賦予的教育責任、學術責任和服務社會的責任。教育責任要求大學必須堅持人文、科學和創新的統一,堅持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的有機結合,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學術責任要求大學必須積極開展科學研究,實現對人類文化的傳承、研究、融合和創新,充分發揮大學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基礎性、源頭性作用;服務社會的責任要求大學為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培養具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和能力的創造性人才,大學要以新思想、新知識、新技術和新文化引導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教師作為大學實現其教育、學術和服務社會責任的實踐者,正逐步將對培訓學習的理性認識和熱情轉化為——種自覺行為。
二、我國高校教師培訓個體需求的現狀
1.我國高校教師培訓個體需求的總體評價
通過調研數據和同教師訪談的信息分析,我們對當前我國高校教師培訓個體需求的現狀作如下總體評價:個體培訓需求十分豐富;需求與現實滿足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在培訓需求的目的上存在著片面性和功利色彩。
個體培訓需求的豐富性表現在:教師既有學歷培訓需求,又有非學歷培訓需求。非學歷培訓主要包括知識更新,對學科發展新理論、新成果的掌握和運用,科學研究能力的訓練與提高,教育觀念、教學思想的轉變,教育教學技能和技巧的掌握,職業道德修養與政治思想素質的提升等。
個體培訓需求與現實滿足方面的差距主要表現為:工學矛盾突出,培訓學習的機會不均等;培訓未能達到期望效果,個體培訓需求沒有完全實現。調研資料顯示,在被調查的45968名教師中,最需接受培訓的中級以下職務的教師每周實際授課在10學時以上的有14281人,占被調查的中級以下職務教師總數的51%。可見年輕教師的教學工作任務繁重,每天忙于應付教學,沒有時間參加培訓學習,他們的培訓需求難以得到充分滿足。由于管理工作不到位、培訓方式不當、培訓內容先進性不夠、指導教師的水平不高等方面的原因,教師接受培訓的實際效果與其期望效果之間也存在較大差距,他們的培訓需求實際上并沒有完全實現。調研資料顯示,被調查的40116名教師中,認為“培訓效果不錯”的只有16742人,僅占41.7%。
另外,由于對培訓學習認識上的偏差,以及對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政策導向的誤解,部分教師的培訓需求帶有比較濃厚的功利色彩,具有一定片面性。如重學歷培訓、輕非學歷培訓,重學術培訓、輕教學培訓等。
2.不同層次教師的培訓需求既有共性又有明顯的差異性
教師群體從層次上可劃分為學科帶頭人、骨干教師和青年教師。不同層次的教師,由于所處的客觀環境、承擔的任務以及學校的要求的不同,其培訓需求在內容、水平和形式等方面既有共性又存在明顯的差異性。
就共性而言,教師都重視專業知識的更新,知識結構的優化。高校教師必須具備扎實、先進的專業知識和寬廣、優化的知識結構,才能承擔起培養人才的重任。因此,高校教師普遍認為,“更新專業知識、掌握學科前沿動向、優化知識結構”,是他們參與培訓學習的主要目的。
就個性而言,由于多年的積累與學習,學科帶頭人的學識水平、研究能力、教學能力等處在一個較高的層次上,特別是在教學能力方面,經過多年的錘煉,達到了較理想的境界。他們的需求主要是:提高自身學術水平,掌握學科前沿理論和知識,進一步擴大學術影響,以引導和帶領學科建設與發展。
與學科帶頭人相比較,骨干教師在專業知識的深度和廣度、研究能力和教學能力等方面,有較大的培訓提高空間。他們既是學術研究的骨干力量,又是教學上的中堅。他們既有提高學術水平、加強科研能力訓練的需求,又有掌握新的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技能的需求。
青年教師進入教師隊伍的時間不長,他們富有朝氣、思想活躍、學習勤奮、工作熱情高,但是,由于種種原因,青年教師的角色轉換相對遲緩,對教師職業的行為規范理解和把握不夠,缺乏系統的現代教育理論知識和實踐鍛煉,因而在實際教學工作中暴露出專業知識不足、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缺乏靈活性等毛病。他們的培訓需求主要是:學習現代教育理論、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學技能和技巧、迅速提高科研能力、理解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內涵、提高自身的職業道德修養和政治思想素質等。
3.不同學科專業教師的需求不同
從教學角度而言,不同學科對教師應具備的教學技能和技巧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但從學術研究角度而言,學科的性質及發展狀況不同,對教師的素質和能力的要求不盡相同,教師的培訓需求也就不同。文科教師的學術研究一般說來主要靠資料的占有和信息的獲取,隨著信息技術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應用,文科教師獲取相關學科研究的信息已十分快捷、方便,他們參加培訓的目的主要在于通過名家的指點啟發自己的研究思路,學習和借鑒先進的研究方法,在培訓形式上采用學術會議、短期研討等較為合適。理科教師在學術研究上要取得較大突破,一般建立在擁有先進的實驗設備和技術條件的基礎上,他們參加培訓的目的主要是利用其他學校的先進實驗設備和技術條件進行科研,采取訪問學者的形式比較適宜。
從學科發展的角度而言,基礎學科教師培訓的需求主要集中在加深專業知識的深度方面;新興學科和交叉學科教師的需求體現在及時了解和掌握學科發展的新成果、新動態,拓寬知識面,優化知識結構等方面,比較適合的培訓形式為高級研討班、學術會議、出國訪問等。
4.不同地區教師的需求不同
不同地區高等教育的發達程度不同,教師的整體素質不同;不同地區高校教師整體素質的差異性,又決定了其培訓需求具有不同的特征。
中東部地區的大部分高校教師整體素質較高,專業知識掌握程度較深,知識結構較為合理,科研能力較強,因此,他們對以“掌握學科前沿理論、提高學術水平、擴大學術影響”為內容的培訓感興趣,比較熱衷于高級研討班、學術會議、國內外訪問交流等培訓形式。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慢,底子薄,基礎差,高等教育仍欠發達,高校教師的整體素質較弱。這表現在:(1)學歷層次較低。如甘肅省高校專任教師中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占教師總數的24%,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個百分點,青海省具有研究生學歷高校教師的比例還不足6%。(2)骨干教師缺乏。因此,西部地區高校教師對學歷培訓的需求格外迫切,對以“更新專業知識、改善知識結構、提高教學科研能力”為內容的培訓需求較大。西部地區高校教師對培訓形式的要求更加靈活多樣,尤其歡迎東部地區的“學術支邊”,與東部地區高校聯合舉辦學位課程班等培訓形式。
三、我國高校教師培訓個體需求的發展趨勢
通過上述分析,我們對我國高校教師培訓個體需求的變化趨勢作出如下判斷:隨著高學位人員不斷進入高校教師隊伍,教師的學歷培訓需求逐步減少,知識性的培訓項目成為教師培訓的終身需求,學術性培訓和教學性培訓將持之以恒地發展下去。
1.教師的學歷培訓需求將逐步趨緩
從當前我國高校教師隊伍的現狀來看,教師的學歷層次還比較低,具有碩士以上學位的教師比例只有31%。因此,在近5年左右的時間內,教師培訓仍保持較高的學歷培訓需求。但是,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不斷擴大,高校教師隊伍中具有研究生畢業學歷的比例將大大提高。在教育行政部門倡導的“教師培訓重點由學歷補償教育向知識更新、提高學術水平和教學能力轉變”戰略的引導下,高校教師培訓個體需求的重點將轉移到更新專業知識、提高學術水平和促進自身專業成長上來,學歷培訓需求將逐步趨緩。“掌握本學科前沿理論、提高科研能力、掌握教育教學的技能和技巧、學習現代教育理論”,將成為多數教師培訓提高的重點。
2.學術性培訓和教學性培訓將繼續深入
高校教師作為高等教育職能發揮的直接實踐者,不僅承擔著傳遞知識的重任,更應該成為創造知識的主體。隨著教師對當前環境下自己的社會身份、地位的認識、了解和認同,他們將會把這種角色的社會期望轉化為自身的心理需要,因此,對學術性培訓的需求日漸突出。在學歷達標已不再是困擾青年教師的主要壓力的情況下,在高校普遍推行聘任制以及嚴格的教學質量評估制的積極推動下,在教育主管部門重視提高教學質量、加強本科教學工作評估的正確引導下,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深刻地感受到提高自身教學水平的責任性和緊迫性,開始重視教學工作,力求通過教學性培訓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教學能力和教學質量。
3.知識培訓將成為教師個體的終身需求
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研究表明,教師具有自我更新的專業發展取向,也就是說教師具有較強的自我專業發展意識和動力。教師的這種自我更新的專業發展取向和理念,決定了教師在個人職業生涯中會自主關注自身的專業知識更新,發現其中的不利因素,促使自己的內在專業結構不斷更新。
四、引導和滿足教師培訓個體需求的建議
1.加強政策引導,促使教師重視非學歷培訓
應通過制定政策、加強評估等方式將高校教師的培訓需求由過分追求學歷培訓引導,到注重非學歷培訓上來。在多種培訓形式并舉的前提下,勿忘提高教師學術、教育教學水平這一培訓的本質,防止因學歷培訓“熱”而弱化非學歷培訓。現代大學必須從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角度出發實施全面的素質教育,這就要求教師不僅要學術水平高、學識面廣,而且還必須具備較強的教學能力,嫻熟地掌握先進的現代教育技術手段。但這些能力的提高僅靠教師的學歷教育是不可能達到的,必須依靠教師的非學歷培訓和科研實踐才能實現。
2.全面推行教師職務聘任制,建立科學的教師工作考評體系,促進教師重視教學性培訓
實行教師職務聘任制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需要,也是促使教師通過培訓實現自身發展和提高的客觀要求。要通過全面推行教師職務聘任制,實現教師管理模式的重大轉變,促進教師隊伍整體素質的不斷提高。全面推行教師職務聘任制的基礎是考核,通過考核調動廣大教師勤奮工作的積極性,考核的關鍵則是建立全面、科學的教師評價體系。應通過評價體系的建立和實行,引導教師重視教學性培訓,為適應教師培訓個體需求創造條件,實現培訓內容、培訓形式的重大轉變。
3.加強教師培訓評估工作,建立教師培訓工作評估制度,提高培訓效果
當前,我國在高校教師培訓工作方面既有各方面的政策、規章制度,也有《教師法》、《高等學校教師培訓工作規程》等法律、政策。這雖然為教師參加培訓提供了制度保障,但對教師培訓的整體績效缺乏相應的檢查、監督、評估機制,導致培訓效果不甚理想,影響了教師培訓的需求,挫傷了教師參與培訓的積極性。建議建立自上而下的教師培訓工作評估制度,通過評估,促進教師培訓,提高培訓效果,使接受學校、送訓學校和教師個人均獲得相應的收獲。對接受學校的評估應包括日常管理,指導教師選派,培訓計劃的科學性,培訓目標設計的合理性,培訓內容的先進性,培訓方式的靈活性和實用性,參訓教師的評價等方面;對送訓學校的評估應包括培訓對象選擇上的公正性,教師培訓機會的均等性,培訓內容選擇上的合理與實用性等方面;對參加培訓教師的評估應包括培訓期間是否履行相關義務,培訓任務完成情況等方面。
當前,為提高培訓效果,建立教師培訓運行保障機制乃當務之急。第一,建立適應教師培訓的若干平臺。如由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門出面,在國家重點科研院所、重點高校設立高校教師培訓基地,國家給予一定的經費支持,并對基地的運行、管理、效益等進行定期評估。第二,設立專門的教師培訓信息機構,為教師培訓提供信息支撐。如利用我國現有的高校教師培訓網絡體系,將那些可以作為教師培訓學習內容的信息傳遞給廣大教師。第三,探索創建靈活多樣的培訓形式,適應各類教師的不同需求。如利用互聯網資源開展網上培訓;充分挖掘校內教師資源,開展校本培訓;引進國外先進的培訓理念,試行“臨床案例”式培訓等。第四,增加培訓經費投入,為教師培訓提供物質支持。國家和學校應是培訓經費支付的主渠道,要逐步建立政府、學校、教師個人三方面共同承擔培訓經費的投入機制,適應教師日益增加的培訓需求。
(本文系教育部全國高校教師培訓專題研究項目,教人司[2002]366號文件批準立項。)
參考文獻:“公務員之家”版權所有
[1]王冀生.超越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J].高等教育研究,2003,(1).
[2]葉瀾,白益民,等.教師角色與教師發展探析[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3]教育部高校師資培訓交流武漢中心,2002年全國高校教師培訓專題調研統計數據[Z].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