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立德樹人公共藝術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公共藝術教育現狀
隨著近幾年的“馬加爵事件”“藥家鑫事件”“復旦投毒案”等一系列大學生惡性犯罪事件的曝光,大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問題引起了國人的廣泛關注和擔憂。我國高校目前仍沿用傳統的德育教學模式的思政工作,將德育僅僅當做政治理論專門知識的講授,忽視了道德情感體驗這一重要途徑,“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僅僅停留在教育的理論層面上。“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難以在學生身上實現內化,他們大多并沒有自覺主動、心甘情愿地以德為本,“愛國、敬業、誠信、友善”似乎距離他們很遙遠。甚至相當一部分大學生的思想觀念較為功利,道德觀念趨向本位,個人主義思想嚴重,信仰與理想觀念淡泊。大學生在社會中是個龐大的群體,他們的道德水準降低了,意味著社會公民整體綜合素質的降低。有些中國公民在國外旅游時亂扔垃圾、亂寫亂畫等不文明現象屢屢發生,一些中國公民在國際上已造成素質較低的印象。“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這使得從事高校素質教育的我們不得不努力去探索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徑和新方法。高校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對實施美育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對于實施和推進大學藝術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大學公共藝術教育要以育人為本,發揮其美育功能;要著眼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促進學生的藝術素養和綜合素質;要體現公共性,惠及全體學生;要把握高校公共藝術教育的性質,找準著力點,銳意改革創新;要充分利用高校豐富的藝術教育資源,為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和中國夢的實現做出應有的貢獻。由此可見,高校公共藝術教育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容忽視。國家教育部已對公共藝術教育有了綱領性的政策頒布和具體的行動指南制定,標志著我國的公共藝術教育逐漸步入了良性的發展軌道。但是,多方面的現實原因造成多年的實施情況不佳。如高校關注更多的是就業率、技能比賽獲獎、數量等指標,對于大學生審美人格生成的層面關注相對較少,反映在教育領域就是公共藝術教育所具有的獨特的終極人文關懷價值和功能還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公共藝術教育的實踐還處于探索初創階段,公共藝術教學論、教育評價還沒有被系統科學地研究。
二、藝術的本質與特征
“什么是藝術”,即藝術的本質和特征問題,這是藝術的根本問題、核心問題。藝術的本質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文化現象,它既具有一般意識形態的特性,又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質。首先,藝術作為一般意識形態,其表達的內容都源自社會生活,都是藝術家對社會生活直接或間接的反映。其次,藝術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形態,它與政治、法律、哲學、宗教、道德等社會意識形態的最大區別,在于它的審美性。所謂審美性,是指藝術對社會生活的反映是建立在審美的基礎之上的。藝術家把社會生活作為一種審美對象去發現、把握、發掘,即使現實中丑陋的事物,藝術家也會通過審美理想的燭照,揭示其丑陋的本質,從而反襯出對美的頌揚。藝術是以特定的物質手段創造生動的藝術形象,表現人性心理和時代精神,具有審美、認識和教化諸功能的審美創造物。藝術的魅力在于,藝術以人性心理為反映對象;以虛構的假定性的藝術形象為表現形式;不同藝術門類運用不同的藝術媒介;作為審美創造物又體現了藝術家的審美理想。最后,通過與觀賞者的情感交流以實現審美教育和凈化心靈的功能。可以說,藝術是人類審美活動的高級形態,是現實生活中審美活動的最集中、最典型的表現,或者說是它的升華和純化。因此,要研究現實生活中人的審美活動,就必須要研究藝術。把藝術所集中表現出來的人的審美活動的規律認識清楚了,就更容易認清現實生活中的審美活動的規律,并且遵循和利用這些規律,促使美的事物發展、繁榮,也促使丑的事物衰敗、死亡。
(一)藝術的基本特征
1.形象性。任何藝術作品都塑造了一種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典型形象,具有感性的因素,體現著作者一定的思想感情。任何藝術形象都離不開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統一,在藝術欣賞中,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是形式鮮明、具有深刻思想內容的藝術形象,藝術形式的多樣性能夠充分地表現藝術形象的思想內容。
2.主體性。是藝術家對生活、藝術的感悟,反映生活的同時抒發了個人的獨特感受,把情感與想象提到創作的首位,具有創新力。
3.審美性。藝術作為人類精神文化的一種特殊形態,集中體現了形態化的審美意識。藝術家將其正面的人生態度、道德評價、滲透到了藝術作品中,賦予藝術形象以真、善、美的精神特質。成功的藝術作品一定包含了審美認知、審美教育、審美娛樂等功能。
(二)藝術作為精神實踐活動的主要特征
1.體驗性、認識性。藝術作品中的真實環境、真實人物、真實情節使得欣賞者的情感體驗、人生體驗產生共鳴,然后在體驗中情感得到升華、深化,從而使人更加完善、更加完美。
2.傾向性,意志沖動性。即使客觀性很強的藝術種類,也都具有激情和熱情,肯定或否定、贊成或反對的傾向。
3.無意識、非自覺性。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往往根據自己的靈感完成創作主題,這種靈感是無意識的,非自覺的因素。在藝術作品中表現出獨一無二的感覺,即創新。
(三)藝術的感染性藝術的感染性是不同于科學的特殊之處,是用藝術家所體驗的感情來感染人。藝術家在其作品中對藝術對象的情感體驗必然進行了理智思考,這種思考凝結了藝術家的感悟與情感體驗。而情感與理智的密切結合,則深刻挖掘了藝術對象的內在本質,所創造的藝術形象來源于真實生活,同時被賦予了強烈的感情色彩而更加感染人。
三、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的關系
素質教育的核心是通過實踐與學習彌補人素質上的缺陷或不足,促進接受者身心的全面發展。素質教育是一個系統,藝術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有效的不可或缺的手段。自古至今,藝術教育的實質是通過情感和心理中介的訓練和培養達到影響人的審美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目的。藝術教育的主要方式與手段是欣賞、解讀藝術作品,受教者在欣賞藝術作品時,心曠神怡、輕松愉快,自然而然的被激發出審美情感,達到與道德情感的溝通。由道德規范轉化為道德意志,進而轉化為道德認知,最后轉化為道德行為。受教者在欣賞歷史長河中優秀的美術作品、音樂作品、文學作品時,潛移默化地對其愛國主義、秉公守法等高尚情操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教育作用。盧梭認為:“有了審美能力,一個人的心靈就能在不知不覺中接受各種美的觀念,并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觀念相聯系的道德觀念。”歌德認為:“音樂占有理性接近不了的崇高的一面。
音樂能支配所有的東西,放射出不言而喻的感化來。”藝術教育也可說是審美文化教育,所以,我們借英國教育學教授班托克對審美文化教育的界定,可以理解藝術教育是一種能夠提高我們生活質量的東西,對自己的思想和行動具有指導意義的手段。人類之所以需要藝術,是人的崇高心靈和自由理性的必然實現,是人類認識自身、認識世界、認識自然的需要。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導師,它引導我們追求生存的超越,并實現心靈的完美塑造,讓塵俗之心找到一個可以安居的“詩意的家園”,這就是藝術的最高目的。藝術的使命在于豐滿人性,這是藝術的終極意義和終極價值以及終級祈向。藝術教育包含了潛在的文化、政治、道德教育內容,藝術作品的形象性、愉悅性、感染性等相對于抽象、強制性的說教形式,更容易提高受教者的接受興趣與主動性。藝術也能成為一種文化植入和精神控制的媒介。從16世紀末期至18世紀末期,以利瑪竇、郎世寧等為代表的依托不同宗教使命和文化策略的幾代西方傳教士身份的文化群體,借向中國傳播西方宗教油畫藝術,實則在中國本土進行不同程度的西方文化傳播,試圖把西方的道德觀、價值觀、社會觀植入到中國。然而,中國本土畫家和學者對西畫東漸采取多種評判的態度,并在自身的繪畫實踐中獲得了曲折的顯現。與林風眠同一時期的畫家把“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等老莊思想和“美與和諧”理念,集傳統與創新的中國審美觀融入到他們的美術作品中。
藝術教育是一種多元化的教育形式,可以為任何一種素質教育提供支持。藝術教育與素質教育的總體目標是在個體素質教育方面,追求各種素質和諧自由發展。藝術教育通過政治理念、思想原則、道德規范、風俗人情等的教育傳播,促進社會文明建設和進步。它帶給受教者審美快樂、自由超越精神,使得人們的情欲受到規范和凈化。綜上所述,高校公共藝術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有利于高校培養復合型人才,在“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
作者:王詩群單位:浙江金融職業技術學院人文藝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