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學探索腫瘤臨床論文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一、創新是科學發展的源頭
活水科技進步需要不斷創新,不斷開拓新視野,為解決面臨的難點尋覓新的突破方向。如果把科學發展的園地比喻為一塘池水,那水中的魚兒便是科學家及其從事的科學探索。魚兒生長需要澄明潔凈的池水和水中的營養,這要由汩汩流淌的源頭活水來提供。同樣,科學家及其從事的探索需要不斷注入新鮮的思想活力,這活力便是作為源頭活水的創新精神。這是一條科學發展前進的自然規律,已為幾千年科技發展的歷史所證明。古羅馬哲學家塞內加(公元前4年至公元65年)就曾說過:“如果我們只滿足于以前的發現,因此停止不前,那就永遠不會有新的發現”。在當時那個權威主導一切的環境下,人們都小心翼翼地遵循著既有的認識和規則行事,塞內加能講出這番話,既充滿了勇氣,又高瞻遠矚,這話至今仍然完全正確,具有指導意義。所以,科學工作者必須將目光投向前路,瞻望遠方,不斷地探尋和發現新的事物。值得慶幸的是,大多數科技工作者都是洞悉并堅持這個道理和原則的,所以,科學能夠在創新這個源頭活水中不斷獲得新鮮活力,保持盎然生機,屢創屢新,不斷前進,有了今天的燦爛文明,并且像大江大河那樣,川流不息地發展下去。
二、創新須有解放思想沖破藩籬的勇氣和精神
科技工作者最忌諱的是思想凝固、抱殘守缺、滿足于既有的成就和知識。這種原地打轉轉的守舊作風,必將使自己思想僵化,缺乏作為。另有一種思想作風,就是缺乏沖破藩籬的勇氣,瞻前顧后,左顧右盼,不敢為人先。至于那種只跟在別人后邊亦步亦趨走的,對科技的發展就難有建樹了。因此,作為科技工作者必須有銳敏的、遠大的眼光,開放活躍的思想,勇于擺脫傳統羈絆的勇氣,去迎接明天。我們認為,開拓創新的主要思想障礙主要有這樣三種:
一種是受經典的強有力束縛。大家都知道,一項優秀的科學成果出現,往往會帶給他人以示范作用,人們會競相效尤。而這種示范作用的結果,又會逐漸形成共識,發展為典范。典范一旦為絕大多數人所接受,定為規范,就會趨于絕對化,變成了難以撼動的經典。臨床醫生都知道,在我們一生的臨床實踐中,有著多少這樣的經典作為鐵律需要我們嚴格遵守,有的鐵律,我們已經老老實實地遵守了幾十年,乃至上百年之久。客觀地說,經典的確是最具指導意義的科學實踐結晶。它可以指引人們避開某些彎路走向通途,為科學的發展提供穩妥的路線圖。問題是,科學是發展的,不是停滯不前的,既有的經典和規范在新的歷史階段里,是否仍然那么正確無誤?那么能適應實際需要、完美無缺?是否能夠永遠正確地繼續引導人們前進?科學實踐的回答是否定的。科學家要在實踐中、腦子里永遠帶著這個命題思考和行事。科學發展的歷史告訴人們,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的認識也一定會不斷變更,步步提高。一定會經常回過頭來重新審視現在和過去,一定會把惶惑的目光投向前方,去探尋新的出路。這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所以,有人說“經典是為顛覆而存在的”,也就是說,經典總是要被超越的。邁不過經典這道門檻,科技是不能發展前進的。上面這句話雖然尖利,但卻一語中的!當然,也應當注意個人的科學修養,虛懷若谷,謙虛謹慎;切不可睥睨他人,顧盼自雄。因為前輩開拓者用他們的青春和汗水換來了重要的知識,成為后人的財富,對這筆財富應當繼承;后人應以此為出發點,予以發揚光大,同時推陳出新,開拓新的天地。
第二種是缺乏獨立思考意識。可以說,獨立思考是開拓創新的必要條件,沒有獨立思考就無法點燃智慧之燈,就無法看清前路,就無法有所發現。懶于獨立思考的人,即使面對很有價值的新機遇、新的線索、新發現也會熟視無睹,交臂失之。因為他們的思想里總以為跟著別人走是捷徑,不會冒風險、犯錯誤,因而不去獨立思考,眼睛總是盯著別人怎么做,以“從眾”的心理狀態,照方抓藥,模仿、重復他人的工作,“邯鄲學步”,自以為得法。其實,這樣做的結果,也許不僅沒有學到別人好的東西,就連自己原有的優勢都可能丟掉了。德國哲學家叔本華(1788~1860)有句精辟的名言:“只有我們獨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他甚至還說:“他人的思想就像別人餐桌上的殘羹”沒有多少營養,更談不上美味!猛然一聽,似乎言過其實,但仔細琢磨一下,確實是至理名言。創新的確都是源于自己的細致觀察與獨立思考,從而走出自己的路來。對客觀事物的想象和懷疑,往往促使有心的人們去思考。勤于獨立思考的人,其想象力大多都很豐富,而且對現狀常持懷疑和不滿足的態度,也許這就是創新的動力所在。腫瘤臨床上,客觀存在的問題很多,有的以為已經解決,但實踐的結果卻往往提醒人們:當前的認識似乎不甚對頭,方法并不理想,甚至有的還有悖與實際需要,有損于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質量,無助于提高生存率。目前許多臨床醫生都在思考這些問題,有各種各樣的看法,各種各樣的做法,但都在一定程度上感覺困惑。于是多年來,各個腫瘤中心的臨床學家們就這些問題,通過學術研討不斷交換意見,希望集思廣益,謀劃出一個為大多數人所能接受的共同實施方案。這就是“專家共識”。這個“專家共識”實際是臨床思考與實踐驗證相結合的產物,不失為一種科學探索的創新模式,具有積極的臨床意義。
第三種是缺乏對真理執著的追求精神。一般來說,人們容易在困難面前卻步,容易在成就面前止步,這正是科學探索的大忌。科學探索實際就是追求科學真理的歷程,人類文明的進步與發展歷史就是追求科學真理的歷程,這個歷程不可避免地要經過艱辛的長途跋涉,猶如攀登珠穆朗瑪峰,沒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到達不了光輝頂峰,看不到那奇光異彩的無限風光。真理之門平等地面對每一個想進去的人,但只有具備執著精神的人,才能觸摸到打開真理之門的鑰匙,進入真理的殿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在《悼念瑪麗•居里》一文中高度評價居里夫人的科學精神和貢獻,說“她一生中最偉大的科學功績……證明放射性元素的存在并把它們分離出來……所以能取得,不僅是靠著大膽的直覺,而且也靠著在難以想象的極端困難情況下工作的熱忱和頑強”。這種頑強的精神同樣也表現在被尊為“醫學之父”的法國科學家巴斯德身上。他曾經說:“告訴你使我達到目標的奧秘吧,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堅持精神。”看,這就是所有做出重要貢獻的科學家追求真理的精神寫照!天道酬勤,當他們在探索的道路上有所發現、有所發明、有所創造的時候,他們的快樂是難以形容的。英國哲學家培根(1561~1626)這樣描繪找到真理時的愉悅:“沒有能比攀登于真理的高峰之上,然后俯視來路上的層層迷障、煙霧和曲折更愉快了。”從這里我們不是能夠得到開聰明目的啟示和有力的精神鼓舞嗎?
三、腫瘤戰線上的醫務工作者
要做開拓創新的輕騎兵本刊自1994年創刊以來,一直密切注視著我國臨床腫瘤學的發展動態,通過閱讀每一篇來稿,編輯每一期雜志,我們親歷了我國臨床腫瘤診治水平的逐年提高。使我們高興的是,雖一時尚無重大突破性的進展,但具有新意的來稿逐年增多,其中不乏有一定創新意義的臨床研究成果。但總的來說,我們的思想顧慮和精神負擔還比較多,猶如古時候冷兵器時代的重騎兵,馬匹和戰士身上自我保護的甲胄過重,影響了前進的沖勁和速度。具體表現為,創新的意識還不夠強,思路還比較狹窄,步子邁得還不夠大,體現在臨床實踐中還是一種“守成”的態勢。的確,創新不是容易的事情,不是腦袋一拍,點子就來,輕而易舉,一蹴而就的。我們不能設想一夜之間改變現狀,一戰獲得巨大成功。但是也必須做好充分的思想醞釀和精神準備,蓄勢待發,隨時去迎接機遇和挑戰。這需要自覺地、大膽地轉換思維方式、更新理念、勇敢探索,并做艱苦的、執著的努力;需要主動地克服主觀和客觀上一系列的障礙,包括敢于懷疑固有的、有悖時代的舊理念,揚棄不符合實際需要的舊條條框框,至少也要在學術圈子里敢于指出和挑戰謬誤,倡言新議。在新的一年里,《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雜志真誠期待并熱烈歡迎大家在本刊發表更多的、有創新意義的科學成果;發表更多的學術討論文章,提出具有啟發和挑戰性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技術,把我國的腫瘤臨床診療水平提升到新的高度。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全民動員,努力實現富民強國中國夢的新時代,實現中國夢的重擔就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肩上,這是人民的需要,國家的需要,時代的需要。奮斗在腫瘤戰線上的醫務工作者,要勇敢地挑起這一重擔,丟掉思想包袱,解除精神壓力,以嶄新的意氣風發的挺近姿態,輕裝上陣,走向攻克癌癥的新征途,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做一支科技戰線上高歌猛進的輕騎兵!《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雜志是有著二十余年歷史和光榮辦刊傳統的專科雜志,我國學術界老一輩的耆宿如已故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泌尿科專家吳階平教授、我國著名肝膽外科專家吳孟超教授,于創刊伊始就參加進來,擔任本刊的名譽總編輯、總編輯,他們對本刊都曾給以極大的關懷和支持,付出了辛勤的勞動,注入了關愛心血,使本刊得以從當年的一棵孱弱幼苗,逐步成長為今天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喉舌。多年來,我刊本著為腫瘤臨床診療服務,為基層衛生工作服務,為貫徹中西醫結合服務的宗旨,積極依靠廣大作者、讀者和學術界的專家,使雜志的學術水平和編輯質量逐年提高,受到群眾的歡迎和肯定。辦好雜志是大家的事,是包括作者、讀者、編者和專家們的共同事業。沒有大家的努力,沒有這個良好的群眾基礎,就不可能辦好雜志。所以說,這本刊物是我們腫瘤學術界的共同交流平臺,建設好這個平臺是我們共同的任務。本刊一定會努力給大家提供一個更好的學術交流環境,營造一個更好的學術氛圍,進一步密切作者、讀者和編者間的團結合作,和諧互動,共同辦好這本雜志,為腫瘤臨床服務,造福廣大腫瘤患者。我們相信,2015年里,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定能在過去的基礎上,使本刊有一個新的面貌,一番新的景象,邁上一個新臺階。我們熱切期待著豐收季節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