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數學之美論文

數學之美論文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數學之美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數學之美論文

小學數學與美術整合論文

摘要: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美術能刺激兒童的感官,以喚醒兒童的表達欲望,數學如一個五彩繽紛的樂園,處處充滿著美,美感能激發人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

1問題的提出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教育變革,基礎教育要向素質教育推進,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作為科學基礎的數學學科,課程的研究和改革尤為突出與重要。兒童心理學告訴我們:兒童是以形象思維為主的,美術能刺激兒童的感官,以喚醒兒童的表達欲望,數學如一個五彩繽紛的樂園,處處充滿著美,美感能激發人的學習熱情和創新精神。在數學教學中,怎樣挖掘數學的內在美,怎樣用美去感染熏陶學生,使他們以愉悅的心情投入到嘗試中,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基于以上幾個方面的考慮,擬進行“小學數學與美術整合的研究”實驗。

2現狀分析《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

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人的塑造、人的建構、人的發展始終是數學教育的最高目標,它要求教育所培養的人不僅僅是一個勞動者,而且是一個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和高尚的審美情趣,既能創造又懂得享受的人。僅僅“用專業知識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它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產生熱誠的感情,那是最根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辯別力。

3課題界定《中小學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內容應當是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這些內容要有利于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

點擊閱讀全文

大學數學教學融入數學文化分析

摘要:伴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我國的高等教育水平也在不斷的提升。大學數學教學的研究也越來越引起相關學者的關注,將數學文化融入大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成為一個重要的課題。當今社會對高等院校學生的綜合素養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在高等數學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教學價值的實用性發揮。一部分高等院校開始立足于高等數學教育改革的實際,將數學文化與大學數學教學更好地合起來,在教授數學知識的同時傳播數學文化,最大程度上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養水平,也培育了學生良好的創新精神,致力培養出人文素養較強的專業人才。本篇文章以大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為著手點,著重探究了應該如何在大學數學教學課程教學過程中融入數學文化教育。希望本篇文章可以帶來相關人員一些借鑒和思考。

關鍵詞:大學數學教學;數學文化;研究與實踐

1大學數學教學中融入數學文化教育的必要性

1.1有利于提升大學生的數學文化素質教育水平

大學數學不只是高等教育中的一門學科,更是一種文化,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數學文化。數學文化從狹義上來說是指數學這個學科的學科思想以及相關的數學方法甚至是數學的形成和發展。從廣義上理解數學文化會更加細致,還具體指數學史、數學教育以及數學元素之間的關系。本篇文章我們就側重理解數學文化的廣義含義。自從1995年以來,我國教育部十分重視高等院校對大學生的人文素養水平以及文化素養水平的培養。數學文化是文化素養教育內容的一部分,高等教育中融入數學文化有助于將數學學術教育跟文化素養教育融合到一起,不僅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學術專業水平,更能夠提升大學生的數學文化素質教育水平。與此同時,當前時代背景下,數學素質是大學生應該具備的一種基礎性的素質,高等大學數學教學應該逐步在課程教學中將數學文化教學滲透其中。

1.2有利于科學調整大學數學教育的方向

點擊閱讀全文

數學教育的誤區及對策思考

摘要:通過分析我國數學教育中存在的若干誤區,從教學模式、方式、方法和手段及其教學要求上對數學教育的改革提出作者的若干對策與策略思考。

關鍵詞:數學教育;教學技術;改革策略

當前,我國的數學教育主要是學校的教學,中小學還是受“中考、高考”的“指揮棒”指揮。高?;旧线€是停留在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手段上,且不重視教學的評價與研究的狀況依然未根本改變。其現狀即數學與文化、生活、現實世界相脫節,數學變成單調枯糙的東西,使受教育者必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方能接受,這從根本上忽視甚至扭曲了數學教育的宗旨、功能和作用。本文試圖分析數學教育的若干誤區,并分析思考其改革的對策與策略。

一、數學教育的若干誤區

我們認為,我國數學教育的一些誤區主要是因為“考試制度的”使然,即單純追求所謂的“分數”。雖然我們不能否定“高分”與“高能”著存在著直接的關系,但“高分低能”的現象卻是不鮮見的,這種狀況顯然是有悖于數學教育的宗旨的。筆者試圖列出現存數學教育在模式、方法與手段上所存在的一些帶有普遍性的若干誤區,并分析其弊端。

1.注重一題多解,忽視觸類旁通一題多解乃是同一問題不同的解決方法,這當然是需要的。但如是由一題而引出一類問題及其解決方法,那更具普遍性,顯然這是數學教育的核心思想之一,即觸類旁通的思想。最簡單的“類”思想如:一個字母可以表示不同數域上的數,可以表示一個集合;一個代數學式,可以表示某類的物理量;一個數學模型可以表示某一類事物變化的規律等等,這些都蘊涵著重要數學“類”的思想,本應一貫數學教育始終的,但在中小學教育乃至“專升本”、考研和數學競賽等活動中卻被淡化甚至被忽視了,而較為普遍的是只追求所謂的一題多解。2.注重題型訓練,忽視其思想性一味地套題型,搞模擬,找題感,甚至要求一見題目靠直覺反應即可產生所謂的解法,這種缺乏思維過程和思想的解題,也許會取得“高分”,但往往缺乏后勁即“高分低能”,這在中小學是較普遍存在的。3.注重解題技巧,忽視了思維規律和基本方法數學教育本應是在重視思維規律和基本方法訓練的前提下,適當注重解題技巧有利于開拓思路和視野。但如果一味地追求解題技巧而忽視了思維規律和基本方法的訓練,顯然是進入了舍本求末的誤區。如常見類似于“腦筋急轉彎”的數學題,甚至一個數學教授也難以一時解答,其原因當然并不是教授缺乏解題能力,而是正常解題需要一個思維的過程。4.混淆英才教育與普適性教育的差別,忽視了個性差異人才培養是“塔尖式”的,多數受教育者將是社會普通的勞動者,只有少數成為高端的研究性人才。因此,數學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發揮數學的素質培養功能,而高端的人才也正是在這一過程中嶄露頭角被發現數學教育的若干誤區及其對策思考張國勇1張瀟霞2(1.福建船政交通學院公共教學部,福建福州350007;2.福建師范大學,福建福州350007)的“苗子”,然后再重點加以培養,如奧賽等,是個別而不是多數人都可參加的學習活動。否則,拔苗助長只能使智力過早地衰老,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5.搞“題海戰術”,制造“解題機器”,忽視了教育的宗旨中小學教育為了升學考試,往往同種類型題要做很多,甚至追求感應式地給出答案,培養的是“感應式”的“解題機器”,現在甚至出現所謂“高考工廠”之說,學習者缺乏情感和興趣,更缺乏成就感。其結果是學生素質能力未能得到訓練提高,但卻“累趴”了學生,這是很典型急功近利的方法,從根本上扭曲了數學教育的方向,背離了數學教育的宗旨。6.一味強調解題速度,忽視了思維過程思維過程的本身就是培養思維品質的過程,解題速度只是具有良好思維品質后產生的,而一味強調解題速度,既忽視了解題中思維過程的規律性,又抹殺了思維過程的興趣所在。例如我們從事科研工作,速度效率固然重要,但思維過程的優化和質量,對于提高科研工作的能力和成效,顯然比一味強調速度更為重要。7.注重解題結果,忽視了其文化內涵就數學講“數學”,數學成為單調枯糙乏味的內容。只注重結果對錯,忽視了欣賞其文化內涵。其結果是,學習數學成為一種“機械”的勞動,久而久之數學解題就成為單調枯糙缺乏興趣的“活”,如缺乏明確的學習動機,則自然會產生厭學不學的心理。

點擊閱讀全文

數學新教材管理

肩負著培養未來人才的重任,版式新穎、圖文并茂的中學數學實驗教材(下文簡稱新教材)終于在2001年走進了中學課堂。在理念、體系、形式和內容等方面新教材都有了巨大的轉變,體現了時展的要求和素質教育的宗旨。但正如所有改革的初始,新與舊之間總會產生摩擦與碰撞,新教材在帶來新理念、新思維的同時,給中學課堂也帶來了強烈的震撼,廣大教師也面臨著更大的機遇和挑戰。如何領會新教材,把握新教材,使教法改革與教材改革達到完美統一,在蓬勃發展的教育改革中充分展示新教材的魅力呢?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實踐,我認為,在新教材教學中我們應在教育觀念、教學方法以及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等方面進行深入細致地探討和研究。

一、深刻領會新教材的基本理念,切實轉變教育觀念

實驗版新教材的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的發展,其基本理念是突出體現普及性、基礎性和發展性,關注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培養,通過教授數學知識,使學生獲得作為一個公民所必須的基本數學知識和技能,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新教材首先對教師的教育觀念提出了挑戰,要求教師不再作為知識的權威,將預先組織好的知識體系傳授給學生,而是充當指導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與學生共同經歷知識探究的過程。對此,我們要有深刻的認識,要立足學生終身發展以及參與未來競爭的需要,切實轉變教育思想,樹立以育人為本的觀念,適應時展和科技進步的要求,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是用好教材、搞好教材實驗、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前提。只有我們的教學觀念與新教材基本理念相吻合,熟悉進而研究新教材和新的教學方法,從而逐漸過渡到熟練地駕馭新教材,才能變挑戰為機遇,更好地使用新教材,使新教材充分發揮其作用。

二、充分利用新教材良好的可接受性,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心理學告訴我們,學習興趣是學生對學習活動或學習對象的一種力求認識和探索的傾向。學生對學習產生興趣時,就會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就會全神貫注、積極主動、富有創造性地對所學知識加以關注和研究,因此,人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教材編排上版式活潑、圖文并茂,內容上順理成章、深入淺出,將枯燥的數學知識演變得生動、有趣,有較強的可接受性、直觀性和啟發性,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極大的幫助。如,在初一數學第一章節中加入了"豐富的圖形世界",從學生能看得見摸得著的實際物體出發,開辟了初中數學的一片新天地,一改舊教材中抽象的"字母表示數",避開了教學的難點,使中小學知識的過渡變得自然、平和,消除了學生對中學數學的畏難心理,更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這些都只是新教材自身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優勢所在。在教學過程中,作為課程的執行者,我們應該對此加以強化。要善于運用幽默的語言、生動的比喻、有趣的例子、別開生面的課堂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數學的廣泛應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以我國在數學領域的卓越成就,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還要挖掘絢麗多姿而又深邃含蓄的數學美,給學生以美好的精神享受,培養學生對數學的熱愛??傊?,我們應通過多種手段、多種方式、多種途徑不斷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讓大家感受到數學中充滿了美,數學也是一門生動活潑的科目,以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如,在教初一數學“幾何體”部分時,我們可以鼓勵學生深入到生活中去尋找或制作教材中的幾何體并拿到課堂上來。在尋找的過程中,學生就開始對幾何圖像有了感性的認識。當學生尋找、制作的東西成為課堂上的教具時,學生興趣高漲,教學效果遠比教師拿來現成的教具要好得多。又如“正方體的表面展開”這一問題,答案有多種可能性,此時,我們應給學生提供一個展示和發揮的空間,讓學生自己制作一個正方體紙盒,再用剪刀沿棱剪開,展成平面,并用“冠名權”的方式激勵學生去探索更多的可能性。這樣,不僅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而且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課堂上學生積極主動、興趣盎然,無形中營造了一個活潑熱烈、充滿生命活力的教學氛圍。

點擊閱讀全文

賦體文學研究進程概述

古代賦體文學研究的徘徊與探索期(1949-1977)

自建國后至上世紀70年代末,古代賦體文學研究處于徘徊與探索時期,范圍有所縮小,研究力量有所減弱,論述深刻的成果較少,但部分成果為新時期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20世紀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漢大賦一度被斥為形式主義作品,脫離現實,因此多數學者對其都加以否定,而對漢末抒情小賦卻高度贊賞。北京大學中文系55級學生編著的《中國文學史》提出,漢大賦“內容空虛,只務雕琢藻飾,是極端形式主義的作品”[9]137,然而,有些詠物兼抒情的賦作多少還有一點價值。此書認為,由于漢末抒情小賦可以揭露社會黑暗,所以值得稱賞,而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抒情賦雖然繼承了漢末抒情小賦的傳統,但沒有大的發展,根本原因就在于“賦家們一般缺乏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賦沒有成為反映現實的工具,而且它又逐漸駢偶化,墮入形式主義泥坑里去”[9]143。瞿蛻園的《漢魏六朝賦選》對于賦體的發展與評價也較具代表性,如該書《前言》說:“東漢以后,賦家的另一傾向是:從原來對事物品匯的描摹刻畫,逐漸向思想感情的發抒方面去發展,即‘寫志’漸多于‘體物’。通過對事物的深微觀察,進一步抒發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這就為賦體增添了不少的新異色彩。也有的用賦來表達純粹的抽象觀念,如班固的《幽通賦》等,而陸機的《文賦》簡直用賦來探討文學理論,更是富有創造性的?!保?0]3“流傳到今天的漢賦,大部分是歌功頌德、踵事增華,供封建統治者賞玩的作品,即使其中有時含有一點諷喻的意味,實際上還是迎合統治者的愛好,起著‘勸百而諷一’的反面作用,……由于統治者的愛好,文士因獻賦而達到干祿的目的,于是賦的文學價值遂大為削弱,賦家的流品與地位,就和‘俳優’相差不多?!保?0]3“南朝末期的宮體賦,內容和形式都趨于艷冶和雕琢,可以說是賦的沒落,但它對后來的七言詩也還有一定的影響。到了唐代,因作律賦為進士考試的科目,律賦就和宋以后的制舉文一樣,不再有什么價值了。”[10]4此書選注漢魏六朝時期20家之賦共20篇,其中,漢代8家,魏晉六朝12家。從入選賦作內容來看,基本上屬于抒情類,可見作者對抒情賦的重視。李嘉言《關于漢賦》一文對于漢賦的評價比較客觀:“漢賦盡管基本上是形式主義的,但它畢竟有一定的創造性。它集中表現了漢族語文的特點并發揮了其在文學上的效用,豐富了后世文學的語言和風格,對后世寫景文學起了先期的鍛煉作用等等?!保?1]關于賦體文學的文體特征及與其他文體的關系,該時期有些成果曾予以論及。李嘉言的《辭、賦、頌》一文從文體淵源及演變入手分析辭、賦、頌的關系,指出三體由分而合的趨勢。此文還提出,楚辭體的賦的筆法并非屈原所獨創,而是當時文學創作中較普遍的現象,這對后來學者探討楚辭與賦的起源問題無疑具有一定的啟示作用。1973年出版的何廣棪的《漢賦與楚文學之關系》一書立足于前人研究之基礎,著力探討了由楚辭向漢賦的演變及二者的異同。論及由楚辭向漢賦的演進時,著者引述章太炎《國故論衡•辨詩》中的觀點,指出漢賦多數出于屈原,少數出于荀子,出自陸賈、雜賦者極少,從而進一步說明漢賦與楚辭的淵源關系,這實際上是從班固《漢書•藝文志》對于賦的分類角度入手分析的。論及漢賦與楚辭的不同時,著者又引述揚雄《法言》中“詩人之賦麗以則,辭人之賦麗以淫”的觀點,以此區分辭、賦之不同。這一時期對于賦家賦作也有一定數量的研究,如胡念貽的《宋玉和他的作品》《宋玉作品的真偽問題》、易振的《〈七發〉讀后的聯想》、劉開揚的《論司馬相如及其作品》等,諸成果為新時期以后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傮w看來,這一時期的賦體文學研究狀況相對比較沉寂,而且多數研究僅僅局限于先秦兩漢賦(尤其是漢賦)方面,由于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學界對于漢賦的評價往往拘泥于現實主義的標準,以致出現不少偏見。然而,不可否認,有些成果對于新時期以后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奠基作用。

古代賦體文學研究的開拓與繁盛期(1978-2000)

自1978年開始,學術領域內思想解放,觀念更新,視野開闊,學術研究獲得自由,學者們不斷開拓創新,賦體文學的研究有了很大改觀,一度呈現出繁榮的態勢。這一時期,論文、專著紛紛涌現,其中不乏角度新穎、見解頗深者。漢賦研究仍然是諸多學者關注的重點,不過對其諷喻功能、藝術形式等問題有了全新的認識。龔克昌的《詩賦諷諫散論》一文提出,不應該以古人所說的“勸百諷一”來否定漢賦的價值,漢儒尊崇經學,故過于強調賦體的諷諫功能,若以此批評漢賦,顯然有悖于文學的內部發展規律,所以應該重視賦作本身的藝術之美。龔克昌于1984年出版的《漢賦研究》一書,擯棄了過去不少學者在評價漢賦時的偏頗之見,重新加以審視,對漢賦的創作手法、特點、代表作家與作品予以較客觀公允的評價。作者在評論漢賦時密切結合漢代的社會政治背景與文學藝術的自身發展兩方面的因素,深刻分析了導致前人斥責漢賦采用鋪陳、夸張、虛構手法的原因:漢賦采用鋪陳手法,實際上是為適應大漢帝國的需要;而夸張、虛構手法又有悖于儒家崇尚真實的傳統,其時文學附庸于儒學,并未獨立出來。關于司馬相如的《子虛賦》與《上林賦》,此書堅持認為此二賦實為《史記》中所說的《天子游獵賦》,而非《文選》中所選的《子虛》和《上林》二賦,后者應另有其文。至于《天子游獵賦》的創作意圖,龔氏從政治方面加以解釋說:“他就是企圖通過對天子和諸侯王的褒貶毀譽來達到進一步打擊諸侯王,削弱諸侯王的勢力,進一步抬高天子的地位,鞏固王朝中央的統治?!保?2]76此賦著力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節儉,但對齊楚諸侯和對天子的批判方式有所不同:“賦對齊楚諸侯王的批判,是假諸他人之口!而對天子的批判,則是讓他自己在那里做檢討,深責自己行為是有失,從而達到改過自新的目的。”[12]78該書對枚乘《七發》的創作意圖的分析也是從當時的政治方面入手的:“枚乘的《七發》,既是對楚太子疾病的診治,也是對諸侯王疾病的醫療,同時也是對諸侯國王精神上、思想上、政治上疾病的治療;聯系到枚乘當時所處吳、梁具體背景,把這篇散賦理解為對吳王叛逆篡國的批判,對梁王野心謀國的勸告,也應當是合理的?!保?2]62這一時期對于漢賦的審美藝術加以研究的成果也較有特色,不少學者圍繞漢大賦的“巨麗之美”“以大為美”的審美傾向紛紛撰文予以分析,體現出漢賦研究的新趨勢。馮俊杰的《大賦的藝術本質》一文指出,“以大為美”是漢賦的藝術本質,它體現在賦作的宏偉的結構體制、鋪陳羅列的語言、豐富的想象等各個方面,這一突出特征與漢代的時代氛圍有著密切的關系。萬光治的《漢賦通論》一書的《藝術論》部分稱漢賦是一種描繪性文體,在創作上體現出一種圖案化特征,這一特征來自于時間、空間的完整性與高度夸張手法的使用。1993年出版的阮忠的《漢賦藝術論》一書第四章提出漢賦藝術表現有四大流向:以自然為美;以縟麗為美;以大為美;以儒化道德為美。著者認為,以儒化道德為美是漢代賦家的審美核心,與其他三種審美取向有明顯的矛盾。曲德來的《漢賦藝術綜論》一書一方面對漢賦的藝術形式予以肯定,另一方面又指出其缺陷,即因模擬過多而造成的類型化、模式化傾向。除漢賦外,該時期的研究范圍還延伸到魏晉南北朝以及唐宋元明清時期的賦作。1979年,曹道衡撰文《試論漢賦和魏晉南北朝的抒情小賦》,開始將側重點轉向漢代以后的賦,這是賦體文學研究的一個重要轉折點。該文提出,抒情小賦和漢大賦的一個主要區別是前者著重抒情,而后者則重在體物,此區別是抒情小賦在文學價值上超過漢大賦的一個極為重要的原因。作者認為,王粲的《登樓賦》和曹植的《洛神賦》為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作,體現出較明顯的詩化傾向,此后,這種傾向到兩晉和劉宋時期又得到進一步發展,而且賦作風格也趨于多樣化。自劉宋后期始,抒情小賦又講究聲律和對偶,至齊梁陳,此風更盛。1989年出版的曹道衡的《漢魏六朝辭賦》進一步闡發了作者對于漢代以后賦體發展的觀點,該書對于不同時期的賦體表現出的特點把握得相當準確。如稱三國時期是賦風轉變的重要時代;又如評南朝賦說:“通觀南朝一百多年的辭賦,我們基本上可以說,當時不能算辭賦的鼎盛時期。盡管在這一階段,確曾產生一些傳誦的名篇,但真正以賦名家的作者并不多。……所以當時的辭賦從技巧上講,頗多超越漢人之處,而作為一個時代最有成就的文體,顯然已由賦讓位于詩?!保?3]157此書還論及賦與詩的關系說:“在賦的發展過程中還有一點很值得注意的是它在文體方面和詩的相互影響。賦本身雖是由詩發展而來的,但到后來似乎分了家。……在漢魏,詩、賦在辭藻、技巧方面雖相互影響而文體則頗有區別。但自抒情小賦出現后,西晉傅玄、夏侯湛等人由于試圖用接近詩的句子寫賦,后經湛方生等人的努力,終于發展成為像沈約的《八詠》那樣的作品。這種作品使梁陳的抒情小賦進一步接近詩,而這些小賦的句法又為隋唐歌行的出現準備了條件?!保?3]199除曹道衡的《漢魏六朝辭賦》外,此時期關于魏晉南北朝賦的研究成果主要還有程章燦的《魏晉南北朝賦史》、王琳的《六朝辭賦史》、于浴賢的《六朝賦述論》等。1992年,江蘇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程章燦的《魏晉南北朝賦史》堪稱20世紀第一部較系統全面地論述魏晉南北朝賦的著作,該書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內容上都體現出很突出的開拓精神。傅璇琮在為此書作序時明確提出兩點:一是著者充分運用計量史學的方法,把搜集到的大量材料用統計、數字、表格列出,這樣可以加強文學研究的科學性;二是作者對某一時期某一作家賦的觀念的研究,不局限于過去通常所作的僅著眼于一些理論著作,而是嘗試從作品本身加以探索。此書中多有見解頗深之處,如第六章第三節論及南朝賦的詩化傾向時說:“南朝賦在四言、六言句式之外,又開始大量試驗并終于能夠比較熟練地運用五、七言句式,使賦的語言形式和辭采情韻向五、七言詩體靠攏,表現出一種詩化的趨勢。”[14]230又如第七章第一節論及南朝文的賦化傾向時說:“南朝文體的賦化,實質上就是賦體輻射性的明顯表現?!保?4]255王琳的《六朝辭賦史》以時代前后為線索,側重于各時期重要賦家賦作的論述,展現出六朝辭賦演變的歷程與創作風貌。于浴賢的《六朝賦述論》繼承了蕭統《文選》賦體分類的傳統,以題材類別為線索分別論述了六朝時期各種題材辭賦的發展演變情況。1987年,馬積高的《賦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表現出對唐宋元明清賦體文學足夠的重視,對后來學者的研究側重點的轉變起到了很大的推動作用。該書共十二章,其中六章詳細論述了唐以后的辭賦,其篇幅之大、內容之詳贍此前都未曾有過。著者打破前人的成見,對明人李夢陽“唐無賦”的觀點予以辯駁,提出唐代是辭賦發展的高峰,并分析唐賦受前人冷落的原因說:“人們之所以忽視唐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能用發展的觀點來考察賦,……主要是人們對它缺乏了解,只看到唐賦以律賦為多,而律賦又多為科舉功令的產物,便輕易地把它否定了?!保?5]252此書論述宋元賦的特點時又說:“宋初的賦雖有回到駢體的傾向,語言仍基本上在向著簡省平易的方向前進(徐鉉、田錫等賦可證)。到歐陽修等所倡導的古文運動興起以后,賦的散文化和語言平易化的傾向就更加突出了?!吮容^懂得要恢復賦的抒情的傳統,想要訴諸形象,但他們表現在賦中的感情常常空虛得很,因而比宋賦更無味?!保?5]384郭維森、許結的《中國辭賦發展史》一書對唐宋元明清辭賦也有較系統的論述。另外,這一時期還出現了大量論文成果,也值得引起注意,如張嘯虎的《唐賦略論》、曾棗莊的《論宋賦諸體》、康金聲的《金代辭賦概覽》、許結的《元賦風格論》、畢萬忱的《論明賦的社會批判精神》、俞士玲的《論清代辭賦的變革》等。其中,曾棗莊之文認為,宋賦各體皆備,諸如騷體賦、漢式大賦、駢賦、文賦均有名作流傳,文章對宋代律賦的論述用力頗多??到鹇曋膭t對金代辭賦創作加以較系統全面的探討,既指出金賦雄健豪壯、自然沖淡的兩種風格,又指出不少作品具有模擬因襲的傾向。關于賦與其他文體的相互影響,該時期的學者也多有所論。商偉的《論初唐詩歌的賦化》、劉乃昌的《論賦對宋詞的影響》、戴震宇的《試論賦對明清傳奇賓白的影響》等論文,圍繞賦與詩、詞、曲等文體的關系展開較詳細的分析與論述,所獲良多。比如,劉乃昌的文章從三個方面分析了賦對宋詞予以影響的表現:一是鋪陳其事,層層描寫;二是排比事典,反復形容;三是以小見大,體物寄懷。該文從宏觀上立論,條分縷析,闡述頗為得理。本時期賦體文學的研究成果還體現在一些賦論著述中,如高光復的《歷代賦論選》、徐志嘯的《歷代賦論輯要》、何新文的《中國賦論史稿》等。此類著述或采取文獻匯編的形式,或采取探討賦論發展史的專著形式來勾勒古代賦論演進的軌跡,在賦學研究領域中占有較重要的地位。其中,徐志嘯之作出版于1991年,較全面地輯錄出自西漢至清末民初的賦論資料九十題,內容涉及到賦概念辨析、賦文體起源與發展、賦家評論、賦作品藝術評價與鑒賞等,以此展現賦體的沿革與歷代評論之概貌,具有較高的賦學價值。

綜觀該時期的賦體文學研究,研究隊伍實力強大,視角新穎,新見迭出,高質量的成果數量超過前兩個時期。毋庸置疑,20世紀的中國賦體文學研究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成就,這為以后的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當然,也還存在著不少問題。茲試舉一二以見其詳:首先,與詩歌相比,賦體文學的研究力量較為薄弱。無論從研究者隊伍,還是從成果數量(含專著、論文)上來看,賦體研究仍然難以達到詩歌的高度。況且,有些學者并未將主要精力放在賦體研究方面,只是附帶研究。由于研究力量的欠缺,賦體文學研究水平的整體提高受到很大的制約。有鑒于此,賦體研究迫切需要更多學者的參與,只有具備充足的研究力量這一保障,研究水平才有可能得以大幅度的提高。其次,賦體文學研究資料的整理出版有待加強。盡管目前已出版了一些賦學資料,如賦作總集、選本、賦家研究資料(如《司馬相如資料匯編》)等,但數量還是遠遠不夠,尤其是一些古代賦話資料(如祝堯《古賦辨體》、李調元《雨村賦話》、王芑孫《讀賦巵言》、江含春《楞園賦話》、林聯桂《見星廬賦話》、魏謙升《賦品》、孫奎《賦苑巵言》等)急需整理出版。資料的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研究進程的推進和高質量研究成果的出現,因此,為推動賦體文學研究,迫切需要整理出版更多的文獻資料。再次,研究視角需要進一步更新。在賦體文學研究中,應當更多地將賦體作品與大文化背景相結合,注意從文化學角度加以分析探討,唯其如此,才能更準確地解釋賦體存在的意義及其藝術特征。當前研究中所存在的諸多問題,不能不引起后來學者的高度重視。

本文作者:劉濤作者單位:韓山師范學院

點擊閱讀全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柏乡县| 永丰县| 双峰县| 万载县| 宁蒗| 广宗县| 防城港市| 兴安县| 曲靖市| 潼关县| 景宁| 文水县| 安图县| 鹤岗市| 秭归县| 中超| 肥西县| 宜昌市| 淮阳县| 阿合奇县| 婺源县| 桂阳县| 赣州市| 庄河市| 朝阳区| 志丹县| 原阳县| 古丈县| 肥西县| 九寨沟县| 诸城市| 革吉县| 蒲江县| 兰溪市| 峨边| 古浪县| 鹿邑县| 定结县| 武城县| 黄大仙区| 大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