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思政元素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課程思政是立德樹人和教師職責的必然要求。在專業課中滲透思政教育可以反哺專業知識教學,有助于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生物化學是高校生命科學相關專業的重要專業基礎課,在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構建中發揮關鍵作用,該課程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本文通過修訂教學大綱、梳理知識點、建設在線教學資源等手段,深入挖掘提煉出多方面的思政元素,并將其有機融入我校生物化學課程教學中,對專業課的課程思政教學改革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關鍵詞:課程思政;生物化學;思政元素;混合式教學;新媒體技術
課程思政,簡而言之,就是高校的所有課程都要發揮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以課程為載體,以思政教育為靈魂,使課程的育人功能和價值取向鮮明[1]。在2016年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然而長期以來,高校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教育協同育人的格局未能有效形成,主要原因在于不能正確認識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之間的關系,專業課程過于注重專業技能知識的講授,缺乏對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的挖掘,也缺少將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課程教學中的主動意識。生物化學是用科學方法論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研究生物體化學組成、結構及生命活動過程中的各種化學變化規律的科學。生物化學課程是高等院校生命科學類、生物工程類和醫藥類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主干課程和專業基礎課程;該課程素以“難、繁、雜”著稱,概念多、內容雜,特別是大分子結構抽象難懂,代謝途徑錯綜復雜。學生普遍認為,生物化學是一門較難掌握的基礎課程。同時,作為構建生命科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生物化學課程也是思政育人主的陣地,其中天然蘊含著如艱苦奮斗、勇于創新、愛國情懷和實事求是、誠實守信等豐富的思政元素,將它們有機融入到課程教學中,促使知識傳授與價值觀教育相結合,可更好地發揮課程的育人功能,并對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積極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起到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育人效果。
1修訂教學大綱,體現課程思政
課程教學大綱是根據課程在教學計劃中的地位、作用,以及課程性質、目的和任務而規定的課程目標、范圍、內容、體系和教學要求的基本綱要。教學大綱也是課程教學和課程建設的重要指導性文件和評定學生學習成果、成績的標準[3]。我校2018年在開展課程教學大綱修(制)訂工作中,重點要求將“課程思政”內涵和教學目標有效融入教學大綱中,以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國際視野培養為重點,突出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協調發展。基于此,課程組經過認真研討,在教學大綱的教學目標中明確提出要注重課程思政。修改前的教學大綱只明確了教學重點、難點和教學方法,修改后則將各章節的教學要求分為能力培養和素質培養,將相關教學內容與勇于創新、遠大抱負、社會責任感等具體的思政元素進行了關聯,為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指明了思政的方向,引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更為主動地思政,讓“隱性思政”變得更為“顯性”,而不是以往常見的無意識或潛意識思政。
2認真梳理教學內容,發掘思政元素
數學課程教育研究1
摘要:高等數學在立德樹人任務實施的過程中擁有鮮明的先導性與基礎性的地位。文章結合課程思政的基本內涵,探究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在建設中所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課程思政探索與實踐策略,能夠為高等數學教師更好地將思政元素與高等數學教學充分地融合起來提供條件。進而提升學生的道德情操、人文精神及家國情懷,推進高等數學課程思政的建設進程,幫助學生獲得更好的成長和發展。
關鍵詞: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
同向同行是推進立德樹人任務完成,增強思政教育實效,豐富各類課程內涵,確保學生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及法治教育全面開展的關鍵和基礎。高等數學是重要的基礎課程之一,其教學對象是大學新生群體,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還處于發展的重要時期。高等數學教師如何在數學知識傳授與講解的過程中,肩負起學生成長與發展的引路人、指導者責任,這是需要我們認真研究和思考的重要課題。而理解課程思政內涵,明確課程思政建設抓手,對高等數學完成立德樹人任務,提升育人實效,推動學生健康發展,擁有鮮明的現實意義和價值。
一、課程思政的基本內涵
要發揮好高等數學課程思政建設的作用,首先應明確課程思政是什么,當前已經形成的基本共識為課程思政不是一門新增設的課程,也不是課堂教學中的某項活動或環節,而是將思政教育元素滲透并融入課堂教學的不同環節中,貫穿到人才培養的不同過程中,形成思政理論課與各類課程相互協同、相互呼應、相互映襯的育人格局。在課程思政推進的過程中,大學教師應準確把握課程思政的目的和內涵,確保課程思政能夠得到充分的實施和建設。首先,課程思政的建設主體是各類課程的專業教師,專業教師應將立德樹人作為學生培養和教育的首要任務,通過肩負好育才與育人的職責,讓思政意識在內心扎根,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幫助學生形成崇高而正確的價值觀念、理想信念。其次,課程思政建設的載體是各類課程。
研究目的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018年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年版)》將"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和健康第一指導思想,促進學生健康與全面發展"作為體育與健康課程的基本理念,并將"體育品德"列為體育與健康課程學科核心素養的3個主要方面之一。黨的十九大也再次強調:"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見,加強思想政治工作不僅是高校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內容,更是統領教育體系和人才培養體系建設的靈魂,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關鍵。在此背景下,《學校體育學》作為體育類專業培養人才的重要課程,如何充分挖掘其課程思政的育人潛力,強化課程中隱性教育部分,構建全方位、立體化的育人格局是我們必須深入研究的問題。研究方法:文獻資料法、訪談法、邏輯推理法。
研究結果
1.《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學校體育學》課堂思政的建立應在教學理論知識和教學實踐技能兩個主要方面的指導下,從“學會”與“教會”入手,在各個教學環節滲透德育目標,充分發掘體育教學與教學案例中包含的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在向學生傳遞體育鍛煉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的信息外,也在課程教學中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培養學生奮斗精神,提升學生綜合素質。2.《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施內容:第一,設計與課程思想相關的《學校體育學》教學常規。《學校體育學》教學常規一般包括課前常規、課堂常規和課后常規,課前常規主要通過教師在教案編寫時,引入相應思政元素,幫助學生增強其思政觀念;課堂常規主要通過“注重-引導”的二元結構,注重學生思政教育與思想道德水平發展的同時,也積極引導學生向分享身邊的案例,引起學生間共鳴;課后常規主要通過提問或課堂小論文的方式要求學生對師德修養等教育素質進行反思,或以某一具有爭議性的案例為中心抒發自己的意見及看法。第二,挖掘《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內容。教師從專業知識和人文素養兩個方面入手,深入挖掘教材中不同性質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并貫穿在教學始終。如學校體育產生與發展可引入歷史尊重、重視歷史、探究歷史、貼近并還原國內外學校體育學發展歷史的思政元素,幫助學生樹立科學學校體育史觀。第三,創新“以生為生”《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教學反思。“以生為生”指以學生為教學反思之生命,以學生的學習質量和學習程度以及學習體驗為評價對象,節在總結反思環,通過隨機點名的方式使學生自主構建課堂框架、總結難點重點、講解學界最新進展并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讓學生直接參與進教學反思的環節中。研究結論:《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教學優化路徑有:第一,形成“思政種子專業教師”培養模式:“思政種子專業教師”的培養主要以專題研修的方式來實現。通過“課程思政專題研究”、“思政專家專題培訓”、“教師思政互助交流”等途徑,為種子教師提供改變自身思想認識和更新自身教學理念的機會。第二:優化“三步走”教學方法:“三步走”即教學過程中課前引入、課外拓展、自主選擇接納三個方面。課前引入指教師選擇具有思政教育接入點的課堂導入內容;課外拓展指教師在對課程內容進行講解的同時,引入思政課程部分教學內容;自主選擇接納指教師在課堂上觀察學生學習興趣,選擇多數學生較感興趣的內容輔之以思政教育。第三:構建課程思政專業課課程群體育教育專業課程思政專業課課程群的建設即在思政育人這一大目標下,各學科明確分工意識,充分發揮本課程群分類下代表性教材的強勢思政元素,如體育人文社會學科課程群主要代表性教材為《學校體育學》,強勢思政元素為“人文素養”“自覺意識”和“時代精神”;運動人體學科課程群主要代表性教材為《運動解剖學》強勢思政元素為“健康基礎”“尊重生命”和“科學精神”;另參考《大中小學德育總目標》及《體育教育專業總體課程思政元素機構體系》,設置“思政星級手冊”“思政小課堂”等,使教師在校本課程的研發中重新明確自身知識結構,把握大學生身心發展特點,構建起獨具本校特色和民族特點的《學校體育學》課程思政體系,堅持走“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道路。
作者:何心 李明洋 單位:首都體育學院
摘要:課程思政是新時期教育發展的一項重要教育戰略。數學課程與思想政治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思政教學得以實施,教育目的得以實現。本文以“四觀”為思政元素切入點,以學生為中心,圍繞學生思政需求,探索職業院校數學課程思政教學實踐策略,從教師、教學模式和教學評價三個層面給出建設性意見,以期更好地推進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
關鍵詞:課程思政;數學課程;思政策略
1課程思政的背景
課程思政是新時期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門課題,同時,也是教育部門重點支持的一項創新型綜合教育改革舉措。歷史時期不同,教育思想也有所差異。但是,“德育”一直是國家教育思想的精髓。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德”與“才”,漢代的“孝德教育”,唐代的“德主刑輔”,宋元時期的“倫理道德教育”,明清時期的“知行合一”……這些思想可謂是課程思政的早期雛形。教育興則國興,教育強則國強。教育一直活躍在任何時代,與國家發展不可分割,相互促進。新中國成立后,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研究如何做好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將育人與育才相結合相統一,如何將教育功能發揮應有之義,不畏困難、積極調研、深入研究,總結出“課程思政”這一符合我國國情的重大教育綱領。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針對不同類型專業課程,該綱要分別明確提出了可供參考的建設性意見。《綱要》指出,理學類專業課程,要注重科學思維方法的訓練和科學倫理的教育,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該論述對中國青年寄予厚望,同時,也為課程思政明確方向———不負殷切期望,爭當有志青年。
2職校數學課程思政實施的必要性
職業院校學生動手實踐能力強,理論學習能力弱。數學屬于理學類課程,其自身擁有嚴謹的邏輯思維脈絡和完整的知識框架體系。同時,與文科課程相比,數學課程內容抽象、邏輯關系強,這正是直接導致學生無法同時吸收知識和提升素養的關鍵因素。為解決這一難題,教師利用數學課堂主渠道對學生同時進行知識教學和思政教育,以期能夠實現隱性教育。課程思政是一項長期且復雜的統籌教育工程,既需完成知識傳授,又要體現價值引領。此過程,學生進行知識儲備,教師實施思政教育。鑒于此,課程思政融入職業院校數學課堂刻不容緩。
摘要:職業藝術院校開展課程思政建設,既是響應黨中央和國家的號召,又是提高學生教學水平的必然要求。文章通過對課程思政內涵的解讀,以職業藝術院校鋼琴教學為切入點,將思政元素、思政評價和思政展示平臺融入日常教學之中,旨在培養理想信念堅定,滿懷愛國主義熱情的職業藝術人才。
關鍵詞:思政元素;職業藝術院校;鋼琴教學;策略
2018年,教育部印發《關于加快建設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能力的意見》,“更是精準地指出要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要求,同時加大和推動課程思政建設的力度”①。2020年5月,教育部頒發了《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要求各“高校要結合自身專業的特點,全面地推進各類專業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構建促進各類課程思政建設的四個環節(即人才培養、教學制度、課程內容及目標體系)”②。今時今日,“課程思政”已是全國高校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更是實現“立德樹人”的重要抓手[2]。而作為職業藝術院校,課程思政建設也勢在必行,一方面是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另一方面也是為學生的畢業升學及走向工作崗位做好鋪墊。本文從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出發,以職業藝術院校鋼琴類教學課程為載體,從鋼琴教學課堂融入思政元素、鋼琴教學課程納入思政評價體系及開發鋼琴教學多元思政展示平臺等三個方面展開討論,進而闡述如何通過具體鋼琴作品的教學來實現職業藝術院校“課程思政”的目標。
一、探索鋼琴教學課堂融入思政元素
這不僅為高校教學指明了方向,更為職業藝術院校教職員工進行思政教育提供了政策依據和理論指導[3]。在傳統鋼琴教學模式中,教師講課占據了課堂的大部分時間,教師處于主導地位。所授內容則以鋼琴技能為主,期待幫助學生習得彈奏技巧,并對彈奏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引導、分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形成的認知,則成為論文、課題的主要來源,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而思政教學納入課題則顯然要打破此種模式,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積極引導學生建立社會主義科學價值觀念,從而充分提升思政工作質量、發揮學科育人價值。具體到鋼琴教學時,可以考慮如下滲透過程:《中國鋼琴經典作品鑒賞》課中可以以抗戰題材的作品為例,如以《黃河鋼琴協奏曲》為例。這部鋼琴作品將中華民族偉大精神融入西方古典鋼琴協奏曲的創作技法之中,以豐富深沉的和聲、氣勢恢宏的旋律表達出中國人民堅強不屈保家衛國的斗爭精神。在鑒賞中重點引導學生了解這首作品的創作背景,做詳細闡述,提高課堂教學的占比。然后,由教師示范彈奏部分主題,幫助學生整體感知鋼琴作品,將創作背景的揭示同演奏過程中的演繹緊密結合在一起。這首作品題材源自抗日戰爭時期的救亡歌曲《黃河大合唱》,西洋古典鋼琴協奏曲的表現手法,使作品氣勢恢宏,極具感染力,再加上和聲語言的中國特色,使作品獨具一格。教師要詳細講解用怎樣的力度、速度、節奏等音樂要素最大限度地展現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斗爭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最后,引導學生提出思想意蘊層面的相關問題,如《黃河鋼琴協奏曲》謳歌了我們中華民族怎樣的精神?新時代,作為青年人應該以什么樣的精神面貌報效祖國?等議題。課上加以研討,作為演奏技巧習得之外的思政作業。同時學生自己(可以小組的形式)課下需要準備一首此類鋼琴作品,下節課進行講解。而在《鋼琴基礎》課程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彈諸如《牧民歌唱毛主席》《解放區的天》等作品,在講解、力度、節奏等演奏技術難點的同時,還應對作品所表達的精神內涵進一步引導,確保鋼琴課堂的思政滲透效果。此外,課堂中的思政元素還可以包含校本課程、實踐課程、小組分享中的思政內容。如沈陽音樂學院以黨史學習教育引領的開學第一課,他們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形式舉行了萬名師生共同唱響開學季,通過“開學典禮+入黨宣誓+先進表彰+開學第一課的四維教育模式”,④充分彰顯了中國鋼琴作品在校本思政課程的價值。諸如采風等綜合實踐課程,同樣可以滲透思政元素,走遍中華大地,用鋼琴講好中國故事。2020新冠疫情之下,華中師范大學鋼琴系涂波老師創作的作品《武漢伢》宣傳防疫,鼓舞士氣,助力疫情防控阻擊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反響,正是實踐課程的重要表現。小組研討展示課,則應該成為同學分享閱讀體會、展示藝術創編的主要舞臺。華東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張薇老師《鋼琴即興伴奏》課程獲得第二屆全國高校混合式教學設計創新大賽一等獎。該課程在選曲的時候聚焦于作品的思想內涵,在講解時通過對作品歌詞、創作背景及相關技法進行分析,并將所體現的思政元素闡述出來。這一優秀案例充分彰顯了思政滲透的鋼琴課堂充分的實踐可能。上述一般教學流程、深入現實的綜合實踐課程與學生參與的研討課程,充分彰顯了鋼琴教學課堂融入思政元素的可行性及價值體現。
二、鋼琴教學課程納入思政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