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統計經濟論文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畢業論文及其寫作要求
(一)什么是畢業論文
畢業論文從文體而言,它是對教學領域的現實問題或理論問題進行科學研究探索的具有一定價值的論說文.從側重點不同,分為學術論文和理論論文。工商管理本科的畢業論文一般為理論論文.理論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來探討、論述理論問題,表述理論研究的成果,或應用理論對現實問題進行分析、說明、提出對策辦法,并提升到理論高度的一種著述文體.由于畢業論文的寫作,具有總結理論學習成果,培養學生的獨立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性質,就不能簡單地重復已有的結論,而是從已知求未知,必須具有一點新的思想深度和自己的觀點、主張。
(二)撰寫畢業論文的目的
大學生撰寫畢業論文的目的,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的知識相能力進行一次全面的考核。二是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基本功的訓練,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獨立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以后撰寫專業學術論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撰寫畢業論文是在校大學生最后一次知識的全面檢驗,是對學生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與提高程度的一次總測試,這是撰寫畢業論文的第一個目的。大學生在學習期間,已經按照教學計劃的規定,學完了公共課、基礎課、專業課以及選修課等,每門課程也都經過了考試或考查。學習期間的這種考核是單科進行,主要是考查學生對本門學科所學知識的記憶程度和理解程度。但畢業論文則不同,它不是單一地對學生進行某一學科已學知識的考核,而是著重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對某一問題進行探討和研究的能力。寫好一篇畢業論文,既要系統地掌握和運用專業知識,還要有較寬的知識面并有一定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寫作功底。這就要求學生既要具備良好的專業知識,又要有深厚的基礎課和公共課知識。由于目前學校的考試方法大都偏重于記憶,限于書本知識的一般理解,致使對學生掌握理論的深度和實際運用的能力,難以全面了解。有的學生平時學習馬馬虎虎,滿足于應付考試,很少作課堂筆記和讀書札記,對寫作知識了解不多,很少進行寫作練習,結果到寫畢業論文時才臨陣磨槍,回頭補習各種知識,其寫出來的論文連最基本的格式要求都不懂,邏輯上顛三倒四。還有一類學生平時學習死記硬背,缺乏能力的培養,缺少動手動筆和實際操作的能力。對于這些問題,學生在撰寫畢業論文時,都會暴露出來。通過畢業論文的寫作,使學生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有針對性地克服缺點,也便于學校和畢業生錄用單位全面地了解和考察每個學生的業務水平和工作態度,便于發現人才。同時還可以使學校全面考察了解教學質量,總結經驗改進工作。
關鍵字:中國經濟經濟論文經濟相關
核心提示:2003年總的貸款規模是15萬億元,其中企業的凈貸款約為10萬億元,利率下調5個百分點,即5000億元。這樣現在的企業要比1998年少付5000億元的利息。這只是相對現在的經濟規模,沒有考
從經濟的角度觀察,北京蝴蝶扇動自己的翅膀,能否掀起紐約的風暴,目前并沒有直接與確鑿的證據。但是中國的事件,引發全世界關注,則是一個肯定的敘述。去年5月28日,記者訪問華盛頓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兩位負責中國事務的IMF經濟學家希望與記者溝通,討論SARS對中國的影響。他們推繹了對中國經濟內生動力的發現,結論是SARS對中國經濟不構成特別的影響力。有意思的是,兩天后記者訪問美國國務院,其負責中國經濟事務的官員EdSagurton對這一問題給出了同樣肯定的答案。當時SARS的對中國經濟影響,在國內并無相對一致的答案。顯得突出一些的是學者鐘偉發表的判斷:SARS“感染”不了中國經濟。今年1月13日,鐘偉與記者一起回顧他那個預言時,他解釋說,“具體問題必須放在中國經濟結構背景下討論,才能得出有價值的結論。中國經濟自2001年起,已經出現了新特點”。
1月16日,與記者面對面討論中國“電荒”問題,中國華電集團公司總經理賀恭坦陳:“對于我自己,一則以憂一則竊喜。對于我們搞電的人,這是發展的機遇。”
截止發稿之日,尚沒有到達國家統計局今年中國GDP增長速度的時間,但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宋國青預測,“可能比大家想象的還要好”。今年的經濟增長結構,是討論支撐中國經濟多重力量如何發生作用的一個有價值的坐標。
2003年的進出口與凈出口
——中國革命現代性的一個話語—歷史矛盾溯考*
在20世紀中國的鄉村革命與“繼續革命”進程中,“革命”與“生產”是有著復雜關聯的話語和歷史實踐。例如在“”時期,“抓革命、促生產”的著名綱領、“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經濟發展模式以及持續10余年的“農業學大寨”政治運動熱潮都清晰地體現了這一關聯。圍繞“革命”與“生產”而生成的諸話語和歷史因素之間的實踐關系并非協調一致,而是充滿緊張、錯位乃至“斗爭”。這一關聯所蘊含的結構化張力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革命現代性的實踐形態。然而,如果說革命與生產的“系統矛盾”是理解革命現代性實踐的一條重要線索,我們就必須追問這一矛盾是在什么樣的話語一歷史情境下如何實踐地生成的。換句話說,我們必須對其原初實踐形態進行話語做歷史考察。這正是本文的研究任務。
————————
*本文在寫作過程中數易其稿,黃宗智先生曾耐心閱讀所有稿件并提出許多重要建議。在此,謹對他的大力支持致以誠摯謝意。非常感謝應星與其他兩位國際審稿人的寶貴意見,特別是其中一位匿名評審直率而細致的批評促使我在一些實質問題上做出進一步論證與澄清。另外,白凱(KathrynBernhardt)教授、陳慧彬、安陶(NormanApter)也曾提供許多幫助,在此一并致謝。
本文將革命一生產之矛盾的生成情境鎖定為1946~1948年間在北方諸解放區鄉村開展的運動,并試圖經驗性地揭示北方時期的“翻身”實踐與“生產”實踐如何構成了話語一歷史矛盾,而這一矛盾又如何影響了北方的進程。本文認為,北方中“翻身”與“生產”的矛盾構成革命一生產這一中國革命現代性矛盾的原初形態;在一定意義上來說,這一“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話語一歷史矛盾已經預示了未來將貫穿整個“社會主義革命”實踐的結構性張力。
近10年來,運動逐漸進入旨在重新認識與反思中國革命的學術視域,并吸引了來自歷史學、社會學、政治學及人類學等不同學科的眾多海內外中國學者加入研究行列。①在既有研究的基礎之上,本文是將北方運動的歷史考察與所謂“中國革命現代性”的一般題域相勾連的一次初步嘗試:一方面,在中國革命現代性這一問題意識下,通過對翻身與生產之矛盾的具體歷史考察,以求重新審視北方運動,另一方面則通過在實踐的具體歷史情境中探究革命與生產的矛盾,反過來又為深入把握中國革命現代性的歷史特性開拓新的路徑。②
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與內涵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是多樣性的,還是單一的,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經濟理論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注: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新加坡、韓國、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中國和越南十個東亞經濟體。)。在浩瀚的學術文獻中,有關概念的使用及其內涵極其混亂。因此,在探討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多樣性問題之前,必須區分“東亞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內涵上的差別。
筆者認為,東亞模式這個概念屬于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范疇,是從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角度考察東亞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四小龍”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其內涵是指“亞洲四小龍”在相似的歷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強政府的干預下,重視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在經濟與社會生活各方面實行趕超戰略,加速實現現代化的一種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則是屬于經濟學的概念。其研究對象是東亞地區經濟增長規律及其增長源要素,包括勞動投入要素、資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勞動與資本投入后的促進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也屬于經濟學的范疇,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察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以及基本經濟發展狀況。其本質內涵是分析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建立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包括研究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GNP的發展趨勢;經濟結構的基本變化;經濟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國(地區)人民而非外國人參與的經濟發展過程及相應的收入分配關系;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與管理體制(注:參見馬爾科姆·吉利斯等:《發展經濟學》第一、三、四章。W.W.Norton&Company1987年第二版;邁克爾·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中譯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頁。)。但是,隨著近些年來各門學科的相互融合,經濟學家在考察一國經濟發展時,已將視野從經濟增長擴展到社會發展等更為廣闊的領域。同時,為了簡便,在國內外經濟論文中,東亞經濟發展模式通常被統稱為“東亞模式”。
閱讀有關英文論文或著作時,可以發現,東亞模式在英文中有兩種表述:即EastAsianModels和EastAsianModel,雖然僅相差一個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與內涵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為東亞地區的各種模式,后者則指東亞地區單一的模式。
認同于單一“東亞模式”的一些學者認為東亞模式的內涵包括了以下六個重要特征:(1)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高投資;(2)合格教育與人力開發的高投資;(3)高儲蓄率與高投資率;(4)促進出口的自覺政策(即在經濟增長初級階段,采取本國本地區貨幣貶值政策,在經濟起飛階段,則采取有利于出口制造業的工業政策);(5)注重公平增長,避免了西方國家在早期經濟增長階段出現的社會不公平現象;(6)謹慎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在對外經濟政策支持下的穩定康健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幸的是,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單一“東亞模式”的內涵似乎又變為“裙帶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與國家壟斷”、“道德公害與道德敗壞政權所致的劣質銀行業”、“私人與公共部門之間的腐敗關系”、“經濟基礎脆弱”綜合體的代名詞(注:Montes,M.F.,TheCurrencyCrisisinSoutheastAsia,SingaporeInstituteof.Southeast
AsianStudies,1998;Stiglitz,j.,"Boats,PlanesandCapitalFlows,"FinancialTimes,25
關鍵詞:東亞經濟;模式多樣性;發展模式
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與內涵
東亞經濟發展模式是多樣性的,還是單一的,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經濟理論界爭論不休的問題(注:本文的研究對象為新加坡、韓國、香港、臺灣、馬來西亞、泰國、印尼、菲律賓、中國和越南十個東亞經濟體。)。在浩瀚的學術文獻中,有關概念的使用及其內涵極其混亂。因此,在探討東亞經濟發展模式多樣性問題之前,必須區分“東亞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和“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及其內涵上的差別。
筆者認為,東亞模式這個概念屬于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范疇,是從歷史學與社會學的角度考察東亞國家和地區主要是“亞洲四小龍”實現現代化的過程。其內涵是指“亞洲四小龍”在相似的歷史、宗教、文化(尤指儒教)的背景下,在強政府的干預下,重視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在經濟與社會生活各方面實行趕超戰略,加速實現現代化的一種模式。東亞經濟增長模式則是屬于經濟學的概念。其研究對象是東亞地區經濟增長規律及其增長源要素,包括勞動投入要素、資本投入要素以及扣除勞動與資本投入后的促進經濟增長全要素生產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概念也屬于經濟學的范疇,是從經濟學的角度考察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基本特點以及基本經濟發展狀況。其本質內涵是分析東亞發展中國家與地區建立在經濟增長基礎上的經濟發展,包括研究人均國民收入或人均GNP的發展趨勢;經濟結構的基本變化;經濟的外部平衡能力;主要由本國(地區)人民而非外國人參與的經濟發展過程及相應的收入分配關系;與之相適應的經濟政策與管理體制(注:參見馬爾科姆·吉利斯等:《發展經濟學》第一、三、四章。W.W.Norton&Company1987年第二版;邁克爾·托達羅:《經濟發展與第三世界》,中譯本,中國經濟出版社1992年版,第79頁。)。但是,隨著近些年來各門學科的相互融合,經濟學家在考察一國經濟發展時,已將視野從經濟增長擴展到社會發展等更為廣闊的領域。同時,為了簡便,在國內外經濟論文中,東亞經濟發展模式通常被統稱為“東亞模式”。
閱讀有關英文論文或著作時,可以發現,東亞模式在英文中有兩種表述:即EastAsianModels和EastAsianModel,雖然僅相差一個字母,但是二者的概念與內涵卻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意為東亞地區的各種模式,后者則指東亞地區單一的模式。
認同于單一“東亞模式”的一些學者認為東亞模式的內涵包括了以下六個重要特征:(1)科學技術、研究開發的高投資;(2)合格教育與人力開發的高投資;(3)高儲蓄率與高投資率;(4)促進出口的自覺政策(即在經濟增長初級階段,采取本國本地區貨幣貶值政策,在經濟起飛階段,則采取有利于出口制造業的工業政策);(5)注重公平增長,避免了西方國家在早期經濟增長階段出現的社會不公平現象;(6)謹慎的財政、金融政策和在對外經濟政策支持下的穩定康健的宏觀經濟環境。不幸的是,東亞金融危機爆發之后,單一“東亞模式”的內涵似乎又變為“裙帶資本主義”、“國家發展與國家壟斷”、“道德公害與道德敗壞政權所致的劣質銀行業”、“私人與公共部門之間的腐敗關系”、“經濟基礎脆弱”綜合體的代名詞(注:Montes,M.F.,TheCurrencyCrisisinSoutheastAsia,SingaporeInstituteof.Southea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