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政治哲學思想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對于哲學家來說,關注政治并不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情。我們的政治學家趨向于忽視這么一點,即大多數政治哲學在哲學家們對城邦和整個人類事務領域消極的、有時甚至是敵對的態度中有其根源。從歷史的觀點來看,在那些世紀里最為豐富的政治哲學最少得到哲學地思考,因為自我保護和對專業興趣的徹底維護一樣,常常阻止了哲學家們對政治的關注。開始這一政治思想傳統的事件是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和處死,它造成了哲學家對城邦的譴責。糾纏著柏拉圖,并且一直作為最初的政治哲學而給出了許多答案的這些問題是:哲學如何保護自己并從人類事務中解放出來?什么是哲學活動的最好條件(最好的政府形式)?盡管答案各種各樣,但他們都趨向于同意以下幾點:和平是共和國最高的善,內戰是所有罪惡中最糟糕的惡,永恒是判斷政府形式的最好標準。換句話說,哲學家們幾乎一致同意的政治領域是這樣一種事務國家,在這樣的國家中,行動,正確地說(比如說,不是法律的執行,不是規則的運用,也不是任何別的管理活動,而是開始一些其結果無法預測的新事情),要么是多余的,要么只是少數人的特權。因此,傳統政治哲學趨向于從人類動物必須跟其他人一起生活這一必然性中得出人類生活的政治方面,而不是從人類的行動能力中得出人類生活的政治方面,它趨向于得出這樣的一個理論:關于最能適合復數性這一不合時宜的人類境況的需要的條件,以及至少最能讓哲學家不受到它干擾地生活的條件。在現時代,我們幾乎聽不到這樣一種古老的探求了。尼采直截了當地說,在他之前的大多數哲學家小心地隱藏在群眾中,也就是說,政治應該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安排,即平庸的心智對它感到滿足,同時不是每個人都需要時時意識到它。1人們趨向于認為就是在這個時候,這種探求消失了。
換句話說,我們的政治學家們由于特殊的興趣,總是趨向于忽視帕斯卡爾的評論中的真理的重要實質,他的評論說,我們只在華麗的學術包裝中思考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他們是誠實的人,像其他人一樣和他們的朋友玩笑,當他們自己消遣的時候,他們才寫《法律篇》和《政治學》,以此來娛樂自己。他們生命中的這一部分是最不哲學和最不嚴肅的?!绻麄兙驼味鴮懽?,這就好像是在為瘋人院制定規則;如果他們表現得在談論重大問題的樣子,這是因為他們知道他們面對著說話的那些瘋人們自以為是君主和帝王。他們討論那些原則是為了使得他們的瘋狂的危害盡可能地小。2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在他們的著作的許多段落中警告他們的學生不要過分認真地對待人類事務,這一點就可以證實這一陳述,而且這甚至對他們之后的那些人也有效。
當代的政治思想,盡管它在表達的清晰有力上不能與過去相比,但是它認識到人類事務形成了真正的哲學問題,政治是產生真正的哲學問題的領域,而不僅僅是由一個源于完全不同的經驗的規則統治的生活領域,它在這一方面與傳統背景區別開來。實際上,沒有人還真正地相信我們所需要的一切是明智的人,他們從政治事件中所認識到的一切是世界的愚蠢。這一轉變了的態度給一種新的政治科學帶來了希望。3這會政治受到了更多的歡迎,因為在過去,哲學--雖然就像它是所有其它科學之母一樣,它也是政治科學之母(盡管有帕斯卡爾的評論)--在對待她的許多孩子中的這個孩子時經常顯得不怎么樂意,就好像他是一個繼子一樣。
像所有的政治哲學一樣,當前對歐洲政治的關注可以追溯到令人煩擾的政治經驗,尤其是兩次世界大戰的經歷,極權主義政體,以及原子武器戰爭的恐怖前景。一方面這些事件給哲學提供了很好的準備,而且哲學家們也比以前更愿意承認政治事件的重要性?,F代的歷史概念,尤其是它那黑格爾的樣式,給了人類事務領域一種在之前的哲學中從未享有過的尊嚴。黑格爾對于戰后第一代(接下來是五十年多年的完全衰退)的巨大魅力應歸功于他的歷史哲學,它使得哲學家發現了政治領域中的意義,而且還把這種意義理解為一種絕對的真理,它超越了所有意志的目的并在政治行動者的后面起作用。在這一代人看來,黑格爾似乎已經一勞永逸地解決了政治哲學的決定性問題:如何哲學地處理其根源完全出自于人類存在的領域,而且真理在其中不能被揭示,只要真理被認為是被給予人的感覺或理性而不是人為的。古代和基督教的解決辦法就是把這整個領域看作基本上是工具性的,它的存在只是為了別的目的。這種解決在整個現代來說是不能讓人感到滿意的,因為現代哲學的中心原則--我們只能認識我們自己形成的一切--與過去哲學的整體相沖突。在黑格爾看來,個體的行動像以前一樣是沒有意義的,但是他們在整體中的發展展現了一個超越人類事務領域的真理。這是一個非常天才的設想,因為它為認真地對待歷史-政治的事件開辟了一條道路,同時也沒有拋棄傳統的真理觀。
從這么一個觀點來看,只有當現代的哲學家們面對著政治哲學的任務時,他們才會傾向于談論歷史,而且顯得是所有努力去搪塞的問題中最后的一個--帕斯卡爾提到那些企圖時是辛辣的,并且帶有非常真誠的贊許。盡管這可以說明黑格爾對一戰后的德國和二戰后的法國的影響,但是它只是揭露了復雜得多的形勢的部分。根據一種在歐洲廣泛傳布的情緒,二十世紀的政治事件使得西方文明根深蒂固的危機顯示出來并得以公開化,這種危機在其成為政治現實很久以前就已經為一些非學院的哲學家們意識到了。政治運動的虛無主義方面,這在極權主義的意識形態中表現得尤為明顯(這種極權主義的意識形態依賴這樣的一個前提:一切都是可能的,從而為一切都是允許的這一早期的虛無主義主張建立了一個偽存在論的基礎),實際上對于哲學家來說是非常熟悉的,他能夠很容易地在他自己的那些困境中發現這種虛無主義。吸引現代的哲學到政治領域去的是,它的理論困境已經呈現為現代世界中的一種可觸摸的現實。這種奇異的巧合導致了超越黑格爾的前定和諧的關鍵性一步,其中哲學和政治,思想和行動在歷史中得到調和,而沒有因這個問題稍微觸及哲學家們最為珍貴的特權,這一特權一直被認為是真理得以揭示的唯一途徑。思想和事件的這一親密關系,在那里,思想在事件發生之前而不是之后就已經掌握了它的意義,在那里事件似乎是為了證實和說明思想,非常有力地把哲學家從他的象牙塔中推了出來--至少到了這樣的一個程度,即他愿意去承認這種關系不是一種因果關系。到底是事件引發了哲學家的思考,還是哲學思想應該對某些行動負責,這個問題(就像到底是尼采懦弱地順從了當時的虛無主義傾向,還是他應該為納粹主義的興起負責)被認為是不恰當的和基本上無效的。相反,思想和事件的關系表明思想自身是歷史性的,哲學家(比如,黑格爾那向后看的思想家)及其所認為的某個東西(比如,黑格爾的絕對樣式),都沒有處于歷史之外或者揭示了超越其上的某物。
正是出于這樣的一些考慮,歷史性(Geschichtlichkeit)這一術語在戰后的德國哲學中開始起作用。之后被引進到法國的存在主義,在那里有一種更為強烈的黑格爾味。這一哲學的真正代表依然是海德格爾,在《存在與時間》(SeinundZeit)[1927]中,他已經用存在論的術語(與人類學的闡明相區別)明確地闡明了歷史性,最近已經達到這樣一種理解,根據這一理解,歷史性意味著被遣送的道路(歷史性[Geschichtlichkeit]和技能[Geschicklichkeit]在作為被遣送的道路和人們樂于承擔的遣送的意義上是一致的),因此在他看來,人類歷史會與它在其中得以展現的存在歷史相一致。與黑格爾相對的一點是,在存在歷史(Seinsgeschichte)中并沒有超越的精神和絕對得到展現;用海德格爾自己的話說就是:我們把所有絕對的傲慢拋在了身后(WirhabendieAnmassungallesUnbedingtenhinterunsgelassen)。4在我們的上下文中,它意味著哲學家已經拋棄了這一主張,即他是明智的而且他知道關于人類城邦的易變事務的永恒標準,因為這樣的智慧只能通過一個人類事務之外的位置才能被說明,而且只有依靠哲學家對絕對的接近才能被認為是合法的。在這個時代的精神和政治危機的背景中,它意味著哲學家和其他所有人一樣,在失去了所謂的傳統價值體系之后,要尋求的既不是重建舊的價值,也不是發明一種新的價值。
[摘要]馬克思法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和法學理論的重要組成分,對法學理論的發展和法治建設的實踐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改革開放后,國內理論界對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的研究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入和細化的發展過程。其研究成果可以概括為對馬克思法哲學思想基本概念的研究、對思想淵源和演進過程的研究、對主要內容的研究和對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現實價值的研究幾個方面。改革開放至今,國內對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
[關鍵詞]馬克思;法哲學;國內研究現狀;法治建設
馬克思法哲學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體系和法學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的研究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研究的重要領域。只有深入把握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的理論精髓,才能更好地發揮其對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指導作用。改革開放以來,國內理論界對于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的研究經歷了一個逐漸深入和細化的發展過程。改革開放后,一些學者開始倡導開展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研究。20世紀90年代,“在我國應當建立馬克思主義法哲學體系”的觀點成為理論界的共識,這一時期的研究較多地表現為對馬克思法哲學思想體系的宏觀論述。2000年以后理論界的研究更為深入細致。特別是2005年以后,相關論文與專著大量出現,出現了一些針對馬克思法哲學思想中某一問題進行專門性探討的理論成果。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了《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首次對我國的法治建設做出了專項戰略部署。在此背景下,理清國內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研究的發展過程及研究成果,以更好地推動對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并為我國的依法治國方略提供更充足的理論來源和理論依據,顯現出更為重要的價值。閱讀近年來國內關于馬克思法哲思想研究的學術成果,我們發現目前國內對于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個方面。
一、對馬克思法哲學基本概念的研究
對于法哲學的定義和學科屬性,學界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孫國華、張文顯等學者認為法哲學是法學一個分支,其最終屬于法學。法哲學是以法的一般理論為研究對象,揭示法這一社會現象辯證發展規律的獨立學科,是法律科學體系中的一個分支,是法學這座宏偉建筑物的基礎科學。吳曉明、劉日明、林喆等學者認為法哲學屬于哲學,是哲學的分支學科之一。呂世倫、文正邦、傅季重等學者認為法哲學既屬于法學,也屬于哲學,是一門交叉的邊緣性的學科。文正邦在他的《馬克思主義法哲學在中國》一書中就指出“法哲學就是從哲學的角度和用哲學的方法來研究法的理論和實踐問題的一門學科;它既是應用哲學(或部門哲學)的一個門類,又是理論法學的一個分科,是介于哲學和法學之間并兼具二者屬性的一種綜合性、交叉性和邊緣性學科?!保?]16對于法哲學與法理學的概念之分,學者們也有著不同的觀點:張文顯在《馬克思主義法理學———理論、方法和前沿》一書中認為法理學和法哲學具有內容和研究范圍上的一致性,二者是可以交互使用并可以相互替代的。就中國當前當前的實際而言,并不需要建立一個不同于法理學的法哲學學科。[2]1-3而劉日明、文正邦等學者則認為“法理學”與“法哲學”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文正邦指出法哲學與法理學雖然都以法的某種普遍性為研究對象,但二者對這種普遍性的研究程度和研究角度是不同的,所以法哲學和法理學是兩個不同理論層次的概念,是兩門相對獨立的理論法學學科。[1]17-18由于對于法哲學的定義與研究對象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國內對于馬克思法哲學的定義也存在不同觀點。張波在《馬克思法哲學內涵研究》中將國內對馬克思法哲學定義的研究進行了梳理,概括為三種觀點:第一種認為馬克思的法哲學是革命民主主義哲學,認為它是民權思想和自由觀念的有機整合體。第二種認為馬克思法哲學是一種權利哲學,以權力為起點,主要是法和自由兩個方面,對人格和財產等方面也給予探討,集中展示了社會市民和主權國家之間的關系。第三種認為馬克思的法哲學是一種批判性的哲學,基于感性的原則而對法進行批判。[3]7-8
二、對馬克思法哲學思想的理論淵源與演進過程的研究
一
我們說創造了一個全新的哲學思想科學體系,根據在于它是世界哲學史上新產生的獨一無二的哲學體系,并且為中國人民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證明是完全正確的科學真理。
新哲學思想體系是由一個最基本的原則和兩大層級系統構成的有機體系。一個最基本的原則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第一個層級系統是深層結構的元哲學理論系統。第二個層級系統是表層結構的應用哲學思想系統。最基本的原則“一以貫之”,從而把兩大層級系統聯結成為一個完整的有機體系。
元哲學理論系統,是由的立場論、觀點論和方法論這“三大論”合成的深層結構。的立場論,是提出的人們在思想、言論、行動時的立足點和出發點的理論。它是由徹底的唯物主義的思想立場,自覺的無產階級的政治立場和堅定的獨立自主的行動立場三個層次結合而成的統一整體。的觀點論,是提出的關于自然、社會和思維的一般規律的觀點,即哲學世界觀的理論。它是由實事求是的一元觀和知行統一的認識觀、對立統一的宇宙觀、人民大眾的歷史觀這四大觀點構成的完整世界觀。的方法論,是提出的思想和工作的方法和辦法的理論,即的學習方法、認識方法、思想方法、歷史方法和領導方法與工作方法的理論。它是由理論聯系實際的學習方法、調查研究的認識方法、矛盾分析的思想方法、階級分析的歷史方法、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這五類方法理論構成的系統。元哲學理論思想系統里立場論是前提、觀點論是核心、方法論是工具,這“三大論”既有相對獨立性,又互相依賴,成為有嚴密邏輯結構的深層哲學系統。
應用哲學思想系統,是由的政治哲學思想、軍事哲學思想、經濟哲學思想、文化哲學思想、道德哲學思想等眾多分支應用哲學系統結合而成的具有表層結構特點的龐大系統。的政治哲學思想,包括中國革命的邏輯,中國革命的特殊道路,新民主主義論哲學基礎,民主與專政的辯證法,人民民主專政與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及執政黨的建設等。的軍事哲學思想包括戰爭的認識論,戰爭的唯物史觀,戰爭的辯證法及戰略和戰術等。的經濟哲學思想包括中國經濟建設的邏輯,以農業為基礎、以工業為主導的經濟結構,國家、集體、個人三兼顧的分配原則,獨立自主、向外國學習的原則等。的文化哲學思想包括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新文化觀,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文化美學,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創作方法,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及普及和提高相結合的文化工作的辯證法等。的道德哲學思想包括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價值觀,艱苦奮斗的道德情操和嚴于律已、自我批評的道德修養原則等。
提出的馬列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具體實踐相結合的最基本的原則,貫穿于哲學思想體系的方方面面和自始至終,是哲學思想體系里的活的靈魂。正是這個“一以貫之”的最基本的原則,把哲學思想深層結構的元哲學系統與表層結構的應用哲學系統聯結為一個活的有機整體。元哲學思想系統的立場論、觀點論和方法論的三大理論是應用哲學思想深層的本元、根基和前提。應用哲學思想是的立場論、觀點論、方法論這些深層的元哲學理論在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中的具體應用、展開和體現。所有這些,使哲學思想體系成為既有骨胳又有血肉的交相生輝生動活潑的新哲學體系。
一、“民主”與“民本”
先看《不列顛百科全書》對“民主”(demoracy)的解釋:
英語此詞源出希臘語demos(人民)和katos(統治),因而字面意思是“人民統治”。在當代的用法上,民主有幾種不同的意義:①由全體公民依照多數裁決程序直接行使政治決定權的一種政體,通常稱為直接民主;②公民不是親自而是通過由他們選出并對他們負責的代表去行使同樣權利的政體,稱為代議制民主;③一種通常也是代議制、多數人在保證全體公民享受某些個人或集體權利諸如言論自由或宗教信仰自由的憲法約束的構架內行使權力,稱為自由民主或憲政民主?!ㄟ^自由普選而產生的代議制議會,在19、20世紀成為民主政體的主要機構。在許多國家,民主的含義還包括競選公職、言論和出版自由以及法治。
這里,“民主”,不論作為一種制度還是作為一種思想,都強調人民主動行使其作為主人的權利,即主動成為主人,而不是被動的被當作“主人”。在中國,古代“民主”與近現代“民主”的含義相去甚遠。如:“乃惟成湯克以爾多方簡,代夏作民主?!?《尚書·多方》)。中國古代“民主”——(人)民之主,近現代“民主”——(人)民當家作主。據考證,到19世紀,漢語中才出現具有現代意義的“民主”。
“民本”概念可能直接來源于:“皇祖有訓,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古文尚書·五子之歌》)?!懊裾?,君之本也?!?《轂梁傳·桓公十四年》)。而其它儒家典籍對“民本”思想進行了各種發揮:“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孟子·盡心下》)?!扒仪鹇勚?,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君以此思危,則危將焉不至矣!”(《荀子·哀公))?!懊褚跃秊樾?,君以民為體?!悦翊?,亦以民亡。”(《禮記·緇衣》)。
不難理解,以上言論都在建議君主(或想作君主者)應以民為治國(或立國)之本——基礎。因此,“民本”是一種治國之道,而不是一種政權構成形式;“民主”是一種政權構成形式,也可算作一種治國之道?!懊癖尽笔巧贁等说墓ぞ撸懊裰鳌笔嵌鄶等说墓ぞ?。
一、鄧小平哲學思想研究的主要方面及基本觀點
(一)關于鄧小平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哲學界普遍認為鄧小平哲學思想與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二者有統一的立場: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無產階級的哲學,鄧小平哲學具有廣泛的人民性。二者具有統一的觀點:均把實踐的觀點視為自己哲學的首要的基本觀點,把生產力作為社會歷史發展的基礎。
二者具有統一的方法:均把唯物辯證法視為自己哲學的根本的方法。論者在闡釋繼承性的同時強調鄧小平哲學思想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1、對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質的新闡釋。馬克思恩格斯指出其哲學的實質是批判性與實踐性。鄧小平結合中國實際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實質作出了新的闡釋,即“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有論者指出,鄧小平對實事求是理論的發展表現為:第一,科學概括了實事求是在馬列主義、思想體系中的重要地位。第二,全面闡述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豐富內容。第三,2009.2第26卷哲學社會科學版淮陰師范學院學報闡述了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的一致性。第四,闡述了保持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對于保持正確政治路線的意義。有論者認為,鄧小平對實事求是理論的發展表現為:一是“實”,體現在他的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根本點的論斷上。二是“新”,體現在他把實事求是和解放思想聯系起來。三是“深”,體現在他把對思想路線的系統表述同認識的發展過程和基本規律聯系起來。有論者認為,鄧小平對黨的思想路線有“六個闡發”和“五個升華”?!傲鶄€闡發”:一是針對“兩個凡是”闡發了保持實事求是首先是解放思想;二是針對在“高舉”問題上的糊涂觀念闡發了思想的實質和真諦即在于實事求是;三是針對真理標準討論中的思想障礙闡發了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世界觀意義及其與政治路線的關系;四是針對離開四項基本原則的錯誤思潮,闡發了保持實事求是必須正確解放思想;五是針對在評價和思想中出現的偏差,闡發了實事求是的科學評價領袖人物和總結歷史經驗的基本原則;六是針對我國現代化建造道路的問題闡發了保持實事求是才能確立建造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一根本指導思想?!拔鍌€升華”:一是首次把實事求是明確規定為黨的思想路線;二是首次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作了完整的表述;三是首次對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與政治路線的關系作了科學闡述;四是首次把實事求是與解放思想聯系起來;五是首次提出貫徹實事求是思想路線要與開展兩條戰線上的反傾向斗爭聯系起來。有論者認為,鄧小平對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發展主要體現為:第一,闡述了黨的思想路線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第二,在強調正確處理“三大基本關系”(即理論與實踐、共性與個性、領導與群眾的關系)的同時突出“三個標準”(即實踐標準、生產力標準、人民利益標準)。第三,對社會主義時期的主觀主義非凡是教條主義的特點作了新的分析。第四,闡述了社會主義時期保持實事求是同發展政治民主的統一。[2]
2、對歷史唯物主義的新發展。有論者指出,對社會主義本質的精辟的闡述是鄧小平對唯物史觀的重大創新。“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钡睦碚摪▋蓪雍x:一是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即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二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即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達到共同富裕。鄧小平把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提到社會主義本質高度,是對馬克思主義的重大創新。傳統觀念認為,社會主義的本質,一是生產資料公有制,二是按勞分配。鄧小平把解放與發展生產力提到社會主義本質高度是對歷史發展必然性的深刻揭示。鄧小平提出共同富裕的理論,從根本上把社會主義同資本主義區別開來,是對歷史發展主體價值選擇性的深刻洞察。同時,鄧小平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以經濟建造為中央的社會主義發展論,發展生產力和解放生產力相結合的解決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論,改革與開放相結合的社會主義發展直接動力論,從“實踐標準”到生產力標準和“三個有利于標準”的理論,形成了一整套關于社會主義社會的唯物史觀新理論,初步解決了如何建造和發展社會主義的當代國際共產主義的重大課題,是對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的重大發展。有的論者認為,鄧小平為唯物史觀增添了新范疇。傳統觀點認為,唯物史觀的基本范疇主要有: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生產方式和社會形態。鄧小平提出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是唯物史觀的新范疇。有論者認為,鄧小平對唯物史觀的新發展是全方位的。如:扭住經濟建造這個中央不放的思想將唯物史觀關于經濟生活決定全部社會生活的原理詳細化為實踐性操作性的原理。鄧小平關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生產力梯度推進論和臺階論是對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的應用和發展。鄧小平的“三個有利于”和“兩手抓”的思想使生產力標準詳細化了。鄧小平的社會凝聚力和社會穩定的觀點也是唯物史觀的重大發展。[3]
3、對唯物辯證法的新思索。有論者認為,創立唯物辯證法是馬克思主義哲學在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鄧小平的“要照辯證法辦事”是對唯物辯證法的新發展?!罢辙q證法辦事”,首先表現為對矛盾規律的嫻熟運用。鄧小平通過對社會主義建造中一組一組矛盾的辯證分析,揭示出一系列對應范疇的相互聯結、相互規定、相互轉化的辯證關系,如共性與個性、計劃與市場、先富后富與共富、獨立自主與對外開放、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兩手抓”與“兩手都要硬”、改革發展與穩定、全局與局部、本質與現象等。鄧小平對矛盾規律的新思nalofHuaiyinTeachersCollegeSocialScienceVol.262,2009考還表現在他對矛盾的斗爭性與同一性關系的觀點上。他認為同一性與斗爭性都不可忽視,既要在對立中把握同一,又要在同一中把握對立。在一定條件下,同一性起著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以公有制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所有制結構;提出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相互借鑒、相互利用;一國兩制;等等。鄧小平把矛盾論和系統論統一起來,強調系統思維。鄧小平把系統論引入辯證法,從多要素和多層次的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約和相互調解上考慮問題。他強調“系統性”,強調注重事物的相關性、有序性、整體性。這一思想突出地體現在他對社會發展目標、任務的分析與闡述之中。有論者將鄧小平的辯證法思想區分為社會主義建造中的辯證法思想和社會主義發展中的辯證法思想。社會主義建造中的辯證法主要有:根據矛盾的普遍性與非凡性相結合的原理,提出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運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觀點,提出了“一個中央,兩個基本點”的基本路線;運用矛盾發展的不平衡原理,闡述對外開放的波浪式的多層次、多功能的推進格局;運用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系的原理,提出了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的一系列思想;運用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提出“一國兩制”的科學構想;運用矛盾兩個方面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相互作用的原理,提出“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和保持兩個文明一起抓的戰略目標;等等。社會主義發展中的辯證法思想主要有:提出了以借鑒促發展的思想;發展是臺階式上升和波浪式前進的思想;社會主義建造中穩定與發展的辯證法思想;等等。有論者認為,鄧小平對社會主義建造辯證法的重大貢獻表現在:(1)對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基本矛盾進行了實事求是的科學分析;(2)將現代化的一般規律與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非凡國情相結合;(3)把握辯證思維實質,尋找解決社會主義矛盾的新方法,實現革命的辯證法向建造的辯證法轉變;(4)保持歷史發展的辯證法,制定了“利用機遇把中國發展起來”的全新戰略思路;(5)依據發展不平衡規律,制定了有條件的地區先發展起來,然后帶動落伍地區共同發展,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4]
4、對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新發展。有論者認為,鄧小平哲學思想著重于哲學概念與原理的實際運用與創新,稱之為應用性或實踐性。馬克思從總體上論述了關于實踐的理論,既把實踐看成是認識論的基礎,也認為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從而創立了實踐唯物主義。列寧側重從認識論方面豐富發展了實踐理論。系統論述了科學的實踐觀,但他的貢獻主要還是集中于認識論。鄧小平從總體上沒有超出馬克思主義實踐觀的總框架,但其哲學思想的實踐性特質得到極大彰顯,把馬克思主義哲學徹底提升到了實踐的高度和層面。他既把實踐作為認識論的基礎,又把實踐作為歷史觀的基礎。保持認識論框架內的實踐觀,必然注目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不為“本本”所束縛;保持唯物史觀框架內的實踐觀,必然注目于發展社會生產力,不為抽象的姓“資”姓“社”所困惑。保持認識論和歷史觀的統一,實踐標準必然在社會領域詳細化為生產力標準和“三個有利于”標準。(二)關于鄧小平理論精髓的研究。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主要包括鄧小平理論精髓的內容、地位和作用,它的思想來源以及實現途徑等幾個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