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課程思政在外語課堂教學中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開展“課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語課堂教學的研究與實踐,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外語類專業人才,是新時代第二外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分析當前普通高校第二外語教學的特點,探討“課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語課堂教學的具體措施,提出樹立課程的思政意識,提升核心價值引領能力,培養學生的使命意識和專業意識,引導學生正確講述中國故事,是第二外語思政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
關鍵詞:課程思政;第二外語;課堂教學;文化自信;國際交流
一、第二外語教學中思政導入的必要性
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1]。在普通高校的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既要注重在知識傳授中的價值引領,又要注重在價值傳播中的知識底蘊凝聚,要突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的相互融通,實現從思政課程向課程思政的創造性轉化[2—3]。普通高校外語類專業作為國家培養國際化人才的中堅力量,同樣肩負著重要的立德樹人使命。新版國標也要求外國語言類專業教學需要注重對學生人文素質和專業技能的綜合培養,培養的專業人才應具有中國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人文與科學素養以及合作精神,還應該具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課程思政”融入高校外語專業課堂教學,是立德樹人,開展全方位思想政治教育,實現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徑[4—5]。第二外語本來是外語類專業學生在掌握第一門外語的基礎上拓展的另一門外語,現在已經成為各類大學生充分接觸異域文化和加強他國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因此,開展“課程思政”在第二外語課堂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將專業知識教學與思政教育有機結合,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的外語專業人才,已成為普通高等院校各專業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重要部分。2013年9月和10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提出建設“新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合作倡議,“一帶一路”旨在高舉和平發展的旗幟,積極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經濟合作關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經濟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命運和責任共同體。第二外語在外語專業人才的培養上、特別是在加強與他國交流上必將發揮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6],第二外語課堂教學一直以來都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適宜土壤。這是因為:一是高校外語專業課程設置中,第二外語課程由來已久,作為英語(師范)專業、商務英語專業、翻譯專業的公共必修課,是培養外語類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環節;二是第二外語課程的授課對象除了英語專業的學生,還作為大學日語課程(以日語為例)被其他各專業學生學習,受眾面廣,能夠對不同專業的學生在思想政治方面給予有效指引;三是第二外語教學周期長,本科學習一般為兩年,且從本科階段到研究生階段一直伴隨著相關專業學生,因此該課程的教學改革具有可持續性,效果顯著;四是21世紀以來,外語教學明確了跨文化交流的新目標。以日語為例,在日語教學過程中導入中國傳統文化和新時代國家發展新理念,引導學生用日語講述中國故事,符合新時代第二外語課程的教學目標。
二、第二外語教學的現狀
第二外語是普通高校英語專業的必修課程,是培養外語專業學生綜合語言能力的重要課程。以日語課堂教學為例,目前該類課程的教學具有以下特點。
(一)強調語言能力,忽視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想政治素養
第二外語課程教學目前以教師講解為主,課堂教學通常依次講解單詞、語法、課文和課后練習。教學效果上片面追求等級考試的通過率,很多大學仍把第二外語作為一個工具簡單灌輸給大學生,而忽視對其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教學內容方面注重語法等基礎知識的傳授,忽視對學生應用能力和交際能力的培養,更缺乏對學生人文情懷、國際視野、社會責任感、思辨能力、合作精神及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等方面的培養。
(二)強調日語語言和日本文化,忽視本土和本國文化
承擔第二外語課堂教學任務的教師通常具有在日本學習或工作的經驗,一般具有較強的語言能力,對日本文化也有相當的了解。因此,在第二外語課程教學中自然會傾向于強調教授日本的語言文化知識,同時會涉及日本的文化和民俗的介紹,而對于中國語言文化知識會較少提及。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學習和吸收日本文化,而失去了對本土和本國文化的解讀與學習的機會。如此雖然可以實現把世界文化介紹給中國,以及理解融合異國文化的目標,卻無法實現傳播中華文化、講好中國故事、傳播中國聲音的目標。
(三)教師個人素質直接影響課程思政教學目標
如何全面提升教師自身能力是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關鍵因素。教育部前部長陳寶生曾指出,專業教師的綜合素質是影響大學生思想、言行和成才的重要因素。專業課教師的育人意識和能力是決定課程思政的關鍵因素。因此,作為日語教師,需要與時俱進,不斷豐富日語專業知識,提高人文素養,掌握前沿知識和先進的教學方法,在潛移默化的教學過程中展示人格魅力,贏得學生的尊重和支持。
三、課程思政元素的設計與實踐
以第二外語———日語教學為例,主講教師通常具有在日本學習或工作的經驗,并且或多或少地受到日本思想文化的影響。因此,在思政元素導入第二外語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樹立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確保充分理解課程思想政治的豐富內涵,并深入挖掘內在的思想政治因素。在外語教學課堂中,多數教師習慣于教授語言知識,經常忽視德育的功能和使命。他們潛意識中認為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與專業課程關系不大,應通過專門的思想政治課進行教學。因此,作為第二外語課程的教師,要不斷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覺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專業知識教學能夠融會貫通。同時,教師要不斷加強政治理論學習,提高思想政治素養,增強教師的使命感和教書育人的責任心,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將課程思政納入具體教學課程之中,將思想政治教育徹底貫穿于整個學習過程。教師應當將課程教學內容的思政元素進行有效挖掘,積極主動地對育人問題進行思考,引導學生更好地進行價值觀塑造。在培養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注意緊密圍繞“立德樹人”這一基本教育任務,將人才培養模式進行創新,促進學生個人修養、專業能力、道德水平以及溝通能力全面提升,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育人功能。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外語教師除了語言知識的教學和學生聽說讀寫譯方面的能力的培養以及異國文化的傳輸之外,應當注重語言知識所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將教學重點以及具體教學目標向語言水平的靈活運用上傾斜,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以及思辨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第二外語教學中開展課程思政教育,首先,具體的課程設計應著眼于思政元素在課堂中的具體體現。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熱點新聞和時事政策等納入課程體系。例如,節選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會議報告等具體內容作為語言學習材料;將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防控新冠病毒的偉大勝利作為討論的題材。在教學的同時,積極傳輸思想政治知識,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學習和接受各種知識,通過將思想政治相關內容以及時事政策導入課堂教學,在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的同時,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政治素養,使學生能夠批判性地認識外國的文化習俗與現代思潮。另外,教師應注重篩選學生關心關注的熱點話題,將其應用于具體的教學實踐中,通過理論聯系實際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其次,在學習目標的制定上,除了掌握專業性知識,還要學習相關的人文社科以及文化傳統等通識性知識,從而使學生能夠勝任跨文化交流及一定的跨專業交流工作。除了培養學生的專業素質,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和文化素養,從而培養出具備專業素養、社會責任感以及時代精神的優秀人才。第二外語的課堂教學內容應將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語言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出發,進行文化互動交際實踐,可以涉及政治、經濟、歷史、地理以及民俗文化等諸多方面的內容。全球經濟的高速發展加快了異國文化的傳播和交流,在多元文化價值交織融合的過程中,在外國語言和文化學習中融入課程思政,對學生思想政治觀念進行有效正確的引領顯得尤為重要。在學習語言以及相應社會文化的過程中,對學生進行正確引導,防止對異國文化習俗、價值觀念以及生活習慣的盲目崇拜,同時強化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堅定學生的文化自信,培養具備中國情懷和國際視野的國際性人才。例如,在學習日語假名漢字等基礎知識的初級階段,可以通過介紹漢字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歷史,來加深學生對語言知識的理解和對中國文化的重新認識;在介紹日本傳統文化流時,可以通過日本遣唐使出使中國的歷史回顧,使學生深入了解日本花道、茶道等日本文化的來源,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的日語語言講述中日友好交流的歷史故事,從而增強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介紹日本的七夕等傳統節日時,可以通過與中國的節日進行比較,了解傳統文化間的異同,從而認識中國文化的深遠影響;在談到科技發展時,可以比較中國和世界各國的移動通訊、高鐵技術、智能制造的普及和發展情況,使學生了解中國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情況,從而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增強他們報效祖國的使命感。在將課程思政導入第二外語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角色至關重要。教師既是課程思政的探索者,又是教學活動和教學目標的實踐者。這就要求外語教師不僅自身應當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同時還要具有遠大的職業理想,積極擴展業務和專業知識。除了要熟悉教材、深挖教材中的思政要素,做到將日語專業知識與思政要素有機結合,還要對每一名學生都給予充分的尊重和關愛,能夠根據學生自身不同的學習情況因材施教。更為重要的是能夠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將其融入教學全過程,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思潮,提高學生對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讓思政要素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當中。
四、結束語
在第二外語課堂教學中導入課程思政,是新時代第二外語教學的重要任務和改革目標。高校教師應順應時代發展,隨時更新課堂教學內容,在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同時,更要注意語言知識所蘊含的豐富人文精神和文化內涵,將教學重點以及具體教學目標向語言水平的靈活運用上傾斜,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將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熱點新聞和時事政策等納入課程體系,在提高學生專業水平的同時,有效地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政治素養。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將具體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與語言知識進行有機融合,在引導學生進行跨文化比較時應注重對其思想政治觀念進行有效正確的引領,從而拓寬其視野、增強其文化自信,激發愛國熱情,增強他們獻身祖國責任感和使命感。課程思政有效融入第二外語課堂教學的關鍵是教師。這不僅要求教師具有遠大的職業理想,積極擴展業務以及專業知識,還要求外語教師自身應當具備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確的思想政治意識,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主動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將其融入教學全過程中,讓德育內容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當中。這就需要教師要準確把握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的根本任務,樹立課程思政意識,提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能力,將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學進行有機融合,引導學生正確講述中國故事,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培養學生的使命意識及專業意識,促進學生全方位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EB/OL].人民網,2021-11-19.
[2]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3]虞麗娟.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N].光明日報,2017-07-20(14).
[4]張來霞.“課程思政”融入第二外語朝鮮語教學探索[J].教育教學論壇,2019(48):39—40.
[5]王召弟.日語教學中中國傳統文化導入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2017(29).
[6]伏泉.高校外語專業第二外語的課程定位[J].外國語文,2012(S1):161—164.
作者:崔燦 李欣 尤玉 單位:淮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