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正文

增強環境保護工作意見

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增強環境保護工作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加強我縣環境保護工作,促進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根據《國務院關于加強環境保護重點工作的意見》(國發號),縣委、縣政府《關于推進科學發展建設幸福于都的實施意見》(于發號)及《關于印發<于都縣“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的通知》(于府辦發號)等文件精神,結合我縣實際,經年4月21日縣政府第14次常務會議研究,提出如下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

1、指導思想: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全局,以強化“發展為先、生態為重、創新為魂、民生為本”為著力點,以建設經濟繁榮、城鄉秀美、生態宜居、社會和諧的幸福于都為目標,在發展中落實保護,在保護中促進發展,實現由“環境換取增長”向“環境優化增長”轉變,做到經濟建設與生態建設同步推進,產業競爭力與環境競爭力同步提升,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同步考核,物質文明與生態文明同步發展,努力讓人民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

2、工作目標:到2015年底,化學需氧量排放總量(含工業、生活、農業)在年9971噸基礎上削減6.4%(其中工業加生活排放量減少6.0%),控制在9333噸以內;氨氮排放總量(含工業、生活、農業)在年940噸基礎上削減8.9%(其中工業加生活排放量減少8.0%),控制在856噸以內;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在年11495噸基礎上削減6.0%,控制在10805噸以內;氮氧化物排放總量保持年排放水平,控制在3384噸以內。納入污染源普查范圍的重點建制鎮建成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到85%,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到50%,再生水回用率達到10%。城鎮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穩定達標,過境斷面地表水水質達到三類標準,全縣環境空氣質量優于二級標準天數300天以上,農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資源綜合利用率大幅度提高,萬元GDP綜合能耗下降17%。

二、具體措施

(一)堅持以人為本,著力解決發展中的突出環境問題

1、以保障飲水安全和重點流域綜合治理為重點,加強水污染防治。年年底,根據我縣實際,完成縣城集中式飲用水源保護區調整和報批工作。在飲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嚴禁一切排污行為和其它可能污染水體的活動。擴大農村集中供水覆蓋面,提高農村受益人口比例。完善飲用水源地和重點流域水質監控體系,建立飲用水源安全預警制度,定期飲用水源地、過境斷面水質監測信息。切實加強梅江、濂江、貢江等重點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

2、以削減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總量為重點,加強大氣污染防治。加大力度推進非電行業脫硫、脫硝設施建設和運行,重點加強建材行業及燃煤鍋爐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減排適用技術的推廣和應用,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窯要采用低氮燃燒技術并配套建設煙氣脫硝設施。切實解決群眾反映強烈的餐飲業油煙污染和娛樂、金屬切割、車輛、建筑施工等噪聲污染問題。加強對建筑、搬遷和市政工程等施工現場的渣土管理和揚塵污染防治。開展機動車氮氧化物減排工作,全面推行機動車環保標志管理。

3、以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為重點,加強固體廢棄物污染防治。加強對工業危險廢物、醫療廢物、實驗室廢棄物的管理和安全處置,嚴格執行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制度和轉移聯單制度,對危險廢物和醫療廢物實施全過程監管。以放射源監管為重點,加強輻射環境管理。強化大型電磁輻射設施的監管,對造成周圍電磁輻射環境污染的項目要限期整治。

4、以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和運營為重點,加強污染物集中綜合治理力度。推進工業污水處理廠建設,進一步優化縣城生活污水管網,強化生活污水處理廠運營管理,實現穩定達標排放,逐步落實污泥資源化、無害化處置。到2015年,縣生活污水處理廠處理規模達到4萬噸/日,工業園區污水處理廠投入正常運行。加大生活垃圾污染防治力度,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5、以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整治為重點,加強農村環境保護。結合推進城鄉統籌一體化建設,大力發展以綠色安全農產品生產加工為核心的農業生態產業,形成一批綠色農產品、有機食品、環境標志產品;積極發展以生物質能、清潔能源、廢物循環利用為主的工業生態產業,重點抓好貢江水電、屏山風電、年產20萬噸甘薯乙醇、高產油茶及其深加工等綠色產業項目。到2015年,全縣所有圩鎮生活垃圾收集處理率達到90%,飲用水合格率達到90%以上。

(二)轉變增長方式,大力推行環境友好型生產生活方式

1、推進區域協調發展。要把區域發展規劃和環境功能區劃結合起來,形成分工合理、重點突出、生態環境協調、比較優勢得以充分發揮的各具特色的區域發展格局。在環境資源有限的鄉鎮重點規劃高新技術節能環保型產業;在環境資源比較豐富的鄉鎮重點規劃資源循環型項目建設;在生態環境較為脆弱的鄉鎮重點規劃生態型項目建設。在環境敏感區和具有特殊保護價值的飲用水源保護區、自然生態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實行禁止開發,依法實施強制性保護。

2、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編制各項規劃的重要指導原則,綜合運用財稅、金融、投資、價格等經濟手段,形成有利于低投入、高產出、少排污、可循環的政策環境和體制機制。以清潔生產為重點,依法加大企業清潔生產強制審核力度,支持企業通過改進設計,加快產品升級換代,實現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的資源利用和生態影響最小化。以產業鏈建設為重點,推進工業園區企業之間、產業之間的循環鏈建設,建立資源再利用和再循環的循環經濟機制。以生產和消費為重點,樹立綠色消費理念,推行政府綠色采購,倡導環境友好消費方式,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循環經濟體系。

3、嚴格源頭污染控制。認真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工業園區管委會要切實做好“一園一區一走廊”的環評規劃工作,采取措施實現工業園企業環評全覆蓋。今后所有新、改、擴建項目都要嚴格履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環境影響評價文件未經批準的,規劃建設、礦管、水保、安全監管等部門不得辦理相關手續,國土資源和金融部門不得提供土地和貸款,需要辦理營業執照的新設企業,工商部門不予登記注冊。對重點流域區域和環境敏感區內的建設項目,提高環境準入條件。

4、強力推進污染物總量控制。按照“管住總量、嚴控增量、用好存量”的原則,把結構調整、產業布局與污染物總量控制目標結合起來,認真落實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削減任務,并把總量控制指標分解落實到排污單位,建立主要污染物減排監督考核制度。按照主要污染物總量控制要求,進一步完善細化排污許可制度,強化排污許可證的發放和管理工作,監督排污單位按照規定的污染物種類、數量、濃度等持證排污,逐步做到禁止無證排污或超證排污。

5、建立完善社會監督機制。保持“12369”舉報電話暢通,建立和完善信訪接待登記及回復制度。高度重視網上舉報和上級批轉的信訪舉報,解決矛盾突出、群眾反映強烈的環境問題。明確每個案件的責任人,限定案件辦理期限,提高信訪案件辦理效率和質量。逐步實行環境質量公告、公示制度,充分利用縣城環保電子顯示屏,增加公眾環境知情權。從年起,縣發改委、縣工信局、縣統計局每季度通報一次全縣GDP能耗、電耗和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能耗等指標情況,縣環保局每半年匯報一次主要污染物排放情況和總量控制情況。

(三)保護生態環境,努力構建可持續的生態支撐體系

1、強化資源監督管理。堅持以資源定規劃、以規劃定項目,切實抓好土地、水體、礦產、森林等資源的勘查、開發和利用。健全節水管理機制,加快推進重點企業廢水循環利用試點工作。強化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準入條件、資格認證和許可管理,嚴厲打擊無證勘查、非法轉讓探礦權和采礦權等違法行為。建立礦山生態恢復補償制度,促進資源節約利用、生態恢復和污染治理。加強資源節約的監督檢查,依法查處浪費資源等違法行為。

2、大力實施生態保障工程。強化貢江、梅江、濂江沿線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推動生態效益評估、碳減排指標有償使用,積極開展碳交易試點,大力發展碳匯林業;積極推進“一大四小”造林綠化工程,繼續實施天然林保護和封山育林工程,著力推進沿河(庫)、沿路等生態林網、經濟林網建設,嚴控商品木材采伐,推行林種多樣化;加強城鎮綠化建設,提高居住區綠化水平;加大自然保護區、飲用水源保護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的生態建設力度,維護生物多樣性,促進生態平衡,建設于都發展的生態屏障。到2015年,森林覆蓋率穩步提高,達到73.9%。

3、加強生態環境水土流失防治。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的原則,嚴格落實水土保持方案審批和“三同時”制度。開辦可能造成水土流失的生產建設項目,應當編制水土保持方案,水保行政主管部門審批,并按照經批準的水土保持方案,采取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措施。

4、強化生態創建工作。縣財政安排“以獎代補”專項資金,加大省級、國家級生態縣、鄉鎮、村的編制規劃和創建申報力度。啟動省級自然生態保護區規劃建設。積極開展省級、國家級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示范村、農村污水處理試點村、自然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試點村建設。到2016年,祁山、祿山通過省級自然保護區考核驗收,23個鄉鎮通過創建省級生態鄉鎮考核驗收,順利通過創建省級生態縣考核驗收。

(四)完善投入機制,注重運用市場規律推進環境保護

1、完善環保投入機制。積極調整財政支出結構,把環保投入作為公共財政支出的重點之一,認真落實地方財政對環保支出增幅高于經濟增長速度的要求。按照“排污者付費,治理者賺錢”的原則,鼓勵社會力量參與污水、垃圾處理等設施的投資運營。全面實施城鎮污水處理和生活垃圾處理的收費政策。建立完善企業污染治理的激勵機制,運用經濟杠桿促進排污者節約資源、治理污染和改善環境。排污費要全額繳入國庫,嚴格實行“收支兩條線”管理,不得坐收坐支、擠占、挪用,確保排污費用于污染防治。整合各項環保專項資金,集中財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提高資金使用效率。

2、大力發展環境科技和產業。發改、工信、能源、環保、科技部門要制定產業發展規劃,鼓勵社會資本及外資參與環保科技和產業發展,落實優惠政策,吸引一批擁有知名品牌、技術能力強、能夠提供較多就業機會的優勢環保企業。加強與外界環保科技產業交流與合作,積極引進外資、先進環保技術與管理經驗。加快發展環保服務業,推進環境咨詢、環境評估市場化,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等中介組織的作用。

(五)增強監管能力,提高依法保護環境的水平

1、提升服務大局水平。進一步深化環保行政許可制度創新,優化審批流程,減少審批環節,縮短審批時限。全面推進立即辦、主動辦、上門辦、創新辦、公開辦“五辦”服務方式,提高辦事效率。不斷完善行政效能電子監察系統功能,促進環保服務效能再提速。對符合國家和省產業政策的項目,在環保審批上前移窗口,隨到隨辦,履行好環保部門支持和服務發展的職能。

2、提高環境監控能力。按照機構標準化、隊伍專業化、裝備現代化、信息網絡化要求,加快推進“數字環保”建設。政府每年從環保專項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用于環境監察、監測能力建設,增加環境監察、監測標準化建設投入,建立較為完善的環境執法監督體系和環境監控體系。逐步開展跨境斷面水質在線監測、城鎮空氣自動監測、環境應急監測、重點污染源在線監測和生態監測。開展生態災害監測評價,強化環境信息資源共享,實現環境監控中心、環境應急中心、環境信息中心聯網運行。

3、提高環境應急管理能力。建立環境預警、環境應急響應、環境修復等區域環境安全危機防范體系。排污單位要加強自身環境應急能力建設,防止發生環境安全事故。要保障環境應急管理工作所需的人力、財力、物力等公共資源,制定完善相關預案,建立健全統一領導、分類管理、屬地為主、分級響應的環境應急工作體系。

三、加強組織領導,認真落實環境保護責任制

1、落實環境保護“一票否決”。成立縣環境保護工作領導小組,由縣政府縣長任組長,縣委、縣政府分管領導任副組長,縣政府辦、縣監察局、縣環保局、縣發改委、縣安監局、縣統計局、縣城鄉規劃建設局、縣城管局、縣工信局、縣工業園區管委會、縣民營企業局、縣礦管局、縣煤炭局、縣農糧局、縣林業局、縣能源辦、縣水利局、縣國土資源局、縣水保局、縣財政局、縣商務局、縣旅游局、縣科技局、縣教育局、縣衛生局、縣文廣局、縣工商局、縣交通局、縣公安局、縣交通管理大隊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于縣環保局,由環保局局長兼任辦公室主任。各鄉鎮、各單位主要負責人是本行政區域和本系統環境保護的第一責任人,做到責任到位、措施到位、投入到位。要加大環境保護基本國策和環境法制的宣傳力度,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縣人民政府將定期聽取匯報,研究部署環境保護工作,定期向人大報告、政協通報環保工作,并接受監督。

2、強化節能減排“一票否決”責任目標考核。堅持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制,將4項主要污染物減排任務落實到各鄉鎮、工業園區管委會和各有關單位,要把節能減排指標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考核的重要內容。對環境保護主要任務和指標實行年度目標管理,定期進行考核,并公布考核結果。對節能減排工作做出突出貢獻的單位和個人予以表彰和獎勵。對因工作不負責任造成指標完成情況滯后的、嚴重干擾阻礙節能減排工作開展的公職人員和相關企業,要從嚴追究責任。

3、健全環境保護協調機制。建立環境保護綜合決策機制,完善環保部門統一監督管理、有關部門分工負責的環境保護協調機制。縣環保局是全縣環境保護的執法主體,要會同有關部門健全環境監測網絡,規范環境信息的。發改、財政、科技、規劃建設、煤炭、國土、礦產、水利、水保、工信、商務、工業園區、農糧、林業、文廣、旅游、交管等部門要各司其職,各盡其能,共同做好各自領域的環境保護和資源管理工作,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為建設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社會,推進幸福于都建設作出應有的貢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辛县| 方正县| 茶陵县| 灌南县| 巴青县| 桐乡市| 西峡县| 米林县| 吉木乃县| 新丰县| 西安市| 武清区| 潮安县| 都匀市| 家居| 滦平县| 凤台县| 涡阳县| 庄河市| 海宁市| 郑州市| 高唐县| 永修县| 克山县| 丰台区| 花莲县| 扎囊县| 叙永县| 黄石市| 龙岩市| 寿阳县| 定西市| 田林县| 濮阳市| 布尔津县| 文昌市| 方山县| 安西县| 怀集县| 洛阳市| 嘉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