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農牧業功能區規劃辦法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為了加快阿旗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推進我旗農牧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按照全市農牧業功能區規劃工作要求,結合我旗農牧業資源現狀,編制旗農牧業功能區規劃。
一、農牧業發展現狀與平價
(一)自然概況
1、地理位置
旗位于市東北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19°2′5″─121°1′,北緯43°21′45″─45°24′20″。東與市扎魯特旗為鄰,南與市縣和市隔河相望,西與右旗、左旗毗鄰,北與盟西旗接壤。
2、地形地貌
全境南北長232公里,東西寬111.4公里,總面積13784.58平方公里。地勢呈西北高、東南低,北部為山區,中西部為丘陵區,東南部為沙地草原,平均海拔430米,最高1541米,最低274米。
3、氣候特點
阿旗屬于中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全旗年平均氣溫1-6攝氏度,年極端最高氣溫40.6攝氏度,年極端最低溫-42攝氏度,無霜期90-140天,年度大于或等于10攝氏度積溫1900-3100攝氏度,從北向南遞增。全旗年降水量300-400mm,北部多于南部,由于受地勢及植被影響,降水南北差異較大而且年際變化率大;年平均蒸發量為北部為1958.1mm,中部為2067.5mm,南部為2258mm。年8級以上大風天數平均為33天,平均風速為3.2米/秒。阿旗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338.1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7163萬m3,其中旗內13393萬m3,旗外流入3770萬m3。
阿旗屬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多年平均降雨量338.1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17163萬m3,其中旗內13393萬m3,旗外流入3770萬m3。
4、水資源情況
阿旗地下水年調節儲量4.78億m3,年可開采量為2.59億m3。據2003年阿旗水資源用量統計:全旗地下水用量為9678萬m3,利用量為可開采量的37%。水資源剩余較多,其中歐木倫河和烏力吉木倫河流域川區開發利用率較高為45.5%,而占農區面積較大的淺山丘陵區地下水開發利用率僅為22.5%。西拉木倫河和黑木倫河沿岸水資源十分豐富,利用量僅占可利用量的20%。全旗主要分布有四條河流:黑木倫河發源于阿旗北部大興安嶺山脈的東南側,既罕山腳下。河流全長255.2公里,流域面積7840.93平方公里,P=50%時地表徑流可利用量5052萬m3,實際利用1000萬m3,為可利用量的19.8%。歐木倫河發源于阿旗北部坤都鎮苦都共文拉附近,河流全長104.5公里,流域面積2520.47平方公里,P=50%時地表徑流可利用量5456.95萬m3,實際利用4292.46萬m3,為可利用量的78.7%。烏力吉木倫河由左旗南部流入阿旗,河流在阿旗境內長101.2公里,流域面積1911.5平方公里。P=50%時地表徑流可利用量980萬m3,實際利用395萬m3,為可利用量的40.3%。西拉木倫河自巴彥諾爾迫力毛都嘎查入境,自臺河口分為兩條,南為西拉木倫河,北為新開河,河流全長380公里,流域面積2003.8平方公里,在阿旗境內長90公里(含新開河),全部流經牧區坨沼地,所以該段無地表徑流匯入,P=50%時地表徑流可利用量600萬m3,實際利用263萬m3,為可利用量的43.8%。因此,阿旗無論是地表水,還是地下水開發利用前景十分廣闊。
5、土地利用
全旗總面積13784.58平方公里,其中全境南北長232公里,東西寬111.4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場面積1232萬畝,森林覆蓋率為29.2%,耕地面積為139萬畝,水域面積36.7萬畝。
6、生態環境
旗共轄11個鄉鎮、1個辦事處,均有不同程度的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現象,荒漠化及水土流失面積為1341.43萬畝,占全旗總土地面積的62.64%。根據2004年第三次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監測結果,全旗沙漠化面積為599.73萬畝,占總土地面積27.99%,有原11個鎮的12萬人受到荒漠化的危害,特別是巴拉奇如德、紹根鎮、賽罕塔拉、坤都鎮等幾個鎮尤為嚴重。全旗1073萬畝草場受風沙危害,受風沙危害的農田20萬畝。
阿旗自二000年實施京津風沙源治理工程以來,結合阿旗實際情況,緊緊圍繞阿旗“三區”集中連片搞建設,到2006年國家累計投資18852萬元,完成總治理面積140.05萬畝(不包括禁牧舍飼525萬畝),其中人工造林19.27萬畝,防護林2.87萬畝,飛播造林10萬畝,封山育林28.77萬畝,林業種苗基地0.04萬畝,人工種草5.58萬畝,草種基地0.54萬畝,小草庫倫建設5.6萬畝,飛播牧草6.5萬畝,圍欄封育50.25萬畝,暖棚161000平方米,飼料機械1785臺,青貯窖1240處,牲畜改良站點46處,水源工程784處,節水灌溉工程789處,小流域治理10.63萬畝,生態移民10160人。這些項目的完成,極大地減輕了項目區沙化退化程度,明顯改善項目區生態環境,促進了阿旗的經濟發展。
(二)社會經濟發展情況
1、人口與勞力狀況
旗現有11個鄉鎮,1個辦事處。其中純牧區鎮5個,農區及半農半牧區鄉鎮6個,轄262個嘎查村。截止2006年末,全旗總人口30萬人,其中農牧業人口25萬人;總戶數9.8戶,其中農牧業戶7.1萬戶,勞動力10萬人。
2、交通、通訊狀況
阿旗交通、通訊比較發達,集通鐵路干線從阿旗穿過,境內鐵路總長117公里,303線國道橫穿阿旗中部,國道總長116公里,省際大通道橫貫阿旗東西,省際通道在阿旗境內長78.8公里,旗鄉兩級公路780公里。全旗已全部實現鄉鄉通公路,鄉鄉通程控電話,形成了以旗政府所在地鎮為中心的交通、通訊網絡。
3、社會經濟狀況
阿旗現有耕地面積139萬畝,全旗有效灌溉面積35萬畝,2006年,糧豆總產量為7.7萬噸。2006年6月末大小畜存欄250萬頭只,全旗肉類產量42469噸,綿羊毛產量1680噸,絨產量297噸。
2006年,全旗國內生產總值為23.2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56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7.68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9.02億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完成2786元,其中農民為2778元,牧民為2802元。
4、農牧業綜合評價
畜牧業:我旗是一個以畜牧業經濟為主體的純牧業旗,調整優化畜牧業產業結構,轉變畜牧業增產方式,切實提高畜牧業質量和生產效益是發是發展的主要方向。2006年全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23.26億元,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為6.56億元,農牧民人均收入為2786元。畜牧業經濟在促進全旗經濟社會發展和提高農牧民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在今后的工作中從如下方面入手:調整畜種結構,明確主推品種,發展優質高效畜牧業,推進畜牧業產業化,實現畜牧業現代化。調整畜群結構,加快牲畜出欄。調整飼養方式,提高經濟效益。調整草業結構,大力加強以草為中心的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家庭牧場和聯合牧場建設為載體,緩解草畜矛盾;
種植業:我旗有139萬畝耕地面積,農業基礎設薄弱,十年九旱,2006年全旗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18萬畝。其中:糧豆83萬畝,經濟作物3萬畝,只占播種面積的2.5%。其它農作物32萬畝(主要以青飼料為主)。糧食產量7.7萬噸。
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為中心,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穩糧、提質、擴經、增菜、發展特色,實現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二是糧食生產要主攻單產,提高總產,優化結構,改善品質,提高質量,增加效益。在糧食作物種植上,要增加高效優質高產糧食作物面積,減少市場滯銷的低產質次的糧食作物面積。根據阿旗實際,建設有地方優勢和特色的優質商品糧基地和綠色食品基地。三是大力發展專用優質玉米和專用玉米。要充分發揮自然優勢,以市場需求為主導,繼續擴大玉米親本繁殖和雜交種制種面積,建成穩固的玉米種子繁育基地。四是經濟作物是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要依據市場需求,結合實際,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優化區域布局、作物布局和品種布局,大力發展經濟作物,著力提高優質率,抓好商品化處理,加大市場開拓力度,提高經濟效益。五是增加農民的科學種田,科學施肥觀念。由多上化肥向有機肥積造和利用轉變,增加地力,提高產量,增加收入。
水利:旗屬春秋多風,夏季酷熱,冬季寒冷干旱、半干旱大陸性氣候,降水時空分布不均。境內有4條主要河流,耕地139萬畝,其中有效灌溉面積35.57萬畝。是一個以蒙古族為主體漢族為多數的多民族雜居地區。經過十幾年的建設,全旗的水利基礎設施已形成了初具規模的防洪、灌溉體系,為改善農牧業生產條件,抵御旱、澇、洪等自然災害、促進農牧業生產發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我旗現有機電井3396眼,其中已配套的2667眼,沒有配套的729眼;小土井5371眼;但是,目前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和管理仍然不能滿足農牧業經濟發展的要求,現有工程老化失修嚴重,迫切需要對工程進行維修、改造,部分農村、牧區人畜飲水達不到安全標準。
在今后的工作中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圍繞:“水”字做文章,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水利在農牧業生產的作用。一是申請國家投資項目進行以水利為中心農田、草牧場建設。我旗有耕地面積139萬畝,有水澆地面積35.57萬畝。以水利為中心的小草庫、飼草料、草牧場面積29.53萬畝。有條件的待開發的水澆地面積73.9萬畝。有很大開發潛力。要把握國家加大對“三農”投入的機遇,積極申請國家投資項目。主要在以下項目上做好工作:施實好沙壩水庫項目,寶力格水庫項目。積極爭取白城子水庫、平原水庫項目,黑哈爾河灌區項目,牧區節水示范項目,抗旱應急項目,風沙源水源、節水項目,其它水利基礎設施項目等,以項目為依托擴大農區水澆地面積和牧區草牧場草、飼草料澆灌面積。二是調動各方面因素,完善原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我旗現有機電井3396眼,其中已配套的2667眼,沒有配套的729眼;小土井5371眼;部分設備已經老化,單眼井有效灌溉面積較少,應對原有機電井、和小土井的資源進行維修配套,使其發揮最大效益。三是切實加快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四是圍繞生態環境恢復與改善,重點實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五是以重點項目為切入點,帶動水利建設快速、持續發展。六是加強水資源管理,促進水利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
林業:阿旗自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開始的大規模生態建設,特別是國家京津風沙源治理項目的啟動,我旗每年都以幾十萬畝的造林速度向前推進,中央9號文件《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下發以后,非公有制造林迅猛發展。各種所有制形式,各種投資主體造林熱情高漲,效果明顯。這些項目的實施,不但使生態環境有了根本的好轉,而且也為農牧民長期收益奠定了基礎。下一步主要從以下方便入手:一是國家扶持、政府引導、企業拉動、市場化運作,大力營造能源林。二是政策引導、項目扶持、合理規劃、綜合治理,規模發展用材林。三是在有條件的地區,特別是牧區,在立地條件好的地方營造楊樹速生用材林。四是水源區或流域區等重點區域,重點規劃,重點治理。五是以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為根本,著力構建生態文明。生態環境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以改善城鄉生態條件為重點,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立旗戰略,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面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著力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保護與建設并舉的方針,結合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項目,突出重點,集中投入,全面加快生態治理步伐,提升生態建設整體水平。加強北部水源涵養區和西遼河流域水源涵養地保護,從源頭保證用水安全。大力實施植樹造林工程,扎實推進沿河沿路、農田草牧場防護林建設,加快城鎮周邊和村屯綠化,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防護體系。全面落實封育禁牧措施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強生態保護,鞏固生態建設成果。
二、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與總體目標
(一)指導思想
以十七大精神為指針,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進一步實施地區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推動形成各區域經濟優化布局、人口合理分布、資源合理利用、環境有效保護的新格局,實現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基本原則
一是在科學評價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綜合農、牧、林、水、草原等第一產業資源變化,按照因地制宜、統籌安排、分類指導的原則。二是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的原則。三是堅持多策并舉,積極向非農產業轉移的原則。四是兼顧各方利益,堅持三效并舉的原則。五是堅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農牧民整體素質的原則。六是適當扶持,積極引導的原則。七是在編制功能區規劃的過程中,積極做到與國家對農村牧區的扶持政策相銜接,與阿旗“十一五”發展規劃相銜接,與阿旗農牧業優勢產業發展規劃相銜接的原則。
(三)總體目標
1、種植業總體目標
糧食總產量達到35萬噸,到2020年達到50萬噸。蔬菜總產達到10萬噸。2020年達到15萬噸。糧食總播面積到2020年穩定在160萬畝左右。玉米種植面積發展到60萬畝,到2020年穩定在50萬畝。谷子種植面積到2020年穩定在30萬畝。綠豆種植面積到2020年穩定在50萬畝。
馬鈴薯種植面積發展到5萬畝,到2020年穩定在10萬畝。油料種植面積發展到5萬畝,到2020年穩定在10萬畝。蔬菜種植面積年蔬菜達到3萬畝。到2020年穩定在5萬畝。瓜類年達到2萬畝。飼草作物:年飼草作物面積達到40萬畝。到2020年穩定在50萬畝。
2、水利總體目標
年有效灌溉面積增加到100萬畝,其中飼料地面積增加到60萬畝;配套機電井達到3078眼;解決飲水安全達到245處/19.51萬人;水保治理面積達到733.24萬畝。
2020年有效灌溉面積增加到130萬畝,其中飼料地面積增加到80萬畝;配套機電井達到4056眼;解決飲水安全工程達到431處/27.3萬人;水保治理面積達到1000萬畝。
3、畜牧業總體目標
牧業年度全旗家畜存欄預計達到280萬頭只,其中大小畜存欄達255萬頭只,牛存欄達到30萬頭,奶牛存欄達到0.6萬頭,生豬存欄達到25萬頭。良種及改良種比率占98%。到2020年末,牧業年度全旗家畜飼養量達到340萬頭只,其中,大小畜飼養量達300萬頭只,肉牛飼養量達到38萬頭,奶牛存欄達到2萬頭,生豬存欄達到40萬頭。牧業年度家畜的存欄維持在280萬頭只。
4、林業總體目標
林業發展的目標是:森林面積要達到722.5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35%,森林蓄積量增長到571.2萬立方米,林業產業實力明顯增強。
到2020年,林業發展的目標是:森林面積要達到825.7萬畝,森林覆蓋率達到40%,生態狀況明顯改善。林業產業實力顯著增強,包括木材加工業、山野菜加工業、生物質能源基地建設、森林旅游業等都得到長足發展。
三、區域的化分與功能定位
根據我旗自然條件、立地條件、農牧業生產條件和當地資源條件和上級有關文件精神,我旗分為二個農牧業功能區。
(一)禁止開發區
1、范圍及區域的其本情況
全旗有一個禁止開發區,罕山國有林場,總土地面積814平方公里,林地面積69萬畝,天然林面積66萬畝,總戶數136戶,總人口534人。
2、區域發展方向
禁止開發區位于我旗北部,屬于罕山自然保護區,在發展方向上采取重點保護,把生活在禁止開發區的群眾通過移民工程,移到小城鎮或就近的開發區內,減少人為的農牧業生產活動。
(二)重點開發區
1、范圍及區域的其本情況
全旗重點開發區除罕山林場以外的所有地區:共有11個鄉鎮1個辦事處,262個嘎查村,4個國有林場,1個良種場,1個根皮廟,總土地面積12970.8平方公里,草場面積1384萬畝,可利用草場面積1232萬畝,耕地面積138.76萬畝,有林地面積530萬畝,總戶數71971戶,總人口255563人,六月末牲畜存欄頭數250萬頭只。
2、區域優勢、發展方向
重點開發區包括除罕山林場以外所有地區,農區主要位于我旗中部的,是一個以種植業為主糧食主產區,這個區域立地條件好,交通便利。牧區位于我旗南部和北部,是我旗畜牧業生產的主產區。4個國有林場是我旗生產用材林、采種集地的主產區。應充分利用當地資源優勢,極積科學合理開發。具體采取如下措施:
在水利上:大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圍繞:“水”字做文章,加大水利基礎設施投入,完善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充分發揮水利在農牧業生產的作用。一是申請國家投資項目進行以水利為中心農田、草牧場建設。二是調動各方面因素,完善原有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三是切實加快農村牧區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四是重點實施小流域治理工程。五是以重點項目為切入點,帶動水利建設快速、持續發展。
在種植業上:一是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充分發揮資源優勢,以提高農業比較效益為中心,運用現代科技成果,大力發展優質高效農業,穩糧、提質、擴經、增菜、發展特色產業。實現由“糧經”二元結構向“糧經飼”三元結構轉變,不斷提高農業產業化經營水平。二是糧食生產要主攻單產,提高總產,優化結構,改善品質,提高質量,增加效益。
在畜牧業上:調整畜種結構,明確主推品種,發展優質高效畜牧業,推進畜牧業產業化,實現畜牧業現代化。調整畜群結構,加快牲畜出欄。調整飼養方式,提高經濟效益。調整草業結構,大力加強以草為中心的畜牧業基礎設施建設,以家庭牧場和聯合牧場建設為載體,緩解草畜矛盾。
在林業上:一是、國家扶持、政府引導、企業拉動、市場化運作,大力營造能源林。二是政策引導、項目扶持、合理規劃、綜合治理,規模發展用材林。三是在有條件的地區,特別是牧區,在立地條件好的地方營造楊樹速生用材林。四是結合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等國家重點項目,突出重點,集中投入,全面加快生態治理步伐。加強北部水源涵養區和西遼河流域水源涵養地保護,從源頭保證用水安全。大力實施植樹造林工程,扎實推進沿河沿路、農田草牧場防護林建設,加快城鎮周邊和村屯綠化,努力構建全方位、多層次的生態防護體系。全面落實封育禁牧措施和草畜平衡制度,加強生態保護執法,鞏固生態建設成果,著力打造綠色阿旗。全旗水土流失、風蝕沙化土地治理、明顯好轉。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
提高認識,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相應組織,結合本地區實際出臺相關政策,制定相應規劃,加強協調合作,加強溝通和信息交流,確保農牧業功能區規劃順利實施。要根據農牧業功能區發展定位的不同要求,制定針對各區域發展的相關評價政策和評價指標。加強政府部門的績效評價和政績考核。重點開發區強化經濟結構、資源消耗、自主創新等考核,弱化經濟增長速度考核,綜合考核經濟增長與質量效益、就業與工業化和城鎮化、社會和生態環境等;禁止開發區主要考核生態環境保護。
(二)創新機制,加大投入力度
增加農牧業投入是建設現代農牧業、推進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的迫切需要,必須不斷開辟新的農牧業投資渠道,逐步形成農牧民積極籌資投勞、政府加大投入、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多元化投入機制。要抓住有利時機,制定并充分利用好支農支牧和惠農惠牧政策,切實加大對“三農三牧”的投入。
1、旗、鄉鎮都要建立對農牧業功能區的投入穩定增長機制和以工促農、以城帶鄉的長效機制。每年對農牧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盡快形成現代農牧業和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穩定的資金來源。
2、加大支農支牧資金的整合力度,創新投入管理機制。要抓住國家對“三農”重點扶持的機遇,將各渠道項目、資金等資源進行全面整合,集中用于重點地區、重點產業,切實發揮投資效益。要充分利用好國家對“三農”建設的財政傾斜政策,積極爭取并實施好上級投資的各類項目。要注重發揮政府資金的帶動作用,引導農牧民和社會各方面資金投入農牧業功能區建設。探索建立多種形式的擔保機制,引導金融機構增加對“三農三牧”的信貸投放。以產業化項目、小型水利設施、綠色有機農牧業基地建設等為切入點,推進農牧業的對外開放,吸納旗外各類資金,帶動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向農牧業。擴大公共財政覆蓋農村牧區的范圍,建立財政支農資金的穩定增長機制,加大對農牧業和農村牧區的投入。
3、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的各項支農支牧政策,健全和完善農牧業補貼制度。認真組織落實“兩減免三補貼”的惠農政策措施,切實減輕農牧民負擔,不斷加大對良種、農機具和農牧業生產資料的補貼力度,并擴大補貼范圍和品種。加大農區草原“雙權一制”落實力度,積極推進土地和草原經營權流轉。
4、根據“二區”不同主體功能定位和發展方向,合理安排項目建設內容和投資。對禁止開發區重點安排生態保護工程項目。對重點開發區要重點支持農牧業生產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發展地方特色產業,加大無公害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提高科技含量。
5、針對不同發展條件采取適宜的投資優惠政策。對需轉移的農牧業人口要通過生態移民項目等政府資金投入和金融部門的扶持,解決農牧業人口轉移的安置問題。重點開發區要加快農牧業產業化及地方特色產業發展,為承接轉移人口創造條件,實現轉移人口多渠道就業。同時要加快城鎮化和工業化進程,大力發展名、優、特產品,創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品牌,推進第三產業發展,解決目前產業單一增收緩慢的問題,為新農村新牧區建設打下堅實的基礎。
6、建立農牧業風險防范機制和農牧業保險體系。要加強自然災害和重大動植物病蟲害預測預報和預警應急體系建設,提高農牧業防災減災能力。積極發展農牧業保險,按照“政府引導、政策支持、市場運作、農牧民自愿”的原則,建立完善農牧業保險體系。擴大農牧業政策性保險試點范圍,完善農牧業巨災風險轉移分攤機制,探索建立財政支持的農牧業再保險體系。鼓勵龍頭企業、中介組織幫助農牧戶參加農牧業保險。
(三)轉變增長方式,進一步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
進一步提高農牧業綜合生產能力的重點是,繼續推進農牧業結構調整和科技進步,挖掘主產區的增產潛力,努力提高農牧業單位生產能力。
建立和完善農牧業支撐體系和保護體系。強化農牧業基礎設施建設,加強中低產田、低產林、低產水面改造,開發農牧業后備資源區;推進農牧業機械化,提高農牧業生產的裝備水平;建立健全農牧業科技服務體系、動植物防疫體系和農畜產品質量安全體系,提升農牧業整體素質。優化農牧業結構,面向市場,大力發展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農畜產品,促進農牧業節本增效和農牧民增收。
穩步發展牧區畜牧業,搞好草畜平衡,轉變飼養方式,提高經濟效益。做大做強畜牧業,推動農牧業結構由種植業主導型向養殖業主導型轉變。大力發展農區、半農半牧區畜牧業,推行舍飼圈養和集約化經營,促進種養結合、農牧互補。調整優化畜種、畜群結構,在發展生豬、家禽的同時,加快發展肉牛、肉羊、奶牛。
(四)嚴格用地管制,加速農田草牧場流轉進程
穩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經營統分結合的雙層經營體制,在依法、自愿、有償的基礎上,健全農田草牧場承包經營權流轉機制,以承包、入股、合資、租賃等多種形式,加速農田草牧場向種養大戶、龍頭企業流轉和集中,優化資源配置,實現農田草牧場規模經營。對重點開發區在保證基本農田不減少的前提下,實行更嚴格的建設用地增量控制,加快土地向集約利用轉變,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對禁止開發區實行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嚴禁生態用地改變用途。
(五)調整結構,全面提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堅持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規模化經營,以發展現代設施農牧業為重點,抓好肉、乳、菜、草、糧產業及基地建設。引導重點開發區轉移占地多、消耗高的一般加工業,提升產業層次,加強產業配套能力建設,推進工業化,同時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提高就業水平。同時要加大對現有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做大做強龍頭企業,加強農畜產品生產基地建設,帶動優勢產業加快發展。引進國內外大中型加工企業,壯大龍頭企業隊伍,提高農畜產品的加工轉化增值率。發展壯大農村牧區新型經濟合作組織和經紀人隊伍,提高農牧民進入市場的組織化程度,健全農村牧區市場流通體系,搞活流通,加速農牧業市場化進程。調整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全面提升農牧業產業化經營水平。
(六)優化人口布局,積極轉移農村牧區人口
采取鼓勵政策,對重點開發區要進一步科學規劃,合理布局,促進在重點開發區穩定就業和居住的外來人口定居落戶。對禁止開發區的農牧業人口要分期實施整體搬遷。
(七)統籌城鄉發展,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
按照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新牧區建設。統籌考慮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規劃、產業布局、勞動就業、社會事業、行政管理,促進城鄉協調健康發展,著力完善基礎設施,優化結構,轉變增長方式,加速農牧業現代化進程,發展公共事業,使農村牧區面貌明顯改觀。在重點開發區加快新農村建設。以培育主導產業為切入點,推動現代農牧業建設。轉變農牧業經濟增長方式,優化農牧業產業結構,按照工業反哺農業、城市帶動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逐步建立以工補農補牧、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