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綠色林產品發展調研報告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截止*年底,*縣已基本建成以“四河五路”沿線為主,覆蓋全縣的4個林特產品基地,即:42萬畝板栗基地、10萬畝核桃基地、5.1萬畝蠶桑基地、2萬畝茶葉基地,平均年產板栗4000噸,產值2000余萬元;核桃2000余噸,產值1200余萬元;產繭600噸、產絲100噸、產值2500多萬元;產茶葉50噸、產值500余萬元。綠色產業已成為*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支柱產業和農民增收的重要經濟來源。與此同時,縣上把培育擴大地方名特優產品與樹品牌、育精品、創特色緊密結合起來,注冊了“象元”牌茶葉、“臻安”牌大板栗兩個商標,*板栗綠色基地和有機產品認證已報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有機產品認證中心進行認證,這兩項都有望今年得以批復;茶葉、食用菌通過省無公害農產品生產基地認證;“象元”牌茶葉通過農業部有機產品和綠色產品AA級認證;木耳、香茹等綠色食品也成為搶手貨。縣上還按照“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組建了一批龍頭企業,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產品外運外銷,提高了*地方綠色產品的知名度,壯大了縣域經濟的發展,真正使縣委、縣政府提出的“生態立縣”戰略得以很好的貫徹落實。
問題
一是基地規模小。全縣有荒山荒地及陡坡耕地近120萬畝,適宜綠色產業的發展,但是全縣各項綠色產業發展面積之和只有近60萬畝,因此發展空間潛力巨大。
二是高產產業少。由于綠色產業管理水平落后,板栗平均畝產僅40-50公斤、核桃平均畝產僅50-100公斤、蠶繭張產僅35公斤、茶葉平均畝產僅15公斤,與全國水平相差甚遠。
三是科技含量低。該縣板栗、核桃、蠶桑、茶葉產品僅靠出賣半成品生存。
四是市場開拓差。幾大優勢產業產品還未躋身于國產名牌之列,沒有形成規模效應,無序競爭等問題嚴重制約著優勢產業的發展。
五是資金投入不足。幾個龍頭企業缺乏大量的流動資金,導致企業全部處于停產半停產狀態,資產閑置無形流失近千萬元。龍頭企業帶動效應低。
六是科學管理跟不上。全縣板栗栗食象、桐枯病、核桃銀杏大蠶娥、桑樹老化等病蟲害,每年有8萬余株,2000余畝林地被毀。
七是優良品種推廣差。*大板栗品種在50多年前就被列入教科書,在西北五省乃至全國十分有名,可是至今沒有選育出自己的優良品種。引種的桑樹、茶葉也是品種混亂、良莠不齊。
八是資源大量浪費。每年有3000余噸栗苞、2000余噸核桃殼,數千噸“蠶沙”,被群眾白白的燒掉或拋棄,造成資源嚴重浪費。
建議
一是合理規劃。充分利用國家西部大開發及“十一五”規劃制定的機遇,爭取將*優勢產業開發項目列入“十一五”規劃,加大基地建設規模,實現面積、產值、稅收“三突破”,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政府增稅。
二是組建科技隊伍。允許大農業技術人員辦實體、承包土地搞產業,并對有突出貢獻的實行重獎。為綠色產業發展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和質量保障。
三是強化產業競爭力。即:加強品牌、資本、技術和市場的培育和管理,通過加大科技宣傳力度,轉變群眾觀念,實行“名牌”戰略,特別是在深加工和包裝方面要下功夫,要創出自己的品牌,做大做強*優勢產業,使“臻安”牌大板栗、“象園”牌茶葉、“野山”牌白山羊能躋身于國產名牌之列,成為全國暢銷產品。
四是科學管理。不斷加大果、桑、茶等主導產業的科管力度,減少病蟲危害,提高單產,增加總產,開發出新品種、新產品,使已經形成的產業真正見到實效。
五是探討新模式。積極開展栗苞、核桃殼、“蠶蛹”、“蠶砂”、“僵蠶”、“霖桑”、“桑黃”、“桑椹”等產品深加工,開發栗蘑、桑椹保健品、蠶砂藥枕等系列產品,提高綠色林產品綜合利用率,減少資源浪費。
六是開發新品種。建議政府將*縣林業工作站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合作選育的*板栗品種進行鑒定,選育出優良品種,進行板栗品種更新換代。
七是加快產品、基地認證。加快*核桃、繭絲等綠色產業無公害基地和綠色有機產品認證,為創名牌、爭市場打好堅實的基礎。
八是抓項目爭投資。提請省、市政府及相關部門,關注*貧困現狀及綠色林特產業優勢,在“十一五”規劃制定中,將項目及資金給*一定的傾斜,為*綠色林產業發展提供項目、資金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