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傳統文化常識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摘要:從文化的角度考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能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關鍵要堅持三個基本原則:一是必須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思想、鄧小平理論與“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是這種結合的表現形式;二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創新,主要是理論的創新和形式的創新;三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大眾化”,實現大眾化必須抓好理論內容常識化、與公眾實踐相結合、走進日常話語、走進日常意義、接受超常識的整合等五個環節。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傳統文化;創新;大眾化
Abstract:ItissignificanttomakeastudyonsinicizationofMarxismfromtheperspectiveofculture.IfthesinicizationofMarxismintendstomaintainitsvitalityandbecomesthemainstreamcultureofChinesesociety,thekeyistopersistinthreebasicprinciples.Firstly,itmustcombinewith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MaoZedongThoughts,DengXiaopingTheory,Thoughtsof“ThreeRepresents”andtheScientificConceptofDevelopmentaremanifestationsofthiskindofcombination.Secondly,itmustpersistininnovationofsinicizationofMarxism,mainlyintheoryandform.Thirdly,itmustpersistin“popularity”ofsinicizationofMarxism.Toachieve“popularity”,thefollowingfiveaspectsshouldbecarriedout:topopularizethecontentoftheory,tocombinewithpublicpractice,toapproachthedailydiscourse,toapproachthedailysignificance,andtoaccepttheintegrationofultrageneralknowledge.
Keywords:sinicizationofMarxism;traditionalculture;innovation;popularity
十七大報告指出:“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取得一切成績和進步的根本原因,歸結起來就是: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然而,長期以來,人們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存在狹隘化的理解,過多注重它的政治意義,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始終同政治斗爭、政治實踐聯系起來,忽視了其文化過程。實際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首先由文化過程開始,然后才是政治過程,因而從文化的角度考察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具有重要的意義。那么,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應堅持什么原則使之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并成為中國社會的主流文化呢?筆者試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一、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
1《醫古文》中豐富的古代文化常識
傳統醫學中包涵了豐富的天文、地紀、氣象知識,在強調人與自然統一的同時,又重視情志(心理)、社會活動對機體的正、負雙方面的影響。作為中醫院校入門課程之一的《醫古文》中包含著豐富的古代文化常識。教師在講解字、詞、句的同時也應為學生簡單地介紹相關的傳統文化知識,為學生日后閱讀和學習醫學古籍奠定基礎。
如古人通過對日、月、星辰等天體運行的觀察,發現了其中的運行規律,形成我們現在所知的紀時、紀日、紀月、紀年的方法。傳統的記時方法提醒我們傳統文化是根植于中國大地,或者說是以中原地區為主的,其地理位置決定了中國古人記時方法的特點,也反映了古人生產、生活的活動規律。年齡稱謂則反映出古人對于人體生長發育規律的認知,及不同年齡階段人的主要社會活動規律。而這些知識又與醫學內容相交叉。
避諱是我國特有的一種語言文化現象。在醫古文中對傳統醫學也是有相當的影響的,如《本草綱目•薯蕷》中記載:“薯蕷因唐代宗名預,避諱改為薯藥,又因宋英宗諱署,改為山藥。”避諱制度雖然有它不利的一面,但是在文獻研究中,避諱往往也是幫助了解確定文獻的時代等的依據之一。
中國古代的度量衡變化也是比較大的,了解歷代度量衡的標準可以幫助學生在閱讀古籍時正確理解古代醫家所創方劑的真實用量情況。如秦漢時期,一兩相當于現代的15g左右,唐宋時期則相當于40克左右,而不是現代的一兩等于30g,若不知道其中的差別而誤照搬原方,就可能會造成臨床上的錯誤。另外中醫文獻中會出現大量中醫特有的計量單位,如“方寸匕”、“錢匕”、“刀圭”、“盅”、“盞”等,仔細揣摩其中的含義才能真正領會古人用藥的精髓。
《醫古文》選文中不乏大量的典故。恰當地引用典故可以增加文章的表現力,避免平鋪直敘,所以為古人所常用。如《類經•序》所載之“他山之石”、“斷流之水”、“壁影熒光”、“竹頭木屑”等。在講解這些內容時,要詳細地為學生介紹這些典故的出處、含義、引申義等,以便學生能準確理解。
(一)高職高專大學語文教學模塊
分塊解析教學模式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方法,此方法又取決于教學內容。因此,大學語文教學模式的構建是從教學內容板塊來區分教學模式的。
1.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模塊
大學語文教學內容涉及面非常廣泛,要求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面面俱到講授所有知識是沒有現實性的。但是中國語言和文學常識又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內容,基于高職高專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常識掌握薄弱這一特點,這一模塊內容下應包含:(1)中國古代文學知識;(2)中國現當代文學知識;(3)外國文學常識;(4)中國語言文字常識。在這一模塊下,常見的教學思路有主題式、文體式或文史式。
2.中國文學作品的文學鑒賞模塊
大學語文與高中語文不同,大學語文不僅僅是立足于指定的文學作品篇章,更多的是引領學生領略中國語言文字之美,體會作品背后傳達的人文精神、思想內涵。從這一角度來說,大學語文更能體現出教書育人之理。教師在梳理這一模塊時,可以遴選經典文學作品,聯系作者所處的時代和人文精神,從作品的語言層面到精神內涵,進行多層次多角度的全方位講解剖析,從而讓學生理解作者、理解作品,感受其文學魅力,進而引領學生感悟人生提升其人格,促進其進步,加強其綜合素質。
摘要:稱謂是人與人之間由于親屬或其他方面的社會關系而被賦予的稱呼和名稱,它既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中學文言文中有著豐富的稱謂語,它們大致可分為親屬稱謂、社會稱謂和官職稱謂,這些稱謂有著深厚的文化意蘊。學習這些稱謂語可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文化常識,理解文言內容以及能在生活中準確使用稱謂語。對中學文言文中的稱謂進行探本溯源和古今類比,以期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稱謂語,靈活積累古代文化常識,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稱謂語;文言文;文化常識
“稱謂,指人類因血緣、婚姻或工作等關系建立起的名稱、稱呼,大致可分為親屬稱謂、社交稱謂和特殊稱謂等。”[1]親屬稱謂是在血親或姻親的關系上以自己為中心來確立與家庭成員關系的名稱,社交稱謂包含官職稱謂、敬稱、謙稱等。稱謂語作為古代文化常識的重要分支,在文言文中占有一定的比重,同時也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學習文言文中的稱謂語,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深入理解文章內容,而且能積累文化常識,讓學生更好地感受中國傳統文化,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關于中學文言文中稱謂語的教學研究,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在文化常識的教學研究中將稱謂語作為一小類研究,如王夢豪[2]《高中文言文文化常識教學策略研究》將高中文言文中的文化常識分為五類,姓氏稱謂屬于其中一類,總體研究此五類文化常識的教學策略,提出了“隨文滲入”的教學方法;高娟[3]《高中語文古代文化常識教學研究》將稱謂分為人的稱謂和地名稱謂,但對于稱謂的教學策略卻沒有提及。另一類是單篇文言文中稱謂語的價值研究,如曹爽[4]將《鴻門宴》中的稱謂語按感情色彩分類,以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周愛榮[5]通過《鴻門宴》中使用的稱謂語來分析人物性格特點;魯佳菁[6]對《孔雀東南飛》中的稱謂語進行歸類分析,以此探究劉蘭芝、焦仲卿、焦母三人之間的關系以及當時的社會現象;陳智峰[7]以人物稱呼作為解讀《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的切入口,分析文中“孫仲謀”“寄奴”“元嘉”“佛貍”這四個稱呼中所包含的不同情感,這也啟示我們在進行文本解讀時不可忽略人物稱謂的重要作用;卓靜[8]則選取經典作品研究其中的稱謂語,她以《燭之武退秦師》為例,說明稱謂要符合場合與身份的需要,以《詩經·衛風·氓》為例表明稱謂語的改變同時揭示了人物情感的變化。但這些研究都沒有涉及怎樣對文言文中的稱謂語進行具體教學,只是通過某些篇章說明稱謂語在閱讀課文中的作用,而學生怎樣才能通過稱謂語深入理解課文,目前還沒有學者進行深入研究。本文在借鑒前人已有研究基礎上,先對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中的稱謂語進行分類,再分析這些稱謂語在教學過程中的意義,最后探究具體的稱謂語教學策略。
一、部編版中學語文教材文言文中的稱謂語分類
稱謂語的分類有很多,按照功能可分為親屬稱謂和社會稱謂兩大類,其中社會稱謂最復雜。古人特別重視長幼有序、尊卑有別、內外有分,所以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中,有自稱、謙稱、敬稱、尊稱、賤稱等,除此還有特定的官職稱謂。由于古代稱謂離我們所處的時代久遠,學生會產生距離感,再加上現代稱謂的簡化,學生很難理解復雜的古代稱謂,所以第一步是將教材中文言文涉及的稱謂語進行分類,按照類別探究相應的教學策略。
1.親屬稱謂
【摘要】傳統文化是各地的文明在長時間內積累沉淀而形成的獨具本民族風格的民族特質,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文明、風俗和精神,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各國的文化開始涌入國內,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文化的發展,同時也使得部分優秀文化遭受嚴重沖擊。而傳統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一種形式已經開始淡出人們的生活,如何才能保護我們的傳統戲曲?如何才能使傳統戲曲傳承下去?值得我們思考……
【關鍵詞】傳統戲曲;文化傳承;學前教育專業
一、弘揚傳統戲曲的必要性
傳統文化是一個地區歷史發展的縮影,是一個地區的標志,世界各地各個民族都有獨具本民族特色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成果根本的創造力,是我國民族歷史上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的總體。縱觀中國歷史可以發現,我國傳統文化是政治、經濟、思想和藝術等各類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的總和,是我們中華民族的活的靈魂。中國傳統音樂又叫中國民間傳統音樂,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說起中國的傳統音樂,不得不提到中國的傳統戲曲,傳統戲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種歷史悠久的綜合舞臺藝術樣式。中國戲曲主要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綜合形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漢代形成基本的雛形,到宋、金才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是集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等多種表現形式于一體的一種嶄新的藝術形式,約有三百六十多種,是我國音樂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堪稱中華民族的瑰寶。當今世界提倡文化多元化,藝術欣賞品味表現出多元化特征。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外國藝術流入國內,在國內形成了眾星璀璨的藝術氛圍,使人應接不暇,眼花繚亂,這無疑豐富了人們的藝術生活。但是近年來,我們突然發現百姓喜聞樂見、流傳了千百年的戲曲藝術,已經走向衰敗——演出沒有觀眾,年輕人不感興趣、不認同,導致戲曲在我國傳統音樂藝術中的地位逐漸降低,后繼無人,甚至可能走向滅亡。針對這一現狀,2015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在各地積極開展“戲曲進校園”等活動,弘揚戲曲文化,培養學生對戲曲的興趣,提高戲曲素養,極力推動戲曲藝術發展。近年來,對于傳統戲曲的傳播與發展,我國制定了一系列的推廣政策。一是大力推進“戲曲進校園”演出活動,由各個級別的專業劇團深入到學校實地演出,組織學生欣賞觀看。二是各地區各級別的高校偶爾都會邀請戲曲名家或者專業演員進入校園舉辦關于戲曲的專題講座,讓學生深入了解傳統戲曲文化。三是有條件的高校會把戲曲表演課程加入學校的選修課程中,甚至多所音樂專業院校已經開始開設并招收戲曲專業的學生,從多方面創造條件引導學生,讓學生走進傳統戲曲這門藝術,讓他們有機會了解和欣賞中國傳統戲曲,提高對中國傳統戲曲乃至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認識。
二、學前教育專業滲入傳統戲曲教學的合理性
學前教育專業的職業定位是幼兒園教師,其服務對象為3-6歲兒童。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階段,針對我國傳統文化嚴重流失,面臨戲曲藝術傳承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這一現象,學前教育專業更應該擔負起啟蒙教育的責任,從孩子抓起,培養幼兒對傳統戲曲藝術的興趣與認知,給戲曲藝術注入新的生命力。學前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圍繞基礎教學,學習基礎理論知識以及能夠勝任簡單的基礎教學。因此,培養內容的多元化、基礎化是其準確的定位。然而縱觀我國學前教育音樂藝術課程,大多演變成了美聲、民族這種專業的聲樂課,這與我們的課程定位嚴重不符,課程過于單一、過于專業化是目前學前教育音樂課程的主要問題。筆者認為,可將學前教育專業內容較為單一的聲樂課改為音樂藝術課程,教學內容由單一的聲樂課轉變為多元化的與音樂相關的課程,實施以拓寬學生音樂藝術視野、提升音樂藝術修養、了解音樂藝術基礎常識為目標的綜合課程的教學。而將傳統戲曲融入學前教育的音樂藝術課堂,不僅能夠豐富課堂內容,多方面培養和提高學前師范生的藝術素養,滿足學生未來的職業需求,也是對學前教育專業音樂藝術課的準確定位,更是對國家支持戲曲藝術發展政策的積極響應。學前教育專業學生職業服務對象為幼兒園學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對鮮艷的色彩具有敏銳的感知力和吸引力。可充分利用這一特點,用傳統戲曲夸張的動作和帶有鮮艷色彩的服飾和妝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養其對傳統戲曲的興趣和審美,達到愉快的情感體驗。“好動”是孩子的天性,可充分采用游戲方式將戲曲藝術融入幼兒課堂,如戴臉譜面具、穿戲服等,用身體動作表現戲曲的韻味和情緒,充分調動孩子的積極性,使孩子在同伴的相互激勵競爭中快樂模仿,大膽表演,增強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現力。因此,學前教育專業滲入傳統戲曲教學是恰到好處的,只有審時度勢,根據社會情況及時調整課程設置,跟上時代步伐為社會服務,才能適應職業需要,滿足未來的職業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