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老莊哲學

老莊哲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老莊哲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老莊哲學

老莊哲學范文第1篇

基督教沖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分別以上帝或道為哲學的最高原則。

上帝和道都是最高的存在、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賴以存在的最終根據。上帝或

道都是無差別、無規定性的一。區別在於,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上帝,是一個

神化了的哲學原則或實體,而中國老莊哲學的道,卻是自然之道。與此相應,基

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都宣稱上帝或道,是惑官感覺以及建主在它

上面的知識體系所不能把握的,是人的有限的語言和概念所不能表述的。基督教

沖秘主義主張否定神學,而中國老莊哲學的主張,則可以稱作是否定形而上學。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主張從外在的現象世界返回自我,借助於上帝的啟示和恩

賜,在心靈的迷狂狀態中靜觀上帝,與上帝結合為一,即神人合一。中國老莊哲

學則主張怠物、怠我,在無恩無慮的精神狀態中悟道。神人合一的主體是人性中

的神性,其結果是人的神化,是對人的否定。天人合一的主體則始終是人,其結

果是人的自然化,是人與自然萬物融為一體,和睦相處。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在

西方中世紀被視為異端,而中國老莊哲學則是顯學,并與儒家哲學相互融化,共

同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

在西方,“神秘主義”( mysticism )一詞出自希臘語動詞 myein,即“閉上”,尤其是“閉上眼睛”。之所以要閉上眼睛,乃是出自對通過感官從現象世界獲得真理、智慧感到失望。不過,神秘主義并不像懷疑主義那樣放棄對真理的追求,它僅僅主張閉上肉體的眼睛,同時卻主張睜開心靈的眼睛,使心靈的眼睛不受現象世界的熙熙攘攘所干擾,從而返回自我,在心靈的靜觀中達到真理、智慧。因此,辭書中對神秘主義的解釋一般是“通過從外部世界返回到內心,在靜觀、沉思或者迷狂的心理狀態中與神或者某種最高原則結合,或者消融在它之中”。作為一種宗教觀念和哲學觀念,神秘主義普遍地存在于世界各大宗教和哲學傳統中。就西方而言,神秘主義思想可謂源遠流長。流行于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的俄耳甫斯教就曾對古希臘哲學的形成和發展產生了不可磨滅的影響。但作為一種獨立的哲學體系,神秘主義最初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猶太哲學家斐洛的哲學中。公元3世紀,普羅提諾所創立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把神秘主義進一步系統化為一個相對完整的體系。由于普羅提諾所代表的新柏拉圖主義哲學旋即成為基督教哲學的理論基礎,所以神秘主義也就成為基督教內部的一個與經院哲學既分庭抗禮、又相互補充的重要哲學思潮。中世紀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主要代表有5世紀的偽狄奧尼修斯、12世紀的克萊沃的貝爾納德和圣維克多的雨果、 13世紀的波納文圖拉、13世紀末至14世紀初的艾克哈特及其學生蘇索、陶勒。此外,5世紀的奧古斯丁和9世紀的愛留根納的哲學中也包含著大量的神秘主義因素。而在中國,最具神秘主義特色的哲學當屬老莊的學說了。后世的魏晉玄學在一定程度上也繼承了老莊哲學的神秘主義思想。當然,由于東西方歷史背景和文化傳統的巨大差異,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與中國的老莊哲學之間既有共同之處,也有各種各樣的區別。本文的目的不是對這兩種理論形態進行全面的比較,而是從幾個重要的概念和觀點出發,分析一下二者的異同。

一、上帝與道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最高哲學原則是上帝。體認上帝是它的最高目的。

在西方,由于哲學和神話的親密的淵源關系,一開始就有把哲學的最高原則稱之為神的傳統。例如,巴門尼德的真實存在、蘇格拉底的最高的善、柏拉圖的最高的理念、亞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動者等等,都被稱之為神。到了晚期古希臘哲學,這種情況就更普遍了。由于這種特征,崇拜唯一神的基督教就很容易接受古希臘哲學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基督教哲學也正是這種結合的產物。作為基督教的一種理論形態,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自然也堅持上帝是唯一的、永恒的,上帝是世界的創造者等神學信條。不過,既然它不是一種單純的宗教學說,而是一種具有宗教色彩的哲學,它所理解的上帝也就必然不同于宗教的上帝,即不是一個人格化了的、有意志、有情感的神,而是一種神化了的哲學原則。他們繼承了斐洛等人的作法,對圣經采取了一種喻意式的解釋,從新柏拉圖主義哲學的流溢說出發,把上帝解釋為最高的實在、無限完滿的實體、萬物的本原、宇宙的初始因等等。上帝是一, 在上帝之中不包含任何差別,上帝沒有任何規定性。上帝創造萬物,也不是一種“制作”意義上的創造,而是上帝以其無限的完滿性在自身之內包含著一切事物。萬物都是從上帝派生出來,并由此獲得自己的存在和本質。奧古斯丁在這方面的觀點很有代表性。他認為:“萬物皆在上帝之中, 但上帝并不是萬物的處所”。 上帝是這樣一種本質,“我們來自它,借助它而存在,存在于它之中”。 哲學史上把這種觀點稱之為“萬物在神論”。但在這里,上帝并不是事物的整體,因為上帝不僅包含著所有現實存在著的事物,而且也同樣包含著所有存在過的、將會存在的事物。因此,上帝包含萬物、產生萬物,實際上強調了上帝對萬物的超越性。但另一方面,萬物從上帝派生出來,又是上帝把自己的神性賦予萬物,因而萬物又都在不同程度上分有了上帝的本性,或者是以不同的方式對上帝的本性的限定。在這種意義上,世界上的萬事萬物都具有神性,上帝也就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即“神在萬物”。“神在萬物”強調的是上帝的內在性。一般來說,這種觀點包含著一種泛神論的傾向。例如,愛留根納把上帝稱作非被創造而又能創造的自然,把萬物的總和稱作被創造而又不能創造的自然,并把上帝等同于他的創造活動,認為在創造萬物之前,上帝并不存在。中世紀晚期的德國神秘主義走的更遠。艾克哈特甚至認為,上帝即是萬物,萬物即是上帝。但總的來說,神秘主義主張神在萬物,并不妨礙它同時堅持上帝的超越性。因為上帝是無限的,而萬物作為對上帝的神性的限定,都是有限的。上帝作為無限完滿的實體不可能被任何有限的事物所局限。不僅任何有限的事物都不能與上帝比擬,而且所有有限事物的總和也同樣不能和上帝比擬,因為有限的相加決不能達到無限。上帝不僅是一切實在的事物,而且還是一切可能存在的事物,即上帝是他所能是的一切。因此,上帝是一切事物,又不是其中的任何一個;上帝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又不在任何有限的時間和空間之中。所以奧古斯丁認為,上帝是沒有量的大,是沒有性質的善,是沒有空間的實存,是沒有時間的永恒。上帝作為唯一的無限絕對超越于一切有限的、相對的、有條件的事物之上。在這種意義上,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上帝實際上是超越性和內在性的結合。

哲學最高原則的這種特征也同樣表現在中國老莊哲學中。不同的是,老莊哲學并沒有把自己的最高原則神化。老莊哲學的最高原則是“道”。道最初的含義是道路、規律、法則。但老莊哲學在保存了上述含義的同時,又進一步把道實體化,使道成為萬物的本原。在老子哲學中,道“淵兮似萬物之宗”(《老子》第四章,以下僅注篇名),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第一章)。所以,道既是萬物賴以存在的根據,又是派生萬物的本原,天地萬物都是由道演化而來。即使神也是道的產物,因為道“象帝之先”。這種思想可以稱之為“萬物在道論”,即強調了道的超越性。但老子似乎沒有明確強調道的內在性。莊子繼承和進一步發揮了老子道是萬物本原的思想,認為道“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莊子·大宗師》,以下僅注篇名)。道自古至今永恒地存在著,是天地萬物的本根和存在的根據。世界上的一切,不僅天地萬物,而且包括鬼神,都是由道產生出來的。但相比而言,老子的道包攝萬物,是“無狀之狀,無象之象”(第十四章),具有一種超越具體形象的形象,而莊子的道卻是無形的。因此,莊子更強調道的內在性,即“道在萬物”。道無所不在,無論是太極之先還是六極之下,抑或是螻蟻、屎溺,都是道存在的處所,換言之,沒有一物之中無道。道普遍地存在于萬物之中,故“以道觀之,物無貴賤”(《秋水》)。在最高的存在中一切事物都沒有差別。

在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中,上帝和道分別扮演著哲學最高原則的角色。它們都是一,是無限的、永恒的,是萬物的本質、本原、賴以存在的根據。上帝和道產生萬物,都不是產生出一個他物來與自己對立,而是藉萬物展現、啟示自己。換言之,萬物都是上帝或道的顯相。這是它們的共同之處。不過,除了老莊哲學沒有把哲學的最高原則神化之外,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老莊哲學之間還有一個重大的差異,即人在這個本體論體系中的地位問題。老莊哲學雖然重人事,其道亦是治理之道、人倫之道,但談的更多是人際之人,而很少是作為獨立個體的人,在本體論的意義上,萬物齊一,人與萬物并沒有差別。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雖然也講在上帝中萬物齊一,但卻突出了人及其靈魂對世界萬物的特殊地位。在存在的序列中,靈魂比肉體、人比萬物要更為接近上帝。這種差異直接導致了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神人合一”和中國老莊哲學的“天人合一”之間的差異。對此,我們將在后面再加以論述。

二、否定神學與道不可道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對上帝或道的理解必然導致上帝或道不可知、不可說的結論。

對于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來說,論述這一思想的學說是否定神學。否定神學的概念是偽狄奧尼修斯于5世紀提出的。他在《神秘神學》一書中明確地區分了肯定神學和否定神學。所謂肯定神學,也就是用一些肯定性的謂詞,例如全知、全能、造物主、實體、一等等,來稱謂上帝。這些謂詞都是我們從經驗世界得出的規定和概念,直接地或通過比擬附會在上帝身上的,它們都不足以表述上帝的實質,反而只會限制無限的上帝,因此,肯定神學只具有很小的價值。我們必須在肯定神學之外還有一種否定神學來作它的補充和矯正。所謂否定神學,也就是認為任何肯定性的謂詞都不適用于表述上帝,我們只能說上帝不是什么,而不能說上帝是什么。我們只能用純否定性的謂詞去表述上帝,以確保上帝的純潔性、超越性和無限性。上帝不僅是不可認識的、不可言說的,而且是超越于不可認識、不可言說的。我們只能在“無知的黑暗”中去體驗上帝,在“神秘的無知”中與上帝結合。

否定神學的思想深深地植根于古希臘哲學的原初精神之中。在古希臘,“哲學”的原意就是“愛智慧”,因而哲學一開始就貫穿著追求真理、智慧的傳統,其突出特征就是把真理、智慧與一般知識、意見區分開來。巴門尼德明確地提出了以真實存在為對象的“真理之路”和以現象世界為對象的“意見之路”之間的區分,諄諄告誡人們要避開“意見之路”,“要使你自己的思想遠離這條途徑,不要屈從于來自眾人的經驗習慣,讓自己在這條路上逡巡, 以你茫然的眼睛、轟鳴的耳朵和舌頭為準繩;而要用理智把有關的爭辯判明”。 蘇格拉底也“害怕如果我用眼睛觀察事物或借助于其它感官來把握事物,我的靈魂之眼會致瞎”。 最為極端的例子當屬德謨克利特。據說,為了不讓視覺蒙蔽自己的理性,他閉上眼睛猶恐不及,竟自動把雙眼弄瞎。隨著對最高存在、真理的神化,感官感覺以及建立在它上面的知識不能認識神,也就成為必然的結論了。斐洛、普洛提諾都認為,神是無限的,沒有任何差別和規定性,因而也就是不可認識、不可表述的,甚至神自己也不能認識他自己。偽狄奧尼修斯把這些思想與基督教的上帝觀相結合,發揮成為一種系統的否定神學學說。在此之后,否定神學不僅成為整個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的理論基礎,而且也為其他經院哲學家在不同程度上所接受。轉貼于

最高的哲學原則是不可認識、不可表述的,這一思想同樣存在于中國的老莊哲學中。《老子》開篇伊始就提出:“道可道,非常道”(第一章)。以后又進一步指出:“道隱無名”(第四十一章)。道之所以不可道,乃是因為道超越形體,無法為人的耳目感官所認識,是超感覺的存在。“道之為物,惟恍惟惚”(第二十一章)。所以,道“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第三十五章)。“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第十四章)。但老子的道畢竟沒有被神化,因此不妨稱之為“否定形而上學”。然而,道雖不可道,卻又是非道不可,所以老子說:“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第二十五章)。莊子也指出:“道不可聞,聞而非也;道不可見,見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知北游》)。道“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大宗師》)。所以“道昭而不道,言辯而不及”,如果勉強談論道,則“是非之彰也,道之所以虧也,道之所以虧,愛之所之成”(《齊物論》)。任何常人的認識,任何是非的分辯,任何愛惡的感情,都是對道的損壞。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都把自己的最高哲學原則理解為超越感覺的、不可認識的、人的有限的語言和概念無法表述的。這是從上帝或道的超越性必然得出的結論。然而,既然上帝或道還有內在性的一面,能不能從萬物出發去體認上帝或道呢?無論是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還是中國老莊哲學,對此的回答都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這種方式的認識勢必有損于無限的上帝或“常道”。這樣,它們最終選擇了一條否棄日常認識的道路。其實,把最高的存在或原則看作是超感覺的、日常的語言和概念不能表述的,這是許多哲學都持有的觀點。但大多數哲學家并不否認借助認識具體事物可以不斷地接近真理。正是在這一點上,神秘主義和其他哲學分道揚鑣了。

三、神人合一與天人合一

一方面認為上帝或道存在于萬物之中,另一方面又否認認識萬物就是認識上帝或道;一方面宣稱上帝或道是不可認識的,另一方面又把體認上帝或道看作人生的最高任務和最高目標。本體論和認識論之間、手段和目的之間的這種矛盾迫使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共同把在一種神秘的體驗中與上帝或道合一,即“神人合一”和“天人合一”作為自己追求的最高境界。然而,也正是在這里,中西方不同的歷史傳統和文化背景造成了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的巨大差異。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神人合一的途徑是“迷狂”。“迷狂”( ekstasis ,又譯出神,神游象外等)在希臘文中的原意為“站出去”、“置于自身之外”。實際上,迷狂與“閉上眼睛”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至可以說,閉上眼睛是迷狂的必要前提,迷狂則是閉上眼睛的目的。閉上眼睛使靈魂失去對當前一切的意識,甚至失去對自我的意識,完全達到無物無我的迷狂境界,在理性的直觀中專注于神,達到與神的直接合一,它同時也是至善、至美、 至福的境界,是人生的最高目的。“迷狂”的思想最早出現在柏拉圖的著述中。在《會飲篇》中,柏拉圖以愛美為例描述了這種迷狂的境界。靈魂最初以個別的美少年為對象,逐步升級,一直到徹悟美的本體,進入神秘的迷狂精神狀態,不再留戀世上具體的美少年以及財富等感官享受,而沉醉在與神結合的境界中。斐洛和普洛提諾進一步把迷狂作為人與神結合的唯一方式,認為人只有在迷狂狀態中,才能借助于心靈的眼睛的靜觀直覺到上帝。普洛提諾說:“我常常離開自己的肉體而猛然醒悟,回到自身,處于一切它物之外,進入內心的深處得到一種奇妙的直觀和一種神圣的生活”。 但普洛提諾認為,與神的這種結合,不僅要憑人們自身的努力,而且還要等待神的出現,借助于神的眷顧、干預才能達到。奧古斯丁進一步把這一思想發展為光照說,認為只有借助于神的光照,凡人才能達到神和真理。“神創造了人理性的和心智的心靈,因此,人可以接受神的光照......同時,神也就這樣照亮自身;不僅那些東西可以憑借這種真理得以顯示,而且甚至可以憑借心靈的眼睛,感知到真理本身”。 所以,這種光照同時也就是神的啟示。在中世紀,神秘主義者們繼續對靜觀和迷狂作了大量論述。偽狄奧尼修斯把與上帝結合的道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凈化、啟示和結合。這三個階段的神秘推進成為后來許多神秘主義者的學說的內容。圣維克多的雨果認為,人的靈魂有三種眼睛,靈魂以肉體的眼睛觀看外部世界,以理性的眼睛觀看自身,以靜觀的眼睛觀看上帝。但靜觀的眼睛由于原罪而受到玷污,因而人必須借助信仰的幫助才能真正地靜觀上帝。靈魂首先要擺脫自己所依附的感性的和肉體的羈絆, 即“凈化” ( via purgativa ), 從而達到一種“精神的直觀”或“內在的光照”, 即“啟示” ( via illuminativa ), 最后才能達到與上帝的直接合一,即“結合” ( via unitiva )。 波納文圖拉繼承了圣維克多的雨果關于三種眼睛的學說, 并且認為, 靜觀的最高境界就是迷狂。“迷狂就是通過離棄外在的人而使自己超越自身的某種充滿愉悅的升華,它借助積極向上的力量竭盡所能地延伸到那愛的超理智的泉源”。 在迷狂中,精神被置于有學問的無知的境界,把握住了永恒的、神圣的真理。這種迷狂也就是一種神秘的直觀,但它并不是任何人在任何時侯都能夠實現的,它有賴于上帝的恩賜,而這種恩賜又只能通過圣潔的生活和對上帝的虔信才可能獲得。艾克哈特也認為,人必須通過靜觀而達到迷狂狀態,在靈魂的閃光中借助于上帝的恩賜而達到與上帝的“神秘的合一”( unio mystica )。艾克哈特的學生蘇索也指出,在結合的最高階段,全部的自我意識都消失了,靈魂陷入了神性的深淵,已與上帝結合為一體。總之,在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看來,人的靈魂只能借助于擺脫肉體、擺脫現象世界、擺脫自我,在一種無物無我的迷狂境界中與上帝合而為一。轉貼于

中國老莊哲學的天人合一的中心內容是體道、得道、安道。在這里,天不是神,而是天道,即絕對的道,天人合一也就是人與道合一。而“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所以天人合一又是人與自然融合為一。老子已從“道可道,非常道”、“道隱無名”出發提出了“絕圣棄智”的體道方法。在他看來,一切感覺和認識都是罪惡,都只會給人們帶來危害。“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第十二章),而“慧智出,有大偽”(第十八章),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絕圣棄智”(第十九章),是“塞其兌,閉其門,和其光,同其塵,挫其銳而解其紛,是謂玄同”(第五十六章),即根絕一切認識的渠道,從而與玄之又玄的道合為一體,達到“玄同”的神秘精神境界。但老子對這種神秘的體道方式并沒有展開論述。真正系統地建立起神秘的體道學說的是莊子。莊子以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天下》)的精神絕對自由為人生目的。這種超越人生的精神自由,就是道的境界。為了達到這種境界,莊子提出了“坐忘”的修養方法。所謂“坐忘”,也就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大宗師》)。同于大通就是與道為一,要與道為一就必須拋棄感覺和思慮。所以“無思無慮始知道,無處無服始安道,無從無道始得道”(《知北游》)。莊子的“坐忘”說談的主要是忘形、忘知、忘我,而他的“見獨”說則更為清晰地描述了體道的過程和感受。它可以被看作是對坐忘的補充說明。“以圣人之道告圣人之才,亦易矣。吾猶守而告之,參日而后能外天下;巳外天下矣,吾又守之,七日而后能外物;巳外物矣,吾又守之,九日而后能外生;巳外生矣,而后能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見獨而后能無古今;無古今,而后能入于不死不生”(《大宗師》)。外天下即忘卻現實世界,外物即忘卻一切存在,外生即忘卻自身,由外天下而外物,由外物而外生,逐步忘卻一切,最終達到一種剔透清澄的境界,如晨曦驟現,豁然開朗,是謂“朝徹”。朝徹而后能見獨,即見到獨一無二的絕對的道,與道融為一體,超越時間的流逝,成為不朽的永存。至此境界,就與絕對的道合一,與天地萬物合為一體,便能做到目無所見,耳無所聞,心無所知,完全超脫人世,“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齊物論》)。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都是從上帝或道不可認識、不可表述出發,得出了棄絕外物、 棄絕感覺、棄絕認識,在無物、無我的神秘境界中與上帝或道結合為一的結論。但在這種共同性的背后,又掩蓋著巨大的差異。 對于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而言,人的靈魂是上帝的摹本, 甚至是人性中的神性。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就認為,思辨活動“是一種高于人的生活,我們不是作為人而過這種生活,而是作為在我們之中的神。...... 如若理智對人來說就是神,那么合于理智的生活相對于人的生活來說就是神的生活”。 中世紀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基本上繼承了亞里士多德的這一思想,把心靈的靜觀( theorein )看作是一種神圣的活動,把“成為神”( theosis )作為追求的最高目標。因此,神人合一的主體不是人,而是神;神人合一的結果實際上是神神合一,是人的神化,是對人的否定,是人與天地萬物以及自己的肉體的分離。而對于中國老莊哲學來說,靈與肉的對立不是那么明確,人本來就是自然的一部分,而道也沒有被神化,道就是自然,是無為,道并不具有西方的上帝那樣的思維功能。因此,天人合一的主體始終是人,天人合一的結果不是對人自身的否定,不是人與自然的分離,而是人融化在自然的天地萬物之中,與自然萬物和睦相處。這就決定了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主張禁欲主義、否定現世生活、祈求來世,而中國的老莊哲學總的來說并不否定生活,反而主張在現世生活中通過一種順應自然、淡泊寧靜的態度來達到天人合一。例如莊子就是重生輕死的,后世道教對長生不老術的刻意追求,也可以看作是老莊思想的一種宗教反映。

四、異端與主流

基督教神秘主義哲學和中國老莊哲學的差異不僅表現在它們各自的理論中,而且也表現在它們不同的歷史命運中。當然,這種差異也是由兩種不同的文化傳統所造成的。

老莊哲學范文第2篇

    關鍵詞:清修、“心齋”、守靜、“坐忘”、修煉、信念體系、“玄覽”、“無為”、“道”

    引言

     蓋一切優秀宗教學說之精髓要義在于提供人們一種至高妙完備的精神修煉學說,無不是在于用一切說教、啟迪之方法,教人通過入靜法門而達到極至的空靈、無為的中道至地。其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備的信念體系和方法論。這種至高妙完備的信念體系包括:信仰體系和觀念、意識體系的總和。其中包括人們對宇宙本體的信仰、人們的道德倫理體系及人生價值意義體系所決定的宇宙觀、社會歷史觀和人生觀。 事實上,宗教乃是信念體系以及有關形而上學本體論的觀念意識體系的總和。真正優秀的宗教學說之精髓要義并非是神靈崇拜體系以及某種不可企及的超自然力量和社會力量在人意識中的歪曲、虛幻的反映。這只不過是糟糕的宗教特征。宇宙是無限的,宇宙的真理是不可窮盡的,人類的心靈和精神世界也是無限的,人類的理性、科學以及經驗實證的方法在解決人類的心靈和精神世界的問題時是無能為力的。這就需要憑借宗教也就是要憑借人類的信念體系和形而上學本體論才能真正構建起人類心靈和精神世界的家園。 老莊學說的宗教精神內涵概述 在信念體系方面,老莊學說為我們提供了至為高妙完備的宇宙本體論的信仰、人世間的道德倫理體系及其人生價值意義體系所決定的宇宙觀、社會歷史觀和人生觀。在宇宙觀、自然本體論方面,老莊學說提出了“道”這一深邃精湛的,難以為語言描述的、只能通過玄覽、觀照、體悟的方式才能把握的宗教哲學的本體內涵。在社會歷史觀和人生論方面,老莊學說倡導:“抱樸守拙”、“返樸歸真”、“與世無爭”、清心寡欲、清凈無為、“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思寡欲”①、“致虛極,守靜篤”②,提出:失道而有德、失德而有法、“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③進而倡導:“無法之法乃為至法、無德之德乃為大德”(張大千語)的社會歷史發展的至高治本的原則,安貧樂道、安時處順、逍遙自在、齊物我、齊萬物、物我兩忘、天人合一最終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尋求大解脫、大自在、大超然的大智慧和根本法。這是真正意義上的宗教精神,是至高妙完備的信念體系、形而上學本體論和至高妙的認識論、方法論。與佛學一樣,老莊學說之精妙所在乃是一種向內深層次的開發智慧的一整套可操作性十分強 的高深學說。它的向內深層次開發智慧的深度可達到喚醒基因層次的潛在的記憶、潛在的智能的程度。 在認識論和方法論方面,老莊學說為我們提供了至為高妙完備的“無為而無不為”的方法論。老子提出的“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④這一論斷中包含了至高妙的活的辯證法。并非消極退守的辯證法,這是一種建立在類似于佛家性空緣起的至高妙的宇宙本體論(這里的“無”相當于性空的含義 ,這里的“有”相當于緣起的含義)上的大智慧,大方法。一切事物運化無不走向其反面,日中而移、月盈而虧、否極泰來,.....總之,天下事是無常是、理無常非,宇宙中沒有常住不變的物和事,一切都在運動變化之中并朝向其反面轉化。這正是宇宙大道運化在用的方面所表現出的至理妙機。而宇宙大道運化的本質特征正好比水的運化,是以小制大、以弱勝強、以靜制動、以柔克剛、以不變應萬變、無為而無不為的。

    老莊學說雖然包含了至高妙的宗教精神,但是老子、莊子本人并沒有刻意去創立什么教派,更沒有去建立教會制度。有些學者就此認為:沒有神靈崇拜體系、沒有完整的教會制度就意味著沒有宗教。這實在是對宗教精髓的極大的誤解。真正高妙的宗教精髓并非主張建立迷信崇拜體系、也不主張一定要建立某種教會制度才能弘揚教義的精髓和主旨,更不主張建立排他性極強、具有強烈的門派觀念的教會制度,在這里老莊學說和佛家的思想一樣都是至為博大精深的。

    莊子所倡導的修煉與養生的學說,比如“心齋”、“坐忘”之說是已經拔高到至高妙完備的宗教哲學的高度。已經不是普通人文學說層次的修煉與養生,這是莊子對老子學說的絕妙的補充。如果說《老子》一書是經典的經典,句句是綱領、字字是真經,那么《莊子》一書則是對其最好的詮釋、發展和補充。

  老莊留下的文字十分少,特別是老子僅留下了五千言,莊子也只留下了三十三篇大約四萬五千言,與汗牛充棟的佛經相比可稱是少之又少。因而不能夠在如此少的文字中涉及詳盡的教義教條的內容,只能是簡練精辟的綱領和要旨性的表述。 偉大的宗教思想學說中包含著能夠提供人們完備的信心體系以及心靈的自我慰籍、自我調節、自我激勵的機制和智慧,不但包含了至高妙的,能在精神上超然于不可企及的無限和生發出高妙的超脫精神,能使人們產生深深的敬畏感和贊嘆之心,不再自大和狂妄,深深地知道自身的渺小和有限,未知世界的博大無垠,以及能給予人們化解煩惱、苦難的智慧和方法,更包含了宇宙的終極智慧和方法,包含了人類如何超越自身局限,充分開發自身潛能、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入至高妙的大解脫、大自在境地的切實可行、可操作的大智慧和至妙法門。 從更深層的意義來說,老子的“道”是超越了哲學思辨和形而上學本體論層次意義上的道,是宇宙萬物自然的本原及其運化的根本智和根本法,是不能被人智(關于人智的有偏和殘缺有限在后面將會有所論述)的思維和語言符號系統、邏輯概念所把握的,更不是往常學者們所認為的那樣是某種哲學意義

上的、被劃定為是客觀唯心主義的或者是別的什么主義意義上的“道”。用人智的思維和語言符號系統、邏輯概念去認識、解讀“道”,只能得到毛皮,甚至是誤解的“道”,所以老子在《老子》開篇第一句話就是:“道可道、非常道”。“道”只能通過高妙的“玄覽”、“玄通”、“禪觀”、“妙覺”這一類的方式去領悟。而要想獲得高妙的領悟能力,就必須通過修煉。老子的道如果要免強用現在的語言來表述即是:關于“緣起性空”、“因緣合和”、“色空”運化、宇宙大道運化的最根本的原理和法則。“道”的本性是“空”“無”,而“有”是道的“用”的顯現。“道”在本原上是無形、無象的,但又充斥于宇宙之間,無所不在。“道”的本性 雖然是“空”“無”,但其顯現、運化的“用”的方式,則既可以是空相,也可以是實相。總之,既不能執著于其空相的“無 ”, 也不能執著于其實相的“有”,即,既不能執著于是某種物質實體的實相,也不能執著于“既不能執著于其空相的‘無’, 也不能執著于其實相的‘有’”,……,可見,語言的表述在這里已到了極限,陷入了不能表義的無謂循環。 莊子的哲學也并非絕對的相對主義,莊子之所以提出一些看似偏頗、有些極端的例子,并引發出一些看似偏頗、有些極端的見解,這實在是為了啟迪人心、開發心智,教會人們不要執相、不要我執,這種啟迪心智的方法正類似于禪宗的參話頭、悟禪機的妙法。但最根本的目的是要啟迪人們不要執著,應當始終本著“物我兩忘”、“齊物我、齊萬物”的“明心見性”、不住色空、不落“有”“無”、圓融無礙的大智、妙覺去應物、處事和待己。 老莊學說中一些重要的宗教哲學思想言論解讀和辨析

  有關“安時處順”、“安貧樂道”、“隨意而安”思想的辨析:一些人誤解了宗教精神中的一些精粹,比如將“清心寡欲”、“心齋”、持戒、禁欲等思想簡單化的視為不過是一種“存天理滅人欲”的理念。并認為是反人性反進步的糟粕。一些人誤解宗教精粹的另一個要義:人們應當安貧樂道、隨遇而安,應當尋求無為之境。將其視為是不鼓勵奮進、阻礙社會進步,特別是阻礙生產力發展和物質文明發展的糟粕,消極保守厭世的精神麻藥和鴉片。事實上這是極大的誤解。如果簡單化地去理解安平樂道、隨遇而安,當然會陷入上述負面后果,并在很大程度上會被統治階級所利用,而“無為”會陷入懶散、缺乏創造和奮進精神……事實上真正的宗教精髓是極反對懶墮、反對不求上進的,佛學十分強調從事精進勤奮的修為實踐,并將精進和勤勉列入八正道之中。

  老莊學說中雖然沒有神靈崇拜信仰,但有宗教信仰體系的至妙精髓、至完備的入靜方法論。而虔誠的神靈信仰不過是一種入靜修煉的至妙法門,老莊學說中雖然無教會制度,但是更看重類似于參禪悟道的修煉方式,即暗合了“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修煉方法,倡導通過“致虛極,守靜篤”⑤、“坐忘”的高度的正靜定修煉而獲得“玄覽”“妙悟”的根本智、根本法,進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的大自在、大解脫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的無所不能、隨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妙境地。

  完備的制度化的宗教具有勸世、勸善的目的和功能作用,老莊學說雖然沒有提出類似于佛教和基督教的因果報應六道輪回天堂地獄之說,(這類學說從其本質功能來看是一種勸世的至妙方法,是為了構建一種教派學說的完整性,從而具備強大的解釋學、勸世說的功能作用的妙法),但在勸世方面具有綱領性的精湛深邃的論述。比如清心寡欲、清凈無為、與世無爭……這是至為完備的最根本的勸世良言和修煉大法。有些學者還認為老莊學說的宗教精神中沒有普渡、救世的內涵,僅有自修自渡,因而僅僅類似于小乘佛教的修煉。這種看法是不對的。事實上,老莊學說的宗教精神,闡述的是最根本、最精粹、最為博大精深的宗教教義,宗教精神中的普渡、救世說是建立在自度度他、自他覺覺基礎上的。度他不是根本目的,度他是為了更好的自度。因為通過渡他,才能夠放下自私偏狹的小我觀念,才能去除我執。而去除我執才是最根本的目的。而這一點正是佛教一切宗派(包括大乘佛教和于小乘佛教)最根本的宗旨和最本質、最重要的精髓所在。抓住了根本就抓住了一切最重要的關鍵所在和精髓所在。在此以外,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之有所不同,僅僅只有方法論意義上的各自有所側重的不同而已,其間沒有根本意義上的好次不同。關于如何去除我執的大智慧和根本法,在老莊的學說中是闡述得至為深透、完備的。 勸世、勸善是方法,但不是根本法,是宗教的淺層的功能作用,而至高至深層次的功能作用則是對每一個個體生命都給出了至為高妙完備的通過宗教精髓要義所啟迪的精進勤奮的不懈修煉,則能使每一個尋常的心靈變得超凡,遠遠超越凡俗人智的局限達到程度不等的大智慧、大解脫、大自在的境地。給出了一整套十分完備的具有很高的可操作性和可實踐性的開發人類這一生靈的無限可開發潛能和智慧的根本智和根本法。由此真正告知了人們什么才是人生意義的終極真諦和價值所在。能提供窮則獨善其身的精神修養方法、能找到好的精神心靈的慰籍的港灣的功能也只是宗教的淺層次的功能和作用,退守、隱居也只是修煉的基本策略和方法之一,但不是根本法,而只是通過退守隱居獲得排除外界干擾、清心寡欲、清凈無為、與世無爭的,也就是獲得類似于佛教的息心凈念、清凈六根、去除七情六欲的內煉修為的更好的環境和條件。根本的目的和方法還在于清靜無為,在于通過至高妙的正靜定、坐忘修煉而得道。清心寡欲、無為、齊物我、齊萬物、物我兩忘、息心凈念、清凈六根、持戒、行善布施的本質仍然是一種方法,是為了去除我執、妄念、人為的亂干預天道。 有一句格言說得極好:“越是寧靜的水面,越能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的繁星”。這是一句能夠深刻揭示靜能生智的機制和開發人類無限潛能的重要契機的妙言。老莊學說所倡導的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齋”,“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返樸歸真”正像是佛學所倡導的六根清凈、息心凈念、五蘊皆空、無掛無住的境界,“息心凈念”、“致虛極,守靜篤”就好比讓人類的心性這一類似球形的靈性水面盡可能好的平靜下來,變成一個靈性球形的明鏡,也就是大圓鏡智,從而能夠全方位地映照出四圍的景色和滿天繁星,六根清凈則意味著去除肉

身對人的障礙和不好的欲望和雜念,使人的心性重新獲得空靈和明靜。 綜上可見,老莊學說中已充分的蘊含著類似于佛教戒定慧學說的至高妙完備的言簡意賅的宗教教義的綱領性內涵。

  道家的無為也決不是提倡什么也不做和不為,這里的“無為”境界是道家的最高境界。其深層次內涵是絕不能逆道而為,指的是不要人為的去亂為、胡為,去干預自然大道,甚至不能用未經過很好入靜修煉的常人乃至圣人之智去人為干預宇宙大道的運行。只有徹底領悟了什么是不合道的行為并善于放棄,才能達到無為而無所不為,達到隨心所欲合于道的至高境地。透徹的領悟了“無為”的這一深層內涵后,就應當進一步明了所謂“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少思寡欲”“返樸歸真”的深邃內涵,從而通過高度的“致虛極,守靜篤”“心齋”“坐忘”的正靜定修煉而最終得道,如此便能與宇宙大道全息相應、圓融為一,達到了隨心所欲合于道,無所不能為的至地。這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精髓要義。而隨遇而安、安貧樂道這是一種人生尋求至高無上的超凡脫俗,至高的心靈大自在、大解脫的大智慧、大至理。 老莊學說的出世退守的深層含義是:1、具有以退為進、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小制大、四兩撥千斤……的方法論策略的意義;2、提醒人們應當領悟到:不要總是以常人的思維行事,比如,以大制小、以強勝弱、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的方法,這不是妙法,而是常人的拙法,凡事應當盡量追求四兩撥千斤、以退為進、以弱勝強、以柔克剛、以小制大、一把鑰匙開多把鎖……這才是妙法,要想獲得這種妙法,必須通過正確的修道,得道之后一切妙法就會自然顯現。而修道的綱領性要旨就必須是清心寡欲,清凈身心,這就好比佛教的持戒所要達到的目的。

老子之所以提出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莊子之所以反對一味的追求巧、技藝,其深層次的內涵在于:人只有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放棄小聰明,回到“致虛極,守靜篤”的修煉中來,才能使自身超越十分有偏見、殘缺不全的人智,而獲得靈性妙覺、玄覽的顯現,智慧的提升。這正是去除人智局限、去除我執最根本的大法。老子是想讓世人明了:由于人們放棄了追求清凈無為、虛靜定慧的合乎宇宙大道的本性,只注重了技能法術的開發,并將技能和法術用于追求無止境的物欲和虛榮的這種末性的滿足。這樣由于“世欲深者天機淺”⑥,因而人們將不斷喪失自身本性中原有的“玄覽”、“覺妙”、“靈悟”、“禪觀”能力而離宇宙大道越來越遙遠。最終很可能會被人類所不能駕馭的法術和技能毀滅。西方也有一句古話:人類一思考,上帝就發笑。這句話中蘊含著人們不要過分自以為自己是能思考的智慧生靈而得意。豈不知就是由于人類太偏愛思考(主要指借助語言符號系統進行邏輯、理性思辨而玩弄思維游戲和概念游戲),以至于自誤入思維障礙而不能自拔。這句話十分深刻的點明了人類智慧的有偏和殘缺不全。因為人性本靜,人只有在虛靜、空靈中才能出大智慧,大妙覺。

  但是世人很難清靜、空靈起來,因為世人深受肉身的欲望、前世今生之業力、精神意識之我執,以及自以為是所形成的阻擾和障礙,這正是導致人類智慧的弊端和障礙的根源所在。正是由于人心中的我執和雜念,甚至七情六欲的干擾、障礙和蒙蔽,前世和今世的業障使得人類的心性已經板結和模式化,而靈性和至完備的妙覺的潛力卻大大的喪失了。所以只能看到聽到和感覺到自己知道的東西,也就是板結的模式中所具有的東西。即便是哈勃望遠鏡的發明和超級電子顯微鏡的發明也莫不過如此。人類不可能借助它們就能觀測到人類業已形成的認識體系之外的全新的事物,而只能看到觀測到人類既定的認識體系之內的一些更多的細節,如此而已。人類應當充分認識到自身智能的殘缺不全、偏狹蒙昧。人類不能再自以為是地認為科學萬能,科學至上。應當充分深刻地反省自身智能的弊端和缺陷及其根源。人類要想在智能上糾偏,去除弊端和缺陷,必須拋棄世俗的認識方法,自以為是的我執,回到佛陀和道家所倡導的息心凈念、清凈六根、淡泊虛靜、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修煉中來。這也是人類要想超越自身局限,完善自我、提升自我進入至高妙境地的智慧之路。在這一有關宗教精神的精髓要義上面,老莊和佛陀是高度一致的。 結語 總之,老莊學說中包含了至高妙完備、博大精深、最根本的宗教哲學精神,這種精神是用極為簡練的語言進行綱領性、旨要性的方式表述的。要想很好的解讀老莊學說宗教精神的精髓要義,必須通過老莊學說所倡導的修煉方法,它有一條主線,那就是通過清修(即通過少思寡欲的清心或“心齋”,通過“絕圣棄智、絕仁棄義、絕巧棄利、見素抱樸,”“返樸歸真”以去除肉身和心性的貪欲和妄念、執念)方能夠守靜、“坐忘”“致虛極,守靜篤”,進而能夠深諳、徹悟“無為”——即真正明了如何才能不違天道行事、應物、待己,如何才能避免人為的亂干預宇宙自然大道的運化之要義,由此能達“無為而無不為”、隨心所欲合于道的得道至地。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注釋及評介》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4年5月版

2、徐復觀《中國人性論史》(先秦)臺灣商務印書館1984年

3、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年

4、陳鼓應《莊子今譯今注》中華書局出版社 1985年7月版

老莊哲學范文第3篇

農村老年高血壓患者的基本情況調查結果顯示,男性患者288人,女性312人;60-68歲的患者225人,69-77歲的273人,78-86歲的90人,87-93歲的12人;獨居患者123人,非獨居患者477人;在業250人,離退休45人,無業或失業305人;農業勞動者569人,其他職業者32人;從文化程度看,沒上過學的248人,上過小學的271人,初中學歷的61人,高中及以上20人;參加城鄉居民合作醫療保險的患者564人,獲得醫療救助的11人,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患者有14人,2人參加商業醫療保險,9人沒參保;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占28.1%,2001-5000元的占34.4%,5001-7500元的占11.3%,大于7500元的有23.9%;患高血壓1-5年占74.6%,6-10年的17.1%,11-15年的占6.3%;16年以上的占1.6%。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狀況患者服藥依從性狀況。通過陪同調查的村、鄉隨訪醫生對患者最近3次隨訪登記的血壓值的評判結果可知,此600名受調查老年高血壓患者中按醫囑無需進行藥物治療的患者有37人,563名患者按醫囑需要進行藥物治療。調查前1個月內正在服用降壓藥治療的患者共為379人,未服藥的有221人,服藥率為63.2%,可知應服藥而未服藥的患者有184人,占調查總人數的30.7%。對379名正在服用降壓藥的高血壓患者的依從性評價可知,高血壓患者中174人“不按時服藥”(45.9%);158名“不按規定劑量和種類服藥”(41.7%);143名“不堅持服藥”(37.7%)。

“按醫囑按時服藥、按規定劑量和種類服藥以及堅持服藥”的患者共166名,表明其服藥依從性佳。379名服藥患者中依從性差的有213名,同時按醫囑應服藥而未服藥的患者有184人,也定義其服藥依從性差,可得本次調查中服藥依從性差的患者總共有397人。結合按醫囑應服用降壓藥的患者563人,可算出老年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佳的比例僅為29.5%,依從性差的比例為70.5%。2.2.2患者未服藥的原因分析。對調查中221名近1個月未服用降壓藥的患者進一步調查發現,其未服藥的原因主要集中在自認無癥狀或病情較輕無需服藥(44.8%);其次為經濟原因(18.6%);按醫囑無需服藥的患者(16.7%);其它原因。其中其他原因主要集中在老年患者多種疾病纏身,需要服用多種藥物,在治療其他相對嚴重疾病時,停用自認為病情較輕的降壓藥。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以高血壓患者是否依從服藥為應變量(服藥依從性佳=1,服藥依從性差=0),把患者一般社會人口學、高血壓相關治療知識知曉狀況、高血壓服藥治療的心理認知、態度信念等維度的變量作為自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篩選時,將就業狀況,醫療保險狀況進行啞變量化,其中就業狀況以在業作為參照,醫療保險狀況以沒參加任何保險作為參照,具體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Logistic分析結果發現“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是否患有高血壓外的其他疾病”、“堅信依從服用降壓藥能有效控制血壓的程度”、“是否主動向村醫或鄉醫咨詢高血壓預防保健知識”、“是否接受過隨訪服務”以及“是否知曉高血壓并發癥”等6個變量有統計學意義,具體結果見表3。其中“家庭人均年收入”、“患者是否患者高血壓外的其他疾病”、“堅信依從服藥能有效控制血壓的程度”、“患者是否主動向村醫(或鄉醫)咨詢預防保健知識”這4個變量的OR值分別為1.478,1.785,1.597,4.255,都大于1。說明主動向村醫(或鄉醫)咨詢預防保健知識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好的概率是不主動咨詢的患者的4.255倍,是對患者服藥依從性影響作用最大的一個因素。患者對“堅信依從服藥能有效控制血壓的程度”每提高一個等次,服藥依從性好的概率提高59.7%。除高血壓外還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的服藥依從性高于僅患高血壓的患者。家庭人均年收入越高,患者的服藥依從性也越好。“是否接受過隨訪服務”以及“是否知曉高血壓不良并發癥”這2個變量的OR值均小于1,說明患者接受過隨訪服務以及知曉高血壓不良并發癥與其服藥依從性佳之間成負相關。

高血壓的治療一般需要終身服藥,特別對于病情較重的老年高血壓患者來說,其大多需要使用藥效較好的進口藥或聯合用藥才能控制血壓,經濟負擔較重。另一方面,重慶市等西部地區農村家庭養老仍是主要養老形式,老年人缺乏退休金或社保養老金,且大量年輕人外出務工,老年患者按時獲得足夠的生活費和醫療費難以得到保障,影響了患者的服藥依從性。另外,重慶市對患者的門診報銷比例較低以及慢病證政策的落實不到位也是未能有效緩解患者看病經濟負擔的外部政策原因。政府應進一步加強醫療保障制度,特別應加大慢病門診報銷比例,強化落實慢病證政策實施,切實減輕患者看病經濟負擔。高血壓“隨訪”、“知識知曉狀況”的界定需要進一步完善調查結果顯示,接受到隨訪與否與服藥依從性的好壞成負相關。患者接受到村醫或鄉醫的慢病隨訪可看作是一種具體的社會支持。姜小鷹等發現社會支持與服藥依從性成正相關[9]。本研究得出相反的結果,原因可能是研究者對“隨訪”的定義偏差,本研究把隨訪界定為村醫或鄉醫對患者的入戶隨訪以及打電話通知患者到鄉鎮衛生院進行體檢的電話隨訪,而訪談分析發現鄉醫電話通知患者到鄉鎮衛生院進行體檢這一形式的隨訪都不到位,近半的老年患者雖接到電話但從未依從性地到鄉醫處完成隨訪工作,而這種形式的隨訪在本研究中占一半以上,最終導致本研究得出的隨訪率偏高、隨訪結果存在較大的偏差,進而影響了結果的分析。

高血壓治療知識知曉狀況變量進入方程的僅“知曉高血壓不良并發癥”,其OR值小于1,說明越是對高血壓不良并發癥了解的患者,服藥依從性越低。國內相關研究高血壓知識知曉這一因素的評價幾乎對都使用知曉度的分值進行分析[7],分值越高服藥依從性越好,從而得出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與知識知曉度成正相關的結論。本研究在基于服藥依從性與患者知識知曉度成正相關的結論基礎上,為進一步探究服藥依從性到底與哪種高血壓知識知曉相關,把多種知識知曉度作為單個變量進行Logistic回歸,最終僅有“知曉高血壓不良并發癥”有統計學意義,但OR值小于1,與一般性認識不符。原因可能是部分病情較輕的患者僅知曉高血壓會引起心臟病或中風等并發癥,但對心臟病和中風的危害沒有真切的體會,且未意識到高血壓與其的直接相關性。對部分患者的訪談結果發現患者認為高血壓僅是引起中風、心臟病的小部分原因,直接影響性不大,從而可能導致得出相反的結果。進一步的研究應該完善高血壓“隨訪”、“知識知曉狀況”的界定,評價出真正接受“到位隨訪”以及“真正知曉高血壓相關知識”的患者,并對其做進一步的分析。老年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有待進一步挖掘多因素logistic回歸結果發現Nagelkerke決定系數R2僅為0.287,即回歸模型對因變量變異貢獻的百分比僅占28.7%,還有71.3%的影響因素未被發掘,回歸方程有待進一步完善。在對其他高血壓人群服藥依從性研究影響因素借鑒的基礎上,在健康信念模式的指導下,著重加入了影響患者健康信念的一些心理指標,深入挖掘老年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最后有一些健康信念指標入選,但這些影響因素僅從患者自身的角度出發,未深入考慮長短效藥物的效果、服藥頻率、藥物聯用、服藥的不良效應等客觀藥效狀況以及家人、同伴社區等對患者的關心、鼓勵,是否督促服藥等家庭、社會支持情況,這些維度對于老年患者這一群體有很大的影響,下一步的研究方向應深入探討以上相關維度對老年高血壓患者服藥依從性的影響因素,為實施有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提供有效的理論指導。

作者:李霞 張研 苗豫東 史丹翔 張亮 單位: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醫藥衛生管理學院

老莊哲學范文第4篇

【摘要】 目的 了解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抑郁狀態及產生原因,為臨床抗抑郁治療提供依據。 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評量表對126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進行問卷調查,并與全國常模進行比較。 結果 126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合并抑郁狀態者53例(42.1%),與對照組比較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且文化程度越高,抑郁發生率越高,但患者性別無顯著差異(P>0.05)。 結論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抑郁狀態發生率偏高。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可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抑郁,抑郁狀態對高血壓患者的影響正日益受到臨床醫師的關注,為全面了解此類患者的抑郁產生原因及程度,本文對126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的抑郁狀態進行了臨床分析,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為2001~2004年我科住院及門診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126例,年齡60~82a,平均68.2±5.7a,其中男84例,女42例。所有患者均符合“1999世界衛生組織/國際高血壓學會(WHO/ISH)高血壓防治指南”的診斷標準。排除繼發性高血壓、心臟瓣膜病、慢性腎功能衰竭(血Cr>250moI・L-1)、慢性心功能不全(心功能Ⅲ級及以上者)、過去6mo發生過心肌梗死或中風者、有精神疾病史及陽性家族史者。

1.2方法 采用 Zung抑郁自評量表(SDS)作為篩查抑郁的工具,通過調查問卷,本著目的抽樣,知情同意原則,專人負責發放問卷,當場收回,要求患者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逐項如實填寫,自愿參加。對SDS量表中20個項目進行分級評分,共分四級,SDS評定的抑郁指數為各條目累計分80(最高分),指數范圍為0.25~1.0,指數越高,抑郁程度越重,SDS評分指數<0.5為無抑郁,0.5~0.59為輕度抑郁,0.6~0.69為中度抑郁,≥0.70為重度抑郁。并與全國協作組應用SDS評定的1340名正常人為對照組進行比較。

1.3 統計方法 統計學數據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

2 結果

2.1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抑郁發生率 126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合并抑郁狀態者有53例,發生率為42.1%,其中3例屬重度抑郁,13例為中度抑郁,37例為輕度抑郁。

2.2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抑郁發生的相關因素 (1)年齡和性別:126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中伴發抑郁者53例,男34例,女19例,平均年齡67.5±6.4a;非抑郁者73例,男47例,女26例,平均年齡69.8±6.7。兩組年齡、性別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2)文化程度:126例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20例,出現抑郁6例(28%),中學文化程度36例,出現抑郁17例(47.8%),大專以上文化程度70例,出現抑郁40例(56.7%),3組間抑郁發生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提示抑郁的發生率與文化程度呈正相關,文化程度越高,抑郁發生率越高。

2.3 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SDS評定與常摸比較 以全國量表協作組應用SDS評定的1340名正常人為對照組,評定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總體抑郁程度,經統計學處理,兩組之間有極顯著性差異(P<0.01)。

2.4 抑郁特點 53例抑郁組中以情緒低落、壓抑、郁悶、興趣缺乏、愉缺失、疲乏無力、注意力不集中、遲滯、無價值感、無助無用感、焦慮及睡眠障礙為主要表現,而自罪感、自殺、激越及體重減輕不明顯。

3 討論

本資料顯示:老年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抑郁程度與正常組比較有極差異顯著(P<0.01),其中輕、中、重度抑郁發生率分別為29.4%、10.3%、2.4%,與Bensenor[1]等報道高血壓抑郁發生率36.6~63.4%相符。按照WHO的界定,人類健康長壽60%靠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習慣,8%為醫療條件,并預測生活方式和心理行為因素將成為促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頭號殺手[2],心理社會因素不僅是高血壓發生、發展的重要因素,且影響高血壓轉歸、預后及療效[3]。老年高血壓患病率高,常合并嚴重的心、腦、腎等多臟器的損害,嚴重影響患者的心理健康,故易出現反應性抑郁。

本組資料還顯示:文化程度越高,抑郁發生率越高,而與性別、年齡無關。故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伴有抑郁狀態的患者,除治療原發病外,還應進行心理干預和抗抑郁治療。本組輕、中度抑郁患者經良好的心理認知治療后,抑郁癥狀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緩解;重度抑郁患者服鹽酸氟西汀治療。鹽酸氟西汀是一種高度選擇性五羥色胺再攝取抑制劑,其抗抑郁作用與三環類抗抑郁劑(TCA)相似,但對去甲腎上腺素(NE)無明顯影響,故無TCA樣的心血管毒性作用及抗膽堿能反應,其對內源性抑郁及軀體疾病導致的抑郁均有良好的療效[4]。本組患者首選氟西汀治療均取得了較好的療效。

參考文獻

[1] Bensenor IM,Pereira AC, Tannuri AC, et al. Systemic arterial Hypertension and psychiatric morbidity in the outpatient Care setting of a tertiary hospital[J].Arq Neuro-psiquiatr,1998,56(3):406

[2] 孫寧玲.抑郁癥與冠心病[J].中華內科雜志,2002,41(11):785

老莊哲學范文第5篇

【關鍵詞】 高血壓; 護理干預; 生活狀態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Living Condition Improvement Effect of Elderly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LI Cui-mei,PENG Jian-fang,HUO Hong-ying,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3,10(14):055-057

【Abstract】 Objective:To analyze the role of nursing intervention on prevention of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with blood pressure control and complications.Method:Check our hospital 164 cases of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its psychological care during hospitalization, dietary guidance, exercise guidance, drug intervention, and complications knowledge of comprehensive nursing intervention. Result:164 hypertensive patients receiving care six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he blood pressure is well controlled and the patient’s lifestyle, overweight, psychological imbalance effective improvement. Conclusion:Nursing intervention effects in elderly hypertensive patients, the promotional value.

【Key words】 Hypertension; Nursing interventions; Living conditions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Zhaoqing, Zhaoqing 52602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3.14.032

目前,我國是全世界老齡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1],高血壓是老年人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我國估計有2億的高血壓患者,高血壓的起病和遺傳、精神過度緊張、肥胖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有關,而且伴隨年齡的增長,發病的幾率也逐漸增高,高血壓直接危害著患者的身體和心理健康,而且也加重了患者的家庭負擔。相關研究表明,高血壓近年來發病率不斷升高主要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關[2],在本院就診的164例高血壓患者進行護理干預后取得一定療效,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1月-2012年1月在本院確診為老年高血壓患者164例。其中男96例,女68例,男女比例1.41:1。年齡57~88歲,平均(69.36±10.94)歲。所有病例均符合高血壓診斷標準[3],即收縮壓≥140 mm Hg或舒張壓≥ 90 mm Hg,老年高血壓部分人群存在著白大衣效應,即在面對醫生或者護士的時候測量血壓升高,而在自測血壓時血壓正常。本次研究的過程中采取的是非同日3次按照自測血壓和醫護人員測量血壓值比較,相差不大,即認為患者自測血壓為患者的真實血壓,若出現醫護人員測量血壓高于自測血壓,則認為患者存在白大衣效應,采取患者的自測血壓作為診斷數據,確診。

1.2 護理方法

1.2.1 自測血壓 由于診室血壓存在測量次數少,有一定的觀察誤差和白大衣效應,影響數值準確,因此通過診室血壓與自測血壓對比來評價患者的血壓水平是比較準確的。關于自測血壓方案,目前尚未統一,本次研究采用每周測3天,每天測2次,每次測3遍取平均值。血壓控制較平穩者,可以每月測1~3天。血壓不穩定的患者,需要每天測量,連續監測2~4周。測量前30 min,禁止飲食與運動,避免緊張。

1.2.2 心理護理 高血壓患者患病后一般有焦慮及抑郁情緒,還有可能存在強迫癥、人際關系敏感、敵對情緒等心里問題。對有焦慮和抑郁的患者可以采用多種方法來促使患者傾述,也可以主動和患者談心,成為朋友。為了達到使得患者精神平衡的目的,必須要在合適的場合,向周圍的人訴說苦惱以后,才有可能會使其心理感到輕松,通過交談、發問等溝通方式使得患者的壓抑心態得到一定的釋放,而在面對焦慮患者的時候,應當以疏導為主要手段,用理智和成熟的思維方法去改變幼稚的行為和脆弱的情感[4]。面對強迫癥的患者應當采取友善親和的談心方式,努力使患者恢復大腦的正常思維能力。對于人際關系比較敏感的患者做的最多的應該是盡力維護好患者的自尊心,把良好的人際關系建立在雙方的溝通基礎上。對待存在敵對情緒的患者時盡可能的不對患者的身體和心理上產生刺激,盡力讓患者的合理要求得到充分的滿足,使得患者的情緒和血壓保持穩定[5]。

1.2.3 飲食指導 在對患者飲食習慣進行正確的評估后,幫助患者找出其中的危險因素。要控制膽固醇食品,同時限制食鹽的攝入,老年人每天攝入的鈉鹽以5 g 左右為佳,攝入鹽量過多可使血容量增加而血壓升高。多吃一些保護血管和具有降壓作用的食品,比如豆類、玉米、大蒜、蘋果等[6],茶和咖啡有興奮作用,因此應少喝且宜淡,尤其睡前不喝為好,以免影響睡眠。吸煙和飲酒的患者應當充分告之危害后,勸其限酒、戒煙。

1.2.4 運動指導 生命和適當的運動是密不可分的,適當的運動具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老年高血壓患者應維持適當的體育鍛煉,尤其是在深冬時節,應多去戶外進行合理的運動,這樣可以有效地增強體質,有助于大腦皮層對身體的調節機能的發揮。運動的時候應當量力而行,盡量不進行體力消耗很大、動作和變化很復雜的運動方式,運動的時候動作不能太快,負荷量以不超過110~120次/min為佳,可以根據最高心率:男子最高心率=205-年齡/2,女子最高心率=220-年齡公式進行計算,選擇最高心率的70%作為運動的指標。運動的時間選擇早晨進行鍛煉比較合適,但是也要注意不能過早,應當根據自己的作息規律和季節的變化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運動時間,在運動之前可以先飲用一杯白開水,服用降血壓的藥物(主要是防止運動的過程中血壓升高),提高運動安全。運動量應該依據患者的身體狀況,可以采用一周3次,每次60 min,也可以每個月定時運動,每次20~50 min[7]。

1.2.5 用藥干預 高血壓疾病的治療是漫長的過程,護理人員應當要指導患者嚴格遵循醫囑服用降壓的藥物,降壓藥是高血壓治療的基礎,以患者的身體情況和藥物的療效作為藥物選擇和合理用藥的依據,盡量選擇降壓效果明顯、副作用小的藥物。切忌隨意減少和增加降壓藥物的量。且應當對患者進行藥物治療誤區進行指導,患者目前存在的治療誤區主要表現在對非藥物療法的重視程度不夠;新藥、貴藥就是療效好的藥物;以保健產品代替藥物的治療。在入院調查完成后,如有藥物治療誤區,護理人員應當及時予以糾正[8]。

1.3 評估方法 患者入院時進行評估,確定患者目前生活狀態(尤其吸煙、飲酒、運動等方面的信息);患者的體重,并依據BMI指數判定是否超重;記錄患者入院時的血壓情況。在進行6個月的護理干預后再次評估患者的生活狀態、BMI的評估確定是否體重超標,以及血壓情況[9]。

1.4 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的血壓比較和生活方式、體重超標以及心理失衡的改善情況詳細見表1和表2。

表1 護理干預前后患者的血壓比較(x±s) mm Hg

指標 收縮壓 舒張壓

干預前 170.28±11.36 113.52±10.03

干預6個月后 139.87±10.84* 85.68±9.69*

*與干預前比較,P

3 討論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且伴隨著我國逐步進入老齡化社會,老年高血壓病的發病率日漸增多。時代在不斷的進步,現代護理工作應當要從患者的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個角度不斷提高護理質量。高血壓的發病和生活方式有密切的關聯,健康的生活方式應當注意合理的飲食、肥胖的控制,并且減少食鹽的攝入,有效的鍛煉、戒煙和減少酒的飲用、心里失衡時的自我調節都能夠減少高血壓的發病,從而達到降低冠心病、腦卒等并發癥的發生[10]。

本次研究表明,通過實施護理干預可以對高血壓患者起到比較明顯的控制血壓作用以及患者對自我疾病的管理能力。高血壓的有效治療應當以藥物治療為主,同時輔助一些非藥物治療的手段,合理的飲食、肥胖的控制、適當的體育鍛煉、戒煙和限酒、心里失衡時的自我有效調節是非藥物治療的關鍵,通過對患者的自測血壓、心里護理、飲食指導、用藥干預等措施可以調動患者治療高血壓的積極性,且能夠提高患者對合理用藥治療的依從性,通過對患者的思維方式的改變進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行為習慣和生活方式,最終達到治療高血壓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王倩,周嫻.淺談老年性高血壓患者的護理[J].中華臨床醫藥與護理,2007,13(12):40.

[2] 高東華,李志清.老年高血壓生活護理干預的觀察[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 2009,12(3): 3161.

[3] 葉任高, 陸海英.內科學[M]. 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 2531.

[4] 林珠.心理干預對老年原發性高血壓伴抑郁焦慮患者降壓療效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 中國現代醫生,2010,9(9):13-15.

[5] 李友梅.高血壓患者藥物治療誤區及合理用藥探討[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3(3):177-178.

[6] 郜玉珍,程金蓮,楊志明,等.11490例高血壓病人服藥依從性的調查分析[J].護理研究,2010,15(15):256-257.

[7] 郭克鋒,蘇景寬,王秉康,等.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情緒狀態與心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9,17(24):3334-3335.

[8] 柯月蘭,黎觀妹, 孫小霞等.綜合護理干預對原發性高血壓患者治療依從性和血壓控制的影響[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3):3034-3035.

[9] 張珊愛,舒春香.綜合護理干預對Ⅱ級以上高血壓患者生活方式及血壓控制的影響[J].當代護士(學術版),2011,12(13):210-2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令哈市| 启东市| 栾城县| 垦利县| 商南县| 夏邑县| 房产| 富川| 大同市| 扬中市| 凤庆县| 泸西县| 和硕县| 治多县| 同心县| 临湘市| 柳江县| 华容县| 杭州市| 堆龙德庆县| 鹿泉市| 宜宾县| 民权县| 贺兰县| 青阳县| 临猗县| 广宁县| 根河市| 九寨沟县| 章丘市| 海晏县| 万载县| 景宁| 来安县| 宜宾县| 永靖县| 金湖县| 濮阳县| 大新县| 鹰潭市| 南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