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膀胱腫瘤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膀胱;腫瘤;二維聲像圖;超聲檢查;診斷;鑒別診斷
[中圖分類號]R44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3-7210(2008)05(a)-078-02
Bladder neoplasm ultrasound diagnosis
LI Qiang
(The second People's Hospital of Longkou,Longkou 2657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bladder tumor ultrasound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Methods:To carry out the ultrasound inspection to 28 example bladder tumor patients, and observe the lump body's two-dimensional acoustic image chart, interior and peripheral blood stream characteristic,diagnosis result and pathology comparison.Results:According to the bladder neoplasm two-dimensional acoustic image chart,the union surgery investigation and the tumor pathology check result,the bladder neoplasm acoustic image chart was divided into four issues, and had certain rule.Conclusion:The ultrasound has high diagnosis value to the bladder neoplasm, generalized analysis two-dimensional and colored doppler acoustic image tuteur spot, may enhance the accuracy rate of bladder neoplasm diagnosis.
[Key words] Bladder;Tumor;Two-dimensional acoustic image chart;Ultrasound inspection;Diagnosis;Different diagnosis
膀胱腫瘤在泌尿系統腫瘤中最為常見,本病多以無痛性肉眼或鏡下血尿為首發癥狀。在臨床上診斷膀胱腫瘤的影像學檢查方法較多,如超聲顯像、CT、MRI及膀胱鏡檢查等,其中二維超聲顯像方便易行、無創傷,對膀胱腫瘤的診斷及術前分期準確率較高,受到臨床的重視。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
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肉眼或鏡下血尿(病史3 d~1年余),伴尿急、尿頻、尿痛者28例。所有病例均經手術探查和切除標本病理檢查,最后診斷為膀胱移行上皮細胞癌27例,移行上皮狀瘤1例。
1.2使用儀器
美國GE-LOGIQ-400PRO,探頭頻率2.5~4.0 MHz。
1.3檢查方法
檢查前患者飲適量溫開水,待膀胱充盈后,取仰臥位,暴露下腹部,然后涂耦合劑,按常規方法,探頭在恥骨上方作縱向、橫向及斜向掃查,仔細觀察各解剖部位的膀胱壁有無局限性增厚,或突向膀胱內的結節與團塊,當顯示有關病變后,觀察并檢測其大小與形態,確定其位置,對擬診膀胱腫瘤患者,仔細觀察腫瘤基底部的寬窄,有無瘤蒂及瘤蒂的粗細,腫瘤基底浸潤膀胱壁的深度等,并進行聲像圖分期。
1.4膀胱腫瘤的分期方法
按國際統一標準對膀胱腫瘤的TNM分期方法,共分四期。T1期:腫瘤僅限于黏膜;T2期:腫瘤突破黏膜層入淺肌層;T3期:腫瘤浸達深肌層;T4期:腫瘤突破膀胱漿膜層,固定于盆腔,或有周圍臟器轉移。
2結果
2.1膀胱腫瘤大小位置與形態
本組28例膀胱腫瘤,單發腫瘤21例,多發性7例,共計34個瘤體。二維聲像圖表現為膀胱黏膜局限增厚,局部可見狀結節或菜花狀團塊突入膀胱無回聲區內,狀結節多有蒂,蒂粗細不一,菜花樣團塊蒂較粗或基底較寬呈浸潤狀,內部回聲較高。
2.2聲像圖分期
根據本組28例膀胱腫瘤,34個瘤體浸潤膀胱深度的二維聲像圖所見,結合手術探查和腫瘤標本病理檢查結果,參照膀胱腫瘤國際統一的TNM分期方法,將膀胱腫瘤的聲像圖分為四期。
T1期:腫瘤僅局限于膀胱黏膜層。本組有13例,15個瘤體。聲像圖所見膀胱黏膜帶狀回聲連續性破壞,可見邊緣不規則的腫瘤結節或團塊突入膀胱腔內,表面呈狀或菜花樣,其內部回聲略低于膀胱肌層,呈分布不均勻的點狀低回聲或高回聲,結節與團塊多有蒂,且較細,肌層回聲連續性好。
T2期:腫瘤浸入膀胱淺肌層。本組有8例,11個瘤體。聲像圖顯示膀胱壁增厚,局部有邊緣不規則的團塊狀回聲突入膀胱腔,表面多呈菜花樣,蒂較粗或無明顯瘤蒂,基底較寬,浸入黏膜下,與肌層帶狀回聲分界模糊或有低回聲凹陷。
T3期:腫瘤深達膀胱深肌層。本組有5例,6個瘤體。由于腫瘤相對較大,基底較寬而浸達膀胱深肌層。聲像圖顯示肌層帶狀回聲連續性破壞或中斷,低回聲團塊浸潤,膀胱壁外呈膨隆狀,可因其周圍組織受壓而回聲增強,但分界較清晰。
T4期:腫瘤固定于盆腔,并浸及膀胱周圍臟器,本組有2例,2個瘤體。具有T3期聲像圖表現,團塊突出膀胱肌層,由于腫瘤浸潤而與膀胱周圍組織回聲分界不清,膀胱周圍或其他臟器可見結節與團塊回聲。
3討論
3.1膀胱腫瘤的病理基礎及超聲診斷機制
3.1.1膀胱腫瘤的病理基礎膀胱腫瘤的發病率居泌尿系統腫瘤首位,且有逐年上升的趨勢。膀胱腫瘤分為上皮細胞性與非上皮細胞性腫瘤兩大類;上皮細胞性腫瘤占膀胱腫瘤的95%~98%,上皮細胞性腫瘤又分為移行上皮狀瘤、移行上皮細胞癌、鱗狀上皮癌和腺癌等。非上皮細胞性腫瘤占膀胱腫瘤的2%~5%,主要見于血管瘤、纖維瘤和平滑肌瘤等。膀胱腫瘤多為單發性,多發性者較為少見,占16%~25%。腫瘤可能發生于膀胱壁的任何部位,絕大多數見于膀胱三角區,其次為兩側壁,發生在膀胱頂部者較少見。膀胱惡性腫瘤的轉移方式有淋巴轉移、血行轉移或直接浸潤、局部種植四種,主要為盆腔淋巴結轉移,晚期轉移多見于肝、肺、骨骼等處。
3.1.2膀胱腫瘤的主要臨床表現膀胱腫瘤多發生于40~60歲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例約為4∶1。膀胱腫瘤最常見的癥狀為無痛性鏡下或肉眼血尿。腫瘤侵犯膀胱壁,刺激膀胱黏膜及并發感染時,可引起尿頻、尿急、尿痛。膀胱腫瘤晚期瘤體較大時,可于腹部觸及浸潤性腫塊或出現嚴重的貧血、水腫等臨床表現與體征。盆腔廣泛浸潤時可出現腰骶部疼痛、下肢水腫等臨床表現與體征。
3.1.3膀胱腫瘤的超聲診斷機制 膀胱是一個中空性肌囊,可分為底、體、頸三部分,膀胱具有充盈尿液的特點,當膀胱壁發生腫瘤時,瘤體突入膀胱腔內,由于膀胱壁及其腔內尿液與腫瘤的組織密度不同,聲阻差別較大,超聲通過時可引起明顯回聲,鑒于瘤體的大小、形態、組織密度及其浸潤膀胱壁的深度與范圍不同,其聲像圖表現也各不相同,上述為超聲顯像診斷膀胱腫瘤的物理基礎。在二維聲像圖上,膀胱腫瘤呈明顯高于膀胱腔內尿液無回聲區而略低于膀胱壁的結節與團塊。
3.2 膀胱腫瘤的聲像圖表現及其診斷價值
膀胱正常充盈時聲像圖表現為:呈類三角形或橢圓形的無回聲暗區,膀胱壁亮而且光滑整齊,連續性良好。當膀胱內出現腫物時,聲像圖則表現為膀胱壁增厚,以黏膜增厚為主,大多數為局限性增厚,膀胱無回聲暗區內出現大小不一、狀或菜花狀、回聲中等或中高的不均勻團塊,后方不伴聲影(鈣化時可出現),團塊以寬基底或蒂與膀胱壁相連,當振動腹壁時,實時超聲觀察可見瘤體抖動,帶蒂者漂動。晚期膀胱壁受侵犯時,聲像圖表現膀胱壁連續性中斷,并可見腫瘤浸潤膀胱肌層,甚至可見淋巴結及臟器轉移,內部回聲相對減低,并且分布不均勻。
3.3膀胱腫瘤的超聲鑒別診斷
3.3.1腺性膀胱炎本病為膀胱慢性增生性炎性改變,系膀胱黏膜上皮細胞過度增生,局部形成真正的腺體,呈絨毛狀腫塊或半圓形小丘。該病多見于成年男性,且具有尿頻、尿急、尿痛或血尿等臨床表現與體征。超聲可見膀胱內的隆凸性改變,如可呈團塊狀或呈彌漫性膀胱黏膜增厚,酷似膀胱腫瘤,應注意加以鑒別。
3.3.2前列腺疾病前列腺中葉增生突入膀胱腔時,在聲像圖上需與膀胱腫瘤鑒別。仔細觀察可見前列腺增生表面較光滑,邊緣較規則,內部回聲密度較均勻,且可顯示受增生前列腺壓迫而狹窄的尿道內口;當前列腺癌浸潤膀胱壁時,二維超聲鑒別可存在一定困難,可經直腸二維超聲觀察毗鄰關系,對診斷有較大幫助。
3.3.3膀胱結石膀胱術后以縫線為核心形成的結石和膀胱腫瘤鈣化,聲像圖上均表現為附著于膀胱壁的高回聲團。對此,若改變實時觀察,以縫線頭位核心的結石基底部雖不移動,但其體部在原位游離,呈“吊燈”樣,而膀胱腫瘤則無運動征象;應用彩色多普勒于團塊內顯示血流信號對鑒別診斷有重大意義。
3.3.4膀胱內凝血塊膀胱黏膜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凝血塊時,亦可呈高回聲而酷似膀胱腫瘤,對此囑病人改變實時觀察,可見凝血塊高回聲可隨改變而移動,若血凝塊附著于膀胱壁,改變移動不明顯時,應用CDFI觀察高回聲團塊內有無血流信號,則可進行鑒別診斷。
應用超聲診斷膀胱腫瘤有以下優越性:①經腹超聲顯像簡便、易行,患者無痛苦,易于接受,而且不受尿道狹窄、大量血尿、年老體弱、膀胱炎等限制,可彌補膀胱鏡檢查的不足。②可準確顯示腫瘤的大小和位置,尤其對腫瘤浸潤膀胱壁的深度,膀胱周圍及毗鄰臟器有無浸潤和轉移病灶的觀察,圖像較為逼真,可為臨床提供相關的信息。③超聲顯像對膀胱腫瘤的診斷及術前分期的準確率較高,臨床應用價值較大。
綜上所述,超聲檢查方便易行,費用低廉,可重復性強,受檢者無痛苦,無創傷,還可以判斷有無鄰近臟器及淋巴結轉移情況等特點,可作為臨床診斷膀胱腫瘤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
[參考文獻]
[1]張武.現代超聲診斷學手冊[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聯合出版社,1996.272-273.
[2]張勁元,嚴君,霍華.膀胱腫瘤的二維及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研究[J].中國超聲診斷雜志,2002,(11):851-852.
【關鍵詞】 膀胱腫瘤;術后膀胱灌注;護理
膀胱腫瘤是泌尿科較常見的腫瘤,近年來其發病率有升高趨勢,且復發率較高,膀胱腫瘤以手術治療為主。為了降低腫瘤復發,術后常應用膀胱化療藥物灌注。通過化療藥物的細胞毒性作用,殺傷術后殘留的腫瘤細胞、微小病灶或原位癌,減少膀胱腫瘤的復發機會。恰當的灌注方法及精心的護理,可防止或減少患者在灌注治療過程中的不適,保證灌注治療的連續性,提高治療效果。我院2006年2月至2010年10月對70例膀胱癌術后患者行表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療,效果滿意,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組7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45~82歲;其中單發淺表腫瘤51例,多發淺表腫瘤19例;經尿道膀胱腫瘤電切61例,膀胱部分切除9例。術后病理診斷:膀胱移行細胞癌Ⅰ~Ⅱ級。術后1周進行膀胱灌注化療。
1.2 治療方法 準備50 ml注射器將表柔比星30 mg加注射用水30 ml充分溶解,再吸入10 ml左右空氣,保留針頭待用;囑患者排空膀胱,按無菌導尿術操作規程插入一次性10~12號或更細的導尿管,放掉殘余尿液,用無菌止血鉗鉗夾尿管末端,將備好藥的注射器針頭斜面向上,在鉗夾尿管近端1 cm處斜行刺入,使空氣浮于藥面之上。緩慢將藥液通過尿管注入膀胱,在藥物注完時把注射器內的空氣一同推進尿管后拔出導尿管,囑患者取平臥、右側、左側、俯臥,15 min更換1次,使膀胱各部位用藥均勻。本組75例患者均痊愈出院,隨訪10~30個月,其中7例腫瘤復發,未見全身性藥物不良反應。
2 護理
2.1 灌注前心理護理 由于多數患者對疾病充滿恐懼及焦慮的心理,加之膀胱灌注療程較長,患者極易產生消極的情緒,護理人員應態度親切和藹地主動與患者進行溝通。根據患者不同的心態進行心理指導,積極回答患者提出的有關疾病的問題,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向患者講解膀胱灌注的必要性,使患者消除了恐懼及焦慮的心理,以取得患者的理解與配合,使其能夠保持樂觀的生活態度,以促進康復。
2.2 灌注前護理 灌注前需詳細了解灌注劑量以及藥品的有效期,了解患者有無尿急、排尿不暢、尿頻、尿痛等癥狀;灌注前囑患者排盡尿液。患者少飲水,以減少尿液對灌注藥物的稀釋。膀胱灌注前全面評估患者對術后膀胱黏膜的恢復情況,以及患者的自覺癥狀,尿常規檢查,引流尿液的顏色;若尿常規檢查為顏色淡黃、清亮、腹痛等不適感、夾管后無腹脹,憋尿時間可達2 h即可在手術后拔管前行第1次膀胱灌注,在第1次膀胱灌注時為防止患者藥物灌注后無法憋尿,可在2 h后拔除導尿管以確保療效。若患者有創傷或感染時,灌注延遲1周。女性患者在經期或有泌尿系統感染時也應禁止灌注。
2.3 膀胱灌注后的護理 囑患者臥床休息,每次灌注后藥物在膀胱內保留2 h,每30 min變換,使藥液與膀胱黏膜各面充分接觸,保證化療藥物療效,2 h后囑患者排尿。用藥后注意觀察尿量、尿液顏色,有無血尿、尿道燒灼感、尿痛。化療藥物有骨髓抑制作用,應常規檢查血象。待藥物排出后鼓勵患者多飲水,促進尿液生成,起生理性膀胱沖洗作用,可保護膀胱黏膜,避免造成化學性尿道炎、膀胱炎。
2.4 康復指導 囑患者定期復查,可早期發現復發并及時處理,指導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健康行為,預防感染。注意會清潔衛生,每天溫水清洗外陰。飲水量3000 ml/d可以稀釋致癌物質,避免接觸外源性致癌物質。加強營養,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蛋白的清淡易消化飲食,適當活動,增強機體抵抗力;忌煙禁酒、咖啡及辛辣刺激性食物;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會清潔;教會患者自行觀察排尿情況及尿液顏色、性狀,一旦發現異常,及時來院診治。
2.5 不良反應的觀察 常見不良反應有局部膀胱刺激征,尿道灼痛,藥外滲所致的會不適,這與藥物刺激及操作不當有關;全身反應有骨髓抑制、惡心、嘔吐、發熱、脫發等,與藥物副作用有關。鼓勵其多飲水、多排尿,注意休息,一般2~3 d癥狀可逐漸消失。
3 小結
膀胱腫瘤是泌尿科常見的腫瘤,手術治療是膀胱腫瘤最主要的治療方法,術后膀胱灌注對延緩、減輕、或防止膀胱腫瘤復發有重要意義。膀胱腫瘤術后必須隨訪,定期復查可提高膀胱腫瘤治愈率。膀胱灌注需長期且反復進行,護理人員應向患者耐心解釋膀胱灌注重要性,詳細說明灌注的間隔時間及療程,使患者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完成整個過程。灌注中的正確操作,灌注后的臥位護理對確保膀胱灌注的療效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參 考 文 獻
[1] 徐杰.膀胱腫瘤患者的心理護理休會.黑龍江醫學,2003,2(27):157.
[2] 楊國華.膀胱腫瘤患者術后膀胱灌注的護理.中外醫療,2010,01:162.
[3] 李艷華,穆敏.膀胱癌術后膀胱灌注化療的方法及護理基層醫學論壇,20105,14:427-428.
膀胱腫瘤是泌尿系最常見的腫瘤,男性發病多于女性。臨床癥狀多為無痛性血尿,晚期出現尿頻、尿急、尿痛和排尿困難。膀胱腫瘤分為上皮性和非上皮性兩類。前者占95%~98%,且以惡性居多,其中移行上皮癌占90%左右,少數為鱗狀上皮癌和腺癌。非上皮性腫瘤僅占2%~5%,有血管瘤、纖維瘤、平滑肌瘤、嗜鉻細胞瘤、肉瘤等。腫瘤好發于膀胱三角區,其次為側壁,發生在頂部者很少。膀胱狀瘤屬于良性,常多發并有癌變傾向。膀胱癌依據浸潤程度可分為以下幾期。Tis期:原位癌,病變局限在粘膜內;T0期:狀帶蒂,無浸潤;Tl期:病變累及粘膜層或粘膜下層;T2期:病變突破粘膜浸潤淺肌層;T3期:病變浸潤至深肌層(全肌層)或至膀胱周圍;T4期:病變浸潤至膀胱壁以外或膀胱鄰近臟器、淋巴結轉移。
1 超聲檢查
1.1 膀胱腫瘤的聲像圖表現
膀胱腫瘤多數表現為膀胱壁限局性增厚或隆起。隆起呈結節狀或菜花狀,向腔內突出。腫物大小不一,形態不規則,表面不光滑。有蒂腫瘤可隨變化擺動或“漂動感”。膀胱腫物以高回聲或中等高回聲居多數,少數呈中低水平回聲。極少數膀胱腫瘤呈彌漫性壁增厚。
早期病變基底部狹窄或有蒂與膀胱壁相連,膀胱壁回聲正常(提示未侵及肌層),振動腹壁可見腫瘤在尿液中漂動。晚期病變侵犯膀胱淺層或深層肌層時,腫物基底部增寬而固定,局部膀胱壁增厚,其層次模糊不清,常使膀胱壁回聲的連續性破壞,輪廓不清或缺損,甚至侵犯至膀胱周圍組織或器官。
個別膀胱腫物瘤體表面附有小結石或鈣化斑時,后方可出現聲影。較大的腫瘤后方可有輕度聲衰減。
1.2 膀胱腫瘤的聲像圖分期
現代高分辨力超聲能夠顯示膀胱壁的各層結構,故對膀胱腫瘤的分期具有重要意義。
一般認為,精確的聲像圖分期可通過膀胱鏡,應用高分辨力的經尿道探頭。經腹部超聲掃查對膀胱腫瘤精確分期尚有一定困難,但是適當降低增益和調節聚焦,對于清楚顯示膀胱壁的層次,大致估計膀胱腫瘤有無浸潤及其程度,對于初步判斷其病理分期仍有相當幫助。
1.2.1 非浸潤型膀胱腫瘤(T0、T1) 腫瘤基底部局限于粘膜層或粘膜下層。聲像圖表現為腫瘤基底窄,可見纖細的瘤蒂,膀胱粘膜光滑,各層次連續性好。
1.2.2 浸潤型膀胱腫瘤(T2、T3) 病變侵犯至膀胱淺、深層肌層及更深組織。聲像圖表現為腫瘤基底寬大,腫瘤周圍膀胱壁不規則增厚,粘膜回聲紊亂并有回聲中斷現象。
1.2.3 侵犯至膀胱壁外及遠處轉移型膀胱腫瘤(T4) 超聲表現除膀胱壁高回聲中斷外,病變與周圍組織或臟器不易區分,呈不規則的中低回聲。肝臟、腹腔淋巴結等處可見實性占位病變。
膀胱腫瘤超聲檢出率和聲像圖分期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受儀器的分辨力和超聲掃查技術方法的影響。有時,腫瘤直徑小于5mm可能被漏檢。位于膀胱前壁的腫瘤可能由于經腹壁掃查產生的偽像(混響)而受到限制,改用5~7MHz近場聚焦探頭,或采用經尿道或經直腸超聲檢查可能有幫助。彩色多普勒顯像有助于進一步提高二維超聲的敏感性,一般在瘤體內或癌腫浸潤的部位血流信號明顯增加。
2 鑒別診斷
2.1 良性前列腺增生 增生明顯的前列腺可突入膀胱,橫斷時易誤認為膀胱腫瘤。注意顯示尿道內口圖像,采用縱斷面和全面檢查有助于鑒別。
2.2 膀胱內血凝塊和結石 膀胱內血塊在改變病人時,血塊常有較大幅度移動,與膀胱壁不相連。彩色超聲檢查膀胱內血凝塊不顯示彩色血流。膀胱結石具典型強回聲和聲影,一般容易區別。
2.3 腺性膀胱炎 腺性膀胱炎結節型與膀胱腫瘤聲像圖極相似,前者表面光滑,回聲均勻,基底較寬大,不累及肌層,不影響輸尿管出口。彩色血流圖在病變處不顯示血流,而膀胱癌即使較小的瘤體,其基底部常顯示點狀彩色信號,中等以上腫瘤除基底部外,在瘤體內也有彩色血流信號出現。腺性膀胱炎的最后診斷仍有賴于膀胱鏡檢和組織學活檢。
2.4 膀胱壁子宮內膜異位癥 二維超聲很像基底寬的膀胱腫瘤,但月經期前后聲像圖有變化;彩色血流圖檢查在腫塊內無血流信號。
3 臨床價值
膀胱鏡檢查可以發現直徑1mm的膀胱腫瘤并可進行活檢,此為超聲檢查所不及。但是,在無創性篩選手段中,超聲檢查可以作為膀胱腫瘤影像診斷的首選方法。對于直徑大于0.5cm的腫物,檢出率高達90%以上,還有助于膀胱腫瘤的分期。
CT檢查對本病診斷與分期和超聲內鏡相似,總的衡量未必比經尿道超聲更為優越。對于小病變和位置隱蔽者以及術后隨診中的早期腫瘤,超聲檢查常有一定難度,不及膀胱鏡檢查;對于膀胱腫瘤病理性質的確定仍需依靠膀胱鏡檢和組織學活檢。
參考文獻
【關鍵詞】 膀胱腫瘤;經尿道氣化切割術;膀胱灌注
本院自2005年4月開始應用鏟狀電極經尿道氣化切割表淺型膀胱腫瘤,術后聯合應用無菌蒸餾水、絲裂霉素C(MCC)膀胱灌注治療膀胱腫瘤58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齡28~86歲,平均62.5歲。病程3天~16個月。無痛性間歇性肉眼血尿36例,鏡下血尿12例,體檢發現5例,尿頻尿急4例,尿流中斷1例。單發腫瘤47例;多發腫瘤11例,腫瘤2~30個。瘤體直徑0.5~3.5cm。腫瘤位于三角區25例,側壁19例,后壁11例,頂部2例,頸部1例。術前均經膀胱鏡檢及活檢組織學確診為移行細胞癌,其中G1 32例,G2 15例,G3 5例。并發前列腺增生6例。
1.2手術方法采用德國wolf型氣化電切鏡及氣化切割電極,氣化切割輸出功率180W,電凝輸出功率80W。用5%甘露醇溶液作為灌洗液低壓灌注。麻醉:采用腰麻或連續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先進鏡觀察,了解腫瘤位置、大小、數目、形態,并觀察腫瘤與輸尿管口的關系。對較小腫瘤可采用順行法或逆行法由腫瘤基底部周圍0.5~1.0cm的正常膀胱黏膜開始切割,深達淺肌層,連同腫瘤一并切除。對較大腫瘤,可先分層切割瘤體,使視野清晰,再按小腫瘤切割方法切割基底部及其周圍正常膀胱黏膜。對多發腫瘤,如較大腫瘤影響視野,應先將其切除,再切除較小腫瘤,如小腫瘤不受其影響,可先切除小腫瘤。對手術時間超過2h仍不能全部切除腫瘤的患者,2周后二次電切。對于輸尿管口腫瘤,切除輸尿管口時改用電切環,功率150W,快速電切。對膀胱頂部腫瘤,減少膀胱灌注液量,易于切除。6例并發前列腺增生者均在膀胱腫瘤切除后,創面徹底止血,再用無菌蒸餾水反復沖凈膀胱后行前列腺氣化電切術。
1.3灌注方法手術切割完畢,改用無菌蒸餾水多次灌注膀胱,用沖吸器低壓吸凈組織碎塊。術后第1~8周用MCC 20mg稀釋在40ml生理鹽水中灌注膀胱,每周1次,共8次。接著每2周1次,共4次。然后每4周1次,共2次。再其后每3個月1次,共2次。間隔6個月最后1次。持續1年以上。
2結果
本組58例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10~110min,平均30min。術中無膀胱穿孔,出血量較少,均未輸血。術后留置F18雙腔氣囊導尿管1~3天,均不做持續膀胱沖洗。術后無尿路感染、繼發出血及膀胱破裂等并發癥。聯合灌注后均未出現明顯膀胱刺激癥狀。無血尿、發熱、全身不適及白細胞下降。所有患者隨訪5個月~6年,復發9例,復發率15.5%。復發患者均再次或多次做經尿道氣化切割術,最多1例行3次手術。6例并發前列腺增生者術后均未發現前列腺窩腫瘤種植性轉移。
3討論
表淺型膀胱腫瘤占膀胱腫瘤75%以上。盡管其生存率較高,預后較好,但復發率仍高達50%~70%。復發的主要原因有[1]:(1)腫瘤細胞脫落,于創面或膀胱黏膜種植生長;(2)腫瘤細胞沿膀胱壁肌肉內淋巴管擴散。實際侵犯膀胱壁遠比臨床所見寬廣,腫瘤往往不能被充分切除;(3)肉眼難以發現的原位癌和癌前病變發展出現;(4)膀胱免疫力低下,致癌物質及致癌環境依舊存在,導致腫瘤復發。選用鏟狀氣化切割環行組織切除,具有切割速度快、氣化和凝固止血的作用,每切一刀所形成的1~3mm深組織脫水帶凝固層可減少出血,節省了術中止血時間,手術視野清晰,大大減少了沖洗液的吸收量,可迅速使小血管、淋巴管閉塞,減少腫瘤轉移。凝固層缺乏組織液及營養,不利于腫瘤細胞生長種植。日后凝固層自行壞死脫落,如有腫瘤細胞附著,也會隨之脫落。同時,正常膀胱黏膜在手術過程中沒有受到創傷,不利于腫瘤細胞附著種植。相對于開放性膀胱部分切除手術[2],經尿道氣化切割術創造了一個不利于腫瘤細胞附著種植的環境,復發率明顯低于開放性手術。本組所有復發患者均再次或多次做經尿道氣化切割術,所有復發患者腫瘤直徑均未超過2cm,這與患者意識提高及定期隨診有關。復發患者手術更容易完成。開放性膀胱部分切除術的復發患者再次手術難度大,大部分需行全膀胱切除術。開展經尿道氣化切割術,將以往生長于膀胱頸、膀胱三角區以及多發性膀胱腫瘤需行全膀胱切除的患者改為有效簡單的術式,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術畢即用無菌蒸餾水反復低壓灌注沖洗,將切除組織及脫落細胞清除干凈,使脫落癌細胞及膀胱壁淋巴管內殘存癌細胞水腫壞死,減少了復發機會。由于創面有凝固層保護且沖洗時間不長,不會導致水分過分吸收。術后第1周即開始用MCC做膀胱內灌注,能更有效地殺滅脫落癌細胞及膀胱壁淋巴管內殘存癌細胞,為了減少對創面刺激及過量吸收MCC,將MCC劑量減至20mg。經尿道氣化切割膀胱腫瘤時應注意:(1)膀胱充盈太滿,膀胱壁變薄,易切穿膀胱;(2)膀胱頂部腫瘤距離遠,難以切除。減少膀胱容量后,距離縮短,易于切除;(3)對膀胱前壁腫瘤,應減少膀胱容量,用另一只手于恥骨上按壓。或由助手按壓,完成切除;(4)對輸尿管口腫瘤,切除輸尿管口時改用電切環,功率150W,并快速電切;(5)膀胱腫瘤含水分少,組織較脆,電切電流不宜太大,以180W為宜,腫瘤組織易粘附于鏟狀氣化電極,應隨時予以清除,以免影響視野或燒壞鏡面。
參考文獻
1吳階平.泌尿外科.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444-465.
1.1病因
膀胱腫瘤是一種相對復雜的腫瘤疾病,其產生原因也甚為復雜,長期工作在具有重金屬的環境下,經由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吸收引發泌尿系統感染,引發泌尿系腫瘤的產生;一些細菌、病毒的感染,如HIV、HPV等病毒的感染;一些慢性疾病,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逐漸發展也可引發膀胱腫瘤的發生;不合理的飲食,使身體缺乏一些必要的營養物質;先天性遺傳因素等。
1.2臨床表現
膀胱腫瘤的發生發展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臨床表現更不單一,可因其膀胱腫瘤細胞成分、病變的進展程度而具有不同的臨床表現。由于病情的進展,膀胱腫瘤細胞的不斷增殖,其病變的局部會出現包塊、痛覺,為發現病變做了提示,此外一些部位會出現分泌物、表層組織的破潰等局部癥狀,也會在病情的發展過程中出現全身乏力、體重減輕、伴有高燒等全身癥狀。最重要的表現是引發一系列泌尿系統癥狀,主要是血尿。若出現以上情況應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視。
2主要治療方法
2.1手術治療
可根據腫瘤的病變部位大小采取部分切除或全切,是絕大部分患者的首選,為膀胱腫瘤的根治和延長患者生命提供便利條件。
2.2放射治療
放射治療是一種主要應用于防止膀胱腫瘤再次發生的局部治療方法。
2.3化療
化療是應用化學藥物來殺滅體內膀胱腫瘤細胞,可應用于全身,可以與手術、放射治療聯合應用。
3外科護理
腫瘤疾病的外科治療重要,而其外科護理的作用仍不能小覷,良好的護理工作為疾病的恢復提供了可靠保證。想達到一個好的護理效果,需要患者家屬及醫務工作者的積極配合。目前在衛生保健領域,關于患者護理服務的協調性和連續性問題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主要護理有:
3.1健康教育
膀胱腫瘤疾病對于每個患者都會有很大的壓力,但并不可怕,所以這需要醫生護士給與一個正確的指導,給與必要的呵護和關心,以減輕患者的心里負擔,有利于病情的好轉。
3.2術后刀口護理
傷口清潔是愈合的前提,因此,精心的護理可以使傷口保持局部的清潔和衛生,也要求醫護人員具有一個應變即時出現感染、流膿等癥狀。
3.3在化療過程的護理
多數腫瘤的化療都需放置引流管,應保證其通暢、衛生,注意觀察引流過程中的量與顏色變化,有助于病情的監測;在化療時也要求護理人員有優秀的專業技能,在插管時避免不必要的損傷,以防止應激感染的發生。
3.4合理飲食
無論是術后還是放化療,都要遵循醫務人員的囑托,制定一個合理的飲食習慣,切忌過度油膩的食物,要注意多飲水,防止排尿不通暢引起的感染,在膀胱腫瘤的治療過程中,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食,這也要求護理人員有一個很好的責任感。
3.5出現并發癥后的護理
若出現疼痛、墜脹等泌尿系反應時可給與一些鎮定、止痛藥。白細胞降低時應給與升白藥或是升白針,防止白細胞太低不能應對化療藥物的殺傷。
3.6鍛煉身體
膀胱腫瘤疾病雖然不容易治療,且容易復發,但并不是需要絕對臥床休息的,相反的是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更有利于康復。所以患有膀胱腫瘤的患者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積極的鍛煉身體,這也需要醫生有很豐富的臨床經驗,為患者制定一套合適的康復鍛煉方案,但不要過度疲勞。
4結果
經過臨床外科護理治療后,膀胱腫瘤康復率73%,存在輕微并發癥的23%,復發的4%;未進行臨床外科護理的,康復率占50%,存在輕微并發癥的30%,復發的20%。兩組數據對比分析差異具有顯著性P<0.05。
5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