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瑤族舞蹈

瑤族舞蹈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瑤族舞蹈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瑤族舞蹈

瑤族舞蹈范文第1篇

【關鍵詞】傳統舞蹈 瑤族 傳承 現狀 對策

【中圖分類號】J72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2-0022-02

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據史料記載,其發源地是在黃河、長江中下游及淮河中上游一帶,而后經過長期的南遷,如今大量居住在湖南、廣東、廣西等地,形成了大分散、小聚集的居住格局。瑤族人民從遠古一直不斷地遷徙,生生不息,繁衍至今,是人類文明的見證者和推動者,這個民族蘊含著人類豐富而寶貴的文化遺產。瑤族傳統舞蹈屬于民間舞,它“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是以人體為表演中介的動態藝術,它不受語言文字的局限,可以溝通感情,使舞者和觀眾心靈共振;可以積淀古代文化,傳承民族審美心理,通過舞蹈者的表演匯入時代精神,孕育新的創造,而使之富有生命力。”可見,瑤族傳統舞蹈也是瑤族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推進,瑤族人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瑤族傳統舞蹈也到了瀕危狀態。如何繼續傳承瑤族傳統舞蹈,將是所有文藝工作者最緊迫、最重要的歷史使命。

一 傳承瑤族傳統舞蹈的意義

1.瑤族傳統舞蹈在廣西賀州的分布情況

瑤族的支系非常多,而且分布廣,各個支系各個地區的舞蹈都各不相同。在廣西賀州,只要是信奉盤王的瑤族支系都有“盤王舞”,主要流傳在賀州市部分地區及賀州管轄的富川瑤族自治縣。舞蹈一般是在瑤族人民“還盤王愿”儀式中出現,其功能主要為娛樂神靈、保佑家畜平安、五谷豐登等。“盤王舞”包括:做屋長鼓舞、銅鈴舞、上元棍舞、打鐵舞、約標舞等舞蹈。在富川瑤族自治縣的大井村、虎馬嶺村為平地瑤支系,主要流傳著蘆笙長鼓舞,舞蹈共有七套動作,分別是“頭拜上四拜”“竹雞扒泥”“美女雙雙”“坐邊七”“座堂七”“堂堂上”“五腳尖”;而在鐘山縣兩安瑤族鄉的瑤族主要有“春堂舞”“豬頭舞”“仙女出堂”“跳頭堂”“羊角長鼓舞”等;還有“單人還愿長鼓舞”“趕羊做鼓長鼓舞”等舞蹈主要分布在賀州市各瑤族地區。

2.生產勞作、節慶、祭祀中的瑤族傳統舞蹈

人類在遠古時期,勞作知識的傳播、相聚愉悅的節慶、求拜神靈的祭祀等活動都要有舞蹈。瑤族先民由于長期不斷的遷徙,世世代代過著游耕的生活,舞蹈大都是直接反映生產勞作的生活題材,從流傳至今的舞蹈中還能看到瑤族先民辛勤的勞作場景,此類舞蹈蘊含著幾千年以來瑤族的文化內涵,極具民族性和歷史性,可稱得上是瑤族歷史的“活化石”。瑤族的節慶活動特別多,大大小小的節慶數不勝數,除前面提到的盤王節以外,還有春節、祝著節、社王節、六月六、耍望節等,這些節慶在瑤族中屬于大節。除了大節以外,瑤族還有非常多的小節,瑤民幾乎是月月過小節,這應該與他們的“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格局有很大關系。由于瑤民居住得較為分散,節慶成為他們溝通、交流情感的一種方式,瑤族人利用舉行節慶的日子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在娛樂中交流生產生活的經驗,增進彼此間的感情。舞蹈也是瑤族節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瑤族的比較特別,他們信奉多神和崇拜祖先。瑤族先民長期生活在大山中,認為自然現象中的風雨雷電是由神靈控制的,他們對此產生了崇拜心理,認為萬物皆有神靈,認為生產生活中所有事物都是由“神”“鬼”主宰。進入深山打獵前要先拜祭山神,勞作耕地時要祭拜五谷神,遇到病痛時要請求祖先庇佑消除疼痛。這些祭祀活動都會有舞蹈貫穿當中,并且是其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

生產勞作、節慶、祭祀活動中的瑤族舞蹈與瑤族先民一起遷徙,在歷史的長河中傳承發展,這些舞蹈傳遞著瑤族人民的思想信仰與文明,這些舞蹈為我們深入了解瑤族社會的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史料,對在不同領域中研究瑤族文化也有極高的參考價值。

二 瑤族傳統舞蹈的保護現狀及教育傳承情況

1.瑤族傳統舞蹈的保護現狀

瑤族是中國56個民族中的一員,它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在國家大力支持和倡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下,賀州市人民政府做了很大的努力,賀州瑤族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得到了空前的發展。如:成功申報并公示了12項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瑤族盤王節”“瑤族蘆笙長鼓舞”申報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會跳瑤族傳統舞蹈,精通瑤族傳統技藝的民間藝人,也陸續被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雖然這些措施為保護瑤族傳統舞蹈做了很大的貢獻,但是隨著瑤族生活環境的變化,瑤族傳統舞蹈的發展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脅。主要表現在外來文化的沖擊,瑤族人民的民族思想、風俗習慣逐漸淡化,傳統的節慶、祭祀活動越來越少;年輕人對傳統技藝不感興趣,學習者不多,老藝人的相繼去世,導致會跳瑤族傳統舞蹈的民間藝人越來越少。

2.瑤族傳統舞蹈的教育傳承情況

筆者通過走訪發現,廣西賀州瑤族傳統舞蹈的教育傳承主要有兩種方式:(1)家族的教育傳承,如:賀州市賀街鎮

聯東村瑤民李××,瑤族師公(法名:法貴),62歲,會跳瑤族傳統舞蹈。李××的爺爺是一名師公,其主要在爺爺的引導下開始學習瑤族的傳統技藝,其后還主動跟隨其他師傅學習。爺爺去世后,家族中只有他一人是師公,為將這門傳統才藝傳承下去,現已經開始傳授給自己的兒子,并準備以后還要傳給孫子。(2)通過學校進行傳承,如:賀州學院藝術學院舞蹈學專業開設了一門“廣西民間舞代表性舞蹈”,這門課程為舞蹈學專業學生的專業必修課,課程內容主要以廣西賀州當地的瑤族舞蹈為主,并邀請賀州當地瑤族舞蹈方面的專家來授課。賀州市還在富川瑤族自治縣新華初中建立“瑤族長鼓舞”傳承保護基地,在當地文化館的配合下,學校邀請長鼓舞藝人進校擔任舞蹈老師,教學生學習長鼓舞,學校晨練的內容就是練習瑤族長鼓舞,這樣不僅豐富了學生的晨練方式,同時也很好地鞏固了長鼓舞的學習內容。賀州市第一實驗小學還邀請了賀州瑤族舞蹈專家,采集瑤族傳統舞蹈中的動作元素,創作了一套“盤王操”,作為學生的課間操。

但是,由于瑤山外來文化的不斷沖擊,瑤族青年逐漸對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失去了興趣。家庭教育的傳承方式變得乏力,沒辦法讓瑤族傳統舞蹈得到正常的發展和傳播。雖然一些學校也致力于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保護,但是迫于升學的壓力、經濟的壓力等情況,其傳承效果并不理想。

三 傳承瑤族傳統舞蹈的對策

1.從青少年人群中培養

青少年是國家的接班人,是一支新生力量,他們有著旺盛的精力和求學的欲望,要讓他們認識到保護國家寶貴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使他們成為傳承傳統文化的生力軍。要給現在的青少年制造有利的學習環境,將傳承瑤族傳統舞蹈的思想潛移默化地滲透到孩子們身上。具體方式如下:(1)從感知開始,帶青少年下鄉體驗生活,參與瑤族節慶、祭祀活動,感受瑤族的民族風情,欣賞瑤族老藝人表演舞蹈。(2)在活動課中安排他們學習瑤族傳統舞蹈,學習過程要從簡單易學的動作學起,先培養孩子們的舞蹈感覺,讓他們有了學習的成就感后再加深學習。

2.加大學校教育的傳承力度

雖然賀州市已開始在學校中傳承瑤族傳統舞蹈,但輻射的面還不夠廣,力度還遠遠不足。“課程是教育的核心和靈魂,是一定的文化精神的載體,對學生產生的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教育人類學認為,學校課程是文化中篩選出來的精品,被列入課程的文化就有可能被傳承、發展,是教育文化功能的具體化。”因此需要聚集賀州的文化部門、教育部門的力量,一起編制瑤族傳統舞蹈的校本教材,力爭把瑤族傳統舞蹈納入學校教育的課程中,大力發揮學校教育的作用。

3.利用網絡平臺傳承

網絡是現代人學習、掌握信息、搜集資料的重要途徑,瑤族傳統舞蹈的傳承也可以利用網絡這一平臺來實現。我們可以先把瑤族藝人們表演的舞蹈攝錄好,通過后期制作成紀錄片和教學視頻等,再將制作好的視頻文件上傳到網絡數據庫中,實現資源共享。這種傳播方式不但節省資源,其輻射面也廣,能讓更多的人欣賞、學習瑤族獨特的舞蹈表演,以提升瑤族傳統舞蹈的知名度。

參考文獻

瑤族舞蹈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瑤族舞蹈 文化內涵 民俗文化 保護傳承

一、瑤族舞蹈歷史淵源

“南嶺無山不有瑤”,一語道明了瑤族和山的緊密關系,靠著大山的庇護,瑤族人民頑強地生存了下來。瑤族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勞勇敢。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落后的生產工具,依賴大山的物質,采取刀耕火種的原始耕作方式,延續民族生命,從而創造了具有大山風韻的文化。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國南方的廣西、湖南、云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數瑤族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古老的傳說,動聽的瑤歌,優美的舞蹈。

二、瑤族舞蹈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

瑤族舞蹈藝術是民族心理素質和精神的抽象表現。根據現有掌握流傳下來的舞蹈,按粵北瑤族舞蹈表現的主題和表演的特征,大致可以分幾類:紀念和敬奉祖先舞蹈、宗教祭祀舞蹈、節令習俗舞蹈,這幾種舞蹈分別體現出了對以盤瓤(盤王)為主神寄仰無限美好厚望、傳播民族淳樸道德觀念和精神等瑤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內涵。

一是以舞蹈寄仰對以盤王為主神的美好愿望。“盤王節”是瑤族同胞紀念先祖的傳統民族節日。海內外瑤胞虔誠信奉始祖盤王,并于每年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辦瑤族盤王節,現成為全國瑤族同胞最盛大節日。這一天瑤族人民殺雞宰鴨,唱盤王歌,跳長鼓舞,追念先祖盤王功績,歌揚先祖奮勇拼搏精神[1]。如《盤王舞》、《銅鈴舞》等,指祭祀盤王時跳的各種舞蹈,主要是通過祭祀祖先,還愿報恩,祈求豐年。關于“還盤王愿”的來歷,民間傳說是:瑤族原來住在“南京海岸,寅卯二年,天下大旱,蕉木出火,格木無糧”,十二姓瑤王子孫萬般無奈,只得離開故土向南遷徙,遇著大海,十二姓瑤人駕船渡海,誰知途中遇上狂風暴雨,七日七夜不得到岸。緊急中,瑤人想起了祖先盤王,于是就焚香許愿誓,如盤王顯靈保佑子孫平安渡海,以后代代“還愿”祭祀盤王,以報佑護之恩。許愿后果然風平浪靜,十二姓瑤人很快到了彼岸。于是以后各姓瑤族就沿俗還愿以祭盤王,子子孫孫直傳至今。

二是以舞蹈傳播民族淳樸道德觀念。瑤族節令習俗舞蹈,如《耕種舞》、《鐃鈸舞》等。在豐收季節,在瑤家聚居地方,嗩吶、蘆笙伴奏著歌聲,婉轉悠揚。身著鮮艷瑤族服裝的瑤族人民跳起民族舞蹈,歡樂場面夜以繼日。盤王節有個美好的傳說,相傳這里的莊稼經常受到鳥類的糟蹋,但是人們卻沒有好的辦法,這時候一位姑娘站了出來,姑娘用動聽的歌喉把鳥兒給吸引過去,就再也不去糟蹋莊稼。從此這一節日也被流傳下來,成為男女相親節日,受到青年男女喜愛[2]。

三、瑤族舞蹈蘊含著豐富民俗文化元素

瑤族民間舞蹈或是傳統最原始的舞蹈,內容都蘊含了豐富的瑤族民俗文化意識,具有明顯民俗風俗特征,是瑤族民間文化藝術孕育、催生和哺育的結果。瑤族傳統舞蹈除了在內容上體現出深厚的民族文化內涵及民族意蘊,在舞蹈動作、舞蹈道具、形式上也體現出民俗文化的相應特點。

一是瑤族舞蹈動作具有民俗文化的原始性特征。瑤族傳統舞蹈一般動作古樸,風格粗獷,舞姿嬌健,開朗豪放,舞至酣處,圍觀者高聲吹叫并介入,氣氛異常熱烈。如《長鼓舞》表演,一般都以各自的表演性動作和程式性動作互相連貫一體,構成別具一格的表演程式,在動作上,矮、穩、顫是其共同的特點:“矮”是指腿部下蹲。在舞步上,多走“三步罡”、“七星罡”,形態是屈膝彎腰,動律穩重,顯示出宗教舞蹈的固有特點。瑤族民間舞蹈特點與瑤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動是密不可分的,它是從瑤族民俗宗教祭祀活動演變而來,是民俗文化的再現。

二是瑤族舞蹈道具具有民俗文化的古樸性特征。民間諺語有“瑤不離鼓”之說法,說明了“鼓”在瑤族舞蹈中的重要地位。作為瑤族舞蹈代表的長鼓舞和銅鼓舞,都是以鼓為主要道具,而鼓本身就是祭祀瑤族始祖盤瓠(盤王)的工具。長鼓是瑤族民俗祭祀活動中的工具,也是瑤族的崇拜物,是瑤族祖先崇拜的殘余。以它作為舞蹈的道具正是借助于民間舞蹈的形式來體現瑤族民俗文化。

三是瑤族舞蹈表演者具有民俗文化基層性特征。過往瑤族民間舞蹈表演者都是由師公扮演,或由師公為主,配備歌娘、歌師、奏樂的藝人組成。這些師公、歌娘、歌師平時均生活于瑤族民間,與瑤族民眾有著魚水關系。瑤族盤王節中的《師公舞》、《拜盤王》就是由師公表演的典型。表現“拜盤王”的祭祀儀式更是由師公主持。這些原先以娛神為主的瑤族傳統舞蹈,后來雖然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漸演化為以娛人為主,表演者亦由師公、歌娘、歌發展到一般藝人及廣大群眾共同參與,從而使瑤族舞蹈表演者的基層性特點表現的更為充分。

四、瑤族舞蹈發展現狀

瑤寨作為歌舞之鄉,目前流傳下來的大量豐富民俗節慶。如三月三開耕節,六月六嘗新節,七月七開唱節,十月十六盤王節以及“耍歌堂”等盛大節日。節慶活動期間,瑤家男女老少一齊出動,搭起山歌擂臺,或對歌,或盤歌,或斗歌,唱到三更半夜,聲嘶力竭才罷休。目前,瑤族舞蹈已發展成為群眾性文娛活動。

農歷十月十六日舉行的“耍歌堂”是瑤族最隆重最大規模的傳統節日。據纊東新語》載:“歲仲冬十六日,蓋田野畢也,諸瑤至廟為會,名日耍歌堂,男女集跳舞唱歌。同時自由結婚,禮儀簡單”。“耍歌堂”也是瑤族人民傳播歷史知識和喜慶一年辛勤勞動獲得豐收的傳統節日。具體表現形態包括有祭祖、出歌堂、過州舞、長鼓舞、瑤歌演唱和對唱、法真表演、追打黑面人等。根據史料記載,“耍歌堂”在明代洪武年間排瑤鼎盛時期已有完整的表演,至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3]。“耍歌堂”1992年被列為中國國際友好觀光年100個節慶活動之一,200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五、瑤族舞蹈傳承保護的重要性與迫切性

瑤族傳統舞蹈的動律不是生活動作的簡單再現,而是一個歷史過程,是長期文化發展的積淀和歷史生活的結晶。瑤族的長鼓是該民族突出代表和典型標志,瑤族人民用擊鼓來抒發內心的情感,一招一式都體現著瑤族民族文化底蘊[4]。“耍歌堂”活動中傳誦的瑤經既反映了排瑤的歷史發展情況,也反映了古代嶺南的征戰歷史,具有很高的民族學、社會學、民俗學的歷史研究價值。隨著少數民族地區經濟、交通、科學技術、文化教育的不斷發展,濃厚的原始宗教觀念及崇拜活動正在逐漸減少,巫術迷信也漸趨消失,而這些原始文化卻蘊涵著彌足珍貴的民族歷史、文化和習俗等積極因素[5]。

六、瑤族舞蹈的困境與傳承思考

瑤族傳統舞蹈是瑤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發展,瑤族人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瑤族傳統舞蹈也到了瀕危狀態,與很多傳統文化一樣,瑤族舞蹈也面臨傳承后繼無人、參與積極性不高,傳承保護危機。現在,隨著國家對瑤族地區大力開發、城市化迅速發展、瑤區人口流動加快、各種文化之間相互激蕩等,都對瑤族傳統文化帶來巨大沖擊和挑戰,從而加速其傳統文化的滅失過程。

目前廣東的3個民族自治縣各自組建了專業文藝團體并創作了各類瑤族傳統舞: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劇團的《牛玲舞》、《瑤族小長鼓舞》等;連南瑤族自治縣民族歌舞團的《彈指》、《歐莎腰》等;乳源民族藝術團的《鼓韻》《扁擔挑起情嗨羅》等。并多次赴廣州和北京參加全省和全國文藝匯演,深受觀眾和文藝界的贊揚。

如何對瑤族舞蹈進行保護、傳承與發展,是廣大文藝工作者的使命。一是充分利用政府和民間兩大推手,通過交互作用,設立基金,對瑤族舞蹈非遺傳承人提供補貼,讓傳統舞蹈進校園、進社區等普及活動,逐步營造傳統文化傳承氛圍,使民族文化享有者和后繼者有一種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促使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得到保護與傳承。二是利用文化的無形推力,結合少數民族旅游經濟發展思路,在旅游開發中運用瑤族舞蹈的文化底蘊及特征,提升旅游文化的神秘性和無形性,讓游客體驗瑤族舞蹈古樸文化的純潔性,以文化旅游業帶動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和文化傳承雙贏。

結語

經過瑤族地區文藝工作者們不斷挖掘、整理和創作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民族舞蹈,在國家大力支持和倡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下,會跳瑤族傳統舞蹈民間藝人被申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瑤族舞蹈的保護工作將得到進一步發展與傳承。

參考文獻:

〔1〕谷顯明,張美花.南嶺走廊瑤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探析.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6(2):P119-122;

〔2〕彭曉丹.連南瑤族文化旅游資源開發探析.城市旅游研究,2016(6):P92-93;

〔3〕陳景云.粵北瑤族文化的傳承及其旅游文化的開發.清遠職I技術學院學報,2010(2):P24-26;

〔4〕鄭希.淺談瑤族文化的守護與傳承.湖南社院學報,2013(2):P65-68;

瑤族舞蹈范文第3篇

關鍵詞:蒙古族;草原文化;動律特點;民俗;重要性

蒙古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生息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且能歌善舞的民族,具有偉大的藝術創造力。在蒙古族優秀的文化遺產中,舞蹈占有重要地位,它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閃耀著獨特的光彩。

1 蒙古族的草原文化

蒙古族草原文化是開拓性的動態文化,它繼承了原始民族的心理層次以及文化含量。它的寶貴之處在于它能給人一種復合型的精神元素以及創作天賦。蒙古族人崇尚圖騰,他們把對民族的感情和來自大草原的氣勢,都融入到了圖騰獨特的舞蹈形象中,這是草原文化所形成的獨特的民族舞蹈的核心。

1.1 草原文化中的民族風俗

蒙古族是典型的北方游牧民族。他們生活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感情質樸豪放,心胸開闊坦蕩。他們逐水而居,在祭天慶典、部落聯盟、歡慶勝利等重大活動中,人們會聚集到一起,舉行“歡跳慶賀之舞”。至今蒙古地區仍保存著一年一度的那達幕大會,并在歡聚的喜悅里盡情歌舞。所以舞蹈是他們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

1.2 草原文化中的生活習俗

蒙古族人的日常服飾豐富多彩,主要包括首飾、袍子、腰帶、靴子四個部分,每個部分又很繁復。他們大多保留了傳統的生活習俗,如男女都穿身寬袖長的長袍,束以腰帶、著高至膝蓋的長筒皮靴,男子多戴深色禮帽,女子則以布條纏頭,盛妝時還會戴金銀點綴的冠。飲食多以牛羊肉和奶食為主,糧食、蔬菜為輔,多喜歡喝奶茶。這些生活習俗也融入舞蹈語言當中。

2 草原文化孕育出蒙古族舞蹈獨特的藝術個性

蒙古族草原文化底蘊深厚,在歷史的進程中不斷發展。從古至今,大草原給予蒙古族人民獨有的氣質以及神圣的信仰,造就了蒙古族舞蹈的個性。蒙古族人民能歌善舞,常用舞蹈來表現游牧人民的生活生產,以及美好的情感。從蒙古族舞蹈的特點中可以看出他們開朗豁達的性格和豪放英武的氣質,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他們的文化深深地影響著舞蹈的創作及形成。

2.1 蒙古族草原文化影響下形成的舞蹈表現形式

在興安盟民間流傳的筷子舞,在表演形式上由單手執筷發展為雙手執筷。“筷子舞”以肩的動作見長,一般由男性表演。隨著蒙古族舞蹈不斷改革發展,現在女性也可持筷而舞。其表現形式為舞者雙手握筷,不時交替擊打手、肩、腿等身體各部位,還可擊打地面。這樣不但豐富了蒙古族舞蹈肩部、腰部、腿部等各部位的舞蹈語匯,也借筷子的運用來抒發蒙古族人民熱情、開朗、彪悍、豪邁的民族個性。

2.2 蒙古族草原習俗形成的舞蹈風格

蒙古族作為馬背上的民族,他們發揚和傳承了有著鮮明的游牧文化的蒙古族草原文化,把馬的特征和牧人對它深切感情融會于舞蹈中。蒙古族男子群舞《奔騰》就充分展現出了蒙古族舞蹈的特征。它既表現出疾馳如風,松弛舒緩的形態,也表現出駿馬狂奔,氣壯山河的氣勢。作品以策馬的不同形態為基礎,塑造了蒙古族牧民們策馬奔騰的英俊形象,而它優美的身法和韻律,使牧民們豪邁的氣質和對大自然的熱愛情感得到充分體現。

3 草原文化在蒙古族舞蹈中的突出體現

蒙古族舞蹈最鮮明的特點,就是節奏明快,舞步輕捷。在一揮手、一揚鞭、一跳躍之間,都洋溢著蒙古人民淳樸、熱情、勇敢、豪放的性格特征。在蒙古舞蹈的風格中,最鮮明、最有表現力的特征部位是肩、臂和腕,具有強烈的民族特色。

3.1 蒙古族舞蹈中肩的動律特點

蒙古族舞蹈中有硬肩、柔肩、聳肩、雙肩、繞肩、碎抖肩和笑肩等。肩的訓練是做到在松弛自如的狀態中具有力度、韌性、彈性和靈活性。肩部動作或連綿柔韌,或干脆彈性,能夠準確傳達各種情感,是蒙古族舞蹈中典型性動作。

3.2 蒙古族舞蹈中臂與腕的動律特點

臂的線條體現出“圓”的美感,從軀干至指尖,是一個整體弧線。手臂不同力度的運用,既可表現溪流的細膩,又可模仿圖騰的形態。蒙古族女性舞蹈講究端莊典雅,肢體具有細致、韌性、穩重、明朗的美感,表現出蒙古族女性的沉穩、內斂以及開朗、活潑的性格。蒙古族男性舞蹈的舞姿造型挺拔豪邁,步伐輕捷灑脫,表現出蒙古族男性彪悍、英武,剛勁有力之美。而腕部動作主要是在掌與腕平直的姿態上,以脆韌相間的上提、下壓手腕,來帶動手臂的形態,與臂的運動路線交相輝映,形成蒙古族舞蹈風格形成的另一重要因素。

3.3 蒙古族舞蹈中腳步的動作特點

蒙古族舞蹈的腳位有:正步位、八字步位、丁字步位、點步位、大點步位、踏步位、搖籃馬步位等,每一個腳位都有其獨特的形成。慢板抒情柔和,快板歡快敏捷、跳躍性強,體現出蒙古族民風的厚重、淳樸,感情熱烈豪放。

4 結語

提及蒙古,我們腦海中出現的總是一望無垠的草原,星星點點的蒙古包,悠閑吃草的牛和羊,唱著悠揚民歌的牧羊人,當然也少不了或歡快熱烈或舒緩優美的蒙古族舞蹈。草原文化是一枚歷史符號,它深深烙印在每一個草原人的心上,流動在每一個蒙古人的血液中。研究草原文化對蒙古族舞蹈的重要性就是為了更好地領會蒙古族舞蹈獨特的藝術語言,更深刻地運用它、表現它、發展它,使它在改革與創新中不斷走向輝煌。

參考文獻:

[1] 羅雄巖.中國民間舞蹈文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06.

[2] 李利利.蒙古民族舞蹈的風格和特點[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1990.

[3] 朋烏恩.蒙古族文化研究[M].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

[4] 隆蔭培.舞蹈藝術概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1997.

瑤族舞蹈范文第4篇

1到10級為普及型課程,供4至13歲的幼兒、兒童和少年學習,11至第13級為半專業型課程,供14歲以上的青少年學習。

舞蹈等級考試的具體要求:

各級學生報考,須由獲得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考級中心所頒發的《教師資格證書》的教師推薦;參加考試的學生須分級報考。成績合格者,由北京舞蹈學院中國舞考級中心按所考級別頒發證書;參加考試的學生,各級課程規定的課時數完成不足五分之四課時的學生不得參加考試;參加考試的學生須交納考試費;考生于考試前40分鐘報到;考生進入考場前應佩帶好考試編碼;課程每周一至兩次,須一年時間完成。報考舞蹈考級無起點級別限制,初級階段不要求級別連續,中高級階段不能越級,必須有級別的連續性;考場內謝絕參觀,僅考試官及負責音樂伴奏的老師在場。

(來源:文章屋網 )

瑤族舞蹈范文第5篇

關鍵詞:民族舞蹈;少兒舞蹈;必要性

中圖分類號:J722.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 4)03-0195-02

引言

對于少兒舞蹈的教學是一種重要的音樂啟蒙教育形式,通過對少兒的舞蹈進行教育,能夠有效的培養其審美能力,充分促進少兒的思維發展和激發想象力。它既是一種對少兒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方式,又是能夠激發少兒對美的感受和對舞蹈的興趣,從而培養其表現美的技能。因此對少兒進行舞蹈教學是非常有必要的,而民族舞蹈具有豐厚的文化底蘊,充分體現出各個民族的民族特色、風土人情等內涵,是針對少兒進行舞蹈教學當中所必不可少的一個部分。民族舞蹈是中國文化最根本元素,根植于少兒舞蹈教學之中可以使少兒對家鄉、對民族以及對自己的國家有一種親熱感,同時也激發了少兒對舞蹈藝術的熱愛,使少兒舞蹈教學在本土自然環境下開花、結果。

一、少兒舞蹈教學中加入民族舞蹈教學的必要性

(一)特色各異的民族舞蹈和文化意義

1.民族舞蹈具有獨特的文化特征。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在漫漫歷史長河當中,各個民族舞蹈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既具有中華民族的共性又具有本少數民族特性的民族文化,因此,民族舞蹈是中國文化一種重要的表現形式。民族舞蹈具有群眾性和娛樂性,中國各個民族的舞蹈發展都根植于民族的興衰。從古至今,舞蹈都對人們的生活方式、等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不斷的發展中舞蹈從最初的個人感情的抒發和表達,漸漸開始具有群眾性和娛樂性,同時也是一種民族生活的較為明顯的體現形式。同時民族舞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體現豐富的感彩。因為民族舞蹈和民族的生活緊密相連,所以民族舞蹈受到生活各方面包括民族服飾、民俗等方面的影響,而且通過這種形式充分的表達了人們想要表達的欣喜、崇敬等思想感情。

2.民族舞蹈代表著重要的文化意義。

民族舞蹈是人們在長期的生產生活當中,通過集體的方式進行創造、積累、傳衍而最終形成的。民族舞蹈有著其自身獨特的民族風格和藝術特征,它具有強烈的民族性和區域性。每一個民族舞蹈都具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一是來源于本土民族的生活習慣和風土人情,并從中提煉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動作形象;其二是嚴格遵循本民族文化的獨一無二性。一切舞蹈動作和肢體語言都建立在本民族文化基礎之上并具有本民族獨特的情趣和風俗習慣。民族舞蹈必須代表著自身民族的民族精神、等方面,并且在經過了長期的文化積淀之后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它是現代社會進行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較量的重要部分,能夠極大的促進世界各個民族、地區、國家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時不僅需要對優秀的民族舞蹈進行傳承和發揚,也還需要不斷的創新,因此作為我國未來的希望的少兒,將其根植于舞蹈教學當中也就變得十分有必要了。

民族舞蹈必須代表著自身民族的民族精神、等方面,并且在經過了長期的文化積淀之后而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式。它是現代社會進行國際之間的文化交流和較量的重要部分,能夠極大的促進世界各個民族、地區、國家之間的交流和溝通。同時不僅需要對優秀的民族舞蹈進行傳承和發揚,也還需要不斷的創新,因此作為我國未來的希望的少兒,將其根植于舞蹈教學當中也就變得十分有必要了。

(二)民族舞蹈是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將民族舞蹈根植于少兒舞蹈教學當中,還因為其是中華民族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針對我國物質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共同發展的基本要求,民族舞蹈的發展在我國的教育事業的發展當中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和我國的民族歷史一樣,我國的民族舞蹈發展的歷史也同樣悠久。而中華民族之所以能夠矗立在世界民族之林,就在于其能夠真正體現鮮活民族精神,并且在人們群眾生產生活實際中創造文化。民族舞蹈具有豐富的內涵和特色,在少兒舞蹈教學當中進行逐步滲透,不但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上就打上了中國印,而且自然地使少兒傳承和發揚了中華文化。使他們從小就養成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良好道德品質和高尚的思想情操。少兒作為我國未來的希望,將民族舞蹈逐步滲透到少兒舞蹈教學中使少兒從小就自然而然地承擔著繼承和發展民族文化的義務,因此將民族舞蹈根植于少兒舞蹈教學中去具有十分的必要性。教師在進行教學當中應該充分結合少兒的特點,進行科學引導、耐心教學。

二、少兒民族舞蹈教學的基本原則

將民族舞蹈根植于少兒舞蹈教學必須要遵守以下幾個原則:

第一,將少兒的特點和民族舞蹈的特征相互結合,激發少兒的學習興趣。每個年齡階段都有其獨有的特征,尤其是在少兒階段,要注意結合少兒的心理特征和具體的情況進行。在教學當中要抓住少兒們在這個年齡階段“人小志大”的特征,從而引發學習興趣,激發進取精神。雖然,這個階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偏弱,但記憶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強。所以教師在教學當中需要一遍又一遍地、不厭其煩地、耐心地對其教習,循序漸進,一點點引導少兒進行民族舞蹈學習。在對少兒進行民族舞蹈教學的過程中還需要注意勞逸結合,保障少兒的童趣和基本的玩樂時間,要知道少兒學習舞蹈過度勞累非常容易引起審美疲勞,反而致使少兒對學習民族舞蹈產生排斥感和厭惡感。

第二,將民族舞蹈教學賦予豐富教學的方式。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容易被新奇的東西吸引,所以為了達到更好的民族舞蹈教學目的,應該盡量使用豐富的教學方式。比如通過講和練結合的教學方式,通過一邊教學一邊帶領孩子學習的方式,以加強孩子的興趣和學習效率。但同時應該注意這個時期的孩子們通常自制力都較弱,只是使用各種各樣的教學方式是不夠的,還需要根據這個時期孩子都比較好強喜歡競爭的特性。促進孩子之間良性的競爭,通過互相幫助和競爭從而達到民族舞蹈的教學目的。

第三,將舞蹈教學和文化教育相結合。教師在進行舞蹈教學的時候,應該和文化教學充分的結合。在舞蹈教學當中不僅需要注意舞蹈技能的提升,同時也要進行文化教育,適當的穿插文化教育,這樣,不僅可以通過這種方式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而且使孩子們文化知識不斷提高;在學習民族舞蹈過程中不但知其然而且順其然,因此,更加有利于少兒民族舞蹈的學習,更加有利于培養少兒藝術天性和傳承民族文化,提高孩子的思想道德修養。

三、民族舞蹈根植于少兒舞蹈教學的具體方式

(一)視聽結合,激發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所以針對少兒的民族舞蹈教學之時也要通過充分的視聽結合,以激發少兒學習的興趣。必須要培養少兒們對民族音樂舞蹈的感受力,使少兒學習民族舞蹈有一個良好的音樂基礎。在學習民族舞蹈之時可以通過對民族音樂的欣賞,引導其樂于欣賞和喜歡民族音樂,并且在民族音樂當中感受音樂美和舞蹈美。通過視聽的結合,調動少兒的多種感官并且和肢體進行配合,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民族舞蹈的特點和學習的方法,從中學習舞蹈技能。

(二)環境創設,營造良好氛圍

為了發揮民族舞蹈的特色,就必須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和環境。環境對少兒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在民族舞蹈的教學當中可以鼓勵少兒穿上民族服裝。通過這種方式既能夠充分調動孩子的新奇感,從而引發學習興趣。并且能夠培養少兒熱愛各個民族,感受生活美好,激發表現能力和增加童趣,豐富少兒的學習生活。通過家長和孩子一起,教師和孩子一起的方式,既能夠有效地促進親子關系,幫助家長和孩子之間以及教師和孩子之間建立和諧友好的關系,又能夠通過舞蹈提高孩子的交流能力和提高民學習族舞蹈的樂趣和信心。這對少兒將來傳承和發揚優秀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

(三)教材選擇,感知魅力

要將民族舞蹈根植于少兒舞蹈教學當中,必須要選擇合適的教材,讓孩子充分感受到民族舞蹈的獨有的藝術魅力和特色。針對教材的選擇有兩個方面的要求:第一,教材的內容必須要足夠貼近少兒的生活,民族音樂要選擇較為簡單便于理解和學習性較強的藝術題材。針對少兒的民族舞蹈教育應該從感受人手,并且充分結合少兒的特性和生活。比如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吉祥三寶》,這種歌不僅歌詞通俗易懂,便于孩子們的理解,而且曲調也是明快活潑,較為符合少兒的特性。第二,選擇多種體裁,并且每一種都必須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各個民族的民族舞蹈各具特色,表現的形式也是多樣。

(四)進行有效組織,提高學習效率

在教學當中要有意的對少兒們的思維進行啟發和發散,使之在感受音樂舞蹈美的同時,陶冶藝術情操和促進創新思維的發展。比如在進行柯爾克孜族民歌《幸福花兒開心上》之時,先引導少兒們在語言的描述當中感受這首歌的意境,嫩綠的小樹苗在慢慢的生長,花朵一點點綻放的欣喜和生機。進而引導孩子在音樂當中進行舞蹈學習,促進其表現能力和創新思維的發展。并且要進行有序的組織引導,化難為易和循序漸進的教學。又如《采茶撲蝶》,教師可以在捉蝴蝶的游戲當中漸漸融入舞蹈動作,從而將原本看起來很難的東西和有趣的游戲結合,最終提高孩子學習的興趣,同時在教學當中也要不斷的進行創新,不斷的激發孩子的興趣和創新能力。

相關期刊更多

廣西民族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

人事天地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

民族文學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社會科學院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定县| 西平县| 航空| 盐池县| 盈江县| 陆川县| 繁峙县| 茂名市| 邯郸市| 扶余县| 辉南县| 凤阳县| 普格县| 祁连县| 个旧市| 临洮县| 留坝县| 八宿县| 马尔康县| 赤水市| 铜梁县| 巴中市| 梧州市| 泌阳县| 陈巴尔虎旗| 孟连| 花莲县| 安阳县| 南平市| 长宁区| 黄骅市| 芒康县| 新干县| 藁城市| 民乐县| 剑阁县| 枞阳县| 红桥区| 麻城市| 忻州市| 勐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