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落后的英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沒有哀愁
沒有一絲眷戀
只是隨風靜靜飄落
然后靜靜躺在那里
每朵花的一生都不甚平凡
擁有令人憐惜的嬌姿
卻又只能駐足那枝頭才能招展
也許它是渴望自由的
在人生的最后旅途中
關鍵詞: 文化資本 中部落后農村 留守兒童
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中部落后農村地區的大量剩余勞動力外出務工。雖然中央和地方各級政府頒布了相關的政策法規,使得這些農民工的子女有權利接受父母所在打工地方學校的教育,但是由于農民工自身社會經濟條件的限制,還是選擇將子女留守在農村老家,托付給年邁的父母照管。根據相關資料統計,截止2012年,中部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已達550萬名。這些留守兒童遠離父母,大多數處于一種放養的狀態,無法接受到良好的教育,這已經成為不爭的社會現實。
這些農村留守兒童到底擁有什么樣的文化資本?“留守”對他們來說意味著什么?筆者在本文中將借助于布迪厄文化資本理論的視角進行相關分析,以期找出中部落后農村留守兒童無法接受良好教育的癥結所在,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一、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
法國著名的社會學家布迪厄在其《資本的形式》一書中將資本分為三種形式: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他認為孩子之所以所取得的成就不同,是因為他們所處的社會階層不同,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不同。由于教育的文化是統治階級的文化,因此在統治階級文化背景中長大的兒童被賦予了更多的文化資本,處于教育中的有利地位。“文化資本”是指借助于不同的教育行動傳遞的文化物品,是以作品、學歷文憑、名譽頭銜為符號,它不同于經濟資本,無法對其進行定量化操作,但卻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與金錢起著同樣的作用。[1]個體可以通過自己的親歷學習,獲得知識、技能,培養良好的素質和修養,從而獲得文化資本。在本文中,筆者所界定的家庭文化資本是指在家庭場域內,個體通過家庭成員之間的相互交流和實踐所積累起來的文化知識、文化技能、文化素養和文化商品等特定的資源。
二、留守兒童的家庭文化資本分析
對于中部落后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而言,家庭和學校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場地,也是他們文化資本的來源地。但是相比較而言,他們的大部分時間是在家中度過的,因此,家庭文化資本的缺失給他們造成了極大的影響。而中部留守兒童所占有的家庭文化資本的缺失主要表現在監管人文化水平低、教育投入少及學歷資格的缺失三個方面。
(一)較低的文化水平和教育期望
布迪厄將文化資本分為三種形態:第一種形態是具體的形式,指個體通過家庭文化背景、知識、技能等熏陶和教育所獲得的,并內化為自身的學識和修養,外在的表現是能力、信心、學識、修養等。[2]良好的家庭文化背景、知識、技能等對于孩子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而父母較高的文化水平與這些家庭文化背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這些中部落后農村的留守兒童,大多數是由祖(外)父母照管,他們的文化水平普遍偏低。筆者在本次的調查中,發現文盲或半文盲的(外)祖父達到調查人數的4%,(外)祖母達到調查人數的6%。由于(外)祖父母的知識有限,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諸多問題無法解決,再好一點的情況就是求助于高年級的哥哥或姐姐。交談中,筆者還發現了有這樣一個特殊的女孩子,她的語言表達流利,思維清晰,但是一起生活的祖父母是聾啞人,只能靠唇語和手語交流。因此,這個小女孩與同齡的小伙伴在一起的時間比較長,從同伴身上學習到更多的東西。在教育期望方面,大多數留守兒童的(外)祖父母沒有過多的時間督促孩子學習,他們往往教育孩子老實本分,踏踏實實地工作,將來能混口飯吃就行,對于孩子的教育成就沒有很大期望。訪談中,筆者聽到最多的說法就是,“我們家祖上沒有出過秀才,現在也不奢望孩子能有多大的出息”。由于親戚網絡中沒有較高的學歷,因此,他們并不要求孩子在學業上有多大的成就,這種保守的觀念與放任的態度,使得家庭沒有追求學業成績的氛圍,孩子在學業成就方面缺少父母及親人的期待與關注。[3]這樣缺少(外)祖父母的監管與教育,自然就不會有強烈的學習愿望。
(二)教育投入少
筆者通過與老師、同學交談,得知留守在農村老家的(外)祖父母每天都在田間辛勤勞作,他們沒有認識到良好的教育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所具有的重要性。家中的經濟條件不是很寬裕,這些留守兒童從未參加任何特長補習班,連一些基本的學習、游戲用品都得不到。當問到留守兒童校外課余時間是怎樣度過時,孩子們的回答是和小伙伴玩耍或者是看動畫片。有一兩個孩子說自己有一本童話書,但是在小學低年級就已經讀完了。再好一點的情況就是有本作文書,除此之外再無其他。
文化資本的第二種形態是客觀的形式,具體地說就是書籍、圖片、圖書、機械、詞典等物質性文化財富,是現實可見的。但是個體即使擁有了這些客觀文化資本,如果不投入到具體的市場中去的話,那么也無法成為一種文化資本。[4]在信息化時代里,互聯網鋪天蓋地,電子學習工具更是生活學習的好幫手,必不可缺。然而,在這些物質性文化財富方面,調查結果令筆者震驚。在被調查的40人中,他們每人只擁有一本新華字典和一個數學計算器,再無其他任何學習工具。那些留守在農村落后地區的孩子大部分沒有接觸過已經普及的電腦,電子詞典等之類的工具書,這讓筆者覺得很不可思議。由于這些留守兒童監管人落后的教育觀念及在教育投入上比較少,落后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很少有專門的圖畫書、故事書、彩色等,更不會擁有昂貴的智力開發玩具。在許多閑暇的課余時間中,這些留守兒童無法像城市中的孩子那樣參加各種特長輔導班,學習各種樂器和舞蹈。這樣一來,孩子的音、體、美等各方面素質不能夠健全的發展,更別說利用客觀文化資本提高競爭力了。
(三)學歷資格的缺失
一般而言,父母所擁有的文化資本總量,即家庭文化背景對于孩子在學校及社會所取得成功程度是成正比的。孩子的人生道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父母擁有的經濟和文化資本總量的多少。而相比之下,這些農村留守兒童沒有較高的起始點,很少有機會接受到優質的初級學校教育,進入一流學校接受精英教育,獲得較高的學歷,獲得較高的社會地位。然而,中部農村地區的留守兒童他們的父母學歷很低,除了接受父母微不足道的經濟援助(教育投資)外,很少有父母持各種高學歷的資格證書,很難從他們那里獲得學習上的幫助。
文化資本的第三種形態是體制的形式,是一種客觀化的、必須加以區別對待的形式存在。文化資本的體制形態就是個體將其掌握的知識與技能以某種形式(通常以考試的形式)正式予以承認并通過授予合格者文憑和資格認定證書等社會公認的方式將其制度化。它是一種將個體層面的身體化文化資本轉換成集體層面的客觀形態文化資本的方式。所以,體制形式的文化資本是一種介于具體化文化資本與客觀形態文化資本之間的中間狀態。[4]擁有較高學歷資格的父母,他們可以將學歷資本轉換為經濟資本,為子女獲得較高的學歷資本投入需要的金錢。不過,要使自己的孩子獲得較高的學歷資本光靠金錢投入顯然是不夠的。父母除了提供金錢等物質投資之外,還必須想方設法地為自己的孩子收集各種學習信息(尤其是考試有關的信息)。如果有必要的話,他們應該隨時準備投入自己的文化資本,親自輔導孩子學習的任務。而那些中部農村地區孩子的父母雖然也會全心全力地支持子女上學,總是強調“砸鍋賣鐵也要讓孩子上學”。但實際上,他們常年在外務工,僅僅為孩子提供金錢,很少關注孩子的成長,與孩子沒有進行有效的溝通交流,更別說是為孩子收集各種學習信息了。同時,他們的文化水平最高的也就是初中文化程度,很少擁有各種能夠證明自己能力的學歷資格證書。課改以后僅有的一點知識更是捉襟見肘,不能夠承擔輔導孩子的學習任務。另外,調查中還發現大部分父母不能客觀地對待孩子的成績:假若成績好,孩子會被極力地炫耀,十村八莊的人都會知道;假若成績不太理想,則會責怪孩子笨,不努力,較少有父母會考慮自己對于孩子學習帶來的影響。
三、結語
通過本文的分析,農村家庭文化資本與中部農村留守兒童的教育之間的確存在很大的關系。盡管國家頒布了法規政策,推行并完善了九年義務教育及開辟貧困生綠色通道等,使農村的基礎教育得到了較快的發展,使每個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享有均等的入學機會,但是因為所擁有的文化資本不同,直接影響了孩子所接受教育的不同。因此,要想縮小城鄉之間的教育差距,提高農村的教育發展水平,就必須重視農村留守兒童教育,重視農村家庭文化資本的培育。
運用布迪厄的文化資本理論分析筆者本次的調查,研究中國中部農村地區文化資本的缺失對孩子教育的影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希望能夠引起社會、教育界的反思和關注。
參考文獻:
[1]朱偉鈺.“資本”的一種非經濟學解讀——布迪厄“文化資本”概念[J].社會科學,2005(6).
[2][4]浦蓁燁.論布迪厄的“文化資本論”[J].中山大學研究生學刊(社會科學版),2010(3).
1 薄弱的師資力量
教師年齡老化是農村小學的普遍現象,據不完全統計,平均年齡50歲以上的教師,在農村小學中占一多半。在我所從教的鄉鎮一所學校里,最年輕的教師竟為47歲。教師年齡老化不能適應當今教育的發展,同時年齡的老化還會造成知識的老化和教育方法的落后。這些教師還是用落后的教育方法,面對這群充滿現代氣息的孩子,一本課本,一只粉筆,便走進了教室。班上常常充滿了大聲的呵斥,常常把教桿在講桌上砸得啪啪作響。常常把那些調皮的學生打得“金光燦爛”,甚至還有個別教師上課時坐在椅子上脫掉鞋子,擼起褲子,弄得滿屋臭氣熏天,更常常因為學生不完成作業或考試不及格而罰抄課文10遍、20遍。這些陳舊落后的教學方法和不良的舉止行為,在農村學校已不是個例。面對這一切我們覺得對不住的是孩子,更為當今中國農村的小學教育而感到悲哀。
除年齡老化外,知識的單一與貧乏也是制約農村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歷史的原因,使得期間畢業的一批初中或高中生,擔任了民師。這些人中不乏有優秀的人才,隨著高考制度的恢復,部分優秀的教師考上了大學,剩下的便構成了現在農村教師結構的大部分。誠然,他們對我國的教育事業特別是農村教育是功不可沒的。那時他們收入微薄、地位低下,承載著家庭、社會的各種壓力,辛勤耕耘在教育的第一線。筑起了中國教育大廈的根基,他們是功臣,應當得到人民的尊重和應該得到的一切。
然而新的教育形勢要求知識多元化,單一的、陳舊的、膚淺的知識結構已不能適應現代教育形勢。在農村學校的這族人中常常有代語文的不能代數學,代低年級的不能代高年級,常常有不認識26個英文字母的,常常有不會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常常有……,這種現象司空見慣。以這樣的教師結構和師資力量,怎能適應今天的素質教育呢?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擁有一桶水,這是很樸素的道理。
2 當地政府不重視
在農村學校三年五年不能分到一位年輕的教師。每年畢業的師范生很多卻不能正常的補充到教育口。地方政府寧可每月花二、三百聘臨時的教師,也不用師范生。道理很簡單,這樣政府開支少。一位公辦教師的工資是臨時教師的好幾倍,聘臨時教師既“經濟又實惠”,何樂而不為呢?農村有句俗話叫“省得鹽,瞎了醬”,的確如此。臨時代課教師跟科班畢業的怎能比呢?錢雖然省了,但影響的是教育,虧的是孩子。
3 生員的流失
有了以上兩點,必然會造成農村學校優秀生員的流失,城里這樣或那樣的雙語學校、現代學校以優越的環境,高質量的教學方式,吸引農村人的眼球,有錢的人家當然要把自家的孩子送到這樣的學校受教育。學習成績好學生,即使沒錢的家庭,為了子女的前途也不顧高昂的學費,而擇校就讀。這樣剩下的學生質量就可想而知了,這樣去實施教育就更難了。
[關鍵詞] 股市 技術指標 指標值
隨著全球化進程的日益加快,以及不同國家、民族、團體之間的交流不斷增加,作為“世界語”的英語在日常生活中用地也越來越廣。特別是在那些起源于英美國家的領域,更是與英語結下了不解之緣,股票市場便是如此。因為股市起源于英國,其中幾乎所有的術語本來都是英語。隨著我國股票市場的不斷發展,以及參與股市熱情的不斷升溫,股市知識的普及也迫在眉睫。作為股市投資者,你要經常收聽、收看廣播、電視的證券、股評節目,翻閱報刊上的財經報道、股市行情等欄目,而如果你不了解那些股市專業英語術語,特別是那些常用的技術分析方面的術語,你就會茫然不知所云。要了解股市知識,就必須了解股市常用英語,特別是那些目前還一直以英語形式出現的技術指標術語(如MACD、KDJ等)。
技術指標就是按事先規定好的固定方法對證券市場的原始數據進行處理,處理后的結果是某個具體的數字,這個數字就是技術指標值。將連續不斷得到的技術指標值制成圖表,并根據所制成的圖表對市場行情進行研判,這樣的方法就是技術指標法。
下面就對一些常見的技術指標方面的股市英文術語的漢譯及釋義,作簡要介紹。
1.MACD(指數平滑異同平均線)
指數平滑異同平均線(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and Divergence)類似于移動平均線指標,所不同的是對指數要進行平滑運算處理。該指標主要是利用長短期二條平滑平均線,計算兩者之間的差離值。該指標可以去除掉移動平均線經常出現的假訊號,又保留了移動平均線的優點。但由于該指標對價格變動的靈敏度不高,屬于中長線指標,所以在盤整行情中不適用。圖中柱線由綠翻紅是買入信號,由紅翻綠是賣出信號。MACD曲線由高檔二次向下交叉時,則股價下跌幅度會較深。MACD曲線由低檔二次向上交叉時,則股價上漲幅度會較大。股價高點比前一次高點高,而MACD指標的高點卻比前一次高點低時,為牛背離,暗示股價會反轉下跌。
2.DMI(趨向指標)
趨向指標(Directional Movement Index)是一種相當常用的指標。其基本用法是看+DI和-DI交叉。+DI由下往上交叉-DI,為買進信號;+DI往下交叉-DI為賣出信號。ADX在20以下,代表股價處于整理期,應離場觀望;ADX突破20-30向上爬升,將有一段相當幅度的漲跌;ADX高于50以上,忽然轉彎向下反折,無論此時是上漲或下跌,都表明行情即將反轉。
3.DMA(差離移動平均)
DMA(Divergence of Moving Average),又稱 MAOSC(Moving Average Oscillator),是短線進出非常有用的指標,谷底向上表示買進,峰頂下滑表示要賣出。可參考MACD指標。
4.EXPMA(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
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Exponential Moving Average)。為了解決移動平均線落后的問題,分析學家另外尋求EXPMA均線指標用于取代移動平均線。EXPMA可以隨股價的快速移動,立即調整方向,有效的解決訊號落后的問題。當第一條EPMA由下往上穿越第二條EXPMA時,將對股價造成推升力道。當第一條EXPMA由下往上穿越第二條EXPMA的,將對股價造成推降的力道。股價由下往上碰觸EXPMA時,很容易遭遇大壓力回檔。股價由上往下碰觸EXPMA時,很容易遭遇大支撐反彈。
5.TRIX(三重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
三重指數平滑移動平均線(Triple Exponentially Smoothed Moving Average)。該指標是一種三重指數平滑平均線,長線操作時采用本指標的訊號,可以過濾掉一些短期波動的干擾,避免交易次數過于頻繁,造成部分無利潤的買賣,及手續費的損失,但該指標在盤整行情中不適用。TRIX向上交叉其MA線為買入訊號,TRIX向下交叉其MA線為賣出訊號。有種看法認為該指標在判斷賣出時可能會失真。
6.ARBR(能量指標)
AR是一種“潛在動能”。由于開盤價乃是股民經一夜冷靜思考后,共同默契的一個合理價格,那么,從開盤價向上推升至當日最高價之間,每超越一個價位都會損耗一分能量。當AR值升高至一定限度時,代表能量已經消耗殆盡,缺乏推升力道的股價,很快的就會面臨反轉危機。相反地,股價從開盤之后并未向上沖高,自然就減少能量的損耗,相對的也就屯積保存了許多累積能量,這一股無形的潛能,隨時都有可能在適當成熟的時機暴發出來。BR是一種“情緒指標”就是以“反市場心理”的立場為基礎。
7.CR(帶狀能量線)
CR指標的計算公式和BR相同,只是把公式中昨天的收盤價改成昨天的中間價。CR能夠測量人氣的熱度,能夠測量價格動量的潛能;CR能夠顯示壓力帶和支撐帶,功能作用上可以輔助BRAR的不足。
8.VR(成交量變易率)
成交量變易率。基于量是價的先行指標,量與價同步、同向的理論為基礎所架構的量價分析系統,以量打底和量做頭確認低價和高價,來決定買賣時機。
9.ASI(振動升降指標)
振動升降指標(Accumulation Swing Index),是以開盤、最高、最低、收盤價組合成一條曲線,代替真正的走勢,形成最能表現當前市況的真實市場線。ASI 指出股價短期的趨向,可以提早一步確定股價的走勢。
10.EMV(波動難易指標)
波動難易指標(Ease of Movement Value),是測量股價波動的難易程度的指標。它是用相對成交量除以相對振幅,作為衡量股價中間價波動百分比的基數,來得到股價中間價的相對波動范圍。
11.WVAD(威廉變異離散量)
威廉變異離散量(William's Variable Accumulation Distribution)是一種將成交量加權的量價指標。先計算出一天中開盤到收盤之間的價位,占當天總波動的百分比,然后用此百分比來加權當天的成交量,并進行移動平均。
12.W&R(威廉指標)
威廉指標(Williams Overbought/Oversold Index)WMS,又稱%R(Percent R),指示現價與N日中的最高價的接近程度,計算方法與KD指標(Stochastic indicator)非常相近,只是用最高價減去收盤價取代計算KD的RSV的分子部份。
13.SAR(停損點轉向操作系統)
停損點轉向操作系統(Stop And Reverse),又稱拋物線轉向系統(Parabolic Time Price system)PTP,屬于價格與時間并重的分析工具。
14.KDJ(隨機指標)
隨機指標線(Stochastic)是喬治?藍恩博士所發明的,是歐美期貨市場常用的一套技術分析工具,由于期貨貨風險性波動大,需要較短期、敏感的指標工具,因此中短期投資的技術分析也較為適用,隨機指標綜合了動量觀念、強弱指標與移動平均線的優點。
15.CCI(順勢指標)
順勢指標(Commodity Channdel Index),是用來表達周期特性的指標,專門測量股價是否已超出常態分布范圍。
16.BOLL(布林線指標)
布林線指標,其英文全稱是“Bollinger Bands”,是用該指標的創立人(約翰?布林)的姓來命名的,是研判股價運動趨勢的一種中長期技術分析工具。
17.MIKE(麥克指標)
麥克指標,其英文全稱是“Mike Base”,是一種專門研究股價各種壓力和支撐的中長期技術分析工具。
18.BIAS(乖離率)
乖離率表現個股當日收盤價與移動平均線之間的差距。正的乖離率愈大,表示短期獲利愈大,則獲利回吐的可能性愈高;負的乖離率愈大,則空頭回補的可能性愈高。按個股收盤價與不同天數的平均價之間的差距,可繪制不同的BIAS線。
參考文獻:
【關鍵詞】吊莊移民英語教育實踐
英語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普遍使用的語言,學生將來想要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掌握英語是十分必要的條件。然而在吊莊移民的社會環境下,學生的學習條件較為簡陋、思想觀念較為落后,如何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成了移民區英語教育工作者普遍面臨的問題。
一、解放思想,激發興趣
吊莊移民,顧名思義就是以整個村莊為單位的移民。這些村民因為位于特別貧困的區域或是經濟建設等原因,需要遷移到新的環境中。他們本身的文化水平一般都比較低,認識能力也十分有限,對具有長遠利益的教育并不看重。
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必須讓家長了解世界形勢,轉變落后的思想觀念,明白英語學習對于學生自身發展的重要作用。教師可以組織以“教育改變人生”為主題的家長會,通過對當今世界形勢的深入解讀以及接受英語教育重要性的詳細闡述,幫助家長改變陳腐落后的觀念,讓他們充分認識到只有足夠的知識積累才能讓孩子在社會發展的洪流中占據一席之地,才能使學生或者整個家庭改變原有貧窮、落后的生存狀態。
此外,英語教師在充分把握小學生心理特征的基礎上,可以通過兒歌、卡片游戲、觀看簡單英語對話類視頻節目等形式,培養學生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只有在建立學習英語興趣的基礎之上,學生才會發自內心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英語知識。
二、靈活教學,樹立目標
吊莊移民的學生,由于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對周遭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尊嚴,充分地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興趣愛好、家庭狀況等情況,從而在課堂上可以做到貼心鼓勵,誠心輔導。
在新形勢下,傳統“滿堂灌”的教育方式已經不適應教育行業的發展,想要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質量,教師就必須在考慮移民學生狀態的基礎之上,采取靈活多變的教學形式,寓教于樂,使小學生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中學到知識,學會如何學習知識。比如,在“Unit1What’sthis?”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一系列的圖片生動地展示出“cat”“dog”“desk”“rain”“snow”等詞匯的寓意,加深學生對此類詞匯的認識和理解,這些生動、形象的圖片極具表現力,很容易抓住小學生的心理,從而使之對課上所學單詞產生深刻的印象。在英語課上,教師還可以設計豐富的英語問答競賽:將學生分成兩個不同的學習小組,對課上所學句子進行模仿和演練競賽:一組學生可以指著教室中隨意的事物,或者是目力所能及的已學事物,要求對方快速、準確地說出其英文名字。在規定的時間內,看看哪個小組學生說出的詞匯最多、最準確,最后由教師統一頒發獎勵或者給予口頭表揚。在學習完該課程后,小學生能夠了解、掌握“What’sthis”和“Thisis…”這種簡單的問答形式,并且可以熟練地運用到生活中。
此外,英語教師可以在班級內舉辦以“我來展示你來猜”為主題的實踐活動。將班級人員分成兩組,每個組中再細分出“展示人員”和“猜題人員”兩組。在游戲過程中,猜題人員根據展示人員的肢體動作、面部神情等方面(言語表達除外),說出他所展示出來的英語詞匯是什么。在規定的時間內,看看哪個組猜出的謎題最多,教師給予肯定和適當鼓勵。通過這樣的游戲,課堂氣氛變得更為活躍,學生們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從字形、意思等多方面表現一個單詞,從而加深了對該單詞的記憶。在這種團隊式競賽熱鬧的氛圍中,移民學生能夠更好地與其他學生融合到一起,減少了彼此間的隔閡與摩擦,在相互幫助、共同進步的情形下,朝著自己設定的目標努力奮斗。
三、培養能力,開拓進取
小學是學生思維能力、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階段,具有很強的可塑性。因此,該階段的課堂教學應該以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習慣為主,傳授知識為輔。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只有將正確的學習方法傳授給學生,才能讓學生們在“餓”的時候能夠自己尋找“食物”果腹。
想要培養小學生的學習能力,首先,英語教師便要教會小學生正確的英語書寫習慣及標點符號的使用。這些書寫習慣和標點符號的使用規則,是具有統一的使用規范和標準的。通過有目的地反復鍛煉和練習,小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接受了英語表達中書寫的規則,對自身以后的英語寫作有著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
其次,想要繼續在成功的道路上走下去,學生必須要有遠大目標的引導。它不僅為學生的前進路途指明了方向,還使學生逐步建立了克服障礙的信心和勇氣。比如,在計劃之初,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建立自己的長遠目標,然后將長遠目標逐個分解成小目標,并在規劃好的時間內將其逐個突擊、攻破。當規劃中的日期到來時,教師對已完成目標的學生做出對應的肯定或者獎勵;沒有完成的學生,英語教師應該竭盡全力地引導他們分析任務未完成的原因及解決途徑,使學生再次遇到類似狀況時能夠及時、有效、獨立地解決。通過長期目標、短期目標的建立與實施,學生具備了一定的自我約束能力,能夠分清輕、重、緩、急,從而做到有效率地學習,有規劃的進步。
最后,通過課上、課下的實踐活動,不僅培養了學生們初步的團隊意識,還讓他們學會了如何才能更好地適應環境的變化,對其以后的發展大有裨益。
總之,吊莊移民下的英語教育,要與移民的真實情況相結合,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與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充分發揮英語教師輔導性作用,使學生能夠堅持不懈地走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以便將來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的進步、發展。
作者:孟素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