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海綿城市的含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海綿城市;房建工程
隨著我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大量的人口聚集給城市房建工程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近幾年極端天氣頻發,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困擾。在此背景下,海綿城市的理念再次受到人們的關注,經過科學的設計將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應用于房建工程,一方面可以實現對自然資源的充分利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極端天氣對人們日常的生產生活的影響[1]。
1海綿城市的含義
海綿城市是我國在《2012低碳城市與區域發展科技論壇》中提出的一種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借助相關的配套設施實現雨水在城市中的自由遷移,避免突發的極端天氣對城市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我國為了推進海綿城市的建設專門制訂了相關的政策。在房建工程中落實海綿城市的理念,需要從房建工程的多個方面來進行落實,其中主要包括構建生物滯留系統、雨水收集系統等,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施工地點的生態環境,構建宜居的居住環境[2]。
2在房建工程中構建生物滯留系統
生物滯留系統指在地勢較低的區域,通過植物、土壤和微生物系統蓄滲、凈化徑流雨水的系統,如圖1所示。生物滯留系統是海綿城市中房建工程的重要一環,后續維護時需要注意生物滯留系統表面積、土壤滲透率系數及成層土等效滲透率系數以及排空時間控制。生物滯留系統表面積應根據GB51174—2017《城鎮雨水調蓄工程技術規范》由生物滯留系統表面積計算公式計算得出Af=V/[fmt+dbcnr+dp(1-nz)]。其中Af是指生物滯留系統表面積(m2);V是指調蓄容積(m3);fm是指土壤入滲率(mm/h);t是指降雨歷時(h);dbc是指生物滯留系統種植層和礫石層的總厚度(mm);nr是指種植層和礫石層平均孔隙率;dp是指生物滯留系統表面蓄水層厚度(mm);nz是指植物橫截面積占蓄水層表面積的百分比。結合公式分析可知,降雨的下滲量、畜水層的蓄水量以及種植層和礫石層的蓄水量直接影響生物滯留系統表面積的大小。土壤滲透率系數及成層土等效滲透率系數也是生物滯留系統設計的另一個重要參數,生物滯留系統是多層結構,不同層的填充物不同,滲透率系數也存在差異。為了更好地表達生物滯留系統的滲透率問題,提出了等效滲透率系數的概念。等效滲透率的計算公示如下:ke=(dp+ds+dg)/(ds/ks+dg/kg),公式中ke表示等效滲透系數(mm/h);dg表示礫石層厚度(mm);kg表示礫石層滲透系數(mm/h)。借助土壤滲透率公示可以幫助設計者更好地優化生物滯留系統,更好地實現反硝化功能。排空時間控制是生物滯留系統運行維護的重要參數,由于生物滯留系統運行過程中土壤滲透率系數可能隨著時間而減小,也可能因為植物根系的生長而增大,因此無法通過控制土壤滲透率系數來有效控制排空時間,一般是借助系統底層的穿孔排水管來控制排空時間。穿孔排水管的設計需要借助公式a=V/[tfCdg(df+ds+dg-hs-hg)]來實現,其中a表示開孔面積(m2);Cd表示孔口流量系數;g表示重力加速度(m/s2);df表示生物滯留設施表面層平均蓄水厚度(mm),df=dp/2;ds表示生物滯留設施種植層厚度(mm);hs表示種植層水頭損失(m),可借助hs=kdds/ks計算;hg表示礫石層水頭損失(m),可借助hg=kddg/kg計算;kd表示生物滯留設施外排能力(mm/h);dg表示生物滯留設施種植層厚度(mm);ks表示種植層土壤滲透系數(mm/h)。通過以上幾種公式結合房建工程的實際需要就可以設計科學的生物滯留系統。以某生物滯留系統表面積計算為例,該系統服務面積為2000m2,雨量徑流系數為0.6,設計降雨量為25mm,設計蓄水層厚度250mm,種植層厚度為400mm,平均孔隙率為25%,設計滲透系數為25,礫石層厚度為250mm,設計滲透系數為250,平均孔隙率為40%,排空時間不得超過24h,且不得低于12h。則其調蓄容積為V=2000m2×25mm×0.6=30m3;假定降雨歷時3h,則其表面積Af(1)=30m3/(25mm/h×3h+400mm×25%+250mm×40%+250mm)≈57m2,Af(2)=(30m3×400mm)/[25mm/h×(250mm/2+400mm)×24h]≈38m2,取其中較大值為該系統的設計表面積。
3在房建工程中構建雨水收集系統
海綿城市也被稱為“水彈性城市”,因為海綿城市具有適應環境變化的靈活性以及對雨水造成的自然災害的抵抗力。因此在房建工程中要注重構建起雨水收集系統,下雨時,它會吸收、存儲、滲透和凈化水,并根據需要“釋放”存儲的水。因此一套完整的雨水收集系統應該包括雨水的收集、預處理、儲蓄、凈化、控制以及污水處理回用系統[3]。房建工程中的雨水收集需要通過提高人工鋪設地面的滲透率來實現,比如常見的透水混凝土,在公共場所路面施工時大面積采用透水混凝土可以有效保障雨水滲入地下。在透水混凝土的施工過程中需要注意攤鋪之后7d之內不得行走,避免混凝土內部的連接受力破壞;同時在混凝土終凝前要注意灑水養護。雨水的預處理主要是根據當地的法律法規,對雨水收集系統中所收集的雨水中對環境有污染的一部分棄流,從而消除雨水中包含的土層廢棄物。雨水的儲蓄系統需要結合當地的降雨量來設計,其容積一般約為平均降雨量的1.5倍。雨水凈化系統是指借助物理、化學方法對收集到的雨水進行過濾除菌,經過這些步驟的雨水可直接流入收集池,收集池中應設立液位顯示器用于對水位的實時檢測。雨水控制系統是指能夠對整個雨水收集系統進行檢測和控制的系統,借助這套系統用戶可以實現整個雨水收集系統的自動化工作,避免因降雨量過大導致的雨水收集系統異常的情況。污水處理回用系統由污水處理系統和回收利用系統兩部分構成。雨水儲蓄系統歷經長期的浸泡,蓄水模塊表層會粘附很多的污漬,此時可利用水的沖壓沖擊力開展內部清理,并將廢水根據污水泵排入園林市政工程管網;為考慮使用人的多元化要求,依據雨水的儲蓄量,個性化、針對性地設計雨水回收系統方案,以控制操縱系統的數據信號命令為準,利用離心水泵將清潔后的雨水送至各水點,如道路兩旁綠化用水、園林景觀用水、消防用水、地下室自動洗車等場景。
4基于自然環境開展房建工程
海綿城市理念的提出,極大地改變了傳統的房建理念,借助海綿城市人們可以在保持經濟發展的同時合理布局構建宜居環境。海綿城市的建設方向有2個。(1)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態系統,減少人類活動對其造成不良影響。(2)通過人為干預,恢復和修復已經被嚴重破壞的生態。在對人口稀少地區進行開發時,需盡量保持原有的生態系統,減少人類活動對其造成不良影響。以某開發區的建設為例,開發區占地面積約20km2,年平均降雨量為665mm,開發時為了保護環境專門在居住區、商業區、公園區之外開辟了生態保護區。其中在商業區建筑物密集,不利于采用促滲,可以采用雨水收集;居住區要從促滲減排兩方面入手;公園區可以利用其獨特的自然環境開展雨水的凈化調蓄;生態保護區以水源涵養為主[4]。人口密集的城區原本的生態環境已經被嚴重破壞,通過人為干預,恢復和修復已經被嚴重破壞的生態,是房建工程的主要設計方向。以北京某安置房項目為例,工程建筑面積約18.9萬m2,除了配套的住宅樓外還配備有相應的海綿設施安裝和綠化種植。在工程建設過程中以“滲、滯、蓄、凈、用、排”的方式利用雨水。首先是借助雨水調蓄池、透水鋪裝等方式收集雨水,其次是利用下凹綠地、植草溝、環保型雨水口等方式對雨水進行儲蓄和凈化,最后再通過給、排水管路將處理后的雨水應用于道路灑水、綠植灌溉、工業生產等各個方面。在此項目中硬質屋面面積9664m2,雨量徑流系數0.9;瀝青路面5796m2,雨量徑流系數0.9;硬化鋪裝1985m2,雨量徑流系數0.9;透水鋪裝7056m2,雨量徑流系數0.4;普通綠地9329.5m2,雨量徑流系數0.15;下凹綠地面積9329.5m2,雨量徑流系數0.15;經過合理的規劃,該項目的綜合雨量徑流系數0.49,完全符合DB11/685—2013《雨水控制與利用工程設計規范》要求。
5結束語
海綿城市下的房建工程必須考慮到人類活動對自然造成的影響,減少自然災害對人類生產生活造成的影響。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在開展房建工程時,需要考慮到當地的實際自然環境。將水資源的循環利用與綠色能源充分應用于房建工程中,將人類可持續發展理念納入房建工程的考慮范疇。
參考文獻
[1]侯毅攀,馬騫,牛兆豐.海綿城市雨水收集在房建項目中的具體應用[J].磚瓦,2021(4):58–59.
[2]程習剛.“海綿城市”理念在通州區某建筑工程中的運用探究[J].建設科技,2020(7):55–58.
[3]陳傳帥.海綿城市雨水收集在房建項目中的具體應用[J].城市住宅,2020,27(4):137–138.
一、海綿城市營建的時代背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飛速發展的城市化進程,許多城市都面臨著內澇頻發、徑流污染、地面沉降、水資源短缺同時雨水資源大量流失等諸多的城市雨水問題,因此在城市環境建設過程中營建完備的雨水管理系統刻不容緩。2014年10月,國家住建部提出建設“海綿城市”的指導理念,它比喻城市像海綿一樣對水資源的循環利用具有彈性空間:降雨時城市能夠就地或就近吸收、存蓄、滲透、凈化雨水,補充地下水、調節水循環;干旱缺水時有條件將蓄存的水釋放出來并加以利用,從而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同時豐富城市景觀,增強城市生態功能,讓城市更加宜居。至此,營建集景觀美學與生態美學為一體的城市環境成為景觀設計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雨水景觀也往往以一種獨特的美學價值附著于某些特定的空間場所之中。
二、雨水景觀的文化和審美
(一)中國的雨水文化
在中國文化中,“雨”不僅是一種自然現象,更是一種非常重要的文化符號,不同時節、不同場所、不同輕重緩急的雨都能激起賞雨者豐富多變的心理體驗,從而創造出多變的雨水文化,并進一步營造出多樣的雨水景觀。作為中國文化重要物象的“雨”,對其審美大致可區別為兩種感情基調,其一是蕭索、哀愁、孤獨、傷感等消極情感,多見于夜雨和秋雨當中;其二為欣喜、期待、感動、暢快等積極情感,多見于春雨和夏雨當中。
對雨的欣賞古已有之,常常見諸于各類文學作品、書畫藝術及古典園林之中。比如唐朝大詩人杜牧在詩歌《江南春》中寫到:“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把雨景塑造推到了江南美學的中心位置;又如明代畫家孫克弘的山水畫《雨景山水圖》,圖中畫遠山霧靄、近樹清波,板橋屋舍點綴其中,中國山水畫的意境往往產生于留白之處,畫中留白處的氤氳水汽正渲染了雨后浸染的春季景色。
美學家宗白華在《論文藝的空靈與充實》中寫道:“風風雨雨,也是造成間隔化的好條件。一片煙水迷離的景象是詩境、是畫意。”中國古典園林與詩歌、繪畫藝術相互滲透、相互影響,一方面促進了人們在園林中追求詩情畫意的雨景意境,另一方面又直接為雨水景觀的營造提供了靈感和素材。比如蘇州拙政園中的“留聽閣”,這處景觀是最佳的賞荷之處,它的命名就直接出自詩人李商隱的名句“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夏季盛放時可觀荷花滿池,秋雨來臨時可聽雨打殘荷。可見雨水和陽光、植物一樣,都是營造景觀的天然素材,它是可觀、可聽、可聞、可感的,通過巧妙的設計應用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雨水景觀的美學內涵
“美”是一個至高無上的觀念,它的含義也絕不僅僅是形體的優美與漂亮,而是包含了更深刻的意味。雨水景觀的“美”是中國古典園林營造中的精髓,它融合了古人傳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情趣,這種飽含詩情畫意的景觀營造模式在當代海綿城市營建的時代背景之下依然散發著無限的魅力。究其美學內涵,可從功能美、形式美及意境美三個方面進行探析。
1.功能美。雨水具有清潔純凈的美。“當暑而澄,凝冰而冽”:在凜冽的寒冬,它凝固成冰而清冷;在溫熱的時節,它呈現出液態的潔凈與清澄。世間萬物,只有水具有本質的澄澈、清潔與明凈,并能滌洗萬物與心靈。就生活實用性而言,雨水景觀可以改善環境中的局部小氣候,調節溫度、增加濕度、提升空氣中負氧離子的含量、降低粉塵污染。在農耕社會里,雨水是重要的灌溉資源,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便是根據一年之中的降雨量進行區分。除此之外,雨水還有食用及入藥的作用。古人認為未降落到地面上的“上池水”“無根水”具有治愈疾病的作用,現代醫學研究證實“無根水”能保持某些藥材的藥性不被破壞、保持茶葉的原有風味,故中醫常用它作為服藥時的藥引,而文人雅士們也愛用它泡茶,以獲得更佳的口感。
2.形式美。雨水景觀可以呈現出多種多樣的形式,瀑布、疊水、溪流、河湖,每一種自有每一種的趣味。雨落水面、銀花四濺,雨滴屋檐、似珠似線,淅瀝細雨、煙霧一片。相近的形態之間還可以通過改變路徑、高差及流速,以形成層次更豐富、更細膩的雨水景觀形態。
3.意境美。山水文化滋養下的中國雨水景觀不僅有功能美與形式美,更重要的是目視、耳聽、鼻嗅、體觸等多種感官共同激發下所產生的意境美。雨以自己的形、聲、霧,結合園林萬物,展現了雨水景觀特有的魅力,這種魅力的呈現又是全方位的,觀雨、聽雨、賞雨、戲雨……多變的雨,造就了多變的雨水景觀的意境美。
雨景的意境美以聲景的塑造最為典型,最佳的搭配是雨與植物的組合。中國古人在造園時,創造性的在建筑物旁邊種植芭蕉、梧桐、荷花等闊葉植物,再配合著傳統建筑屋頂的瓦片和配置的山石,下雨時,淅瀝的雨點滴落其上,這些組合式的美妙聲音傳入人耳,或心曠神怡、或如醉如癡,如此便形成了一幅鮮活的“聽雨圖”,通過雨聲的塑造呈現出多元的雨水景觀意境美。
三、探求海綿城市營建中雨水景觀的設計方法
在海綿城市營建中利用雨水打造景觀時,應當在深入分析景觀美學的基礎上,充分學習傳統文化、挖掘文化特質,滿足雨水收集、存蓄和利用的同時,將雨水處理與景觀設計手法相結合,創造出寓工程技術于景觀設計為一體的雨水景觀。
海綿城市建設中利用雨水的大體步驟是:收集―儲存―凈化―回用,下面具體探討相應的景觀設計方法。
(一)雨水的收集呈現動態美
雨水的收集過程可以呈現出水的流動性,從而形成溪流、跌水、瀑布、涌泉等多元景觀形態。雨水的集流分為綠地集流、鋪裝廣場集流以及屋面集流三種類型。
1.綠地集流的水質較好、易于利用,在設計中通過降低綠地的高程,使其低于兩邊路面或鋪裝地面,從而消納屋面排水及地面不透水鋪裝的徑流;同時,在不影響游人活動和植物生長的前提下,在低洼處設置下凹綠地收集雨水,形成溪流與水潭的形態,營造出季節性、變化性的景觀。
2.鋪裝廣場集流量較大,首先為了減少道路、廣場、停車場的地表徑流,可以采用多孔瀝青和透水的混凝土、陶瓷磚、草地磚等透水鋪裝材料,采用透水鋪裝結構,在不影響交通的情況下,使雨水進入路面結構和下面的土壤層;同時,利用管道將集流的雨水輸送到地表或地下的蓄水池中,進行下一步的處理及利用,過程中便可塑造水道、跌水及瀑布景觀。
3.屋面集流主要通過屋頂花園及屋面排水的方式進行處理,屋頂花園的設計旨在將屋面綠化,一方面緩解城市的熱島效應,另一方面為建筑物提供更高效、更節能的綠色空間;屋面排水的景觀化處理更易產生特別的效果,比如中國古典園林中的環秀山莊,利用屋檐雨水引至假山山頂,再呈瀑布狀泄流而下,形成園景中的“飛雪”景點,將雨水的動態美與景觀營造有機結合在了一起。
(二)雨水儲存的靜態美
雨水的儲存可以利用河道、池塘、湖泊、濕地等水景,蓄存雨水的地表徑流,將水體與景石、植物、棧道、平臺、汀步等要素相結合,使水顯得靈動,豐富空間的層次感,從而展現水的靜態美。雨水的儲存包括地表蓄水和地下蓄水兩種類型。
1.地表蓄水的景觀形態很豐富,包括水池、水渠、堰塘、湖泊等。地表的各類蓄水池用來收集、貯存非飲用水的水源,可用于清潔環境、噴灑綠化,必要時還可用作工業用水,在某種程度上可以緩解城市供水壓力。多元的地表蓄水設施還可以極大地改變城市生態面貌,無論是人工形態的水池、水渠,還是自然形態的池塘、湖泊,在暴雨來臨時,都可以把雨水引入蓄水池中,減少城市積水;干早時節,水氣的蒸騰作用會使干燥的空氣變得清新、濕潤;從池底滲透下去的水,還可以補充地下水資源;同時,形態各異的蓄水景觀還能美化環境,供人觀賞、游玩、嬉戲、互動,減少城市的熱島效應。
2.地下蓄水池是利用人行道、車道、停車場的地下結構空間,采用透水鋪裝,其下依次鋪設礫石層、土工織物,干凈的碎石,再用不透水的土工膜將該結構包圍起來,作為一種蓄水池使用,這種類型的蓄水設施往往屬于不可見的隱蔽工程。
(三)水質保持與凈化的生態美
水質的保持和凈化是通過沉淀、過濾、曝氧等生態處理技術來實現的,設計過程結合景觀營造手法,展現水的生態美。
從景觀設計的角度出發,可以設置人工濕地來凈化雨水,將雨水的收集、儲存、凈化與景觀營造相結合,依靠水體的自然凈化能力處理雨水并加以利用。人工濕地將進入濕地系統的污染物質進行分解、吸收、轉化和利用。涌泉、跌水等動態水景可以給水體曝氧,池塘、湖泊等靜態水體則可以為水的自我凈化提供場地,不同品種的水生植物不僅可以凈化水質、分解污染物,又可以通過合理的植物配植方式,同時滿足景觀美和生態美的雙重要求。
四、結語
在海綿城市營建過程中,對雨水景觀的處理應從功能美、形式美、意境美三個方向著手分析,從靜態美、動態美及生態美三方面著手設計,將雨水利用和場所打造聯系在一起,挖掘雨水所蘊含的藝術特質,表現出景觀設計中雨水景觀獨特的美。在多形式、多層次、多角度利用雨水的同時,讓人們關注雨水,和雨水產生互動體驗,創造與場地契合且具有歸屬感的雨水景觀。
關鍵詞:城市景觀;生態化設計;手法
中圖分類號:J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2)32-0022-02
城市是一個自然和人工高度復合的巨系統,城市景觀是人類文明的集中展現,從農耕文明到現代文明,城市一直是大眾向往的樂土,但是“人炸”(population)、“環境污染”(pollution)、“資源枯竭”(poverty)的“三P危機”正將城市推向深淵,生態環境惡化成為全球性問題。人類面臨的生態環境問題的嚴峻性迫使人類重新審視人與自然的關系,反思已有的自然觀和生態觀,20世紀60年代景觀生態學應運而生, 基于生態化的景觀設計,對改善城市環境和建設生態城市都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一、景觀生態化設計概說
(一)景觀生態化設計概念
一個花園當沒人照料時,便會有當地的雜草侵入,最終將人工栽培的園藝花卉淘汰;一池水塘如果不是用人工水泥護襯或化學物質維護,便會生長出各種昆蟲、水藻、雜草,并最終演化為一個物種豐富的水生生物群落。自然系統的能動性遠遠超出人為的設計能力,而生態設計或許就是意味著充分利用自然系統的這種能動作用。
景觀生態化設計,從本質上說,是應用生態學原理對土地和戶外空間進行的設計。任何與生態過程相協調,盡量使其對環境的破壞影響達到最小的設計形式都稱為生態設計。從更深層的意義上說,景觀生態設計是對人類生態系統進行的設計。
(二)景觀生態化設計內涵
生態設計的主要目的在于利用自然生態過程與循環再生規律,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發展的可持續,從而提高人類居住、工作、休閑、學習、娛樂等方面的質量。一個完整的生態設計應同時考慮城市的生態過程與生態功能,自然環境的審美功能和精神功能,這也是生態設計的三個基本要素。人性化、生態化和藝術化是景觀生態化設計的主要內涵。人性化指人是城市的主角,設計是為人服務的,人性化是景觀生態化設計的基本原則。生態化指生態優先是景觀生態化設計的基本理念。藝術化指城市環境是人類創造的最大的藝術品,因此它也有與藝術一樣的審美功能。人性化、生態化、藝術化三者之間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過分強調一方或者忽視一方都會導致景觀生態設計的缺陷。
(三)景觀生態化設計誤區
目前在景觀生態化設計中主要存在三個誤區:第一個誤區是過度生態化,過分地強調環境的自然屬性,認為只有城市建成環境達到原生自然的狀態才是唯一的生態化路徑,這種觀點忽視了城市建成環境的人工屬性;第二個誤區是偽生態化,即要么簡單套用生態理論,完全不顧設計方案的成本,要么只喊喊生態口號,并無生態之實;第三個誤區是過于技術化,生態技術是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其建立在文化觀念、技術儲備、經濟支持等基礎之上,具有一定的使用門檻,景觀設計過于技術化往往導致設計方案理念先進、技術超前,但難以實現。
二、景觀生態化設計手法探析
(一)原生態自然式的景觀設計
生態環境是景觀設計的載體,生態環境的差異直接決定了景觀格局的不同。生態優先就是要首先尊重原生態系統,保護自然環境不受或盡量少受人類的干擾。對于任何一個景觀設計,設計師首先應該考慮的是自然允許我們做什么?自然又能幫我們做什么?整個地球都是在一種自然的自我設計中生存延續,從這個角度出發,那些讓生物無法生存的用混凝土加固的護岸、沒有生態系統的人工湖都是不合適的。
我們所設計的景觀要通過物質空間要素表現出來。這些要素包括自然的要素如氣候、土壤、水分、地形地貌、動植物等,又包括人工的要素如建筑物、構筑物、道路等。自然式的景觀設計除了要了解自然系統本身演變及其與人類相互作用的前提外,還要從生態系統的觀點出發,對諸要素進行綜合考慮,選擇最合適的景觀模式,選擇與環境相適配的植物,選擇與自然相和諧的材料。
著名的景觀設計事務所West8曾設計一個機場綠化的方案,充分體現了生態優先原則。他們首先和當地林業機構合作進行了生態方面的研究,確定樺樹最適合在這里生長。于是每個植樹季節都在此種植樺樹,作為綠色的生態質地,并在樺樹下種植可以固氮的紅花草,作為有機肥料供給樹的生長,還安裝了一些蜜蜂蜂箱,用以傳播紅花草的種子,形成了一個小的生態圈。具有代表性的還有沃克事務所對索拉納園區的總體規劃,他們力爭使工程建設的影響減到最小,保護了大片可貴的大草原與崗坡地等當地自然景觀。
(二)鄉土化的景觀設計
倡導根植于所處的環境,維護地域特征是鄉土化景觀設計的重要原則。設計應尊重基地及其周圍環境中的植被狀況,多運用鄉土的植物,使之切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并反映當地的景觀特色。“大草坪”曾在中國大地上流行,“大草坪”只能看不耐踏,失去了在其上活動的功能,消耗了大量的澆灌用水(尤其對于干旱少雨和水資源緊缺的地區)、人力、物力、財力,而得到的生態效應卻很少。根據景觀生態學的異質性原理,城市綠地應該從大草坪和觀賞花木的集合地走向可持續的、具有豐富物種的生態化綠地。蘇杭一帶夏既酷熱,冬又寒冷,根據當地氣候在景觀設計時往往控制常綠闊葉和常綠針葉樹的比重,在開敞空間中種植一定比重的落葉樹,以便冬天室外能獲得陽光。
很多設計師已經認識到了鄉土化景觀設計的重要性,他們在設計中或者充分利用基址上原有的自然植被,或者建立一個框架,為自然再生過程提供條件。俞孔堅在中山岐江公園設計中就運用了大量的當地鄉土植物,如白茅、象草和莎草等,營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生態景觀,在改善場地生態系統的同時,使公園的地域和文化氛圍更加突出。上海世博會后灘公園在自然江灘及內河濕地的自然基底上,于內河濕地其間設計了一系列親水棧橋、平臺,形成了一個具有彈性容量的步道網絡和集聚豐富體驗的審美空間。
(三)保護和節約型的景觀設計
保留與再利用作為一種生態的景觀設計手法自20世紀70年代來一直受設計師的青睞。設計中盡可能使用再生原料,最大限度地發揮材料的潛力,減少生產、加工、運輸材料所消耗的能源和施工中的廢棄物,保留當地的文脈。
20世紀70年代后,隨著工業時代向后工業時代的轉變,出現了大量的工業廢棄地。景觀設計師面對曾經有過輝煌歷史的工業元素和工業遺留的斑斑痕跡,不是去掩蓋和消滅,而是尊重場地現狀,采用了保留、藝術加工等處理方式。1972年Richard haag主持沒計的美國西雅圖煤氣場公園開歷史之先河,首先應用了“保留、再利用”的設計手法。韓國西首爾湖公園將廢棄的工廠建設成為一座具有未來感的現代公園,將工業碎片完美地陳列在這里。
資源的循環使用服務于新的功能可大大減少耗費。成都的活水公園通過匯集地表污水,進化處理后的污水作為水流雕塑、戲水池和人工濕地塘用水;在德萊塞特爾設計的柏林波茨坦廣場中,地塊內的建筑都設置了專門的雨水收集系統,廣場的水景用水、衛生潔具的沖洗、植物的澆灌等用水都來自于收集的雨水。除了達到節約的目的外,很多細節上的設計還可以起到環境保護的作用。法國巴黎是溫帶海洋性氣候,雨流細緩,為了使雨水能及時滲入地下補充地下水,巴黎的公園地面大部分都采用泥土、沙石或礫石。在德國等地區,通常精準計算本地雨水分布清況,保證每一滴雨水能夠完全滲透到本地塊地下。德國巴伐利亞洲環保部新樓設計,該區90%的屋面和80%的地面排水是通過處理而均勻的滲入地下,硬質地面利用地面坡度和設置雨水滲透口使雨水均勻地滲入地下;半硬質地面如鑲草卵石、塊石鋪面,雨水直接滲入;屋面雨水大部分通過屋面綠化儲存起來,經過蒸騰作用向大氣散發,其余部分則經排水管系統向地面滲透或儲存,為水景提供主要的水源。反觀我國的公園,大多都采用大理石、磨石等精致的硬質鋪地,能滲入地下的水連20%都不足,地下水得不到及時補充,北京暴雨被淹足以窺知,想必這也是近年來常出現極端惡劣天氣的部分根源。
(四)生態恢復型的景觀設計
生態恢復型設計是指在設計中運用種種技術手段來恢復和再生已遭破壞的生態環境。在設計時除了完成常規性設計要求和目標,更多從怎樣恢復被破壞的生態系統,補償遺落的景觀文脈、補償社會經濟發展力,倡導健康、自然的新審美價值觀等方面進行考慮。
最突出的當屬景園建筑師K·希爾針對德國圣弗特堡地區長期煤礦開采所造成的整體環境酸化問題。她在占地18平方英里的主污染區設計了縱橫交錯的步行林蔭道網絡,沿途設置機井并開挖水渠,利用機井抽水促使周邊地區清潔的地下水向該區域流動,抽出的污水經透明的凈水裝置處理后用于綠化灌溉。通過水渠日清、大地日綠的鮮明變化使當地人們感受到環境質量的提高。
在美國紐約高萬斯運河海綿公園建成之前,工業污染和水體污染一直困擾著高萬斯運河。公園建成后,不但污染的水體可以在這里通過緩流、吸收和過濾的方式得到凈化,而且原本僻靜的運河濱水區也再次重煥生機。海綿公園一方面把地表水納入水監管體系,重構下水道和雨水徑流系統,同時輔以生物技術;另一方面通過種植綠地改善城市空間,公園所選植物能在多種環境中正常生長,還具有從污水中分離出重金屬的能力。
(五)植入高技術的景觀設計
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技術的進步,利用高科技技術和材料已成為當今生態設計的重要手法之一。技術與生態之間是一種新的共生關系,不要強調“人造”和“自然”的界限,景觀設計的介入總是在改變著自然。
目前在西方景觀設計中具備高技術含量的舉措較為廣泛,包括:利用植物進行污水處理、利用真菌或細菌將有機垃圾降解、土壤污染治理、植被恢復、綠色能源使用等等。2000年德國漢諾威世博會荷蘭館屋頂花園上運用風能的風車。反映了當代設計師對新能源的關注。目前,我國許多地方也建成了采用太陽能燈具的公園,如上海炮臺灣濕地森林公園。景觀設計領域還突破了沙、石、水、樹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開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導纖維、合成金屬等新型材料來制作景觀作品。如舒沃茲在瑞歐購物中心庭院的水池設計中,將池底分格條采用光纖代替燈光效果,創造了創造了富有時尚氣息的現代景觀。
三、結語
生態倫理思想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就有所體現,例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生態設計不僅僅是保護場地、利用可再生資源、種植綠色植物等手法的簡單疊加,而是通過這些手法為日益枯竭的資源和衰敗的環境尋找新的發展平臺。當前,我們應在生態理念的指導下,運用更多更新的生態設計手法,去構筑安全、健康、優美的城市景觀體系。
自然有它的演變和更新的規律,在生態景觀設計中,自然不是為人類表演的舞臺提供的一個裝飾性的背景,而要被看作生命的源泉。正如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斷力批判》所說:“自然只有在貌似藝術的時候才顯得美,藝術也只有使人知其為藝術而又貌似自然才顯得美。”
當日子逐漸豐裕的時候,人們開始急于拋棄一切可能與那個年代有任何粘連的事物。回力鞋逐漸被耐克、阿迪達斯、安踏等名牌所取代,曾經的輝煌如同絢麗的煙花匆匆破空消逝。令人意外的是,如今這業已淡出人們視線多年的“老古董”,卻仿佛一夜間成為歐美潮人的新寵,就連最權威的時尚雜志《ELLE》法國版也為它“著書立說”,身價扶搖直上。這股復古風又從大洋彼岸刮過來,讓中國大城市的時尚達人趨之若鶩。
回力鞋沉浮的生命歷程,對比目前一些享譽一時的品牌,它又緣何能起死回生,帶給我們什么啟示?為此讓我們有強烈深窺的欲望……
一統江湖 春風得意
20世紀七八十年代,眾多國產品牌可謂笑傲江湖,樂凱膠卷、鳳凰自行車、健力寶、英雄鋼筆、蝴蝶牌縫紉機等,雖時至今日,昔日王者紛紛走向凋零,但它們給那個年代的人們留下的卻是難以割舍的情結。我們看到當時品牌高度集中的上海,走出來一個洋溢著時尚氣息的身影,它就是回力鞋。
誕生于上世紀30年代的回力牌運動鞋,憑借其精良的制作工藝和時尚的外觀設計,很長一段時間內,被視作當時國產的耐克和阿迪達斯。90年代之前,很多年輕人都因為擁有一雙回力鞋而引以為榮耀,王朔小說中描繪的主人公更是將擁有一雙回力鞋作為夢想來追求,足見回力在那個年代的受歡迎程度。
回力做鞋的歷史是從膠鞋開始的,1927年,民族資本家劉永康和石芝珊等人,集資創辦了上海義昌橡皮物品制造廠,它是正泰橡膠廠前身,當時生產的是“八吉”牌套鞋。1930年增資改組為正泰信記橡皮制物廠,1934年又易名為正泰信記橡膠廠。
30年代膠鞋市場后來開始“分化”,套鞋逐漸遭市場冷落,取而代之的是雨天換穿的全膠鞋,同時,布面膠鞋(跑鞋)開始在大城市中流行。當時的正泰信儀橡膠廠,特別是大股東劉永康,敏銳地嗅出市場需求,決定開發生產布面鞋,以求在商場競爭中脫穎而出,于是派人專程到廣州,聘請熟悉企業管理的能人薛銘三,出任正泰信儀橡膠廠的經理。薛銘三畢業于清華大學經濟系,深諳企業管理的策略,新官上任,到廠后辦了兩件大事,第一件事是創立“回力”牌商標,第二件事是首創膠鞋成型流水線作業。
回力商標的誕生放在今天看,也是十分重視市場反應和充分利用傳播媒介的。當時的上海《申報》就刊登了由正泰信儀橡膠廠的“回力”球鞋征求改名揭曉的大幅廣告,主要是讓大家投稿、投票,看回力這個名字合不合適。這一做法讓回力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1935年的時候就正式注冊了“回力”圖案商標。
回力的圖案商標,畫的是一個拉弓箭的勇士,“WARRIOR”英文原意就是勇士的意思,中文諧音“回力”,寓有“回天之力”的含義,這較企業過去局限于“財源廣進”等字意的商標命名,顯然別出心裁。當時設計這商標的人是袁樹森,浙江美院畢業的,如此富有時尚感和意蘊的商標,自然很受社會歡迎。袁樹森也因設計“回力”商標入選,而受聘于上海正泰信記橡膠廠,負責膠鞋設計如萬里鞋、A字弓形底運動鞋等,榮獲國家銀質獎的565籃球鞋,同樣出自他手。
1948年,正泰橡膠廠根據人體呈弓形的腳底,設計出弓形的球鞋,這個弓形里面裝有特制海綿,有彈性,這個弓形底后來用到565籃球鞋。1956年,解放后的回力被收歸國有,也就在這一年,經典的565籃球鞋問世。回力565的外觀讓人驚艷,深藍色高幫帆布,設計簡潔大方,顏色和款式非常時尚,居然和今天匡威流行的高幫帆布鞋款式一模一樣。
565除了外觀頗受歡迎外,功能性也很強。鞋底是用綠色橡膠制作的,鞋底中間略凹,像吸盤一樣具有很強的吸附力。1979年時,回力將高幫籃球鞋改成低幫的,就是后來風靡全國的WB-1型,80年代初正式批量生產,這款鞋直到90年代中期都很火,甚至火到了國外,最火的時候,剛剛從硫化罐里面高溫硫化出來,熱乎乎的鞋子,就被廠門口排隊的汽車一車車拉走。那時經銷商拿到這個WB-1,就等于是拿到現金,因為完全不愁銷售,拿到就可以賣掉。在回力的銷售歷史中,這樣一款鞋的單品銷售就創造了幾千萬雙的紀錄。品牌頂峰時期,回力鞋的年銷售額一度達到七八億元的規模。
此外,作為中國運動球鞋的鼻祖,回力從解放前的全運會后就一路伴隨著中國的體育運動。1948年,“全運會”在上海江灣體育場舉行期間,正泰橡膠廠就精心設計一場宣傳大戲,除了在運動場內設置醒目的大型廣告牌吸引觀眾的眼球外,更轟動的是,正泰橡膠廠還租了一架飛機撒廣告單,用以宣傳回力的新品,蔚為壯觀。而在1984年,中國女排就是穿著回力鞋參加洛杉磯奧運會,并奪得了冠軍。
可見,回力早期不管是產品設計還是營銷策劃,時刻走在時尚前沿。回力鞋也一度將上海市名牌產品、國家銀質獎和西班牙國際獎等國內外質量大獎收入囊中。由于長期堅持質量優先,回力鞋具有廣泛的市場親和力。那個年代,是回力一統江湖的年代。
英雄末路 美人遲暮
“其興也勃焉,其衰也忽焉。”
然而 回力在經歷了七八十年代的短暫輝煌后,老態漸顯。計劃經濟制度下,國家統購統銷,鞋廠只需完成上面布置的生產計劃即可,不必也不得自尋銷路。“閉門造鞋”式的生存,為回力的衰落埋下了伏筆。
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取消統購統銷,外地很多鞋企在1983年、1984年的時候,就開始自謀出路,自己編制經銷網絡。而上海則比較晚,1993年、1994年國家才真正放開管制,導致回力這樣的企業市場經濟步伐比別人晚10年。勞動密集型的上海制鞋業在這之后開始向外遷移,回力總廠下屬企業陸續搬出上海內環區域,由于競爭激烈,回力總廠的下屬企業相繼破產,1994年,回力關掉第一家分廠,從此每一兩年關一家,直到2000年,回力鞋業總廠因資金短缺正式停產,旗下的7家分廠和1家研究所全部關閉。關閉前,華誼集團將“回力”品牌收回,成立新的上海回力鞋業有限公司,與原來的回力總廠劃清關系,原來回力總廠的2000多員工只留用140多名技術和銷售骨干,其余下崗分流。
另外,隨著市場大門的放開,國外品牌大量涌入,阿迪達斯、耐克、匡威等國際知名品牌走進人們的視野,它們用料考究、做工精良、花樣繁多,輕易地俘獲了眾多追求新奇時尚的消費者。與此同時,國內民營企業也如雨后春筍般,許多制鞋企業仿佛一夜間遍地生長。據不完全統計,全國有3萬多家制鞋企業,膠鞋企業大概1萬多家,溫州、廣州、晉江都是鞋都、鞋城,廣東東莞則做高檔鞋。國產的李寧、安踏等球鞋聲名鵲起,而回力卻不再是人們的首選,更遑論是時尚的代表了。更有眾多紛紛崛起的中小企業運用其靈活而低成本的運作模式,進一步搶走了回力鞋的部分中低端市場。
90年代后,已經70歲的回力,如同遲暮的美人、末路的英雄,早前所有的芳華遽然褪色,它已經不再是曾經的本土第一品牌了。很長一段時間,它都是靜靜躺在批發市場的小攤上,喧囂的大都市里難覓其蹤。人們對回力鞋的印象慢慢跟農民工階層聯系在一起,因為它廉價、耐穿,沒有了高端品牌的那份華貴。
峰回路轉 柳暗花明
回力失去往日的風光,實在令人扼腕嘆息,可誰曾料到,這看似樸實無華的回力鞋,如今竟成為歐美潮人搶手的俏俏貨。它的身價至少翻了25倍,達到讓人驚愕的50歐元(約500元人民幣)。它的“粉絲”橫跨演藝圈和時尚圈,《指環王》、《加勒比海盜》男星奧蘭多?布魯姆,PLAYBOY女郎安娜?尼古拉?史密斯,他們站在時尚前端,引領了這陣復古的中國風。“這絕對是挑戰Converse在年輕人心目中的時尚主導地位!”最權威的時尚雜志《Elle》法國版這樣評論回力鞋。
2005年,法國人派特斯?巴斯坦到上海參加他的武術學習班。派特斯喜歡搜集各個品牌的球鞋,回力被公認為老牌的“Sneaker Freak”(球鞋怪人)。他驚奇地發現,武術班上所有的同學都穿著回力鞋,鞋身簡潔的紅色條紋,讓這雙“功夫鞋”透著時尚感。派特斯嗅出回力身上濃郁的中國味道,他欣喜若狂,仿佛能夠看到三年后這雙鞋在歐美火得一塌糊涂的情形。
派特斯帶著商業眼光,找到了回力鞋的生產廠商,希望能夠取得回力鞋的海外經營權,幾輪談判下來,派特斯終于如愿以償,直到簽署協議時,中方代表仍對這位法國人投以質疑的眼光。這雙在中國地攤兒上廉價到每雙12元,各路贗品如野草肆意橫生,一位老外竟然想到國外賣上50歐元,不是瘋子就是癡人說夢。當時沒人會想到,這一牽手,成為回力鞋“灰姑娘”式的華麗轉身。
經過對面料、外形、標志、包裝等一系列精心修改后,回力鞋儼然換上了時尚的裝扮,跟隨派特斯來到法國。這個富有異國情調的浪漫之都,成了回力重獲新生的地方。回力的廣告頻繁地出現在《Jeune&Jolie》、《Cosmopolitan》上;ELLE在2006和2007年對回力進行了四次報道;PLAYBOY女郎安娜?尼古拉?史密斯親自為其代言;成功躋身巴黎香榭麗舍大街各大專業運動鞋店;并且,回力在法國的零售商已經躍升到160多家。
回力品牌系列的命名多取自中國武術,如“螳螂”、“龍塵”、“猴爪”、“少林精神”等經典款。而面向歐美市場推出的經典限量版“回憶回力”,則出自十七位國內外知名設計師之手,他們對老回力進行了再加工,原先只有帆布、條紋元素的“質樸回力”立馬變成了“妖嬈回力”,那些有著彩珠、圖騰、鉚釘甚至是輕紗的回力鞋,開始“舊貌換新顏”,成功躋身時尚運動鞋新貴。
也許,回力鞋最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方不是它的形式,也不是它的銷售地或價格,而是派特斯所賦予回力鞋的眼光,很獨到,卻也恰到好處。我們可以把回力“麻雀變鳳凰”的新生看做是一場“派特斯猜想”,這里最重要的部分莫過于對回力品牌文化的深度挖掘,它的素雅和簡潔成為來自東方的一面旗幟,插上時尚圈潮流的陣地。回力能夠峰回路轉,派特斯是個躲不開的人物。
重整旗鼓 王者歸來
歷經一輪又一輪的艱苦錘煉,回力學會了適應。
這次歐美刮起了復古時尚風,回力鞋的一炮走紅引發了尋找和消費國貨精品的熱潮,對回力來說應該是一個復蘇的絕佳契機。回力鞋業有限公司黨委書記桂成鋼清醒地意識到這一點。回力也順應這波潮流,開始大打轉型牌,生產多類型、多面料球鞋,注重個性化設計,以迎合年輕人的偏好。例如,回力開始推設計師手繪限量版帆布球鞋,白凈的球鞋上面,顧客喜歡什么圖案,設計師就畫什么圖案,甚或顧客也可以自己用彩筆DIY一把。回力還在上海松江大學城舉辦競賽,讓學生來設計。回力希望借此改造回力鞋古板單調的形象,讓更多的時尚元素融入設計當中,吸引處于消費主流的年輕人市場。
回力對于消費心理的判斷無疑是正確的,經典國貨不能只停留在經典傳統,就像傳統洋品牌來到中國后,絕非一成不變,他們每年推新款、變新樣,借由持續的產品創新迎合消費者喜新厭舊的心理需求。
回力以往以低端市場為導向,球鞋的價格在幾十元左右。若想往高端市場發展,必須在現有的客戶群中作取舍。如果回力的主力商品是球鞋或運動鞋,它就跳不出這個模式。它的市場必然是在年輕族群的身上,因此,回力應更多關注品牌的重新定位。
回力目前定位于專業的運動鞋,作為方向沒有問題。但是這還是一個很大的市場,有諸多競爭對手。作為一個跟進者,必須有與對手明顯區隔的特色,尋找一個差異化的細分市場是站穩腳跟的關鍵。回力鞋業有限公司總經理周煒認為,作為專業運動鞋制造出身,回力鞋的未來應抓住全民健身的機會,繼續朝著專業運動鞋的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充分利用回力品牌原有的優勢,最大化挖掘忠實客戶群的價值。
制造的變局,回力鞋開始學習耐克和阿迪達斯的道路,走虛擬化經營,把品牌、設計和營銷握在手里,其他低價值環節外包出去。雖然總部仍在上海,但是在中原和西南地區去挑選質量最高、成本最低的制鞋廠,由其代工。例如回力公司找到福建的運動鞋廠家,借用他們冷粘工藝的技術力量,授權他們開發“回力”品牌的高檔運動鞋,每雙價格可以賣到100-300元。通過整合其他企業的資源,“回力”系列已經包括了注塑雨鞋、皮鞋、拖鞋、休閑鞋等多種產品,回力公司不僅豐富了自身產品線,還可以從其他企業那里收取授權使用費。
除了完全剝離生產環節,桂成鋼希望將原來的批發銷售渠道體系轉變為專賣店體系。以前由于缺少自己的渠道,回力只能依靠批發商的網絡。但這個渠道的特點是量多價低,導致回力鞋的價格始終上不去。低廉的價格大大壓縮了回力的利潤空間,反過來影響回力的設計、技術和原料投入。另外,低廉的價格使得品牌現象難以得到提升,遏制了品牌的發展。根據回力品牌目前的影響力,先開設專賣店進行市場拓展,等積累了一定經驗后,可以選擇加盟的形式。
無論是跨國運動品牌耐克和阿迪達斯,還是國內的李寧、安踏,專賣店都是銷售終端的主要形式,但對比這些品牌動輒數千家的專賣店,回力公司150余家的專賣店數量仍然偏少。據悉,未來3年,回力公司的目標是將專賣店的數量擴張到2000-3000家。能否如愿,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