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海綿城市的建議

對海綿城市的建議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海綿城市的建議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海綿城市的建議

對海綿城市的建議范文第1篇

關鍵詞:海綿城市;生態環境;雨水花園

中圖分類號:S2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9944(2016)18016203

1引言

中國是水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之一,水資源人均占有量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水資源短缺和污染問題在城市發展過程當中尤為突出。在城市生態系統中,某些城市存在城市供水不足,城市建設用水安全等問題,而有些城市的工業污水也造成城市生態系統惡化,生活用水得不到保障[2]。因此,合理有效地利用水資源,緩解城市用水壓力,優化水資源利用、排放、凈化模式就成為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和研究的重點問題。基于此,本文就針對海綿城市建設過程對雨水的處理利用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合理化意見和建議[3]。

2海綿城市的內涵

海綿城市是指在城市發展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道路、城市水系、建筑以及綠地等設施對雨水的吸收、滲透、儲存、凈化和緩解作用,控制雨水徑流,如同“海綿”一樣,對于環境的變化和突發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適應性,也就是“彈性”。“海綿城市”一詞的提出是在新時期下,為了緩解和解決我國飛速發展的城市化與脆弱的城市水體矛盾而提出的,“滲、蓄、滯、用、排”五位一體,落實:“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的原則。

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在國外提出較早,主要思想是解決城市雨水問題,它包括:低影響開發(LID)、最佳管理措施(BMP)、綠色基礎設施(GI),相關理論研究的目的是有效控制農村以及城市的面狀污染源\[3、4\],隨后逐漸發展成為控制降雨徑流量和水質的生態可持續的綜合性措施。而其中又以低影響開發理論為核心,即基于生態文明和景觀建設為主的雨水管理方法,主要是在一定的區域內利用軟工程技術,通過植被自身的特點實現就地處理降水,直接減少地表雨水徑流量[5]。也就是說從源頭控制雨水徑流,其具體的方法包括建設雨水花園、綠色屋頂、城市下凹綠地等設施;發揮城市綠地、道路、建筑對雨水的吸收、蓄存和緩釋作用,有效改善城市內澇,削減地表徑流,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6]。

3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注意的主要問題相對于國外而言,我國海綿城市建設起步較晚,目前處于試點階段[7]。但“海綿城市”的發展理念已成為新型城市價值轉型的重要標志以及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必經之路。正因為如此,在其發展過程中應該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3.1海綿城市的建設要以保護城市生態系統為前提

雨水降落到地表以后,經過截留、滲透、調蓄形成地表雨水徑流,最后流入匯渠。其中,滲透過程和地表雨水徑流管理是核心問題,其影響因素為地表植被土壤和地面坡度大小。在提出海綿城市建設理念之前,城市規劃考慮更多的是用地功能,對于雨水主要考慮的是排泄,即地下管網基礎設施建設,而對于路面建設等,則是人為地割裂了雨水與地下的天然聯系。在城市開發過程當中不透水的硬質路面會導致徑流系數增加\[8、9\],通常情況下,林地的徑流系數約為0.1~0.2,農田地的徑流系數為0.5~0.6,城市的徑流系數一般為0.9~1.0。因此,降水到達地表后難以下滲,形成了地表徑流,造成了城市內澇。海綿城市就是克服了以往的不足,將雨水利用的幾個基本功能綜合起來進行考慮[10]。不過,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對雨水的截留和調蓄設施是建設重點,在建設過程中,應充分尊重自然環境變化規律,最大限度地保護城市生態系統[11]。

3.2海綿城市建設應充分認識南北方自然環境差異

南北方城市建設差異較大,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的過程當中,需結合城市的地理環境因素,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宏觀建設角度出發,南北方城市開發的著重點有所不同。對于北方城市來說,降雨量小,蒸發量大,如何存蓄更多的降水、并能及時地加以再利用是關鍵問題[10]。而南方城市因降雨量較大,河流、湖泊眾多,排洪量遠小于降水積蓄量,造成了地表徑流,容易誘發城市內澇。因此,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該因地制宜,選擇合適的建設方案[12]。

3.3做好基礎性研究和合理規劃論證工作

對當地生態環境、城建分區應該注重基礎性的研究和合理規劃,這樣才能使海綿城市建設具有系統性、基礎性的準備,也會讓海綿城市建設適應當地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很多城市都將海綿城市的建設納入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的范疇之內,但是,如果海綿城市的規劃不合理,將會導致城市功能區混亂,綠色海綿設施之間無法協調,喪失了海綿的“彈性”功能。如果對當地自然地理概況缺乏全面研究的話,更會使綠色海綿設施無法充分解決城市水體問題,嚴重的會使海綿城市建設徒勞一場。

4建議和對策

4.1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蓋率

海綿城市的建設過程中,應大力提高城市的植被覆蓋率。基本原則是城市生態建設和自然力的復原 \[8,11\]。而傳統的城市發展理念強調城市的經濟職能和社會職能,以“堅固耐用、經濟美觀”為原則,忽視了城市水體涵養功能和生態環境的作用,在建設中偏離了正確的發展模式。例如,硬質的街道不利于雨水的下滲,不合理的溝渠開發,城市河道縮減,對湖泊等水體圍填侵占等。因此,建設海綿城市就需要增加綠化面積,從環境保護入手,改善城市生態系統[15]。地表綠化是對降水的就地直接吸納,這是發揮城市“海綿”功能的最重要的一步。海綿城市的建設不僅僅是一個工程問題,更是一個環境問題。從工程學的角度來看,工程手段可以提高對降水的利用率,而從城市生態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才能從開發戰略、指導思想上徹底轉變思路,把海綿城市的建設當作永久性的,戰略性的事業去發展\[15、16\],總體來說就是要保證城市綠地的覆蓋面積并使其得以有效保護,例如江蘇省城區用地規劃就充分考慮了這些特點。

4.2重視地理環境要素,將蓄水和雨水再利用作為重點針對南北方差異問題:在北方進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時,應將蓄水、降水再利用作為開發的重點。例如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就合理地解決了雨水的收集、調蓄、排泄,不僅合理利用了雨水資源,而且較好地解決了水污染問題。通過簡單的挖方和填方,緩解低洼地積水問題,實現高地與低地相結合,高地種植旱生植被、低地建設魚塘并種植喜濕植被,建設新穎的農業景觀\[17,18\],緩解雨洪壓力。此外,公園四周建造大小不一的水坑,收集城市降水,經過自然匯集、過濾后在低洼地匯聚供給魚類飼養,將多余降水轉移到調蓄地區,尤其是城市污水,在向異地轉移過程中實現過濾和匯集來解決城市水污染問題\[18,19\],建立發達的地下管渠,實現蓄水地區與城市之間水體的自由調動。

對于南方城市建設而言,由于降水較多,應采用降水就地吸納的方式,如貴州六盤水明湖濕地公園的建設理念就是典型代表,其核心是通過減緩城市排水速度來實現“海綿性”,傳統的城市排水排洪工程主要以快速排水為主,而新型海綿城市的建設打破了這一束縛,明湖濕地公園位于市區內,通過恢復水城河兩岸的植被減少地表徑流,增加水體中的氧氣含量。種植各種植物,促使富營養化的水體被生物吸收,緩解城市水體污染,同時,建立梯田式濕地\[20,21\],有效的減緩地表徑流、削減洪峰、調節季節性降雨和城區空氣質量\[22,23\]。

4.3加強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性研究,完善相關政策

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之初,要對該城市自然地理概況做出分析,如城市地貌特征、降水量、地下水水情、地質概況等,這也是海綿城市建設的基礎工作,具有海綿效應的城市綠色設施,如對綠色屋頂、冠層截流、綠色街道、生態溝、雨水花園、蓄水池等建設做到心中有數。

在保障措施上,首先要制定相關的規章,出臺相應的指導意見,引導各地區建設符合本地區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建設方案,并將海綿城市建設納入法律體系,通過法律來保證海綿城市建設的落實和維護\[15,24\]。轉變城市發展的觀念,將城市發展和自然融為一體,劃分合理的城市功能,實現城市建筑、排水、水利工程等多方面的銜接\[25,26\]。

5結語

本文主要闡述了海綿城市的概況、提出背景以及國內外發展現狀。探討在進行海綿城市建設過程當中應該注意的幾個問問題,這些問題是不同角度、不同的發展階段對海綿城市建設的基本要求。影響海綿城市發展的問題主要為自然環境因素,明確自然環境與基礎設施建設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促進海綿城市的發展,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

參考文獻:

[1]陳獻, 尤慶國, 張瑞美,等. 試論我國城市雨洪資源綜合利用[J]. 水利發展研究,2016(3):3~7.

[2]鞠茂森. 關于海綿城市建設理念、技術和政策問題的思考[J]. 水利發展研究,2015(3):7~10.

[3]吳丹潔. 中國特色海綿城市的新興趨勢與實踐研究[J]. 中國軟科學,2016(1): 79~97.

對海綿城市的建議范文第2篇

[關鍵詞]海綿城市;池州;城市綠地 文章編號:2095-4085(2015)08-0041-02

隨著人類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活動的加強,人類對自然的干預活動越來越劇烈,近年來,中國城市問題越來越嚴重,尤其是城市水問題。北方許多城市處于缺水的困境之中;而南方地區很多城市內澇問題嚴重,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嚴重的損失。“逢雨必澇,城市看海”現象層出不窮。究其原因,就是城市對水資源的利用不合理。2015年4月,財政部網站公布了中國海綿城市建設試點16個城市名單,池州是其中之一。

1.城市內澇原因

在原始自然的條件下,大部分的雨水由地面吸收并滲入地下,然后由地表和植物表面被蒸發,回到大氣中,多余的雨水從地表緩慢地匯集于溪流江河,排人湖泊海洋。但是,城市的開發建設改變了這種自然循環,由于不透水屋面和地面隨著城市化的進程而持續不斷地快速增加,能夠吸收雨水的地面和水面急劇減少,地下水的滲入更是匱乏,從而導致地表徑流的不斷增加,加大內澇威脅。無法流人土地的雨水在地面匯集形成徑流排人市政排水系統,但地表徑流的增加,意味著更多原本清潔的雨水經城市地表的污染物所污染,并且排水管道的壓力也隨之增加。

2.海綿城市建設機制

海綿城市,就是要讓水在城市中的遷移活動更加“自然”,使城市開發建設后的水文特征接近開發前,有效緩解城市內澇、削減城市徑流污染負荷、節約水資源、保護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城市的建筑多,綠地少,排水及雨水收集系統不發達等情況都造成了城市內澇防治以及雨洪控制利用成為當前城市面臨的的熱點問題,依賴大規模基礎設施和管網建設的傳統雨水排放思路已經無法滿足現代城市雨水管理的要求,國內外許多城市開始實踐新型雨洪管理的理念,將雨洪蓄滲工程技術與城市綠地景觀相結合設計,構建以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為目標的“海綿城市(LID)”。

城市綠地具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功能,比如:凈化空氣、水體和土壤;改善城市小氣候,調節溫濕度;降低噪聲等,同時綠地率也是衡量一個城市的重要指標之一。現代化城市都有許多的城市問題,比如內澇。這與城市具有建筑物多、綠地少、路面硬化度高等特點有關,同時也與城市生態系統的缺失有關,如綠地、河湖多數僅僅是景觀,不少城市的河湖風華不似當年,河湖調蓄功能大大下降,城市之腎不能正常代謝。下水道再完善,河道承接能力不足,內澇依然不可根治。土壤成為城市的稀有資源,綠地系統蓄水性弱,硬化路面滲水性差,城市之肺不能正常呼吸。

3.池州概況及其城市綠地現狀

池州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與安慶市隔江相望,南接黃山市,西南與江西省九江市為鄰,東和東北分別與蕪湖市、銅陵市、宣城市接壤。池州是長江南岸重要的濱江港口城市,省級歷史文化名城、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城市、全國雙擁模范城市,也是安徽省“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旅游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皖南國際文化旅游示范區核心區域。2015年池州確定為海綿城市建設試點城市。

池州市具有園林城市、森林城市的稱號,綠地面積大,三面環山,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建設海綿城市,歸根結底是要恢復水在自然和城市中的正常循環。這需要保護好河塘溝渠濕地等城市內原有的自然水系,維持好自然水系的水文功能,合理建設一些公園、草坪和人工蓄水池等設施,在城市地面硬化中采用一些透水鋪裝材料,并增加城市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等可透水地面。池州市區的主要水系,清溪河、平天湖并沒有得到很好地利用,平天湖景區缺乏好的管理,很多地方植物情況比較糟糕;清溪河作為市區的重要河道,兩岸的居住區生活用水直接排放到水體中,污染比較嚴重。而且河道駁岸多是用的硬質材料建造,周邊綠地都高于道路,綠地不能儲存很多水分,雨水不能得到很好的利用,水循環不合理。

4.池州市海綿城市綠地建設設計建議

海綿城市建設,不是重建一個城市,而是對城市原有生態系統的保護、生態恢復和修復、低影響開發等三個方面。突破傳統、建設海綿城市,使城市綠地切實的發揮其生態作用。對于池州海綿城市建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提出綠地建設設計方案:

(1)在城市綠地建設時,統籌考慮綠地與周邊區域的空間關系、豎向關系、雨水出路等,大力推行建設雨水花園、下沉式綠地、濕地公園,提高綠地的蓄水能力。在綠地或公園內部構建低影響開發系統,使其不僅服務周邊市民的游憩,更服務于周邊雨水的消納與凈化。

(2)城市廣場及商業區等活動場地,一般面積較大、硬化程度較高,可以大力推行透水路面、植草溝、生態樹池、建立生態滯留區等,同時利用廣場地下空間設置雨水調蓄設施,儲存下滲雨水,就近用于綠化澆灑等。

(3)在居住區可以大力推行屋頂綠化、豎向綠化、家庭綠地等,增加蓄水面積。在有條件的小區(家庭),可以試行家庭雨水收集利用系統,減少自來水的需求。

(4)對于城市道路,在滿足道路交通安全等基本功能的基礎上,充分利用道路自身及周邊綠化空間推行下凹式綠地、透水路面、LID樹池等低影響開發措施,削減徑流水量、改善徑流水質。利用道路景觀綠化帶構建下凹式綠地系統,道路雨水地表徑流匯人綠化帶進行儲存、人滲和凈化,超標雨水溢流排放。采用透水路面,強化雨水入滲,考慮到車行道污染相對較重、荷載較高,采用透水路面應當慎重;但非機動車道、人行道等,應大力推廣透水路面。為盡可能多地消納道路雨水徑流,人行道樹木可采用LID樹池形式。

(5)在整個城市的綠地建設中,不應該把一塊塊的綠地孤立對待,整個城市的所有綠地應該形成一個整體,相互之間能夠聯系,整個城市綠地應該成為一個大的“海綿體”,起到合理利用水資源的作用。

對海綿城市的建議范文第3篇

關鍵詞:生態;工程;社會;彈性城市

1.彈性城市概念

彈性這一觀念最早起源于生態學,由美國一位學者提出。彈性城市大體上指的是城市能夠順應新的環境,在其發展過程中遇到困難以及自然災害后自身能夠迅速恢復,并且不會影響后期的發展。

2.彈性城市建設的必要性

城市環境日趨惡劣,究其原因是外源問題與內源問題并存,隨著大自然持續被人們破壞、下墊面性質的改變,混凝土,石塊,柏油馬路以及工業化石燃料的污染等,環境污染加劇,未來的洪水、風暴、熱浪、瘟疫等自然災害恐會日趨頻繁且愈加劇烈,對人們的日常生活、學習、以及財產等有著極大威脅。災難隨時都可能發生,對于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群體而言,有必要打造屬于自己的彈性城市。

3.三個視角看彈性城市建設

3.1從生態彈性視角來看

生態是動植物在自然環境下生存的一個狀態,大自然賜予我們空氣、水、土地等,我們就利用它來生活,中國正處于城市化轉型階段,生態環境問題層出不窮,特別是城市擴張與蔓延,基礎設施超負荷運,產業結構失衡等,當衛生疫情或自然災害等外來沖擊時,表現極大的脆弱性。現在進行如火如荼的海綿城市建設,就是希望城市能夠在應對外來壓力時進行自我調控,伸縮自如,有彈性的自我調整,自我恢復,從而很好地應對外來沖擊,自然災害。

3.2從工程彈性視角來看

城市物質空間環境不斷變動,有些工程是固定性的,也有一部分是未知的,面臨的是未知的環境,不斷變化的自然環境和人為環境以及風險性的把控。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工程也是具有確定和不確定的彈性在內的。工程彈性的系統也極其重要。

3.3從社會彈性視角來看

社會全球化在發展進程中,發展速度過于迅猛,優勝劣汰太快,致使人人都是緊繃的狀態。城市發展的不確定性,人們相互的關系,社會各階層間的關系,都處于緊繃的常態。對于社會而言,緊繃可能造成群體性乃至社會團體的一個激化,誘發群體性沖突,對于個人而言,人的行為是不可把控的一個彈性概念,可能會有進步的、積極的影響,但稍有不甚就可能產生危害。對于社會而言,如果缺乏彈性,過于剛性,社會就會缺乏生氣,死氣沉沉;如果缺乏剛性,沒有必要的規制,又必然引起混亂,甚至造成危機,當兩者相對均衡的情況下,就為緩解、消弭社會緊張創造了一個有利的社會環境,才有能力應對變化。

4.國內外發展現狀

4.1國內發展現狀

國內目前對于彈性城市的認識不夠,正處于起步階段,政府各部門也有了新的認識,畢竟學術研究有限,對于彈性城市的建設缺少科學的思想體系和方法指導。已經_始有學者進行實驗性的研究,例如,哈爾濱群力雨洪公園、常德市江北區內環水系綜合治理工程、北京首鋼工業改造雨水利用綜合規劃等,也有很多城市進行雨污分流改造,雨水調蓄池建設等,中國目前正逐步城市化,各種高樓林立,硬質鋪裝過多,生活中人為干擾過大,排水系統不行,以及自然災害的侵襲等,這種情況下海綿城市理念應運而生,海綿城市就是試圖把城市建設成海綿一樣,有其收縮性,在城市化發展中遇到的問題以及自然災害來襲時能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損失,或是受到損失后很短時間內恢復,這是城市該具有的包容性來面對氣候,能源、環境等各種危機,提前做好彈性規劃比災后恢復更能減少損失。有彈性的城市才有能力應對一系列突發、未知的情形,才有可能獲得持續的發展。

4.2國外發展概況

聯合國開發署于2010年11月開啟了氣候變化彈性倡議,聯合國減災署于2012年啟動了亞洲城市應對氣候變化彈性網絡。為了促進彈性城市的研究,國際上自發組建了彈性聯盟、彈性組織和彈性城市組織等專業性的學術或產業交流合作組織。面對當前城市的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為了提升城市對外界影響的彈性適應能力,彈性城市成為美國近期的規劃話題熱點,與歐洲的緊湊城市和美國的城市精明增長相比,彈性城市的理念正逐漸在美國和歐洲規劃界得到廣泛認同。美國直接將彈性城市作為規劃頂層,而歐洲將彈性城市作為城市更新的核心組成部分。聯合國減災署在2013年3月的報告中指出,建議在全世界范圍建設“彈性城市”,來應對自然災害。

城市可持續能力評價方面,城市彈性的評測方法與工具的開發主要還是集中在國外,實際應用于城市彈性評價的相當有限。彈性城市的建設,首先要將城市的彈性進行科學的評估,因此,國際上研究的焦點之一就是彈性城市指標測度的構建,當前的主要研究成果與進展包括:彈性城市指標測度的構建,彈性城市指標體系,性能力指數,應對氣候變化的彈性指數,彈性城市全球化標準指標,于設計的彈性城市指標體系,應對氣候變化彈性指標體系。

5.結語與展望

對海綿城市的建議范文第4篇

關鍵詞:海綿城市;釜溪河;水資源利用;城市建設

1自貢市海綿城市建設

1.1海綿城市建設理念

海綿城市建設主要是指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技術途徑,提高對徑流雨水的滲透、調蓄、凈化、利用和排放,構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維持或恢復城市的“海綿”功能,實現城市良好的水文循環。海綿城市構建的雨水系統是一種綠色可持續的雨水排放利用模式,它注重雨水自然滲透、自然積存和自然凈化,實現從源頭到末端的全過程控制。

1.2自貢市海綿城市建設

1.2.1自貢市海綿城市建設進程。2015-02,市委副書記、市長劉永湘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建設海綿城市”的概念,將生態自貢建設等與海綿城市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隨后《自貢市海綿城市建設實施方案》(2015—2017)制定完成,劃定了覆蓋面積達36.3km2的“海綿體”試點建設區域。市城鄉建設住房保障局等相關部門有針對性地提出有自貢特色的“海綿城市”建設方法、標準和規范。1.2.2釜溪復合綠道海綿體建設。釜溪復合綠道的建設構造了自然空間中無處不在的“海綿體”,且整個綠道也是一個巨大的海綿體。釜溪河復合綠道示范段總占地面積190hm2,綠化和水系面積為總面積的80%,園區90%以上的面積可透水、滲水。經相關測算,該綠地系統每年可吸收雨水達1.7×104m3。1.2.2.1透水鋪裝。釜溪河復合綠道中隨處可見紅色多孔輕質混凝土地面,它是由骨料、高標號水泥等拌制而成的。粗骨料表面包覆著由薄漿料相互黏結而成孔穴均勻分布的一層蜂窩狀結構,所以,具有透氣、透水和質量輕的特點。混凝土顆粒間的孔隙具有較強的滲透作用,有利于搜集雨水。1.2.2.2下凹式綠地在釜溪河復合綠道示范段,隨處可見大片下凹式綠地。它可以減緩水流速度,延長雨水蓄存時間,是天然的“蓄水池”。而收集到的雨水通過植物的吸收凈化和填料的過濾吸附,滲入土壤補給地下水。剩下的雨水則排入專設蓄水槽,在干旱時為植物等補水,實現雨水的“慢排緩釋”。1.2.2.3人工濕地、人工湖。在釜溪河復合綠道,人工濕地景觀共9處,占地面積達1.0×105m2。人工濕地和人工湖都在低洼處,既能保證濕地的“吸水”功能,又能提升綠道的景觀效果。雨天,雨水從收集口進入收集管網,經凈化處理后流進湖泊,70%以上的水經雨水收集匯流,形成濕地水循環系統。1.2.2.4生物凈化水體。釜溪河復合綠道中天然留存形成的雨水濕地,充分利用物理、水生植物和微生物等的作用來凈化雨水,具有高效控制徑流污染的效果。比如,其中的梭魚草、風車草、荷花和水蔥等10余種水生植物就是最好的天然“凈化器”。“滲、滯、蓄、凈、用、排”6大措施在海綿城市具體建設中形成交互系統,相互貫通。比如,雨水凈化的作用和理念就在雨水調蓄的過程中一并進行。釜溪復合綠道的建設,就是釜溪河治理和利用與海綿城市建設緊密結合的具體體現。這種建設思路不僅可以實現對城市和河流的低成本開發、利用,還能逐步實現河流的凈化,緩解河流污染。

2釜溪河概況

2.1釜溪河基本情況

釜溪河是唯一穿越自貢城市中心區的河流,它是沱江的一級支流,由西源旭水河和北源威遠河在境內的雙河口處匯成干流,下游有長灘河和鎮溪河匯入,在富順李家灣匯入沱江,干流長73.2km。從旭水河源頭算起,釜溪河在自貢境內長190km,流域總面積3490km2。

2.2釜溪河污染來源

釜溪河主要污染來源是工業污染、人口生活污染、畜禽養殖污染和面源水污染排放4大類。2.2.1工業污染。自貢素以“千年鹽都”“恐龍之鄉”“南國燈城”享譽中外,是四川省重要的工業城市,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但這也意味著工業廢水的排放量不容小覷,僅2014年,自貢市工業廢水的排放量就多達1684萬噸,廢氣排放量達206億標立方米。2.2.2畜禽養殖污染。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養殖業也在迅猛發展,人們大量養殖牛、羊、兔、鵝等節糧型草食畜禽。但該產業的快速發展加劇了廢物和污水的排放,一些環境意識較差的養殖戶甚至將廢物和污水直接排放到河流中,使其成為了農村三大面源污染之一,嚴重影響了農村的生態環境。2.2.3人口生活污染物。生活污染源主要包括生活廢水、生活垃圾、生活用煤和生活噪聲等人類生活產生的污染物發生源。這主要是城市規模不斷擴大,人口越來越密集而產生更多的生活污染造成的。這些生活垃圾通過直接或間接的方式進入河流,造成的河流污染非常嚴重。2.2.4面源水污染。面源水污染是指降雨和地表徑流沖刷大氣和地表中的污染物,并將其帶入受納水體,使受納水體遭受污染的情況。自貢市多餐飲攤、馬路菜場、路邊小型洗車修車點,這些都是潛在的污染;再加上自貢市是重要的工業城市,廢氣排放量比較大,這些污染源通過城市雨水管道或者雨水沖刷隨地表水體徑流進入河流,最后造成水體水質污染。

3二者結合的理論依據

按照中央新時期的四大治水方針,自貢市水務局提出的“十三五”期間的治水思路為:“以生態自貢建設為抓手,以水資源管理為重點實現水利發展支撐和保障社會經濟健康發展。逐步實現從注重水工程建設向注重水資源保護利用和工程的建后管護轉變等。”2016-02-25,自貢市水務系統出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務工作方案》,提出了“以保護和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以‘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為原則,以督查檢查、從嚴執法為手段,經過15年的時間,消滅釜溪河出口斷面劣Ⅴ類水質和黑臭水體。”由此可以看出,生態自貢的建設會向注重水資源的保護和利用轉變,而對釜溪河的治理和利用也是相關部門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應將釜溪河的保護和利用與海綿城市建設緊密結合,以便更好地實現對釜溪河的治理和利用。建設海綿城市就要有“海綿體”,城市“海綿體”包括河湖池塘等水系和綠地花園可滲透路面這樣的城市配套設施。釜溪河正是自貢市“海綿體”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釜溪河復合綠道的建設就是自貢市海綿城市海綿體建設的良好示范之一。釜溪河的水流資源可在海綿城市建設系統中發揮“滯、蓄、凈、用、排”一系列作用,而河流污染問題也可在這一系統中逐步解決,從而實現生態治水和低影響開發河流資源。因此,自貢海綿城市建設與釜溪河水資源利用應緊密結合。

4總結和建議

為了提高對釜溪河的治理效率,加快海綿城市的建設進程,對釜溪河的綜合治理和利用應與海綿城市建設緊密結合。但是,在此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4.1加強前期研究。自貢市海綿城市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應根據自貢市的自然條件、排水現狀、水環境質量等綜合條件規劃和推進。相關部門應以低影響開發為理念,進行雨水控制和利用專項規劃研究,以提升其實用性和針對性。在研究過程中,要充分考慮釜溪河所起到的示范帶動作用,展現其生態價值。4.2強化規劃管理。在城市各專項規劃編制中,應落實低影響開發的具體要求,比如總體規劃和水系、綠地、排水防澇道路交通規劃等,都應充分落實低影響開發的具體要求。同時,規劃部門要加強監管,確保低影響開發的落實,加大對釜溪河的治理力度,控制污染源,使其在海綿城市建設中的規劃更加合理。4.3統籌工程建設。海綿城市的建設涉及城市規劃、國土、排水、道路、交通、園林和水文等眾多部門,各部門之間應建立高效、暢通的溝通協調機制,確保海綿城市建設項目的落實。對于釜溪河的相關項目建設,應適應海綿城市建設具體要求,各部門之間要及時進行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推進海綿城市建設進程。4.4強化管理維護。相關部門應根據各部門職責分工推進海綿城市建設相關進程,認真落實,做好監管,并不斷強化管理維護。4.5開展民眾宣傳活動,提升民眾參與意識。海綿城市建設政府能推動的是一部分,民眾參與發揮著很大的作用,比如環保意識的增強可減少污染來源,在家中集水節水廢水利用等小舉措也會大大推進建設進程。所以,應多開展民眾宣傳活動,提升民眾的參與意識。釜溪河在自貢的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自貢的母親河,釜溪河應緊跟自貢市建設發展的步伐,順應自貢市生態環境的建設要求,與海綿城市建設緊密結合,共同打造自貢的美好生態環境。

作者:石蘭輝 周巧慧 趙晟杉 李雅諾 張淑娟 單位:四川理工學院

參考文獻

[1]王文亮,李俊奇,王二松,等.海綿城市建設要點簡析[J].建設科技,2015(01):19-21.

對海綿城市的建議范文第5篇

關鍵詞:海綿城市 安陽市 城市改造 建議

中圖分類號:F2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6)08-203-02

一、海綿城市的概念

海綿城市,簡單地來理解,就是城市像海綿一樣,在降雨過程中將雨水收集起來,等待需要的時候在釋放出來,用于灌溉、沖洗路面、補充景觀水體。城市可以像海綿一樣壓縮和恢復,能夠最大限度上地防洪減災。城市的“海綿體”不僅包括小區建筑物的屋頂、植草溝、園林綠化、透水鋪裝等,還包括城市的各種水系,例如江、河、各種自然人工湖等。

傳統城市,未能考慮城市降水資源的綜合利用,只考慮到“排”。傳統城市雨水通過管道將雨水快速排出城市。隨著傳統城市的不斷發展,道路硬化增多,不透水的路面面積大大增加,盲目的發展使得雨水無法下滲到土地內,這樣就造成了城市的內澇和徑流污染發生次數大大增加。和傳統城市不同,海綿城市可以有效地解決城市內澇問題,對于維持房地產開發前后的水文特征,維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安陽市城市概況

河南省安陽市處于太行山脈與華北平原交界的過渡地帶,地勢總趨勢為西高東低,自西向東呈階梯式下降,大致以京廣鐵路為界,西部為山丘區,間有小型盆地,最高山峰海拔1632米。安陽市東部為沖擊平原,最低洼地海拔高度為50米。地貌由山地、山間盆地、丘陵、平原、崗地、泊洼六種自然形態組成。

安陽市全市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16.403億m3,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為322m3/人,畝均水資源占有量301m3/畝,低于河南省人均占有量470m3/人、畝均占有量400m3/畝的水平,分別為全國人均水資源占有量的七分之一,畝均水資源占有量的六分之一,屬于水資源匱乏,供需矛盾嚴重的地區。

三、海綿城市的構成

海綿城市利用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使得開發前后的環境水文保持不變,能夠使得城市像海綿一樣吸收和釋放雨水,達到調節環境的目的。低影響開發影響的種類有很多,以下就介紹幾種低影響開發設施。

綠色屋頂,顧名思義是將植被種植于各類建筑的屋面、天臺、露臺等。綠色屋頂由建筑屋頂的結構層、防水層、保護層、排水層、隔離濾水墊層、蓄水層和種植基質、植被層組成。綠色屋頂可以有效地增加小區的人均綠化面積,以30萬m2的住宅小區為例,假設屋頂面積為25%,則將近有7.5萬m2的綠化面積;傳統的屋面材料在視覺上觀感較差,綠色屋頂則能帶給人賞心悅目的感覺;綠色屋頂還能調節屋頂溫度,研究表明,在夏日屋頂最高溫度可達80攝氏度,而冬天最低可達零下20攝氏度,巨大的溫差容易導致屋面材料老化,而綠色屋頂可以克服這一缺點,種植植被的屋面夏季溫度通常可以保持在20~25℃,可以有效地防止屋面的老化變形,減小了屋面裂縫的可能,提高了建筑物的使用壽命。同時在冬季,綠色屋頂可以起到保溫的作用,統計表明,冬季無綠色屋頂的屋面比有綠色屋頂的屋面溫度低2.4℃;綠色屋頂可以有效地截留雨水,削減雨水徑流總量,減少排水不暢和洪澇災害。同時,綠色屋可有效的節約水資源,促進環境的保護和水循環的平衡;綠色屋頂可以吸收空氣中的灰塵及二氧化碳,減少溫室效應。植物可以通過光合作用及葉片的吸附等作用,對空氣污染進行削減。同時,綠色屋頂可以通過綠化層的滯留、吸收,將屋頂的污染物有效削減。從而保護大氣環境和水環境,免受破壞。

透水鋪裝是指將孔隙率較高、透水性較好的材料應用于道路路面。它可以使雨水進入透水鋪裝的內部,貯存適量的雨水或隨內部的排水管道排出,減少洪峰流量,削減徑流系數。透水鋪裝由土基、墊層、基層、過濾層、面層等構成。透水鋪裝可以有效的削減徑流流量,使雨水迅速的入滲,減少洪澇災害的風險;使得水資源得到有效的補充,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透水鋪裝可以使路面無積水或有少量積水,從而增強道路的安全性能,保證了行人和駕駛人員的生命安全;透水鋪裝的較大孔隙不僅可以吸收噪音,還可以緩解溫室效應,使得路面溫度得到有效的降低,延長道路的壽命。

植草溝又稱為植被淺溝,是一種種植有植被的具有景觀欣賞性的地表溝渠,它可以通過重力流收集、轉輸和排放雨水。植被淺溝既是一種徑流傳導的設施,也可以與低影響開發的其他設施一起,輸送徑流雨水并且收集、凈化雨水。植被淺溝根據構造的不同,共分為干式植被淺溝、濕式植被淺溝和轉輸型植被淺溝三種。植草溝可以有效地滯留雨水,促進土壤的滲透。同時,它還可以減緩雨水的流速,保持水土,削減徑流量。植草溝對于污染物的去除和遷移也起到了較好的作用。

雨水花園通常建設在地勢低洼的地區,由種植的植物來實現初期雨水的凈化和消納,是低影響開發技術的一項重要措施。雨水花園具有造價低、管理維護方便,易于與當地的景觀所融合等特點。它被歐、美等多個國家廣泛應用在居住小區、商業區等不同的地區。雨水花園主要由蓄水層、覆蓋層、種植土層、人工填料層和礫石層等五部分組成。重金屬、沉淀物等不同的污染物質隨雨水徑流匯入雨水花園。通過植物的吸收、微生物的作用等,將污染物去除。植物的根系,對土壤的凈化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雨水花園可以有效地去除氮、磷等污染物,與傳統的措施相比,具有成本低、與周圍環境融合度高、不產生其他污染等優點。

下沉式綠地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下沉式綠地除包括了狹義之外,還包括滲透塘、雨水濕地、生物滯留設施等;狹義的下沉式綠地,又叫下凹式綠地,低勢綠地,指高程低于周圍的路面或鋪砌硬化地面約20cm內的綠地。下沉式綠地可以在降雨時,讓雨水較大程度的入滲至綠地中,滯留大量的雨水,避免了傳統方式中雨水管渠的阻塞、下水緩慢等問題。雨水中攜帶了較多的有機污染物和無機物等,隨著雨水徑流進入下沉式綠地。下沉式綠地可有效的阻斷面源污染,使污染物得到削減。下沉式綠地的建設,減少了雨水檢查井的修砌,避免了雨水井蓋的偷盜事件,確保了行人的安全,防止傷人事故。

蓄水池指專門儲存雨水的收集利用設施,同時它能夠削減洪峰流量。蓄水池需結合當地的土質、地形等條件,可選用鋼筋混凝土、磚砌等多種形式,用于地上或地下。蓄水池可用于具有雨水回用要求的小區等,回用的雨水可用于沖廁、澆灑綠地、景觀用途等。

濕塘是指具有收集雨水和凈化雨水的功能,是景觀水體的一種。濕塘能夠在平時發揮其景觀功能,供人們休閑和娛樂。在降雨時,發揮雨水調蓄的功能。濕塘可以用在居住小區、公園、廣場等具有較大空間的地方,對于生態保護和豐富居民生活有著重要意義。

四、構成海綿城市低影響開發小區案例研究

低影響開發的技術措施的探討,主要是為了指導工程實踐,為建設海綿城市奠定堅實的基礎。下面通過對安陽市某小區的工程案例的模擬,探究低影響開發技術措施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利于低影響開發技術措施的推廣與應用。

御水園商住小區建設項目位于安陽市中華路與金沙大道東北角,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21.5公頃,規劃總建筑面積71.07萬m2,容積率2.47,建筑密度22.05%,綠地率達42.35%。項目主要由23棟高層住宅樓和17棟多層住宅樓組成,設計總戶數約3295戶。小區以水為名,小區內有河流通過,正符合了海綿城市合理利用雨水的初衷,河道的經過也有利于小區進行低影響開發。

現對該小區低影響開發的效果進行簡單的評估,以判定低影響開發技術措施對于建筑小區的作用:在建筑小區的各個高層的屋頂建設綠化屋頂,種植適宜安陽市當地的種植植物,從而削減屋頂雨水徑流量,減少徑流污染,提高屋頂的美觀及樓宇的舒適性。小區的人行道、廣場等地、非機動車道均采用透水混凝土鋪設,以促進雨水的盡快滲透,減少小區雨后的積水,確保行人的安全,降低小區的噪聲,減少環境污染。小區綠化均設置為下沉式綠地,下沉深度比地面高程低約100mm左右,使雨水從路緣石的缺口處流入綠地。在小區設置雨水花園,從而減少雨水的徑流總量,削減徑流污染,提高居住小區的生活質量。

結論

安陽市是水資源匱乏的城市,水資源有著很大的不足,同時水資源污染的問題也十分嚴重。由于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居民小區拔地而起,不透水路面面積的增大,造成了安陽市部分低洼地區逢雨必澇的現象。本論文針對以上問題進行分析研究,得出以下結論:

海綿城市安陽市小區建設中應用是十分有必要的。海綿城市將傳統的雨水管渠與低影響開發技術措施相結合,使得城市在小區開發前后的水文及生態環境特征保持不變,在抵抗自然災害時,如同海綿一樣,具有一定的“彈性”。在安陽市建設海綿城市,需要利用低影響開發技術措施從源頭、中途和末端三方面進行控制。源頭的控制,可以通過綠化屋頂、初期雨水棄流、滲透井、植被淺溝等措施實現;中途的控制,可以通過透水鋪裝、下凹式綠地、雨水沉淀池、滯留池等措施來實現;末端的控制,可以通過穩定塘、濕塘、人工濕地、滲透塘、雨水花園等措施來實現。

參考文獻:

[1] 王建龍,車伍.低影響開發與綠色建筑[J].中國給水排水,2011,27(20)

[2] 陶一舟.城市街道雨水的管理與利用[J].園林,2007,22-23

[3] 張偉,王建龍,王思思.利用綠色基礎設施控制城市雨水徑流[J].中國給水排水,2011,27(4)

[4] 王莉萍,蔡峻.灃西新城打造會呼吸的“海綿城市”先行樣本[N].城市學研究,2015

相關期刊更多

海岱學刊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東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河海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語海新探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山東語言學會

主站蜘蛛池模板: 利津县| 平定县| 仙游县| 楚雄市| 古丈县| 桦南县| 海兴县| 乌审旗| 万州区| 松溪县| 城步| 成安县| 韩城市| 潍坊市| 米林县| 图们市| 堆龙德庆县| 澄迈县| 将乐县| 沾化县| 普洱| 昂仁县| 米林县| 双桥区| 米脂县| 大连市| 罗平县| 确山县| 额尔古纳市| 龙陵县| 佳木斯市| 积石山| 三门峡市| 临夏市| 都昌县| 南和县| 巴东县| 临洮县| 兴隆县| 门源| 库伦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