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康復鍛煉治療方法

康復鍛煉治療方法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康復鍛煉治療方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康復鍛煉治療方法

康復鍛煉治療方法范文第1篇

【摘要】 [目的]探討在康復鍛煉中采用肘外翻練習在預防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內翻中的作用。[方法]將13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兒隨機分為2組,其中對照組術后采取骨科常規康復鍛煉方法;肘外翻練習組術后除常規功能鍛煉外同時遵循橈側嵌插,尺側分離的原則行肘外翻練習。[結果]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隨訪,平均1.5年,治療效果:肘外翻練習組優良率91.2%,對照組優良率78.5%;肘外翻練習組肘內翻發生率7.4%,對照組肘內翻發生率20%,無論是優良率還是肘內翻發生率,2組間都有顯著性差異(P

【關鍵詞】 肱骨髁上骨折; 肘內翻; 康復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見的兒童肘部骨折,多發生于10歲以下兒童。肘內翻是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見的并發癥,它可以發生于任何治療方法,根據近年國內外文獻報道,如何降低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內翻的發生率至今對臨床醫生仍是個富有挑戰性的難題[1]。近年來,作者對康復鍛煉中采用肘外翻性練習在降低肘內翻發生率中的作用進行了觀察。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選擇自2000年6月~2004年10月間在本院治療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兒133例作為研究對象。全部病例均為非開放性骨折,無血管、神經損傷,且均為尺偏型。2組患兒的一般情況、傷情及治療方法等方面均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兒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肘外翻性練習組。

表1 2組患兒接受治療方法比較(略)

注:*2組同項比較經卡方檢驗,無顯著性差異(P>0.05)卡方值:2.53

2 治療方法

2.1 治療方法的選擇

對所有病例均先試行手法復位,復位成功后使用石膏外固定或經皮穿針內固定后石膏外固定。若屬難復型骨折不強求多次手法復位而改行切開復位雙側克氏針交叉內固定。若就診較晚,腫脹嚴重局部皮膚條件較差的病例待3~5 d水泡吸收后再行整復固定。

2.2 操作要點

(1)伸直型骨折復位后固定肘關節于屈曲90°~100°,屈曲型骨折復位后固定肘關節于半屈伸位40°~60°位置2周,以后逐漸將肘關節屈曲至90°。所有病例均前臂旋前位固定。要密切關注患兒末梢血運及感覺變化情況,高度警惕Volkmann缺血攣縮和神經損傷等不良后果;(2)穿入內側克氏針時,應與肱骨干縱軸呈40°,向后傾斜10°以避免損傷橈神經。2克氏針應在骨折近端數毫米的中部,而不是在骨折處交叉,以獲得堅強的固定。應遵循矯枉過正的原則,維持固定在輕度橈偏。

2.3 術后康復鍛煉

對照組:第1階段:石膏固定術后1~7 d,因骨折處尚不穩定,水腫較重,以握拳運動為主。第2階段:8 d至拆除石膏前:骨折水腫已基本消退,如有必要,可更換石膏。可以進行肩關節前屈、后伸、外展、內收以及小范圍的旋轉運動,以及腕關節的掌屈和背伸。第3階段:拆除石膏后:以肘關節的屈伸鍛煉為主,開始由住院醫師或護士幫助患者行肘關節的被動屈伸,并指導家長進行正確的操作。避免用力的整復訓練并鼓勵患兒多進行主動鍛煉,過多或強力的被動訓練會使患兒產生恐懼以影響康復效果。伸屈活動應保持5~10次/ d,20~30下/次。

肘外翻練習組:第1及第2階段康復鍛煉與對照組相同,第3階段除進行肘關節伸屈活動之外,還進行肘關節的外翻練習。方法:(1)在保持對肘關節的外翻性應力狀態下伸屈肘關節;(2)在肘關節呈伸直位時間歇性的外翻肘關節,每次使肘關節在過度外翻位保持3~5 s,間斷1~2 s后繼續下一次練習,保持5~10次/ d,20~30下/次。應根據復查X線片仔細測量提攜角和Baumann角變化,酌情加大或減少練習次數。

3 結果

評定標準:按Flynn評定標準[2],丟失提攜角和丟失伸屈功能在0°~5°為優,6°~10°為良,11°~15°為可,>15°為差,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隨訪(表2)。

表2 2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略)

肘外翻練習組優良率91.2%,對照組優良率78.5%;肘外翻練習組肘內翻發生率7.4%,對照組肘內翻發生率20%,無論是優良率還是肘內翻發生率,2組間都有顯著性差異(P

4 討論

4.1 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方法的選擇

目前閉合復位石膏(小夾板)外固定仍是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方法。該方法簡便快捷,但復位成功率難以確定,復位后有再移位的可能。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已被大家廣泛采用,它可以使骨折端得到可靠的固定,但該方法會造成新的血管、神經損傷,遺留肘部畸形及肘關節功能障礙,在克氏針的配置方式和最佳入路上也存在爭議。切開復位內固定因創傷大、并發癥多,其手術適應證要嚴格把握。作者認為單純石膏外固定只用于無移位或無明顯移位的骨折,容易復位的移位骨折首先使用克氏針內固定,固定時要確保復位滿意,避免固定在錯誤的位置上,至于開放手術,只用于難復性骨折。復位后前臂固定位置維持在旋前位時,外側橈骨對肱骨的作用是壓力,內側尺骨對肱骨的作用是拉力,符合橈側嵌插、尺側分離的原則[3]。

4.2 肘內翻的發生機制

目前認為肘內翻是肱骨髁上骨折后由于肱骨遠折端尺偏、尺嵌及內旋引起[4]。目前各種試圖降低肘內翻的方法都是為了避免以上情況發生。首先公認為術中良好的復位和術后堅強的橈偏固定是預防肘內翻的關鍵,但即使完全達到解剖復位也會發生肘內翻,這是因為在骨折同時尺側骨皮質受到擠壓而塌陷,雖從骨折面來看呈解剖復位,但因塌陷而發生的尺偏傾斜并未得到糾正。因此有學者指出復位時應遵循橈側嵌插、尺側分離,矯枉過正成輕微橈偏的原則,以恢復骨折端的正常軸線作為判定復位優良的標準[3]。但另有學者認為在理論上要求采用矯枉過正以糾正相應的角度看似可行,但在實際操作中很難達到要求[3]。作者也發現在實際操作中難以把握,尤其對于難復性骨折。徐英杰等同時提出為預防肘內翻的發生而將尺側末端骨膜切斷,復位至偏橈傾位再以鋼針固定,對于尺側骨皮質塌陷明顯者,復位后尺側骨折端遺留間隙較大者,采用截除部分橈側骨折端骨質[4]。這種方法顯然對組織的損傷較大,操作過程繁瑣,并且手術中難以明確橈傾橈偏多少才能有效預防內翻,有可能造成肘外翻[6]。

4.3 康復鍛煉的應用

綜上所述,到目前為止仍然沒有一種操作簡便、并發癥少的方案能完全有效的預防肘內翻的發生。并且以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治療方法的改進上。而作者試圖從術后的康復鍛煉方法上取得突破。目前已公認由于尺側骨皮質塌陷的發生,即使解剖復位也難以完全避免肘內翻的發生,作者贊同在閉合復位時遵循矯枉過正的原則,但實際操作中很難做到,手術治療同樣面臨很多困難。作者認為應根據復查X線片所示盡可能較早的去除石膏,早日進行功能鍛煉。在功能鍛煉時,除常規的施行以恢復肘關節伸屈功能為目的的活動外,同樣應進行肘外翻性練習,其根本出發點仍是為糾正尺側骨皮質塌陷帶來的影響,骨折端尺側邊緣的加壓應力要比橈側高出很多,肘外翻性練習能明顯減輕這種差別。與手法復位時矯枉過正的方法相比,雖然從理論上看并未能產生持續性的使骨折橈偏的作用力,但顯然產生的作用力更加可靠,并且避免手術治療帶來的諸多并發癥。從作者的隨訪資料來看,接受傳統康復鍛煉方法的患兒肘內翻發生率為20%,除接受傳統康復鍛煉外另接受肘外翻練習的患兒肘內翻發生率為7.4%,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總之,作者認為肱骨髁上骨折術后患兒在康復鍛煉中采用肘外翻練習能有效降低肘內翻發生率。

參考文獻

[1] 陳述榮,陳昕.鼓勵性功能性活動對小兒肱骨髁上骨折康復的影響[J].醫學理論與實踐,2006,19:304-306.

[2] Pirone AM,Graham HK,Krajbich JI.Management of displaced extentiontype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Am),1988,70:641-650.

[3] 徐英杰,張根偉,張子元,等.210例小兒肱骨髁上骨折治療方法改進的探討[J].中華骨科雜志,1998,18:463-466.

[4] 郭躍明,王志遠,鄒勇根,等.肱骨髁上骨折并發肘內翻畸形病理形態學分析[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4,12:725-727.

康復鍛煉治療方法范文第2篇

【關鍵詞】 綜合性肺康復治療;穩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

當前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者例數表現為逐漸增加的趨勢, 并且此種疾病的死亡率也表現為一定程度的上升。當前針對此類患者, 臨床尚未研究有效方法對患者進行治療[1]。為了總結對穩定期COPD患者進行治療最佳療法, 本文主要針對本院收治的穩定期COPD患者, 臨床選擇綜合性肺康復治療方法完成干預后, 最終患者的肺功能獲得顯著改善, 現將臨床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3年2月~2015年2月106例穩定期COPD患者, 均滿足COPD疾病的相關診斷標準。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53例。觀察組中男33例, 女20例;年齡59~71歲, 平均年齡(61.2±4.9)歲;對照組中男36例, 女17例;年齡55~75歲, 平均年齡(63.2±5.1)歲。兩組患者年齡、病情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觀察組治療方法 針對患者首先要求其進行體能鍛煉、進行呼吸肌鍛煉、對患者實施氧療以及對患者給予營養支持等。用藥療程為6~8周。

1. 2. 1. 1 對患者實施上肢鍛煉 要求患者做兩上肢繞圈動作, 30圈/min, 1次/d, 5 min/次開始進行鍛煉。之后將鍛煉時間增加至20 min/次, 觀察患者是否表現出氣短以及肌肉疲勞的情況, 如果表現出需要禁止對患者增加負荷[2]。

1. 2. 1. 2 對患者實施下肢鍛煉 每天要求患者步行, 起初時間為10 min/d, 之后每周增加5 min的步行時間。最終為20 min/d。觀察患者是否表現出氣短以及肌肉疲勞的情況, 如果表現出需要禁止對患者增加負荷[3]。

1. 2. 1. 3 對患者實施呼吸肌鍛煉 要求患者選擇舒適, 將全身肌肉有效放松, 一手置于腹部, 一手置于胸部, 閉嘴用鼻吸氣, 此時因為吸氣使得腹部手抬起, 之后要求患者將嘴唇縮起, 保持吹口哨形狀, 此時口部緩慢呼氣, 因為呼氣使得腹部手凹下。胸部手未表現出動作。起初次數為2次, 為了避免患者表現出不適感, 之后需要將次數增加, 最終為3~4次/d, 3~10 min/次。

1. 2. 1. 4 對患者實施心理輔導以及行為輔導 COPD患者因為內心表現出焦慮抑郁狀態, 從而導致生活質量下降, 對此針對患者在實施呼吸肌康復治療的過程中, 需要配合實施心理護理以及實施行為護理, 要求患者樹立疾病治療的信心。

1. 2. 1. 5 對患者實施氧療 針對氧分壓

1. 2. 2 對照組治療方法 針對患者主要選擇門診取藥治療的方法。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兩組穩定期COPD患者治療后與治療前進行比較, 在肺功能以及血氣分析兩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小結

針對穩定期COPD患者, 其自身肺功能表現為顯著下降, 患者臨床表現出呼吸困難的癥狀, 患者的生存質量表現為一定程度的降低。針對穩定期治療過程中將患者的肺功能進行改善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次研究中, 通過對患者給予綜合性肺康復治療干預, 獲得顯著效果。通過對患者實施呼吸肌鍛煉, 使患者的氣道內壓表現為顯著的升高, 將患者的氣體交換進行有效改善;通過體內鍛煉將患者的呼吸肌功能進行有效改善, 將患者的肺換氣功能以及肺通氣功能進行有效改善;對患者給予心理行為干預, 能夠將患者的治療信心有效提高, 從而將患者的肺功能有效改善。

綜上所述, 針對穩定期COPD患者, 臨床治療方法選擇綜合性肺康復治療, 能夠顯著改善患者的肺功能以及血氣分析, 最終顯著提高穩定期COPD患者的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郭瑞斌, 溫勵志.綜合性肺康復治療在慢性阻塞性肺病穩定期的療效觀察.臨床肺科雜志, 2013, 13(9):1192-1193.

[2] 陶萍, 盛愛萍, 應延風, 等.肺康復對穩定期COPD患者肺功能和六分鐘步行距離的影響.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4, 14(6):80-83.

康復鍛煉治療方法范文第3篇

關鍵詞:全子宮切除術;盆底康復治療;盆底肌力;效果

子宮是女性極為重要的器官,但婦科子宮疾病的問題較為常見,因而需要全子宮切除術,但經過子宮切除后容易影響盆地組織器官,臟器因失去依托容易造成盆底器官脫垂,也易破壞膀胱、直腸、陰道等組織功能,并容易損傷盆底支持組織結構,盆底功能易受到障礙。為了能保證在進行全子宮切除術后患者各方面的盆底功能不受影響,應盡快盆底康復治療,同時通過不同的治療方法分析,比較全子宮切除術后各種盆底康復治療的臨床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擇本院2011年1月~2013年12月因婦科非脫垂良性疾病經全子宮切除術的患者,患者年齡為39~60歲,平均年齡為(47.76±7.02)歲,患者體重平均(53.08±6.50)kg。選擇的患者既往無泌尿生殖道瘺、泌尿生殖道手術史,并保證其非惡性腫瘤者,有心臟病心臟起搏器植入史的也應排除。在全子宮切除術后3個月對患者進行盆底肌力測定,挑選120例,分為實驗組與對照組,實驗組分為A、B、C三組,每組各30例,患者年齡、體重等資料無太大差異,具有可比性。經患者及醫院領導批準后進行研究。

1.2方法 在經全子宮切除術治療3個月后檢查患者盆底肌力及相關功能障礙,采用不同的治療方法對實驗組分別進行盆底康復治療,而對照組不做盆底康復治療。

1.2.1 A組 通過Kegel(盆底肌功能訓練法)法,通過醫生對患者的各方面功能評估后指導患者進行Kegel 訓練,令患者收緊和陰道,反復動作,收緊時間5~10 s一次,而在進行收緊動作呼氣時應注意放松。

1.2.2 B組 通過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治療法對B組患者進行康復治療,即通過一定頻率的電刺激以及生物反饋對患者進行訓練,令患者學習Ⅰ類和Ⅱ類肌纖維的收縮,從而提高其肌力。之后選擇合適的生物反饋訓練模塊對患者不同情況下的盆底肌收縮進行訓練,進而鍛煉患者肌力。

1.2.3 C組 C組除進行電刺激聯合生物反饋治療外還通過陰道啞鈴治療的方法進行訓練,將啞鈴置入陰道,并令患者夾住陰道進行收縮動作[1]。維持10 min/次,逐漸增加啞鈴的重量,并逐漸延長時間,鍛煉患者的盆底肌力。

1.3 觀察指標及判斷標準 首先是通過相關儀器測定盆底肌力,并通過盆底肌力分級判斷患者盆底肌力是否恢復,一般在盆底肌力達Ⅲ級以上則屬于正常。同時還需進行問卷調查,填寫患者的底功能障礙疾病及型生活滿意度等問卷記錄。并進行SUI判定,判斷患者在咳嗽、打噴嚏、搬重物等情r時是否出現尿失禁的情況,臨床將其分為4度評價。經治療后若患者盆底肌力未提高至Ⅲ級以上則表示治療無效,同時經問卷調查評估患者對性生活改善的療效是否滿意,判斷治療后患者SUI是否下降2度及以上,若僅下降1度則表示治療無效[2]。

1.4隨訪 在對實驗組患者分別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后3個月及6個月進行隨訪,檢查患者的盆底肌力是否提高,并調查其是否有盆底功能障礙性疾病及記錄患者性生活滿意度。比較近盆底康復治療前后患者盆底肌力、 SUI、等方面的變化,評價盆底康復治療的效果。

1.5統計學方法 通過SPSS 13.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出來,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計量資料數據,采用t檢驗兩組數據比較,并利用率表示計數資料,而其組間指標差異通過χ2進行檢驗,P

2 結果

2.1對照組及實驗組及實驗組中3組盆底肌力變化比較 在進行全子宮切除術后3個月對實驗組及對照組進行盆底肌力測定,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對實驗組3組分別進行治療,在治療6個月后經隨訪。6個月后與對照組相比實驗組患者的盆底肌力明顯提升,且實驗組的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并對A 、B、C三組進行統計分析,C 組的治療效果明顯高于A組和B 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0),且B組效果優于A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28),見表1。

2.2 SUI發生情況比較 6個月隨訪后發現實驗組發生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2),而實驗組中三組比較C組效果雖高于B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285),而兩組效果明顯高于效果明顯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2。

3 討論

在進行全子宮切除術時往往容易破壞女性盆底的支持組織,影響盆底功能,因而在術后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則是極為重要的,目前治療方法中主要有Kegel法、電刺激、生物反饋以及陰道啞鈴康復訓練法幾種。采用Kegel法訓練能夠有效的增強患者的盆底功能,但由于該方法無法識別特定的肌群,因而難以及時準確地感受到效果。電刺激及生物反饋則是通過電流信號刺激肌肉而增強盆腔收縮功能,并能通過不同的環境結合鍛煉患者在各類情況下的肌力,從而能夠有效的改善盆底肌肉的松弛狀態,并令患者形成自然反射,從而取得效果,恢復患者的盆底功能。而采用陰道啞鈴訓練與電刺激及生物反饋配合則是更有效的治療方法,能夠通過啞鈴訓練增強患者的Ⅰ類和Ⅱ類肌纖維的收縮力量,并提高患者的腹部肌肉收縮能力[3]。通過研究表明當采用各類盆底康復治療方法聯合時能更有效的恢復患者的盆底功能,臨床效果更加明顯。

綜上所述,患者在進行全子宮切除術后應進行盆底康復治療,從而保證術后盆底功能不會受到影響并進一步改善性生活質量,此外通過三組治療方法分析發現當通過電刺激+生物反饋+陰道啞鈴訓練聯合治療后其不但經濟安全,取得的效果更大,臨床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郭廣林,洪莉.經腹全子宮切除術后生物反饋電刺激治療對盆底功能康復的療效[J].中華婦幼臨床醫學雜志(電子版),2016,04:432-436.

康復鍛煉治療方法范文第4篇

方法:治療組30例交替針刺肩、肩、曲池、風市、血海、陽陵泉等穴位,結合傳統康復治療。對照組30例只采用傳統的康復鍛煉治療。

結果:對比兩組治療前、后療效,各組自身對照均有顯著性差異(P

結論:通過針刺治療去大腦骨瓣減壓術治療腦外傷后遺癥的影響,起到改善病人的定向力、計算力等生活能力的作用,提高生活質量。

關鍵詞:針刺療法 腦外傷后遺癥 中西醫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801(2013)10-0013-02

腦外傷是神經外科常見疾病,去大腦骨瓣減壓術治療是常用的一種手術治療方法,但無論采用何種治療方法,腦外傷后遺癥(post-traumatic brain syndrome)發病率仍然較高。腦外傷后遺癥指腦外傷病人在恢復期以后,長期存在的一組自主神經功能失調或精神性癥狀。包括頭痛、記憶力障礙、注意力集中障礙、定向力障礙、語言障礙、失眠、疲勞等癥狀。筆者自2011年1月~2013年12月,采用針灸配合去大骨瓣減壓術治療本病,獲得了較滿意的療效。同時,設立對照組,即與傳統的康復鍛煉治療做對照,進行簡易智能狀態檢查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調查,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60例顱腦外傷的神經外科住院病人,其中男性46例,女性14例,年齡18~59歲,平均35歲,全部病人術前均經頭顱CT檢查明確診斷,并行標準化去大骨瓣手術,將之隨機分為2組。分組方法:采用山東大學陳國民博士開發的“簡明統計軟件10.4版”的“隨機分組”功能項,設計2組各30例的隨機分組,其中第1組由1~60隨機數字中的30個數字組成,第2組由1~60隨機數字的另外30個數字組成,并將其打印備查。按病人入院時間先后編號、查表,如果該編號落入第1組號碼即將其編入治療組,編號落入第2組號碼則將其編入對照組,編號滿60即止。2組病人年齡、性別、病程長短、病情嚴重程度、教育程度等相互比較并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入組病人符合以下入組標準:①年齡

1.2 治療方法。

(1)一般治療方法為:病人在去大骨瓣手術后一周,符合入組標準者即開始早期肢體機能訓練和康復治療。病情穩定后請康復理療科醫生對病人進行按摩推拿及康復鍛煉。以穴位按摩為主,頭面部:印堂、睛明、陽白、魚腰、太白、四白、迎香、下關、頰車、地倉、人中重點在少陽經。背部:天宗、肝俞、膽俞、腎俞。如果能在叩背時用推脅間隙的手法,可有助于痰痂松動,防止墜積性肺炎的發生。上肢:尺澤、曲池、手三里、合谷、腕及指間關節。下肢:伏兔、膝眼、解溪、環跳、委中、承山、跟腱部及髖、膝、踝關節的活動。手法可采用:揉法、拿法、推法、法、搖法、搓法等。對生活不能自理者,要進行生活習慣訓練,防止精神狀態繼續衰退。同時,針對病人情況予語言康復、注意力和集中力的訓練、記憶的訓練、思維的訓練、行為障礙訓練等各種康復訓練。

(2)治療組:采用一般治療方法,同時配合針刺治療。針刺上肢主穴:肩、肩、臂、曲池、外關、(對側)合谷;下肢主穴:足三里、太沖、陽(陰)陵泉、解溪、承山。配穴:伴語言障礙者配廉泉、四白、頰車、地倉、太陽、陽白;伴便秘者可加支溝、承山、腹結;伴癲癇者可用神門、內關;伴消化性潰瘍者可加內庭穴。上下肢穴位交替針刺,隔日1次。選取2寸毫針,常規消毒,其中雙側曲池、對側合谷、陽陵泉通電予電針治療,電針儀為G6805-B型,用頻率3Hz連續波,以病人能耐受為度,時間為30min。針刺以8天為1周期,休息2天,繼續下一周期。以30天為一個療程。

(3)對照組:只采用一般治療方法,以30天為一個療程。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3.0統計學軟件,將MMSE各項評分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方差分析和X2檢驗,P

2 治療結果

兩組患者均經3個療程治療后判定療效。其中治療組:痊愈16例,好轉7例,無效2例,治愈率為53.3%,總有效率93.3%;對照組:痊愈13例,好轉8例,無效4例,治愈率為46.6%,總有效率為86.6%。兩組治療前、后,進行MMSE量表評分,各指標比較見表1。兩組在治療后的定向力、得分有顯著性差異(P0.05),但治療組還是稍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腦外傷后遺癥發病原因是器質性或為功能性,目前仍無定論。但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很多腦外傷后遺癥的臨床表現是有其病理生理學基礎的。一般情況下,受傷后腦組織內出現點狀出血、腦水腫,繼發出現腦內小軟化灶和退行性改變,腦溝增寬、腦室輕度擴大,這些大體病理改變往往可以通過頭顱CT或頭顱MRI等醫學影像學檢查觀察到。顯微鏡下的微觀病理,往往可見神經細胞的異常變化,如軸突及髓鞘變性或壞死。這些大體病理、微觀病理的變化,可能導致腦細胞功能的減退,從而出現腦外傷后遺癥。

中醫觀點認為,頭部受外力作用導致損傷,必然損及腦氣,或血溢于脈外,血氣凝滯而清竅阻塞,致清陽不升,濁陰難降,清濁混雜而神明被擾;或外邪直傷腦髓,髓海空虛則神明失用。顱腦外傷后去大骨瓣減壓病人,因手術時導致出血,一般傷于血絡,血瘀滯于外絡,因此導致頭痛如刺,入夜尤甚,可以按瘀血辨治;而病人手術搶救之后,還當從腎、肝、脾、胃論治[1]。亦即外傷于絡,內傷于氣血、髓海、肝腎。而現代研究表明[2],對開顱手術的病人進行針刺治療,可以增加腦血流量,改善腦組織微循環和腦組織氧代謝,對腦組織起保護作用。另外,大鼠顱腦損傷動物實驗顯示[3],針刺能提高大鼠腦細胞中Na+-ATP酶、K+-ATP酶、Mg2+-ATP酶、Ca2+-ATP酶的活性,減輕腦組織細胞內鈣離子超載,避免神經細胞繼發性損害。而另一些研究者發現[4-5],針刺一方面能明顯抑制腦損傷大鼠血漿內皮素的產生,促進一氧化氮生成,使其比例趨于正常;另一方面能降低腦組織丙二醛含量,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減輕其自由基反應,從而保護血腦屏障,延緩并減輕腦水腫形成和發展。因此,針刺治療腦外傷后遺癥是可行的。

針刺治療處方中,取手足陽明經之合谷、足三里,針之則調和氣血,使之上輸于腦。腎主骨生髓,《靈樞-海論》云:“腦為髓海”,而“髓聚為腦”,諸穴合針,可以調氣血、益肝腎,從而養腦髓;“不通則通”,通過針刺穴位以通腦絡,調氣機而化瘀血,使髓海得養而清明內持,則腦外傷后出現諸癥可除。針刺治療可以針對該病的中醫病機,起到改善臨床癥狀,促進康復的目的。

本研究發現,針刺配合去大骨瓣減壓術治療腦外傷后遺癥,起到改善病人的定向力、計算力等生活能力的作用,提高生活質量。規范該治療方法,推進該技術的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申蕊,褚利華.針灸治療顱腦外傷后遺癥50例[J].天津中醫學院學報,2005,24(3)163

[2] 陳建良,何升學,呂文,等.針刺在開顱術中腦保護作用的臨床研究[J].中國針灸,2003,23(6):321-324

[3] 趙永烈,劉強,史海霞.針刺對顱腦損傷后腦組織三磷酸腺苷酶影響的研究[J].中醫藥學刊,2003,21(4):546-548

康復鍛煉治療方法范文第5篇

強直性脊柱炎病程長,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早期有效康復訓練可以延緩病情發展及關節強直、畸形。近年來,筆者根據該病的特點,編制“功能鍛煉操”用于強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康復治療,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8年9月-2009年9月在本院風濕科住院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共54例,均符合1987年美國風濕病學會制定的診斷標準[1],并排除明顯臟器功能損害及脊柱關節活動功能嚴重喪失者。隨機將其分為2組:治療組27例,男23例,女4例,年齡16~65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5年;對照組27例,男22例,女5例,年齡17~67歲,病程最短1個月,最長27年。54例患者中腰骶髖部痛為主37例,膝關節疼痛15例,頸部疼痛2例。2組年齡、性別、病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 治療方法

2.1 對照組

進行常規治療,如予消炎鎮痛藥(美洛昔康)、柳氮磺吡啶、正清風痛寧等,并加強護理健康指導。

2.2 治療組

在常規治療和護理健康指導基礎上,另行自編“功能鍛煉操”訓練。方法:根據患者疼痛部位,編制適宜功能訓練動作,分8節(脊柱后伸運動、舉臂挺腰、屈腿挺腰、仰頭挺胸、俯臥后伸、半身俯臥撐、“船形”運動和伏地挺胸撐起運動),并專門配樂播放。胸廓擴張鍛煉,如雙臂外展擴胸或雙臂上舉擴胸時吸氣,還原時呼氣,以保持較大的肺活量;四肢關節的活動,主要以髖關節、肩關節、膝關節活動為主,髖關節活動以屈曲為主,肩關節活動以肩上聳和肩胛內收為主,膝關節活動可以通過下蹲運動與髖關節共同完成。頸部、胸部、腰背部、四肢關節活動可有選擇性地加減。功能鍛煉時機選擇緩解期進行(平均為有效治療7 d后),安排專人負責,督促訓練同時并給予指導。常規每日2次,每次15 min,完成定量達標。治療組在出院時贈送刻錄的視頻光盤給患者出院后繼續參照鍛煉,以保證后期家庭康復護理的順利進行。

2.3 療程

2組均以2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觀察3個療程。

3 療效標準

療效標準評定參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擬定。顯效:疼痛消失,活動功能改善或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體力勞動,X線示骨質病變有改善或無發展;有效:疼痛減輕,活動范圍增大,體力勞動輕度受限;無效:癥狀及體征無改善。

4 結果

4.1 2組療效比較(見表1)表1 2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臨床療效比較[例(%)]注:與對照組比較,**P

4.2 2組起效時間比較

按照數字評分法,將疼痛不適、活動功能受限分為0~10分,分值越大表現為越不能耐受。將入院時和治療1、2、3個療程評分進行比較,評分相差3分及以上者為起效。見表2。結果顯示對照組多數在3周以上起效,而治療組多數在3周以內起效,說明治療組能縮短該病起效時間。表2 2組強直性脊柱炎患者起效時間比較[例(%)]注:與對照組比較,*P

4.3 2組出院后進行康復功能鍛煉情況比較

出院后,治療組27例患者中堅持進行鍛煉的20例(74.07%),對照組27例患者中堅持進行鍛煉的5例(18.52%),2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5 討論

康復訓練治療對強直性脊柱炎的療效及預后具有積極的意義。通過頸、肩、髖關節等全身關節的活動,增加肌肉的收縮與舒張,改善血液循環,進而緩解肌肉痙攣或緊張引起的疼痛,有助于患者日常功能的恢復。通過功能鍛煉操進行強直性脊柱炎的康復訓練,可以減輕關節攣縮,維持和增加活動范圍及功能,促進康復。筆者體會,康復鍛煉過程中選擇難度和強度適宜的鍛煉方法,便于患者學習掌握并長期堅持。自制功能鍛煉操,選擇性強,既可以根據疾病特點,又可根據康復需要及患者實際情況自主鍛煉。新媒體技術的運用,將功能鍛煉方法帶進家庭,為康復治療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提高了患者堅持功能鍛煉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桑植县| 四子王旗| 马边| 民和| 如东县| 达日县| 蚌埠市| 平阴县| 奎屯市| 洞头县| 桂东县| 邵阳市| 墨竹工卡县| 金坛市| 桦川县| 宁陵县| 沁源县| 泽州县| 正镶白旗| 九龙城区| 武义县| 阳曲县| 茶陵县| 桃园市| 沂源县| 巴彦淖尔市| 于都县| 罗山县| 翼城县| 和田市| 中方县| 京山县| 德清县| 定日县| 罗田县| 环江| 壤塘县| 靖安县| 本溪市| 固原市|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