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七年級上冊歷史總結

七年級上冊歷史總結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七年級上冊歷史總結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七年級上冊歷史總結

七年級上冊歷史總結范文第1篇

第一單元

地球

第一課

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一、形狀

是一個赤道略鼓兩極稍扁的不規則球體

二、大小

1、地球的極半徑:6357千米

2、赤道半徑:6378千米

3、平均半徑:6371千米

4、赤道周長:40000千米

5、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第二課

在地球儀上認識經緯網

一、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1、北極:地軸北端與地球儀表面的交點

2、南極:地軸南端與地球儀表面的交點

3、赤道:從地球表面到南北極點的距離相等且與地軸垂直的大圓圈

二、緯線與維度

1、緯線的定義:

在地球儀上,與赤道平行的圓,叫做緯線

2、緯度的定義:

為了區別每一條緯線,人們給不同的緯線標定了不同的度數,叫做緯度

3、緯度的判讀:

(1)

赤道是0°緯度,是劃分緯度的起點。赤道以北是北緯,赤道以南是南緯。

(2)

北緯,用符號“N”表示。越往北度數越大。

(3)

南緯,用符號“S”表示。越往南度數越大。

(4)

在沒有標示緯度符號的經緯網圖中,越往北度數越大的是北緯,越往南度數越大的是南緯。

三、經線和經度

1、經線的定義:

在地球以上,連接南北兩極并與赤道垂直的半圓,叫經線,也稱子午線。

2、經度的定義:

為了區別每一條經線,人們給不同的經線標上了不同的度數,叫做經度。

3、經度的判讀:

(1)國際上規定,已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為0°經線,也叫本初子午線

(2)以0°經線為界,往東為東經度,用符號“E”表示,0°經線向東至180°E是東經度的范圍

(3)以0°經線為界,往西為西經度,用符號“W”表示,0°經線向西至180°W是西經度的范圍(注意:180°E和180°W是同一條經線,他們是重合的。)

(4)在沒有標示經度符號的經緯網圖中,越往東度數越大的是東經度,越往西度數越大的是西經度

四、半球的劃分

1、南北半球的劃分:以赤道為界,赤道以北為北半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

2、東西半球的劃分:以20°W和160°E組成的經線圈為界,從20°W往東至160°E以西的范圍為東半球,從20°W往西至160°E以東的范圍為西半球

四、高、中、低緯度的劃分

1、低緯度:0°——30°

2、中緯度:30°——60°

3、高緯度:60°——90°

第三課

地球的自傳

一、自傳

1、自傳定義:

地球繞著地軸的旋轉,叫做地球的自傳。

2、方向和周期:

方向:自西向東

周期:一天(24小時)

二、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一)

晝夜更替

(注意:晝夜交替產生的三個條件:

1、地球不停的自傳

2、地球本身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

3、太陽系中只有一顆恒星——太陽)

(二)

時間的差異——地方時

1、地方時的定義:

在東西方向上由于經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時刻稱為地方時

2、時刻的判讀

(1)將晝半球等分的經線其地方時為正午12:00;與其相對的經線其地方時為0:00(24:00)

(2)在赤道上,晨線與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6:00;昏線與赤道相交的地方其所在經線的地方時為18:00(如圖1所示A處18:00,B處為6:00)

3、地方時計算的原則:

(1)東加西減

(2)東早西晚

第四課

地球的公轉

一、公轉

1、公轉的定義:

地球圍繞太陽的轉動稱為地球的公轉

2、周期與方向:

周期:一年(約365日)

方向:自西向東

二、地球公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一)

四季的變化

(二)

五帶的劃分

(三)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帶來晝夜長短的變化

(四)

極晝極夜現象的產生

三、四季的產生

由于地球在公轉軌道上公轉時是傾斜的,且傾斜角度為66.5°,所以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季節對應太陽直射點的地方差異,太陽直射點在23.5°N和23.5°S之間產生季節性移動。春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春分日前后的3、4、5這幾個月是春季;夏至日時太陽直射23.5°N,在夏至日前后的6、7、8三個月為夏季;秋分日時太陽直射赤道,在秋分日前后的9、10、11這幾個月為秋季;冬至日時太陽直射23.5°S,冬至日前后的12、1、2三個月為冬季。

四、五帶的劃分

熱帶:23.5°N(北回歸線)至23.5°S(南回歸線)之間

北溫帶:23.5°N(北回歸線)至66.5°N(北極圈)之間

北寒帶:66.5°N(北極圈)至90°N(北極點)之間

南溫帶:23.5°S(南回歸線)至66.5°S(南極圈)之間

南寒帶:66.5°S(南極圈)至90°S(南極點)之間

五、晝夜長短的變化(以北半球為例)

節氣段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狀況

晝夜長短狀況

從春分到夏至

從赤道(0°)逐漸移向北回歸線(23.5°N)

北半球晝長夜短,且晝漸長夜漸短

從夏至到秋分

從北回歸線(23.5°N)逐漸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晝長夜短,只是晝漸短夜漸長

從秋分到冬至

從赤道(0°)逐漸移向南回歸線(23.5°S)

北半球晝短夜長,且晝漸短夜漸長

從冬至到春分

從南回歸線(23.5°S)逐漸移向赤道(0°)

北半球依然晝短夜長,只是晝漸長夜漸短

兩分日

直射赤道(0°)

晝夜平分

兩至日

夏至直射北回歸線(23.5°N);冬至直射南回歸線(23.5°S)

夏至日是北半球晝最長夜最短;冬至日是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

第二單元

地圖

第一課

地圖的基本要素

一、地圖三要素:比例尺

指向標

圖例和注記

二、地圖上方向的判斷

1、通常,用“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用指向標確定方位

3、經緯網地圖上,根據經緯線確定方位(經線指示正南正北方向,緯線指示正東正西方向)

三、比例尺

1、概念:比例尺是指圖上距離比實際距離縮小的程度

2、公式: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3、表示方法:

(1)線段式:0_____50千米

(2)數字式:1:5000000或1∕5000000

(3)文字式:圖上1厘米代表實地距離50千米

4、比例尺大小與地圖內容詳細程度的關系

相同圖幅的兩幅地圖,比例尺越大表示的地域范圍越小,所表示的內容越詳細,精確度越高;比例尺越小的表示的地域范圍越大,所表示的內容越簡略,精確度越低。(如下圖)

1:20萬

1:500萬

第二課

地形圖的判讀

一、海拔和相對高度

1、海拔:是指一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也稱絕對高度。

2、相對高度:是指一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垂直距離。

二、五種常見的地形類型

1、類型:平原、高原、山地、丘陵、盆地

2、特征:

地形類型

海拔特征

地表形態特征

平原

200m以下

地面廣闊平坦

高原

500m以上

地面起伏和緩

山地

500m以上

坡度較陡、溝谷較深

丘陵

不超過500m

相對高度小、坡度和緩

盆地

四周高中間低

三、等高線地形圖

1、等高線的概念:

在地形圖上,將海拔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高線

2、等高線地形圖:

用等高線表示地表高低起伏的地圖,叫做等高線地形圖

3、六種常見地貌類型的等高線地形圖

地形部位

地形部位特征

等高線特征

圖示

山峰(山頂)

中間高四周低

等高線閉合,等高線由外向內遞增。

鞍部

兩個相鄰山峰之間的凹地

山谷線的最高點就是鞍部

山谷

兩山脊之間低洼的部分

山谷兩邊高,中間低,等高線是低值凸向高值

山脊

從山頂到山麓凸起高聳的部位

山脊中部高,兩邊低,等高線是高值向低值凸起

陡崖

近似垂直的山坡或地形倒置

幾等高線重疊在一起

陡坡于緩坡

陡坡坡度較陡,緩坡坡度較緩

坡度緩的地方,等高線稀疏;坡度陡的地方,等高線密集

第三單元

海洋與陸地

第一課

海陸的分布

一、海陸分布

海洋占地表總面積的71%,陸地占地表總面積的21%

二、七大洲

1、由小到大(按面積):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2、各大洲的分界線:

亞洲與歐洲: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洲與非洲:蘇伊士運河、紅海

南北美洲:巴拿馬運河

亞洲與北美洲:白令海峽

南美洲與南極洲:德雷克海峽

三、四大洋

按面積由大到小: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第二課

海陸的面貌

一、七大洲的地形特征

大洲

地形特征

亞洲

中部高、四周低,山地面積廣,地形復雜。

非洲

以高原為主(被稱為“高原大陸”)

歐洲

以平原為主,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南、北美洲

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高原

大洋洲

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

南極洲

冰雪覆蓋,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

第三課

海陸變遷

一、滄海桑田

1、促使地表形態發生變化的力:

(1)內力作用(地殼運動、海平面的升降)

(2)外力作用(人類的活動,流水、風力、海浪侵蝕)

二、大陸漂移學說與板塊構造學說

(一)、大陸漂移學說(德國科學家魏格納提出)

(二)、板塊構造學說

1、全球分為六大板塊:

亞歐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非洲板塊、南極洲板塊、美洲板塊

3、板塊運動形成的不同地表形態:

(1)

張烈(生長邊界)在張力作用的影響下形成裂谷和海洋

(2)

擠壓(消亡邊界)在擠壓力的作用下形成高山、島弧鏈和海溝

四、世界的主要火山地震帶

1、火山活動和地震出現在地殼活躍的地帶(板塊交界地帶)

2、世界最大的兩大火山地震帶

(1)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2)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

.

五、陸地地形之最

①里海是最大的湖泊。②格陵蘭島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嶼,位于北極地區,屬于北美洲,在美洲版塊,是丹麥的屬地。③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是由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相撞形成的。④尼羅河是世界第一長河,位于非洲。⑤七大洲中,南極洲平均海拔最高,歐洲平均海拔最低,最熱非洲,最冷南極洲。

第四單元

天氣與氣候

第一課

天氣與生活

一、天氣與氣候

(一)、天氣

1、概念:

天氣是指一個地方短時間里的狀況。是多變的。

2、特征:

(1)、短時間的

(2)、具有多變性

3、描述方式:

(1)、陰晴

(2)、氣溫高低

(3)、風力大小

(二)、氣候

1、概念

氣候是指一個地方多年的天氣平均狀況。一般變化不大。

2、特征

(1)長時間的(多年的)

(2)、相對穩定,有規律可循(平均狀況)

二、看圖識天氣

(一)獲取天氣信息的途徑

網絡、電視、電話、報紙、短信

(二)、衛星云圖的判讀

在衛星云圖上,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為云區。白色的程度越濃,表示云層越厚,云層厚的地方一般為陰雨區。

(三)、大氣污染的危害

1、危害人體健康

2、影響動植物的生長

3、腐蝕建筑物

第二課

氣溫的變化與分布

一、氣溫的變化

1、氣溫的日變化:

以一天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2、氣溫的年變化:

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

3、氣溫曲線圖

氣溫年變化圖:

氣溫日變化圖:

由氣溫年變化圖判別半球

(1)

在氣溫年變化圖中七八月份氣溫最高,圖示所代表的地區一定是北半球

(2)

在氣溫年變化圖中七八月份氣溫最低,圖示所代表的地區一定是南半球

二、氣溫的分布

(一)、等溫線

1、概念:

等溫線是指在地圖上將氣溫相等的各點連接的平滑曲線

2、特征:

(1)在同一條等溫線上,各點上的氣溫相等。

(2)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固定的。

(3)等溫線稀疏的地方,氣溫差別小。

(4)等溫線密集的地方,氣溫差別大。

(5)等溫線成閉合狀態,中心氣溫低,表示這里是低溫中心。

(6)等溫線成閉合狀態,中心氣溫高,表示這里是高溫中心。

3、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

(1)緯度位置:受太陽輻射的影響氣溫從低緯向高緯遞減

(2)海陸分布: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相反

(3)地形:在山地,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0.6°C

第三課

降水的變化與分布

一、降水的變化

(一)、降水的形成

1、陸地水蒸發形成水汽

2、空氣中有凝結核

3、水汽隨氣流上升遇凝結核冷凝

4、小水滴達到過飽和

(二)、降水的表現形式

雨、雪、冰雹等

(三)、降水的變化

1、不同地區年降水量不同(地域差異)

2、同一地區,不同年份降水量不一樣

(時間差異)

3、一年內不同季節、不同月份降水量也存在差異

(四)降水量的表示方法——降水量柱狀圖

二、降水的分布

(一)

等降水量線

在地圖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叫做等降水量線

(二)

讀“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降水量的分布規律:

(1)赤道——多雨,兩極——少雨

(2)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多雨,大陸西岸——少雨

(3)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多雨,內陸地區——少雨

第四課

世界氣候類型

一、世界主要氣候類型圖

二、各溫度帶的氣候類型、分布及特點

溫度帶

氣候類型

特征

分布規律

熱帶雨林氣候

全年高溫多雨。

南北緯10°之間的赤道附近。

熱帶草原氣候

全年高溫,干濕季明顯。

熱帶雨林氣候的南北兩側。

熱帶季風氣候

全年高溫,分雨旱兩季。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熱帶沙漠氣候

全年高溫少雨。

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

亞熱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南北緯25°—35°的大陸東岸。

地中海氣候

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

南北緯30°—40°的大陸西岸

溫帶季風氣候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南北緯35°—55°的大陸東岸

溫帶海洋氣候

全年溫和濕潤。

南北緯40°—60°的大陸西岸

溫帶大陸性氣候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冬寒夏熱,氣溫的日較差和年較差大。

冬長寒,夏短暖。

中緯度的大陸內部。

極圈附近

苔原氣候

長冬無夏

亞歐大陸、北美大陸北部邊緣

冰原氣候

全年酷寒

極地附近

其他

高原山地氣候

海拔高,終年低溫。

高大的山地和高原

三、幾種主要氣候類型的氣候資料圖

四、氣候類型的判讀方法

第一步,根據最高氣溫出現的時間判定南北半球。

最熱月出現在七月或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呈峰形,則該地位于北半球;最熱月出現在一月或各月氣溫變化曲線呈谷形,則該地位于南半球。

第二步,根據最高和最低氣溫的數值判斷熱量帶。

最冷月均溫>15°C為熱帶氣候;最冷月均溫在0°C以上為亞熱帶氣候(包括亞熱帶季風氣候和地中海氣候)以及溫帶海洋氣候;

最冷月氣溫

第三步,根據降水的季節分配以及降水總量確定氣候類型。

夏雨型:所有的季風氣候(熱帶、亞熱帶、溫帶)和熱帶草原

冬雨型:地中海氣候

年雨型:熱帶雨林、溫帶海洋

少雨型:熱帶沙漠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極地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年降水量>2000mm,月降水量>100mm。

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1000mm—1800mm,夏月降水量陡然超過400mm。

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在1000mm—1200mm左右,夏月降水量>100mm。

熱帶沙漠氣候:全年降水稀少。

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水量>800mm,夏月降水量在100mm以上。

地中海氣候:全年降水量在500mm—1000mm左右,冬月降水豐沛。

溫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400mm,夏月降水量>100mm

溫帶海洋氣候:年降水量>700mm,全年降水均勻。

(總的判定方法是一看氣溫,二看降水,三看季節變化。記住:“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第五課

影響氣候的因素

一、緯度因素

(一)

對氣溫的影響

受地球形狀的形狀的影響,不同緯度地帶接受太陽熱量的多少不同,導致高低緯度之間的氣溫存在明顯差異。(如圖所示:三束直徑一樣的光線,照射在高、中、低三個不同的緯度地帶,其所輻射的能量是相等的。但由于照射的角度不同,照射的面積不同,S3>S2>S1。所以單位面積上獲得的太陽輻射能不同,溫度也就不一樣了,T1>T2>T3。

(二)

對降水的影響

1、赤道地區氣溫高,蒸發旺盛,降水充沛。

2、兩極地區常年酷寒,蒸發弱,降水稀少。

二、海陸因素

(一)影響降水

受距海遠近因素的影響,離海洋近且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的影響的地區降水豐富;遠離海洋的內陸,濕潤氣流難以到達,降水稀少。

(二)影響氣溫

受海陸熱力性質差異的影響,海水吸熱慢,放熱也慢;陸地吸熱快,放熱也快。因此,同緯度地區,夏季陸溫高于海洋。冬季相反。

三、地形因素

(一)

海拔對氣溫的影響

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0.6°C∕100m)

(二)

山脈走向對氣溫的影響

迎風坡降水充沛,背風坡降水稀少。(以南美洲安第斯山脈東西兩側的薩米恩托和艾森港為例)

第六課

人類活動與氣候

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一)

有利影響

改善局地氣候,促進農業生產。

(二)

不利影響

導致氣候惡化,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

1、臭氧層空洞

表現:

2、全球氣候變暖

3、酸雨

第五單元

世界的居民

第一課

世界的人口

一、人口的增長

(一)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

1、決定性因素:

出生率與死亡率

3、其他影響因素:

(1)生活水平

(2)醫療條件

(3)人口文化素質

(二)人口增長的度量:

人口自然增長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

(三)

人口增長的地域差異:

1、歐洲、北美、大洋洲等發達國家增長緩慢

2、非洲、南美、亞洲等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較快

二、人口的分布:

(一)、人口分布的疏密

表示方法:人口密度

人口密度:是指平均每平方千米內居住的人口數

(三)

人口的具體分布

總體狀況:分布很不均勻

1、稠密區:

亞洲的東部和南部、歐洲、北美洲東部等中低緯度的近海平原地區。

2、稀疏區:

極端干旱的熱帶沙漠去、過于潮濕的雨林區、終年嚴寒的高緯度地區和地勢高峻的高原山區等環境惡劣的地區。

三、人口問題

(一)

總體上看:

人口增長過快,數量過多,嚴重制約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

(二)

對策:

控制生育,提高人口素質,使人口增長與社會發展相適應,與自然環境相協調。

(三)

人口問題的差異:

1、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甚至負增長——導致的問題:(1)勞動力短缺(2)老年人口增多。

2、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的問題(1)勞動力過剩(2)就業困難(3)交通擁擠(4)環境污染(5)社會不穩定

第二課

世界的人種、語言和宗教

一、三大人種

人種

膚色

頭發

面部

體毛

分布地區

白種人

白色、淺棕色

金黃、波狀

鼻子高、嘴唇薄

歐洲、北美洲、大洋洲

黃種人

黃或黃棕色

黑直

扁平

中等

亞洲東部、東南部

黑種人

黑色、黑棕色

卷曲

嘴唇厚

非洲、大洋洲、美國境內

二、多種語言

語言

主要分布區

英語(最廣)

歐洲西部、亞洲的南部和北美洲

漢語(最多)

中國及東南亞等地

俄語

歐洲東部、亞洲的西部及北部,主要是俄羅斯

法語

歐洲的法國以及非洲的一些國家

西班牙語

歐洲西班牙及拉丁美洲的許多國家

阿拉伯語

亞洲西部、非洲北部的許多國家

三、宗教文化

宗教

產生地區

創始人

經典

分布區

基督教(信徒最多)

西亞

耶穌

《圣經》

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伊斯蘭教

阿拉伯半島

穆罕穆德

《古蘭經》

亞洲西部、東南亞、非洲北部、東部

佛教

古印度

釋迦牟利

《金剛經》

亞洲東部和東南部

第三課

人類居住地

一、聚落

1、概念:人類集中居住的地方

2、分類:鄉村聚落和城市聚落

二、聚落與環境

(一)

影響聚落的自然地理環境:

1、地形:地形平坦

2、氣候:氣溫適中,降水適當,氣候適宜

3、資源:自然資源豐富

4、水文:水源充沛(河流及綠洲區)

(二)影響聚落的社會經濟環境:

1、交通:交通便利

2、政治:政策的影響

3、科技:

4、旅游:

三、保護聚落文化

意義:

七年級上冊歷史總結范文第2篇

文學作品經過了藝術手法加工,用具體、直觀、形象的方式來真實地展現和反映歷史。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運用文學作品去創設歷史情境,在情境中活化歷史人物和歷史事實,借用歷史人物形象對學生開展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等思想教育,從而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升。

例如,教學“三國鼎立”(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上冊)的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夠認識到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亂世,教師可以引入北宋著名詞人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讓學生在這首大氣磅礴、意境遼闊的詞中,感受到周瑜的颯爽英姿和赤壁之戰的激烈。之后,教師再對教材中所描述的赤壁之戰進行歸納和總結,讓學生了解戰役的具體情況、當時著名的歷史人物以及此戰役對當時歷史發展的重要意義。又如,教學“”(人教版歷史教材八年級上冊)的內容時,教師可以播放電影《甲午風云》中的片段,讓學生切身感受的歷史,并且體會到鄧世昌等愛國將士為了維護國家利益不惜犧牲生命的愛國主義熱情。這樣,激活了歷史事件中英雄人物的形象,自然地對學生進行了愛國主義教育。

二、用文學作品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興趣

在歷史教學中,為了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應該激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探究興趣。在文學作品中,有許多對歷史知識栩栩如生的描述和抒情,而這些文字往往引人入勝,能激發學生探究知識的興趣。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文學作品的這一特點,激發學生探究歷史的熱情。例如,教學“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人教版歷史教材七年級下冊)的內容時,教師應重點說明從明朝中期以來,在江浙的蘇州一帶的紡織業發達地區出現了雇傭關系,這是一種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在明清小說《警示恒言》中,講述了一個施復夫婦通過做生意發家致富的故事,正是這種資本家雇傭關系的具體表現。教師可以講述這個故事,讓學生探究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為什么能在江浙的蘇州一帶興起,以及研究為什么這種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沒能得到發展壯大。在探究過程中,學生既加深了對明清歷史的認識,又培養了創造力。

七年級上冊歷史總結范文第3篇

一、指導思想

本學期將根據學校工作精神,以全面推進嘗試教育教學為指導,在學校教學部門的領導下,[蓮~山課件 ]以打造高效課堂為目標, 突出學的自主學習能力為主,加強常規教學的研究力度,切實深化七年級歷史教學,努力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本情況

(一)學生情況分析

七年級學生剛從從小學升入初中,表現為:好奇、好動、上進心強、學習的積極性高;但是不會聽講和自學、不會做筆記、個別學生不交作業、課堂吵鬧、學習習慣差。四個班每個班級人數在45人左右,各個班級在班風、學風上存在著差異,許多學生不重視歷史課的學習。雖然絕大部分學生上課時能圍繞著老師思路轉,但仍有學生回答問題跑調。由于學習態度不端正,習慣又較差,認識又不足,故要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較難,整體看來不愿讀書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從起始年級就要抓課堂常規管理、學習習慣的培養,嚴格管理和規范學生的行為,在教學中必須加大力度備好課,做好每一個課件,及時鞏固消化,力求每一節課都能有實際成效。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本學期初一歷史第一冊選用的是人教版教材,融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知識性于一體。可讀性強,圖文并茂,新增了許多趣味性較強的課堂知識活動。

2、教材內容

本學期中國歷史教學內容共分為四個單元,敘述從中華文明的起源祖國境內遠古居民時代到魏晉南北朝各個時期的興衰過程及其經濟、民族融合及文化的歷史,共22課。

本教學材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標,探索新的教學途徑和教學方法。課文個性鮮明、異彩紛呈。克服了注重教法輕視學法的弊病。注意了學生活動的多樣性,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饒有趣味。

教材第一單元主要講述人類文明的起源,共三課,從最早的人類講起到華夏族的形成。使學生統分認識了我國境內遠古居民的生活面貌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第二單元主要講述奴隸制社會的產生發展和衰亡及社會的變革,使學生深刻認識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的影響。第三單元主要講述秦漢政治、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使學生從學習中認識秦漢對后世的影響。第四單元講述了政權的分立和民族的融合。

3、教材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在于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于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任務目標

增強學生對歷史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歷史時期的基本特征及其發展趨勢。培養學生識圖、讀史料的分析能力,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知活動。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的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感,弘揚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完成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歷史教學任務。

四、主要教學措施:

1.夯實基礎,培養學生能力。

這學期的教學內容是授完七年級中國歷史上冊。理清每個階段的歷史線索,概括每個階段的歷史特征,找到人類歷史發展的規律,是本學期教學最核心的內容。這就必須夯實基礎,引導學生自己來探索歷史發展規律,從而培養學生的能力。

2. 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后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

3注重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現代化。積極運用幻燈、投影、錄音、錄像、影片,模型多媒體,網絡等進行輔教學。

4.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通過每天的抽考和每月的月考,及時查漏補缺。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抓好后進生的個別輔導工作,從端正其學習態度,積極參與課堂的讀、思、練活動,使其成績在原有基礎上更進一步。

5、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小討論,故事會,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五、周活動安排

周次

時間

內容

七年級上冊歷史總結范文第4篇

關鍵詞:初中 歷史 興趣 教學

濃厚的學習興趣可以促進學生學習動機的形成和強化,讓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動力。越來越多的歷史教師認識到了興趣教學的重要性,并逐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實施。

一、豐富教學方式,調動學生興趣

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新的教學理念被不斷引入到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應當充分認識學生的心理特點,配合學生的理解能力,采用符合學生心理喜好的教學方式。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進步和普及,教學的現代化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教師在教學時,可靈活運用多媒體工具,結合書本、黑板等傳統教學工具,以多樣的教學方式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如某位教師在講解八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一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時,為了讓學生對課堂教學感興趣,采用了多媒體播放加講解的教學方式,成功提高了教學的有效性。該教師靈活設計了課堂教學方案,他先是以一句話作為教學的開頭:“同學們,誰知道1949年10月1日是什么日子?”通過這句簡單的設問,這位教師引發了學生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之后,這位教師開始引入課程內容進行講解。在講解的時候,他先是給學生播放了大量的真實的歷史資料圖片和影像,并一一為學生進行講解說明。在這些極富真實感的歷史資料下,學生紛紛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感,不禁肅然起敬,也激發出了了解歷史的欲望。隨后,這位教師又播放了電影《建國大業》中的片斷,不僅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也通過這部影片活躍了課堂氣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電影片斷播放結束后,這位教師又結合電影的情節作了進一步講解,將歷史電影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學生都聽得津津有味,教學效果大大提升。

二、改變課堂角色,發揮學生主體性

采用興趣教學,就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體地位,并在教學時有意識地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培養學生主動學習、主動探究的能力。只有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才能讓學生認識到教學與他們自身的密切關系。通過教師有意識、有目的的設計和引導,學生可以在充分發揮其主動性的歷史課堂中收獲自信,鍛煉探究能力,收獲感悟,真正地得到學業上和人生上的提高及成長。

某位教師在講解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七課《大變革的時代》時,引入了興趣教學的理念,改變了以往“老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在這一課中,“商鞅變法”是重點內容,因為“商鞅變法”為后來秦朝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這位教師在講解時,別出心裁地采用了“學生講,學生聽”的教學方式。他先是在課前布置了任務,當正式上這一課時,這位教師便要求學生自主上講臺來給全班學生講述關于戰國時代各國變法的故事。在這位教師的引導和鼓勵下,學生紛紛踴躍地站到講臺上講述了自己所了解的故事,其中就有“商鞅南門立木”和“商鞅治罪太子師傅”的故事。在整個過程中,這位教師只在一旁起到了引導和維持秩序的作用。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學生實現了對教學活動的參與,同時在參與的過程中充分學習到了知識。由于負責講解的是自己的同學,這就比教師講多了一層新奇感,學生反而聽得認真而且仔細,同時也被激發了興趣。最后這位教師在指導學生進行總結時,發現學生對課本的知識掌握得十分牢靠,可見這樣的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三、聯系現實熱點,拓展課堂教學

現行的新課標人教版初中歷史教材,更加強調了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歷史的學習最終是要用到現實生活中來,指導人們工作和學習的。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內、書本內,而應充分了解學生所關注的熱點時事,利用現代社會豐富的信息渠道,對教學進行適當的拓展。讓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將歷史與現實聯系起來,從而在這樣的教學中培養他們分析現實、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最終激發其進一步學習歷史的興趣。

如某位教師在講解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十八課《三國鼎立》時,就主動地跟學生談到了“百家講壇”系列中的“易中天品三國”系列。這個話題的引入,不僅充分聯系到了學生的日常生活,還讓學生和教師找到了共同的話題,活躍了課堂氣氛,也激發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興趣。

又如某位教師在講解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中關于清朝的部分時,就主動和學生談到了大熱電視劇《宮》、《甄嬛傳》等。這些電視劇深受觀眾喜愛,收視率很高,尤其是《宮》,更是青少年的“寵兒”。教師將這些生活中的熱點事件引入到教學中,在聯系現實的同時,還直接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而這位教師在和學生討論《宮》這部電視劇時,對其中符合歷史和違背歷史的部分進行了點評和分析,借機實現了對學生的教學,幫助學生樹立了正確的歷史觀。

總結: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前提。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到興趣的重要性,有意識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興趣教學,才能真正教好初中歷史,幫助學生獲得學業上以及個人上的進步。

參考文獻:

[1]張鑫.興趣教學在初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J].學周刊C版,2011(4)

七年級上冊歷史總結范文第5篇

首先,歷史課堂教學中適時利用古典詩歌,有利于學生在最短時間內掌握基礎知識。其一,中國古代詩歌有反映現實的優良傳統,它們能生動鮮明地補充教材的基本史實,鞏固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其二,中國古代詩歌句子整齊,結構勻稱,講求押韻,注重格律,適合歌詠,情感表達充沛強烈,有著其它文體難以具備的藝術魅力。中學生的志趣、審美情趣正在發展中,古代詩歌的藝術魅力將會給他們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導。教師在講課過程中利用好這些史詩無形中將幫助學生加深對教材內容的記憶,加深其對歷史演變規律的領悟,同時也培養學生相應的理解、概括、審美等方面的能力。例如:七年級上冊第5課《西周的興亡》,教材引用了《詩經》中的一段話:“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短短幾行字,顯示了西周奴隸制國家的強盛和“周天子”的無上權威,是對西周分封制的絕好補充。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欣賞、分析、討論的同時,學生會很輕松的掌握教材上的基礎知識點。又如:七年級下冊第2課《走向全盛的唐朝》,教材上引用了杜甫的《憶昔》這首詩,“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該詩則以典型的視角描繪了開元盛世的景象。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分析,欣賞該詩歌藝術美,培養學生審美情趣的同時,學生無形中對歷史基礎知識點唐玄宗的年號,唐朝的主要糧食作物名稱,全盛時期唐朝的基本情況等知識點牢記在心,收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其次,歷史課堂教學中適時引入古典詩歌,有助于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中學歷史學科有著其它學科無法比擬的優勢,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之一。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中提出,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是歷史教學的一個重要任務。古典詩歌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有得天獨后的優勢,關健在于歷史教師要適時發掘出來,并能引導好。例如,七年級上冊,教師在講夏商西周奴隸社會的歷史時可組織學生閱讀、欣賞《詩經》中的《碩鼠》一節:“不嫁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該詩歌連用反問,回旋重疊,反復吟詠,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怎能不激起對剝削階級不勞而獲的強烈憎惡和憤怒呢?又如,七年級下冊第9課《成吉思汗與忽必烈》,教材講到元朝的統一過程中,遭到以文天祥為首的南宋軍民的頑強抵抗時,教材引用了文天祥的《過零丁洋》詩:“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教師組織學生朗讀,欣賞該詩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記住該詩的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學生自然而然受到愛國主義情感教育。象這樣的例子課本上還有很多,都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絕好素材。

第三,歷史課堂教學中適時引入古典詩歌,有利于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中學歷史學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觀察能力,記憶能力,表達能力,分析綜合能力和思維創新能力等,其核心應該是思維創新能力。因為培養學生的思維創新能力,也是今天教學改革的重點。古典詩歌引入歷史教學中去對提高學生思維創新能力是有益處的。古典詩歌為了表達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強烈的情感,總是用極具風格的邏輯結構來組織排列極簡單極鮮明的事實,它最能吸引學生的注意,激起學生濃厚的求知欲望。例如:南宋詩人林升《題臨安邸》詩:“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前兩句緊扣有代表性的景物,寫出當時杭州表面的平安繁華,第三句表面上說游人陶醉于西湖繁華美景之中,實際上是指南宋流亡朝廷成天沉醉于花天酒地之中,極其昏庸腐敗。第四句更是擊中要害,批判統治者茍安偷生,不思收復失地,語言樸實直率,諷刺深刻有力,最能激起學生層層思索的漣漪。老師可以組織學生分析討論是什么原因導致游人錯把杭州當作了汴州。讓學生在討論的基礎上得出結論,從而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又如,唐朝詩人杜甫《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詩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冷死骨。讓學生展開思維的翅膀:在盛唐為什么還會出現這么大的反差?再如,唐代詩人李紳詩句: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閑田,農夫猶餓死。老師組織學生討論,天下沒有一塊閑田地,可是農民還會被餓死,這是為什么呢?作者沒有回答,讓讀者去思考。古典詩歌的這種卓絕的設問能力會引導學生進行一次次的歷史思索,從而提高學生自己的思維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盖州市| 前郭尔| 咸宁市| 芮城县| 高陵县| 康乐县| 嘉定区| 淮滨县| 河东区| 宣化县| 青浦区| 乾安县| 定南县| 江口县| 玉门市| 航空| 新巴尔虎右旗| 昆明市| 洛扎县| 柞水县| 托克托县| 永春县| 绩溪县| 铅山县| 沁阳市| 潜江市| 光泽县| 淄博市| 台中县| 海晏县| 商洛市| 衡阳市| 牡丹江市| 东宁县| 汾阳市| 邯郸县| 阿图什市| 临洮县| 盐城市| 从化市| 永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