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支農心得體會

支農心得體會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支農心得體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支農心得體會范文第1篇

從寧靜的鄉鎮到了繁華的都市,我得到了學校老師和工作人員的熱情招待和服務。室外,驕陽似火;室內,春風拂疏。各位教育專家的循循善誘、娓娓道來如春風化雨,蕩滌了所有的炎熱,滋潤著我焦渴的心田,讓我飽嘗精神大餐。

黎水生老師的《教師職業形象與職業語言》的講座,帶給我陣陣清涼,他以身垂范,我被他那感染力極強的語言魅力所驚嘆,被他那抑揚頓挫的語調所折服,被他那優雅大方的體態語所吸引,更被他那入情入境的朗誦技巧所震撼。潛移默化中我明白了什么是良好完善的教師職業形象,如何打造標準規范的教師語言。也讓我領悟到了教師職業的魅力。

沈愛華老師主講的《課堂教學觀摩及反思》,他深入淺出,侃侃而談,在他幽默機智的談吐中,讓課堂煥發出無盡的生機和活力。在他的引導下,我們明白了如何在教學實踐中行之有效地提高小學語文教學的有效性。

最讓我難忘的是楊宇蓉老師。她為人和藹可親,言談里閃爍著靈光。她語言樸實,卻字字精當,句句中肯,鮮活生動的課例展示。為我開啟了一扇緊閉的門窗,展示了一幅幅雋美的畫面。她把既折磨人又枯燥無味的文字變成了賞心悅目的數字。更讓我倍感耳目一新:原來教學是一門相當“活”的學問,教學是真真切切的藝術,是扎扎實實的藝術。

在這極其短暫、令人留戀的七天里,自己的教育觀念和教學理論都得到了充實和提高,對課堂教學有了全新的感悟:

一、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學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形成和發展。在課程的基本理論中提出要“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在這個“素養”是一個嶄新的概念。教師在教學課堂評價中要采用科學的評價方法,挖掘教材中的“文化蘊育點”,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使學生具有適應實際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的評價。

二、新課程下的師生關系,新課程中的師生關系是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 “把學習和主動權交給學生,在充分自學的基礎上進行有效的合作學習,”“教師首先是學生的學習伙伴,是學生學習指導者、引導者、誘導者、輔導者。”語文教育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平等對話,它既不是教師一味教訓,學生絕對服從,也不是教師只能造就學生,圍著學生轉,而是師生平等、相互合作,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三、新課程下的語文教師,傳授語文知識作為語文教師的全部職責,在教學活動中,要學習語文知識,注重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要新奇感轉化為未知欲。激發學生興趣,培植學習語文的自信心。“無論是條件好或差的學校,處處有課程資源,時時有課程資源。它是可以再生的,尤其是新教材的實施中,教師根據自身發展需要,開發利用課程資源,提升自己素質和能力。

支農心得體會范文第2篇

今年暑假,我們新農之聲社團在長春市雙陽區郭家村,進行了為期五天的義務支教活動。

在這五天的支教生活中,我們的位置是特殊的,因為我們是老師,更確切的說是班主任,幾乎所有的學生最討厭的就是班主任,幾乎所有人都知道班主任是最累的,班主任的工作比我想象的更加艱難,更加復雜,累的不僅僅是身體更是心,回想自己求學的這幾年,我發自內心的想對自己的老師說一聲,你們辛苦啦。

五天只是人生的一剎那,五天可以在虛無中度過,五天也可以改變人的一生,支教的五天中,我逐漸學會了換位思考,懂得了什么事責任。

當老師的幸福感,是那將近五十多個學生給我的,他們對老師的熱情與尊重,給我感觸很深,五天內我們能給孩子們的知識實在有限,但我感覺最重要的不僅是給他們知識,更要引領他們正視自己,讓他們去掌握學習的方法。

當我第一次走進那個不像教室的教室,我很擔心,怕他們害羞,怕他們陌生,怕他們不配合,后來才發現,一切擔心都是多余的,農村的孩子總是可以和一個人迅速打成一片,用無所顧忌的眼光打量你,吸引你,讓你莫名的心動。

在此次支教過程中,我了解到村里孩子上學很不方便,條件艱苦,師資力量薄弱,但父母都很支持孩子上學念書,盡一切可能的滿足孩子上學的條件,五隊的許闊同學,上小學時,一學期單班主任就換了三個,試問這樣學生如何較快融入到學習中去,因為每個老師的教學方法都不一樣,學生需要去適應,可是一個學期也就短短的四個月,換三個班主任學生更不無法調整,在給他們輔導功課時,我發現他們的基礎很薄,書本上的知識都是一知半解,這就是我為什么重視教育他們學習方法的原因,擁有正確的方法,他們接受知識時會更快,更有效果,沒有老師時他們也可以進行很好的自學。

造成目前這種狀況的原因我覺得有三個:

1.教育水平落后。當地教師水平不高,教學態度不認真,不能拓寬學生知識面,課本上的知識不能讓學生完全理解,在支教中我發現,那些在外參加過補習班的學生,知識面和理解能力都不錯。

2.學習環境。當地的學習環境沒有像我們念書時那種大的競爭性,學生的潛力沒有被開發出來,同時我問過學生,他們平均每個班有五十人,這也大大超過了我們原來的數量,這樣多的人數,老師根本無法對他們進行有效的輔導,以至于他們基礎知識薄弱。同時我還了解到,他們當中有很多人屬于單親家庭,或者父母外出打工,這給孩子心理造成大的陰影,對他們學習成績有較大影響。

3.學生自身。在執教中我發現學生并沒有利用他們可以利用的資源去了解他們該知道該掌握的知識,并且,當我在支教第一天第二節課講學習方法重要性時,竟沒有引起他們大的重視,可見他們對自己已經抱有一個滿足的態度,對目標理想并沒有去過多的追求。

支農心得體會范文第3篇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中職學校;師德建設

中圖分類號:G71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02-0014-0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賦予了社會主義價值觀鮮明的時代特征,體現了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和社會風尚的本質要求,是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在新的歷史時期, 加強師德建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內在要求。同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師德建設指明了方向,為農校可持續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1.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在師德建設中的必要性

1.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師德建設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加強師德建設,提高教師思想道德素質,是學校樹立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項核心任務。正如同志指出,"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道德素質。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廣大農校教師只有有了共同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追求,面對社會的諸多矛盾和利益沖突,才能達成諒解、形成共識、理順情緒、化解矛盾、凝聚力量、協調行動,實現和諧校園。

1.2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師德建設內在要求。農校是國民教育的重要陣地,又是意識形態的前沿陣地,擔負著培養國家建設所需要的高素質人才的重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農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引領,堅持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方針,不斷深入地進行師德建設的改革,逐步建立完善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監督師德建設制度,有利于培養和塑造農校學生的時代精神。

1.3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師德建設的基本行為準則。伴隨著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完善,農校的專業領域不斷拓寬,學校引進高學歷的青年教師數量也逐年增加。對于學校而言,師德建設包含了師范教育和職業教育的雙重內容。而對于非師范專業的教師沒有良好的師德底蘊的積累,就無法踐行教書育人的神圣使命,也無法將道德教育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由此可見,師德建設要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導和教育廣大教師形成求真理的校風、教風。

2.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師德建設的措施

2.1 加強教師崇高的職業"教育信念",樹立教師高度的責任感和強烈的事業心。一個教師只有當真正認識到所從事事業的價值,并產生強烈的神圣感和使命感時,他才會從中得到精神上的享受和滿足,進而產生新的力量和精神動力。教師的價值觀念偏斜,職業信念動搖,便將產生人生理想趨向實際、價值標準注重實用、個人幸福追求實在、行為選擇偏重實惠的思想傾向。在教育實踐中,教師只有擺正價值天平,確立堅定的教育信念,才能堅守高尚情操,廉潔從教,敬業愛生,為教育事業、為學生的健康成長奉獻出自己的一切,創造出閃光的業績。

2.2 加強教師"人文精神",培養科學的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擁有崇尚的人文精神和人格魅力,必然會對學生產生特定的感召力,學生會從教師的舉止言談中感受到人文精神的真諦。一在道德素養上獻身教育,熱愛學生,治學嚴謹,為人師表;二在文化素養上,有深厚的專業知識、廣博的多學科知識、教育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知識;三在能力素養上,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組織能力和應變能力。這些條件的特點,既是教師開展職業活動的前提,包涵了教師道德的全過程,也是教師取得事業成功的條件。

2.3 加強教師"學高為師"的職業道德,樹立正確的教育、人才和質量觀。加強師德建設,既要有"他律"的規定性要求,更要有"自律"的自覺需要。只有將外在具有強制的"他律"逐漸轉化為內在具有約束機制的道德"自律",才能形成完美的道德、高尚的人格。學校的工作以教學為中心,最根本的任務是培養高水平的人才,提高教學質量是永恒的主題,教師的專業水平是從事教育工作的前提條件。教師要熱愛本職工作,努力鉆研業務,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及時吸收、存儲學科前沿知識與研究成果,積極投入教學改革和科研攻關,更新教學內容和優化研究手段,嚴謹求實,精益求精,自覺抵制和反對不利于人才培養的錯誤傾向,力戒浮躁和急功近利。

2.4 強化教師高尚的"行為規范",培養教師良好的師德師風。教育工作的特殊性決定了教師必須具有高于常人的行為規范和要求。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還是思想教育者和道德示范者,教師的教育行為對培養高素質人才起著關鍵作用。因而要求教師儀表端莊,舉止文雅,以自己的言行和人格魅力來影響學生,使他們"親其師"而"信其道";對學生要言傳身教,以身立教,做學生的楷模,做社會的表率。力求用先進的思想、高尚的道德情操、淵博的知識、精湛的教藝對學生實施教育和陶冶。要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把關心愛護和嚴格要求統一起來,尊重學生人格,關心學生生活,注意學生心理變化,引導學生健康成長,成為學生的良師益友和"健康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2.5 抓好內涵建設是搞好師德師風建設的有效途徑。農校要抓住機遇,外樹形象,內重管理,促進兩個效益的同步增長。一是抓質控環節,制定嚴格的師德考核標準,獎懲到位;二是加強教師培訓工作,開展各類教學理論講座,組織教師參加階段培訓。三是建立激勵機制。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優勝劣汰的用人制度,建立健全激勵機制,監督制約機制,從而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完善學校的管理制度。

參考文獻

支農心得體會范文第4篇

[關鍵詞] 財政支農 資金 管理體制

我國經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開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時期,能否實現政府制定的發展目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三農”問題的有效解決。農民收入的增加、農村經濟的發展有賴于國家對農業的支出。因此,財政對農業的支持不僅決定于其支農數量,更關乎其支農效率。因此,本文將從財政支農支出的總量、結構和績效三個方面來分析財政支農狀況,在此基礎上,分析我國財政支農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以期更好發揮財政支農的作用。

一、我國財政支農資金狀況分析

1.財政支農資金總量分析

自1978至2006年,我國財政累計向農業投入資金達20941多億元,占同期財政總支出的8.46%。從絕對量上看,我國地方財政支農支出在過去的20多年有了大幅度的增長,由1978年的150.66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億元,增長了20.06倍,這為我國農業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2.財政支農支出結構分析

國家財政支農資金主要包括支援農業生產和農村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村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支出等。我國財政資金支農金額從1978年的150.66億元增加到2006年的3172.97億元,平均每年的支出額為722.13億元。在整個財政資金的農業支出中,用于支援農業生產、農業基本建設、農業科技三項和農村救助的各項費用基本上都在逐年上升。統計數據同時顯示,財政用于支援農業生產的資金不僅數量多,而且增幅很大;用于農業基本建設支出除個別年份有所減少外,其余年份都呈增加態勢;用于農村科技三項費用和農村救濟費兩塊歷年呈低水平徘徊之勢,農村救濟費略高于農村科技三項費用。計算財政用于農業支出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可以發現,支農比重波動幅度較大,支農比重最大的年份是1978年,比重為13.43%;支農比重最小的年份是2003年,比重為7.12%,相差6.31個百分點,1978年之至2006年,年支出的平均比重僅為6.24%,國家財政支農支出的年平均增長速度為負。

3.財政支農資金績效分析

本文分析所采用的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統計年鑒》,分析使用的軟件為Eviews3.1。

選取財政用于支農支出、農業基本建設支出、農村科技三項費用、農村救濟費支出的費用作為解釋變量,分別用X1、X2、X3、X4表示;選取農民人均純收入為被解釋變量Y,對財政支農資金結構與農民收入作回歸分析,建立的回歸方程為:

Y=645.1802+0.82636X1+2.57128X2-74.13884X3 +10.41249X4

(3.98545)(1.25184)(2.09164)(-0.70845)(1.06739)此為回歸系數的t統計值

R-squard=0.68699Adjusted R-squard=0.60579

F=21.5849AIC sta=14.6245

因變量X具有較高的擬合優度系數,擬合度較好。對因變量對應的回歸系數進行顯著性t檢驗,對各回歸方程進行顯著性F檢驗,均有相伴概率p0.05。表明被解釋變量Y與解釋變量X間線性關系非常顯著,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反映了財政資金對農民收入的作用。回歸系數1.519,表明財政支農資金每增加1億元,農民純收入將增加1.519元。

回歸方程中因變量對應的回歸系數沒有通過顯著性檢驗,回歸系數概率大于0.05,表明該回歸方程不具有解釋和說明力,通過反復進行變量之間的回歸檢驗,發現擬和優度最好的回歸方程為:

Y=698.0747+0.58293X1+2.0756X2+3.61071X4

(5.00905)(2.20428)(2.7962)(2.6971)此為回歸系數的t統計值

R-squard=0.90548Adjusted R-squard=0.88367

F=41.5122 AIC sta=14.4721 P=0.0000

可以看出,各因變量具有較高的擬合優度系數,擬合度較好。對因變量對應的回歸系數進行顯著性t檢驗,對各回歸方程進行顯著性F檢驗,均有相伴概率p0.05。表明被解釋變量與各解釋變量間線性關系非常顯著,建立的模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X1、X2、X3的系數均為正,表明支援農業生產、農村基本建設支出和農村救濟費有利于農民收入的增加。

另外,農村科技三項變量,未能進入回歸方程,其可能解釋是在現有的分稅制下,中央和地方財權有了明確的劃分,中央政府集中了相當大的財政收入卻未能承擔對等的公共事務,地方政府在非常有限的財力下,形成了對中央財政支農的非有效利用。

以上的回歸計量模型表明,財政支農資金總量對農民純收入有顯著的影響,但是財政支農各項資金中,支援農業生產及農村水利氣象等部門事業費、農村基本建設支出和農村救濟費支出對各自的被解釋變量能夠發生正效用。

二、現階段財政支農存在的問題

2004年以來,我國每年全國的財政支農投資規模在2000億元以上,雖然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我國農業生產發展和農民收入的增長,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

1.財政支農總量雖然呈不斷增加的趨勢,但總量不足

通常,投資總量可以用投資比較率作為衡量標準來判斷。所謂投資比較率是指農業投資占全社會投資總額的比重與農業產值占社會總產值的比重之比。根據世界農業的發展規律,在工業化中期,農業投資比較率的值應接近或者超過1。在我國,自1985年至2006年,我國投資比較率均在0.2左右。說明我國農業的投資極端不足,在我國農業總投資中,財政投資占有很大的比重,以此可以的出結論:我國的財政支農總量嚴重不足。

2.財政支農支出力度減弱,且穩定性差

從總體上看,我國地方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呈下降趨勢。1978年~1984年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都在10%以上;1999年~2006年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平均比重為6.24%,下降了4個多百分點,這反映出我國地方財政支持農業的力度減弱。在我國地方財政支農支出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下降的同時,也表現出較強的周期性波動。1978年該比例為13.43%,此后再也沒有超過1978年的水平。財政支農的波動性不利于農業的持續發展,也不利于農民收入的穩定提高。

3.財政支農支出結構不合理

(1)回歸分析的結果表明:在國家財政的支農的各項支出中,農民直接受益或者說農民獲益較多的財政支出主要是支援農業生產、農業科技三項費以及農村救濟費。而我國財政支農資金分配的現實卻是這三項的比重由1990年的47.88%下降到2001年的30.80%,農民得益較少的支出是農林水利氣象等部門的事業費和農業基本建設支出,其比重由1990年的52.12%上升到2001年的69.20%。與此同時,支援農村生產支出、農業科技三項及農村救濟費這三類與農民收入增加直接相關的資金,在國家財政支農的比重上都呈現出下降的趨勢。在這些比重下降的同時,卻是農村行政事業單位運轉費用在不斷的提高。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的調查表明,我國政府農業財政支出中有相當大的比重是用于政府農業行政事業的運轉費用,支援農業生產支出和農林水氣部門的事業費是財政農業支出的主體,所占比重近年大體維持在70%左右。

(2)財政在科技三項費用和農村救濟兩方面分配不盡合理。兩者在促進農村發展中的作用主要區別在:①就農民增收的問題,促進科技發展可以提高農業產量,進而增加農民收入,是實現農民增收的長效機制;而農村救濟只是緩解農民生活困難的應急措施。②從兩種資金的受益范圍來說,只要農業科技進步就可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所有的農民都可以受益;而救濟只是針對農村貧困和失去勞動能力的居民的一種補貼,受益范圍很有限。③從作用的結果來看,科技的進步不僅可以提高農民的生活水平,還可以促進整個農業產業的發展;而救濟就不具備這一功效。在促進農村發展過程中,科技的作用遠遠大于農村救濟的作用。但自2000年至2006年,財政用于農村救濟費平均為86.51億元,科技三項費用的平均水平為14.19億元。足見支農資金在分配上的不合理性。

三、提高我國財政支農資金效果的對策

1.進一步增加財政支農資金投人總量和相對規模,形成國家支農資金穩定增長機制

我國的農村經濟在歷史的不同階段為國民經濟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農民享受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遠遠少于城鎮居民。隨著經濟的發展,不僅要增加財政支農資金總量,要建立穩步的增加財政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機制,嚴格按照《農業法》的要求實現國家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國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促進穩定可靠的財政支農投人保障機制的形成。并吸引社會資金,加大對農業的投入。

2.調整和優化財政支農資金支出結構

首先,要大幅度增加農民可以直接受益的資金投入比重,即增加財政用于支援農業生產和農村救濟資金的投入比重,直接受益于農民,增加農民收入。其次,增加農村科技三項費的投入比重,大力支持農業基礎科學研究,加強以農業實用科學成果推廣、轉化;應用為主要內容的科技農業建設。同進行農業行政事業機構調整,控制并減少行政事業單位的事業費開支。可以借鑒國外發達國家的慣例將我國眾多的農業機構精簡,這樣不僅有利于提高農業行政管理效率,而且也有利于減少農村行政事業單位管理費。

3.完善政府財政支農資金管理體制,提高支農資金使用效益

首先,應對現有農業項目、資金進行整合,相對集中。對于目前由不同渠道管理的農業投入,尤其是用于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財政資金投入,要加強統籌協調和統一安排,防止項目重復投資或投資過于分散,使有限的資金發揮出最大的效益。其次,建立規范的政府財政支農資金管理制度,包括項目的立項、選擇、實施、竣工、后續管理等整個資金運行全過程管理的規范化。第三,健全財政支農資金投入的監督檢查機制。建立并完善財政內部監督、審計監督與社會輿論監督相結合的財政支農資金監管體系,同時,國家必須加強財政支農資金的監管的立法監督,使其早日進入法制軌道。

參考文獻:

[1]王再文李剛: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理論研究綜述[J].經濟問題,2007(2)

黃小舟王紅玲:財政支農資金績效實證分析[J].商業時代,2005(30)

孫健夫:我國財政支農政策的轉軌及其制約因素[J].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2)41~44

支農心得體會范文第5篇

[關鍵詞] 新農村 法治建設 探析

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涵蓋農村經濟、政治、社會發展和文化等方方面面。法治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內容,既是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也是新農村建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只有農村法制完備,農民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提高,農民合法權益切實得到維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才算真正成功,這也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的現狀及內涵

(一)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法治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從當前農村現狀看,近年來經過大規模的普法教育,廣大基層干部和農民學到了一些法律知識,法制觀念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農村的社會治安狀況總體良好,社會安定。但是,我國農村人口多,地域廣,發展不平衡,一些地區經濟、文化條件比較落后,農民法律素質偏低、農村依法管理能力弱化、依法建制不完善的問題仍然十分突出。結合我們對我省部分縣(市)新農村法治建設的調研情況,目前新農村法治建設中比較突出的問題主要有:

一是一些涉農法律法規的貫徹實施不力,部分法律條款與政策相互抵觸。比如,《農業法》中關于“中央和縣級以上地方財政每年對農業總投入的增長幅度應當高于其財政經常性收入的增長幅度”等的規定在實際中很難落實到位;在實施《農村土地承包法》中也存在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如一些農民外出務工,村委會將其拋荒田轉包他人,務工人員回村后就以《農村土地承包法》討要承包地,而轉包人則以《合同法》來捍衛自己的土地經營權;法律賦予農民的土地承包經營權與“增人不增地,減人不減地”的土地承包政策在現實中也有相矛盾之處。

二是村干部法制觀念和廉潔勤政意識需要增強,農民的法律素質有待提高。在村財務運轉、村民選舉以及處理涉地問題的過程中,村干部出現的問題比較多。農民法治意識比較淡薄、法律知識缺乏,難以依法辦事、用法維權。在調查中,我們發現不少農民在遇到維權和用法的事務時,缺少用法來解決問題的概念或不知怎樣用法來解決,把上訪作為解決問題的主渠道。過多的案件,間接導致各種矛盾糾紛的發生,給農村社會穩定、經濟發展帶來危害。

三是農村“人治”的傳統要遠遠大于“法治”,基層政權、村民組織不能較好地依法辦事。變相違法征地、不按標準及時給付征地補償,隨意變更土地承包,侵犯農民土地承包經營權以及亂集資、亂攤派等現象時有發生。

四是治安形勢較嚴峻,主要表現在農民犯罪率居高不下。例如,某縣法院基層法庭2007―2008年判處刑罰的308名罪犯中,農民274人,占罪犯總數的89%,且多為故意傷害、盜竊、搶劫、交通肇事等類型犯罪;各種糾紛解決不及時,導致小糾紛演變為大案件、民事糾紛演變為刑事犯罪;由于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貧乏,賭博、涉毒涉黃等各種不良現象抬頭,給農村治安埋下隱患等等。此外,對坑農害家的假農資案件,鄉鎮衛生院、學校等醫療、教育機構亂收費現象執法和打擊力度不夠,農村法制宣傳教育不深入、針對性弱、涉及面小,農民外出打工權益得不到維護等也是存在的問題。

(二)社會主義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內涵

新農村建設本身就應該涵蓋農村法治建設的內涵和任務,但是在法治的視野下,新農村是怎樣的一種狀態,或者說新農村在法治的視野中“新”在哪里。生產發展、生活富裕是有關物質文明方面的要求,鄉風文明、村容整潔是有關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而管理民主是有關政治文明方面的要求,這些并沒有從法治的角度解讀“新農村”的內涵。在法治背景下,“新農村”的法治建設首先應當致力于秩序的構建,即以現行憲法規定的基本政治、經濟和文化制度為制度前提,以法治國為目標取向,在農村社會領域建立起一種法的規則和秩序。其次,應當致力于理念的提升,“新農村”應該凝聚著法治、平安、和諧理念,以農村干部群眾法治觀念的普遍增強為契機,以農村祥和穩定為追求,并力求農村政治、經濟、文化的協調,農村與鄉鎮、城市的協調。第三,應當致力于法治治理模式的轉變,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應該是一個以法律為主,道德、宗教為輔助調整手段,且法律、政策與各種村規民約相一致的農村治理模式,應當努力改變依靠行政手段或道德約束進行調節和治理的現狀。第四,應當致力于基層民主政治的實現,政治民主是農村社會秩序的基礎,也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要求,但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農村經濟的發展是走在農村政治、文化發展之前的,致使農村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本身處于一種非均衡的狀態。新農村法治建設應該盡可能地致力于這三者的和諧,并力求民主的真正實現,這既是新農村法治建設的基礎,也是新農村法治建設的任務。

二、加強新農村法制建設的對策思考

加強新農村法制建設必須多管齊下,全方位、多角度地制定和實施有利于農村法制建設的實質性措施。

(一)加快和完善農村法制建設,建立完備的涉農法律法規體系

西方國家法制化程度之所以比較高,首先要歸功于他們有較為完備的法律體系。以此為鑒,這就要求我們國家的立法部門必須大力加強涉農立法工作,盡快填補農村工作中的法律空白地帶。首先,要做到農村的各項工作和出現的問題有法可依。其次,要更新立法觀念,立法工作緊跟時代的發展需要。以農村的改革發展現狀作為涉農立法的現實依據,制定既能適應農村發展需要,推動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又能符合中國農村傳統禮俗觀念,容易為農民接受的涉農法律法規。另外,涉農立法要體現科學化,立法人員要經常到農村調研,了解農村的實際情況;要體現人性化,切實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和國民待遇。對于已有的農業法規應提高其可操作性,出臺相應的解釋性條文和配套法規,使這些法律法規發揮其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中應有的積極作用,而不是讓它們僅僅作為一紙空文存在。

(二)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農民的法律意識

在農村現實條件下,采取有效措施,加強農村的法制宣傳教育,切實提高廣大農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是加強社會主義新農村法制建設必不可少的一個途徑。領導重視與否是新農村法制建設能否得到加強的重要因素。各級黨委政府對農村法制宣傳教育的深遠意義要有清醒的認識,明確法制教育對于新農村建設的推動和保障作用。一方面,要明確責任,建立日常性的普法制度,將農村普法宣傳教育工作真正落到實處;另一方面,要積極探索法制宣傳的新形式,利用有效的宣傳教育載體、實用的教育內容,以鮮活的、農民群眾能夠接受的、喜聞樂見的教育形式來提高法制宣傳教育的實效,讓農民群眾認為應該并積極主動學習法律知識。另外,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還應該采取自上而下的教育方式,讓農村基層領導干部,特別是村干部帶頭學法,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動作用。

(三)進一步完善農村執法體系

進一步完善農村執法體系,是改進農村執法狀況和提高執法效率的必需途徑。提高執法人員的素質是完善這一體系的基礎任務。要讓農村執法人員認識到他們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必須利用手中的權力為人民服務,而不是漠視人民群眾的合法訴求,更不能以“官老爺”自居,利用手中的職權濫施處罰,踐踏農民的合法權益。加強執法機構建設是完善農村執法體系的核心任務。目前在廣大農村地區,執法機構力量薄弱、政事不分等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嚴重影響了執法力度和實際效果,必須從制度入手推進農村執法機構改革。地方人大有關部門和新聞媒體對農村執法行為的監督是進一步完善農村執法體系建設的重要外部調控因素。外部監督是減少和制止部分執法人員甚至執法機構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和執法犯法等現象的重要手段,有利于提高農村執法的公開度和公正性,提高國家法律和執法機關在廣大農民心目中的地位。

(四)大力完善基層法律援助體系,提高農村法律援助水平

法律援助在中國出現的時間雖然比較短,但卻取得了不凡的成績。法律援助為廣大弱勢群體特別是廣大農民解決了許多實際困難。盡管如此,還是要針對目前農村法律援助中存在的問題,加強基層法律援助體系建設。各級黨委政府要高度重視,予以大力支持,特別是資金上的支持。同時,要呼吁專門的法律援助人才進一步向農村傾斜,積極引導法律類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去發揮作用,共同為建設適應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需要的法律體系貢獻力量。

(五)大力提高基層法律工作者的素質,提升執法能力

充分發揮農村人民調解員、司法助理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法制宣傳教育志愿者等隊伍了解農村、熟悉農村、深入農村的優勢,進行法制宣傳教育;動員城市法律工作者對農村人民調解員、司法助理員、基層法律服務工作者和法制宣傳教育志愿者進行傳、幫、帶;培養農村基層專兼職法制干部,動員組織廣大法律志愿者和法律類高校畢業生在農村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全面提高農村法制宣傳教育工作者的宣傳能力和水平,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隊伍建設,形成以城帶鄉、城鄉統籌發展的良好法制宣傳教育局面。

參考文獻:

[1]劉白明.我國農村法制建設的現狀、問題和對策[J].南昌高專學報,2006(5):8―10.

[2]夏循祥.我國農村法制建設的突出問題及其解決[J].中山大學學報,2003(4):439―443.

相關期刊更多

江蘇農村經濟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江蘇省農業委員會

金融理論與實踐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

浙江金融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宁县| 濉溪县| 汨罗市| 西青区| 铅山县| 谷城县| 乌鲁木齐县| 武胜县| 京山县| 马山县| 那坡县| 翁源县| 阳原县| 克什克腾旗| 罗甸县| 徐汇区| 忻城县| 长垣县| 刚察县| 龙里县| 阿城市| 蛟河市| 资讯 | 夹江县| 揭西县| 边坝县| 宣汉县| 林口县| 皮山县| 留坝县| 岑溪市| 枣庄市| 铁岭市| 古交市| 罗定市| 屏东县| 枣强县| 花莲市| 赞皇县| 英德市| 玛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