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藝術審美功能的認識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高職教學;舞蹈課程;美育功能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于精神上的追求更加強烈,這一背景推動著包括舞蹈在內的藝術的發展。作為一種美學藝術表達方式,舞蹈一直以來占據著人們對精神需求的重要地位。對于舞者而言,不僅需要掌握嫻熟的舞蹈技巧,借助服裝、音樂等展現舞姿,同時也需要將其舞蹈的美育功能傳遞給人們,提高人們對舞蹈的審美水平。高職學校在開展舞蹈課程時,需要重視審美教育在舞蹈課程中的地位和意義,提高學生在舞蹈學習和排演過程中的表現力、感染力,將舞蹈作為一種美學藝術傳遞給人們。換言之,審美教學是高職舞蹈課程美育功能的實現路徑。
1 舞蹈美育功能的含義
所謂美育,是審美教育的統稱,即美學教育、美感教育的簡稱。對于高職舞蹈教學而言,即是通過某種教學手段,從培養學生的審美觀念、審美意識和能力出發,提高學生對事物美感的欣賞水平和鑒賞能力,從而引導其將舞蹈的美育功能創造性地展現出來。對于現代高職舞蹈審美教學而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首先是借助審美教學提高學生對審美的理解和認識,幫助其正確認識審美,掌握審美原則、技巧和方向,提高學生學習過程中對美學的興趣。其次則是培養學生鑒賞事物美與丑的方式方法,帶著辯證性思維看待美麗與丑陋、高尚與低俗,提高學生對于美學的熱愛程度。最后則是需要引導學生將體會到的美融入舞蹈中,提高美感的自我展現和表現能力,在審美教學中充分挖掘學生對美的創造力和理解力。
理解美育需要從狹義和廣義兩個維度思考,狹義的美育是指通過藝術教育提升學生對于舞蹈、音樂、美術等藝術美感的理解和掌握,廣義的美育則是指人們對于自然事物、社會人文所蘊含的美的理解與發現。舞蹈作為一門藝術形式,在學習和表演過程中,需要調動身體感官、肢體動作融入音樂背景,將其情感傳遞給觀眾,提高舞蹈美學的欣賞性。
2 高職舞蹈課程的美育功能
2.1 美育功能塑造舞者的形體氣質
高職舞蹈課程的開設首先是培養學習者對舞蹈的理解和掌握。舞蹈作為一門藝術,需要舞者將舞姿、音樂、情感等全面掌握,并能夠綜合地表現出來。舞者的肢體是舞蹈藝術呈現的載體,需要從人們對于舞蹈欣賞的角度出發,高職舞蹈課程則需要針對舞者的形體、觀眾的欣賞角度等多方面綜合考慮,科學合理地培養學習者的形體氣質。在開展高職舞蹈課程中,需要提高舞者對于肢體的不斷鍛煉,氣質的不斷培養,大幅度提高舞蹈學員的身體素質,提升學者在舞蹈過程中的平衡能力、身體柔軟性、動態美感等。確保舞蹈學習者能夠在舞蹈過程中,協調呼吸、肌肉、韌帶、骨骼等身體組織,將舞蹈的肢體美傳遞出來。同時,借助高雅氣質的呈現,融合舞步舞姿,提高舞蹈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呈現給人們自信、沉穩的特質。
2.2 提高舞蹈學習者的審美觀
對于人類而言,世界并不缺乏美,而是缺乏發現美的眼睛,即是審美意識支配著人類對事物美感的認知。審美意識是人們對事物美感認知、心理感受、審美品位、思想意識、審美標準的綜合呈現,是一種思想的表現形式。對于高職舞蹈課程的美育功能而言,需要對學習者進行一系列的審美教育,提高其審美意識和審美觀。首先,強化高職舞蹈課程中對學習者審美觀念的植入培養,幫助學員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念。一個優秀的舞者必定擁有正確的審美觀念和意識,才能夠通過優秀的舞蹈傳遞出美。為此,教師在美育功能開展中,幫助學生分析舞蹈美感,指導學生如何將舞步與美感相互融合,正確指導學生理解美學含義和審美價值,增強學生對于舞蹈動作所蘊含美學的理解和把握。與此同時,還需要通過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思想溝通、舞蹈溝通,彼此之間傳遞美,感受舞蹈的美學,取得彼此心靈上的共識。此外,高職舞蹈課程的美育功能應重視審美情緒的培養。每個人對于美的理解不同,為此,在高職舞蹈課程教學中,需要把握社會對于美和藝術的整體方向走勢,將審美情趣建立在社會審美方向上,提高舞蹈學生對于美感認識的一致性。在此過程中,發掘每個學員對于舞蹈美學的個性化差異,即在統一的舞蹈美感基礎上有所創新,尊重每個學生對于美感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幫助其發揮自身特長。
2.3 培養舞蹈學習者的創造力
藝術離開創造則缺乏生命力。在高職舞蹈課程教學過程中,美育功能的一個重要方面是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借助不同美感的舞蹈形式,提高舞蹈學院的審美能力。在學生具備一定的辨別和鑒賞能力之后,則鼓勵學生從欣賞和模仿教師或其他舞者的表演層次上,積極主動地創造屬于自己的舞蹈動作和作品。這一過程也是舞蹈美感的創造過程。創造力的培養需要外界環境的培育,需要學習者自我意識的提高。因此,在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過程中,重視學生創造力的挖掘,在教學中將舞蹈知識、動作、規律等同舞蹈美感的內涵充分融合,寓教于學,針對每個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如對美感的理解層次、角度,學生的肢體條件,對音樂的感受和把控等,有針對性地因材施教,努力挖掘每個學生的舞蹈創造力。
2.4 培養舞蹈學生的綜合素質
舞者不僅需要掌握舞步,還需要綜合素養的提升。對于一個舞蹈學習者而言,情商和智商同等重要,情商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將情感與舞步、肢體、音樂等融為一體,增強舞蹈的感染力,為人們提供開闊的想象空間,而智商則可以幫助舞蹈學生更好地理解舞蹈藝術。因此,高職舞蹈課程教學中需要綜合看待學習者的情商和智商在舞蹈中的作用和表現程度。教師在教學中應重視學生注意力的培養,舞蹈技巧的傳授,幫助學生強化對舞步、舞姿、技巧、動作等方面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強化學生的理論知識學習與吸收,通過舞蹈課程,提高學生對于舞蹈在表演形式、場地等條件下美學展示的理解,發掘學生的情商與智商在舞蹈學習與表演過程中的作用和意義。
此外,舞蹈是一門綜合性藝術,需要學生不僅擁有內在的情商、智商和審美能力,同時需要學生擁有一個健全的人格,能夠更好地學習舞蹈課程。在高職舞蹈課程教學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客觀認識自身的不足與優勢,只有正確看待自己,以健全的人格看待舞蹈和其他同學,才能夠尋找到符合自身審美與素質的舞蹈形式。在此過程中,教學側重于舞蹈學員人際溝通能力的培養,讓學員以客觀的姿態和心態欣賞他人的舞蹈美感,并理解不同人對舞蹈美感認識上的差異,從而更好地提升自己對舞蹈的理解與認識。
參考文獻:
[1] 王國賓,平心,矯立森.關于舞蹈美育與素質教育的研究:兼談舞蹈美育中重要的地位與作用[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15,34(12):69-70.
[2] 王姝.論高職院校開設舞蹈賞析課的必要性[J].遼寧高職學報,2010(3).
[3] 陳.淺論舞蹈美育在高職形體課程中的作用及途徑[J].黃河之聲,2014(4).
關鍵詞:孔子;音樂美學;思考
作為我國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不僅學識廣博,思想內涵豐富,在音樂美學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詣。他以仁釋樂,以樂樹人,充分認識到音樂在育人方面的重要意義,從音樂之道總結出治國之略,其美學思想至今具有深遠影響。研究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對于繼承和發揚歷史文化傳統,發展今天的音樂美學事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孔子的音樂審美標準
“中和之美”是孔子在音樂審美標準方面的重要主張。“《關雎》樂而不,哀而不傷”(《論語?八佾》),這是孔子對《詩經?關雎》的評論,他認為藝術在表現情感時應注意哀和樂的適度,既不能“過”,也不能“不及”,努力尋求二者之間的平衡。孔子在總結以往藝術歷史和審美經驗的基礎上,提出“美、善、文、哲”的辯證統一,將“中和”作為典禮用樂的基本要求貫穿到藝術表現情感的全過程。按照這種“中和”的美學思想,音樂藝術可以反映人們的痛苦和歡樂,但表現的情感應有節制,無論是內在思想還是外在形式,都應保持一種理性,避免情感的激烈和外露,倡導含蓄、適度、節制,以維持社會存在與個體身心的均衡。
孔子“中和”的審美標準要求對立因素在審美對象中應和諧、統一,既強調藝術在表現形式上的完整性和協調性,又重視藝術在情感表達上對個體乃至整個國家產生的深遠影響。藝術通過與政治的結合,對社會起到和諧與穩定的作用。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藝術發展史中,這種“中和之美”的音樂審美標準成為獨具民族特色的美學原則,在中國美學史上影響深遠,貢獻巨大。
不可否認,這種“中和之美”的音樂美學思想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較突出的是主張體現中和之美的雅、頌之聲,對民間流行“俗樂”的抵制和反對。孔子在回答弟子顏淵關于如何治理國家的問題時,說道:“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佞人。鄭聲,佞人殆。”(《論語?衛靈公》)這里的“鄭聲”,并非邪、丑惡之意,而是指過度、放縱,不合中庸之道,失卻了“溫柔敦厚”之旨,因而遭到孔子的排斥。一定程度上來說,孔子貶斥鄭聲新樂的思想是漫長社會中看不起民間新文藝,把戲曲、小說視為不登大雅之堂的低賤之作的重要根源之一。這種思想顯然是片面的,使音樂審美走向了一條排擠民間音樂的狹隘之路,限制了中國音樂的全面發展。
二、孔子關于音樂內容與形式關系的認識
在孔子之前,一些思想家已探討過“美”與“善”,即對于審美感受的追求和社會政治倫理道德要求之間的矛盾問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對于音樂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孔子提出“叩其兩端而竭焉”(《論語?子罕》)的思想方法,主張音樂是“美”與“善”的完美結合,主張音樂應當“盡善盡美”,這是第一次對音樂的內容和形式進行了區別和統一,對美善結合、和諧統一提出了明確的要求。
“子謂《韶》盡美矣,又盡善也;謂《武》盡美矣,未盡善也” (《論語?八佾》),這是孔子關于音樂應“盡善盡美”思想最好的例證。此處的“美”主要指形式較美、樂聲動聽,“善”主要指內容妥善、安排合理。我們知道,堯舜禹是被儒家所推崇的典范,而《韶》又是歌頌舜之樂,所以在孔子看來,《韶》樂既在審美上做到了“盡美”,又在道德倫理上做到了“盡善”,是“美”與“善”完美結合的典范;而周武王以武力商紂的暴虐統治并奪取天下,《武》作為歌頌武王之樂,雖然在音樂形式上已“盡美”,但內容表達上卻并非“至德”,所以是未“盡善”的。應當指出的是,雖然孔子把倫理道德關系作為自己審美學說的核心,強調以社會價值論為主的音樂批評標準,但他并沒有因為《武》“未盡善也”就忽視了其音樂藝術的本體價值,而是明確區分了音樂的“美”和“善”,揭示了并非作為善的對應物或等價物而存在的音樂之美,充分肯定了美的獨立意義。
“子語魯大師樂,曰:‘樂,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從之,純如也,如也,繹如也,以成。’”(《論語?八佾》)這里的“樂其可知也”強調音樂的可知性,更多的是對音樂內容的理解,“始作”“從之”“以成”代表音樂的前奏、展開和尾聲,分別從樂音結構形式和運動形式的角度來感悟整個作品,把握音樂的特殊本體和特殊之美。事實上,音樂美學與其他一般美學一樣,應先把客觀存在的作品本身作為問題的中心,孔子從音樂的欣賞體驗中感受到音樂美有其特定的材料作為載體。孔子以“善”和“美”來評價音樂,承認音樂的藝術性和思想性,形成了人類歷史上最早的音樂審美標準之一,這無疑是對美的本質認識上的一大飛躍,在中國音樂美學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三、孔子對音樂社會功能的認識
孔子對音樂的社會功能也有深刻認識,他認為“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論語?陽貨》),這是論詩的功用,也是論樂的功用,是孔子對文學作品社會作用的看法。充分認識到音樂有“興觀群怨”的作用,孔子就積極地去宣傳這種作用,他提出“移風易俗,莫善于樂,安上治民,莫善于禮”,這是一種兼及個人、教育、治國的思想,充分反映了孔子對音樂社會功能的認識與重視。孔子對音樂社會功能的認識非常深刻,他主張用音樂協調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以及個體與社會的關系,并從塑造培養人格和觀察認識社會的角度來看待音樂的作用,這在音樂美學史上有著深遠影響。正如學者所言,孔子關于音樂的“興觀群怨”說是他對藝術、音樂所具有的、獨特的社會功能的總結和提煉,既總結了前人的經驗,又有自己獨特的創造,在我國美學史上具有開創性意義。
“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論語?泰伯》),這是孔子關于音樂對人的教育作用的思想主張。“興于詩”指修身應從學習詩歌開始,強調詩歌教育作用的重要;“立于禮”強調一個人的理想志向應符合當時的社會倫理規范,用禮的精神來約束自己的行為;“成于樂”是說最后的完成在樂,主張“樂”以“成人”。可見,孔子非常重視音樂在社會教育中的作用,把“成于樂”視為教育的終極成果,認為音樂能從道德上感化人,在人格培B、人性發展上有重要的意義。孔子崇尚“樂”,是因為孔子時代的教育是“禮樂并重”“禮樂相承”的,修身不能離開禮樂,“樂”與“禮”一樣,在社會文化中具有至高無上的地位。
盡管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只是通過一些零散的語錄記載,但他提出了很多獨到而精辟的觀點,尤其是關于音樂社會教育作用的論述非常深刻。孔子提出的音樂應“盡善盡美”的美學原則,開啟了我國藝術批評標準的先河,在音樂美學史上具有重要的開創意義。
孔子的音樂美學思想及其倡導的“禮樂”制度,從本質上來看是統治階級長久治理的一種手段,最終目的是維護周王朝的統治,他把人的思想、觀念、行為都限制在“禮”的規定上,必然束縛音樂,使之遠離人民,異化為統治手段、政治工具。對此,我們必須科學分析,批判繼承,促進當前音樂美學研究的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李道琳.孔子音樂思想的美學思考[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
[2]鄧東.孔子音樂美學思想的要點[J].山東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1).
[關鍵詞]電影音樂;音樂教育;審美功能
音樂教育是以音樂美的形象為媒介對學生實施審美的教育。前蘇聯著名的美學家斯托洛維奇曾指出:“人的審美教育可以通過多種途徑來實現”。音樂教育作為審美教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有著廣泛的內容,其中,電影音樂是學生最愿意接受的重要內容之一。但是,長期以來,音樂教育的主要內容主要還聚焦在各類藝術經典作品上,對于電影音樂這種帶有通俗性的、非純音樂性的作品似乎無暇顧及。隨著新課程的推進,人們的視野開闊,電影音樂似乎開始引起人們的興趣。然而,人們對電影音樂究竟如何發揮它的審美功能在認識上還有分歧。為此,筆者擬就電影音樂審美教育功能的開發作以初步探討。筆者以為,電影音樂的審美教育功能應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開發。
一、電影音樂的審美地位開發問題
電影音樂是電影整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能夠深化影片的主題思想,抒發人物的內心情感,加強藝術結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它和音畫配置方式有:音畫同步、音畫對位、音畫平行。正因為電影音樂離不開畫面,所以,電影音樂的審美功能要么被忽視,要么被不正確的圖解。因此,有必要首先論述電影音樂的地位問題。只有首先確立電影音樂的審美地位,才能進一步討論其他問題。眾所周知,傳統審美教育所依賴的手段如繪畫、音樂等都被看成是自律的藝術。所謂音樂的自律性是指音樂的真正價值是其自身,而不是外在于它的東西。自從康德的審美無功利理論面世以來,藝術的自律性已漸漸成為其審美合法性的首要基礎。但是,電影音樂似乎缺乏這種音樂的自律性,它的生產無論多么富于創造性,也并不是為著音樂本身,而是為了更好地為劇情服務。因此,它的審美地位是很受質疑的。然而,一方面,正如美國實用主義美學家舒斯特曼所指出的那樣,藝術的自律性是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形成的,是隨著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而建立起來,它也應該隨著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發生相應的變化。顯然,對于電影音樂這種年輕的藝術更是如此。另一方面,其實,在人類漫長的藝術創造的歷史中,藝術與人們的日常生活一直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原始部落的舞蹈要么是娛神驅魔的工具,要么是青年男女求偶的方式;古希臘的繪畫、雕塑、音樂、戲劇并不是為了純粹的感官愉,而是直接服務于城邦市民的宗教、政治、社會生活等等;中世紀的宗教音樂其直接目的就是為了宗教同志服務。上述各種藝術的共同點正是缺乏所謂的藝術自律性,但這種缺乏絲毫沒有減少它們的審美價值,也沒有損害它們的審美重要地位。因此,電影音樂雖帶有綜合藝術的特征,但并不減少其審美價值的含量。在日常生活都有審美化趨向的今天,電影音樂完全可以成為當前學校審美教育的重要內容。尤其是強調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日常生活要緊密聯系的當前學校教育,更不應忽視具有廣泛受眾的電影音樂。
二、電影音樂的審美規律開發問題
電影音樂的審美功能是通過電影音樂作品所塑造的美來實現的,對電影音樂美的特殊規律的探討直接決定其審美功能的實現效能。因此,在探討電影音樂審美功能的重要性得到確立之后,進一步的研究是電影音樂的特殊審美規律究竟是什么。只有了解了電影音樂的特殊規律才能有效地開發電影音樂的審美功能。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第一,非語義性。音樂和語言都是用聲音作媒介來表達的,但表達的內容卻有明顯差異。語言具有一種約定俗成的語義,音樂的聲音卻完全不同。第二,非具象性。音樂與美術、戲劇等藝術所使用的材料不同,音樂是以聲音作為媒介的,它本身不具有空間造型性,不能直接描摹表現對象形體。第三,非自然性――創造性。音樂的聲音與自然界的聲音之間不存在一一對應的關系。即使音樂中有使用直接描摹自然界的聲音也是經過作曲家的再創造后才使用的。對于音樂的特殊性,我們必須明確“這里的音樂是指純音樂”這樣一個前提,上述音樂美學的邏輯推論才能成立。顯然,電影音樂是被排除在外的。那么,電影音樂到底區別于純音樂有哪些特殊性呢?
我們以上述三個特性作為參照來分析,電影音樂的特殊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聲音的自然性。
純粹取材于自然界或模擬自然界的聲響的音樂在純音樂中是很少的,即使有也是較為初級的手法。但是在電影音樂中就不一樣了。大量的電影音樂都具有自然性,特別是在電影藝術發展之初。這是由電影音樂的服務屬性所決定的。對于這一特征的電影音樂必須結合具體的電影畫面、情節才能具有一定的審美意義。
2 語義的確定性。
從一般意義上而言,電影音樂作為音樂的一個分支,是無法表現確切的語義的。但是由于電影音樂的輔助功能,音樂是為劇情服務的劇情具有強烈的指向性和暗示性。這樣,音樂由原來的極不確定性轉為多維確定性,甚至是單維確定性。
3 形象性。
音樂是否具有形象性曾經有過一段熱烈的討論,最終,蔡仲德先生提出意象思維取代形象思維。音樂沒有明確的形象,音樂是靠意象展開思維的。但是電影音樂就不一樣了。于潤洋曾指出,電影音樂的本質體現在影片中音樂與畫面之間的關系中。可見,形象性是電影音樂區別于其他音樂獨具的特性。因此,欣賞電影音樂要充分把握其所服務的那個形象才能更深入的走進電影音樂。
三、電影音樂審美教學手段開發問題
電影音樂審美功能的全面開發還依賴于適合電影音樂特點的教學方法的運用。從學生角度來說,審美教育的核心內涵是情感教育。那么,學生從電影音樂中要培養的情感的內涵是什么呢?
1 審美情感。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知道,音樂的特殊性已決定了音樂與概念無緣,音樂與形象分立。音樂所擅長的領域是情感。這個情感就是審美情感。這種理論盛行于整個20世紀,以至于,許多人到現在還把審美教育當成藝術教育。電影音樂作為音樂的一種形式無疑也能使學生獲得審美情感。
2 認知、道德情感。
實際上情感的內涵是多維的,至少分為三個維度,生活經驗中情感,認知、道德情感,審美情感。對于純音樂來說,善于開發的是審美情感,對于其他幾種情感類型是無能為力而這正是電影音樂所擅長的。電影音樂主要為劇情服務,根據劇情以及畫面,音樂中已滲透了許多認知因素、思維種子,即使人為想排除這種因素都很困難。
關鍵詞:設計美學;產品設計;眼鏡設計;審美
中圖分類號:J50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09-0196-01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審美活動,對美的追求也一直沒有停歇,審美意識一直滲透在人們的生活中,并影響著我們的行為。在人類最早的造物里就有對形式美法則的表現,并伴隨著科技進步,設計活動中越來越多的考慮審美的因素,以滿足實用需要之上的精神需求,從而提升生活品質和文化內涵。從傳統的美學思想到現代多元化的美學設計,人們對美學觀念的認識越來越深入。在物質生活日益豐富的時代,審美更是被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設計出來的產品不僅要實用,要有美的形態,更需要文化與精神的內涵,而在產品設計中對功能、造型、文化精神內涵的追求中,都顯示出對美的理解和表達,設計美學規律亦存在其中。
一、設計美學
設計美學是在對美的規律的不斷認識的前提下,研究設計學和美學的一門綜合性學科,立足于設計理論和審美規律,具有設計學與美學的雙重特性。設計美學是在設計領域中探索美學規律的學問,它綜合分析社會、文化、經濟、心理等因素,具體地探討設計領域的審美規律;探討審美規律在設計中的應用,解決設計中的美學問題,為設計活動提供美學支持。產品設計是科技和藝術的結合與統一,不但需要技術支持,還需要遵循藝術的規律和法則。產品設計美學是把美學原理融入到產品設計中,即探討產品設計過程中的審美價值、審美體驗、審美感受和設計美產生的基本規律。產品設計美學從人們審美需求出發,在滿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產品更具有美的藝術感染力。產品設計美學在現代產品設計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實踐意義。
二、眼鏡概述
眼鏡有著悠久的歷史,最初眼鏡一直是用來矯正視力和保護眼睛,眼鏡的實用功能突出強調。由于人們對生活品質要求的提高,眼鏡不僅作為一種保護眼睛視力的工具,更是一種展示個人氣質與品味的裝飾品,代表著使用者的特有的喜好與風格,時尚化、裝飾化、個性化趨勢漸濃,在物質和科技日益豐盛的今天,時代賦予眼鏡不同的意義,眼鏡逐漸成為一種服裝配件,有著特殊的裝飾功能要求,而美觀成為眼鏡設計的一個重要的屬性。眼鏡設計需要在色彩、材質、款式和風格上滿足現代人追求實用與流行美的雙重要求。
隨著時代的發展,眼鏡成為時尚人士必備的潮流搭配,以其特有的魅力受到大眾的喜愛。目前國內外眼鏡市場潛力巨大,眾多世界級奢求品牌每年也都紛紛推出眼鏡系列,推陳出新創意不斷。而我國眼鏡行業卻亟待升級發展。我國眼鏡行業要想獲得競爭力,就必須有自主開發設計的能力,注重眼鏡的裝飾效果、審美價值和眼鏡中的文化內涵。
三、設計美學在眼鏡設計中的應用
(一)色彩美。色彩對人的視覺感受和心理產生刺激,激發人的情感,產品的色彩滿足人的審美和裝飾性需求,給產品帶來美感。在眼鏡設計中把色彩作為一種視覺傳達符號,對于把握色彩的情感特征、表達設計審美,有著重要的作用。當今最流行的雷朋彩色鏡面太陽鏡,炫酷明快的色彩,產生別樣的視覺美,深受大家的喜愛。
(二)材料美。材料是產品的構成要素,是產品設計的物質載體,產品設計通過材料轉化為設計實體。材料以其自身特有的質感和肌理傳遞設計美,材料通過其表面特性給人帶來的視覺、觸覺感受和心理聯想及象征效果,使產品具有審美價值。不同的材料結合各種加工工藝呈現出不同的設計美。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新材料和新技術的運用,現代眼鏡形式和類別也更趨向多樣化。如各種運動型眼鏡通過選擇適合的材料來滿足人需求。
(三)功能美。產品設計功能主要是指實用功能和審美功能,也就是說產品設計既要適應也要具備賞美需求,既需要有實用價值,又要有藝術之美。實用功能是指提高產品宜人性,方便人使用上。審美功能是從精神上滿足人對審美和文化價值的需求,使產品具有情感化設計的特征。谷歌公司隆重推出的谷歌眼鏡,它具有智能手機一樣的功能,相關信息直接展示在小小的鏡片中,通過聲音和眼部動作來實現拍照、視頻通話、上網和處理文字信息等。
(四)造型美。現在很多年輕人是為了追求時尚購買眼鏡,這種對眼鏡裝飾功能的追求和訴求,特別要在眼鏡造型上體現藝術的美感,增加感性成分,讓人產生親切感,通過眼鏡造型塑造出與眾不同體驗,體現消費者的個性和風格。眼鏡造型所涉及技術、材料、藝術等眾多方面,其中藝術因素在眼鏡造型設計中的美學作用不言而喻。普拉達祥云墨鏡,走巴洛克復古風格,將傳統符號作為設計元素融入到眼鏡設計中,造型上吸引了人們的注意,追求簡約卻不簡單的設計風格,更加滿足人們的審美情趣和心理需求,也體現出該產品的文化內涵,形成獨特的風格。
四、結束語
設計美學為眼鏡設計開發提供了極大的發揮空間,為眼鏡設計創作帶來更多新理念,設計美學在產品設計中的運用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在這個多元化的時代,設計美學使產品設計更貼近人們心靈,更具生命力,最終滿足并引導人們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胡守海.設計美學原理[M].合肥:合肥工業大學出版社,2011.
關鍵詞:聽覺 聲樂藝術 功能
音樂是創造性思維與聽覺意識的有機結合體,與聽覺有著直接并且密切的關系。作為人體主要的感覺器官之一的聽覺,在學習、認識、掌握、實踐、理解音樂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聲樂藝術是音樂眾多表現形式中的一種,由于其自身的特點,聽覺在其學習和實踐中擁有著獨特的地位和作用,為整個聲樂活動提供了一個最為根本的平臺,為其能夠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得到良好的發展起著最根本的決定性作用。聽覺對于聲樂藝術的功能包含很多方面,每一方面都在聲樂藝術的學習和實踐中發揮著直接的作用,下面筆者將論述聽覺在聲樂藝術中所表現的主要功能。
一、基本功能
聽覺在聲樂學習和實踐中最直接的作用就是對音樂基本素質的掌握。音樂基本素質是所有從事聲樂工作的人們本身所應具備的專業素養,這種專業素養并非是與生俱來的,是人們在社會活動中通過教育實踐活動使人的心理活動對音樂元素產生的一種感知意識,從而使人腦意識逐漸形成相對穩定的直覺能力。在這一過程中聽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基礎性的作用。
1、建立良好音準概念
眾所周知,在評價聲樂藝術的眾多標準中音準是一條極為重要的評判準則,這也是音樂范疇中很重要的基本素質之一。音準屬于音樂本體的重要部分,也是聲樂藝術表達的最基本內容之一。如果演唱者在演唱過程中音準出現偏誤,即便嗓音音色優美,情緒飽滿也不能完整的完成作品,也不能走向專業的聲樂演唱道路。音準是從事音樂的工作者們最基本的素質,這對聲樂演唱者也不例外,所以正確的音準概念是保證聲樂演唱的前提。而聽覺能力則是這一素質形成的最基本前提。音樂是唱出來的,但要唱準的前提是要有正確的音準概念,正確的音準概念是靠耳朵這一聽覺器官建立的。所以,只有充分利用聽覺功能在頭腦的意識中建立正確的音準概念,才能判斷音準是否正確,才能將正確的音準通過合理的發聲方法運用優秀的嗓音條件和豐富的情感將作品表達出來,達到完美的效果。
2、建立良好節奏感
節奏是音樂表現形式的另外一個主要因素,同樣是音樂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素質,這一素質的培養與建立同樣離不開聽覺作為基礎。視唱聽音是檢驗音樂工作者是否具備音準和節奏兩項基本素質的基本評判形式,所以在目前與音樂有關的各種考試中這是一門必考科目,從而檢驗被測人員是否具備基本的音樂素養。事實上這是對一個人音樂聽覺能力的檢測,也從而說明敏銳的聽覺是音樂從事者的基本條件之一。
3、建立正確聲音觀念
在聲樂藝術的學習中最根本的是要建立一個正確的聲音觀念,這決定著聲樂演唱者在聲樂演唱方面的發展方向。只有正確的聲音觀念作指導才會朝正確的方向發展,否則會誤入歧途產生不良后果,輕則出現技術問題,重則將終身不能再進行演唱。聲樂藝術是一個很抽象的學科,對于它的掌握聲樂演唱者只能通過其聽覺器官對聲樂演唱所表現的各種信息進行分析處理后在頭腦中形成相對較為固定的意識而形成聲音概念,并經過長時間的學習和實踐確立其正確性從而形成正確聲音觀念。因而,聽覺是正確聲音概念形成必不可少的條件。
4、建立音樂審美意識
音樂是一門欣賞藝術,無論音樂作品用何種形式表現最終都是供人們欣賞,使人們感受其中的美妙。然而,欣賞是建立在一定的審美能力的基礎上的,如沒有審美意識存在則談及不到“欣賞”,只可稱之為“聽”的最簡單含義。音樂審美意識是需要在生產、生活、學習的實踐中憑借聽覺器官對音樂的感知所形成的信息,通過神經中樞長期對大腦的不斷刺激而形成。馬克思曾說:“對于沒有音樂感的耳朵來說,最美的音樂也沒有意義。”從而,音樂聽覺是音樂審美的前提,為審美意識的建立提供了先決的條件。
二、特殊功能
隨著聽覺基本功能的發揮對音樂素質的掌握發展到一定程度必定會促進聽覺能力的提高,從而能夠幫助主體提高深層次的認知聲樂藝術的能力。聽覺的特殊功能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這些特殊功能也是聲樂演唱者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在聲樂藝術的學習和實踐中發揮著不可磨滅的作用。
1、辨析功能
辨析功能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主體對自身所進行的聲樂藝術活動的聽覺感知進行辨析;第二方面是主體對客體的聲樂藝術活動產生的音響進行判斷。
聽覺在基本功能的基礎上能夠直接影響對聲音、音色、音質、音準、節奏等方面的把握,能夠使主體在聲樂演唱行為活動中直接獲得感知,并將感知信息與頭腦中的審美意識進行分析,得出差異性結果,并及時對其活動進行有效調整,從而達到預想效果。在主體不斷的調整實踐中,聽覺意識不斷的發揮著辨析功能,正是主體具有這種辨析功能才能使其聲樂藝術不斷向前發展。其中,關于培養主體對主客觀聽覺的辨析能力是其中很重要的方面。聲樂藝術是抽象的藝術,是人體本身發聲的藝術,對于主觀與客觀音響的感知力自然就成為聲樂藝術中關鍵的環節,這一環節也成為聽覺辨析功能的主要表象形式。
在社會實踐中,主體對客體的聲樂藝術活動產生的音響進行判斷是從事聲樂藝術工作者經常會進行的主觀行為活動,并且會形成一種潛意識中的先決行為。這種行為意識是在長期培養的聽覺意識下形成的,這也是在長期形成的聲樂藝術審美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主觀意識。通過辨析功能,主體可以辨別客體聲音的審美屬性,判斷客體所產生的音響效果是否符合聲樂藝術審美需求,從而對其做出判斷。提高對聲樂藝術的感受能力,進而提高其聲樂藝術的審美能力。
2、提高功能
聲樂藝術是聽覺藝術,聽覺不僅能夠使從事聲樂藝術的人們有效的獲得音響信息、聲音信息,也不僅能夠使其辨別聲樂藝術的審美屬性,更具有能夠提高主體相關的聲樂能力的提高功能。在聲樂藝術學習和實踐的過程中,聽覺會有意識或無意識的進行有效訓練和培養,在這種長期的行為活動的驅使下勢必會提高聲樂藝術主體者對聲樂藝術的體驗能力、感受能力,也會提高主體者聲音觀念的構建能力和理性思維的判斷能力。在聲樂藝術認識層面上對聽覺進行全面培育,能夠使其提高主體聲樂素質的功能發揮的淋漓盡致。
3、高級功能
聽覺發展到高級功能的唯一表現形式就是“內心聽覺”。“作為音樂聽覺特有的表現形式,音樂內心聽覺是一種不依賴音響,僅憑記憶表象和思維而準確地構成內心音樂意象的能力。”①在這一方面最有說服力的史實就是貝多芬的“第九交響曲”――《命運》的誕生。在聲樂藝術中,內心聽覺發揮著更重要的作用。聲樂演唱需要本體發聲,在發聲之前需要由內心聽覺先建立一個聲音意向,按照創建的聲音意向有意識的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有效的控制呼吸、發聲器官、腔體等進行協調的肌肉運動,從而滿足主體需要。同時,在聲樂藝術中還經常采用內心聽覺進行練習,有效的保護了發聲器官。女高音歌唱家卡拉斯在美國朱利亞音樂學院講學時曾說,“我們應該經常力求像一位器樂演奏家那樣去演唱,但聲帶不是一種樂器,它會疲勞。因此,為了節省使用聲帶,我們常常不得不在內心去練習。例如,你可以安靜地坐在你的房間里練習三連音。在腦子里一遍一遍地過去,想這些音,但不要多哼它們,最后,你會在你的頭腦中得到它們,沒有過分運用你的嗓音就會知道這些音將在哪兒。”②
總之,聲樂藝術離不開聽覺,盡管聽覺在聲樂藝術中發揮的幾項功能在其他領域也都發揮著作用,但對于這幾項功能的有效訓練確實能夠對聲樂藝術的發展產生直接的影響。筆者通過論述聽覺在聲樂藝術中所產生的幾項功能所帶來的潛在影響力,希望能夠激起從事聲樂藝術的工作者對聽覺訓練的重視,使其聲樂藝術之路更加順暢。
注釋:
①曹理,何工著.音樂學習與音樂教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 第240頁
②程淑安譯編.卡拉斯在美國朱利亞音樂學院講學集.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 第15頁
參考文獻:
①曹理,何工著.音樂學習與音樂教育.上海音樂出版社,2000年.
②鄒長海著.聲樂藝術心理學.人民音樂出版社,2000年.
③薛良著.歌唱的藝術.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
④程淑安譯編.卡拉斯在美國朱利亞音樂學院講學集.江蘇文藝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