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民俗文化與旅游

民俗文化與旅游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民俗文化與旅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民俗文化與旅游

民俗文化與旅游范文第1篇

關鍵詞:民俗文化;古城鎮;旅游開發

一、相關概念

(一)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共同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并世代傳承的一種較為穩定的文化事象,故有人稱它為“文化”或“社會生活文化”。民俗文化源于傳統,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同時也隨著時代的漸進和外界的影響產生一定的變化。民俗文化包羅萬象,大致包括3個大的方面:物質民俗文化,以生產、交換、交通、服飾、飲食、居住等為主要內容;社會民俗文化,以家庭、親族、村鎮、社會結構、生活禮儀等為重點;精神民俗文化,包括信仰、倫理道德、民間口頭文學、民間藝術等。并有著教化、娛樂和心理的功能。

(二)古城鎮

古城鎮,是指“需要或是已經給予保護要求的城區或城鎮”(吳承照,1998),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經生活不斷延續與演繹,歷史上遺留下來的古物、古跡點與城市的發展密切相關;第二,現代生活在具有歷史傳統特色的古街區、古建筑群、城市地段依舊延續;第三,城市的遺存具有自身的特點,區別于其他城市而具有明顯特殊的意義。由此可見,古城鎮一般是民俗文化相對發達,保存相對完整的地方。

(三)麗江古城

麗江古城位于云南省麗江縣,又名大研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唯一沒有城墻的古城。它始建于宋末元初,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因為集中了納西文化的精華,并完整地保留了宋元以來形成的歷史風貌,在城市格局、街道布置、民居建筑極具特色。1986年被國務院列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麗江古城就以其獨特的民俗文化吸引著國內外旅游者。古城蘊藏著以東巴文化為代表的納西文化內涵,是吸引世界各地游人到麗江游覽的主要文化資源。這是麗江人民在認識自然、利用自然的長期實踐過程中造就和發展起來的,并形成了古城納西族人特有的人生觀、道德觀、生態觀和審美觀。

二、納西民俗文化與麗江古城旅游開發雙贏

(一)納西民俗文化推進了麗江古城旅游的發展

1、獨特的納西族民俗文化是麗江古城旅游業發展的基礎。麗江古城借助有800年歷史的麗江古城建筑、獨特的歷史氛圍、淳樸的居住環境和特殊的民族藝術等,通過古城的修復與文化保護,把有形的文化載體和內涵豐富的納西民俗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使麗江古城成為具有特殊魅力的旅游吸引物,大大提升了麗江古城的知名度,并于1997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接納為“世界文化遺產”。麗江人通過開發發展麗江古城旅游,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納西族民俗文化為麗江古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提供血液。一個旅游景點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麗江古城也不例外。麗江古城受到游客的追捧,也證明了納西民俗文化是得到市場認可的。旅游景點的競爭實質是文化的競爭,納西民俗文化是古城的造血機,能不斷地輸入新的血液,保持麗江古城旅游發展的競爭力,實現麗江古城的可持續發展。

(二)麗江古城旅游發展成就了納西民俗文化

1、納西民族文化得到較好的挖掘、保護和發揚。旅游業的發展,使人們意識到傳統民俗文化的獨特價值,許多瀕臨失傳的納西族民俗文化在旅游大潮的觸動下開始復蘇,并融入了旅游市場,得到了新生和“重構”。例如,木府、洛克故居、白沙壁畫等古跡的修復;納西古樂、東巴歌舞、字畫等民間藝術的復活;打銅、制陶、民族服飾等傳統手工業也獲得了新生;一些傳統的飲食也得到了開發與發展;傳統的納西族建筑得到了保存。一批專家學者還對麗江的人文景觀、東巴經典、史料文獻、節日慶典、婚喪習俗、飲食服飾、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音樂歌舞等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和論證,還撰寫了一批專著和論文,為納西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提供了珍貴的資料。

2、麗江古城旅游發展增強了納西人對民俗文化的保護意識。麗江古城的成功讓麗江人嘗到了旅游帶來的碩果,隨著麗江旅游業的發展,當地人民的民族自尊感和自豪感在逐漸地增強。他們對自身的文化價值進行了重新審視和定位,他們繼承傳統民俗文化的內涵并與時俱進,不斷主動地對傳統民俗文化進行深層次的挖掘和創新,并積極地把它推向全國以及全世界,并以他們的獨特民俗文化為榮。

3、以麗江古城為代表的麗江旅游業的發展為傳統文化保護奠定了經濟基礎。旅游業的發展不僅使麗江古城享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也推動了麗江的社會經濟的進步,使得文化和文物保護部門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因此,當地政府和文物保護部門就可以用更多的經費來支持民俗文化保護和創新,實現自身的良性循環。

三、麗江古城旅游開發與民俗文化發展的矛盾

(一)原居民的外遷使麗江古城面臨文化博物館的危險

麗江古城是納西族規模最大的聚居地,獨特的納西民居形式、流動的城市空間、充滿生命力的水系、風格統一的建筑群體、尺度適宜的居住環境、親切宜人的綠化環境、獨具風格的民族藝術孕育和承載著麗江的納西民俗文化。古城是納西民俗文化的物質載體,而古城淳樸善良的原納西居民則是民俗文化的天然守護者和創造者。

古城和古城所承載的納西民俗文化成為吸引游人的賣點,每年數百萬游客涌入麗江,大量的游客打破了古城原有的寧靜與安逸,為了給商戶和游客騰出地方,也為了躲避旅游帶來的喧囂,很多的原住民陸續遷出了古城。根據古城開發辦公室提供的數據:1996年前,古城內居住著3萬多納西人,到2005年只剩下不到6000人,且多為老人。古城居民取而代之的是商戶,住戶多為來來往往的旅客,這些人多沒有古城納西人的民族文化底蘊,也不能真正地與納西民俗文化水乳相融。文化天然創造主體的缺失使麗江古城的民俗文化黯然失色,古城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文化的展示場,那些店鋪和旅游商品多為廉價的道具,古城面臨著變為文化博物館的危險。

(二)納西民俗文化商品化導致麗江古城文化氛圍減弱

獨特的民俗文化使麗江古城大放異彩,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旅游的進一步發展把民俗文化推到了風口浪尖,民俗文化通過商品的形式表達出來,一方面文化的商品化是市場的需求,對于民俗文化的傳播和擴大影響有一定的積極影響;但另一方面某些開發商為了迎合消費者的文化習慣,把文化作為賺錢的工具,必然導致民俗文化的粗俗化和庸俗化。目前麗江古城正遭受著這樣的命運,作為一個納西族聚居地,古城內卻隨處可見傣族民樂葫蘆絲吹出的樂曲,民族服飾店里的服飾很多也不是納西族服飾,而是苗族的刺繡、白族的服飾的等,而生產廠家也多是廣州、溫州等地。民族歌舞被定義為娛樂游客的節目,服飾、動作的文化內涵被削弱,其原來所代表的文化涵義不復存在,麗江古城市場上充斥著的大批量生產的毫無特色商品終會使游客審美疲勞。

(三)民俗文化的真實傳承與古城旅游發展遭遇尷尬

一個地區或一個民族的民俗文化首先是真實的存在與發展,旅游的開發,游客紛至沓來,很多游客要的只是快餐的體驗,并不要求深層的真實。但是民俗文化要想有長久的生命力,必須深植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按照其發展規律發展,不能急功近利,否則長久以往,必然會產生失望的旅游者和無所適從的變異的民俗文化,從而兩敗俱傷。麗江古城民俗文化的真實傳承有兩個尷尬:一是旅游的開發使麗江的納西下一代生活在扭曲的傳統文化中。他們對民俗文化的印象很多來自當地的旅游部門對游客的宣傳和表演,一開始看到和聽到的就是異化的民俗文化。二是原居民的大量外遷和房產的轉移,納西族的下一代失去了繼承一個真正的有著豐富的納西民俗文化麗江古城的機會。納西下一代兒童大都出生在新城,已經失去了接觸原民俗文化的空間,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和精神內容已經被剝離,再加上強勢文化的影響,一種文化的傳承面臨中斷。

四、保護與傳承民俗文化,實現麗江古城旅游可持續發展

(一)麗江古城民俗文化的保護要結合納西族聚居的鄉村的民俗文化保護

麗江古城是納西民俗文化的一個集中體現地和物質載體,但是納西民俗文化的保護僅僅局限在麗江古城的文化保護是不完整的。從目前的情況看,麗江的幾個國際馳名的文化品牌都要依托鄉村,如東巴文化的根基和土壤就在鄉村,只有保持鄉村鮮活的民俗文化土壤,才能保持東巴文化的生命力。如果鄉村里已經沒有依托納西民俗鮮活地留存的東巴文化禮俗,那在古城范圍內繁榮一時的東巴文化產業就不可能持久地發展,將日益成為一種僅僅是表演性的民俗展示。為保持東巴文化的“活水長流”,需要選擇一些鄉村作為納西族民間的文化傳承基地,培養民間藝人,打造具有獨特納西民俗文化的鄉村,這樣才能保持納西民俗文化真實的活力。

(二)加強對本土青少年的教育,培養納西民俗文化傳人

當今中國社會,非常重視主流文化的系統教育,為了融入主流文化,同時也因為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的教育相當薄弱,很多少數民族的青少年對自己的民族歷史、文學藝術、文字、、傳統習俗、地理生態、植物動物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甚少,甚至連本民族的語言也逐漸在忘記。麗江也有這樣的現象存在,在麗江古城的小學里,已經不能講或只能講部分納西語的納西學生在增多,很多優美的民間傳說和和故事只有一些納西老人會講,青少年既不喜歡聽也不想去記,而寧愿去看電視。因此要想保持納西文化的傳承,必須先培養文化傳人。這個項目的實施可以爭取民間基金的支持,也需要政府部門的參與撥款。

(三)留住原居民與加強現居民的文化參與性

古城居民的外遷已經是一個不能更改的事實,但是可采取一些措施來留住還未外遷的原居民。同時文化的發展不是一個靜止的過程,而是在不斷地與其他文化相互影響和發展的。因此,要想保持古城的文化氛圍,需要通過宣傳教育,設法加強古城現有居民對納西民俗文化的認同感,讓他們自動加入到古城文化的保護中來。

(四)控制古城的過度旅游商業化

目前游客對麗江古城的商業化氛圍過濃的現象反映較多,因此控制旅游過度商業化勢在必行。可以通過以下措施來緩解:將麗江古城的商業店鋪集中在傳統的商業街,同時控制其他街巷的商業活動;對麗江古城的商品進行控制,摒棄那些毫無特色、與納西民俗文化無關的旅游紀念品;不要讓喧鬧的流行樂和歌曲充斥著麗江古城的夜晚,保持高原水鄉人與自然和諧的生活氛圍;恢復一些“老字號”店鋪;開發具有納西族風土人情的飲食、藝術、土特產品;修復一些文化遺存。

參考文獻:

1、楊寧寧.論旅游與納西文化的傳承[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04.

2、馬琳.試論民俗文化的特征與功能[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7).

3、廖冬梅,張詩亞.麗江的旅游開發對傳統納西文化傳承的影響[J].民族教育研究,2006.

4、劉燕.旅游的發展對麗江古城社會文化的影響[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5.

5、楊福泉.從麗江古城談遺產地文化保護和發展的一些想法[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7(9).

6、朱良文.麗江納西族民居[M].云南科技出版社,1988.

7、蔣高宸.麗江――美麗的家園[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

民俗文化與旅游范文第2篇

關鍵詞:民俗文化 旅游資源 開發

菏澤民俗文化資源豐富多彩、異彩紛呈,民風、民俗純厚古樸,是菏澤的一份獨特的文化財富。在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它已成為豐厚的旅游資源。本文擬通過對菏澤民俗文化資源現狀的剖析,闡釋民俗文化與菏澤旅游資源的關系,使民俗文化旅游資源在菏澤旅游業中獨樹一幟。

一、民俗文化與旅游

“民俗”是人民大眾參與創造、享用和傳承的生活文化,具有“實用性、知識性、審美性、神奇性”等多重文化品格。與自然旅游資源和其他人文旅游資源相比,民俗文化更有其獨特的優勢,表現出了強大的魅力與旺盛的生命力,已成為當今世界旅游業發展的新潮流。文化旅游的許多特征與知識經濟暗合的狀況,決定了文化旅游將成為知識經濟時代的旅游熱點。

二、菏澤民俗文化現狀及優勢

菏澤民俗文化源遠流長、積淀深厚。菏澤是商王朝的發祥地,歷史上曾經數度成為中原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這里凝聚和積淀了豐厚的文化精髓,為旅游業的進一步開發奠定了深厚的人文底蘊。

1.資源豐富的戲曲之鄉。菏澤“戲曲之鄉”的美名得來已久,民間音樂資源十分豐富,各種民間小調、民間器樂曲、曲藝音樂、婚喪音樂、寺廟音樂等散存于城鄉之間,尤其是民歌活動和民間器樂活動(如古箏、嗩吶等)更是與廣大群眾的生產、生活相聯,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傳統地方戲曲有山東梆子、兩夾弦等。曲藝有山東落子、鶯歌柳書、山東琴書等,都已經收進了國家級、省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香氣四溢的牡丹之鄉。菏澤是中國的“牡丹之鄉”,栽培牡丹可追溯到隋唐時期,明代就有了“曹州牡丹甲天下”的志書記載。菏澤的牡丹種植歷史距今已有上千年,是目前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品種最多的牡丹生產基地、科研基地、出口基地和觀賞基地。菏澤的愛牡丹、賞牡丹、繪牡丹、畫牡丹、敬牡丹、尊牡丹,已經成為一種社會時尚、文化現象,并深深植根于菏澤人心中,而牡丹已經成為菏澤市的市花,受到多方推崇。因而,牡丹成為菏澤市獨具優勢的旅游資源。

3.異彩紛呈的書畫之鄉。菏澤是飲譽海外的“書畫之鄉"。菏澤書畫源遠流長,名士名畫不勝枚舉。比如,清乾隆年間畫家趙樹屏的《饑民圖》轟動一時。近現代較知名的書畫家有田伯平、李眉川、晁楣、何方華、魯風等。此外,菏澤民間工藝品種類多樣,較為著名的有菏澤魯錦、面塑、草條編等。其中菏澤魯錦是魯西南農村的家紡布,可制作魯錦時裝、工藝品、壁掛等30多種飾品。菏澤面塑,歷史悠久,牡丹區的穆李村是有名的“面塑之鄉”。

4.剛勁的“武術之鄉”。菏澤市的鄆城縣與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滸傳》中的梁山好漢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鄆城不僅是水滸的源頭,而且留下了水堡、黃堆集(黃泥崗)等水滸遺址。這里不僅有眾多有關梁山好漢的傳說,而且有宋江武校等現實的水滸文化載體。以上的優勢造就了菏澤聞名遐邇的“武術之鄉”,自古名人輩出,如孫臏、宋江等。

5.多元文化匯菏澤。此外,菏澤地處中原多省交界的要沖地帶,歷史上是人類活動的重要舞臺,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文化體系之龐大、文化類型之多樣、文化特色之鮮明、文化內涵之豐富,在地市一級的城市中難得一見。如土固堆文化,土固堆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起源于新石期時代原始先民為避洪水而修筑的住臺,反映出黃泛區典型的地域特征,具有重要的考古學和文化學意義。

三、民俗文化資源開發中存在的問題和機遇

1.菏澤民俗文化資源開發存在的問題

資源缺乏壟斷性、具象性。菏澤市缺乏在世界、全國有壟斷地位的強吸引力的極品資源,難以吸引遠程大眾觀光游客,如菏澤頂級的牡丹旅游資源缺乏壟斷性,洛陽牡丹卻在國內有較高知名度,同位于黃河沿線,開放時節相同,同樣每年都要舉行盛大的牡丹花會。此外,菏澤各區縣處于同一個地貌環境和地域文化之中,不少地方存在旅游資源相通、相似的情況。比如,幾乎各區縣都在進行湖泊濱水游憩開發,不少地方為了歷史名人進行競爭性開發。最后,單一的觀光性旅游,較容易使人厭倦。

2.菏澤民俗文化資源開發面臨的機遇

①生態與休閑旅游成熱點。越來越多的人們從傳統文化中索求精神支柱,同時生態旅游與文化旅游已成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旅游活動之一。菏澤大片的平原林網與濕地,眾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使得菏澤未來發展生態與休閑旅游有著巨大的潛力,并進而帶動整體旅游業的興起。

②國民出游能力增強。正在實施中的雙休日休假和“黃金周”制度,使居民對休閑的青睞可能持續升溫,“假日經濟”將保持高速增長,并可能發生升級與轉型。這對于未來發展以中近程休閑旅游為主體的菏澤市將是一次難得的機遇。

③產業結構調整的機遇。旅游業作為第三產業的龍頭,其產業拉動效應十分顯著。因此,“無旅不優”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這為各地旅游產業乘勢而上提供了極好的機遇,旅游業的發展得到了資金、人才、稅收等方面的傾斜性政策支持。

④新興旅游地選擇的機遇。從國內和省內看,經過了20年國內旅游的發展,大中城市的多數市民已去過我國的名山大川、古今名城。因此,眾多的旅行社都在不斷向市民推出新的旅游產品,富有特色的專項旅游產品在產品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從本地的情況來看,菏澤城鎮居民在雙休日這樣不長的假期內極愿尋找本區域內的新興休閑旅游地,無疑為中近程休閑旅游的開發提供了條件。

結語

加強民俗文化旅游的參與性,能夠使旅游者親身體驗民俗風情,滿足了其“求新、求奇、求知、求樂、求藝、求美”的多元化深層次文化旅游需求。可見,這種需求是傳統的觀光性旅游不能滿足的,大力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已迫在眉睫。

參考文獻: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韓廣潔.正確把握菏澤文化的基本內核[N].菏澤日報,2009―11―13(4).

民俗文化與旅游范文第3篇

1 當代民俗文化保存傳播現狀

1.1  當代民俗文化保存傳承面臨的形勢

我國歷史悠久、民族眾多、文化傳承歷久而彌堅。但是,近代進來,受到西方文明經濟文化的沖擊十分巨大。建國以后,在漫長的時間里,又面臨嚴峻的國內及國際形勢,文化傳承出現斷層。改革開放以后,雖然文化傳統開始復蘇,但是又面臨高速的經濟發展導致的拜金主義、唯利主義思潮的沖擊,同時城市化的發展與廣大鄉村地區的逐漸凋零,也使得民俗文化自然存在的土壤被破壞。

1.2 當代民俗文化保存傳播的主要形式

當前,民俗文化與民間藝術的保護與傳播主要依靠以下幾種形式:民俗博物館、生態博物館、民俗文化旅游。民俗博物館強調民俗風物的保存保護、利用展示與組織特色活動進行民俗文化的傳播,常常利用傳統文物古建等為依托,如福建閩西的土樓民俗博物館。生態博物館往往以至今還存在的社會群落為依托,他們還居住在古來的村落中,按照古老的習俗與生態在生存,這往往也是民俗旅游的一種主要形式。

民俗文化旅游則涵蓋面極廣,而且往往與地域的自然生態景觀旅游相結合。以產業化的民俗旅游業來看,大多數都是以民俗文化村、民俗文化古建等為主要依托開展活動。

2 民俗博物館文化保護傳播與發展旅游的相互關系

當前的民俗博物館,事實上有兩大類,一類是依托文物的傳統博物館,一類是功利性極強的“人造民俗館”。前者是當前的主體,但是其往往在旅游策劃上下的功夫不足,缺乏主動參與市場競爭并弘揚傳統文化的精神,在運營上往往是低調地等待參觀者上門。而在民俗風物展示中,往往也以單調的文物及風物展示為主,缺乏如同生態博物館那樣的“接地氣”,使得民俗展示成為了一種抽象的概念,使得參觀者無法深刻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人造民俗博物館,在底蘊上有很大欠缺,開業時由于宣傳與人們的好奇心理,往往能火爆一段時間,之后則客源不斷流失,甚至難以生存。傳統民俗博物館,還要擔負較重的文物保護工作,在旅游經營上,所下的精力往往不足,旅游活動組織時往往缺乏內涵,甚至只是以文物撐場面,但畢竟不是個個都是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無法將內涵展示出來,終也只會流失客源,導致經費短缺。而依賴政府,畢竟不是長久的發展之道。

因此,發展旅游、自力更生、生存并求發展,要與落實保護、展示底蘊、提高內涵相結合,才能更好地處理文物保護與開拓市場之間的關系。

民俗文化與旅游范文第4篇

一、概況

以旅游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發展趨勢已經成為全球性的大趨勢,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交通也的便捷發展,旅游這種跨區域、跨文化的行為現象已經變得越來越大眾化,人們旅游的機會越來越多,逐漸的就不再滿足于城市旅游,旅游活動與民俗文化的結合,這種新興的旅游方式越來越多的受到各界的關注和重視。

民俗文化是一種大眾性的、基礎性的、擁有民族特征和地域特征的、是廣大農民和勞動者經過數百年甚至千年生活勞作中沉淀和提煉出來的行為習慣和準則。在有關民俗文化研究的學術界對民俗文化有一定的分類方式,有把“民俗”文化分類為物質生產、生活方式、社會禮儀、歲時節序、傳統節日和信仰的民俗,還有把民俗文化分為精神民俗、物質民俗和社會民俗。

二、旅游活動與民俗文化結合過程中的問題

雖然旅游業的發展在我國的起步比較晚,但是近年來在開發和利用民俗資源發展旅游業方面的工作發展情況良好,如今,民俗旅游在中國的發展形成了五種開發模式:博物館式、民俗旅游村、歌舞節慶式、城市民俗步行街、民俗文化創意園。在旅游活動與民俗文化進一步結合的過程中,很多問題是不可避免的。

(一)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

利用民俗文化資源發展旅游事業,其目的一方面為了促進地區經濟發展,另一方面是為了保護和宣傳民俗文化。但如今卻有太多的民俗文化旅游項目“掛羊頭賣狗肉”,出現很多生硬的將民俗特征搬到旅游項目建設中來的情況,比如說,江蘇某地漢文化時期留下了一些寶貴的歷史遺跡,于是城市旅游規劃者在老城區修建了一個漢代商業街,這完全是偽歷史的產物,中國在宋代之前用于商業交易用途的場所稱“市”或者“坊”。類似這種借助民俗文化單純的達到經濟利益的行為,在今天的中國很容易見到。很多有歷史底蘊的城市,都十分熱衷于興建仿古商業街,打的也是民俗文化的招牌,可是身處其中,試問能感受到幾分民俗文化的感受呢?而且出售的東西貌似全國是統一配貨一樣,無論在哪條民俗文化街中都能看到一樣的商品,毫無特色可言,同類化現象十分明顯,使得這種商業街缺少個性和長久吸引力。

(二)本地民俗與外來文化的矛盾

開展民俗文化旅游業的其中一個目的是為了保護和發展本地民俗文化。在我國少數民族聚集地,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在中國的歷史發展長河中顯得那么脆弱,相比較漢族和漢文化,少數民族人數少,經濟落后,有些少數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字,缺少記錄民俗文化的方式。漢族作為中國的主流民族,其文化作為外來文化對于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性很強,古往今來,隨著民族融合、政治等主動原因,造成很多少數民族已經融入到漢族中,生活方式和其本身的民俗文化也被漢化,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漸的消亡。旅游活動在某種程度上是加速漢文化對本地少數民族文化的沖擊,如果在發展民俗文化旅游活動中,不能夠重視化民俗文化的重要性,那么漢文化作為外來文化對少數民族的民俗文化會造成不可逆的影響。

三、改善民俗文化旅游發展的措施

(一)尊重民俗文化以保護為主

民俗文化蘊含著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經驗積累和技術創新,很多都是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形式存在著,發展民俗文化旅游產業,首先需要本著尊重的態度,在國家相關法律制度的規范下開展相關的旅游活動。開發和利用民俗文化元素,僅僅是利用,并不是任意的改變和破壞,所有的活動都應當是本著資源可循環性使用的目標進行,避免商業化、同類化。

(二)堅持文化原始性不斷創新活動形式

發展民俗文化旅游,不僅僅是介紹民俗文化、兜售民族風味和商品,同時應當積極提高旅游者在民俗文化活動中的參與度,充分體現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將傳統節日民俗元素融入在旅游行程中,讓游客體驗并感知傳統節慶的民俗文化[3]。在組織民俗文化旅游活動的時候,應當深挖傳統民俗節慶的內涵,比如節慶活動的起源、發展、吃食、神話傳說、服裝和活動等等,在幫助本地年輕居民更好的理解傳統節慶文化的內涵,同時還能夠是旅游者通過活動增強對民俗文化的認同感。

(三)以品牌效應帶動旅游業的長久發展動力

每個民俗文化活動都是代表著這一地區和民族的文化特征,比如云南西雙版納傣族潑水節,有些民間技藝也能夠成為地區民俗文化的標簽,例如山西平遙的推光漆器具、江西的景德鎮等等。將這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元素規范化的建立起地域性的旅游品牌,有利于更廣闊的宣傳,增強當地民俗文化旅游活動的影響力,同時還能夠保持這一類民俗文化活動的可持續吸引力。

四、總結

民俗文化與旅游范文第5篇

[關鍵詞]:文化產園區民俗文化旅游發展工程建設

中圖分類號:[C9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從全球范圍來看,隨著經濟的增長,人們閑暇時間和收入的增多,世界旅游活動處在高速發展的態勢,旅游業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產業,旅游園區和文化地產的建設是可持續旅游發展的必然選擇。

陜西省作為中華民族及其悠久文明的發源地之一,是一個民俗資源較豐富的省份,有大量民俗文化遺產并以其特有的方式存在,可以說陜西省發展民俗文化旅游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作為我國重要文化大省,陜西省民俗文化旅游經過多年的發展,已逐漸形成規模,具有綜合化的旅游產品體系,且在文化表現、視覺表現、產業構架方面都較為成熟和完善。多元化、綜合化、品級化、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項目。

一、文化產業園區建設對陜北民俗文化發展的促進作用

1、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是人文民俗旅游文化事業深入發展的需要

文化產業園區內以腰鼓、剪紙、民歌、民間繪畫“四大”民間藝術品牌為展示內容,主要展示陜北獨特的民間文化藝術,打造集民俗風情展示、演藝、休閑、度假、觀光于一體的文化園區。將做大做強以旅游文化為龍頭的文化產業,帶動第三產業持續快速發展。

2、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是豐富文化旅游產品類型,優化產品結構的需要

通過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構建城鄉文化網絡體系,形成文物展覽與文物保護并舉、民間藝術人才培訓與文藝創作同步推進、文化陣地建設與文化活動協調發展的大文化格局,推進群眾文化活動持續開展。通過在文化產業園區內辦好腰鼓、民歌、農民畫、嗩吶、陜北說書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帶動城鄉文化協調發展。健全各類群眾文化組織,推動社區文化、農村文化、校園文化繁榮發展;加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文物保護,并且有效的補充當地文化旅游產品類型,開辟民俗風情旅游、特色休閑旅游、商務度假旅游等旅游產品。

3、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是完善民俗文化產業旅游服務設施的需要

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旨在構建集文化旅游、文化商業、文化休閑、文化體驗于一體具有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市場化、高端化、特色化的陜北民俗主題文化旅游園區。

4、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是周邊區域居民休閑度假的需要

隨著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周末休閑旅游成為城市居民緩解工作壓力、放松心情、全家出游的首選。對于周邊地區的居民而言,將會迫切的追求差異化、休閑化、生態化的旅游目的地。文化產業園區將以其良好的地理交通區位和宜人的濱水自然環境、園林景觀環境和綠色生態環境而成為周邊區域居民周末休閑娛樂的首選之地。文化園區典型集中型的規劃設計,將使廣大游客和當地民眾更加方便的體驗和享受到民俗風情文化、民間餐飲文化、傳統民居建筑和現代休閑活動。

5、文化產業園區建設是當地居民旅游致富的需要

通過文化產業園區,將吸收大批勞動力就業,解決群眾就業問題,并有效增加群眾收入,并帶動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實現旅游致富的社會目標。產業化的聯動將會促進當地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形成大旅游——產業化——城市化的良性循環。

二、文化園區的工程建設原則

1、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中,必須堅持“綜合開發,保護第一”的原則,實行開發、保護、利用相結合,在保護性開發中使旅游資源不斷增值。貫徹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觀念,做到經濟效益、環境效益和社會效益的統一。

2、全面系統,實事求是:旅游產品開發、基礎設施建設、輔助產業調整當與環境保護規劃等相結合,統一規劃,共同實施,同時考慮文化園區的實際情況,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地采取相應的策略措施和設計方案。

3、闕值控制,政策引導:文化園區內的資源是有限度的,環境對污染和破壞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度的,因而對旅游環境和資源的開發利用,必須在其可承受的能力之內,確定其極限值。同時在方案的選擇和執行過程中,輔以必要的環境政策、法規、條例等進行指導。

4、高效利用原則:營造一個高質量、全年性度假旅游娛樂的環境,提供娛樂性的舒適措施來吸引四季和各天氣狀況的來訪游客。

5、因地制宜原則:選擇適宜的地區進行相應的的游覽設施建設,在現有基礎上升級和改建。

6、分期建設原則:從旅游區資源保護和旅游開發相互促進的要求出發,并根據資金投入狀況,應當與全區建設開發規劃分期一致,分期進行設施的建設,而不是一步到位式的建設。

7、相對集中與適當分散相結合的原則:相對集中是為了提高設施用地及旅游服務的效益,適當分散是為了使旅游者在文化園區內部的各個角落都能享受到相應的服務。

8、與需求相適應原則:游覽設施的配備,既要滿足游人的需要,也要適應文化園區和設施自身管理的要求,并考慮必要的彈性和利用系數,合理、協調的配備相應類型、相應級別和規模的游覽設施。

9、按著保護生態環境,保護自然的原則,盡量保護古樹和現有大樹。因地制宜地恢復、提高植被覆蓋率,以適地適樹的原則,擴大林地。利用創造多種類型的植物景觀或景點。

10、文化園區車輛多,噪音大直接影響附近居民的居住環境。為防止噪聲影響,靠道路一側,種植樹木隔離墻。

11、各道路兩側,種植一些喬木和灌木。

12、文化園區內房屋前后種植一些果樹,草坪以及綠籬笆。草坪作為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們的生存環境起著美化、凈化、改善、保護的作用。

三、總結

主站蜘蛛池模板: 志丹县| 白山市| 会东县| 定陶县| 漯河市| 香格里拉县| 新疆| 江门市| 兴隆县| 惠州市| 长顺县| 禄劝| 乌拉特后旗| 璧山县| 新巴尔虎左旗| 汕尾市| 长宁县| 简阳市| 盐源县| 于都县| 乐都县| 子长县| 加查县| 临高县| 长沙县| 康马县| 仪征市| 乌拉特前旗| 枣强县| 澎湖县| 富顺县| 武陟县| 德惠市| 双江| 保靖县| 丽水市| 万源市| 历史| 兴文县| 科技| 石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