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鄉村旅游概念規劃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soci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eople's living standards, the rural tourism develops rapidly.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field research, through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summarizes the characteristic resources of present situation, puts forward the tourism planning and planning objectives, states detailed planning content,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for the concept of rural tourism planning.
關鍵詞: 旅游;規劃;生態
Key words: tourism;planning;ecology
中圖分類號:F59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10-0084-02
0 引言
鄉村旅游是20世紀以來隨著國民經濟持續增長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而出現在農村區域的一種新型旅游模式。但是目前大多數農村仍處在初期粗放式發展階段,存在著很多問題。筆者認為,首先,鄉村旅游應該走規范化管理、標準化規劃建設模式,保證鄉村旅游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其次,鄉村旅游社會經濟效益良性發展需要堅持依托當地資源、挖掘鄉村特色的原則;第三,綠色環保理念在鄉村旅游規劃中應得到突出體現;第四,解決好環境承載力與經濟效益的矛盾。本文以驛馬圖概念性旅游規劃為例,介紹該方案在鄉村旅游規劃及建設理念上的探索與思考。
1 項目概況
1.1 村莊基本情況
1.1.1 區位與交通 崇禮縣距離北京152公里,處于環京津經濟圈層內。驛馬圖鄉距縣城75公里,距張家口市45公里,西北緊鄰張北縣,南靠石嘴山鄉,屬于壩上與壩下的過渡地帶。大朝線公路貫穿全鄉并且移動、聯通信號覆蓋各村,地理位置獨特。
1.1.2 地形地貌與氣候特征 驛馬圖鄉全境均為深山區,境內主要有古界、元古界地層,在局部地區和山區間溝谷中有中生界及新生界地層零星出露,地勢東北高,西南低,平均海拔1545米,為通往壩上高原的過渡地帶。境內3條主溝縱貫全縣,4725條支溝交錯其間。素有“八山半水分半田”之說。驛馬圖鄉屬東亞大陸性季風氣候。常年主導風向,冬季為東北風,夏季為西南風。
1.1.3 鄉域人口 鄉政府所在地在驛馬圖村,2010年底鄉政府駐地總人口為594人,其中在冊農業人口為412人,非農業人口182人。
1.1.4 村鎮空間布局 驛馬圖鄉的村鎮空間布局沿水系和交通較發達地帶呈線性發展,人口分布是以村莊為基本居住單元分散布局,自然村數量多但規模小并且基礎設施配套不齊全。
1.1.5 現狀村鎮布局的主要問題 村鎮體系結構不完整、級配不合理。鄉政府駐地綜合實力較弱,缺乏吸納農村富余勞動力的集聚產業,難以真正形成全鄉的中心。村鎮整體建設水平較低,市政基礎設施和社會公共服務設施不完善,尤其缺乏功能性的公共服務設施。
1.1.6 驛馬圖鄉的社會經濟 ①產業發展。2011年現有耕地面積43860畝,林業用地面積為280578畝,森林覆蓋率30%。全鄉農業以糧食種植、蔬菜種植和養殖業為主,2009年糧食總產量為1233噸,油料51.9噸,蔬菜27624噸。2011年全鄉社會生產總值1.4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420元,稅收完成150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320萬元,是一個典型的生態農業大鄉。②特色農業初具規模。主要以柴雞養殖和蔬菜、脫毒薯種植及農家樂旅游開發為主體的綜合生態農業。2011年,全鄉兔養殖9520只,柴雞養殖28萬只,奶牛養殖1438頭,脫毒薯種植9459畝,蔬菜種植9663畝,兩家柴雞生產及產品銷售企業,“小龍泉度假村”農家樂年接待游客已達上萬人次。
1.2 村莊旅游發展依托因素分析
1.2.1 區位優越,交通便捷 規劃區位于崇禮縣西北部,西北與張縣接壤,一條朝山公路貫穿全鄉,南與張家口公路相連,北與張北公路相連,東面與沽源縣赤城縣接壤,西面與張北縣接壤,南面緊鄰張家口市。張家口積極推進建設的京尚高速公路與北京規劃的昌赤、灤赤兩條一級公路銜接,經張家口市赤誠、崇禮、張北、尚義,接在建的京藏高速公路。在張家口境內京尚直接與丹拉、張石、張承等高速連接成高速公路網。
1.2.2 資源環境得天獨厚 境內地域遼闊,土地肥沃,水質優良,資源豐富,林草繁盛,景色怡人。現已發現許多礦石;雞鴨鵝等野生動物;中藥材,蘑菇、山野菜等野生植物。
2 旅游策劃與規劃目標
2.1 驛馬圖鄉旅游規劃原則 以鄉村環境為基礎,結合鄉村旅游發展趨勢,突出地域特點,規劃建設因地制宜的旅游產品,開拓旅游市場,加強社區參與,農游兼顧,帶動相關產業發展,促進鄉村社會、經濟、文化的共同發展。
2.2 規劃定位 依托基地良好的自然山水景觀資源,利用塞外生態系統的獨特性塑造特色,以旅游服務和開發為產業導向,形成集休閑度假、塞外運動、農業耕作觀光、婚紗攝影基地、生態居住為一體的濱水生態度假的塞外風情基地。
主題:大驛馬、慢生活、生態樂農莊;發展目標:都市人休閑、避暑、度假、旅游、攝影、觀光的最佳去處。
2.3 旅游產品規劃
2.3.1 鄉村物質文化的體驗 開發項目:農家樂、生態農莊耕作、生態果園采摘、山地越野、登山滑草、野外露營、田園觀光、垂釣休閑、濕地觀光、濱水運動、木屋度假、特色小吃鄉村特產一條街。
2.3.2 鄉村制度文化的參與 開發項目:騎馬重游古驛道、婚俗體驗、民俗節慶活動游賞、民間競技項目娛樂。
2.3.3 鄉村精神文化的感知 開發項目:戲曲大觀園、民間藝術品參觀選購、鄉野風光寫生攝影基地。
3 規劃主要內容設計
3.1 結構分析圖 按照規劃戰略,以及區內的地形地貌和道路條件,規劃形成“四心帶五片,二軸串多區”的功能布局結構。四心:位于片區北段的綜合服務核心節點、游憩娛樂片區的次要服務節點、農業觀光片區的次要節點和休閑度假片區的次要節點。二軸:沿著水系的兩條功能發展軸和景觀帶,貫穿基地內部。五片:旅游服務綜合片區、綜合娛樂游憩區、休閑度假區、農業觀光區、運動娛樂區。
充分考慮基地現狀、景觀特色等資源,打造張家口市高檔旅游休閑片區。基地分為18個詳細功能分區:綜合服務片區、果園采摘區、農家樂片區、鄉政府、驛馬圖鄉學校、綠化景觀廣場木屋度假區村民安置區、學校現狀變電所、生態果園采摘(生態農莊耕作)、垂釣休閑、濕地觀光區、旅游小鎮田園觀光、經濟項目娛樂區、花卉種植區、登山滑草、野外宿營區。
規劃區的景觀結構為:“一核二帶,點軸結合”。一核:濕地景觀核心。二帶:濱水綠化景觀帶。
3.2 發展旅游與改善居民生活相結合 規劃采取保護當地環境的方法,有機協調環境保護與發展的矛盾,將鄉村旅游發展與社會經濟發展、村莊基礎設施建設、居民居住條件改善等方面結合起來,以適應建設新農村和旅游發展的要求。
3.3 注重多方參與 采取“政府引導、公司運作、村民參與”的旅游發展模式,通過成立專門委員會,確定相應機構和法規,明確職責、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同時鼓勵全體居民參與到改善生活與發展旅游的過程之中。
4 結語
鄉村規劃并非從“理想的白紙”上開始,鄉村作為復合有機體,它的發展與生長都應強調“脈絡”的延伸,包括自然脈絡和人文脈絡兩部分。驛馬圖概念性旅游規劃秉承這一主題,連接鄉村歷史特色和自然資源,創新營造出一個富有地域特色、充滿活力的鄉村旅游區域。
參考文獻:
[1]驛馬圖旅游開發村落民居模式研究.
[2]崇禮縣生態旅游SWOT分析與發展模式研究.
關鍵詞:鄉村旅游;問題;有效措施;積極影響
中圖分類號:F590.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33-0257-02
收稿日期:2013-08-19
作者簡介:王玉(1991-),女,遼寧開原人,本科,從事旅游管理研究。
一、鄉村旅游的概念與內涵
鄉村旅游是指以城市居民為主體的旅游者在鄉村自然環境或人文風情的吸引下所進行的一系列的游憩活動,其中包含(以景觀和田園風光為主題的觀光鄉村旅游,以及以民俗風俗及傳統文化為主題的民俗文化旅游,及以康體治療為主題的康體旅游等多種類型)的鄉村旅游。
鄉村旅游發展依賴于鄉村旅游景觀(山、水、田、林、牧、漁以及旅游地民風民俗旅游項目)的開發。在中國真正意義上的鄉村旅游起步于20世紀80年代首先是鄉村自然農業生態景觀為主的觀光農業的發展。隨著觀光農業的發展,中國鄉村旅游的類型愈加豐富,如農家樂、民俗風情游、特色產業鄉村旅游、康體旅游等鄉村旅游形式都有不同程度的發展。
二、開展鄉村旅游的意義
隨著鄉村旅游的日益發展,在其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能越發感受到它對中國發展所產生的積極影響。
1.鄉村旅游對社會經濟發展的積極影響。鄉村旅游能利用當地的資源優勢,將生態效益轉化為經濟效益,促進當地的資源有效合理的配置,成為促進旅游地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鄉村旅游使一大批的貧困農民走上了脫貧致富的道路,拓寬農民的就業渠道。據《全國鄉村旅游發展綱要》指出到2015年中國鄉村旅游業能實現創造直接就業989萬人,間接就業3 680萬人,旅游從業農民年村收入增長5%。鄉村旅游業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因此鄉村旅游業的發展能創造出大量的工作崗位,能大批量吸收剩余勞動力。農民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閑暇時間從事力所能及的工作增加家庭收入。鄉村旅游圍繞食、住、行、游、購、娛等多方面的需求,隨著鄉村旅游景區的開發,帶動相關餐飲業、住宿業、交通業等行業的發展,增加當地收入,改善當地經濟發展結構,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水平,維持社會穩定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鄉村旅游的發展能有效縮小城鄉之間的差距。隨著鄉村旅游的發展為鄉村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將城市的新的科技、文化理念帶到鄉村。新科技的運用以及觀念的轉變大大促進促進鄉村的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2.鄉村旅游對社會文化的積極影響。鄉村旅游主要是城市居民被城市與鄉村在自然景觀、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的差異性所吸引而離開城市到鄉村旅游。鄉村自然古樸的生活環境、簡單樸素的生活、人們的淳樸善良的優良品質、鄉村中的傳統習俗文化,使人們在融入鄉村旅游活動中自覺接受傳統事物及價值觀念的影響,從而促進傳統文化的傳承。鄉村旅游有利于保護鄉村文化和歷史遺產,提高鄉村知名度,增強鄉村人民的自豪感。據許多的國外的研究證明,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利于鄉村文化傳承與發展。在鄉村旅游發展中,有利于引起當地相關那個關部門重視從而對景區的文化遺產的保護采取有效的措施,促進其傳承下去。隨著鄉村旅游景區的開發,其知名度也越來越高,從而增強當地居民自豪感。
3.鄉村旅游對環境的積極意義。隨著鄉村旅游的迅速發展,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景區建設對景區所產生的重要影響,從而促進景區建設的發展。旅游景區的建設與完善,促進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居住環境的改善,為景區的長期發展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在鄉村旅游發展中,促進人們環保意識的增強。人們愈發認識到良好的環境對其景區發展的重要意義,從而促使他們自覺愛護環境。
4.鄉村旅游對當地人及游客的積極影響。鄉村旅游,對出生并成長在城市的居民來說,是一種新的體驗,是對一種固有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突破,有助他們對鄉村的了解與心靈的放松;對于從農村遷徙到城市里來的城市居民來說,是對自己曾經十分熟悉的農村生活的一種溫馨的回憶;而對于長期生活在農村的農民來說,通過接觸和觀察到鄉村旅游的游客,可以感知城市文明以及它與農村文明的異同,從而促進鄉村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促進鄉村的文明。
三、鄉村旅游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
任何事情都具有兩面性,鄉村旅游也不例外。在鄉村快速發展的同時,我們又不得不面對其在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一些問題。具體問題如下:
1.對鄉村旅游概念理解不深導致旅游產品雷同缺乏特色。中國各地的鄉村旅游主體上以傳統的觀光和休閑為主體,還未走上集觀光、考察、學習、參與、休閑、娛樂、康體為一體的綜合方向發展的軌道。在中國大多數地方的鄉村旅游還單純地停留在觀光農業表層上,并沒有挖掘鄉村旅游的內涵、民俗及傳統文化精華,將其轉化為地方旅游發展的優勢,形成自己的特色及品牌,旅游產品過于雷同而缺乏市場競爭力。
2.將鄉村旅游簡單地理解為農業觀光旅游,嚴重掩蓋其內容的豐富性,導致鄉村旅游類型過于單一。中國大部分地區的鄉村旅游發展仍處于以農業觀光旅游為主題的發展階階段上,尚未走上集食、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綜合性發展的軌道上,導致鄉村旅游的各個旅游要素未能組合成多種類型、多樣豐富鄉村旅游形式,造成鄉村旅游的類型單一,缺乏吸引力。
3.盲目開發缺乏規劃,導致開發和運營中出現多種問題。很多鄉村旅游景區在開發前由于資金的缺乏,而不尋求相關專家的理論技術的支持,在開發中缺乏規劃,盲目效仿開發只顧當前利益而不顧長遠利益,導致日后景區經濟效益差,并且出現了一些生態環境問題,使原本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4.鄉村人才匱乏,經營管理混亂。在中國鄉村旅游的發展水平較低,仍處于發展不成熟階段。在鄉村旅游發展中,缺少鄉村旅游經營管理人才,以及相應的績效培訓系統,因此在實際的運營操作過程會出現一些問題。如服務人員的職業技能水平差和素質較低,在實際操作中常常出現問題導致客人的滿意度和回頭率差。促使中國鄉村旅游處于粗放經營,輕管理、低質量、低收入的惡性物循環中,嚴重制約了中國鄉村旅游業的長期可持續性發展。
四、促進鄉村旅游發展的有效措施
1.促進人們對鄉村旅游概念的理解,深化開發鄉村旅游。豐富鄉村旅游的內涵,將其發展成集觀光、學習、參與、休閑、康體等多功能于一體全面發展的鄉村旅游。挖掘鄉村旅游傳統及民俗的內涵,加大對鄉村旅游的宣傳力度,促進大家對于鄉村旅游的理解,將鄉村旅游轉變成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印刻在每個認的腦海中,激發人們的旅游欲望,從而促進鄉村旅游的又好又快的健康發展。
2.做好鄉村旅游開發的整體規劃。在鄉村旅游景區開發前,應尋求相關專家人才,在理論技術上的支持,制定具體可行的景區開發規劃,然后尊重旅游規劃的共性,充分尋找、挖掘當地鄉村旅游特色、放大其個性,依托當地資源優勢,結合鄉村旅游規劃市場需求,整合資源優勢、合理配置各個要素,將其梳理形成帶有主題特色的鄉村旅游勝地。通過主題特色來引領鄉村旅游的發展方向,形成特色賣點差異化的鄉村旅游地,有效避開與其他鄉村旅游地同質化競爭,有效促進鄉村旅游產業發展,支撐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注重將景區的生態、社會、環境、經濟效益相協調,走可持續性發展道路,促進鄉村旅游景區又好又快的發展,打造出屬于自己的鄉村品牌。
3.加大國家鄉村旅游政策經濟的支持。國家要對鄉村旅游的發展實施長期的經濟政策支持,研究證明在沒有國家經濟政策支持下的鄉村旅游一般效益不太好,因此旅游的長期可持續性的發展需要國家經濟政策的支持,鄉村旅游開發除了需要長期的經濟和技術上的支持外,還要制定對鄉村旅游開發傾向性的政策,并將鄉村旅游的開發納入到各級旅游總體開發規劃中。
4.加強鄉村旅游景區基礎設施及配套設施的建設,尋求有關部 門的支持與幫助。加強鄉村旅游景區的公共設施及其相應的食宿、娛樂設施的建設。為游客營造良好的游樂環境,激發旅游者的旅游興趣,從而使游客量增加,促進鄉村旅游景區發展。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合作,如與交通部門的合作,開辟屬于本景區的旅游專線,為游客打開通往景區大門的路。加強與規劃建設部門的合作,為其合理的開發規劃,促進景區合理健康發展。
5.加強對從業人員專業技能及素質提升的培訓。鄉村旅游發展要將農業、農民和鄉村發展高度結合起來,使旅游業成為鄉村重要的產業。在鄉村旅游開發中農民重要作用,扮演關鍵角色,要把鄉村旅游做大、做好、做活就得加強對農民的培訓和引導,安排農民定期接受培訓,聽相關技能的講座,并在實際操作中加強對他們的監督,以促進其服務技能的提升。還應激發農民辦旅游的積極性和提高農民從事旅游業的能力,努力開拓鄉村旅游的本土特色,增加旅游收益,使廣大農民更大的效益。對于管理層來說,應高新聘請相關領域的人才獲得精英,制定相關的規章條例,促進鄉村景區的規范化經營。
參考文獻:
[1] 高曾偉,高暉.鄉村旅游資源的特點、分類及開發利用[J].金陵職業大學學報,2002,(3).
[2] 張玉改,蘭貴秋.開發鄉村旅游資源芻議[J].商業時代,2003,(24).
[3] 高曾偉,王志民.論鄉村旅游資源[J].鎮江高專學報,2001,(1).
[4] 金學良,陳常優.鄉村旅游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摘錄)[J].人文地理,1992,(3).
[5] 王新偉,吳秉澤.美了農村,富了農民[J].貴州旅游報(社會科學版),2006,(5).
[6] 饒悌亮.鄉村旅游發展現狀調查及對策研究[J].三元區旅游局,2007,(3).
[7] 舒象連.中國鄉村旅游資源及其開發散論[J].旅游研究與實踐,1997,(2).
[8] 王靜,方旭紅.基于村民自治的鄉村旅游經營模式研究[J].今日科苑,2008,(1).
關鍵詞:鄉村旅游 本質特征 文化旅游
在中國,隨著政局的穩定,改革與開放的進一步放寬,各種新生事物層出不窮,賺錢的機會
也越來越多,旅游業在其他行業的帶動下,也是得到了絕佳機會,獲得了蓬勃發展。鄉村旅游更是利用自身優勢,異軍突起。當然,在鄉村旅游業的發展過程中,因仍處于摸索階段,故不可避免地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總的來說,前景還是可觀的。
1鄉村旅游的相關認識
1.1鄉村旅游的基本概念
鄉村旅游特指在鄉村地區開展的,以特有的鄉村人居環境、鄉村民俗文化、鄉村田園風光、農業生產及其自然環境為基礎的旅游活動,即以具有鄉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體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環境旅游范疇,以具有鄉村性的人文客體為吸引物的旅游活動屬于文化旅游范疇。所以,鄉村旅游包括了鄉村性的環境旅游和鄉村民俗文化旅游。在某一鄉村地區開展鄉村旅游活動,活動內容究竟是以環境旅游為主,還是以文化旅游為主,取決于該地區的本質特征。
1.2鄉村旅游本質特征的認識
鄉村旅游始于法國,其最初的發展是歐美度假旅游發展的一種空間選擇。始于一群貴族到鄉村度假,品嘗野味,乘坐獨木船,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通過這些活動,他們重識了自然,加強了城鄉居民之間的交往。后來,各國相繼有了鄉村旅游。至20世紀80年代后,歐美鄉村旅游已走上規范發展的軌道,顯示出極強的生命力和越來越大的發展潛力。
2 鄉村旅游的市場開發
開發農業旅游資源,主要是對農事活動、農村部落、農民生活、農業生態、農業收獲物等農村事物進行開發。分析各省的發展農業旅游的條件,包括發展農業旅游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農業特色優勢和客源優勢等,為區域農業旅游開發提供了依據。進行鄉村旅游的開發有多重意義。
2.1鄉村旅游開發的意義
它迎合了都市人“回歸自然”的心理需求,且從另一面也圓了都市人的綠色夢,亦豐富了我國生態旅游的內容;符合我國旅游產品結構化調整的客觀要求,是旅游開發形式轉型的新探索。
2.2鄉村旅游市場特點
就國際市場而言,旅游業市場已發展成熟,已形成了“觀光(感知)、度假(享受)、專題(認知)”三合為一的旅游產品復合體。即鄉村旅游具有田園觀光、休閑度假、自然生態和民俗文化專項旅游的綜合功能。
就國內市場而言,因國內旅游市場起步晚,發展仍處于初級階段。絕大多數鄉村旅游者享受到的是較低價位的消費水準、較低檔次的旅游服務和較低層次的精神感受,對旅游景區、農業生產的收獲活動和傳統節慶活動具有極大依托性。但對自然環境的天然性、純凈性、優美性要求越來越高,對人文環境的古樸、新奇、“鄉土味”、“民族味”的呼聲越來越強,作為旅游目的地,這些都是吸引游客的必備條件。
2.3鄉村旅游需求趨勢
單說國內,對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仍表現出明顯的需求層次初級階段的特征,尚停留在觀光——休閑娛樂階段,表現為鄉村旅游產品類型單一,產品粗糙,經營粗放。當然,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旅游正逐漸成為一種普遍的生活方式,國內旅游多極化趨勢和旅游消費個性化發展趨勢正旺,國內鄉村旅游也正向著融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和度假于一體的綜合型方向發展,國內的需求層次也在不斷提高。總體來看,當前鄉村旅游需求呈現多元化、多樣化、特色化的發展趨勢,游客對環境旅游與文化旅游緊密結合的多功能、復合型鄉村旅游產品的需求日漸旺盛。
就旅游產品而言,鄉村旅游是一個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的旅游活動,是系列產品的集合,是一個產品集,它所提供給游客的旅游產品,可以是復合型的,可以是單功能型的,能夠很好地滿足不同群體的消費者。也就是說,不同區域、不同群體對鄉村旅游產品都會有一定的需求,所以鄉村旅游開發和建設面對的是整體的旅游消費市場,應根據個性化需求分層次進行開發和建設。
2.4鄉村旅游產品的規劃與設計:以案例研究為主
有的專家,如王仰麟、祁黃雄,借鑒區域旅游規劃的一般流程,結合農業開發實踐,對區域觀光農業規劃的一般過程和方法進行了探索,即在對市場、區位、自然、社會經濟、農業基礎、旅游發展基礎等開發條件的分析和評價的基礎上,確立了規劃區的性質和發展方向,進行總體布局和功能區分,并對觀光農園進行了CI形象設計。
而章錦河等專家分析了安徽黑多縣宏村古村的情況后,提出了宏村古村落旅游形象定位理念,并就主題口號、視覺形象、行為形象進行了方案設計,另有多位專家學者分別就西雙版納膠園農場度假區、南京湯泉農業科技師范園、昆明市呈貢縣觀光農業、廣州市郊滿山農莊進行了旅游規劃的案例研究,進一步豐富了鄉村旅游規劃的研究內容。但這些案例研究的缺點是:大多停留在定性研究和一般的歸納總結水平上,缺乏理論的抽象,研究方法也比較簡單。
3 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3.1存在的問題
發展策略是我國鄉村旅游研究的另一熱點,但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我國目前觀光農業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即觀光功能、區位功能設計簡單、重復,缺乏特色;農業基礎薄弱,資金投入不足;我國農村人口過多,客源市場有限;生態環境和景觀的破壞;觀光農業園土地使用的非農化傾向突出等。對此,我們既要堅持持續發展,又要根據現實分階段發展;既進行生態消費,又要注意生態保護;既要促進農業用地的合理流轉,又要保證農業土地的正確使用方向等相應的對策和主張。
3.2相應的對策
如以旅游城市為客源市場的鄉村旅游開發,我們可以提出面向回城知青、城市離退休職工、周末工薪階層、城市學生和自城市輸出的外國游客等幾個富有潛力的市場,開發農業旅游、鄉村民俗旅游的策略。
就像前面所談到的,可以把農耕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和諧相融”作為鄉村旅游可持續發展的重點來講。
都市文化屬于先進文化,其對傳統文化的吸附與沖擊可想而知,舊難敵新,現代文化的魅力難以抗拒也不應抗拒,要發展就得接受新事物,鄉村旅游也不例外。鄉村旅游從業者應有超越農耕文化社會階段的現代意識,既是農耕文化“戲中人”,又是農耕文化這場戲的“導演”,清醒地抉擇兩種文化的精華,使其有主賓、分主次地熔鑄與鄉村旅游大地上。 當然,要搞好鄉村旅游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但是,其前景還是廣闊的。它投資少,風險小,是一項創意到位即可“點石成金”的旅游項目。
參考文獻:
[1]潘新華,劉平安.延安旅游業的發展途徑.改革與戰略,2005,(138):28.
一、引言
隨著經濟社會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伴隨著的是生活節奏加快與社會壓力劇增,人們越來越熱衷于暫別城市的喧囂,走進農村,親近自然。當今世界,農家樂正被越來越多的旅游者所青睞,農家樂旅游已成為旅游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農家樂旅游源于19世紀30年代歐洲的“鄉村旅游”,國內農家樂旅游始于20世紀80年代,1987年成都的郊區龍泉驛書房村舉辦第一屆桃花節,以“農家樂”來命名。我國農家樂雖然起步遲,但發展迅速。近年來,在很多城市的郊區和廣大農村地區,農家樂已形成一定規模,成為都市人假日、周末休閑娛樂的一種獨特旅游形式。
二、我國農家樂旅游研究的學術動態
為了能夠把握我國農家樂旅游研究脈絡,我們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中以“農家樂”作為關鍵詞檢索,選取到2015年12月的文獻,共檢索到792篇中文相關文獻(見圖1)。
通過上圖可看出,我國農家樂旅游的研究文獻數量總體呈上升趨勢,對于農家樂旅游的研究經歷了以下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9年以前。這一時期,國內鮮有農家樂旅游,部分地區農家樂旅游也是處在初步摸索的階段,國內學者對于農家樂旅游的文獻也寥寥無幾。第二階段:1999-2005年。隨著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黃金周假期的實行以及人們對于城郊旅游乃至鄉村旅游的向往,農家樂旅游在國內逐漸興起,并逐步發展,這一階段國內學者對于農家樂旅游研究逐漸增多。第三階段:2006年至今。國家旅游局將2006年的旅游主題確定為“中國鄉村游”,將2007年全國旅游宣傳主題確定為“中國和諧城鄉游”,在全國范圍內大力發展鄉村旅游。隨著帶薪休假制度進一步完善,農村條件日益改善,農家樂旅游作為鄉村旅游發展的最具規模、最有代表性的形態,在中國蓬勃發展起來。學術界對于農家樂旅游的研究成果也顯著增多。
三、農家樂旅游的熱點問題研究綜述
從文獻資料分析看,當前國內農家樂旅游的研究熱點主要集中在基礎理論研究和產業發展研究兩大方面,我們總結了概念研究、開發意義研究、存在問題研究、發展模式研究、利益相關者研究、規劃與設計研究等農家樂旅游熱點問題的研究概述。
(一)農家樂旅游基礎理論研究
1、農家樂旅游的概念研究
對于農家樂旅游的概念,不同學者從不同的角度進行了解讀。胡衛華(2002)從屬性來定義農家樂,認為農家樂屬于鄉村旅游,利用農業文化景觀、農業生態環境、農事生產活動以及傳統的民族習俗等資源,是一種集觀賞、考察、學習、參與、娛樂、購物、度假于一體的旅游活動。馬艷霞(2003)從旅游產品的角度來概括,認為農家樂是一種旅游產品,內容就是觀鄉村景色、嘗鄉村淡飯蔬食、體農家生活習俗、品鄉村文化意韻,其本身是一種鄉村文化的內涵。鄭光豹(2008)則從經濟角度給出了定義:以鄉村為背景,以休閑娛樂、農事文化、民俗風情、生態田園風光或特色民居為主要賣點的旅游形式;以農民為市場經營主體,以農民所擁有的土地、庭院、經濟作物和地方資源為特色,以城市居民、工薪階層為目標市場,以滿足旅游者娛樂、求知和回歸自然等為目的的一種農業經濟、旅游經濟和文化產業的結合體。
關于農家樂旅游的定義目前在學術界并還未達成統一意見,但學術界多以田喜洲(2002)廣義和狹義的定義為主,即狹義的農家樂是指游客在農家田園尋求樂趣,體驗與城市生活不同的鄉村意味,而廣義的農家樂則包括農、林、牧、副、漁等形式,比較全面地概括了農家樂旅游的概念。
2、農家樂旅游的開發意義研究
農家樂旅游的開發不僅給游客帶來了身心休憩的場所,也是農家樂當地居民增收致富的有力手段。農家樂旅游對于促進新農村建設、帶動農村經濟發展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也與我國當前的生態文明建設緊密相關。國內學者對于農家樂旅游的開發意義主要集中于經濟、文化、環境生態和扶貧這四個方面。
經濟方面:胡先群(1999)認為農家樂旅游調整和優化農村產業結構,旅游一業帶動多業發展,繁榮經濟。農家樂旅游還可以帶動農村就業,充分調動農村閑余勞動力,從而增加農民收入。文化方面:農家樂旅游給旅游地帶來了人流、物流以及意識流、思想流,帶來全新的觀念和思想,大大增強了當地居民的文明意識,促進了農村地區的精神文明建設(胡衛華,2002)。環境生態方面:農家樂旅游既能為廣大游客提供優美質樸的自然環境,滿足人們精神需求,也有利于美化和改善鄉村環境,創造清潔生態的農家樂休閑度假村。扶貧方面:王軍(2009)認為農家樂旅游可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及區域差異。
3、農家樂旅游存在問題研究
雖然農家樂旅游在我國得到迅速發展,但是也存在許多問題。縱觀學者的研究可以發現,農家樂旅游一般有以下的通病:在發展理念上存在缺乏創意理念、缺乏品牌戰略、缺乏科學規劃、文化含量低、定位模糊等問題(張文菊,2007);在經營管理上存在經營不規范、經營模式雷同、管理不科學、競爭手段單一等問題(吳文智,2015);在人員素質上存在經營業主各自為營,合作意識弱、工作人員服務意識不強等問題;在衛生消防上存在食品衛生有待加強、消防設施不全以及火災隱患等問題(韓濤,2008)。
(二)農家樂旅游產業發展研究
1、農家樂旅游的發展模式研究
國內學者對農家樂旅游的發展模式存在不同的劃分,如開發模式、管理模式、經營模式、制度模式、組織模式等,是從不同角度對農家樂旅游的發展模式進行的探討。學者們也根據不同地區總結了不同的發展模式。鄒統釬(2005)將成都農家樂的發展模式分為農家園林型、觀光果園型、景區旅舍型、花園客棧型、養殖科普型、農事體驗型、川西民居型等。李菁、米薇(2007)對寧波農家樂旅游開發模式從旅游產品角度分為農業觀光型、休閑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美味佳肴型,從分布地域角度分為都市郊區型、景區依托型,從投資開發主體角度分為農戶聯合型、公司+農戶型、公司+社區+農戶型、政府+公司+農村旅游協會+旅行社型、股份制模式。
2、農家樂旅游的利益相關者研究
農家樂旅游的核心利益相關者包括游客、業主、當地居民、當地政府等,國內學者對于農家樂旅游利益相關者研究多集中于游客和業主。
對于農家樂旅游的游客研究,丁華(2008)通過問卷調查分析了秦嶺北坡農家樂客源市場的人口學及地理空間等特征,揭示了游客以空間尺度較小的周末一日游為主等行為模式規律。孫瑩(2011)對西安城郊型農家樂實證調研,分析指出城郊型農家樂交通環境至關重要,季節性影響較小,主要限制因素是天氣,并且游客重游率及忠誠度較高。
對于農家樂經營業主的研究,王秀紅學者(2009)研究較為全面,他主要以上海、武漢和成都近郊農家樂業主為研究對象,從開業起始目標、開業動機、開辦原因、業主家庭目標、業主開辦農家樂滿意度等多方面對業主進行了研究。
3、農家樂旅游的規劃與設計研究
農家樂旅游的開發離不開科學的規劃與設計,關于這方面的研究文獻相對較多。吳倩妮(2006)從統籌規劃,規范管理,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加強服務人員培訓,深化文化內涵五個方面對農家樂旅游設計提出了建議。江山(2008)則提出對農家樂鄉村旅游景觀規劃迎合城市發展、城鄉一體規劃、區域環境建設統一起來,貫徹從宏觀到微觀的規劃模式。李巧玲(2015)從農家樂旅游產品角度,提出應激發旅游產品設計創意活力、強化旅游產品品牌戰略、豐富旅游產品營銷渠道、優化旅游產品開發制度環境。
四、農家樂旅游研究評述
結合“新常態”的特征,以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觀規劃為例,從旅游景觀意象規劃、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設計,旅游景觀基礎設施建設、景觀空間的概念規劃四個方面探討鄉村旅游景觀如何傳承歷史文脈,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促進其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
新常態 鄉村景觀 景觀規劃 傳承 創新
中圖分類號:TU98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15)07-0129-02
1 概念解讀
1.1 何謂“新常態”
新常態的“新”就是“有異于舊質”;“常態”就是時常發生的狀態。新常態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對穩定的狀態,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發展狀態。新常態的以下幾種特征與鄉村旅游景觀規劃密切相關:
1)“模仿型排浪式消費階段基本結束,個性化、多樣化消費漸成主流”。要求打造有地域特色的、個性化的鄉村旅游景觀。
2)“新技術、新產品、新商業模式的投資機會大量涌現”。提高新技術、創建新的鄉村旅游產品、新的鄉村旅游消費模式成為必需。
3)“市場競爭逐步轉向質量型、差異化為主的競爭”。建設差異化的鄉村旅游景觀、提高安全與衛生質量標準是提高競爭力的前提。
4)“環境承載能力已達到或接近上限,必須推動形成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新方式”。生態性與景區承載量是保證鄉村旅游持續發展的基礎。
李迪華教授說,新常態下景觀設計學行業必須實施“反規劃”,保證城鄉建設項目的生態內涵和生態游憩功能。鄉村旅游行業可持續發展唯有主動轉型、繼承傳統并堅持創新,才能沖出傳統發展方式的“重圍”,實現提質增效的“新生”。
2 郴州市“三合村”旅游景觀規劃實踐
2.1 規劃背景
為深入貫徹黨的十精神,加快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農業部辦公廳啟動了“美麗鄉村”創建活動。按照《農業部辦公廳關于組織開展“美麗鄉村”創建試點申報工作的通知》,最終確定了1100個鄉村為全國“美麗鄉村”創建試點鄉村,郴州市北湖區三合村有幸入圍“美麗鄉村”創建試點。2014年,三合村又被中國生態文化協會評為“中國生態文化村”。
在國家新農村建設背景下,在市統籌城鄉發展示范村的幫助下,三合村積極整治西河河堤,重點扶持農業產業合作社,建設綠色農莊等,村容村貌持續改善。目前,三合村正為創建4A級生態旅游名村做全面規劃。
2.2 三合村概況
北湖區華塘鎮三合村位于郴州城西北面,距市城區21公里,盛產糧食、烤煙、林果、瓜菜、煤炭等,是生產農業重村。三合村建于明清年間,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風景秀麗,鳥語花香,西河兩岸古木參天,古橋古戲臺隱于青山綠水之間。近幾年,他們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開發設計出集鄉村休閑、婚慶攝影、蔬菜觀光、古文化欣賞等為一體的農家樂旅游模式。建設標準化農家屋28家,完成了村內環境綠化美化、道路改造、供排水設施等基礎設施及服務配套設施建設。
但三合村離創建4A級生態旅游名村還有一定距離,留下了諸多問題使現在的評價標準大打折扣:
1)村莊雖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在景區中卻感受不到濃厚的文化氛圍。村中原有一排古老的大青石板臺階反映了村莊的歷史與滄桑,現已經被破壞殆盡,反映村莊文化的節點太少;
2)村民住房被“穿衣戴帽”,丟失了原有的古香古色的韻味,也可用“古韻新風”自圓其說;但部分住房被整體重建成安置房形式,“小洋房”代替了“炊煙裊裊”,缺少“鄉土氣息”;
3)基礎服務設施比較落后,加油站、診所等公共建筑缺失,環境衛生不達標;
4)旅游開發類型比較單一,仍然以觀光為主,游客在村中的滯留時間短消費水平低。目前為村民創收的途徑僅有現在的蔬菜主題餐廳。
以上所存問題直接影響了三合村旅游景觀的可持續發展,在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下,三合村必須把握好現有資源,做出相應的規劃整改,打造新型鄉村旅游景觀。
2.3 三合村旅游景觀規劃策略
2.3.1 三合村旅游景觀意象規劃
意象是由“每一個感官產生反應,綜合之后形成的”,一個可加工的意象必須與周邊事物有可區別性和它作為獨立個體的可識別性。這與“新常態”下追求差異化、多樣化的特征相吻合。提起江西婺源的景觀意象,就會想到如詩如畫的田園風光以及粉墻黛瓦的徽派建筑;提起周莊便想到集駁岸、拱橋、水巷、古宅等水鄉之美于一身的“中國第一水鄉”。
筆者認為,三合村的鄉村意象應以本土自然風光為基礎,以鄉村文化為核心,使人們頭腦里形成整體感覺和印象,應從以下四點規劃:
(1)三合村村名的由來。三合村是由三條河匯聚在村前而得名,現今人們依然可以欣賞到汨汨的河流拍打撞擊,不得不對三合村的歷史產生漫無邊際的聯想。因此,可在村口立石注明三合村的由來,引導游客前去參觀,并把三河交匯處設計成特色景點。
(2)三合村的“五古”元素。三合村的“五古”是最為重要的文化資源。其一,古名人。據說歷史上這個小村莊曾出7位省部級干部,可以通過村中老人的敘述將名人故事記下,起到教育感化作用。其二,有三百年歷史的古戲臺(目前正在修葺)。可將古戲臺作背景,在不影響古戲臺功能的情況下表演當地的昆曲,作為招牌節目。其三,樹齡達幾百年的古樹群,古樹多以側柏、楓楊居多,樹齡高的已達460年。古樹群的規劃已經較成熟,目前劃分出了愛之林、愛之路,并將兩樹相依的婆娑姿態定為“情投意合”、“珠聯璧合”、“百年好合”,成為戀人喜愛的婚紗攝影基地。其四,流淌在村頭的古西河。人們都有親水性,但目前的西河還屬于只可遠觀不可褻玩的姿態。沿著西河設一條健康步行小道是非常有可取的,適當點綴一些親水平臺。其五,建于清代的古花橋(如圖1)。古花橋用石木建造,橋亭相間,不僅可以過河通人,還可避風擋雨。橋身中軀設有觀音送子的神座。橋身由七個大石墩支撐著,在每個石墩上均雕刻有雅致的龍頭,其寓意為龍在風浪中追波逐浪的雄風壯態。走在古橋上可以感受到三合村前輩石藝家高深的文化和藝術水平,體會祖輩們勞動與智慧的結晶。
(3)三合村的村落建筑。鄉村建筑反映出鄉村居民生活的某一側面,是鄉村歷史發展的見證。三合村村落建筑因山就勢,建造隨意,不同于北方鄉村規劃整齊的布局形式。建筑青瓦屋頂,青磚砌墻白泥灰勾縫,馬頭墻頂上點綴著白色線條。部分建筑已被粉刷裝飾,暫且可當作是古村新貌。而被推倒重建的“小洋房”若布置成城里的小旅店,便會“農味不濃”,使得體驗鄉俗民情的成分降低,必將成為制約旅游發展的瓶頸之一。三合村不是浙江的諸葛村、不是皖南的宏村、西遞,新常態下必須塑造出典型的湘南民居特色,才能給游客留下鮮明印象。
(4)三合村的景點設計。三合村應該把反映傳統農耕文化、農村生產的典型景象提純、集粹,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地再現于景區中。在民居建筑與道路之外的空間上,布置一些“軟組織”景物,如井臺、石碾、籬笆、菜園、水塘等,以過渡和緩解民居和道路之間的生硬沖突。景點的夜景照明宜突出明月的清輝、星光閃爍的夜幕掩映,正是時時處于光污染包圍中的城市游客所追求的新奇體驗。景區停車場的建設可對車位進行隱性處理:可設計成“稻谷堆”,使停車場呈現“稻谷場文化”;可設計成拱頂綠坡,使鄉野大地呈現起伏之美;也可蔭蔽于豆棚瓜架之下。
另外,三合村的產品體驗性設計也是形成鄉村意象的重要方法(將在下一節講述)。
2.3.2 三合村旅游產品的體驗性設計
經濟“新常態”下,要想在激烈的鄉村旅游市場中獲勝就必須創新,營造新奇的、具有濃厚地域文化背景的產品,形成主題明確、個性突出的風格。三合村的旅游產品設計應給游客帶來豐富的體驗性。例如,做豆腐是常見的農家活,但湖南南岳開辦“農家樂”的農民卻吸引游客參與豆腐的加工制作過程,讓游客一邊學習做豆腐,一邊品嘗鮮豆漿,引起游客的濃厚興趣。筆者認為三合村的旅游產品創新設計應從以下幾點著手:首先仍然以觀光性、體驗性較強的采摘柑橘、草莓、蛇瓜等蔬果活動為主;其次,依托烤煙生產基地,創造供游客參與熏烤農家烤煙的全過程,并讓吸煙人士品嘗鄉土氣息的香煙。也可以依托湖南傳統陶瓷產業的優勢,再現陶瓷制作活動。如收取合理費用讓游客動手制作自己想要的坯體形狀,并在坯體上繪制圖案,并參與燒制的過程,不僅可以體驗到無窮的樂趣,并能了解傳統陶瓷的生產工藝;最后,景區中再現村民制作本土特色清明糍粑的農家活動:古樸的農具,農家的稻米,充滿鄉野氣息的野菜,穿著整潔樸素的村民用精湛的手藝將這一活動不斷演示,將大大提高游客參與的積極性。總之,村落中天人合一的環境,健康、樸素、簡單的生活,可以讀到的歷史,可以看見的美德,正是其獨有的魅力所在,形成了鄉村與現代化城市間的巨大差異,從而大大提高了鄉村的旅游吸引力。
2.3.3 三合村旅游景觀基礎設施建設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論認為,旅游地的發展分為介入、探索、發展、穩定、滯長和衰弱(或復興)等六個不同的時期。三合村旅游還屬于探索、發展的起步階段,基礎設施由于經濟不發達,建設也比較落后。三合村應從以下三方面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1)建設加油站、醫療所、商店等公共場所,外觀形象上維護和突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路燈、垃圾桶、公廁的數量應適度增加,衛生情況需要定時檢查并設專門的監管室。
(2)村落內建設垃圾轉運場、集體沼氣池,進行環衛處理、污水處理。
(3)三合村旅游景觀的食宿設施建設雖然不能追求“原汁原味”,但也不能一味地追求高檔次,應與當地的民情風俗、鄉土特色相吻合,在保證安全、舒適、衛生的前提下,在“奇、野、土、特”等方面別具一格。提供給旅游者一種“完全的鄉村的生活”。
2.3.4 三合村景觀空間概念規劃
三合村擬規劃面積5520畝,總體規劃沿著西河布置成折線形狀(如圖2),三合村的主題定位為打造“唯美三合?森林濕地生態村”,“愛尚三合.婚紗攝影藝術村”,“和美三合?綠色發展特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