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壤板結的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彰武縣土地資源豐富,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縣土地面積545萬畝,播種面積273萬畝,全縣耕地共196萬畝,其中低產田占30%左右,約有80-60萬畝,平均產量300公斤,解決好低產田的土壤條件,對彰武縣糧食的增產增收具有重大意義。
彰武縣的低產田,大多為山坡地、低洼易澇地、風沙地、石頭包地,總的特點為,土層淺、土質瘠薄、有機質含量低、坡面大、鹽堿含量高、大多數缺水,個別怕澇、范風、肥水易流失。
結合工作實際對彰武縣低產田改造提出以下意見:
1 改造土壤培肥地力技術措施
1.1 山坡地,把坡地改成水平梯田,推廣橫坡種植,逐年深翻,加深耕作層,增厚活土層,增施有機肥,新修梯田最好種植沙打旺、苜蓿等綠肥肥田后再耕種,種植農作物后,要堅持秸稈還田:
1.2 澇洼地,充分利用水源條件,進行旱田改水田,通過水耕形成緊實的犁底層,增強土壤保肥能力,還可以使土壤酸度下降,有利有機質的積累和磷的釋放,不僅提高耕地地力,提高水稻產量,還改善生態環境,堅持高留茬或秸稈全部還田。
1.3 風沙地,完善林網,有防風林帶,防止耕作層熟土刮走,實施節水滴灌工程,利用現代的智能滴管技術,解決風沙地肥水流失問題,有條件的可利用溝底泥土、塘底泥土或多年腐熟枯枝落葉等進行客土,堅持實施秸稈還田。
1.4 石頭包地,進行土地整理,大量移來熟土、農家肥,秸稈腐熟物后,然后土地平整,逐年增加,實施秸稈還田,解決耕層淺的問題,配以實施節水滴管工程,解決水源問題。
2 解決土壤不良性狀技術措施
2.1 解決土壤板結問題
土壤板結形成原因主要是由于連年作物的重茬造成有機質含量低、施用化肥致使土壤鹽化,形成土壤板結。土壤板結造成的危害,土壤板結導致土壤團粒結構被破壞,保肥蓄水能力降低,透氣性變差,地溫變低,不利于作物根系生長。
防止土壤板結措施:采取相應措施減輕土壤板結程度。多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比如:施用生物菌肥,使糞肥快速發酵分解,活化土壤,分解釋放各種元素,提高地力,提高地溫。促使作物根系發達,植株健壯。提高產量和品質。再如應用秸桿反應堆技術改良土壤,秸稈反應堆形成大量腐植酸,促進團粒結構形成,土壤松軟,供肥能力增強,有利于植物生長發育,另外,秸稈生物反應堆在發酵過程中,生物菌將秸稈和表層土分解釋放出肥料元素,減少化肥施用量,降低土壤板結。
2.2 解決土壤鹽化、酸化
土壤鹽化,酸化形成原因:除了地板本身就存在鹽化、酸化問題,由于連年大量施入化肥,土壤中殘留了大量的硫酸根,硝酸根等離子,這些離子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又沒有被雨水淋溶。這些離子長期游離于土壤中,逐年增多,加重了土壤鹽化、酸化。
土壤鹽化、酸化造成的危害:土壤鹽化導致土壤板結,不利于根系生長,土壤鹽分濃度過大,導致作物吸水困難,即使土壤濕潤也會出現生理干旱,植株葉片變小,葉緣卷曲,葉片脫落,根量少。植株矮小,生長緩慢,甚至枯死。土壤酸化會影響植物根系對磷、鈣、鉀、鎂等元素的吸收,發生缺素癥,重金屬元素直接破壞根系功能,導致根系死亡。土壤酸化易產生二氧化氮等有害氣體,致使作物中毒。防止土壤鹽化、酸化措施:一是多施有機肥,采用秸稈還田技術。進行秋整地,進行深翻,使表土和深層土壤適度混合。稻田采取大水灌溉洗鹽。二是生長季節,澆水后及時耘耥。栽培上采取地膜覆蓋,減少水分蒸發,降低鹽分上升速度。施用生石灰調節PH值,改良土壤酸化。
2.3 解決土壤養分失衡
土壤養分失衡原因,由于長期施用單一肥料,破壞了各營養元素之間的濃度平衡,造成土壤養分不平衡,土壤酸化嚴重。土壤養分失衡的危害,生產上,氮肥、磷肥用量過多,鉀肥用量不足。氮肥過剩,分解產生的銨離子多,影響作物對鉀、鈣、鎂等元素的吸收,造成植株體內硝酸鹽積累,影響品質。鉀用量少,植物抗逆性差,病蟲害嚴重。另外有機肥和無機肥投入比例不平衡,有機肥施用量低,導致作物產量降低,品質下降。使得土壤退化嚴重。
防止土壤養分失衡措施,一是進行配方施肥,根據土壤的性質,酸堿度和測定土壤養分含量情況,確定施肥種類和數量。二是多施有機肥,以利于吸收過剩的營養元素,并向作物提供各種微量元素。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達到綠色食品的要求。
2.4 解決土壤中毒素和病蟲害聚集
土壤中毒素和病蟲害聚集原因,由于連作重茬,某種作物新陳代謝產生的毒素在土壤中積累。連作之后,常有利于病蟲害繁殖,致使病蟲在土壤中密度過高。
土壤中毒素和病蟲害聚集造成的危害:一土壤中毒素聚集,使作物出現生長發育不良,出現生理病害,甚至大面積死棵。二由于土壤中病蟲害聚集,加大了病蟲害的防治難度,以致出現病蟲害日益嚴重的惡性循環,尤其是土傳病害,更不易防治。
防止土壤中毒素和病蟲害聚集措施:一是適應性強的作物進行輪作倒茬,二是采取秋季深翻,克服重茬障礙,減輕蟲害、土傳病害發生。三使用生物菌肥,抑制降解毒素。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
關鍵詞:選土 澆水 施肥 病蟲害防治
1、選土
1.1 土質的選擇
為了滿足盆栽花卉生長發育的需要,根據不同花卉品種對土壤的不同要求,人們常常自行配制一種養分充足、腐殖質豐富、團粒結構良好、能保水保肥及通氣排水的土壤,這種土壤稱為培養土。花卉種類繁多,生長習性各異,培養土應根據花卉生長習性而專門加以調配。主要把握以下幾方面:
1.1.1 把握土壤質地
粗細不同的土粒在土壤中占有不同的比例就形成子不同的土質,砂土含粘粒少而砂粒多,通氣透水性好,但蓄水保肥性差,在盆栽花卉栽培管理中常作為培養土的配制成分、改良粘土的成分以及用于扦插或栽培管理幼苗,對喜爽氣、耐干旱的植物,如仙人掌類植物,則是適宜生長的土壤。粘土含粘粒多,土質粘重,雖吸水保肥性強,但通氣透水性差,一般不適合單獨作為盆土,常與其他土類配合作用。壤土所含砂粒、粘粒比例適中,兼有砂土與粘土的優點,水、氣狀況比較協調,是一類理想的土壤,適合絕大多數盆栽花卉的要求。對于質地不理想的土壤,可根據花卉生長所需土壤條件進行人工改良,配制培養土。但應注意,培養土最好能用藥劑(如福爾馬林)或蒸汽消毒后再使用。
1.1.2 把握土壤酸堿度
土壤酸堿度一般用pH值來表示,有酸性(pH值5.5—6.5)、中性(pH值6.5—7.5)、堿性(pH值7.5—8.5)之分。如果pH值8.5,則為強酸性或強堿性,這對大多數花卉而言是難以生長的。不同的花卉對土壤酸堿度有不同的要求,如杜鵑、茶花、蘭花等喜酸性土壤條件,牡丹、等能在中性或石灰性土壤中生長,而仙人掌類則適宜偏堿性的土壤。各種常見的盆栽花卉其適宜的酸堿度見上表。在土壤酸堿度改良中,施用石灰性材料如白云石、碳酸鈣或堿性肥料能使pH值增高;加細硫磺粉、硫酸亞鐵或施用酸性肥料能使pH值降低。由于盆栽是一種特殊的小環境,盆土的容量有限,因此對土壤酸堿度變化的緩沖能力很差。故在土壤酸堿度改良中,尤其是已栽培管理花卉的盆土中,需要注意少量施用,混合均勻,使pH 值慢慢提高或降低,防止局部濃度過高而傷害植株根系。
1.1.3 防止盆土板結
特別是一些對通氣性要求高的花卉,如杜鵑、蘭花、秋海棠等,更需要注意。盆栽花卉因其生長受到花盆的制約,往往會由于澆水方法不當、土壤中缺乏有機質以及植株與花盆大小比例失調等原因,極易引起盆土板結,特別是表面土壤板結,從而影響植株根系生長,降低其生長速度。為了防止盆土板結,除了糾正上述造成板結的原因外,在日常管理中應經常松土,或在盆土表面種植管理苔蘚植物增加覆蓋,也可利用一些干的有機肥,如菜餅、豆餅、家禽糞等,研成粉末狀,均勻撒在盆土表面,用量以略見到盆土為度,切不可一次施用太多,以防燒苗。這些辦法都可起到疏松土壤的作用。如果盆土板結已很嚴重,難以改善,則應更換盆土。
1.2 土質的配制
1.2.1 配制比例
在盆栽花卉中,培養土的配制比例如下。一般花草:腐殖質土30 %、園土50%、河沙20%;木本花卉:腐殖質土40%、園土50%、河沙10%;播種用土:腐殖質土50%、園土30%、河沙20%;溫室花卉:腐殖質土40%、園土40%、河沙20%等。
1.2.2 配制方法
培養土一般多以腐殖質土和菜園土作為基本材料,再配合其他物質配制而成。其他物質主要有山泥或塘泥、糠灰、黃沙、火屑、廄肥等。此外,還有瓦片、破盆片,用于盆底墊孔以利排水通氣。腐殖質土制作方法比較簡單,一般按自己培植盆花多少準備泥盆、缸或在室外泥地挖坑,底部放入一層菜園土,再將日常的一些生活垃圾如菜皮、瓜果皮、豆麥皮及各種鮮嫩草、樹葉等植物殘渣放在園土上面,同時放入雞鴨等家禽糞便,澆一些淘米水、魚腥水或人畜糞尿水,上面再加一些菜園土,這樣一層土一層肥水堆積多層,盆口或坑口加蓋(泥土也可以)封住。經過2至3個月的發酵腐熟后,取出在太陽下曝曬,便成了良好的腐殖質土。一般情況下,這種土必須充分腐熟才好使用。腐殖質土是大部分盆栽花卉上盆和翻盆的主要用土。菜園土即普通的栽培管理土,因經常施肥耕作,肥力較高,富含有機質,團粒結構好,是培養土的主要成分。用作栽培管理月季、石榴及草花效果良好。缺點是表層易板結,通氣透水性差,不易單獨使用,而應摻入一些其他成分配制后使用。
2、澆水
2.1 水質的選擇
家庭養花澆水多用自來水,但是自來水含有消毒劑漂白粉,其中的氯離子易傷盆花幼嫩的根毛,必須貯存1~2d,待氯氣揮發后,水溫接近土溫時,方可用來澆花。磁化水因水分子的自然排列已被磁場所打亂,與植物細胞中的水分子相近,易于被植物吸收利用,所以盆花澆磁化水最好。
2.2 澆水時間
每天的澆花時間春、夏、秋、冬各不相同。花諺說得好“晨水是甘露,火水是砒霜,晚水救命湯。”這就是說,在春秋之季,上午10時左右和下午4時以后是澆花的適宜時間,而在夏季切勿中午澆花,盛夏中午溫度最高,盆土與水溫差異最大,這時澆花容易導致根系正常的生理活動受阻,減弱根系對水分的吸收,產生生理干旱,而使枝葉萎蔫。同樣的道理,冬季宜在中午澆花。總之,“春澆中午,夏澆早晚,秋澆隔天,冬季勤看”。
關鍵詞:蔬菜菜籃子污染
隨著蔬菜產業的快速發展,一些在栽培中遇到的問題也日益突出,為了保證“菜藍子”的安全、健康,解決這些問題也顯得尤為迫切。該文從蔬菜生長過程中化肥、農藥、生長調節劑、地膜等的不當使用,大水漫灌、蔬菜殘株的隨地丟棄等不規范栽培技術的操作等方面,闡述蔬菜污染產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1化肥
化肥包括氮肥、磷肥、鉀肥、微肥、復合肥料等,成分單純、養分含量高、肥效快。施肥不僅能提高土壤肥力,而且也能提高作物單位面積產量,但是化肥的不當使用也導致重金屬污染、硝酸鹽累積、土壤酸化及水體富營養化等亂象。
1.1重金屬和有毒元素污染
從化肥的原材料的開采到產品的形成,總是會給化肥產品帶來一些重金屬元素或有毒物質的污染,而產生污染的重金屬主要有鋅、銅、鈷和鉻。例如生產磷肥時,其主要生產原料磷礦石中含有大量有害元素F和As,并且在磷肥的生產加工過程中還會帶入鎘、鉻、汞、砷、鐵等其它重金屬。另外,采用廢酸生產的磷肥中會產生三氯乙醛,同樣對作物產生毒害作用。
1.2養分失調,硝酸鹽累積
化肥中以施用氮肥為主,而磷肥、鉀肥相對較少,長期施用容易引起土壤營養失去平衡。氮元素的不斷累積,導致NO3-過量,被作物充分吸收后可使其含量迅速增加,攝入人體后被微生物還原為NO2-。NO2-是強致癌物質,易誘發高鐵血紅蛋白血癥和各種消化系統癌變,嚴重時可使人窒息死亡。
1.3土壤酸化和板結加重
隨著蔬菜連作問題日益嚴重,要獲得蔬菜高產就需要長期大量的施用化肥,就逐漸形成了惡性循環。而大量化肥特別是氮肥的過量施用,在硝化作用下產生大量的硝酸鹽,導致土壤不斷酸化。土壤中土壤溶液中和土壤微團中有機、無機復合體的銨離子量增加,并替換Ca2+、Mg2+等陽離子,使得土壤膠體分散,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形成板結。
1.4水體富營養化
水體富營養化嚴重,主要由于大量施用化肥,氮、磷、鉀等元素隨雨水或者澆水流到江河、湖泊中,造成水中氮、磷的含量增加,使藻類等水生植物生長過多。
2農藥
農藥可以用來殺滅昆蟲、真菌和其它危害作物生長的生物,盡快減少損失,應用范圍廣,使用簡便,費用低。如果合理的使用農藥,既能使農產品的農藥殘留少,也能保證作物不受有害生物的危害,減少經濟損失。但是不合理的使用農藥,易造成土壤板結、抗藥性增強、害蟲天敵數量減少、蔬菜農藥殘留等危害。
2.1污染環境,造成土壤板結
流失到環境中的農藥通過蒸發、蒸騰到大氣中,飄動的農藥易被空氣中的塵埃吸附住,并隨風擴散,造成大氣環境的污染。大氣中的農藥通過降雨,又流入水中,從而造成水環境的污染,對人、畜,特別是水生生物更易造成危害。同時,流失到土壤中的農藥也易造成土壤板結。
2.2增強病菌、害蟲的抗藥性
長時間使用同一種農藥,會增強病菌、害蟲的抗藥性。以后對同種病菌、害蟲的防治必須不斷加大農藥的用藥倍數,形成惡性循環。
2.3毒害有益生物
絕大多數農藥是沒有選擇的殺傷各種生物,其中包括有益的生物,如各種蜂類、蚯蚓等,實際上減少了害蟲的天敵,造成害蟲數量的增加。
2.4危害人類健康
過量使用農藥易造成蔬菜農藥殘留,殘留農藥可導致人體消化功能紊亂,超過一定限度后會導致一些慢性疾病,如肌肉麻木、咳嗽等,甚至會誘發血管疾病、糖尿病和各種癌癥,大量進食超標蔬菜,會危害神經中樞,可能導致痙攣,嚴重可致死。
3地膜
自20世紀80年代我國開始推廣使用地膜起,我國地膜栽培經歷了一個從半膜覆蓋到全膜覆蓋的變化,許多農民作物種植已經無法離開地膜。由于不具備回收的技術,伴隨著地膜種植面積的急劇擴大,殘留的地膜也越來越多,使地膜殘留成最大污染源。地膜是由高分子的聚乙烯化合物及其樹脂制成的,具有不易腐爛,難以分解的性能。這種性能,導致殘膜對環境及生產蔬菜都具有極大的副作用。
3.1殘膜對土壤環境的危害
由于土壤中殘膜碎片改變或切斷了土壤孔隙的連續性,致使澆水時水移動時產生較大的阻力,難以下滲,導致土壤含水量下降,削弱了蔬菜的抗旱能力。殘膜易造成土壤中水分養分運移不暢,土壤通氣性降低,土壤微生物活動和正常土壤結構形成受到阻礙,最終影響土壤正常的肥力水平,在局部地區可能會引起次生鹽堿化危害。
3.2殘膜對蔬菜的危害
由于殘膜的影響,土壤理化性狀的破壞必然造成蔬菜根系生長發育困難。例如栽培胡蘿卜、蘿卜等根類蔬菜時,土壤發生板結、或有地膜殘留時,容易造成或蘿卜、蘿卜等蔬菜肉質根的分叉,從而失去利用價值。
4蔬菜殘株
蔬菜采收結束后,大量的蔬菜殘株被隨意地丟棄到水中或大量堆積到路邊,這些蔬菜殘株腐爛后產生的滲出液可能隨雨水流入水塘,從而導致水塘污染。在堆放和運輸蔬菜殘株過程中會產生惡臭氣體,易引起大氣污染,同時蔬菜殘株的隨意堆放易滋生蚊蠅、傳播真菌和細菌,影響環境衛生。生產后期的管理粗放,植株殘體中會攜帶大量病蟲,不及時正確地處理,會成為下茬作物病蟲害發生的來源,使病蟲害發生加重,對生產造成很大的損失。
5防治措施
5.1減少化肥的污染
應當強化環保意識,加強對化肥生產和施用過程的監測管理,提高菜農對化肥危害的認識,調動菜農參與到防治土壤化肥污染的行動中來。通過增施有機肥,改善理化性質,對已酸化和鹽漬化的土壤進行合理的改良。有針對性的施用鈣、鎂肥和微量元素,采用少量多次原則減少肥料損失。根據不同蔬菜品種的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與肥料效應,普及配方施肥,促進養分平衡。
5.2減少農藥污染
1 實行蕉園輪作制度
蕉區種植2~3年后應進行輪作更換土地種植,輪作以種植水稻、花生、甘蔗等為宜,尤其與水稻輪作最佳。對于土地條件有限的蕉區,每3年進行溝畦輪作種植,方法是在兩畦中間培入大量客土或堆放大量腐熟的有機質肥,然后高畦種植。實行合理的輪作,有效調節土壤的理化性狀,減少土壤板結,減少病蟲害發生,提高香蕉產量和質量。
2 搞好土壤消毒
老蕉園長期連年耕作,土壤沉積大量毒素,無法有效分解或沉降,對香蕉生產極為不利,1~2年必須全面清園殺菌消毒1次。在香蕉收獲以后,全面進行清園,砍碎蕉桿蕉葉等,讓養分回流,并撒施生石灰或其他土壤消毒劑,中和土壤中的部分酸性,對土壤進行全面深翻,深度為40~50厘米,既能把園中的碎蕉桿蕉葉全部覆蓋在土壤之下,讓其漚制腐爛,增加土壤有機質,又能把深層土壤中的微量元素釋放出來,不斷改善土壤團粒結構,減少土壤板結。
3 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結構,恢復土壤肥力
增施有機肥和生物技術改土,改善老蕉園的土壤微生物結構,增加土壤有機養分,恢復土壤肥力,提高老蕉區的產量和質量。具體做法為:一是耕作前深翻蕉地,曬白一段時間后選擇晴天起畦;二是蕉苗定植前,堆放腐熟的有機質肥作基肥,抽蕾前增施有機質肥;三是以含有機質豐富的客土進行蕉園培土;四是蕉園施用酵素菌的固體肥料或每月淋施1~2次酵素菌液肥。
4 選植抗病品種
連年種植香蕉及化學農藥的長期使用,使老蕉園生產中的病蟲害越來越嚴重,因此老蕉區種植抗病香蕉品種顯得尤其重要,尤其是種植抗重要病害和毀滅性病害如抗香蕉枯萎病和葉斑病的品種。目前,香蕉枯萎病和葉斑病在我國各個蕉區均有不同程度的發生,一般蕉園有10%~20%發病率,個別嚴重的在70%~90%。嚴重地影響了老蕉區的香蕉生產。選植抗病品種,能更好地預防病害發生,有效提高產量和質量。
5 加強對主要病蟲害的防治研究
老蕉區產量低、品質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病蟲危害嚴重。葉斑病、根線蟲病、香蕉枯萎病等主要病害到目前還沒有很好的根治辦法,這些病害的出現輕則造成減產,重則失收,給整個香蕉產業造成毀滅性的打擊。因此,加強對香蕉主要病蟲害的防治研究,制訂切實可行的綜合防治措施,是減少香蕉主要病蟲害發生的有效途徑。
6 實行標準化生產
1、富貴竹的葉尖發黃干枯,若是夏季強光暴曬的原因,可在夏季時及時的遮陰。若是水質渾濁的原因,可更換上干凈的水,將爛根剪掉。
2、若是土壤板結、不透氣的原因,定期換土,土壤可用腐葉土、園土、珍珠巖混合。若是缺少養分的原因,土培的可以每月施一點復合肥,水培的需滴加營養液。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