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中文字幕2018免费版2019,久久国产劲暴∨内射新川,久久久午夜精品福利内容,日韩视频 中文字幕 视频一区

首頁 > 文章中心 > 中醫養生學的特征

中醫養生學的特征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中醫養生學的特征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中醫養生學的特征

中醫養生學的特征范文第1篇

【關鍵詞】 辨體;養生;中醫;治未病

【Abstract】Facing with the speedily arising of industry of preserving one's health , and for the purpose of preserving one's health and preventing illness, the author bring forward the view of distinguishing constitution for preserving one's health and the application based on the theory of constitution science of TCM and principle of preserving one's health. The author indicate that distinguishing constitution for preserving one's health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ory of dialectic and preventing illness of TCM.

【Key words】 Distinguishing constitution;Preserving one's health;TCM;Preventing illness

數千年來中醫中藥在養生防病方面備受喜愛,近年來,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更加渴望健康,并且認識到防病更重于治病,中醫養生又成為一個熱門話題,同時使中醫藥養生產業快速興起。為了更好的有針對性地養生防病,進一步提高養生的效果,本文圍繞體質和養生問題進行論述,提出如何緊緊圍繞體質進行“辨體養生”的觀點。

1中醫體質學說及體質分型

體質是指人體稟賦于先天,受后天多種因素影響,在其生長發育和衰老過程中,所形成的形態上、心理和生理功能上相對穩定的特征。這種特性往往決定著機體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和病變過程的傾向性?,F代生物學研究也表明,人具有區別于其他動物的共性,同時在人類群體中也普遍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個體差異性的研究完全符合中醫的體質學說。

對體質的研究由來已久。在國外,迄今為止已有30多種體質類型學說。祖國傳統醫學早在兩千多年以前的《黃帝內經》里,就對體質學說進行了多方面的論述?!饵S帝內經》不僅注意到個體的差異性,并從不同的角度對人的體質作了若干分類。如《靈樞》中的《陰陽二十五人》,將體質劃分為木、火、土、金、水5個主型,每個主型之下又劃分5個亞型,共25種體質類型?!端貑?異法方宜論》里還指出,東南西北中五方由于地域環境氣候不同,居民生活習慣不同,所以形成不同的體質,易患不同的病癥,因此治法也要隨之而異。后世醫學家在《黃帝內經》有關體質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發揮,張景岳、朱丹溪、葉天士等醫家都很注重體質與發病等方面的研究,都說明了不良體質是發病的內因,體質決定著對某些致病因素的易感性,這就為因人養生提供了重要的理論根據?,F代醫家也從不同角度對體質進行了研究并分類,王琦繼承古今研究成果將體質分型概括為9類[1],即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并且初步編制中醫體質量表[2],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對人群以及個體的體質進行量化評價,為體質分類研究提供了一個標準化的工具和方法,在實踐中有較大的可操作性和進一步的研究性。

實踐發現體質不是固定不變的,外界環境和發育條件、生活條件、干預措施等影響,都有可能使體質發生改變。因此,對于不良體質,可以通過有計劃的、科學的改變周圍環境,改善工作、生活條件和飲食營養,運動鍛煉,以及中醫手段干預等等養生措施,都可以糾正其體質上的偏頗,從而達到防病延年之目的。

2中醫養生及養生手段

一般認為養生即保養生命,是根據人類生命發展的規律,在整個生命過程,綜合協調多種能夠保養身體、防御疾病、延緩衰老的手段或方法,以達到增進健康、延年益壽目的的一種自覺的保健活動。養生學術流派眾多:包括道家養生、儒家養生、醫家養生、佛家養生和武家養生等。養生主要針對健康者及亞健康人群,養生體現中醫“治未病”思想,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了“上工治未病”的理論。中醫養生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研究人類生命規律、衰老機制以及養生原則和養生方法的一種實用性科學。它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與歷代醫家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反復探索、求證,逐步認識與實踐總結經驗形成的。因此具有較強的科學性和比較系統的理論體系。如《黃帝內經》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笨梢?,中醫養生學屬于中醫預防醫學范疇。數千年的臨床實踐,研究出許多養生方法,比如四季養生、自然養生、情志養生、香氣養生、運動養生、飲食養生、藥物養生、音樂養生、按摩養生、針灸拔罐養生、養生等等。近年來,隨著現代物理醫學、現代電子醫療技術的發展,中醫養生手段更是豐富多彩,電聲光磁、熱動力等養生手段不斷出現,并廣泛應用于養生領域。

3辨體養生及其應用

我們已知人的體質是不同的,目前可以分為平和質、氣虛質、陽虛質、陰虛質、痰濕質、濕熱質、瘀血質、氣郁質、特稟質9種類型,因此我們在養生防病時應當根據其體質進行,即辨體養生。進行辨體養生,更符合中醫個性化理念,同時也是中醫辨證觀在養生領域的具體體現。盡管體質和癥候不同,中醫體質類型是對非病狀態下的正常體質與不良體質的歸納,而中醫癥候是機體對發病后正邪交爭所形成的某一階段表現及機體的反應狀態等疾病現象的概括,但是二者在機制上具有統一性。比如,痰濕體質機理是由于水液內停而痰濕凝聚,以黏滯重濁為主要特征的狀態。我們在防治上可以長期使用能夠阻止或者減慢水液內停而痰濕凝聚的燥濕化痰干預方法。又如氣郁質是由于長期情志不暢、氣機郁滯而形成的以性格內向不穩定、憂郁脆弱、敏感多疑為主要表現的體質狀態,在干預上長期使用疏肝理氣的方法,阻滯或者減慢氣機郁滯。

可見,辨體養生在具體應用上首先在于辨別體質類型,辨體相似于臨床辨證,根據其形體特征、常見表現、心理特征、發病傾向、對外界環境適應能力、舌象、脈象等等綜合分析,辨別確定在9種體質類型中屬于哪類。其次,在明確體質類型后,要結合中醫理論了解體質的機理,確定干預方法,比如痰濕體質燥濕化痰干預方法。另外,根據所確定的干預方法,制定具體干預措施,比如針對燥濕化痰的干預方法,在干預措施上包括①飲食方面:少食肥甘厚味,酒類也不宜多飲,多吃些水果蔬菜,且勿過飽。②運動方面:多進行慢跑及器械運動,根據心功能測量制定具體運動處方,尤其要注意腹部肌肉的鍛煉。③藥膳方面:服用一些具有健脾利濕、化痰藥膳。④按摩方面:注意背部脾胃俞、肺俞、中脘、豐隆等腧穴按揉。⑤足部反射區按摩:注意脾胃、肺、三焦、內分泌等反射區為重點。最后,根據以上制定的具體措施,制定長期堅持干預的方案。

辨體和養生二者相輔相成,辨體是養生的前提,養生是辨體的結果,養生的方法是由辨體的結果決定。辨體養生要求我們在研究具體養生方法時必須符合某種體質。

參考文獻

1王琦.9 種基本中醫體質類型的分類及其診斷表述依據.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2005,28(4):1

中醫養生學的特征范文第2篇

1中醫養生學概況

《黃帝內經》成書時期,中醫養生學的科學理論體系已經建立。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這里講的“道”,就是養生必須遵循的自然規律。中醫養生學從二千多年前發展至今,隨著歷代各學派精華之積累,形成了完整的養生理論和原則。這些養生理論和原則非常廣泛,經綜合整理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

(1)養生要從養心開始,中醫傳統養生十分注重精神的調攝,并從三個方面加以調養:涵養精神安神益志、心情愉快坦蕩無憂、修身養性神形兼養。從醫學觀點而言,良好的情緒,適宜的身心調養,方能身心健康。

(2)養生從飲食著手。歷代養生家都非常重視飲食養生,飲食為健康之本。平日飲食,合理攝取飲食物中的營養,以增進健康,強壯身體,預防疾病,達到延年益壽的目的。

(3)環境養生,是盡力適應各種內外環境,并爭取創造有利的生活、工作環境,趨利避害,使人體身心健康。

(4)運動養生,是指運用傳統的體育運動方式進行鍛煉。歷代養生家很早就認識到平時要有微量運動,保持機體代謝正常,使各器官充滿活力,因而健康延年益壽。

(5)休閑養生,是將養生與休閑娛樂結合,以身心兼養,寓養于樂的養生方法。通過各種內容健康豐富、情趣高雅、輕松活潑的體閑娛樂活動,在美好愉悅的氣氛中,使情志暢達,氣血調和,而達到養神益智、健體防病、延年增壽的最大目的。

2 中國醫學傳統養生文化

2.1 儒家

古有俗語云:“秀才學醫,籠中捉雞”,又云:“不為良相,即為良醫”。甚至認為人子完全不諳醫道,是為不孝。歷史上儒醫之多,不堪枚舉。而儒家本身的理論體系中,就有“以心為本”的養生體系存在。儒家養生是通過鍛煉、活動筋骨、培養道德等,以達到心靈的升華。它的最終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健”, 而且還為了“壽”和“道”。儒家著重強調的是心性的道德主體作用,把人視為形、氣與心一體的三相有機之體。由于史籍累累,儒家養生術所觸及的范圍,從飲食男女、和調四時到情志調節,以至于不同年齡階層的各自調攝,都曾有所述及。不過,由于千百年來釋、道思想對于儒家學者的種種影響,所以在儒家養生術中,有選擇地吸收了釋、道有關養生的大量方法。

2.2 道家

自古以來,醫道兩家密不可分,故有“醫道同源”、“醫道通仙道”之說。中華道家認為:“未學道,先學醫”,意思是說,想要學習修道,首先必須以醫學作為基礎。因為從事丹法修煉,應當明白人體內部的經脈穴竅、氣血運行、臟腑生理、陰陽生克等等,才不致于盲修瞎煉。中華道家歷史上出現的不少高真,都是大名醫。如東晉時期的抱樸子葛洪、南北朝的陶弘景、唐代的孫思邀、南宋的馬丹陽、明代的張景岳、明末清初的傅青主等等。由于中華道家歷來對于中醫學的重視,《道藏》里面搜集了一些古代中醫典籍,彌足珍貴。中華道家修煉,源遠流長。據《莊子》載傳自“軒轅黃帝問道于廣成子”,經過了五千年的發展歷程。從中華道家到道教,雖其形式有所變異,其修道內涵卻沿襲相傳,經過歷代修煉人士的實修實證,不斷完善其學說,終于形成博大精深的中華道家修煉學。

2.3 釋家

唐代以前,佛家的基本特征是以擺脫現世苦海為中心,現實個體生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視,這就決定了佛家不可能明確提倡養生,更不可能崇尚長壽。但是,佛家的某些教義與修行方法,客觀上卻具有不同程度的養生意義與價值,而且綜觀古今,佛界長壽之士不乏其人。佛家養生主要體現在以戒、定、慧為修行核心思想,尤其以定、慧的禪定之學與氣功的養生之道多有相類似,故最具養生意義與價值,也對中國傳統氣功產生了相當的影響。佛家僧尼除了禮佛念經、坐禪持戒及舉行法會宗教活動外,一般還要從事一定的生產勞動,有的甚至還兼尚武術。這些活動,使僧尼們動靜結合,既豐富了他們的佛教生活,又對修身養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因此,對中醫養生學的發展也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中醫養生學的特征范文第3篇

其實,穴位養生并不是人人都能掌握的,也不是每個人的療效都好,需正確對待。

取準穴位不容易

每個穴位都有一定的位置,取準穴位是穴位養生的基礎,穴位養生療效的好壞與取穴的準確與否密切相關。臨床上,一般有三種取穴方法(即尋找穴位位置的方法)。

一種叫“人體體表標志取穴法”,就是依據人體表面特征部位作為標志,用來選取穴位的方法,如五官、毛發、臍窩、骨骼突起及孔隙、肌肉隆起等。

一種叫“骨度分寸法”,這是最精確的取穴方法,就是以骨節為主要標志測量周身各部的大小、長短,并依其比例折算尺寸作為定穴標準的方法,比如腕橫紋至肘橫紋作十二寸,也就是把這段距離劃成十二個等分,取穴就以此為標準。

還有一種方法叫“手指同身寸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為尺寸標準來取穴的定位方法。有中指同身寸,即以中指中節屈曲時內側兩端紋頭之間作為一寸,可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和背部取穴的橫寸;有拇指同身寸,即以拇指指關節的橫度作為一寸,適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有橫指同身寸,即將食指、中指、無名指和小指并攏,以中指中節橫紋處為準。手指同身寸法一般應用于較短距離的測量,較長距離的地方還是用尺子量比較準確。

由此可見,取準穴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電視、書本上面的穴位圖都是給懂醫學知識的人看的,不是學醫的人通過這個在自己身體上取穴,往往都找不準。即使是學中醫的,如果長久沒做針灸醫生,取穴也不一定準。

穴位養生講辯證

中醫的穴位養生是在中醫理論基礎上采用的,如果對中醫不甚了解,就很難取得好的療效。

舉個例子,穴位養生有近部取穴與遠部取穴之分。近部取穴是指在病痛的局部和鄰近選取穴位,其應用非常廣泛,大凡其癥狀在體表部位反映較為明顯和較為局限的病均可應用,也就是取痛點和痛點附近的穴位,越近效果越好。例如,眼病取眼睛附近的睛明、球后、攢竹、風池穴等;鼻病取鼻子周圍的迎香、巨髎穴;胃痛取胃旁中脘穴等。遠部取穴就是在距離病痛較遠的部位取穴,臨床上多選擇肘膝以下的穴位進行治療,例如胃脘疼痛可取腿上的足三里穴,腰背部疾病可通過腿部的委中穴治療,心胸問題找手臂上的內關穴,面部疾患選取手上的合谷穴,久痢脫肛則取頭頂的百會穴等。這些都需要應用到按經絡取穴的原理,如果不熟悉中醫相關理論,很難取得好的效果。

穴位養生也有弊

穴位養生之所以受老百姓歡迎,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人認為即使操作方法不夠準確,即使操作者不通醫理,也只會影響療效,總不至于有什么壞處。其實不然,穴位養生不是只有利,沒有弊,這跟每個人對中醫基礎掌握程度、采用的方法和個體差異有關。比如,針刺、按摩、艾灸、拔罐、刮痧等都是通過刺激穴位來達到養生的目的,但并不是每種方法都適合您。

針刺適用范圍廣,病種涵蓋內、外、婦、兒、傷科等科絕大多數的疾病,但是針刺有時可能會痛,許多患者為此懼針,很容易在操作中出現滯針,而且針刺常常需要一個療程,不是1~2次就有明顯效果的,更重要的是,沒學過中醫的人對自己進行針灸養生,容易出現意外。

艾灸雖然適應癥也很廣,但屬溫性,適合寒癥、虛癥病人,熱性病人用后適得其反,所以要辯證。

拔罐適合實癥、熱癥、淤血癥者,虛癥、寒癥者要慎用。

穴位按摩又稱“指針”,即以手指代替針刺,這是老百姓最喜歡的,但每個人的手法不同,按摩時間長短不一樣,其效果也有差異。穴位按摩時最好采取點按法或點揉法,刺激力度應從輕到重,持續點按半分鐘左右,再從重到輕,也可以在點按時加上揉動的手法,非專業人員往往控制不好力度。

中醫養生學的特征范文第4篇

1.1研究對象2007-05在蘇州大學在校大學生中,采取整群抽樣的方式,按統一指導語,發放問卷。然后按一定標準進行篩選。篩選研究對象要求近視屈光度、身體狀況、家庭經濟狀況及用眼衛生習慣、學習時間、使用電腦時間等變量差異均無顯著性,無其他眼病,無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結果選取有效樣本129份,男37人,女92人。其中視疲勞組101人,男16人,女85人,正常組28人,男8人,女20人。

1.2研究方法

1.2.1研究工具

一般情況調查:包括使用電腦時間、學習時間、用眼衛生習慣及近視屈光度、身體狀況、經濟狀況、有無其他眼病、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身疾病等。

自編視疲勞評定問卷:參照《臨床疾病診斷依據》[1]的有關內容,共觀察9項指標,即視力模糊、畏光、干澀異物感、燒灼感、眼痛、頭暈頭痛、流淚、眼瞼痙攣和充血,采用5級評分,依癥狀的嚴重程度從0分到4分遞增:0分,無癥狀。1分,偶爾(1周內3次以下)出現癥狀,休息后緩解,與用眼多少有關。2分,有時(1周內3次以上)出現癥狀,輕重在1分和3分之間。3分,癥狀經常出現,影響生活質量及工作,必須用藥緩解,與用眼多少無明顯關系。4分,癥狀持續出現,嚴重影響生活質量及工作,用藥后不緩解,與用眼情況無關。計算總積分。

艾森克個性問卷(EysenckPersonalityQuestionair,EPQ):龔耀先1982年編制[5],88題,包括E,N,P,L四個分量表。E代表內外向,N代表神經質,P代表精神質,L測定掩飾。該表被普遍使用,具有較高的信度和效度。

1.2.2統計學處理所有數據用SPSS11.5處理,兩組間t檢驗。

2結果

2.1視疲勞結果視疲勞組101人,取視疲勞總分最高的27%作為高分組,27人,最低的27%作為低分組,28人,0分為正常組,28人,剩余19人不列入研究。

2.2EPQ測試結果結果低分組與正常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5),而高分組與正常組相比,E、N有顯著性差異(前者P<0.05,后者P<0.01),E值偏低,N值偏高。結果見表1。

表1視疲勞EPQ各分量表的比較(略)

與正常組比較,*P<0.05,**P<0.01

3討論

目前國內報道的大多數心身疾病多與人格特征中的E分和N分值有關。本研究結果表明視疲勞的發病與輕重也受到人格特征中E分和N分值的影響,但與其它心身疾病相比,又有其自身的特點。其低分組與正常組相比,人格特征無顯著性差異,而高分組與正常組相比,與低分組的結論不同,E分低,N分高,且均有顯著性差異,說明視疲勞癥狀較重時,其人格結構與正常人有明顯差異,具有內向不穩定型人格特征,表現為情緒不穩定,容易激怒、焦慮、緊張、急躁易怒,對各種刺激反應過于強烈,擔憂或抑郁多疑,所以可以認為,心理因素也是視疲勞重要的致病因素,會加重視疲勞癥狀,尤其是內向不穩定型人格特征的患者在同樣的條件下,更易出現視疲勞癥狀。

中醫心身理論認為,正氣不足是心身疾病發病的內因,七情內傷是發病的重要條件,而易感性格是七情致病的中介因素。不同性格的人對同樣的負性刺激表現出不同強度的情緒反應,若不良性格對外界刺激反應過激引起情志失調,則使臟腑功能紊亂,導致疾病的發生,并影響病情的輕重、病程、轉歸及預后。中醫早就重視人格在心身疾病中的作用,提出了獨特的人格結構,其建構以整體觀念為指導,以陰陽、五行為框架?!鹅`樞·通天》根據人體陰陽之氣的不同,將人的性格分為太陰、少陰、太陽、少陽、陰陽平和五種類型?!鹅`樞·陰陽二十五人》又基于五行學說將人的性格分為木、火、土、金、水五型,各型又續分為五類,共二十五小型。同時總結了各種人格分型的發病特點,針對不同的人格特點采取不同的治療方法。

中醫從整體觀理論出發,主張形神合一,心身并治,所以我們針對視疲勞患者的人格特征,從中醫心理治療及養生角度提出相應的對策。心理治療作為中醫重要的治病手段,主要包括言語開導法、順情從欲法、移情易性法、暗示療法、情志相勝法,其他還包括各種松弛療法、音樂療法、運動療法等,在實際運用中可靈活應用。值得強調的是,在視疲勞患者臨床治療中應注重心身同治,考慮心理和生理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針對眼部局部原因積極治療,同時積極改善環境;另一方面,應利用上述心理治療方法對病人進行心理疏導,排泄不良情緒,改變消極思維方式,加強社會支持和有效人際溝通,修身養性,培養健康人格。而中醫養生學對于健康人或病人的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視疲勞患者尤其是頑固性視疲勞患者,其養生主要應遵循以下幾點基本理論:一是天人相應、順應自然的整體觀包括順應四時、調整五臟、協調陰陽,二是防病傳變、以內因正氣為主的預防觀,三是形神合一、心身并養的養生觀等。具體體現在順時攝養、養神調志、節欲節食、慎起居、勤鍛煉等基本養生措施,結合閉目養神、運目、按摩、飲食與藥物健目等養生方法,綜合調養。正如《銀海精微》所說“有能靜坐澄清,愛護目力,放壞息慮,心逸目體,調和飲食以養之,斟酌藥餌以平之。”

本研究的結果基于癥狀學的診斷,而且視疲勞是一多因素疾病,病因較為復雜,我們控制了干擾變量后,樣本量較小,有可能影響研究結果,以后的研究還有待改進。此外本文僅探討了大學生視疲勞患者的人格特征。還可以進一步使用實證研究方法研究生活事件、應對方式等與視疲勞的關系,以進一步了解視疲勞這一心身疾病的心理特點。

【參考文獻】

[1]李鳳鳴.眼科全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6:2652.

[2]陳麗萍,趙堪興.視疲勞病因研究及防治[J].國外醫學·眼科學分冊,2005,29(6):367.

[3]渠鴻穎,謝學軍,曾慶華,等.視疲勞病因及其治療的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眼科雜志,2004,14(1):59.

中醫養生學的特征范文第5篇

關鍵詞:體育事業發展;高校體育教學;傳統保健與養生;具體實踐

中國傳統保健與養生是我國優秀的文化傳統,對道德培養、精神文明建設、和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揚有著重要的意義,是我國古代身體鍛煉和養生學的有機結合,是人類社會的重要文化遺產。但是我國高校不能清楚的認識到傳統保健與養生的重要性,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有所欠缺,教學內容只限于形式,沒有發揮保健與養生的作用,制約了傳統保健體育的發展。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發展,新一輪的教學改革有條不紊的進行,傳統的保健體育也得到了重視,引入到高校的體育教學中,對提高高校體育的教學質量有著重要的作用。

一、高校體育教學中加強傳統保健與養生的教學的內涵與意義

傳統保健與養生的教學是一種以保證學生身體健康、預防疾病的教學模式,有著深刻的內涵。傳統的保健與養生教學通過意念的引導進行緩慢的運動形式,達到促進陰陽平衡,調和氣血,通暢經絡,強身健體,防病治病的目的,主要強調的是對身體內在的鍛煉。目前的競技體育,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人類的潛力,同時也給人的身體帶來傷害,不利于高校學生的健康發展。只有是兩者互相融合,協調發展,才能真正的體現體育教學的目的。因此,高校要加強對傳統保健和養生的教學。

終身體育意識是一個人終身堅持體育鍛煉,以運動健身的理念指導行動,也是高校體育教學的目的之一。這種意識的形成除了受終身教育影響外,還受到體育本質的功能、社會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以及現代人行為方式的影響。高校的體育教學是終身體育教育的一個階段,主要任務是激發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提高參加體育鍛煉的能力,增進身心健康,增強抗病能力和適應環境變化能力。高校開展傳統體育保健與養生的教學,要改變只重視競技體育的教學模式,要豐富體育教學內容,將娛樂性、休閑性的內容融入到體育教學中,同時加強對傳統保健與養生觀念的宣傳,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將學生被動的參與體育教學逐漸轉變為積極的參與體育鍛煉。

目前,休閑體育的思想正在影響著高校的體育教學理念,我們要抓住這個契機,以提高中華民族的體質和健康水平為主要目標,構建與和諧社會相統一的體育教育體系,將傳統保健與養生真正的融入到人們的生活中。高校也要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在實踐的基礎上積極創新,有針對性的開展體育教學活動,體現傳統保健與養生體育的深刻內涵。

二、我國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的特色分析

我國的傳統保健體育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在實踐的基礎上總結出來的,對疾病的預防和養生保健有著重要的作用。傳統保健體育和養生從不同方面體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將一些優秀的思維模式和理論融入到體育運動中,以實現健身和養生的目的。例如,我國的傳統武術和氣功,就是一項能夠代表傳統體育的項目,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回歸自然,崇尚和諧統一。這種理念適應了學生發展的需求,也是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體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三、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的實踐

高校開展傳統體育保健和養生的教學,是新課程改革下的必然要求,適應了時代的發展需求。為了更好的完成新課改對體育教學額需求,高校要積極的進行改革,增強傳統保健與養生的教學。

第一、 深化終身體育意識,體現高校體育教學的深刻內涵。新課程改革對高校體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適應體育教學改革,我們要針對目前體育教學的不足,將傳統保健與養生融入到高校體育教學中,使學生掌握傳統的終身體育鍛煉方法,通過傳統保健養生體育課程教學,樹立終身體育思想,掌握終身體育手段。同時,從學生的自身實際出發,以現代教育的理念開展教學活動,體現體育教學的社會性、時代性。以學生的興趣為主要出發點,結合體育教學內容,選取合適的體育運動項目,并成為終身的體育運動項目。

第二、 積極創新,形成與教學改革相適應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高校的體育教學就是為了讓學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識,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考慮到高校學生的個性特征,有著自己的行為方式和思想主張,在開展教學活動是要結合學生的個性,鼓勵學生自主的進行學習。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高校體育教學也可以采用多媒體技術,以視頻的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同時,在教材的編制上,要將傳統的保健與養生知識融入到教材中,形成科學的系統的教學體系,并且教師也要加深認識,不斷的深化對傳統保健與養生的理解,有助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教材要對中國傳統保健體育從理論與實踐進行科學的說明與介紹,使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引導下理解其內容,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體育項目進行鍛煉與養生,成為終身愛好。

第三、 重視傳統的體育項目,并積極的擴展其外延,體現時代特色。高校要加強對傳統體育項目的重視,在體育教學中融入傳統的項目,并且積極的組織活動,加深學生對傳統項目的認識。例如,組建了學生武術協會,指導學生開展傳統體育活動。同時積極的擴展傳統體育項目的外延,體現時代特征。例如,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比賽,通過比賽的形式提高學生參與的熱情,促進傳統體育教學的開展。

四、結束語:

高校體育教學是終身體育教學的一個階段,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興趣和鍛煉學生的體魄,在此基礎上使學生養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和培養體育意識,為學生的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通過開展傳統的保健和養生教學,使學生感受到我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康勇,施海波.傳統保健體育在大學生終身體育中的地位及發展建議[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1).

[2]王向晨.傳統保健體育在中醫院校體育校本課程中的開發[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5,(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水县| 吴川市| 肥东县| 韩城市| 华宁县| 林周县| 广元市| 商南县| 巴林右旗| 武功县| 思南县| 佛坪县| 乐业县| 安平县| 大厂| 托克托县| 新郑市| 宽城| 栾城县| 宁城县| 江口县| 崇左市| 苏州市| 关岭| 平乐县| 马山县| 洞头县| 双江| 普定县| 临漳县| 阿坝县| 南靖县| 长阳| 德州市| 广宗县| 蚌埠市| 郑州市| 宜宾县| 土默特右旗| 江西省| 岳普湖县|